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_第1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_第2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_第3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_第4頁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又閱讀專題練習及詳細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閱讀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岑嘉州詩集》序

(唐)杜確

自古文體變易多矣,梁簡文帝及庾肩吾之屬,始為輕浮綺靡之詞,名曰"宮體"。自后沿

襲,務為妖艷,謂之摘錦布統焉.其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止者,不復為當時所重,諷諫比

興,由是廢缺。

物極則變,理之常也。圣唐受命,斬雕為樸。開元之際,王綱復舉,淺博之風,茲焉漸

革。其時作者,凡十數輩,頗能以雅參麗,以古雜今,彬彬然,粲粲然,近建安之遺范

矣。

南陽岑公,聲稱尤著,公詒參,代為本州冠族。曾太公文本,大父長倩,伯父羲,皆以

學術德望,官至臺輔。早歲孤貧,能自砥礪,遍鑒史籍,尤工綴文,屬辭尚清,用意尚

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回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里士

庶,戌夷蠻貂,莫不諷誦吟習焉。時議擬公于吳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天寶三載進士

高第,解褐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又遷大理評事,兼監察御史,充安西

節度判官,入為右補闕。頻上封章,指述權佞,改為起居郎,尋出虢州長史,又改太子中

允兼殿中侍御史,充關西節度判官。圣上潛龍藩邸,總戎陜服,參佐僚史,皆一時之選。

由是委公以書奏之任,入為祠部考功二員外郎,轉虞部庫部二正郎,又出為嘉州刺史。副

元帥相國杜公鴻漸表公職方郎中兼侍御史,列于幕府,無幾使罷,寓居于蜀。時四川節度

因亂受職,本非朝旨,其部統之內,文武衣冠,附會阿諛,以求自結,皆口中原多故,劍

外小康,可以庇躬,無假向闕。

公乃著《招蜀客歸》一篇,申明逆順之理,折挫佞之計,有識者感嘆,奸謀者慚沮,播

德澤于梁益,暢皇風于邛。旋軫①有犯敕俟②時,吉往兇歸③,嗚呼不祿,歲月逾

邁。殆三卜年,嗣了佐公,發纂前緒,亦以文采,登名翰場。有公遺文,貯之筐篋,以確

接通家馀烈,忝同聲后輩,受命編次,因令繕錄,區分類聚,勒成八卷。倘后之詞人有所

觀覽亦由聆廣樂者識清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徹心府發揮高致焉京兆杜確。

【注釋】①旋軫:同車,喻返京。②犯頓俟時:岑參赴嘉州刺史任途中遇蜀中動亂不得

前行,留滯在梁州、成都一帶。戟,古代出行時祭祀路神。③吉往兇歸:唐代宗永泰元年

岑參出為嘉州刺史,約大歷五年客死于成都。

(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梁簡文帝及庾肩吾之屬屬:這些人

B.近建安之遺范矣遺范:遺存風范

C.解遍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解褐:擔任官職

D.可以庇躬,無遐向闕假:假意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其有所得,多入佳境其皆出于此乎

B.物極則變,理之常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c.由是委公以付奏X仕蚓無爪牙x利,筋骨之強

D.時議擬公王吳均、何遜激王義而死焉者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自宮體詩以來人們做詩致力于鋪陳華麗,雖有人崇尚風骨格調也不被看重。

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飾改為樸實,風氣漸漸改變。

B.副元帥相國杜公漸鴻上表讓岑參擔任職方郎中兼侍御史,居于相國幕府。只是沒過多

久,岑參就被免去官職,寓居在蜀地。

C.岑參寫了《招蜀客歸》這篇文章,讓有見識的人無不感嘆,奸謀者慚愧沮喪。他雖遇上

動亂延誤了時間,但最終以文采,登名翰場。

D.作者作為岑家的世交,接受委托編纂岑參的文集,是想讓后人從他的文章中了解他高尚

的人格,激發高遠的情懷。

(4)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倘后之詞人有所觀覽亦由聆廣樂者識清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

徹心府發揮高致焉京兆不二確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其有敦尚風格,頗存規正者,不復為當時所重,諷諫比興,由是廢缺。

②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員閭里士庶,戎夷蠻箱,莫不颯誦吟習焉。

【答案】(1)D

(2)B

(3)C

(4)倘后之詞人/有所觀覽/亦由聆廣樂者識清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徹心府/

發揮高致焉/京兆杜確。

(5)①其中雖有人崇尚風骨格調,很想使文風規正,卻又不被當時的人們看重。諷刺比

興的手法,從此廢棄缺乏。

②每一篇作品寫成擱筆,人們就紛紛傳抄,即使是平民百姓,邊遠外族,無不吟誦熟讀。

【解析】【分析】(1)D項,“假:假意”錯誤,依據“可以庇財,無假向闕",可以托庇自

身,不需要仰仗朝廷。故"假”的意思是:借助、依仗。故選D。

(2)A項,其:代詞,代指岑參/表反問的語氣詞,難道;B項,則:連詞,表承接關系/

連詞,表承接關系;C項,之:結構助詞,的/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D項,

于:連詞,與、同/介詞,表示被動,被。B項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故選B。

(3)C項,“他雖遇上動亂延誤了時間,但最終以文采,登名翰場”錯誤,依據第四段“旋

軫有日,犯敕俟時,吉往兇歸”和注解可知,岑參遇上動亂延誤了回京時間,然后死在了異

鄉。又依據"嗣子佐公,復纂前緒,亦以文采,登名翰場"可知,"最終以文采,登名翰場“

的是岑參的嫡長子岑佐公。故選C。

(4)注意抓住動詞,“觀覽"的主語是"后之詞人",且“后之詞人有所觀覽“都是“倘(假

設)領起的,故"觀覽"后斷句,(注意,為了突出人物"后之詞人","詞人”后面也可以斷

句):接著抓“……者......之'’的句式結構反復出現,構成整句,故可知"之韻”“之色”后都要斷

句;“足以"足夠用來,表目的,"瑩徹心府”“發揮高致”都是對應的目的,但要注意語氣詞

“焉”用在句末,故“瑩徹心府”“發揮高致焉”后面分別都要斷句??忌鷵丝梢詼蚀_斷句。

(5)①其:其中:敦尚:崇尚:頗:很;存規止:使文風規止;者:......的人:為當時所

重:被當時的人們看重:由是:從此。②絕筆:停下筆、擱筆:則:就:雖:即使:間里

士庶:平民百姓;莫不:無不;諷誦:吟誦。

故答案為:⑴D:(2)B:(3)C:

⑷倘后之詞人/有所觀覽/亦由聆廣樂者識清商之韻/游名山者仰翠微之色/足以瑩徹心府/發

揮高致焉/京兆杜確。

⑸①其中雖有人崇尚風骨格調,很想使文風規正,卻乂不被當時的人們看?重。諷刺比興

的手法,從此廢棄缺乏。②每一篇作品寫成擱筆,人們就紛紛傳抄,即使是平民百姓,邊

遠外族,無不吟誦熟讀。

【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文言實詞題要得分,考生必須平時多積累,多

讀多記,考試時再聯系語境,利用上下文的語意和邏輯關系推測多義實詞,古今異義詞,通

假字,偏義詞及詞類活用等詞語在文中的釋義,最后綜合使用徘除法得出最佳答案。

⑵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木題既考意義,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據文木推出選項

中一個句子中的虛詞,再將句意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具體辨析時,可

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來判定:虛實意識、結構意識、句位

意識、呼應意識、語氣意識。

⑶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

選出"止確"還是"不止確〃的一項,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同、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選項對應的內容,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

⑷本題考杳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斷句題,首先注意一些常見的標志性的虛詞,注意結構

的對稱,這是基礎,其次注意斷句題大多集中在對人稱的轉換和在句中充當的成分的考

核,還要注意一個事件不要強行斷開,不然句子就會支離破碎,相反兩個事件句子再短,

也要斷開。

⑸本題考杳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逐字落實,注意重

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

下文補充,倒裝句式要調整,典故和比喻處通常意譯。注意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

證賦分點的落實。

【參考譯文】

自古以來,文章體式風格變化很多,梁文帝和庚肩吾這些人,最早寫華而不實濃艷細膩

的詩歌,叫做宮體詩。從那以后這種詩歌就沿襲下來,人們做詩致力于辭藻艷麗,叫作鋪

陳華麗。其中雖有人崇尚風格格調,很想使文風規正,卻又不被當時的人們看重。諷刺比

興的手法,從此廢棄缺乏。

事情到了極致就會發生變化,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唐朝建立以后,去掉雕飾改為樸實。

開元年間,王綱重新振興,膚淺浮泛的風氣,從此漸漸改變。當時出色的作者,共有幾十

人,很能將典雅古樸的風格加入當今華麗之中,文偵兼備,光彩閃爍,接近建安時期風

范。

南陽岑先生,聲望卓著,先生名參,歷代都是本州望族。曾祖父岑文本,祖父岑長倩,

伯父岑馥,都憑著學術德望,官做到臺輔級別。岑參小時候喪父家里貧窮,但能夠自我激

勵磨練。他讀遍詩書,特別會寫文章。用詞崇尚清簡,命意崇尚真切,感觸成篇,大都到

蠕觀望。島祖時大卜新定,人民小安,未川復興兵。今陛卜仁思執白姓,恩澤加海內,宜

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孝文F1:"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會呂氏之亂,功

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栗栗,恐事之不終。且兵兇器,雖克所愿,動亦耗

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出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

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愿且堅邊設候,結

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卜殷富粟至

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游敖嬉戲如小兒狀。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律書》)

(1)對下列各句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卒色諸侯,兼列邦土伯:稱霸B.遂執不移笠哉等:同樣

C.刑罰不可揖於國捐:捐獻D.朕常為動心傷痛動心:不安

(2)下列各組詞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螯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大至君辱失守,小?侵犯削弱乃有所不得已也

C.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孔子也稱有德君子者邪為國者無使為枳威之盛劫哉

(3)下面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帝王制定事則,建立法度,確定萬物的度數和準則,一切都遵照六律,六律是萬事萬物

的根本。

B.不可挽救的世儒不明大勢,不權輕重,強調不用武力,結果國家削弱,甚至甘親受辱,

國土失守。

C.夏桀、殷紂、秦二世滅亡原因是貪婪之心不知停息;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

的經驗,貽誤戰機,未能統一疆土。

D.司馬遷認為文帝能順應民意,使百姓安心生產,百姓安不思亂,漢文帝堪稱孔子贊美的

那種有德君子。

(4)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栗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

②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答案】(1)C

(2)A

(3)C

(4)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

樂者乎

(5)①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平定亂世,夷除險阻,挽救危險局面的。

②正趕上高祖(已經)為軍事行動感到厭倦苦惱,也是(由于)有蕭何、張良的計謀,所

以決定停止武力征伐,專心休養生息,(采取籠絡政策)對他們相加約束,(使他們沒有

異心)而不加防備。

【解析】【分析】(1)C項."捐"解釋為"捐獻"有誤,應解釋為“舍棄、拋棄”,句子翻譯

為:國家不可拋棄刑罰。C錯誤。故選C。

(2)A項,兩個“則”都是表對舉,可譯為“就......就"。B項,第一個"乃〃副詞,表"就”;第

二個"乃",判斷動詞,"就是".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C項,第一個“因〃介詞,依照、順

著;第二個“因”,介詞,通過、經由。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D項,第一個“所一助詞,

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第二個"所”,助詞,與“為"連用,

表被動。兩句意義用法不相同。故選A,

(3)C項,“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的經驗,貽誤戰機,未能統一疆土"分析有

誤,由原文“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

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H忘之。今未能銷距,愿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

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可知,漢文帝因固守高祖,知勞民不可煩,的經驗,他希望

能堅守邊防,派遣使者,締盟結好,使北部邊陲得到休息安寧而不是派兵去征討南越和朝

鮮。他這樣做使得天下和平安樂了很長時間。C錯誤。故選C。

(4)"百姓無內外之徭”意思是百姓內外都無徭役,表意完整,應斷句;“天下殷富”句意

完整,單獨成句,在"天下"前與"富"后斷句;“鳴雞吠狗"與"煙火萬里”是在敘述天下太平的

景象,說的兩個方面,應在"嗚雞""煙火"之前斷句:"口J謂",一般用在一句話開始,意思是

可稱得上,在"可謂"前斷句。綜上這段話斷句為“故百姓無憂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

天下股富/栗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這段話翻譯為:所以

百姓內外都無徭役,在田畝中使肩頭得到休息(以致力于農事),致使天下殷實富足,一

石糧食達到了只值十余文錢的價格,國內雞鳴狗吠相聞,飄著炊煙的家戶綿延萬里,可以

稱得上是一片和平安樂的景象呀!

(5)本題翻譯賦分點:①“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判斷句;“兵”,軍隊;“所以",用

來......的(工具):"夷",使……平。②"會",恰逢:"苦”,苦于,為……所苦:"偃",停

止,偃息;“休息”,休養生息;“羈糜”,拘束,約束。

故答案為:⑴C:⑵A:(3)C:

⑷故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由/天下殷富/栗至十余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

⑸①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平定亂世,夷除險阻,挽救危險局面的。

②正趕上.高祖(已經)為軍事行動感到厭倦苦惱,也是(由于)有蕭何、張良的計謀,

所以決定停止武力征伐,專心休養生息,(采取籠絡政策)對他們稍加約束,(使他們沒

有異心)而不加防備。

【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

累,但也小能夕匕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

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

(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

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迂移聯想等來推斷詞

義。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

要學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

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

(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

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

(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

注意也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

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咯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

【參考譯文】

帝王掌握事態,建立法紀,對物品進行度量,確定準則,一概要承受六律的控制,六律

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呀。

六律對于兵家尤其重要,所以說“兩軍相遇望見敵陣上的云弋、日暈就可以知道出師的吉

兇,軍中的太師應用律聽到軍聲就能夠占驗交戰的勝負”,這是無論哪一個君王都不能改變

的法則。

周武土討伐商紂土時,吹動音律探聽聲氣,從孟春一直推算到李冬,和紂土的暴虐酷急

相應是兼有很重的殺氣,在五音中武王是崇尚軍中和協士卒同心的宮音。同聲氣的事物互

相依從,這是萬物的自然現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軍隊,是圣人用來討伐強暴勢力、平定混亂的社會局面、鏟除艱難險阻、挽救國家危亡

局面的工具。連口含利齒頭戴將角的野獸受到外物的侵犯,尚且要與它角力抵抗,更何況

人還懷抱有好惡喜怒的意氣呢?喜歡就會產生愛心,憤怒就會施加暴力,這是情性中的自

然道理。

從前黃帝發動了涿鹿地區的戰斗,來平定五行中屬火的災難;顓頊擺布卜對共工氏的戰

陣,來消除五行中屬水的危生;成湯發動了使桀逃奔到南巢山去的攻伐,來滅絕夏代的暴

亂。(動用武力)一個時期興盛一個時期廢棄,勝利的人掌管國家權力,他的權力是從上

天那里接受下來的。

從此之后,有名的武士更迭興起,晉國任用咎犯(狐偃,亦即胥臣),而齊國任用王子

成父,吳國任用孫武,申明軍事行動的規范,賞罰措施必守信用,終于稱霸諸侯,兼并了

列國的封土,雖說比不上三代時期由天子發布浩令誓命所給予的封賞,然而自身得到寵

榮,國君受到尊重,在當世名聲顯揚,能說不榮耀嗎?難道和社會上的儒生不明大法大

理,不權衡利害得失,茍且地宣言道德教化,說不應當動用武力,大至君主受辱國家失

守,小則受到侵犯國家削弱,仍然是固執己見不加變通的情況能夠等同嗎!所以家庭不能

夠廢掉教鞭,國家不能夠捐棄刑罰,大卜不能夠低息誅伐,只是武力動用起來計謀上有巧

妙笨拙,施行起來有順從還是違反正義原則的不同罷了。

夏桀王、股紂王能赤手空拳與豺狼搏斗,光腳追趕四匹馬拉著的車,勇力并不弱:身經

百戰都能取得勝利,使得諸侯對他們恐懼服從,權勢是不輕的。秦二世把軍隊駐扎在不能

發揮作用的地方,在邊界上連接著大量兵員,力量是不弱的;和匈奴結有深怨,被於越的

禍患所礙,勢力小.算其弱。等到他威權耗盡勢力疲極,閭巷中的平民也成了相當于自己故

對國家一樣的勢力。罪過就是產生于他們窮兵聶武不知止足,嗜好貪婪之心永不停息。

高祖統一天下后,三方邊境都有外族叛亂;諸侯大國的封王雖稱為天子的屏藩輔佐,但

他們并沒有盡到做臣屬的禮節。正趕上高祖(已經)為軍事行動感到厭倦苦惱,也是由于

有蕭何、張良的計謀,所以決定停止武力征伐,專心休養生息,(采取籠絡政策)對他們

稍加約束,(使他們沒有異心)而不加防備。

直到孝文帝即位,將軍陳武等建議說:“南越、朝鮮自從秦朝統一時內屬為臣子,后來乂

擁有軍隊據守在險要地帶,時時想動身進取而密切觀望。高祖時天下剛剛平定,人民剛剛

得到一點安寧,沒有能再次興兵去討伐他們。如今陛下以仁德、惠愛撫治百姓,恩澤及于

整個天下,應該趁著士卒民眾樂于為陛下所用的機會,討伐叛逆的黨徒,來統一疆土。"孝

文帝說:“朕能夠承擔天子的重任,從來沒有想到這些。趕上呂氏作亂,功臣和宗室共同認

為讓我登位不算是羞恥,陰差陽錯使我得r皇帝的正位,我常戰戰兢兢,特別不安,唯恐

國事不能有個好的終結。況且軍事裝備是兇惡的器械,雖然能夠達到所設想的愿望,動用

起來也是有耗費的弊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拋家離業遠方征討?先皇帝知道勞乏的百姓

不可去煩擾,所以不能把動用軍隊作為一種意愿。我怎么可以自己逞強稱能?如今匈奴入

侵內地,軍官士吏御敵沒有功勞,邊境上民眾中的父子們扛著武器守候日子已經很長,我

常常為此不安和傷痛,沒有一天能夠忘記。如今既不能銷毀兵器,長守安定,但愿暫且堅

守邊防,遠設斥候,派遣使者,締盟結好,使北部邊陲得到休息安寧,這樣做的功勞就是

很多了。暫且不可再議論動用軍隊的事了"。所以百姓內外都無徭役,在田畝中使肩頭得到

休息(以致力于農事),致使天下殷實富足,一石糧食達到了只值十余文錢的價格,國內

雞鳴狗吠相聞,飄著炊煙的家戶綿延萬里,可以稱得上是一片和平安樂的景象呀!

太史公說:文帝時,趕上天下剛從水火中解脫出來,人民安心生產,順著他們的意愿,

能不受到戰事擾亂,所以百姓都很安定。即便六七十歲的老翁也未曾到過集市之中,游玩

嬉戲起來像個孩子一樣。這就是孔子所稱道的有德君子吧!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獄中上母書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宜,兩易春秋,冤酷日

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鐘虐先

朝,一旅才興,便成謝粉。去年之舉,淳已自金必死,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

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托跡于空門,生母寄生于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

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溢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

生?坦然,已矣!浮之身,父之所遨;浮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十雙慈!

但慈甘推干就濕,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

絕。一一慈君托之義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后,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為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后!會稽大望,至今而

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戰?立一不肖后如西銘①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

立之為愈耶!鳴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后。有一H中興再造,則面食「秋,豈止麥飯豚

蹄,不為餒鬼而己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珠殛頑舅,決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淳且與先

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

寒食盂蘭,一杯清酒,?盞寒燈,不至作若救②之鬼,則吾愿畢矣!新婦結福二年賢孝素

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為忠臣,子得為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

本無生,視身若散展。但為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于來世。神游天地

間,可以無愧矣!

(注)①西銘:張溥,明末復社的領袖。張湖死后,因無后,次年由錢謙益等代為立嗣。

錢謙益后來投降了清朝。人們認為這有損張溥的名節。②若敖:春秋時楚國公族名,因為

越椒背叛楚而被滅族絕后。

(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疝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見背:被背棄

B.去年之舉,淳己自金必死分:料想

C.淳之身,父之所遺遺:遺留,留下

D.嫡母慈惠,千占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酬:報答

(2)卜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誰知不死,死于今日也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嫡母慈惠,千古歷難失其近與,不知

C.節義文章,如我父子置幾人哉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疊

D.家事盡以委之寧許以負秦曲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夏完淳在臨刑前為“不得以身報母”而深感悲痛,為家中"八口〃的生計問題而深感憂慮,

但他又認為“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

B.夏完淳在信中懇請雙慈保雷,牽掛結婚二載的嬌妻,并以五言詩的詠唱抒發豪情,俠骨

柔腸,盡顯其中。

C.夏完淳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告白母親"萬勿置后",是擔心領養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

而會是家族的隱患。

D.這封獄中絕筆信表達了夏完淳以身赴義、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全文一唱三嘆,慷慨悲

壯,感人至深。

(4)用7"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

新婦結襦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

言善痛哉痛哉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諳。

①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

②立一不肖后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

【答案】(1)A

(2)B

(3)C

(4)新婦結襦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

痛哉痛哉

(5)①(本來指望重見天日,來報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獲得榮封,向九泉之下

的父親告慰我們的成功。②像西銘先生立一個沒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詬罵譏笑,還不如

不立為好??!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在清題

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選項在文中的位置,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本題A項,“痛自嚴君

見背,兩易春秋"中"見背:被背棄"解釋錯誤,"見背"是對父親去世的委婉的表述,"見"表

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見背"可理解為"離開我,背離我”。故選A。

(2)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虛詞含義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考生應先看清題目要求,然后找

到各選項在文中的位置,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A項,"誰知不死,死于今FI也"中"也〃

表示感嘆語氣,“師者,所以芍道受業解惑也”中"也"與上文的"者"構成”者.也”結構的判

斷句。B項,"嫡母慈惠,千古所難"與"失其所與,不知"中的"所",均與下文構成“所"字結

構,翻譯為“……的"。C項,"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兒人哉"中"者"解釋為"這樣的人",”以

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解釋為"……的”。D項,“家事盡以委之〃中“以"解釋為"把、介

詞:”寧許以負秦曲"中"以"解釋為"來”,連詞。故選B。

(3)本題考看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題目,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

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C項,"夏完淳以斬釘

截鐵的語氣告白母親'萬勿置后',是擔心領養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反而會是家族的隱

患”,表述錯誤,原文相關表述為“如其不然,萬勿置后!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義

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銘先生,為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為愈耶!”,

這里是表達擔心會像西銘先生一樣立一個沒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詬罵譏笑,還不如不立

為好,選項曲解為“擔心領養的孩子以后不孝敬老人〃,理解錯誤,故選C。

(4)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

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本題“賢孝素

著”介紹的是新婦的形象,主語是“新婦”,應獨立成句:"亦......也“為固定結構,應獨立成

句;“語無倫次"為成語,意思相對完整,應獨立成句;"痛哉痛哉"表示悲痛的語氣,獨立

成句:因此,可斷句為:新婦結檎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

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大意是:妻子與我成婚二年以來,賢孝素來為人所深知,武

功甥為我好好地看待她,這也是武功甥的渭陽之情!語無倫次,而這都是將死之時的肺腑

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5)本題考核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

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此題注意,①圖:希望。以:來。榮:使動用法,使......榮

耀。②小汽:小成才,沒出息。立一不肖后如四銘先生:狀語后置。為人所詬笑:被動

句。詬:詬罵。愈:好。

故答案為:⑴A:(2)B:(3)C;

⑷新婦結檎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

痛哉

⑸①(本來指望重見大日,來報大仇,使死者得到慰恤,生者獲得榮封,向九泉之卜的

父親告慰我們的成功。②像西銘先生立一個沒有出息的后嗣,被世人詬罵譏笑,還不如不

立為好啊!

【點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

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

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

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

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

(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

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作遷移聯想等來推斷詞

義。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

要學生準確硼譯理解文言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木段文字

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容。

(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晴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

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

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

(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洋題是區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

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

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

【參考譯文】

不孝完淳而今死/!以身體奉獻給父親,不能再以身體來報答母親了。自從父親離我而

去,悲痛地過去了兩個年頭。怨恨慘痛越積越深,歷盡了艱難辛苦。本來希圖重見天日,

以報大仇,使死者得到贈恤,生者獲得榮耀,向九泉之下的父親報告我們的成功。無奈上

天不保佑我們,把災禍集中于先朝,一支軍隊剛一起來,就立即被粉碎。去年的義舉,我

己自以為非死不可,誰知當時不死,卻死于今天!短短地延續了兩年的生命,卻沒有一天

得以孝養母親。以致尊貴的慈母托身于空門,生母則寄生在異姓之家。一門漂泊,活著不

能相互依靠,有人死了也不能相互安慰,我今日又俺忽先赴九泉,不孝之罪的深重,連上

天都已知曉了。

唉!兩位母親都健在,下面又有妹妹、女兒,家運衰敗,并無兄弟。我死了并不足惜,

我所哀痛不已的,是家庭的眾多人口今后怎么生活。雖然如此,但是,就這樣吧!我的身

體是父親遺給我的,我的身體是為國君所用的,為父為君而死,乂哪里是辜負兩位母親

呢?但尊貴的慈母對我愛護備至,教我學禮習詩,十五年來從未改變,嫡母如此慈愛恩

惠,千百年來所少有。大恩未曾報答,使我悲痛到了極點!一一現在我只得把尊貴的慈母

托付給義融姊,把生母托付給昭南妹了。

我死之后,如果妻子能得到一個遺腹子,那就是家門的幸運。如果不然,千萬不要另立

后嗣。會稽的大堡族至今如此零落已極。節義文章象我父子這樣的有幾個呢?像西銘先生

那樣地立一個不肖的后嗣,為旁人所詬罵譏笑,還不如不立為好!唉!天地是無窮無盡

的,家族卻不可能永遠綿延不絕。有一日朝廷中興重建,那么,我們就能千百年地在廟中

接受祭祀、供養,乂哪里只是享受麥飯豚蹄,不至成為餓鬼而已呢?如果有人妄言另立后

嗣,我與父親在冥中一定要誅殺這個頑固愚蠢之人,決不饒恕他!兵戈遍布天地,我死之

后,戰亂不會有停止之日。兩位母親請好好保重玉體,不要再把我掛在心里。二十年之

后,我跟父親將要掃平北方邊境!不要悲傷,不要悲傷!我所囑托的話,千萬不要違背。

武功甥是未來大有成就的人物,家里的事都交托他。寒食節和七月十五,以一杯清酒,一

盞寒燈來供我,使我不至于成為無人祭祀的餓鬼,我的愿望就已達到了。妻子與我成婚二

年以來,賢孝素來為人所深知,武功甥為我好好地看待她,這也是武功甥的渭陽之情!語

無倫次,而這都是將死之時的肺腑之言。悲痛,太悲痛了!

人有哪個是不死的呢?貴在死得其所.父親能成為忠臣,兒子能成為孝子。含笑歸天,

完成我的分內之事。從佛教的原理來說,一切事物本都未嘗生存,我把自己的身體看得像

破舊的鞋子一樣地不足珍惜。我只是為剛止之氣所激,因而懂得了天人之理。十七年來只

是一場惡夢,報仇在于來世。我的神魂將遨游于天地之間,我對一切都亳無愧作。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

河源楷洛率精兵擊走之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門忠烈。光弼嚴毅沉果,有大略,幼善騎

射。起家左衛親府左郎將,累遷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俄襲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渾

功,世云麾將軍。朔萬節度使安思順表為副,愛其也,欲以于姿之。安祿山反,郛子儀

薦其能,詔提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善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史出土門,

東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團練子弟執賊將安思義降??閼饏^,陸資"蔽野,光弼酹而哭

之,出為賊幽閉者,厚恤其家。渣關失守,玄宗至蜀,人心驚駭。肅宗理兵干靈武,授

光弼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間兵五千入太原。前此,節度使王

承業軍政不修,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侮易承業,光弼聞之素不平。至是,詔眾以兵付光

弼。眾素狂易,見光弼長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會使者至,在眾御史中丞。

光弼曰:“眾有罪,己前系,今但斬侍御史。若使者宣詔。亦斬中圣。”使者內詔不敢出,

乃斬叁以徇,威震三軍。至德二載,思明、希德將兵十萬攻光弼,時銳兵悉赴朔方,而麾

下卒不滿萬。眾議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環四十里,賊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徹民屋為摞

石車,車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輒數十人死,賊傷卜二。思明為飛樓車,障以木幔,筑土

山臨城,光弼遣人宜地顏之。思明宴城下,倡優居臺上新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

明大駭,徙牙帳遠去,軍中皆視地后行。又潛溝營地,將漢其軍,乃里約降。至期,遣裨

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悅。俄而賊數千沒于塹,城上鼓噪,突騎出乘之俘斬萬計。思明

畏敗,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賊,斬首七萬級,希德委資糧遁走。初,賊

至,光弼設公幄城隅以止息,經府門不顧。困解,閱三昔乃歸私寢。后與九節度圍安慶

緒于相州,大戰鄴西,敗之。光弼與諸將議:“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

彼懲嘉山之敗,小放輕出,見慶緒可禽。"觀軍容使魚朝恩同謂小可。既血思明來撥,光弼

拒賊,戰尤力,殺略大當。諸將驚潰,各引歸,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太原。帝優諸將

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未幾,為天下兵馬副元帥。

(節選自《新唐書?李光弼傳》)

(注)青:腐爛的尸體。

(1)卜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止確的一項是()

A.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

走之/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日忠烈/

B.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

走之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曰忠烈/

C.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

走之/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日忠烈/

D.父楷洛/本契丹酋長/武后時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擊

走之/師還/卒于道/贈營州都督/謚日忠烈/

(2)下列對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愛其材,欲以子妻之材:通"才",才華。妻:用作動詞,給......做妻子。

B.使者內詔不敢出,乃斬會以徇內:通"納〃,收納。眾:作狀語,當眾。

C.光弼遣人宣地頓之穴:用作動詞,挖洞穴。頹:使動用法,使……倒塌。

D.將沮其軍,乃里約降沉:使動用法,使......沉陷。陽:假裝,表面上。

(3)對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俄襲父封俄:過了不久B.玄宗生蜀幸:皇帝親臨

C賊傷十二十二:十分之二D.帝貸諸將罪貸:嚴懲

(4)卜列句子的句式與其他三句不一樣的一項是()

A.出為賊幽閉者B.肅宗理兵于靈武C.障以木悔D.光弼設公幄城隅以

止息

(5)下列對文中劃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累遷,指多次升遷,連續升遷,遷,指官職變動,后文的進、攝、兼、拜等皆是此意。

B.長揖:古代漢族的交際禮儀風俗,見面時拱手自上而至極下.大多數用于晚輩對長輩。

C.年號: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詞意吉瑞雋永,如建隆、永平、至德。

D.牙帳:古代官署的大門上有猛獸利牙的圖案,所以稱宜署為牙,牙帳指將帥所居營帳.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光弼少善騎射,有謀略。他得到朔方切度使安思順和當朝重臣郭子儀的賞識,后曾擔

任戶部尚書、天下兵馬副元帥。

B.李光弼能征善戰。至德二年,史思明等人前來攻城。此時敵眾我寡,李光弼力排眾議,

靈活地運用戰術,擊退了敵人。

C.李光弼為國釘敵,忘我無私。在叛軍圍城之時,他就算經過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鬧

困解除后,過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領兵有方。相州一城,戰況慘烈。敵人一路劫掠,只有李光弼帶領部隊拼力抗

戰,最后整治軍隊回到了太原。

(7)把文中回橫線的句子翻詳成現代漢語,

①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門,東救常山,次真定,常山團練子弟執賊將安思義降。

②侍御史崔眾主兵太原,侮易承業,光弼聞之素不平。

③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軍逼之,彼懲嘉山之敗,不敢輕出,則慶緒可禽。

【答案】⑴D

(2)B

(3)D

(4)A

(5)D

(6)D

(7)①李光弼率朔方軍隊五千人從土門出兵,向東援救常山,駐扎在真定,常山團練兵

抓住叛軍將領安思義歸降。②侍御史崔眾主持太原軍務,崔眾經常欺凌、輕慢王承業,李

光弱聽說這件事,向來為此不平。③史思明陳兵于魏州,是想讓我軍懈怠,我們不如起軍

逼近他。他忌憚于嘉山之敗,不敢輕意出兵,那么安慶緒就可擒獲了。

【解析】【分析】(1)“累官左羽林大將軍"的意思是"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將軍",所以中間

不能斷開,“累”前斷句,排除選項AC,“楷洛率精兵擊走之”的意思是"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

入侵的吐蕃人”,所以中間不能斷開,”之〃后斷句,"師還''的意思為"班師回來的路上",中

間不能斷開,“還"后斷句,排除選項B,故選D0句了?翻譯:他的父親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

長。在武則天做皇后時,李楷洛入朝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將軍,封為薊郡公。吐蕃入

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吐蕃人,班師回來的路上,去世了?;实圩焚浟怂麪I

州都督,謚號為忠烈。

(2)B項,“眾:作狀語,當眾”錯誤,應該為“眾:人名,指崔眾"。B錯誤。故選B.

(3)D項,“貸:嚴懲”錯誤,應該為"貸:寬恕成諾有"嚴懲不貸"。D錯誤。故選D。

(4)A項,被動句,“為"表被動,句子意思為:釋放那些被海軍關押的人。B項,狀語后

置句,正常語序為"肅宗于靈武理兵”,句子翻譯:肅宗在靈武統領軍隊。C項,狀語后置

句,正常語序為"以木悔障",句子翻譯:用木板遮擋。D項,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光

弼(于)城隅設公幄以止息”,句子翻譯: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營帳來休息。故選A0

(5)A項,“攝、兼、拜等皆是此意“錯誤,攝、兼、拜都不表官職變動,攝,代理。兼,

兼任。拜,授予。B項,“大多數用于晚輩對長輩”錯誤,長揖,上古時開始流行,不分長

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數用于平輩之間。C項,“年號:從秦始皇開始歷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

號〃錯誤,年號:漢武帝時首創。D項,正確。故選D。

(6)D項,“敵人一路劫掠”錯誤,由原文“諸將驚潰,各引歸,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

太原“可知,劫掠的是潰逃的其他官兵,而不是“敵人"。D錯誤。故選D。

(7)賦分點:①東:向東。次:駐扎。執:抓住。②主:主持。侮易:經常欺凌、輕

慢。素:向來。③勒兵:陳兵。息:懈息。懲:忌憚。禽;擒獲。

故答案為:⑴D;⑵B;⑶D;⑷A:(5)D:⑹D;

⑺①李光弼率朔方軍隊五千人從土門出兵,向東援救常山,駐扎在真定,常山團練兵抓

住叛軍將領安思義歸降。②侍御史崔眾主持太原軍務,崔眾經常欺凌、輕慢王承業,李光

弱聽說這件事,向來為此不平。③史思明陳兵于魏州,是想讓我軍懈怠,我們不如起軍逼

近他。他忌憚于嘉山之敗,不敢輕意出兵,那么安慶緒就可擒獲了。

【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常見的句首句尾語氣詞、句

式、修辭、意思進行斷句。本題可以根據句中動詞、虛詞、句子結構,抓住關鍵詞,然后

根據語意進行斷句。

(2)此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

放回到句中埋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

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

(3)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

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

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

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題,可結合著常見的文言文句式

(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構后置、固定句式

等)分析判斷。

(5)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于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

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

準確積累。

(6)本題考查把握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容,準

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容進嚀細致比對,逐個排除。

(7)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譯首先要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

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重點字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

電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

定的占漢語語法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美。

【附參考譯文】

李光弼是營州柳城人。他的父親李楷洛曾是契丹的酋長。在武則天做皇后時,李楷洛入朝

為官,多次升官至左朝林將軍,封為薊郡公。吐蕃入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打跑了入侵的

吐蕃人,班師回來的路上,去世了。皇帝追贈了他營州都督,溢號為忠烈。李光弼為個嚴

謹剛毅,沉穩果決,有大謀略,年幼即擅長騎馬射箭。李光強從左衛親府左郎將做起,多

次升遷至左清道率,兼任安北都護。不久,就承襲了父親的封號。因為其打敗吐蕃。吐谷

渾的功勞,升遷云麾將軍。朔方節度使安思順上表任命李光強為副手,喜愛他的才干,想

將女兒嫁給他。安祿山反叛了,郭子儀推存他的才能,皇帝詔令其代理御史大夫,持符節

任河東節度副大使,兼任云中太守。李光弼率朔方軍隊五千人從土門出兵,向東援救常

山,駐扎在真定,常山團練兵抓住叛軍將領安思義歸降。常山郡是當時的戰場,死尸遍

地,李光弼祭奠哭悼他們,釋放那些被叛軍關押的人,給他們家送去豐厚的慰問品。潼關

失守了,玄宗駕臨蜀地,百姓人心驚恐。肅宗在靈武統領軍隊,授予李光弼戶部尚書之

職,兼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李光弼率領景城、河間兵馬五千進入太原。這之前,節度使

王承業不治理軍務,侍御史崔眾主持太原軍務,崔眾經常欺凌、輕慢王承業,李光弼聽說

這件事,向來為此不平。到這時,皇帝下詔書命今崔眾把軍隊交付李光弼。崔眾一貫狂做

看小起他人,見到李光弼只是長揖血一,沒有馬上交出軍隊,李光弼很生氣,將他抓住關

押起來。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眾御史中丞。李光弼說:"崔眾有罪,此前已關押,現

在只殺付御史。如果使者宣讀皇帝的任命詔書,也要殺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詔

書不敢拿出來,于是李光弼殺了崔眾示眾,威震三軍。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

巖、牛廷蛇帶領卜萬軍隊攻打李光弼。當時,精銳軍隊全部開赴朔方,李光弼手下兵上不

到一力人,眾人建議加高城墻來防守,李光弼說:城墻周圍四十里,叛軍到了再整修它,

白白地使我們的兵士和百姓疲頓。于是拆毀民屋造摞石車,摞石車由西百人拉動,發射的

石頭砸到之處常數十人死傷,結果十分之二的叛軍被砸死砸傷。史思明造飛樓車,用木板

遮擋,在靠近城墻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墻卜.歡宴,

歌女戲子在觀臺上戲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獲了他們。史思明非常驚恐,將主

帥的營帳移走,遠遠離開,軍隊都選擇地勢紛紛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敵軍營地邊挖出深

溝,預謀使敵軍陷入其中,就假裝約定投降。到約定時間,派遣副校將出城,好像送財物

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興。不久,叛軍數千人陷入深溝中,城上守軍擂鼓吶喊,沖鋒陷

陣的精銳崎兵出城追逐敵軍,俘虜、殺死敵人按萬計算。史思明害怕失敗,就率軍離開

了,只留卜?蔡希德進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隊與敵軍搏擊,殺敵七萬人,蔡希德丟下糧

草物費逃跑了。當初,叛軍刖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營帳來休息,經過府門不看一

眼。圍困解除后,過了三晚才回家。后來李光弼與九節度使將安慶緒圍困在相州,大戰鄴

西,擊敗他。李光弼與眾將商議說:"史思明陳兵于魏州,是想讓我軍懈怠,我們不知起軍

逼近他。他忌憚于嘉山之敗,不敢輕意出兵,那么安慶緒就可擒獲了。"觀軍容使魚朝恩堅

持認為不可。不久史思明來教援,李光弼抵抗敵軍,戰斗特別盡力,殺戮擄掠敵軍與自身

傷亡大致相當。眾將驚慌潰散,各自率軍敗退,到處搶劫掠奪,只有李光弼整治軍隊回到

太原?;实蹖捤×吮妼⒌淖镓?,任命李光弼兼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任天下兵馬副

兀帥。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漢禪。還自南郊,謂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庇韶б詠?/p>

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見笑者之不知言,未見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堯之圣

??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共為亂堯無以己之。何也?堯未忘于人,

舜未系于人也。堯知其道不工,退而自忘:舜知堯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進而自系。舜舉

十六族,去四兇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興五教,立禮刑,使天下咸得其理;

合時月,正歷數,齊律、度、量、權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積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

也,齊我者舜也,資我者舜也?!疤煜轮谖徽撸运粗艘?。而堯殖然,聾其聰,昏其

明,愚其圣。人日:"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戰?"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

問者加少矣。至于堯死,天下日:“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讓受終于文祖。舜之

與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猶是也,而啟賢聞于

人,故小能。夫其始系十人也厚,則其忘之也遲。小然,反是。

漢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隆⒍?、袁、陶之賊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禍以立

強,積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無漢之思也。丕嗣而禪,天下得之以為晚,何以

異夫舜、禹之事耶?然則漢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

與私,仁與強,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無以異也。堯、舜之忘,不使如漢,不能投舜、

禺;舜、禺之系,不使如普氏,不能受之堯、舜。然血世徒探其情血笑之,故曰:笑其言

者非也。

問者曰:"堯崩,天下若喪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我。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歟?”

曰:是舜歸德于堯,史尊堯之德之辭者也。堯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堯者,蓋已死矣,幼而

存者,堯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

【注釋】①忘:遺忘:系:擁護。

(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我者舜也明:引導B.舜之君我也君:君主

C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D.丕褪而禪嗣:繼示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問的一組是()

A.吾知之矣俯察品類之盛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師者,所以傳道受業

解惑也

C.然而世徒探其情血笑之拔劍撞血破之D.天下惹喪考妣君亡鄭以為東道主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曹丕受禪后,走下禪壇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譏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

宗元不這樣認為,他說曹丕這樣說是可以的。

B.柳宗元認為在改朝換代的情況下禪讓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則是不一樣的,但面臨前代帝

土已被人們遺忘,維承的君士已被人們擁護的情況是相同的。

C.漢朝的帝王不能像堯舜那樣自愿讓人們忘記,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堯舜那樣使人們擁護自

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績而獲得了人們的擁護。

D.本文不講眾所皆知的“退位讓國”的緣由,而是別出心裁地陳述讓位者和受禪者之間有計

劃的事先準備,夾敘夾議,將〃禪讓有理”論述得透徹明白。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使以堯之圣一日得舜而與之天下能乎吾見小爭于朝大爭于野其為亂堯無以

已之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人口:“往之所謂堯者果烏在哉?"或曰"耄矣",日"匿矣"。

②不若是,不能與人天下。

【答案】(1)B

(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