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針診療操作規范 (一)_第1頁
毫針診療操作規范 (一)_第2頁
毫針診療操作規范 (一)_第3頁
毫針診療操作規范 (一)_第4頁
毫針診療操作規范 (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亳針刺法有著很高口勺技術規定和嚴格的操作規程,醫生必須純熟地掌握從進針到出針的

一系列操作技術。

一、進針措施

(一)刺手與押手

針刺時分刺手與押手,

所謂“刺手”,就是持針的手,臨床上多數醫生以右手持針,故稱右手為“刺手”。持例姿勢

重要有:①執筆式持針法,即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夾持針柄,以無名指抵住針身。②二

指持針法,即以右手拇、食二指夾持針柄。

所謂“押手”,是指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的手,多以左手為“押手”。

刺手歐I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于針尖,使針刺人皮膚,行

針時便于左右捻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并施行出針時II勺手法操作。

押手的作用,重要是固定腌穴的位置,夾持針身協助刺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

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于進針,減少刺痛,協助調整、控制針感。

臨床施術時,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進針時一邊按壓,一邊刺人,使針尖透入皮膚,

然后按照要采用的多種手法進行*作。故《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右主推之,左持

而御之。”《難經?七十八難》說:''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薄夺樈浿改?標

幽賦》說:“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人,不痛之因。”充足闡明針刺時雙手配

合使用的重要性。

(二)進針措施

率針的講針措施重要分為單手講針法、雙手講針法和針管講針法。

1.單手進針法

單手進針法即用刺手將針刺人穴位的措施。常用H勺單手進針法有插入法和捻人法兩種。

插入法:以右手拇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指端靠近穴位,指腹抵住針尖和針身下端,拇

指、食指隨之屈曲,運用指力不加捻轉將針刺人皮膚。

捻人法:右手拇、食兩指夾持針柄,針尖抵于月俞穴反膚時,運用指力稍加捻轉將針刺人

皮膚。

2.雙手進針法

雙手進針法即左右手配合將針刺入穴位皮膚的措施。常用的雙手進針法有指切進針法、

夾持進針法、舒張進針法和提捏進針法四種。,

指切進針法:乂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腌穴位置H勺旁邊,右手持

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人腌穴。合用于短針H勺進針。

夾持迓針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夾持住針身下端,露出針尖,將針尖固定于針刺穴位的

皮膚表面,右手持針柄,使針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壓時,左手拇、食兩指同步用力,兩手

協同將針刺人穴位皮膚。合用于長針的進針。

舒張進針法:用左手拇指、食指將所刺腌穴部位口勺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

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中間刺人。此法重要用于反膚松弛部位的膈穴。

提拉!進針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腌穴部位H勺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提起皮膚

上端將針刺人。此法用于皮肉膚淺部位的腌穴進針,如印堂穴等。

3.針管進針法

針管進針法即運用不誘鋼、玻璃或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針管替代押手進針的措施。針管一

般比針短約5m,針管直徑約為針柄的2—3倍。選用平柄針裝人針管中,將針尖所在的一

端置于穴位之上,左手夾持針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迅速叩打針管上端露出針柄H勺尾端,使

針尖刺人穴位,再退出針管,施行多種手法。

二、針刺日勺角度、方向、深度

在針刺操作H勺過程中、對的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

止意外事故發生日勺重要環節。腌穴定位時對的I,不應僅限于體表日勺位置,還必須與對歐H勺針

刺角度、方向、深度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充足發揮其應有U勺效應。臨床上同一腌穴處方,

由于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不一樣,所產生日勺針感強弱、傳感的方向和治療效果常有明顯

的差異。對的掌握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據施術腌穴所在的詳細位置、病人的體質、

病人的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詳細狀況靈活掌握。

(一)針刺的角度

針刺mI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定。重要根據腌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

點和醫生針刺時所要到達的目的而定。一般分為直刺、斜刺、橫刺。

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人。此法合用于人體大部分腌穴。

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人。此法合用于肌肉較膚淺處或內有重要

臟器或不適宜于直刺、深刺的腌穴。

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人。此法合用于皮薄肉

少部位的腌穴,如頭部月俞穴等。

(二)針刺的方向

針刺口勺方向是指進針時針尖對準的某一方向和部位。一般依經脈的循行方向、月俞穴U勺部

位特點和治療需要而定。

依循行定方向:是根據針刺補瀉的需要,為到達“迎隨補瀉”的目的I,在針刺時結合經

脈的方向,或順經而刺,或逆經而刺。一般地說,當補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II勺方向一致

而當瀉時,針尖須與經脈循行的方向相反。

依腌穴部位定方向:是根據所刺月俞穴所在部位H勺特點,為保證針刺的安全,某些穴位必

須刺向某一特定的方向和部位。如針刺啞門穴時,針尖應朝向下頜方向緩慢刺人;針刺廉泉

穴時,針尖應朝向舌根方向緩慢刺人:針刺背部某些J揄穴,針尖朝向脊柱方向刺人。

依病情定方向:即根據病情H勺治療需要,為使針刺的感應到達病變所在部位,針刺時針

尖應朝向病所.也就是說要到達“氣至病所”的目的.采用行氣手法時須依病變部位決定針

刺的方向。

(三)針刺H勺深度

指針刺人腌穴部位的深淺度數。《素問?刺要論》指出:“刺人淺深各至其理……淺深

不得,反為大賊?!标U明針刺深淺必須合適的重要性。掌握針刺日勺深淺度,一般應以既有針下

氣至的感應,又不傷及重要臟器為原則。每個腌穴口勺針刺深度,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休

質、病情、腌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時令、醫者針刺措施經驗和得氣日勺需要等原因綜合考

慮,靈活掌握。下面僅作原則性的簡介。

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年輕體壯者宜深刺。

體質:身體瘦弱者宜淺刺;身體肥胖者宜深刺。

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腌穴部位:凡頭面及胸背部腌穴及皮薄肉少部位腦穴,宜淺剌;四肢、腹部、臀部及

肌肉豐滿部位腌穴宜深刺,

經絡: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日勺經脈較深,宜深刺;循行于腕踝、指跖部位歐I經脈較

淺,應淺刺。

針法:用補法宜臥針淺刺;用瀉法宜直刺深刺。

時令:時當春夏之時而刺,宜當淺刺;時當秋冬之時而刺,宜當深刺。

得氣:施針時針下酸麻脹重感應大、出現快者宜淺刺;針下感應遲鈍、出現慢者宜深

刺久留針。

針刺的角度、方向、深度,這三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一般來說,深刺多用直

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

三、行針手法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人腌穴后,為了促使得氣、調整針感及進行補瀉而施行日勺

多種手法。行針口勺手法i股分為基本手法和輔助手法兩大類。

(一)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亳針刺法的基本技術.常用的有樨插法和捻轉法兩種。

1.提插法是指將針刺人腌穴后,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H勺*作措施。使針從淺層向

卜刺人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對于提插幅度大小,層次H勺變化,頻率的快慢,

和*作時間的長短,應根掂病人體質、病情、臉穴部位、針刺目U勺等靈活掌握。使用提插法

時指力要均勻一致,幅度不適宜過大,提插的幅度一般掌握在3-5分。提插的幅度大,頻率

快,時間長,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頻率小,時間短,刺激量就小。

2.捻轉法是指將針刺人腌穴日勺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夾持針柄.進

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捻動的*作措施。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時快慢、時間的長短要根據

體質、病情、腌穴部位、針刺目的等詳細狀況而定。使用捻轉時,指力要均勻,角度要適

當,一般應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單向捻轉,否則針身易被肌纖維等纏繞,引起則

時疼痛和滯針等。一般認為捻轉H勺角度大,頻率快,時間長,刺激量則大;捻轉歐I角度小,頻

率慢,時間短,刺激量則小。以上兩種基本措施,既可單獨應用,也可互相配合運用,在臨床

上必須根據患者的詳細狀況靈活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輔助手法

輔助手法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作措施

常用的有以幾種:

1.循法是以左手或右手于所刺臉穴的四面或沿經脈的循行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

或叩打的措施。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以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于沉緊時,

用以宣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2刮柄發包是指針刺到達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動針柄的措施.針尾,用拇指或

食指抵住針尾,用拇指或食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刮動針柄,或以拇指和中指夾持針根

部位用食指從上而下刮動針柄,此法稱之為單手刮柄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夾持針根,用右

手的拇指或食指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刮動針柄的措施稱之為雙手刮柄法。本法在不得氣時

用之以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與擴散。

3.彈柄法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輕彈針尾或針柄,使針體輕輕振動,以加強

針感、助氣運行的措施.稱為彈柄法。*作時用力不可過林彈日勺頻率也不可過快,防止引起

彎針。此法有激發經氣、催氣速行H勺作用。

4.飛法將針刺人臉穴后,若不得氣,右手拇、食兩指夾持針柄,細細搓捻多次,然

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多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之為飛法。此法有催氣、行氣、增

強針刺感應的作用。

5.搖法是將針刺人月俞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之狀。此

法若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隨搖隨提,用以出針瀉邪;若臥針斜刺或平刺而搖,一

左一

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可使針感單向傳導。

6震顫法是將針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動

作,使針身產生輕微的震射,以促使得氣.

四、得氣、候氣、催氣和守氣

針刺之因此能治病,是由于具有“調氣”的作用。如《靈樞?刺節真邪》中說:“用針

之類,在于調氣?!薄夺樉拇蟪伞氛f:“寧失其時,勿失其氣?!倍季俚卣撌隽恕皻狻痹卺槾?/p>

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歷代頭家都十分重視氣的得失變化。茲就有關內容分述如下:

(一)得氣

“得氣”一詞首見于《內經》。《素問?離合真邪論》中說:“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

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也就是說,當針刺入腌穴后,通過使用捻轉提

插等手法,使針刺部位產生特殊的感覺和反應,謂之“得氣”,亦稱為“針感工當這種經氣'

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步,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對應的酸、

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可沿著一定口勺部位向一定的方向擴散傳導。若無經氣感應不得

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正如竇漢卿在《標幽賦》

中所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

處幽堂之深邃。”這是對得氣與否的形象描述。

得氣與否與針刺療效關系親密,正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為刺之要,氣至而

有效?!薄稑擞馁x》中說,“氣諫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都闡明針刺必須得氣.得氣與否

直接影響治療效果。一般地說,得氣迅速,療效就好;得氣緩慢,療效就差;若不得氣,就沒

有治療效果。不過也應注意,得氣的)強弱,也須因人、因病而異。

(二)候氣

候氣是將針置留于所刺腌穴之內,安靜地較長時間地留針,亦可間歇地運針,施乂提

插、捻轉等催氣手法,直待氣至為度?!夺樉拇蟪伞分赋觯骸坝冕樦ǎ院驓鉃橄取!标U明

候氣法在針法中的重要性?!端貑?離合真邪論》說:“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

貴,不知日暮。”這就提醒了當針刺不得氣時,就應耐心地候氣,以氣至為度。從而表明,候

氣之法是促使得氣口勺措施之一。

(三)催氣

針刺后若不得氣,可以均勻地提插、捻轉,或輕輕地搖動針柄,亦可用彈、循、刮等措

施,以激發經氣,促其氣至,這就是催氣。催氣法是促使得氣的施術手法。

(四)守氣

得氣是臨床獲得療效的關鍵,一旦得氣就必須謹慎地守護其氣,防止其散失,這就是守

氣。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說:“經氣已至,慎守勿失?!贝送猓瑧槍w質、病情的

虛實狀態施以對應口勺針刺補瀉手法。

五、針刺補瀉

(一)針刺補瀉的原則

針刺補瀉,是根據《靈樞-經脈》所載“盛則瀉之,虛則引之……”這一針灸治病H勺

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一樣H勺治療措施。其中所說H勺補、瀉,是針灸對虛、實(即局

限性、

有余)不一樣病證而施以的對應治療措施?!鹅`樞?九針十二原》中說:“虛實之要,九針最

妙,

補瀉之時,以針為之?!薄肚Ы鹨健芬舱f:“凡用針之法,以補瀉為先?!边@是針刺治病的一

個重要環節,也是亳針刺法的關鍵內容。

(二)針刺補瀉的概念

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FI勺措施;瀉法,是泛指能疏泄

病邪,使亢進日勺功能恢夏正常日勺措施。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腌穴,采用對應的手法激發經

絡之氣,以補益正氣或疏泄病邪而調整人體臟腑經絡的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

(三)針刺補瀉效果產生日勺重要原因

補和瀉的治療原則與對應U勺補瀉手法,應根據患者U勺詳細狀況,即病理狀態和機休日勺

反應性來決定。因此說,針刺補瀉手法與患病機體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且與所取腌穴的性

能也有親密聯絡。因此,補瀉效果產生的重要取決原因有如下三個方面:

1.功能狀態內因是變化H勺根據。人體處在不一樣的I病理狀態下,針刺可以產生不一

樣的作用而有補或瀉的不一-樣效果。如機體處在虛憊狀態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口勺

作用;

若機體處在邪盛狀態體現為實熱、閉證、實證時,針刺又可以瀉邪,有清熱、啟閉、瀉實作

用。又如胃腸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解痙而使疼痛緩和;胃腸蠕動緩慢時,針刺可以增強胃

腸蠕動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

2.腌穴特性臉穴II勺主治功能,不僅具有一般性,并且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有些腌

穴合適于補虛,而有些腌穴合適于瀉實。譬如關元、氣海、命門、膏肓、五臟口勺背俞穴、足

三里等能鼓舞人體正氣,增進功能旺盛,具有強健作用,合適于補虛益損;而水溝、委中、

十二井穴、十宣等穴都能疏泄病邪,克制人體機能亢進,具有瀉實的作用,合適于祛邪瀉實。

3.針刺手法針刺補瀉手法是產生補瀉作用從而促使機體內在原因轉化的重要手

段。

臨床觀測和試驗證明,針刺補瀉手法作用于機體時,可以出現補或瀉所特有口勺規律性效應。

在臨床上為了使針刺產生補瀉的作用,古代針灸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發明和總結出了

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一股根據其手法及I術式特點,分為單式補瀉手法和復式補瀉手法兩大

類。

(四)常用針刺補瀉手法

1.單式補瀉手法

捻轉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角度

大,用力重,頻率快,*作時間長者為瀉法。拇食指捻轉時,補法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

轉為主;瀉法須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轉為主。

提插補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作時間短者為補

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水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疾徐補瀉:針刺得氣后,由淺而深漸漸刺人,少捻轉,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

刺人,多捻轉,漸漸山針者為瀉法。

迎隨補瀉:進針時針尖伴隨經脈循行去的方向刺人為補法;進針時針尖迎著經脈循行

來的方向刺人為瀉法。

呼吸補瀉: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患者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

開闔補瀉:出針時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平補平瀉:

進針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后即可出針。

2.復式補瀉手法

復式補瀉手法是單式補瀉手法U勺綜合應用,也可以說是由單式補瀉手法深入組合而

成,即將*作形式完全不一樣而其作用相似口勺手法結合在一起,來到達補瀉目口勺日勺*作措施。

下面僅簡介燒山火、透天涼兩種操作措施。

燒山火:將針刺人腌穴應刺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再將針刺人中

1/3(人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然后將針刺人下1/3處(地部),得氣后行捻轉補法。如

此反復*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作過程中,可配合呼吸補瀉法口勺補法。此即

為燒山火法。多用于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透天涼:將針刺人腑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瀉法,再將針緊提至

中1/3(人部),得氣后行捻轉瀉法,然后將針緊提至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瀉法,

將針緩緩地按至下1/3。如此反復*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作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