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hui總含答案_第1頁
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hui總含答案_第2頁
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hui總含答案_第3頁
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hui總含答案_第4頁
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hui總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記敘文閱讀真題匯總含答案一、閱讀《贈先生一束西湖梅》,完成第20~22題。(共9分)贈先生一束西湖梅①平淡無奇的敘述里,往往藏著伏脈千里的波瀾。1928年1月3日,魯迅在日記里記下了這么一筆:“陶璇卿自杭州來,贈梅花一束。”陶璇卿,即小魯迅12歲的青年畫家陶元慶。②魯迅對梅花情有獨鐘,早年曾有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己”石印。就在一個多月前,魯迅給友人的信中還提到了梅花。此刻,西湖邊的這束梅花,帶著沒有消散的體溫,從杭州來到上海景云里23號。“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技春”,這是兩個藝術探索者生命的溫暖擁抱。③魯迅非凡的天賦和才華,不只在字里乾坤揮筆縱橫江海。我們熟悉的北大校徽、憨萌的貓頭鷹,都出自魯迅的畫筆。在發韌于20世紀20年代的書籍裝楨藝術的探索實踐中,魯迅是引路的先覺者。④上天眷顧了兩個藝術上的同道人。1924年12月3日,陶元慶登門拜訪魯迅。兩人第一次合作——陶元慶為魯迅的譯著《苦悶的象征》創作封面畫,魯迅盛贊這畫“使這書被了凄艷的新裝”。⑤陶元慶很幸運,遇到了珍惜自己的人。魯迅極欣賞陶元慶的才華,不僅親臨陶元慶的畫展,為展覽作序,還向大眾介紹其藝術成就,評價陶元慶的繪畫涵容了東西方激蕩的氣韻意象。⑥魯迅也很幸運,找到了藝術上相契共鳴的人。陶元慶先后又為魯迅的《墳》《彷徨》《朝花夕拾》等作品創作了書面畫。它們的出現,在當時開了一個語驚四座的新境,在今天依然令人驚艷。我好奇地想,為什么魯迅和陶元慶成了藝術上的知己?答案或許就在魯迅《熱風》里的這段話:“進步的美術家,—這是我對于中國美術界的要求。美術家固然須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須有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張畫或一個雕像,其實是他的思想與人格的表現。令我們看了,不但歡喜賞玩,尤能發生感動,造成精神上的影響。”⑦這里,陶元慶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畫不能不提。《朝花夕拾》是魯迅在流離轉徙中完成的。他一改以往的風格,以罕有的溫煦之筆,重提往事。書中雖有直指現實的批判,也或隱或顯地勾勒出一個理想的現代中國圖景。百草園,我去過好多次,它實在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可是,魯迅筆下的百草園是一個多么神奇而充滿童趣的樂園!陶元慶為《朝花夕拾》作的封面畫,亭園里一叢一叢草木密綴,一白衣女子走在亭園分盆的小徑,懷抱一條殘枝,枝頭上的花兒已經謝了。畫面滿目明黃,濃烈如曙日照耀大地。蕭瑟的殘枝和燦爛的色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百草芬芳出自孤獨的獨醒者的靈魂,即便于絕望的黑夜里。正如希望的曙日來自黑夜里的長歌,冬末的萌芽正在悄然生長。畫言心聲,文字所蘊含的,被畫筆賦予了形與神,這樣的畫里有份相知與懂得。⑧1926年,陶元慶正在浙江臺州執教。這年他照著魯迅寄給他的照片,為其作了一幅炭筆素描像,它成了魯迅最喜愛的一幅肖像畫。畫中的先生,面容瘦削,眼神深邃冷峻而滿懷悲閥。那特有的精神氣質,陶君也是真懂先生的人啊。⑨1929年1月4日,魯迅日記里再一次出現贈花記錄:“留陶璇卿所寄贈之花一束,書面一楨。”雪季寄花,大概這回還是梅花歟。生命無常,不久陶元慶病逝于杭州。這成了陶元慶最后一次向先生表達敬意。⑩近百年過去了,總有值得的東西留下來。那幅炭筆素描像,至今仍掛在北京魯迅故居南房會客室的墻上。春天將要來臨,那束盛開的梅花,仍然在溫暖的目光里綿延。(取材于王梅的同名文章,有刪改)20.魯迅先生與陶元慶是藝術上的同道人。閱讀第④~⑧段,補全下面的內容。(2分)陶元慶為魯迅《苦悶的象征》創作封面畫,獲魯迅盛贊;①

;陶元慶為魯迅《朝花夕拾》等諸多作品設計封面,二人成為藝術上的知己;②

21.文章以《贈先生一束西湖梅》為題,并兩次提到陶元慶給魯迅先生寄贈梅花,頗具雅意。你從中讀出了陶元慶怎樣的情意?(3分)答:

22.在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閱讀本文,你看到了怎樣的魯迅先生?請結合文章內容說出你的認識。(4分)答:

二、閱讀《北京的山》,完成第2123題。(共11分)北京的山①山,乃群峰并起之形。山是個象形字,前看,后看,橫看,豎看,怎么看都是山。北京三面環山,群山連綿,如屏如壁。北京的山不蠻霸,不紊亂,走勢清晰,歸脈明確。一脈曰太行山,一脈曰燕山。【甲】兩脈相交擁抱處構成一個山彎,北京城就是含在彎里的珠子。②西山,乃太行之首,是北京西部群山的總稱。山生萬物,也生云雨。北京有200多條河流,其中有100多條源于西山。河在山中,縱橫交錯,閃巧轉身,堅定向前。八方之水,匯聚峽谷底部,兩邊各起峰巒。千從中出,枝從旁來,過峽字帳。水善而不爭,卻能容天納地。但無論怎樣,水是有根的,水之根,非他—一山也。③北京之名山當推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從空中俯瞰,此三山恰在一線上。④香山,如龍之來也,浙次隆起,合氣連形。數個支脈聚合,陡然升高,聚成一峰;繼而,分支劈嶺,峰巒疊翠。香山主峰“鬼見愁”南北兩面均有側嶺向東延伸,如同兩臂環抱著主峰。主峰峰頂有一塊巨大的乳峰石,形狀像香爐,晨昏之際,云霧繚繞。遠塑如同香爐里升騰的裊裊煙霧,故名香山。⑤香山的“香”,原本有花香之意。“香山,杏花香,香山也”古時,香山的山杏漫山遍野,每年四月杏花盛開時節,清香四溢。明代詩云:“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宮一半綠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萬壑千崖種杏花。”就今天來看,香山上樹種似乎仍以山杏居多。可是,因著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句,紅葉的盛名卻壓過了杏花。香山因紅葉聞名遐邇,歷代文人贊美紅葉的詩詞歌賦又為香山注入了文化內涵。⑥香山主峰“鬼見愁”海拔不過575米。這對于見慣了高山峻嶺的人來說,其實算不得什么。香山的高度不是問題。比山高的是山上的木,比木高的是山上的人。香山東麓向陽的山坡上,有一排古樸的紅窗白墻的清代風格建筑及一處幽靜的院落——雙清別墅。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澤東離開西柏坡,來到這里。⑦在雙清別墅里,毛澤東運籌帷幄,簽署了一道道電令,指揮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向全國進軍;徹夜執筆,寫出了《別了,司徒雷登》《論人民民主專政》等名篇;還與諸多民主人士,共商建國大計。建國方略中,當然也包括造林綠化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毛主席就發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⑧雖然毛澤東住雙清別墅僅有五個月,但那些載入史冊的日日夜夜,使得香山成為見證歷史的名山。⑨翻過一山,又是一山玉泉山。⑩玉泉山因玉泉而名,“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名玉泉”。此水是地質斷裂帶深層涌出的礦泉水,水量豐沛,四季噴涌,歲歲不歇。?水好,灌溉滋養的作物一定是美物。享有盛名的“京西稻”就是用玉泉水澆灌的。據說,此稻是乾隆下江南時帶回的“紫金箍”稻種,在玉泉山腳下的北塢、六郎莊及海淀區上莊鎮的翠湖濕地一帶試種,面積一萬畝,所產稻米專供皇宮御用,故“京西稻”又被稱為“貢米”。“京西稻”粒粒飽滿,蒸出的米飯,米粒豐腴,白中泛青,晶瑩別透,黏而不糯,香氣獨特。有道是,一家煮飯半街香呀!?三山,已翻過兩山,最后一山一萬壽山,其倒影已映在水中了。?萬壽山,就是頤和園里的那座山。山體魁大,凹似甕形,早年間被稱為甕山。甕山前的湖泊一甕山泊,被郭守敬進一步開鑿,成了昆明湖,之前又稱“西湖”。明人游記述之:“見西湖明如半月,又如積雪未消,柳堤一帶,不如里數,裊裊濯濯。”甕山泊東岸有長堤十里,是清淤疏浚挖出的河泥修筑而成,因在京城西面,被稱為西堤。?水,使得北京城充溢著靈氣,蕩漾著活力。水,溫潤而澤;山,堅剛不屈。山與水是自然的共同體。山水之道是一種涵養,一種平衡,一種生態吧。?北京園林綠化局的朋友告訴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西山森林覆蓋率低得可憐,可憐得不好意思說出口。?經過近七十年的保護與修復,如今,西山森林覆蓋率高到什么程度呢?他不無得意地舒了一口氣,說:“高到無處造林了。【乙】打個比方吧,一群猴子從香山到玉泉山再到萬壽山,無須地面行走,只需蕩著森林里的枝條就可優哉游哉過去了。哈!”?北京西山造林始于一九五二年。一九六二年,北京西山試驗林場成立,有八百余名知青成為林場工人。從此,西山綠化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一由義務植樹轉為專業隊造林。?一代接著一代干,造林不止,綠化不休。?幾代人硬是用青春和汗水,改變了西山。?年輪是時間的影像,也是歲月的印痕。當年種下去的筷子一般大的小苗,如今都已長成了大樹。是的,在人的努力下,在時間和空間的并置中,西山及其森林重現了生機。?春去春又來。三天前,我看到一則消息,心里生出一股暖意。北京今后幾年的森林改造,將重點考慮樹種結構問題。比如構樹呀,荊條呀,槐樹呀,核桃呀,柿子樹呀,等等。這些開花時間長、蜜源充足、果子結得多、掛樹日子久的樹種,可以多種一些,為鳥類、蜜蜂、松鼠和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更多的食物。?什么是文明?山不會回答我,但是,山一定知道一山里的喜鵲一定知道,山里的蜜蜂一定知道,山里的松鼠一定知道。?北京的山是歷史的發生地和見證者。山,是觀察歷史的坐標。它以萬變而不變之法觀察世事的變化萬端。人世的興亡盛衰,成敗榮辱,或平常,或曲折,或悲壯,或豪邁,最終都將化作塵埃。然而,山還在那里。山,從不言說,只以四時行焉,只以草木榮枯暗喻自然法則的不可抗拒。?當然,我們還不能說與山的距離有多遠,我們離文明的差距就有多大。然而,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我們對待山的態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現代文明的一把尺子。?我有多久未置身山中了?之于我,山是不是漸漸生疏了?此時此刻,我做出一個重要決定——走,去看看山。(取材于李青松的同名散文)21.本文題為《北京的山》,卻不只寫山。寫香山,又寫了地處香山的雙清別墅;寫玉泉山,由其得名引出玉泉,既而寫了①

;寫萬壽山,還寫到山前的甕山泊;最后則記述了②

。作者這樣選材、組材是為了表現山與③

、與④

、與⑤

之間的關系,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5分)22.請從文中【甲【乙】兩處任選一處,根據語境進行賞析。(3分)答:

23.文章第段寫道:“我們對待山的態度和理解,也是度量現代文明的一把尺子”閱讀全文說你讀出了作者所推崇的哪些“態度和理解”。(3分)答:

參考答案一、20.①魯迅親臨陶元慶的畫展,并高度評價其藝術成就。②陶元慶為魯迅作炭筆素描像,深得魯迅喜愛。21.①溫暖的問候;②知己的情義;③對先生的敬意22.①具有非凡天賦和才華的藝術家;②善于發現和推舉人才的伯樂;③有進步思想和高尚人格的先覺者。二、21.示例:①京西稻(貢米)②西山綠化的過程③歷史④水⑤人(后三空順序不分先后)22.示例一:【甲】句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賦予山以人的情態,并將北京城比作“珠子”,說明了兩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