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六版)課件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_第1頁
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六版)課件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_第2頁
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六版)課件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_第3頁
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六版)課件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_第4頁
政治經濟學概論(第六版)課件 第十一章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第一節

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第二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第三節

經濟危機和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第四節對資產階級經濟危機理論的批判第十一章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在進入機器大工業時期以后,從19世紀初開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經歷一次經濟危機。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或戰爭的劇烈破壞一樣,突然陷入癱瘓和混亂的狀態。在危機期間,商品流通停滯,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銷路而堆滿倉庫,甚至被成批地銷毀;企業開工時間縮短,生產大幅下降;信用關系遭到嚴重破壞;工廠、商店和銀行紛紛倒閉;失業人數急劇增長,工人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收入顯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第一節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不同的時期,危機的表現形式和具體進程雖然有所不同,但一般說來,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生產過剩的危機。危機的最一般、最普遍的現象,就是商品的生產過剩。危機時期的各種現象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生產過剩引起的,都是生產過剩在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的表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本特點是,一方面有著堆積如山的找不到銷路的過剩商品,另一方面卻是廣大人民的饑寒交迫。經濟危機的最一般的表現,是商品買和賣的脫節,也就是商品賣不出去。在商品流通的條件下,買和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分裂成了兩個互相獨立的行為,這時如果有一些商品生產者在出賣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接著實行購買,就會有另一些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賣不出去。這種在商品的形態變化中所包含的危機的可能性,是危機的第一種可能性。危機的第二種可能性,是由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引起的。如果有某些債務人在債務到期時不能支付,就會影響到其他生產者也不能支付,從而使整個信用關系遭到破壞。在簡單商品經濟的條件下,危機畢竟只是一種可能性,它并沒有變成現實性,即沒有成為社會范圍的生產過剩。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經濟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商品生產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商品買賣的脫節和支付連鎖關系的破壞,雖然對某些商品生產者會產生較大的影響,但不至于牽動整個社會經濟。第二,在商品生產領域內,小商品生產者之間雖然有著各種經濟聯系,但由于各個地方市場彼此處于相互隔絕的狀態,因而這種聯系畢竟不是很廣泛,一般來說,它是被限制在比較狹小的范圍以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某個地方發生了買和賣的脫節或者支付方面的困難,對商品經濟本身的影響顯然是很有限的。第三,小商品生產者通常是為自己所熟悉的本地市場或者固定的買主進行生產,因而供求關系是比較穩定的。上述危機的可能性,只是抽象地說明了危機可能產生的條件和危機的最一般的形式,并不說明危機必然爆發的原因。馬克思曾一再指出:在買賣脫節等形態上所表現出的危機的可能性,只是“危機的最抽象的形式”,只是“危機的形式上的可能性”,“這個形式本身所包含的只是:危機的形式已經存在”。他還指出,在僅僅存在危機可能性的條件下,“沒有危機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隨著簡單商品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危機的可能性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獲得了更加具體的內容。這是因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生產已經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生產形式,商品的形態變化已經表現為資本的形態變化,需業和信用關系也獲得了普遍的發展,因而產生買賣脫節和支付連鎖關系遭到破壞的可能性比以前大大增大了。但是,無論是資本的形態變化,還是商業和信用關系的發展,都只能說明危機的可能性,而不能構成危機必然爆發的原因。那么,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是怎樣發展為現實性的呢?促使經濟危機必然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區別于以往任何生產方式的地方是:一方面,此時社會的生產力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生產達到了高度社會化的水平;另一方面,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卻被一小撮資本家私人占有。正是這種生產的社會性同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的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構成了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在生產高度社會化的條件下,社會生產各個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聯系空前地擴大和加強了,整個社會經濟已經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這種社會化的大生產,客觀上要求由社會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和對社會生產進行統一的計劃和管理,同時還要求生產成果也歸社會共同占有和分配。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生產各個部門和各個企業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比例關系協調起來,從而使社會再生產得以順利地進行。但是,資本主義的現實情況并非如此。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日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里,歸他們私人占有,服從于他們攫取剩余價值的貪婪目的。這樣,就不能不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生活中引起一系列的對抗和沖突,并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首先,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表現為資本主義各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其次,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還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曾經強調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必須明確,資本主義制度下之所以不可避免地爆發生產過剩的危機,并不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巨大增長超過了人民大眾的絕對需要,而僅僅是因為它超過了人民大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生產過剩的危機,完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本身造成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經濟現象,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伴侶。如果資本主義不是把生產用于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而是用于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狀況,那就不會有危機發生了。但這樣一來,資本主義也就不成其為資本主義了。只要存在著資本主義制度,資本家就不會放棄剝削,資本主義的深刻矛盾就無法得到解決,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就不能擺脫經濟危機這種社會災難。斯大林說得好:“要消滅危機,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在資本主義存在的整個歷史時期內,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對抗和沖突是經常存在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經濟一直陷于危機之中。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每隔一定時期重演一次的,它是一種周期性地出現的現象。第二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為什么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會是一種周期性地出現的現象呢?經濟危機是由資本主義所固有的矛盾決定的。因此,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也只能從資本主義矛盾的運動中來尋找原因。但是,由于危機不過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各種矛盾暫時的、強制的解決,而不是這些矛盾的消失,所以隨著危機過后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還會重新發展和激化,再生產過程中比例失調的現象還會重新嚴重起來,這樣就導致另一次危機的爆發。由于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就具有了周期的性質。從一次危機開始到下一次危機開始,中間的時間便是一個再生產周期。每一個周期一般包括危機、蕭條、復蘇和高漲四個階段。其中,危機是周期的決定性階段,它是上一個周期的終點,同時又是下一個周期的起點。危機通常是在資本主義經濟最繁榮也就是資本主義矛盾最尖銳的時候爆發的。在危機階段,許多工商企業由于商品銷售困難而不能按期償還債務,又會引起整個資本主義支付關系的緊張,引起貨幣信用危機。總之,經濟危機就像一場特大的臺風一樣,它的狂吹亂刮,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生活以致全部社會生活都陷于一片混亂之中。危機持續一段時期以后,市場上的商品數量由于資本家關閉企業、縮減生產和銷毀存貨而減少了,商品供應超過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況便逐漸發生了變化。于是,資本主義經濟就從危機階段轉入蕭條階段。在蕭條階段,由于社會生產已經大體上和低下的社會消費水平以及縮小了的市場容量相適應,資本家也就不再進一步縮減生產,企業倒閉暫時停止,失業人數不再增加,商品價格也停止下跌。一句話,這時危機的震蕩雖然已經過去,但是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卻呈現出一片蕭條景象。在蕭條階段,社會的消費畢意沒有停止,積存的商品由于被資本家廉價拍賣而逐漸減少,這樣,市場事定的情況便邏漸清退。隨著市場情況的逐步好轉,資本家便著手恢復生產和更新機器設備等固定資本。由于新的投資逐漸增加,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結果就推動整個社會生產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于是,蕭條階段便轉入復蘇階段。在復蘇階段,投資繼續增長,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工人的就業人數也日益增多。社會購買力開始提高,物價緩慢回升,市場容量逐漸擴大。工商企業的活躍,增加了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從而推動了信用事業的擴展。市場容量擴大,資本周轉加快和企業利潤增加,又推動資本家進一步擴大生產。這樣,社會生產就逐漸恢復到危機以前的水平。當社會生產趕上和超過危機以前的最高點時,復蘇階段就進入了高漲階段(也稱作繁榮階段)。在高漲階段,生產迅速擴大,市場不斷擴充,物價穩步上漲,利潤急劇增長,投資大量增加,新的企業不斷建立。隨著生產的迅速擴大,產品數量急劇增加,商業異常活躍,信用關系普遍擴展。這時,整個資本主義經濟又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然而,好景不長,在資本主義經濟走向繁榮的過程中,卻早已埋藏下了危機的種子。上述各個階段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不斷交替和反復出現,就形成了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對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的分析表明,資本主義經濟只能在危機一高漲一危機中顛簸起伏地向前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機會主義者每當資本主義經濟進入高深階段時,就大肆宣揚資本主義的“水久繁榮”。但是,這種“水久繁榮”的神話,每次都像肥皂泡一樣很快就破滅。馬克思指出: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的更新。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促進了危機過后社會生產的恢復與發展,為復蘇和高漲階段的到來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又為生產過剩、為下次危機的到來創造著物質前提。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怎樣為復蘇和高漲階段的到來提供物質條件呢?前面講過,在蕭條階段,社會生產雖然不再繼續下降,但是仍然處于停滯狀態。這時,物價低落,商業蕭條,游資充斥,利息率很低。資本家為了使自己能在物價低落的情況下獲得高額利潤,并在激烈的競爭當中站得住腳,便想盡一切辦法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為此,他們除了加強對工人的剝削之外,還要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來更新固定資本,以便用效率更高的機器設備,迅速提高自己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同時,由于這時社會上存在著大量的閑置資本,物價、工資、利息水平又都很低,投資條件也很有利,因此,在危機階段過后,當大量積存的商品逐漸消散的時候,不少資本家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來更新固定資本。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引起了對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的新的需求,這就使生產資料生產部門的訂貨增加,使這些部門的生產首先得到恢復。而這些部門生產的恢復又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使許多失業工人有了重新就業的機會。這樣,也就相應地擴大了消費資料的市場,推動了消費資料生產部門生產的增長。由此可見,危機過后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是資本主義生產恢復的一個契機。但是,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在推動生產增長的同時,又為生產過剩、為下一次危機的到來創造著物質前提。這是因為,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推動了新技術的廣泛采用和生產規模的巨大增長,這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必然導致資本家對工人剝削的加強,使工人的生活狀況更加惡化。同時,固定資本的大量更新和新技術的廣泛采用,又引起了各部門現有資本價值的減少,這就使得各個生產部門因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不合比例的現象更加尖銳和復雜起來。可見,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會促使社會生產的擴大重新超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促使再生產的比例關系重新陷入嚴重失調的狀態,從而為更加深刻的危機的到來創造著物質前提。必須指出,固定資本的大規模更新是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但絕不是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原因。因為如果沒有資本主義制度,沒有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機器設備等固定資本的大量更新和由此而來的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是絕不會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的。還必須指出,絕不能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具有周期性,就認為它能這樣一直循環不已地發展下去。事實上,每個周期都不是以往周期的簡單重復。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和不斷加深,是資本主義矛盾日益尖銳化的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過剩的危機不僅在工業中發生,而且在農業中發生。造成農業生產過剩危機的根本原因,也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可是,由于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較工業緩慢,所以農業危機的出現在歷史上也較工業危機晚。和工業危機比較起來,農業危機的特點在于:它通常具有持久的性質。農業危機的持久性質,從根本上說,是由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決定的。土地私有權的壟斷和土地作為資本主義經營對象的壟斷,形成了高額的地租負擔。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農場主和廣大小農為了支付地租等項固定開支,為了彌補農產品收購價格下跌所造成的損失,不得不盡力增加產量,甚至在耕地面積有所縮小的情況下也要努力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與工業生產因價格下跌而產量銳減不同,農業生產在農產品收購價格急劇下跌的情況下卻縮減得非常緩慢,有時不但不縮減,反而繼續增長。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各種對抗性矛盾的定期爆發。這種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最清楚地表明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每一次經濟危機都使生產力遭到巨大的破壞,使生產水平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第三節經濟危機的資本主義矛盾的尖銳化在危機期間,在大量的社會物質財富遭到破壞的同時,廣大的勞動人民卻過著饑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勞動人民正是因為生產了“太多的”東西,才不得不忍受失業、貧困和饑餓的折磨。這種情況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和歷史局限性。斯大林說過:“如果一種經濟制度竟不知道怎樣來處置自己生產出來的“多余'產品,而在群眾普遍遭到貧困、失業、饑餓和破產的時候卻不得不把它們焚毀掉,那末這種經濟制度本身就給自己宣判了死刑。”危機加速資本集中的后果是:一方面,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進一步提高,生產過程更加具有社會性質;另一方面,生產資料和生產成果愈益集中到人數更少的大資本家手里。這樣,就大大加深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性和私人資本主義占有形式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也使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危機首先打擊的是工人階級,給他們帶來最為深重的災難。危機也使得在業工人的狀況急劇惡化。危機也嚴重打擊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廣大勞動農民,加速了他們的貧困和破產。在危機期間,由于廣大群眾首先是工人群眾的購買力急劇下降,由于許多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廠停工減產或破產倒閉,因而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求大大減少,這就造成了農產品的大量過剩。農產品的大量過剩,引起了農產品價格的猛烈下跌和農民收人的急劇減少。然而,危機給工人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帶來的沉重災難,還不止這些。資產階級國家為了減輕資本家在危機中所遭受的損失,總是要設法把這種損失盡量轉嫁到勞動人民的身上。國家從預算中撥出大批資金來補貼資本家,而這些資金歸根結底要由勞動人民來負擔。同時,資產階級國家還利用暴力和強制機關幫助資本家降低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的生活水平。這一切就使勞動人民更加貧困化。危機使工人階級、勞動農民、手工業者同資產階級、大土地所有者之間的階級矛盾尖銳化。經濟危機不僅會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尖銳化,而且會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的矛盾尖銳化。在帝國主義階段,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必然會進一步加劇帝國主義國家和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除了竭力把危機所造成的損失轉嫁到本國勞動人民身上之外,總是竭力向經濟落后國家特別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輸出危機”,把危機的損失轉嫁到這些國家人民的身上。由于帝國主義各國之間互相轉嫁危機,竭力要把自己的勢力打入對方的勢力范圍并奪取對方的市場,必然使帝國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隨著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以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美國和日本、西歐“共同市場”國家轉嫁經濟危機與爭奪市場的斗爭不斷激化。由此可見,經濟危機不僅加劇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矛盾,而且加劇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不僅使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矛盾尖銳化,而且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內部的矛盾尖銳化。每次危機都動搖著資本主義統治的基礎,加速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崩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標志著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已經日益瀕臨不可避免的滅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危機最明顯、最深刻地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對抗性矛盾,極其有力地證明了這一社會制度的歷史暫時性。這一點,當然是資產階級及其御用學者們所絕不愿意承認的。為了欺騙勞動群眾和替資本主義制度作辯護,他們長期以來一直散布各種各樣的“理論”,企圖掩蓋經濟危機的真實原因,否認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危機的必然性。第四節對資產階級經濟危機理論的批判早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根本否認資本主義社會有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法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薩伊(1767-1832年)就是這一學派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的觀點還得到了李嘉圖的贊同和支持。薩伊說:“一種產物一經產出,從那時刻起就給價值與它相等的其他產品開辟了銷路。”薩伊的這個觀點,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供給會給自己創造需求,需求與供給是同一的。這也就是說,生產過剩是不可能的,至少市場一般存貨過多的現象,是不可能的。薩伊的上述觀點是建立在直接物物交換的基礎上的。但是,資本主義的特征并不是直接的物物交換,而是最發達的商品流通。在這里買賣脫節不僅具有充分的可能性,而且具有現實性和必然性。薩伊把資本主義社會發達的商品流通和遠古時代直接的物物交換混同起來,并以此否認危機的可能性,這是完全錯誤的。和薩伊、李嘉圖等人相反,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經濟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他卻把危機發生的原因歸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個人消費不足,而個人消費不足則是由資本主義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引起的。西斯蒙第的功績在于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和消費的矛盾,譴責了資本主義的分配制度。然而由于他并沒有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實質,因而也就無法說明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另一個英國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杰文斯(1835-1882年),還企圖用自然現象來解釋危機的成因。他認為,由于太陽黑子的出現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影響了農作物的收成,因而造成了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動蕩。而太陽黑子的增多一般是以十年為周期的,因而每隔十年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從資產階級的這種觀點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已經墮落到了何等地步。他們對于社會經濟現象不是從社會本身去尋找原因,而是到自然界去發現“論據”。還有一些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企圖用流通領域中的一些現象來說明經濟危機的原因。這種謬論在20世紀初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國的勞·喬·霍屈萊,美國的歐文·費雪也鼓吹這種謬論。他們認為經濟危機是由信用緊縮引起的。按照他們的說法,在周期的高漲階段,由于市場情況良好,商品價格上漲,利息率較低,因而資本家投資的興趣增大。但是,隨著資本家投資的增加,對借貸資本的需求日益增多,而借貸資本的供給又不能滿足這種需求,于是引起了信用的緊縮和利息率的提高。這時,資本家就不愿意增加投資和擴大生產了,于是就爆發了經濟危機。不難看出,霍屈萊、費雪等人分明是把屬于危機本身的一些現象,當成了危機的原因。資本主義信用的緊縮,只是生產過剩危機的信號和表,而不是它的原因。馬克思說:“政治經濟學的膚淺性也表現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周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征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經濟“理論”,它一方面不能不承認資本主義制度下存在著失業和危機的現實,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一套方案來挽救資本主義制度,并在此基礎上把資本主義依然宣布為一種理想的社會制度。這種資產階級經濟學終于產生了,這就是凱恩斯主義。英國的庸俗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凱恩斯(1883-1946年)是資產階級最忠實的辯護士,是現代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的最主要的代表。據凱恩斯看來,經濟危機決定于三個基本心理因素或心理“規律”:(1)消費傾向;(2)資本的邊際效率;(3)靈活偏好。在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中,凱恩斯特別強調資本的邊際效率的作用,他認為發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的邊際效率的突然崩潰。所謂“消費傾向規律”,凱恩斯是指隨著就業和收入的增加,人們的儲蓄欲望也在加強,在收入增加的部分中,人們用于消費的部分越來越少,而用于儲蓄的部分越來越多。這就造成了消費需求的不足,即對消費資料需求的不足。所謂資本的邊際效率,凱恩斯是指資本家對于資本未來收益的心理預期,即對新增每一單位資本的預期的利潤率。而“資本的邊際效率規律”則是:在技術裝備和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投資的增加,資本的邊際效率就降低。至于利息率的變動,凱恩斯則認為是受“靈活偏好規律”制約的。所謂靈活偏好,凱恩斯是指人們愿意以貨幣形式保存財產的心理傾向。凱恩斯認為,當資本主義經濟進入周期的高漲階段以后,由于投資的增加,資本的邊際效率在降低,但這時資本家對于資本的未來收益還非常樂觀,以致不顧資本的大量積累和生產成本的日益提高,仍在盡量增加投資。一旦幻想在過度樂觀和過度買進的市場上破滅,有組織的投資市場就為極度悲觀的氣氛所籠罩,資本家受這種氣氛的支配,又過分低估了資本的未來收益,于是造成了資本邊際效率的突然崩潰。隨著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資本家對于未來失去了信心,這就必然促使靈活偏好加強,從而使利息率提高。資本邊際效率的崩潰和利息率的提高相伴發生,就會使投資迅速下降,生產急劇縮減,失業大量增加。這就是凱恩斯對于危機原因所作的極其庸俗的解釋。關于個人消費不足不能成為危機的原因,我們在批判西斯蒙第時,已經作了說明。不過和西斯蒙第不同的地方在于,凱恩斯把消費不足的原因歸結為儲蓄的增加,仿佛人們在收入增加的時候,儲蓄的欲望也在加強,在收入增加的部分中,用于增加個人消費的部分沒有用于增加儲蓄的部分多。在這里,凱恩斯故意抹殺了資本主義社會消費的階級性質,把資本家的消費和工人的消費混為一談,并用“人類本性”喜歡儲蓄來解釋消費不足。凱恩斯把經濟危機的原因歸結為消費不足,把消費不足的原因又歸結為儲蓄增加,是故意顛倒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