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學教程(第2版) 課件 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_第1頁
輿論學教程(第2版) 課件 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_第2頁
輿論學教程(第2版) 課件 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_第3頁
輿論學教程(第2版) 課件 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_第4頁
輿論學教程(第2版) 課件 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編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輿論學教程(第2版)第七章

輿論的生成與傳播李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本章要點1.了解輿論啟動的基本模式及類型。2.掌握輿論的生成及傳播規律。3.掌握輿論情感動員的主要模式及動員機制。目錄CONTENTS02輿論的傳播規律輿論的生成機制01輿論的情感動員機制03輿論的生成機制李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ART01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一)信息爆料啟動模式輿論主要有兩個啟動模式:一是信息爆料啟動模式,二是情感啟動模式。很多網絡事件以信息爆料的形式發生,進而引爆了整個網絡話語場域,這種啟動模式就是信息爆料啟動模式。該模式主要特點一是關涉主體比較有知名度,二是民眾對這類信息比較感興趣。比較典型的案例是“故宮多重門事件”。2011年對故宮來說是多事之秋,經歷了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窯門、瞞報門、屏風門、封口門、拍賣門、古籍門、逃稅門等事件,其中有幾個事件涉及一個著名的微博用戶@龍燦,很多信息都是由該用戶獨家披露,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的。這類信息爆料啟動模式如果不摻雜過多的社會情感,所啟動的輿論一般很好解決。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情感啟動模式是指相關輿情信息刺激了民眾心中的敏感部位,或喚起了一些刻板印象。情緒很容易被感染和傳播,比簡單的信息傳播更有效率。情感啟動模式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以同情為主,并伴隨著憤怒的發泄;第二種是以戲謔為主,主要伴以調侃和無厘頭幽默;第三種是社會深刻轉型期價值觀多元化造成的社會情感沖突。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1.悲情情感啟動模式:悲情是在情感啟動模式中最常見的一種模式,主要是利用網民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情,形成一定的社會憤怒情緒,塑造強勢和弱勢對立的社會圖景,從而實現民意嘯聚。情感是悲情啟動過程中貫穿始終的關鍵性因素:一是由于情感的渲染是聯結社會個體自我認同與群體認同的關鍵紐帶和橋梁;二是由于社會記憶在中間扮演著重要的價值判斷依據的角色,憤怒的理由和指向是來自于社會記憶沉淀后所形成的社會認知框架,社會記憶在其中建構意義?提供價值導向;三是由于公共話語表達和群體認同之間是互動關系,兩者之間是互相增強的,公共話語表達促進了社會個體的群體認同,群體認同的擴大又進一步增強了公共話語表達的影響力和擴散力;四是由于網絡意見領袖在其中扮演著社會價值賦予和社會意義建構的角色?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案例:宜黃拆遷事件2010年9月10日上午,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鳳岡鎮發生一起因拆遷引發的自焚事件,三人被燒成重傷,最終葉忠誠因傷勢嚴重經搶救無效死亡。在整個事件中,鐘家兩姐妹以弱勢群體和受害者的角色不斷在微博上更新事件的進展并發出“網民救我”的悲情呼聲。在初始階段,事件一經發布到微博上,“三口自焚”“家破人亡”“花季少女”等字樣以及慘烈的圖片就繃緊了網民的神經,使得事件瞬間獲得廣泛的關注,網民與實施強拆的當地政府迅速形成了對立情緒。其后,事件的悲情色彩不斷加重。鐘家兩姐妹不斷上訪,但一直被當地政府圍追堵截,甚至在機場只能躲進女廁所打電話向記者求救。在此期間,當地政府始終對外發布鐘家蓄意阻礙拆遷,不小心自焚的消息,進一步激發網民憤怒情緒,更多網民加入聲討當地政府的行列中。隨著鐘家母親嚴重感染生命垂危的消息在微博上的傳播,網民們對鐘家的同情越來越深,更多的網民參與到事件的推進中,在微博上掀起“千里大營救”。在網絡論壇、博客、微博以及傳統媒體的密集關注下,網民們要求繼續問責的討論越來越多。10月10日,宜黃縣委書記被免職,縣長也被提請免去職務,在此之前負有主要領導責任的宜黃縣委常委、副縣長已被免職。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2.恐慌情感啟動模式恐慌情感啟動模式有其他情感啟動模式所沒有的特征:一是意見領袖在其中扮演的作用十分有限。此時的民眾處于恐慌狀態,和自身的生存安危相比,所謂的權威已經微不足道;加上啟動時間特別短,意見領袖能夠介入的時機很少,信息又是通過人際傳播的隱匿模式在傳播,因此意見領袖開始介入時事件已經發展到了社會行為層面,為時已晚。二是人際傳播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說其他類型的情感啟動主要是一個緩慢發酵的過程,依賴社交平臺呈現出“觀點的自由市場”的博弈,那么恐慌情感啟動則是一個非理性傳染過程,傳播方式更為隱匿,理性思考在其中沒有存活的時間和空間。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2.恐慌情感啟動模式三是在恐慌情感啟動過程中,謠言大肆泛濫。從社會意義上來說,謠言是社會個體為打破信息真空進行的一種社會抗爭行為。謠言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其得以滋生的土壤,因此要辯證地看待———謠言雖然具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也是一種社會心理應激行為。四是恐慌情感啟動一般只存在于特殊領域,主要涉及每個人的人身安危,如“搶鹽”主要是因為鹽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禽流感事件”中搶購板藍根也主要是因為謠言傳播導致人們認為板藍根能防治禽流感。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案例:搶鹽事件2011年3月,日本福島發生大地震,導致核電站泄漏,污染了周邊海域。因此網絡上開始出現謠言,稱核輻射導致作為食鹽重要來源的海水被嚴重污染,再加上讓民眾相信吃含碘的食用鹽可防核輻射,在短短的24小時以內,出現了一些市民瘋搶食鹽的現象。隨后幾天,一些超市食鹽炒到十元一包還很快售罄。搶完食鹽之后市民又開始囤積醬油、咸菜等含鹽物品。盡管3月17日政府相關部門已經通過各種媒體發布辟謠消息,但并沒有遏制荒誕的瘋狂搶購,“搶鹽事件”整整持續了一周多時間。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是民眾最關注的話題,在整個事件的推進過程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就是恐慌信息的傳播,“核泄漏繼續”“日本核輻射逼近東?!薄叭毡竞溯椛浼恿俊钡汝P于核輻射的信息成為“搶鹽事件”發生期間的信息主線,持續傳播的“核泄漏”相關消息不斷刺激市民的神經,以致人心惶惶。其后,各地食鹽售罄、鹽商停產、食鹽漲價的消息不斷加劇市民的恐慌情緒。在大量引發恐慌的信息不斷刷屏的過程中,不少未參與搶鹽的網民心態開始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不相信”到“將信將疑”,再到“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最終也成為搶鹽的主體。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3.戲謔化情感啟動模式戲謔化情感啟動模式的特點:一是啟動過程中存在著多種社會情感,由開始的憤怒到無奈再到戲謔,情感在其中作為重要的主線,只是戲謔在后來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動員作用?二是和社會情感變化一樣,其中的社會議題焦點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三是網絡意見領袖或者網探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些人扮演著爆料和制造話題的角色?四是戲謔化情感動員帶給網民集體狂歡的機會,調動了網民的滑稽?愉悅情感,因此其情感渲染力較強,傳播范圍非常廣,速度也很快?另外,戲謔在帶給民眾狂歡的同時,也為民眾提供了一個話語表達的機會,每種惡搞和戲謔其實都代表著一種態度和價值觀,只是通過隱匿的方式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了?這種表達不再局限于針對事件中的當事人,而已經凸顯了社會民眾對目前社會中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矛盾的深刻思考?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3.戲謔化情感啟動模式從符號學的角度來說,戲謔化情感啟動模式可以被視為一種儀式化的“自我表演”,是所有社會參與個體共享社會意義的文化儀式。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個體表達了不滿情緒,形成了共同的心理體驗,并且產生了“我”和“我們”的群體認同意識,增強了群體認同和群體區隔。當然,從深層次來說,這種戲謔化情感啟動恰恰契合了當下的社會文化心理,因此威力很大。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案例:“表哥”楊達才在“表哥”楊達才的案例中,事件源于一張偶然拍攝的圖片。除了較為突出的干群矛盾,事件不斷往前推動的原因之一是網民對此事的“戲謔化”跟進。2012年8月26日,延安發生特大交通事故,36人不幸遇難,陜西省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卻面帶微笑出現在現場。現場照片在網絡上一曝光,網民就給楊達才冠以“微笑局長”的稱謂,以表達對這種麻木不仁的憤怒。緊接著,又有網友挖出楊達才喜歡名表,并且找到了他在不同場合佩戴五塊不同名表的圖片,將其正式封為“表哥”。8月29日,楊達才開通微博并接受新浪微訪談,辯稱其手表花費源自正常收入。此解釋不但未打消網友質疑,反而激起了網民窮追不舍的“扒糞”運動。微博訪談結束后不久,網民“豬頭懦夫司機”即在微博上發布了楊達才第六塊表的信息。隨后,網民發起“幫局長回憶第七塊手表”活動。9月5日,網探@晨曦微播在其微博上通過圖片詳細分析了楊達才所佩戴的眼鏡價值10萬元,還配上了楊達才在不同場合佩戴四副不同眼鏡的圖片。之后,網友“延慶老農”在其微博上用一組圖片證明“微笑局長”除了左手手表、右手手鐲之外,還擁有各種皮帶,并以“表哥全身都是寶”為題。一?輿論的啟動模式(二)情緒啟動模式8月30日,陜西省紀委表示已安排人員進行調查。9月21日,楊達才的相關行政職務被撤銷。與更早的“天價煙事件”不同的是,在此次事件的整個過程中,“微笑局長”“表哥”“幫局長回憶第七塊手表”“表哥全身都是寶”等戲謔化表達不斷給事件貼上新的標簽,楊達才在事件不同時期的表現被網民以看笑話的心態不斷調侃,網民的關注焦點從干部冷漠、干部撒謊到反腐不斷上升,最終在眾多網民的“戲謔化”合圍下把楊達才拉下馬。二?輿論生成模式:爆米花模式成為主流爆發形式輿論的生成模式主要分為五種:爆米花模式、風吹浪起模式、飄雪模式、瀑布模式和沉默的螺旋模式。隨著自媒體的“遍地開花”,信息傳播呈現出秒傳播的趨勢,輿情也不再是由多級主體參與的緩慢形成過程,爆米花模式成為主流模式,并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從全天24小時來看,22點前后成為社會熱點事件的集中刷屏階段。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網民的信息生產及情感價值結構演變報告》,社會輿情事件的集中爆發階段為21—23時,在這一時間段,社會熱點事件傳播的活躍度幾乎是白天的兩倍;尤其是22點前后這一睡前階段,是網民全天打字最活躍的時段——這段時間相對清閑,也是自媒體賬號信息發布最為頻繁的時段,同時還是社會輿情熱點事件發酵和傳播的最重要時段。二?輿論生成模式:爆米花模式成為主流爆發形式下圖是“陜西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微博上相關話題討論帖子的24小時分布。可以看出,該事件集中爆發點為22—23時,即睡前兩個小時,這是UGC發布最高峰的時段,也是輿情事件發展的關鍵時段,同時是近年來自媒體強勢崛起之后社會輿情的爆發點發生變化的重要特征。相較于以往19—20時的輿情爆發時段,出現了顯著后移,這是自媒體時代社會輿情時間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輿論的傳播規律李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ART02一、輿論的發源地(一)傳統大眾媒體時代傳統大眾媒體時代,社會的信息源主要依托于傳統大眾媒體?那個時代是渠道霸權時代,掌控了信息渠道就可以掌控一切信息來源,對信息的管理相對比較容易?這一時期的傳播呈現出典型的信息不對稱格局,作為管理部門讓民眾知道什么?知道多少都是可控的,對意識形態和信息傳播的管理主要通過管媒體來實現,牽一發而動全身?下圖是傳統媒體典型的線性傳播模式,即信息從事件現場流向大眾媒體,少數意見領袖掌握一部分信息,進而通過媒體直接傳向社會大眾或通過意見領袖傳向社會大眾,形成著名的“二級傳播”模式,即“1-1”模式?一、輿論的發源地(一)傳統大眾媒體時代這個時代的信息管控的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和有限,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段?一是“新聞?舊聞?不聞”的六字方針,這是由毛澤東同志1957年明確提出的關于宣傳的策略思想?他認為新聞報道要根據政治形勢的需要,有些新聞需要搶時間,及時報道;有些新聞要暫時放一放,有了發表的好時機,再放出去;還有一些新聞則是不能發表的?毛澤東要求對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報紙?通訊社要對新聞有所選擇地報道,根據輿論斗爭需要或急?或緩?或舍?這一方針一直是我們進行宣傳的重要指導方針?二是輿論聯動與輿論一律,即為了形成強大的輿論合力和輿論優勢,要求媒體在報道一件事情時同時開動,一起發聲,形成強有力的宣傳效果?但隨著媒體渠道的多元,這種手段的效力在逐步下降?三是以正面報道為主?在傳統媒體時代,民眾獲取信息的渠道相對單一和有限,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宣傳手段有利于老百姓及時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將工作重心更好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但隨著媒介渠道的多元,這種宣傳手段的效力也有所下降,如《新聞聯播》被民眾解構等?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輿論手段,如典型人物塑造等?這些輿論和宣傳手段針對當時媒介渠道相對匱乏?社會管理成本相對低下的情況,起到了很好的社會管理效果?但隨著信息生態和環境的改變,這類手段的宣傳效果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下降?一、輿論的發源地(二)Web1.0時代Web1.0時代是以BBS論壇和貼吧等為代表的網絡媒體初步崛起時代,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是傳統媒體不再只手遮天,渠道霸權時代終結,草根網民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話語表達權,在整個社會話語場域中的力量也不斷凸顯?下圖是這一時代的信息傳播路徑和結構圖:信息源是唯一的,但第一信息落點出現了多種可能性,有可能通過傳統媒體報道,也有可能被目擊者發現并通過博客?論壇和貼吧等傳播到受眾面前,這是典型的“1-N”的多點傳播模式,其中不僅有信息的傳播,更有觀點和意見的傳播,這時的信息流動呈現出多元性?隨機性和網狀結構,信息流動速度加快,傳通效率在不斷增強?一、輿論的發源地(二)Web1.0時代還需要強調的是,這一時期的輿論還有其他來源,就是地方論壇或專業論壇。在新聞學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接近性原理,一般一個事件發生后,基于地域或心理接近性的考慮,最容易在本地的地方論壇發布。如著名的“周久耕天價煙事件”,最早是在焦點南京房地產網“恒大綠洲論壇”發出《八問江寧房產局周局長》的帖子。另外一個來源是專業論壇,主要是攝影類論壇,這類論壇內容以圖片為主,隨著民眾信息消費的感性化,“有圖有真相”成為網絡信息傳播獲得持續關注的主要手段。這一時期輿論信息流動的路徑和規律大抵如此:地方論壇或專業論壇爆料—經信息搬運工搬移到綜合論壇—達到一定規模后被大眾新聞媒體報道—經新聞門戶網站轉載—引爆整個社會話語場域。一、輿論的發源地(三)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微博作為新的自媒體平臺在整個社會信息流動鏈條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整個社會的信息流動也呈現出多元、隨機的網狀結構,大致可以總結為下圖。可以看出,事件發生后信息流向具有多元性,有可能流向大眾媒體,也有可能流向意見領袖,更有可能被更多的草根目擊者獲知,通過網上爆料直接傳遞給受眾群體。這是一個多元、多向和多主體的傳播框架結構,即“N-N”的傳播模式。一、輿論的發源地(三)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時代雖然上圖的傳播結構具有隨機性和不可預期性,但大致主流的傳播流向可以總結如下圖。一、輿論的發源地(四)微博和微信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2011年微信的上線,社交網絡作為一種新的產品進入民眾的視野,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全球用戶數迅速上升到6億,成為中國第一大APP產品。微信同樣在社會信息傳播鏈條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種傳播模式相對更加高效,因為微信是一種關系網絡,信息附著于社會信任關系網進行傳播,其可信度會不斷增強,其范圍會不斷擴大。微信制造著社會話題,并時不時會有信息從這個相對隱秘的場域溢出到其他社會場域,其流出的第一選擇就是微博話語場域。在前面的論述中也有所提及,微博本質上是一種一對多的媒體,具有前臺麥克風的作用,因此微信成為微博的“后臺”,微博成為微信的“前臺”,兩者之間是接力傳播的關系。未來這種接力傳播的模式只會強化不會減弱。“雙微”時代本質上是自媒體平臺全面崛起的時代。二?網絡輿情的時間分布網絡輿論作為一種特定的網絡信息,在傳播特性上具有一定的規律?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2010—2014年的1738個網絡熱點事件做了分析,對其分布的月份進行了總結?二?網絡輿情的時間分布網絡輿情的月度分布趨勢呈M形,總體來看有兩個高峰期:4-6月和11-12月。4-6月正好是春夏交替之際,這段時間社會事件密集發生。4-6月春夏之交是人體荷爾蒙等激素分泌相對活躍的時期,人們的社會活動會呈現出易怒、情緒波動較大的現象。11-12月是年底,一年中積攢起來的社會怨氣、戾氣總需要在年終做個宣泄,因此這一時期的輿情事件的發生概率也較高。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概率以2月為最低。這主要是因為春節的關聯效應,春節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個人的不滿情緒在親情面前都不算什么。3月“兩會”召開,社會輿論焦點都會集中在“兩會”上,發生社會輿情事件的概率會因為聚焦效應而有所下降。三?網絡輿情的空間分布(一)網絡輿情存在地區差異在傳播學研究中有所謂的知識溝現象,主要討論的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民眾的知識水平差異性?網絡技術的勃興帶來的是“信息溝”,進而產生的“社會話語權溝”,這與互聯網的普及率有很大的關系,互聯網的普及率又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因此網絡輿情事件是“嫌貧愛富”的特殊信息?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2010—2014年熱點事件進行地區統計時發現,發生在東部沿海地區的輿情事件占據總體的58%,中部地區占28%,西部地區僅為14%左右,充分說明了東部沿海地區很大程度上在為全國老百姓設置輿論議題?提供網絡談資?三?網絡輿情的空間分布(二)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的地域分布依據我國目前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本書以輿情事件產生的地域為主要研究對象?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北京是國家的首都,但在歸納時以發生在北京,影響沒有波及全國的事件為對象?此外,從樣本的代表性出發,本書只呈現發生輿情事件較多的省?市和地區?發生輿情事件最多的地域分別為河南?湖南?廣東和山東等省份?河南和湖南等作為中部大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高,且人口眾多,近幾年社會矛盾相對尖銳?社會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加上當地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民風的影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當地輿情多發的態勢?廣東作為改革的前沿陣地,加上外來人口數量較多,與本地人之間的矛盾也有進一步激化的趨勢,加上廣東地區的媒體相對發達,新聞傳播環境較為寬松,因此發生輿情事件的比例較高?從全國的輿情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但這并不是說明這些地方最常發生社會事件,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高?媒體信息渠道暢達也有關系?四?社會輿論場的地域特征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2013年10月做的相關研究中,對新浪微博中熱點微博(轉發量超過1000次以上)的原創者所在地域進行了統計。從熱門微博原創者所在地域分布上看,北京?廣東?上海是原創者的主要集中區域,三者占到總體的74.8%?其中北京最多,占到總體的44.6%,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博場域話語權與線下經濟社會水平有一定正相關關系?其余地域依次是海外?浙江?香港?其他?江蘇?臺灣和福建,這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目前微博話語場域的省區權力格局?四?社會輿論場的地域特征將八個類別的熱點話題與前九個重點區域進行交叉分析,相關結果如圖。從以上特征大致可以得出各個地域民眾的社會話語權不盡相同的結論:北京民眾向微博話語場域輸入時事政治話題,上海民眾向微博話語場域貢獻生活健康信息,廣東民眾向微博話語場域貢獻風水財運話題,江浙民眾拿微博平臺來做生意和營銷,香港、臺灣民眾則向微博話語場域輸入時尚、娛樂、休閑等話題。這些特征構成了目前整個微博話語場域色彩斑斕的精彩畫面。但有個基本事實是無法回避的,那就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網民掌握著更大的社會話語權,更多地為全國民眾輸送談資、設置議程、提供觀點和進行“精神按摩”等。五?網絡輿情的關涉主體在每個輿情事件的背后除了網民和當事人本身,都有一個主要的利益相關主體,我們稱之為關涉主體或者利益相關者?對這些關涉主體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出網絡事件關涉主體的大致分類和集中情況?關涉主體主要是從行為的施予者或者說是主動方來進行劃分界定的?在本書的分類標準中,將城管也劃分到公檢法系統?基本分析結果如圖所示。五?網絡輿情的關涉主體可以看出,輿情事件關涉主體主要集中在公檢法、職能部委和明星等群體。公檢法主要代表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維護者和保障者,其成為歷年最主要的關涉主體,一方面說明整個社會民眾的利益訴求機制、民意表達機制等還有需要完善的部分,這一保障環節會多發輿情,另一方面說明目前社會司法公正存在一定待校正之處。職能部委作為另一個重要的輿情事件關涉主體,主要是因為隨著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也亟待提升,但由于個別職能部委還存在傳統的管理思維,陳舊的管理方式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加上微博磨煉了民眾的公民意識,因此職能部委的一些失當之處很容易引起民意反彈和民眾抵制。明星始終是民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加上網絡本身具有休閑、窺私的屬性,因此明星事件很容易引爆輿論。縣級及以下領導干部也成為輿情事件的主要關涉主體之一,其原因主要是部分領導干部行為不當,在某些事件上的做法缺乏常識和智慧。這類公權力部門領導干部與社會民眾關系最為密切,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政府形象,治國必先治吏,治吏必須從嚴,基層干部的行為具有社會示范效應,更易被關注。輿論議題的歷史演變規律李彪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ART03輿論議題的歷史演變規律社會網絡時代,隨著社會關系繭房化和重歸部落化,再加上傳統知識權威的衰落,相同的境遇、共同的生活體加上新型傳播手段不斷突破時空的區隔和障礙,彼此之間的對話和溝通推動著個體在公共事件的討論中產生一致的認識和看法,建構共同的群體記憶,進而提升了情感共鳴和虛擬群體認同。情感和立場優于事實的后真相時代來臨,經過“七嘴八舌”的再闡釋甚至是故意扭曲與篡改,真相本身不再是事實的核心,而是讓位于情感與立場。情感已經超過事實真相本身成為網絡輿情事件的動力源泉和基本社會動員形式。輿情研究近年來也出現了從“信息”維度向“情感”和“關系”維度等研究范式的轉向。一?后真相時代的社交網絡與情感動員(一)情感:社會動員的表征與儀式情感一直是社會動員視域中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在早期的研究中,社會情感因素受到了極度重視和關注,被認為是社會集群行為中的關鍵因素。后來資源動員與政治過程理論在美國逐步興盛,該理論將情感因素拋棄,要么認為社會運動中情感往往屈從于社會理性,要么認為情感只會導致破壞,毫無價值。到20世紀90年代新社會運動理論興起后,相關研究者才開始重新重視情感的重要作用和價值。新社會運動研究者不再將情感視作個體的情緒表達和宣泄,而是將之上升到社會心理的宏觀視角進行考察,認為社會情感可以產生社會認同,形成社會的重新結構化?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學者趙鼎新則將情感置于社會組織力量的考察中來,認為當相關運動的社會組織力量薄弱時,情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成為整個社會動員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會“主宰運動的發展”,當社會組織力量比較強勢時,情感因素會退居次要位置,兩者是一種反比例關系?一?后真相時代的社交網絡與情感動員(二)情感:網絡事件產生和傳播的動力源泉情感是社會事件得以發生和發展的動力源泉,很多事件被社會動員起來的第一個階段都是情感渲染?情緒感染,進而產生社會行為趨同?網絡事件的出現表面上是信息的傳播和擴散過程,其本質是情感的動員過程,因為社會網絡不僅僅是簡單的媒介技術,還為社會個體提供社會認同和情感依賴,是整個社會的對話平臺?社會情感動員中的情緒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是負向情緒,如憤怒?悲情?負向情緒更容易在網絡群體中快速傳導和渲染?正如楊國斌認為的,情感動員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悲情和戲謔。但在現實的網絡事件中,并不僅僅是以上兩種情感在起作用,很多網絡事件中網民的社會情感表達是豐富的?多元的,并時刻變動著?什么樣的情感更能表達網民的社會情感,網民就用什么樣的情感形式?悲憤的情感表達相對比較直接,愛恨分明,而戲謔?幽默化的情感表達方式更加犀利?辛辣,更易于情感的表達和渲染?人們只有通過這種類似于“網絡儀式”的狂歡才能將心中的淤積情緒淋漓盡致地發泄出來?二?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行為表征(一)通過主動發布信息尋求情感建構和情感共鳴情感動員必然是以信息為主要表征形式,信息是情感植入的最好的形式,在情感動員的初期必然是以信息傳播為前提的,民眾只有了解了事情,才有可能形成共同的情感和判斷,進而產生社會行為?這一時期主要是以主動信息傳播為特征的?如在“雷洋事件”中,知乎大V@山羊月發表的《剛為人父的人大碩士,為何一小時內離奇死亡》是最早爆料雷洋死亡的文章,山羊月是雷洋大學同學,主動發布信息,其實是尋求社會援助和情感支持?社會化媒體由于其信息傳播字數一般不多,其更多地表現為一種觀點媒體?社會網絡中的動員機制建立在社會信任和社會歸屬上,網民主動發布信息,除了將自己知道的事情發布出來,更多的是希望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闡明自己的立場,也希望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能夠獲得其他人的支持和認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個體的態度得到了其他個體的點贊或認同,原有的情感就會得到強化和鞏固;反之,如果沒有得到認同,個體以往的社會情感就可能發生動搖?二?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行為表征(二)通過轉發?評論?點贊等行為表達情感每一次信息轉發和評論都代表著一種態度和情感,更是一種輿論力量,因為對網民來說,對信息的主動評論和轉發的成本要遠遠高于瀏覽成本?研究表明,100個微博瀏覽者中只有4.3個左右網民愿意進行評論,6.7個左右愿意進行轉發,而每次轉發或評論行為都有強烈的情感因素摻雜在其中?這些行為很少是對事件內容簡單的重復,而主要是自己的看法?態度等,是對別人觀點的一種回應?聲援乃至鞭撻?微信與微博等社交媒體都具有圈群嵌套傳播的技術屬性,一些網絡大V和微信公號的訂閱用戶動輒百萬計,一個微信公號可能帶來幾萬的轉發量,覆蓋力更加可觀?當一些信息里面含有情感動員的成分時,社會網絡所展現出來動員力量就凸現出來,即所謂的“圍觀改變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信息經過一個個信息搬運工在不同微信群中傳播而產生情感的渲染與互動,進而形成更大的社會凝聚力?二?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行為表征(三)通過線下集群行為表達強烈情感社交網絡時代,線下集群行為是表達強烈社會情感的一種常態形式?情感動員的最終目的是集群行為,線下行為直接越過虛擬現實,又最大限度地反過來影響虛擬空間的情感認同?如“北京11.18大興火災事件”后,一些網民通過微信群自發地組織起來,資助離京務工人員返鄉?提供住宿場地,甚至提供新的工作機會等……這些集群行為雖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都通過社交網絡反饋到虛擬空間中,形成了更大范圍內的社會判斷和社會情感動員,進而又反過來影響線下社會,這種雙向互動促進了社會公共治理進一步完善?需要說明的是,不同行為表征的網絡情感動員力和發生階段也不盡相同,在很多網絡事件發展過程中,以上三種形式經常同時出現并相互促進?三?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策略(一)懷疑策略:放大負面情緒以獲取社會支持2017年的“陜西榆林產婦墜樓事件”“山東辱母殺人案”等網絡事件,一開始就受到網民不同程度的質疑和有罪推定,這甚至成為一種思維定式、一種刻板印象。當懷疑對象不公開回應或者相關的回應得不到網民的信服時,網民的這種不信任感會得到強化和鞏固,“狼來了”的心態就會產生,并最終轉化為對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的不信任乃至仇視的社會情感。而隨著社會階層的板結化,不同社會群體被打上了不同的社會標簽,這些標簽被污名化,如“富二代”“星二代”甚至是“窮二代”。網民對一些特殊的群體形成了刻板印象,如“逢官必疑”近乎成了一種定式,只要是涉及公權力的負面事件就傾向于認為是真的。這種質疑也和社會心理形成了呼應,因此,一旦遇到涉及公權力部門或者個體的負面事件,網民的第一反應多為“這肯定是真的”,對這些當事人或主體的任何辯解和澄清都是持懷疑態度的。懷疑策略也成為鼓動社會負面情緒與獲取社會支持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三?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策略(二)示弱策略:建構虛擬社會對立圖景示弱策略主要表現為在網絡話語敘事中建構出一幅草根是弱勢族群的虛擬社會圖景,給對方和己方貼標簽,劃清“你”“我”界限,進而上升到不同社會族群對立,從而塑造社會悲觀情感?很多虛擬社群都將自己界定為弱勢群體?具有這種心理定位的人會在虛擬社會中自覺地站在“弱勢”一方,形成虛擬空間“弱勢群體聯合體”,更多的虛擬族群在網絡中不斷聚合和認同,最后形成了虛擬空間中非此即彼?非強即弱的社會對立圖景?而很多所謂的強勢群體都是這些弱勢群體自己塑造的社會假想敵,以此來凝聚社會共識和進行情感動員?因此,當這些虛擬弱勢群體所認為的一個強勢現象或強權代表在網上出現時,弱勢定位心理就會出現條件反射式的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不一定是基于事實本身的就事論事,而多是一種超越事實的“自我生活感受”的情緒訴說和主觀帶入:他們表達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事實上是表達對“自我現實生存狀態”的同情;表達對“強勢群體”的譴責,事實上是表達對被壓抑之“現實自我”的社會反抗?三?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策略(三)簡單歸因策略:最大限度撩撥網民敏感神經事件發生后,在民眾無法獲取真實消息或對事件存疑的情況下,常見的一種情感動員策略是簡單歸因,即直接將矛頭指向自己懷疑的強勢部門或主體,進行有罪推定?這種歸因往往是網民的主觀臆測?在很多網絡事件中,事實本身與政府或公權力部門的關聯度不大,但由于長期形成的社會現實,民眾很容易將事件的責任越過企業直接歸因到政府的不作為或個別官員的違法亂紀行為上?如2013年發生的“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死亡事件”中,雖然最終被證實并非疫苗之過,但當時很多網民直接將矛頭指向食品藥監部門的不作為,甚至懷疑其中存在官員違法亂紀行為;在歷次的“懸浮門事件”中,懸浮照一來,民眾首先懷疑的是官員作秀,如會理“懸浮門”事件,其實是相關工作人員對新聞真實性理解不足,自己對圖片做了PS,而并非憑空造假……簡單歸因的情感策略使得民眾的情緒反射弧線被最大限度地縮短,一下子就可以將網民的情緒凝聚起來,撥動網民心中社會公平正義等敏感神經,使得網絡動員的速率和效力陡然提升?三?后真相時代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策略(四)貼標簽策略:朗朗上口?笑中帶淚在網絡事件的情感動員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感要素是戲謔,即通過調侃取笑等方式使得類似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