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總復習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層級1知識考點自主落實課件_第1頁
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總復習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層級1知識考點自主落實課件_第2頁
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總復習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層級1知識考點自主落實課件_第3頁
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總復習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層級1知識考點自主落實課件_第4頁
2025屆高考生物二輪總復習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層級1知識考點自主落實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層級一主干知識?自主落實大單元7生物與環境【單元網絡構建】年齡結構

JS捕食、種間競爭垂直結構初生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負反饋調節恢復力自我調節能力自生考點1種群及其動態【把脈高考】

新高考對于本部分的考查多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主要考查種群數量特征與種群密度的關系、種群數量增長模型及其應用、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等。試題常以具體情境為載體,考查生物學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三年高考2024山東卷T18,北京卷T10,浙江6月T8,廣東卷T12,黑吉遼卷T222023山東卷T11、T19,全國新課標卷T4,浙江1月選考T14,湖南卷T202022山東卷T12、T19,重慶卷T14,海南卷T8,河北卷T13串聯整合1.厘清種群的數量特征及相互關系(1)相關圖示(2)圖示解讀①

種群密度

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

②直接決定種群密度的因素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③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年齡結構通過影響種群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

,從而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性別比例通過影響種群的

出生率

間接影響種群密度。

2.模型分析種群的“J”形增長和“S”形增長

3.概括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對標高考1.判斷——種群數量特征(1)(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類生長在淺海的單子葉植物,可用樣方法調查某種海草的種群密度。(

)(2)(2023·天津卷)人口老齡化將對種群密度產生影響,性別比例與此密切相關。(

×

)(3)(2023·北京卷)在目標個體集中分布的區域劃定樣方調查種群密度。(

×

)2.判斷——種群數量變化(1)(2023·廣東卷)某地區蝗蟲在秋季產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溫提前,大量蝗蟲在產卵前死亡,次年該地區蝗蟲的種群密度明顯下降,原因是密度制約因素導致出生率下降。(

×

)(2)(2022·河北卷)穩定的種群具有穩定型年齡結構,性別比例為1∶1,個體數就達到K值。(

×

)(3)(2021·湖北卷)增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可提高環境容納量。(

)(4)(2021·河北卷)麋鹿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時,種內競爭最小。(

×

)深挖教材1.(選擇性必修2P5探究·實踐)用樣方法調查草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時,宜選擇雙子葉草本植物的原因是

單子葉草本植物常常是叢生或蔓生的,從地上部分難以辨別是一株還是多株;而雙子葉草本植物的個體數目則易于辨別

2.(選擇性必修2P5探究·實踐)調查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強調隨機取樣的原因是

為了確保所選擇的樣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通過樣方統計的結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實的情況

3.(選擇性必修2P9正文)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銳減的原因是

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后,由于食物的減少和活動范圍的縮小,其K值變小

。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給大熊貓更寬廣的生存空間,改善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

4.(選擇性必修2P17思維訓練)據循環因果關系分析獵物和捕食者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性:

自然生態系統中獵物數量增多會導致捕食者數量增多,捕食者數量增多會使獵物數量減少,獵物數量減少會引起捕食者數量減少,最終使獵物和捕食者的種群數量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動態平衡

考點2群落及其演替【把脈高考】

群落及其演替的常考考點為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生態位、群落演替等,試題多以具體實例為情境,以曲線或表格為信息載體。復習時,要比較歸納五種種間關系、兩種群落的空間結構,同時要借助具體實例分析群落演替在生態保護中的實際應用(如生態修復),分析協同進化。三年高考2024安徽卷T5,甘肅卷T19,廣東卷T13,全國甲卷T5,山東卷T24,河北卷T112023山東卷T24,海南卷T5、T62022全國乙卷T5,遼寧卷T19,廣東卷T20,山東卷T24串聯整合1.分類概括種間關系

2.歸納概括群落的結構(1)群落的空間結構(2)生態位

3.“兩看法”判斷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對標高考1.判斷——群落物種組成和結構(1)(2023·湖南卷)秸稈和菜籽餅還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種豐富度。(

)(2)(2023·海南卷)與雜草群落相比,灌叢對陽光的利用更充分。(

)(3)(2022·全國乙卷)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層現象的形成是由動物種類決定的。(

×

)(4)(2020·江蘇卷)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及沉水的水草體現出群落的垂直結構。(

)2.判斷與表達——群落空間結構(1)(2023·浙江卷)荷塘中荷花盛開、荷葉逐漸覆蓋了整片水面,可以推斷群落演替正在進行。(

×

)(2)(2022·江蘇卷)湖泊經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和灌木階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

×

)(3)(2022·河北卷)演替到穩定階段的群落具有相對不變的物種組成和結構。(

)(4)(2021·全國甲卷)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5)(經典高考題)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

與該地區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變快,但演替的方向未發生改變

深挖教材1.(選擇性必修2P28與社會的聯系)立體農業和四大家魚混養的生態學原理和意義是什么?提示

立體農業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間結構和季節性,進行立體種植、立體養殖或立體復合種養,從而充分利用光能、空間和時間資源,提高農作物產量。四大家魚的混養利用了它們在池塘中占據著不同的生態位,從而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2.(選擇性必修2P40思考·討論)苔蘚能取代地衣的原因是

苔蘚生長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夠獲得更多的陽光,處于優勢地位,最終逐漸取代了地衣

3.(選擇性必修2P41正文)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時間短的原因是

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

4.據調查,刺萼龍葵一段時間內出現在我國某地的玉米田中,并很快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該玉米田是否發生了群落演替?請寫出判斷依據:

否。刺萼龍葵的出現使玉米田中的雜草種類發生了改變,但是沒有改變玉米田中的優勢種,生物群落類型沒有發生改變

考點3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把脈高考】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高考命題中往往與種群、群落等知識綜合命題,屬于高頻考點。主要考查考生綜合運用結構與功能、穩態與平衡、物質與能量等生命觀念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情境多涉及生活和生產實踐,難度不大。復習的重點是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掌握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的分析與運用等。三年高考2024湖南卷T3,甘肅卷T12,安徽卷T6、17,山東卷T12,黑吉遼卷T162023海南卷T19,山東卷T13,廣東卷T21,遼寧卷T232022山東卷T11,浙江6月選考T20,湖北卷T22,海南卷T5串聯整合1.據同化類型判斷生態系統功能類群

2.分析能量在各營養級間流動過程

(1)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同化量-呼吸量=

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

(2)一個營養級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該營養級的同化量,而屬于上一營養級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3)最高營養級能量去路的特殊性:最高營養級的能量不會傳遞給下一營養級。(4)能量傳遞效率=該營養級的

同化量

/

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

×100%。

3.歸納總結碳循環的過程

存在形式非生物環境中:

CO2

和碳酸鹽

生物群落內部:

含碳有機物

流動形式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

CO2

生物群落內部:

含碳有機物

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

光合

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返回非生物環境的途徑①生產者、消費者的

呼吸

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4.牢記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種類和作用

對標高考1.判斷——生態系統結構(1)(2023·廣東卷)浮游動物攝食藻類、細菌和有機碎屑,屬于消費者。(

×

)(2)(2020·浙江卷)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綠色植物都屬于生產者營養級。(

)(3)(2020·浙江卷)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同一環節上同種生物的總和。(

×

)2.判斷與表達——生態系統功能(1)(2023·湖北卷)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鎘能沿食物鏈傳遞到更高營養級。(

)(2)(2023·全國新課標卷)現發現一種水鳥主要在某湖區的淺水和泥灘中棲息,以湖區的某些植物為其主要的食物來源。湖區的植物、水鳥、細菌等生物成分和無機環境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能量流經食物鏈上該種水鳥的示意圖如下,①②③表示生物的生命活動過程,其中①是

水鳥同化

;②是

呼吸作用

;③是

分解者分解

(3)(2022·湖南卷)采用燈光誘蟲殺蟲利用了物理信息的傳遞。(

)(4)(2022·河北卷)某林場對林下無植被空地進行開發,采用了立體復合種植模式。林、藤、草和真菌等固定的太陽能是流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

)(5)(2021·浙江卷)生態金字塔中每個營養級的生物均屬于同一食物鏈。(

×

)(6)(2020·全國Ⅲ卷)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環的重要環節。(

)深挖教材1.(選擇性必修2P51旁欄思考)食物鏈上一般不超過五個營養級,原因是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

,營養級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超過五個營養級后,最高營養級得到的能量不足以維持該營養級生存。

2.某荔枝園中存在如下食物鏈:荔枝樹→雞→動物A,雞的同化量不能100%流入動物A,原因是

雞的同化量除了流入動物A外,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利用

。若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M,動物A的同化量與攝入量的比值為N,則M一般小于N,理由是

植物中的纖維很難被雞消化吸收,故雞的同化量與攝入量之比較小

3.人們對江南某濕地保護區進行除草、殺蟲,目的是

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4.秧藕養魚是一種池塘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這種種養模式在生產實踐中獲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試從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魚類的立體放養使池塘群落具有合理的垂直結構,充分利用了池塘水體的空間資源,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考點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環境保護【把脈高考】

近幾年高考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人與環境的知識考查頻率較高,試題情境多取材于生活、生產實踐和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試題的難度一般較小。主要考查考生運用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考生的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三年高考2024甘肅卷T14,湖南卷T13,廣東卷T1,河北卷T12、212023浙江1月選考T1、T7,海南卷T19,全國新課標卷T33,湖南卷T132022海南卷T5,河北卷T12,江蘇卷T17,湖北卷T3串聯整合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1)生態平衡:結構平衡、功能平衡、

收支

平衡。

(2)抵抗力穩定性與自我調節能力的關系——正相關(3)“三看法”判斷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2.關注生物多樣性的“3、3、4、1”3.理解生態工程的四個基本原理

對標高考1.判斷——生態系統穩定性(1)(2022·遼寧卷)與自然草地相比,人工草坪自我維持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較低。(

)(2)(2022·河北卷)相對穩定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平衡的特征。(

)(3)(2022·海南卷)珊瑚生態系統具有抵抗不良環境并保持原狀的能力,這是恢復力穩定性的表現。(

×

)(4)(2021·海南卷)紅樹林生態系統物種豐富,結構相對復雜,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能力。(

)2.判斷——人與環境(1)(2022·遼寧卷)光盤行動、一次性餐具使用、秸稈焚燒等活動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