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湖南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第一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2024.1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據此推知,該文化時期()蛋殼彩陶杯渦紋彩陶圍足壺紅陶圈足杯圖1A.火被發現和使用B.以使用打制石器為主C.原始農業已出現D.唯以采集與狩獵為生2.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當博士淳于越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勸告秦始皇要“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時,丞相李斯以“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來反對,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并推行于全國。“推行于全國”的是()A.分封制度B.皇帝制度C.宰相制度D.郡縣制度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王)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董仲舒如此強調的目的是()A.賦予君主統治的合法性B.確立儒家思想正統地位C.奉勸君主實行法家思想D.希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4.《南史·文學傳》中有言:“自中原沸騰,五馬南渡,綴文之士,無乏于時。降及梁朝,其流彌盛。”這一記述說明南北朝時期()A.南方文化發展水平高于北方B.北人南遷促進南方文化發展C.政局混亂使得文化重心南移D.南北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活躍5.史學家研究發現,西晉、南朝和隋代最高級官員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漢人高官出自大族的比例超過75%,到唐朝后期為62.3%。導致唐朝高官中大族比例下降的原因是()A.政權更迭頻繁B.科舉制的推行C.南方經濟發展D.士族階層衰落6.據史書記載,從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共243年時間,唐朝與少數民族和親就達23次之多(表1)。這一做法()表1突厥契丹奚吐谷渾吐蕃回紇寧遠于闐南詔2
次4
次3
次3次2次6次1
次1
次1
次A.擴大了唐朝政權的統治疆域B.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隱患C.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D.解決了民族之間的糾紛7.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宋太宗詔令“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且“遂著為定制,中外所上書疏亦如之”。這一“定制”()A.加強了君主專制B.體現了民主設計C.提高了行政效率D.防止了政治腐敗8.《元史·刑法志三》曰:“諸謀反事覺……行省不得擅行誅殺,結案待報。”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五月,元廷下令:“諸行省非奉旨毋擅調軍。”這反映了元代()A.地方司法與軍事決策權的獨立B.厘清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C.行省設置不利于中央政府統治D.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行省的控制9.圖2是北宋畫家崔白的《雙喜圖》(局部),畫中喜鵲一動一靜,極為傳神。如果畫家未對喜鵲進行深入的觀察探究,是不可能將畫中形象勾勒得如此生動傳神。據此可知,該畫()圖2A.屬現實主義畫作B.體現了盛世景象C.受到理學的影響D.宗教氣息較濃厚10.明朝鄭和船隊的隨行人員費信,在回國后所著的《星槎勝覽》中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貢獻臣服……夫王者無外,王德之體,以不治治之,王道之用若然,將見治化之效。”這說明鄭和下西洋的意圖是()A.擴大明朝對外影響力B.建立中外間友好關系C.解決明朝的財政困境D.發展明朝的海外貿易11.王夫之說:“夫古之天子,未嘗任獨斷也。”他同時指出,人不可易天地,不可易父母,但是可以易不合格的君主。這表明,王夫之()A.反對君主專制制度B.認清社會發展規律C.主張廢除君主制度D.提出以民為本思想12.清雍正年間,具折奏事官員達1000人以上。皇帝每日批閱的奏折,少則幾件,多則幾十件,經常需要秉燭達旦。鑒于此,雍正帝()A.設轉運使B.強化宰相制C.設立內閣D.借助軍機處13.圖3是1840—1855年英國的對華出口額變化情況(單位:英鎊)。圖中現象可用于說明()圖3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B.英國獨占了中國的整個市場C.傳統小農經濟在中國已經瓦解D.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14.咸豐帝以前,清朝軍權由皇帝獨攬。咸豐時,湘、淮軍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軍隊,并不絕對聽命于中央,兵額實缺亦不遵制向兵部報告。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事件是()A.鴉片戰爭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D.八國聯軍侵華15.有學者認為,“自今之后……若復有覬覦王位、專竊政權之舉,則固為我國民族之所決不能容者也”。據此可推知,該學者()A.揭露清朝的預備立憲B.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績C.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D.強烈地反對列強侵華16.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由此可見,陳獨秀()A.對中國傳統文化以猛烈抨擊B.認清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前途C.把個人解放與民族振興結合D.呼吁青年為民族解放而努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從公元前475年起,中國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中原各國正沿著封建化大道突飛猛進。然而,在這種時代大潮面前,和中原各國相比,戰國初期的秦國猶如一輛破舊的牛車,載著奴隸制沉重的包袱,舉步維艱,蹣跚而行。后來通過商鞅變法,最終奠定了封建新制度的始基,秦國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各諸侯國面前。但也就在這片凱歌聲中,這位領導改革的英雄悲壯地走上了刑場,成為前程似錦的封建制度的英勇的殉道者。一個民族如不興利除弊,就沒有發展前途。中國歷史上沒有絕對保守不變的時代,只不過改革有大有小、變法有對有錯而已。——摘編自孟祥才主編《歷史風云在改革中激蕩》(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商鞅變法“奠定了封建新制度的始基”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選取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任一改革(商鞅變法除外),就“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談談你的認識。(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條理清晰,結論明確)(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清朝封建統治者看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雖不利于自己的統治,但也不想把它的統治推翻,相反可以利用、依靠西方列強的力量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時,加給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罪名,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于各國”。但是,地主階級的開明派卻堅決主張抵抗西方侵略。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清朝統治者逐步變為他們的統治工具之日起,中國人民就一面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面反抗清朝的封建統治,開始了兩方面的英勇斗爭。——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這一主題是近代中國人的神圣歷史使命。是否有利于這一歷史使命的完成,即是促進、推動還是阻礙、延誤民族獨立與現代化問題的解決,是我們認識近代中國歷史的基點,也是評判社會各階級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標準。——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面對列強侵略時清政府與地主階級開明派態度的差異,并列舉地主階級開明派采取的主要舉措。(8分)(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人的“神圣歷史使命”,并以近代前期的具體史實說明農民階級與資產階級為這一“使命”作出的貢獻。(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自春秋末期吳王闔閭擴筑姑蘇城以來(特別是自唐代以來),蘇州城墻長度變化不大。但如果把城廂附郭包括在內,情況則大不一樣。據樊樹志統計,蘇州郊區市鎮從正德時14個增至乾隆時的26個。康熙時人所見,“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燦若云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代后期蘇州的織機總數可能在1500部,清代中期則增至12000部以上。徽州紙商在江南較活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蘇州修建徽郡會館時,皮紙幫是參與發起的三大幫之一。康熙時,據說蘇州一地戲班就多達千計。乾隆中后期,蘇州集中了70多個戲班,來自全國10多個省。明清時期的江南,如蘇州等地譜寫了燦爛的江南文化。——摘編自李伯重、周生春等《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材料二自1896年到1919年,列強各國在蘇州設立了工商、交通、保險等企業33家。蘇州城鄉,洋貨充斥。僅據1919年統計,各國通過蘇州海關輸入的舶來品達數百種,從棉紗、火油、卷煙、火柴到仁丹、味精、縫衣針等滾滾而來。火油、卷煙等商品,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以棉紗為例,1898年至1903年,僅日紗就占了中國市場的50%以上,國產紗受到排擠,蘇綸紗廠在此期間虧損白銀31萬兩。尚在襁褓中的民族工業奄奄一息,瀕于夭折。——摘編自中共蘇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中共蘇州地方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蘇州文化繁榮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6—1919年舶來品能基本壟斷蘇州市場的有利條件,并分析其對蘇州經濟的影響。(10分)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答案CDABBCADC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DDBB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1)表現: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或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或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縣制。(6分,言之成理即可)(2)示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北魏是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政權。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緩解了民族矛盾,順應了當時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推動了北魏的社會轉型,促進了北魏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之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結論:改革有利于推動社會轉型,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二:王安石變法。認識:面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變法范圍廣,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如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調整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以“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使國家軍事力量有所增強。所以,王安石變法緩解了北宋的財政危機和軍事劣勢,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結論:改革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對政權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有巨大的促進作用。(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僅作閱卷參考,若考生選擇漢武帝時期采取的“推恩令”、唐中期賦稅制度變革即兩稅法的實施等展開說明,亦可酌情給分)18.(1)差異:清政府是抵抗、利用、妥協;地主階級開明派堅決主張抵抗西方侵略,同時向西方學習。主要舉措:抵御外侵—林則徐禁煙運動;愛國官兵反侵略等。向西方學習—譯書著書(林則徐《四洲志》、魏源《海國圖志》、徐繼畬《瀛寰志略》);洋務運動;支持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8分,言之成理即可)(2)“使命”:開展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為實現現代化開辟道路。貢獻: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掀起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迷夢。資產階級,開展戊戌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思想解放,促進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8分,言之成理即可)19.(1)原因:經濟:蘇州工商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城市規模擴大,人口數量增加;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政治:政局長期穩定為各地文化在蘇州交融創造條件。文化:教育發展的推動;人才集中。歷史:前代文化沉淀的奠基。其他:地理位置優越,有利于各地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傳播。(8分,言之成理即可)(2)有利條件:舶來品(外國商品)自身的優勢(物美價廉實用);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取得在華系列特權(開放蘇州為通商口岸,且蘇州附近有多處通商口岸;關稅稅率低;海關管理權被外國控制);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緩慢,競爭力弱。影響:加速自然經濟的瓦解;阻礙民族工業的發展;使蘇州經濟呈現半殖民地的特點。(10分,言之成理即可)湖南省多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第一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題2024.12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為距今約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嶺文化遺址出土文物。據此推知,該文化時期()蛋殼彩陶杯渦紋彩陶圍足壺紅陶圈足杯圖1A.火被發現和使用B.以使用打制石器為主C.原始農業已出現D.唯以采集與狩獵為生2.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當博士淳于越以“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勸告秦始皇要“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時,丞相李斯以“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來反對,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并推行于全國。“推行于全國”的是()A.分封制度B.皇帝制度C.宰相制度D.郡縣制度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王)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諸人。”董仲舒如此強調的目的是()A.賦予君主統治的合法性B.確立儒家思想正統地位C.奉勸君主實行法家思想D.希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4.《南史·文學傳》中有言:“自中原沸騰,五馬南渡,綴文之士,無乏于時。降及梁朝,其流彌盛。”這一記述說明南北朝時期()A.南方文化發展水平高于北方B.北人南遷促進南方文化發展C.政局混亂使得文化重心南移D.南北之間經濟文化交流活躍5.史學家研究發現,西晉、南朝和隋代最高級官員出自大族所占比例的平均值接近74%,北魏、西魏和北周漢人高官出自大族的比例超過75%,到唐朝后期為62.3%。導致唐朝高官中大族比例下降的原因是()A.政權更迭頻繁B.科舉制的推行C.南方經濟發展D.士族階層衰落6.據史書記載,從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至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共243年時間,唐朝與少數民族和親就達23次之多(表1)。這一做法()表1突厥契丹奚吐谷渾吐蕃回紇寧遠于闐南詔2
次4
次3
次3次2次6次1
次1
次1
次A.擴大了唐朝政權的統治疆域B.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隱患C.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D.解決了民族之間的糾紛7.淳化元年(990年)十二月,宋太宗詔令“凡政事送中書,機事送樞密院,財貨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且“遂著為定制,中外所上書疏亦如之”。這一“定制”()A.加強了君主專制B.體現了民主設計C.提高了行政效率D.防止了政治腐敗8.《元史·刑法志三》曰:“諸謀反事覺……行省不得擅行誅殺,結案待報。”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五月,元廷下令:“諸行省非奉旨毋擅調軍。”這反映了元代()A.地方司法與軍事決策權的獨立B.厘清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劃分C.行省設置不利于中央政府統治D.中央政府加強了對行省的控制9.圖2是北宋畫家崔白的《雙喜圖》(局部),畫中喜鵲一動一靜,極為傳神。如果畫家未對喜鵲進行深入的觀察探究,是不可能將畫中形象勾勒得如此生動傳神。據此可知,該畫()圖2A.屬現實主義畫作B.體現了盛世景象C.受到理學的影響D.宗教氣息較濃厚10.明朝鄭和船隊的隨行人員費信,在回國后所著的《星槎勝覽》中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貢獻臣服……夫王者無外,王德之體,以不治治之,王道之用若然,將見治化之效。”這說明鄭和下西洋的意圖是()A.擴大明朝對外影響力B.建立中外間友好關系C.解決明朝的財政困境D.發展明朝的海外貿易11.王夫之說:“夫古之天子,未嘗任獨斷也。”他同時指出,人不可易天地,不可易父母,但是可以易不合格的君主。這表明,王夫之()A.反對君主專制制度B.認清社會發展規律C.主張廢除君主制度D.提出以民為本思想12.清雍正年間,具折奏事官員達1000人以上。皇帝每日批閱的奏折,少則幾件,多則幾十件,經常需要秉燭達旦。鑒于此,雍正帝()A.設轉運使B.強化宰相制C.設立內閣D.借助軍機處13.圖3是1840—1855年英國的對華出口額變化情況(單位:英鎊)。圖中現象可用于說明()圖3A.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B.英國獨占了中國的整個市場C.傳統小農經濟在中國已經瓦解D.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14.咸豐帝以前,清朝軍權由皇帝獨攬。咸豐時,湘、淮軍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軍隊,并不絕對聽命于中央,兵額實缺亦不遵制向兵部報告。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事件是()A.鴉片戰爭B.太平天國運動C.洋務運動D.八國聯軍侵華15.有學者認為,“自今之后……若復有覬覦王位、專竊政權之舉,則固為我國民族之所決不能容者也”。據此可推知,該學者()A.揭露清朝的預備立憲B.肯定辛亥革命的功績C.主張推翻清朝的統治D.強烈地反對列強侵華16.1915年9月,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吾國之社會,其隆盛耶?抑將亡耶?……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由此可見,陳獨秀()A.對中國傳統文化以猛烈抨擊B.認清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前途C.把個人解放與民族振興結合D.呼吁青年為民族解放而努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從公元前475年起,中國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中原各國正沿著封建化大道突飛猛進。然而,在這種時代大潮面前,和中原各國相比,戰國初期的秦國猶如一輛破舊的牛車,載著奴隸制沉重的包袱,舉步維艱,蹣跚而行。后來通過商鞅變法,最終奠定了封建新制度的始基,秦國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出現在各諸侯國面前。但也就在這片凱歌聲中,這位領導改革的英雄悲壯地走上了刑場,成為前程似錦的封建制度的英勇的殉道者。一個民族如不興利除弊,就沒有發展前途。中國歷史上沒有絕對保守不變的時代,只不過改革有大有小、變法有對有錯而已。——摘編自孟祥才主編《歷史風云在改革中激蕩》(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商鞅變法“奠定了封建新制度的始基”的表現。(6分)(2)根據材料,選取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任一改革(商鞅變法除外),就“改革推動社會的發展”談談你的認識。(要求:史論結合,表述成文,條理清晰,結論明確)(12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清朝封建統治者看到西方列強的入侵雖不利于自己的統治,但也不想把它的統治推翻,相反可以利用、依靠西方列強的力量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鞏固自己的統治。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時,加給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罪名,就是“不能盡心和議……以致失信于各國”。但是,地主階級的開明派卻堅決主張抵抗西方侵略。從西方列強侵入中國、清朝統治者逐步變為他們的統治工具之日起,中國人民就一面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一面反抗清朝的封建統治,開始了兩方面的英勇斗爭。——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二近代中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決定近代中國歷史的主題,這一主題是近代中國人的神圣歷史使命。是否有利于這一歷史使命的完成,即是促進、推動還是阻礙、延誤民族獨立與現代化問題的解決,是我們認識近代中國歷史的基點,也是評判社會各階級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根本標準。——摘編自張海鵬《中國近代通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面對列強侵略時清政府與地主階級開明派態度的差異,并列舉地主階級開明派采取的主要舉措。(8分)(2)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人的“神圣歷史使命”,并以近代前期的具體史實說明農民階級與資產階級為這一“使命”作出的貢獻。(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自春秋末期吳王闔閭擴筑姑蘇城以來(特別是自唐代以來),蘇州城墻長度變化不大。但如果把城廂附郭包括在內,情況則大不一樣。據樊樹志統計,蘇州郊區市鎮從正德時14個增至乾隆時的26個。康熙時人所見,“閶門內外,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燦若云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代后期蘇州的織機總數可能在1500部,清代中期則增至12000部以上。徽州紙商在江南較活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蘇州修建徽郡會館時,皮紙幫是參與發起的三大幫之一。康熙時,據說蘇州一地戲班就多達千計。乾隆中后期,蘇州集中了70多個戲班,來自全國10多個省。明清時期的江南,如蘇州等地譜寫了燦爛的江南文化。——摘編自李伯重、周生春等《江南的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材料二自1896年到1919年,列強各國在蘇州設立了工商、交通、保險等企業33家。蘇州城鄉,洋貨充斥。僅據1919年統計,各國通過蘇州海關輸入的舶來品達數百種,從棉紗、火油、卷煙、火柴到仁丹、味精、縫衣針等滾滾而來。火油、卷煙等商品,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以棉紗為例,1898年至1903年,僅日紗就占了中國市場的50%以上,國產紗受到排擠,蘇綸紗廠在此期間虧損白銀31萬兩。尚在襁褓中的民族工業奄奄一息,瀕于夭折。——摘編自中共蘇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編《中共蘇州地方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蘇州文化繁榮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6—1919年舶來品能基本壟斷蘇州市場的有利條件,并分析其對蘇州經濟的影響。(10分)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12345678910答案CDABBCADC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DDBB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1)表現:重農抑商;“廢井田,開阡陌”(或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或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縣制。(6分,言之成理即可)(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員工合同履約協議書范本
- 模板勞務承包合同協議
- 快運物流合作合同協議
- 咨詢設計服務合同協議
- 毛衣縫合加工合同協議
- 向政府購買土地合同協議
- 吵架糾紛和解協議書范本
- 商場租賃合同安全管理協議版
- 商家聯盟合作協議合同
- 商場物業外包合同協議
- 液面和功圖課件
- GB/T 19964-2024光伏發電站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
- 重癥新生兒護理課件
- 初中教科研課題:《提高初中學生地理讀圖能力》課題研究方案
- 現場應急通信指揮系統建設方案
- 旁站記錄表(樁基)
- 生命倫理學期末測試習題與答案
- 聲波吹灰系統安裝、調試、操作說明書
- GA 1801.2-2022國家戰略儲備庫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通用倉庫
- 教師公開招聘考試結構化面試試題
- 偵探推理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