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 醫學專業課中醫講課課件(2017年)課件_第1頁
中醫 醫學專業課中醫講課課件(2017年)課件_第2頁
中醫 醫學專業課中醫講課課件(2017年)課件_第3頁
中醫 醫學專業課中醫講課課件(2017年)課件_第4頁
中醫 醫學專業課中醫講課課件(2017年)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衛生部規劃教材

全國高等學校教材

中醫學

第6版主編李家邦

(獲優秀教材獎)

第7版主編李家邦

第8版主編高鵬翔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臨床學院)中醫教研室

領導本課程主講教師楊娟博士2017年2月

1.1科室發展歷程1958年組建重慶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1963年開放床位10張。1969年開放床位15張;日門診量達400-500人。1983年開放床位25張。1988年開始招收內科學腎病方向碩士研究生。1993年獲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學位授權點;開放床位增至41張。2000年獲重慶市首批重點學科-中西醫結合臨床。2002年獲批招收博士研究生(中西醫結合基礎+內科學

風濕病方向)。2006年獲批“國家中醫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點專科”。開放床位增至50張。2007年獲批“中西醫結合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2008年獲批“國家中醫管理局綜合醫院中醫示范單位”。獲批“重慶市衛生局風濕免疫重點專科”。2011年獲批“國家中醫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獲批“重慶市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獲批“國家中醫管理局十二五老年病重點專科”。

1.2科室現狀①規模

醫務人員40余人:其中教授2人,

副教授4人,博士7人,碩士4人。編制床位55張;年門診量7萬余人次;

年總收入近1億。

②學術地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老年病重點專科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重慶市中西醫結合臨床重點學科重慶市衛生局風濕免疫重點專科重慶市衛生局綜合醫院示范中醫科2.1畢業于西醫

⑴婦產科⑵外科⑶內科⑷放射科⑸傳染科

⑹急診科2.2西醫專業特長⑴風濕病⑵老年病⑶腎臟病⑷惡性腫瘤

2.3中醫專業特長

⑴血瘀致病⑵濕邪致病

⑶陰陽失調⑷正虛邪盛2.4學術成就(1)學術界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委會委員、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內科專委會主任委員、

重慶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病專委會榮譽主委

2.4學術成就(2)科研

獲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獲四川省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獲重慶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4學術成就(3)著作

參編著作共10部。

大學本科6版教材《中醫學》編委

(首次獲國家衛生部優秀教材獎)

大學本科7版教材《中醫學》編委21世紀臨床醫學輔導教材2部

2.4學術成就(4)論文

在國內外醫學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

其中SCI近10篇(影響因子最高達5.8),CSCD100余篇。2.5招收研究生

(1)風濕內科學博士(2)中西醫結合基礎博士(3)中西醫結合臨床碩士

3.1西醫

來自西方的醫學謂之西醫學。西醫學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來武裝自己,發展自己,是一門高度發展起來的新興醫學,為世界各國所接受,其歷程僅200余年,屬簡單科學范疇。3中國醫學現狀3.2中醫中國人民的醫學謂之中醫學。中醫學是我們中華民族歷經5000年,逐漸發展起來、土生土長、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神奇的療效,是一門久經考驗的傳統醫學,屬于復雜科學范疇。3.3中西醫結合

是指上述兩種醫學融合在一起(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產生一種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新方法的全新醫學。

國家歷屆領導高

度重視,對中西醫結

合均有明確指示:

提倡中西醫結合—毛澤東支持中西醫結合—鄧小平促進中西醫結合—江澤民推動中西醫結合—胡錦濤

當前黨和國家的政策是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種醫學(三支力量)并存,三支力量并駕齊驅,三者各有其長,各有其宜。三種醫學都有最高學術團體,它們分別是:中醫—中華中醫藥學會西醫—中華醫學會中西醫結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3.4國家衛生政策第一講緒論重慶醫科大學李榮亨《中醫學》任務

原汁原味把中醫學的基本內容(濃縮再濃縮——精華中的精華)作一簡單介紹。第一節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1.中醫學的起源1.1內科仙鶴草——止血。

馬齒莧——止痢。1.2外科劉寄奴——消腫(外傷)。蟾蜍皮——外敷可使包塊消退。1.3針灸

石頭刺激人體某些部位,可以止痛。

樹→竹→鐵→銅→銀針中醫中藥是在長期同疾病斗爭中逐漸形成的。也就是說:中醫學來源于實踐。2.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2.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份。后世將其稱為“醫家之宗”。大約成書于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共18卷,162篇,20余萬字。

本著作系統論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預防和治療等內容。2.2《難經》

《難經》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

本著作在《內經》基礎上有所發展,該書以問答形式詳細論述了臟腑、經絡、脈學、腧穴、針法等內容。

《黃帝內經》與《難經》兩部著作奠定了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3.藥物學的發展3.1《藥論》

西漢初期,《藥論》問世,但現已失傳。3.2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西漢)出土所見,載藥247種。3.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大約成書于東漢)全書共載藥365種。

(其中植物藥252,動物67,礦物46)。書中論述了藥物的性能與用法。

四氣:寒、熱、溫、涼。

五味:辛、甘、苦、酸、咸。

七情: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殺、相反。3.4《新修本草》

唐代《新修本草》載藥850種,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3.5《本草綱目》

為明代李時珍所著,書中載藥1892種,繪圖1000余幅,收錄方劑10000余個。作者花了30余年時間,奔走全國各地,被公認為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3.6

《本草綱目拾遺》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又增加了新藥716種。3.7《中藥大辭典》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載藥5767味。3.8《中藥學》高學敏《中藥學》(2000年)載藥531味4.臨床醫學的發展4.1《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為我國第一部臨證醫學專著,本書為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

到了晉代及宋代,該書被王叔和、林億等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

書中提出了理法方藥的治療原則(包括四診、八綱及治療八法)。它在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基礎上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推動了我國臨床醫學的進一步發展,是一部優秀的古典名著,至今仍以此指導臨床實踐。4.2

《諸病源候論》

《諸病源候論》為隋代巢元方等集體編著而成。

本著作對許多疾病的病因、證候作了細致的論述,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學專著。4.3

金元四大家

金元時期,出現了各家學說的學術爭鳴,每個學派都有各自的獨到見解,開創了臨床醫學發展的新局面。

寒涼派

以劉完素為代表的“寒涼派”,認為病因以火熱為多,治法強調“降火”為主。攻下派

以張子和為代表的“攻下派”,認為病因以邪氣為主,主張汗、吐、下以祛邪為重。補脾派

以李東恒為代表的“補脾派”,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故主張“補脾”為治病之要。滋陰派

以朱丹溪為代表的“滋陰派”,認為“陰常不足,陽常有余”,故主張以滋陰為首。4.4溫病學

是明清溫病學派逐漸創建的一門獨立學科。《溫疫論》

明代吳又可提出“戾氣”致病的“戾氣學說”新概念,著有《溫疫論》。《溫熱論》

清代葉天士所著《溫熱論》提出了溫病辨證“衛、氣、營、血”學說,此辨證方法沿用至今。《溫病條辨》

清代吳鞠通在所著《溫病條辨》中創建了“三焦辨證”學說,與《傷寒論》“六經辨證”相輔助相成。“四大經典”醫著,不僅為歷代醫家所推崇,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學術界認可的“四大經典”是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部分中醫教材及臨床醫界認可的“四大經典”是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4.5外科學麻沸散

1700年前,名醫華佗應用“麻沸散”進行麻醉,施行剖腹、擴創等外科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的首創。4.6婦產科《經效產寶》

《經效產寶》是我國現有的最早一部婦產科古書。作者昝殷集唐以前諸家關于胎產的論述。《婦人良方》--宋代·陳自明著《婦科證治準繩》--明代·王肯堂著《傅青主女科》--清代·傅青主著4.7兒科《顱囟經》漢代初年所著。《小兒藥證直訣》北宋兒科名醫錢乙所著。《幼幼集成》清代《幼幼集成》內容豐富,有許多獨到見解。4.8五官科《秘傳眼科龍術論》唐代《秘傳眼科龍術論》是我國第一部眼科專書。5.預防醫學的發展5.1未病先防5.1.1調養正氣

種痘防天花:11世紀開始應用“人豆接種法”預防天花。16世紀寫出《種豆新書》,18世紀傳至歐亞各國。清代俞茂鯤所著《豆科金鏡賦集解》中有“種豆起源于明朝隆慶年間”的記載,它是世界上最早預防天花的有效方法,為當今人工免疫法的先驅。5.1.2調攝七情

情志刺激,可使氣機紊亂而致病。如惱怒太過傷肝,思慮太過傷脾。5.1.3防止邪氣侵襲

注重環境衛生,防止水源、食物污染、隔離疫疬病員、鑿井而飲、修建“都廁”、修“疬人坊”隔離麻風。清代羅世瑤主張病人衣服置蒸籠內蒸。5.1.4調節飲食

飲食有節、過食肥甘厚味,則助濕生熱;進食過少,則營養不良。5.1.5勞逸適度

過逸氣血流通受阻,過勞氣血耗損太過,均會削弱抗病力。5.1.6體育鍛煉

“五禽戲”、太極拳、氣功、體操等能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5.2已病防變

高熱防抽搐。腹瀉防亡陰。第二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1.整體觀念整體——是指統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聯系性。整體觀念包括:1.1

人體本身是一個統一整體。1.2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1.3

人體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這種機體自身整體性思想及其內、外環境的統一性認識謂整體觀念。2.恒動觀念

恒動——就是不停頓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意。生理上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中(生→長→壯→老→死)。病理上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處于不停地變化之中。中醫理論認為: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而無休止的運動之中,“動而不息”是根本規律。3.辨證論治

辨——分辨、辨認、

審辨之意。

證——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

的病理概括。

論治——是根據辨證結果,確立治療

原則與治法。

“辨證”是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

“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舉例說明:

寒證——熱藥

熱證——寒藥

虛證——補藥

實證——消藥

第三節中醫學的認知方法

認知——是指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察覺。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注意、觀察、概念形成、思維判斷、問題解決等心理活動——認識疾病。掌握中醫學所特有的認知方法,是學習和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的入門途徑,也是深入研究中醫學的必要手段。具體的認知方法有四:1.司外揣內“司外揣內”又叫“以表知里”。人體內外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間有著密切聯系,“有諸內,必形諸外”。內在變化可通過某種形式,在外部表現出來。通過觀察外在表現,就可以揣測內部發生的變化。如:“心主血脈”、“其華在面”。通過觀察面部色澤,可推測心血是否充足。與“現代控制論的黑箱”方法有所類同。2.取象比類“取象比類”是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被研究對象與已知對象在某方面的相似或類同(取象、援物),從而認為兩者在其它方面也有可能相似或類同(比類),并由此推導出被研究對象的性狀和特點的一種認識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可以把生疏的對象與熟悉的事物相類比,達到觸類旁通的目的。

如:“天溫日明,則衛氣浮,人血易瀉易行”而:“天寒日陰,則衛氣沉,人血易澀易滯”。中醫認為血的特點是:“遇熱則行,遇寒則凝”。鼻衄為——血熱妄行所致,用清熱涼血止血藥治之。四肢冰涼,夏天頭戴棉帽,腳穿棉鞋,用溫經活血法以治之。便秘陽虛便秘

氣虛便秘血虛便秘陰虛便秘陽虛便秘即為“寒凝舟停”所致,故用熱藥以治之,則可使大便通暢。3.心法與頓悟

心法——是指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對某些問題反復琢磨,最終達到心領神悟,獲得獨到見解的一種認知方法。

頓悟——指對某個問題苦思冥想后,突然獨有所悟,一下子進入明澈的境界。

心法與頓悟兩種認知思維方法相互聯系,均為非邏輯思維方法,屬于創造性思維方式,是衡量醫家創造性思維能力強弱的標志。4.試探和反證試探——對復雜的研究對象先作一番考察,嘗試性地采取一些治療措施,然后根據實踐結果,再作適當地調整、完善并修改原設想,逐步逼近的一種認知方法。(補陽還五湯、黃芪)

反證——是指從結果來推測原因的一種逆向認知方法。如:

腹痛→驅蟲治療→腹痛停止,為蛔蟲所致。腰脹→腎下垂→臥位脹止,為腎下垂所致。

試探與反證所具共性為:都從結果反推出原因。試探與反證不同處:試探先采取措施,逐步到位。反證則一步到位。這兩種方法在中醫學過程中都被普遍采用。

“四大認知方法”僅僅是診斷疾病中的一種思路,所得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其結論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

第四節中醫學面面觀

1.1中西醫理念差異①健康理念中醫陰平陽秘為健康;

西醫病去為健康。②認知理念中醫重整體;

西醫重局部。③病機理念中醫講恒動;西醫講靜觀。1、中西醫學比較④病因理念中醫重內因;

西醫重外因。⑤診斷理念中醫以人的證候定診斷;

西醫以檢驗指標定診斷。⑥治療理念中醫治療求平衡;西醫治療講對抗。⑦預防理念中醫強調未病先防;

西醫大多治已病。1.2中醫優勢①善治老年病(功能衰減)②善治內傷病(陰陽失衡)③善治慢性病(正虛邪戀)

④善治婦科病(氣血不調)⑤善治小兒病(臟腑嬌嫩--不耐寒熱)⑥善于養生(治未病—亞健康)⑦針灸推拿(簡便易廉)2.1中醫學是一門科學①什么是科學科學是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并對規律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系。換句話說,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在一定的邏輯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指導下,構建的具有一定思維形式的應用邏輯體系。②中醫藥學具有科學性中醫藥學是應用古代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規律和方法,觀察、分析、整理醫學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具有類推特征的應用邏輯體系。因此,中醫學是科學的,屬于復雜科學范疇。2.2國內著名科學家對中醫藥學的

認識①龍伯堅湖南湘譚人,1923年畢業于湖南湘雅醫學院,1932年獲美國醫學博士學位。此人學貫中西,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回國后立志研究中醫。1953年任中央衛生研究院“中國醫藥研究所”所長,代表著作有《黃帝內經集解》和《黃帝內經概論》。他用現代醫學知識,花20余年時間,解讀了《內經》中的一些重大醫學難題,其研究成果為現代中醫奠定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②錢學森“我并不是個中醫,但我認為,傳統醫學是個珍寶,因為這是幾千年來實踐經驗的總結,分量很重。更重要的是,中醫理論包含了很多系統論的思想,而這是西醫的嚴重不足。所以中醫現代化是中醫發展的正道,而且最終會引起科學技術體系的改造——科學革命。”3國外對中醫學的認識3.1WHO

WHO肯定了中醫和針灸的科學價值及其在“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目標中的重要意義。WHO官員分析針灸為什么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興的醫學學科時指出:是由于它能夠治療西醫學束手無策的許多疾病。3.2日本

1981年日本科技廳制定了中醫藥研究長期計劃,提出要挖掘中醫藥的科學內涵。

1984年日本自民黨議員成立了“振興漢方醫議員聯盟”,首相中曾根兼任名譽會長。日本40%的醫學專家改行為或兼攻中醫學。現有大型中醫研究機構7所,中醫研究團體遍布全國,中醫或針灸大學(院)48所。3.3德國慕尼黑大學東方研究所著名醫學家M.Porkert認為“中醫治療方法是綜合性的,是密切結合機體情況的有效方法。”4中醫政策

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制定了“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方針。

1958年毛澤東主席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

1982年將“發展現代醫藥和傳統醫藥”正式載入憲法總綱第21條。

1986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1996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強調“中西醫并重”。

2003年我國第一部專門的中醫藥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頒布實施,中醫藥步入標準化建設。5中醫現狀

(1)全國每一個大城市都有省級中醫院,全國有縣級中醫院1488所。(2)全國有中醫執業醫師50余萬人。

(3)全國有中醫藥大學及中醫藥學院30余所,在校學生近50萬,有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4)全國中藥材種植基地448個,中藥年產值達1000億元。(5)獲國家科技成果獎50余項,省級獎2000余項,發明專利7219項。(6)獲諾貝爾獎1項。6國際中醫熱

(1)法國有18家中醫藥研究機構,全國性針灸組織10余個。(2)美國有全國性針灸組織3個,國際性學術組織2個。(3)日本針灸團體多達20余個,針灸師10余萬人。

(4)加拿大、韓國、新加坡等均有相應的中醫機構。(5)有70多個國家的衛生部與我國簽訂了傳統醫藥合作協議。(6)受WHO委托,為120多個國家培訓了針灸醫師。第二講中醫學基礎理論重慶醫科大學李榮亨

第一節元氣論

我國古代把“元氣”這一理念應用于中醫學領域,借以認識自然現象和生命活動,后人把這一方法論謂之“元氣論”。

1.元氣論的基本概念

元氣,又稱“原氣”,“真氣”。元氣論認為“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主要的一種“氣”。元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產生和構成世界萬物的原始物質。

1.1元氣的生成

元氣由藏于腎中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并由后天水谷精氣不斷滋養而成。元氣藏于臍下“丹田”。

1.2元氣的輸布

元氣賴“三焦”敷布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

三焦的概念:①為六腑之一。②人體部位劃分:上焦心肺如霧

中焦脾胃如漚

下焦肝腎如瀆

三焦的功能:①通行元氣。②運行水液。1.3元氣的功能

①推動人體發育。②促進生殖功能。③激發五臟六腑活力。

因此,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人體元氣充沛,則臟腑機能健旺,精神抖擻,身體健康。

2.氣的基本概念

元氣論認為:“氣”是指構成自然界萬物的十分活躍的精微物質,為無形之物。而自然界的一切有形之物均由這無形之物(氣)變化而成。

(有形之物生于無形之氣)

氣既有物質屬性,又有功能屬性。

物質屬性:①水谷之氣

②呼吸之氣

功能屬性:心——心氣

肺——肺氣

腎——腎氣

肝——肝氣

脾——脾氣2.1構成萬物

氣即不是虛幻的,也不是超感覺的。它以彌散“無形”的存在形式和聚合“有形”的存在形式而被人們所感知。

所謂“無形”,即氣的彌散狀態。指不占有固定空間,不具備穩定形態的一種存在形式。

所謂“有形”,即氣的聚合狀態。指氣以聚合的形式,形成各種占有相對固定空間,具備并保持相對穩定形態特點的物體,物體出現的同時,氣也存在其中。

“無形”與“有形”之間,隨時處于相互轉化之中。也就是說“無形”之氣可以聚合成“有形”之物,“有形”之物也可以離散為“無形”之氣。因此,就本質而言,無形之氣與有形之物,歸根結底是“氣”的不同存在方式。2.2運動不息

氣的不斷運動促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紛繁變化,而新陳代謝的實現全賴氣的運動變化。

(升、降、出、入)2.3感應中介

事物能彼此感受到相互的變化,從而作出相應的反應,謂之“感應”。樂器共振共鳴、磁石吸鐵、取火于日、月引潮汐等,都是氣參與其間后產生的自然感應現象。彌漫于空間的無形之氣,在物與物的相互感應中起中介作用,借此把整個自然界聯系成一個整體。2.4氣化與轉化

氣化-指在氣的作用下,事物在形態、性能及表現方式上所出現的各種變化,謂之氣化。轉化-“有形之物”變為“無形之氣”;“無形之氣”變為“有形之物”,謂之轉化。3.元氣論在中醫學中的應用3.1闡釋生命現象

元氣論認為:人作為萬物之一也是由氣凝聚而成。人的生命始于“氣聚”,終于“氣散”。3.2完善整體觀念

氣作為基本物質不僅構成了人體各個有形的臟腑,還彌散于臟腑經絡之間,保持各個組成部分密切相聯,形成一個整體。3.3解釋生理功能

氣運行于全身,推動激發全身各臟腑的機能活動,機體的物質代謝全過程及所有機能活動,均為氣的運動變化所產生。①人的各種生命活動,如感覺、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均由氣的運動所產生。②體內氣的升降出入,可溝通內外,協調功能,暢達氣機,推動血行,布散精氣,排泄廢物。③氣的運動興旺,則人生長、發育;氣的運動衰減,則人漸衰老。3.4說明病理變化

氣虛,則可導致臟腑功能衰減。如:

肺氣虛提不起氣,氣往下落。

腎氣虛滑精遺泄,胎動不安。

心氣虛心累氣促,心悸氣短。

衛氣虛汗出不止,動則加劇。陰虛、陽亢、陽虛、陰盛等表現。3.5指導臨床①氣虛不固

衛氣虛衰:固表止汗-牡蠣散。②氣滯血瘀脈絡瘀阻: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③氣虛血瘀脈絡郁滯:益氣活血-補陽還五湯。

第二節陰陽學說

1.陰陽學說的基本概念

“陰陽者,有名而無形也”。意即陰陽并不專門代表個別具體事物或現象。陰陽是對自然界中每兩種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括。它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自然界屬性人體東南春夏燥晝左火外上天日陽男背腑氣衛體表上部外側心氣督脈西北秋冬濕夜右水內下地月陰女腹臟血營體內下部內側心血任脈小結:劃分陰陽的一般規律陽向上向外明亮興奮無形溫熱運動升浮功能陰向下向內陰暗抑郁有形寒涼靜止沉降物質自然界、人對立雙方屬性概括2.陰陽學說的基本特性

2.1普遍性

古人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歸類為陰陽兩大類。

2.2相關性

陰陽屬性的劃分,一定要在相關事物或現象之間劃分;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沒有基礎,不能分陰陽。

2.3相對性

陰陽屬性的確立

是通過與自己的對立

面相比較而后確定的。

如:天—地;上—下;外—內;腹—背。

2.4可分性

陰陽各自隨著劃分的范圍或條件的更動,均可再分陰陽。

如同一人:背—腹;腹中:六腑—五臟;心臟:心氣—心血。

3.陰陽的生理關系3.1交感相錯

交感是指陰陽相互作用;相錯是指錯綜復雜。只有陰陽的相互作用,才能變生萬物;沒有這種相互作用,就沒有自然界的生生化化。“男女媾精,萬物化生”。3.2對立制約

是指陰陽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斗爭、相互牽制和約束的關系。如上與下;動與靜;升與降;出與入;晝與夜;水與火。3.3相互依存

陰和陽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對方而單獨存在,陰陽雙方都是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的依賴關系。如:左為陽,右為陰,沒有左,就無所謂右;沒有上,就無所謂下。3.4相互消長

“消”—減少;“長”—增多。陰陽的消長平衡是指陰陽雙方始終處于減弱或增強的運動變化之中。陽消陰長,陰消陽長。陰陽間始終處于動態平衡狀態,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4.陰陽的病理關系4.1陰虛或陽亢——生熱口燥咽干、便結尿黃、舌紅脈數。4.2陽虛或陰盛——生寒口淡不渴,四肢不溫,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脈沉遲而弱。4.3陰陽轉化

陰陽在一定的條件下,可朝各自相反的方向轉化。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陽;陽→陰。

量變質變。熱證→寒證。寒證→熱證。達到一定閾值4.4陰陽互損4.4.1

陰陽偏盛,傷及對方陽盛傷陰:陽熱偏盛→傷津耗液(陽盛則陰病)陰盛傷陽:陰寒偏盛→損傷陽氣(陰盛則陽病)4.4.2陰陽偏虛、損及對方陽虛損陰

陽氣不足無力生長陰液。

(陰陽兩虛)陰虛損陽

陰虛不能化生陽氣。

(陰陽兩虛)5.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