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推拿養生課件_第1頁
針灸推拿養生課件_第2頁
針灸推拿養生課件_第3頁
針灸推拿養生課件_第4頁
針灸推拿養生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針灸、推拿養生針、灸、推拿是祖國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手段,也是中醫養生學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針、灸、推拿進行保健強身,是中醫養生法的特色之一。針、灸、推拿,方法各有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都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以調整經絡、刺激俞穴為基本手段,以激發營衛氣血的運行,從而起到和陰陽、養臟腑的作用。三種方法其實均施以手法為主,則是以不同手法達到不同目的。三種方法各有特長,針刺有補有瀉;灸法長于溫補、溫通;按摩則側重于筋骨關節,屬于中醫外治法中三種不同類型的方法。在中醫養生的實際應用中,灸法及按摩運用較為普遍,針刺古代多有運用,而今似不如灸及技摩應用的廣泛。三者常可配合使用。欲獲近期效果時,可用針法。然而對禁針的穴位,或不宜針法者,則可用灸。灸法往往較緩而持久,欲增強其效果,亦可配以針法。針而宜溫者,可針、灸并施。不宜針、灸者,可用按摩法。針刺養生的作用針刺之所以能夠養生,是由于刺激某些具有強壯效用的穴位,可以激發體內的氣血運行,使正氣充盛,陰陽諧調。概括起來,針刺保健的作用,大要有三。(一)通經絡針刺的作用主要在于疏通經絡,使氣血流暢。《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指出:“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針刺前的“催氣”、“侯氣”,刺后的“得氣”,都是在調整經絡氣血。如果機體某一局部的氣血運行不利,針刺即可激發經氣,促其暢達。所以,針刺的作用首先在于“通”。經絡通暢無阻,機體各部分才能密切聯系,共同完成新陳代激活動,人才能健康無病。針刺養生的作用(二)調虛實人體的生理機能活動隨時都在進行著。“陰平陽秘”是一種動態平衡,在正常情況下,也容易出現一些虛實盛衰的偏向。如:體質的好壞、體力的強弱、機體耐力、適應能力,以及智力、反應靈敏度等等,對于不同的個體,不同的時期,都會出現一定的偏差。針刺保健則可根據具體情況,糾正這種偏差,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補、瀉得宜,可使弱者變強,盛者平和,以確保健康。(三)和陰陽陰陽和諧乃是人體健康的關鍵。針刺則可以通經絡、調虛實,使機體內外交通,營衛周流,陰陽和諧。如此新陳代謝自然會健旺,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就是這個道理。針刺養生現代研究證明,針刺某些強壯穴位,可以提高機體新陳代謝能力和抗病能力。如:針刺正常人的“足三里”穴,白血細胞總數明顯增加,吞噬功能加強。同時,還可以引起硫氫基酶系含量增高。硫氫基為機體進行正常營養代謝所必須,對機體抗病防衛的生理功能有直要作用。這就進一步說明,針刺法確實具有保健防病、益壽的作用刺法原則(一)配穴針刺保健,可選用單穴,也可選用幾個穴位為一組進行。欲增強某一方面機能者,可用單穴,以突出其效應;欲調理整體機能者,可選一組穴位,以增強其效果。在實踐中,可酌情而定。(二)施針養生益壽,施針宜和緩,刺激強度適中,不宜過大。一般說來,留針不宜過久,得氣后即可出針,針刺深度也應因人而宜,年老體弱或及小兒,進針不宜過深;形盛體胖之人,則可酌情適當深刺。(三)禁忌遇過饑、過飽、酒醉、大怒、大驚、勞累過度等情況時,不宜針刺;孕婦及身體虛弱者,不宜針刺。灸法養生在身體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益壽延年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稱之為灸法養生。保健灸不僅用于強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體虛之人的健康,是我國獨特的養生方法之一。灸法,即使是正規中醫藥院校出來的學生,恐怕對此也知之甚少,說到具體操作,更是沒有幾個人親身實踐。《內經》上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唐代孫思邈說:“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明代《醫學入門》上說:“凡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自古醫圣名賢都很重視灸法,并把灸法作為治療的重要手段,把“會用灸法”作為醫師必備素質之一。灸法養生灸法養生,流傳已久。《扁鵲心書》中即指出:“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余歲矣”。說明古代養生家在運用灸法進行養生方面,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時至今日,保健灸仍是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灸法一般多用艾灸。艾為溫辛、陽熱之藥。其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灸用以陳舊者為佳。點燃后,熱持久而深入,溫熱感直透肌肉深層,一經停止施灸,便無遺留感覺,這是其他物質所不及的。因而,艾是灸法理想的原料保健灸的作用保健灸的主要作用是溫通經脈、行氣活血、培補先天、后天,和調陰陽,從而達到強身、防病、抗衰老的目的。(一)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素問·刺節真邪論》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氣血運行具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灸法其性溫熱,可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二)培補元氣,預防疾病《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為辛溫陽熱之藥,以火助之,兩陽相得,可補陽壯陽,真元充足,則人體健壯,“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補元氣,預防疾病之作用。保健灸的作用(三)健脾益胃,培補后天灸法對脾胃有著明顯的強壯作用,《針灸資生經》指出:“凡飲食不思,心腹膨脹,面色萎黃,世謂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溫運脾陽,補中益氣,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濡養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四)升舉陽氣,密固膚表《素問·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氣虛下陷,則皮毛不任風寒,清陽不得上舉,因而衛陽不固,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舉陽氣,密固肌表,抵御外邪,調和營衛,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方法艾灸從形式上分,可分為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三種;從方法上分,又可分為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三種。保健灸則多以艾條灸為常見,而直接灸、間接灸和懸灸均可采用。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并能耐受為度。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一般說來,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后康復,施灸時間可略長。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施灸的時間,傳統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壯數的多少來計算。艾炷是用艾絨捏成的圓椎形的用量單位,分大、中、小三種。如蠶豆大者為大炷,如黃豆大者為中炷,如麥粒大者為小炷。每燃燒一個艾炷為一壯。實際應用時,可據體質強弱而選擇。體質強音,宜用大炷;體弱者,宜用小炷。無瘢痕灸即非化膿灸。直接灸之一。是將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點燃施灸,但不灼傷皮膚,不使局部起皰化膿,故名。施灸時當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膚發燙或灼痛時,即用攝子將艾炷挾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膚發生紅暈為度。因其灸后不留瘢痕,故亦稱無瘢痕灸。本法適用于一般虛寒性疾患。瘢痕灸即化膿灸,艾炷灸的一種方法。將小艾炷直接放在穴位(或一定的體表部位)上燃燒,灸后局部貼以藥膏,促使局部化膿,產生水泡,最后結痂,形成瘢痕。這種灸法的缺點是病人的痛苦較大,現在臨床上應用較少。基本操作:先擺正體位,選好穴位,并涂敷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加粘附作用和刺激作用。用黃豆大或棗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到穴位上施灸,一般每穴每次灸3-6壯。由于此種灸法較痛,故在燒近皮膚,患者感到灼痛時,可在施灸穴位周圍用手指輕輕拍打,以減輕痛感。灸治后囑患者多吃羊肉、鮮魚、豆腐等食物,一般約7天左右化膿。易為患者接受。常用穴位一般說來,針刺保健的常用穴位,大都可以用于保健灸法。同時,也包括一些不宜針刺的穴位。茲舉例如下:1、足三里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強壯身體,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還可預防中風。具防老及強身作用。灸法:用艾條、艾炷灸均可,時間可掌握在5~10分鐘。古代養生家主張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瘡延久不愈,可以強身益壽。“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即指這種灸法。現代研究證明,灸足三里穴確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對腸胃、心血管系統等有一定影響。常用穴位2、神闕位于當臍正中處。神闕為任脈之要穴,具有補陽益氣,溫腎健脾的作用。《扁鵲心書》指出:“依法熏蒸,則榮衛調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體開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頓除,益氣延年”。灸法,灸七至十五壯,灸時用間接灸法,如:將鹽填臍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壽延年之功。3、膏肓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常灸膏肓穴,有強壯作用。灸法:艾條灸,15~30分鐘。艾炷灸7~15壯。4、中脘位于臍上四寸處。為強壯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補后天的作用。一般可灸七至十五壯。5、涌泉腳趾卷屈,在前腳掌中心凹陷處取穴。此穴有補腎壯陽,養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可健身強心,有益壽延年之功效。一般可灸三至七壯。其他如針刺保健中所列曲池、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均可施灸,具有強身保健功效。現實意義日本歷史上著名的灸療運動“足三里保健灸運動”,提醒人們注意傳統灸療法在預防或治療SARS等急性傳染性疾病中的作用。大家都在口頭上說,中國是針灸的故鄉,可從我國目前的醫療現狀來看,重藥輕針、重針輕灸等現象大量存在。中醫藥尤其是針灸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并沒有得到真正的體現,更多的是起到一些補充和替代的作用,人們大多只是在用西醫西藥治療無效或出現毒副反應之后才想到來看中醫或針灸,使得大眾多誤認為傳統的針灸療法僅對于一些疼痛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后遺癥等才有療效,其實這是對針灸療法發揮作用的最大局限。在未來的研究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傳統針灸療法在預防或治療SARS或禽流感等急性傳染病中的作用,提高國民身體素質,是我們中醫藥工作者應該多加注意的一個課題。推拿養生推拿又稱按摩,古稱“按蹻”,是我國傳統的攝生保健方法之一。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目的的養生方法,叫做推拿養生。推拿養生的作用(二)調和營衛,平衡陰陽營衛氣血周流,則可貫通表里內外,臟腑肌腠,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機體皆得其養,則內外調和,陰平陽秘。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中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按摩就是依據中醫理論原則,結合具體情況而分別運用不同手法,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于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三)健脾和胃,益氣生血推拿不但能通過健脾和胃,促進氣血的生成,而且通過疏通經絡加強肝臟的疏泄功能來促進氣機的條暢,促使人體氣血充盈、條暢。保健按摩方法保健按摩法多以自我按摩為主,簡便易行,行之有效。較有代表性的保健按摩如:眼保健功、干沐浴法等,為大家所熟知,現介紹一些傳統的保健按摩法,以述其大要。(一)熨目《諸病源候論》云:雞鳴以兩手相摩令熱,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具體做法:兩手相摩擦,搓熱后,將手掌放于兩眼之上,這就是熨眼。如此反復熨眼三次。然后,用食指、中指、無名指輕輕按壓眼球,稍停片刻。做燙目,宜在黎明時分。功用:養睛明目,常做此法,可使眼睛明亮有神,而不生病痛。保健按摩方法(五)捶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