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藝體生文化課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8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三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單元概覽】從鴉片斗爭到八國聯軍侵華【考綱要求】兩次鴉片斗爭、甲午中日斗爭、八國聯軍侵華的背景、過程和影響考點一兩次鴉片斗爭【基礎落實】一鴉片斗爭1.緣由(1)根本緣由eq\b\lc\{(\a\vs4\al\co1(①18世紀中后期,英、法、美等國相繼開展工業革命,主動開,拓海外市場和掠奪原料。,②清朝政治腐敗,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推行閉關鎖國政策。))(2)干脆緣由:林則徐在虎門銷煙,英國借端發動侵略斗爭。2.過程(1)爆發:1840年6月,英國艦隊侵入廣東海面挑釁,斗爭爆發。(2)擴大:1841年初強占香港島,威逼廣州;清軍將領海齡等抗英殉國。(3)結束:1842年8月,英軍入侵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斗爭結束。3.結果: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及附件(1)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3)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雙方商定。4.影響(1)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外患接踵而至。(2)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二其次次鴉片斗爭1.緣由(1)根本緣由:列強不滿意既得利益,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2)干脆緣由:英法等國提出修訂條約、擴大侵略權益的要求,遭到拒絕。2.經過(1)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斗爭爆發。(2)1858年,英法聯軍進逼天津,與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3)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3.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不同等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時間1858年1860年內容(1)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十處通商口岸(2)賠償英法巨額白銀(3)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4)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1)承認《天津條約》有效(2)增開天津為商埠(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4)對英、法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4.影響(1)中國丟失大片領土,主權遭到更加嚴峻的侵害。(2)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抗拒。(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考點深化】1.兩次鴉片斗爭后中國社會的劇變社會性質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沖突、革命任務都發生變更,中國步入近代歷史社會政治導致晚清政局的變更,出現洋務派社會經濟起先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洋務企業的興辦,有利于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階級關系地主階級與農夫階級的沖突更加尖銳;社會結構發生了變更,中國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先后產生社會思想一批愛國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階級學問分子)覺醒,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萌芽,產生了“中體西用”的洋務思想對外關系閉關鎖國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聯系加強,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發展潮流中,對外關系逐步近代化社會生活西方的生活習俗、交通工具等傳入中國,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多元史觀下的中國近代通商口岸(1)從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使中國經濟主權受到嚴峻損害,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是列強殖民侵略的重要標記。(2)從現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中國近代工業的誕生地和相對集中的地區,推動了近代城市的崛起。(3)從整體史觀角度看,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盡管是被動的,但是是客觀事實),使中國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從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起先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地方。(5)從社會史范式角度看,它是傳統農業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最早交匯的地方,在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更,產生出相應的社會問題。【典例剖析】典例1.(2024·湖南湘潭模擬)1860年,外國公使駐京。恭親王奕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咸豐帝只同意設“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但奕認為如此洋人“饒舌必多”,奏請去掉“通商”二字。這表明()A.公使進京有礙清廷內政 B.對外通商尚未達成共識C.籌備洋務引發朝野紛爭 D.國際交往理念亟需變更【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可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時照舊將與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這一狹隘的領域,最高統治者尚不具備綜合的國際交往的理念,故D項正確。[概念解讀]“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丟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在經濟上是指漸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思想文化上則表現為西方的思想文化起先傳入中國。“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典例2.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與英、美駐上海領事議訂《洋涇浜設官會審章程》,在租界設會審公廨(也稱會審公堂),會審公廨設正會審官1人,總管公廨事務,副會審官6人,辦理刑民案件,另設秘書處、華洋刑事科、華務民事科、洋務科,管卷室。陪審官則由外國領事擔當。這反映出列強在華享有()A.最惠國待遇 B.司法豁免權C.領事裁判權 D.關稅自主權【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陪審官則由外國領事擔當”可知是領事裁判權,這一行為嚴峻損害了中國的司法主權,故C項正確。[學問拓展]領事裁判權帝國(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不同等條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屬國攫取的一種特權,即它的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這種特權亦稱“治外法權”,嚴峻侵擾了所在國的司法主權。【真題在線】1.(2024·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員曾要求外商具結承諾:“懔遵欽定新例,不敢夾帶鴉片。倘查出本船有一兩鴉片,愿將夾帶之犯,聽憑天朝官憲即行正法,船貨全行沒官;若查無夾帶鴉片,應求恩準照常進埔貿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這表明當時()A.政府對于禁煙看法堅決B.禁煙政策得到各國政府公認C.鴉片貿易已實現合法化D.走私鴉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權【答案】A【解析】題干中“清政府官員曾要求外商具結承諾”以及內容,推知清政府對于禁煙看法堅決,故A項正確;禁煙被英國政府作為鴉片斗爭的借端,且英國對中國的侵略斗爭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煙不行能得到各國政府公認,故B項錯誤;鴉片貿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條約》才被強迫合法化,與題干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治外法權也叫領事裁判權,是1843年英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訂《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題干的時間為鴉片斗爭前的禁煙期間,故D項錯誤。2.(2024.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同等條約中規定:“佛(法)蘭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協爭吵事務,均歸佛蘭西官辦理。遇有佛蘭西人與外國人有爭吵情事,中國官不必過問。”法國據此攫取的特權是()A.領事裁判權B.開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國待遇D.居住及租地權【答案】A【解析】材料“如有不協爭吵事務,均歸佛蘭西官辦理”,破壞中國的司法主權,符合領事裁判權內容,故A項正確;該規定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與開放通商口岸無關,故B項錯誤;該規定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與貿易特權無關,故C項錯誤;該規定破壞了中國的司法主權,與居住及租地權無關,故D項錯誤。3.(2024江蘇6).鴉片斗爭后,兩江總督耆英說,“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更“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此實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認為鴉片斗爭失敗的主要緣由是()A.貧富不均B.莠民作亂C.民性軟弱D.吏治敗壞【答案】D【解析】貧富不均與材料的內容“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不符,故A項錯誤;“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表明民眾生活的水深火熱而不是莠民作亂,故B項錯誤;“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說明官員腐敗,把斗爭失敗歸咎為民性軟弱,是對斗爭失敗的推卸責任,并不是鴉片斗爭戰敗的主要緣由,故C項錯誤;耆英認為不能御敵的緣由是“良民與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頭爛額,官猶詡詡自得,揚言……民情柔懦,安得鬧事”導致“欺壓良善,自命為能員”,也就是吏治腐敗是不能御敵的理由,故D項正確。【針對訓練】1.(2024·湖南長郡中學調研)19世紀初,在中國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00文。19世紀20年頭,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兩白銀可兌換銅錢1600文。上述現象出現是因為()A.實行閉關鎖國,經濟發展落后于世界B.農耕經濟發達,對銅錢的需求量增大C.中國被迫開埠,棉紡織品大量輸入D.鴉片大量走私,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答案】D【解析】為了扭轉長期以來的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殖民者轉而通過向中國走私鴉片來變更自己貿易的不利地位,其最干脆的后果就是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并出現了銀貴錢賤的現象,故D項正確。2.(2024·安徽蕪湖模擬)鴉片斗爭時,在三元里抗英斗爭中,有一張出自鄉紳之手的對英國侵略者的“曉諭”說:“我雖鄉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終懷父母之邦。”可見當時的一些鄉紳()A.飽讀儒家經典著作 B.主動指揮了鴉片斗爭C.初具民族主義觀念 D.已經走在近代化前列【答案】C【解析】鴉片斗爭時期中國鄉紳“惜身家亦惜土地,終懷父母之邦”,可知中國鄉紳具有了肯定的民族國家觀念,故C項正確。3.(2024·河北邯鄲模擬)光緒六年,中德《續修條約》規定:“德國允,中國如有與他國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專章,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顯變更B.以條約建成完善的涉外經濟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德國既欲援他國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議專章一體遵守”得出清政府對最惠國待遇作了有條件的限定,故D項正確。4.(2024·湖北武漢聯合調研)裴士鋒在《湖南人與現代中國》中寫道,“鴉片斗爭的爆發,標記著自滿人入主中原以來,首度有滿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國。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王夫之關于‘夷’的陳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滿族統治者身上更為適切。”上述變更說明()A.民族沖突成為主要沖突B.天朝上國觀念漸漸變更C.夷夏之防思潮備受質疑D.經世致用遭到時代淘汰【答案】C【解析】材料中“欲入侵中國”,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還未完全變成現實,民族沖突還未成為主要沖突,故A項錯誤;材料中中國人對“夷”的看法出現變更,但仍舊堅持華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國觀念并未變更,故B項錯誤;中國人認為“夷”用來指西方人更為適切,“夷”對象的變更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備受質疑,故C項正確;“師夷長技以制夷”體現出林則徐、魏源提倡經世致用思想,它并沒有遭到時代淘汰,故D項錯誤。5.(2024·河南鄲城考前預料)其次次鴉片斗爭后,部分官員認為中外沖突的根源在于外國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關稅,讓列強放棄公使駐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表明,當時清政府部分官員()A.華夷觀念正在轉變 B.缺乏近代國家主權意識C.已具有國際法意識 D.主見自由貿易以求自強【答案】B【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員希望以全免關稅為條件,讓西方列強放棄公使常駐北京、賠償軍費、長江通商等條款,這說明他們沒有相識到關稅自主是國家主權,進而說明清朝部分官員的近代主權意識缺失,故B項正確。6.(2024·湖南雅禮中學調研)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兩千年時間里,中國依靠其優越的文化、富足經濟、軍事力氣,在東亞保持領袖地位,而朝鮮、琉球、安南、緬甸等周邊小國則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構成這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是國家的不同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樣的國家同等,“國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不是由國際法來制約,而是由所謂的封貢體系來支配。封貢體系體現了儒家的禮儀觀念,并確認一個等級制的世界秩序,中國在其中享有優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行侵擾。清廷堅持封貢體系不僅適用于亞洲周邊國家,也適用于其他想與中國建立關系的西方國家。清廷把西方國家的使節當作藩屬國使臣對待,作為內政的一部分由禮部和理藩院負責處理,而沒有特地常設的外交機構。——摘編自徐中約《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鴉片斗爭以后,中國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同等條約,列強勢力的紛紛涌入,打破了中國傳統的閉關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較早的“開眼看世界”的大臣起先探究在西方外交語境下建立適應國際交往需求的外交機構。其次次鴉片斗爭后,清廷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增開通商口岸、列強公使駐京。1860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在京設立,特地辦理對西方各國的交涉及各項洋務。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應西方列強要求清政府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中華民國建立后,陸征祥出任外交總長,馬上依據西方國家的模式改組外交部。抗日斗爭爆發后,中國政府主動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為國家戰略的頭等大事,主動參與國際“首腦外交”。1943年,蔣介石成功出席開羅會議,并于會后發表《開羅會議宣言》,“中外輿情莫不稱頌為中國外交史上空前之成功”,表明國際體系同等地接納了中國,中國第一次以一個大國身份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外交近代化轉型至此基本完成。——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學問,概括明清時期中國外交體制形成的緣由,并分析說明其與西方近代外交體制的區分。(12分)(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學問,概括鴉片斗爭后中國外交機構的變更趨勢,并對中國近代外交進行評價。(13分)【答案】(1)緣由:長期以來中國的國力強大對周邊國家的優勢;受儒家禮儀觀念的影響。區分:明清時期中國的朝貢外交體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等級體系,受到宗藩關系的制約,沒有特地常設的外交機構;西方近代外交體制是同等主權國家為主體,受國際法的約束,有專設的外交機構。(2)趨勢:從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機構,漸漸形成近代外交體制,由被動適應西方列強要求到主動設置調整等。評價:從適應西方列強的侵略須要,體現了清政府機構的半殖民地化,推動中國外交近代化,使中國漸漸融入世界,外交活動肯定程度維護國家利益,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等。考點二從甲午中日斗爭到八國聯軍侵華【基礎落實】一甲午中日斗爭1.背景(1)日本明治維新后實力上升,蓄謀侵略中國。(2)1894年,朝鮮爆發農夫起義,日本趁機入侵。2.過程(1)豐島海戰:日本艦隊在豐島海面攻擊清軍運兵船。(2)平壤戰役:清軍失敗,退回國內。(3)黃海戰役:中方損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限制黃海制海權。(4)遼東戰役:日本占據大連、旅順等地。(5)威海衛戰役:日本攻占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滅。3.結果:1895年簽署《馬關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危害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全部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遭遇嚴峻損失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白銀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列強侵略勢力深化中國內地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免收內地稅拓展了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4.影響(1)列強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2)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二八國聯軍侵華1.緣由(1)甲午中日斗爭以后,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民抗拒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日益高漲。(2)義和團運動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2.經過(1)1900年6月,八國借口鎮壓義和團,聯合發動侵華斗爭。(2)八國聯軍由天津進犯北京,先后占據天津、北京。3.結果:簽訂《辛丑條約》條約內容主要危害清政府賠償各國白銀本息合計9.8億兩加重了人民負擔,使中國稅收受到列強限制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不許中國人居住“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臺,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清朝腹地廣闊地區被置于列強的武裝限制之下懲辦參與反帝斗爭的官員,恒久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與反帝性質的組織標記著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居六部之上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了對清政府的限制4.影響:標記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考點深化】甲午中日斗爭是傳統中國和近代中國的分水嶺角度表現列強侵華特征列強侵華進入新的階段,呈現出以資本輸出為特征的侵略,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社會主要沖突民族沖突進一步激化,民族危機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經濟結構變動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階級關系變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維新派、革命派政治團體成立,救亡圖存的運動高漲向西方學習先進的中國人漸漸相識到單純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不能挽救中國,應當學習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典例剖析】典例1.(2024·湖北襄陽四中模擬)某條約簽訂后,清帝下《罪己詔》:“去歲與倭國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而將非宿選,兵非素練,紛紛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犯難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體諒也。”對此條約相識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的關稅自主權起先丟失B.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C.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中國賠款數目最浩大、主權丟失最嚴峻【答案】B【解析】“去歲與倭國倉促開釁,征兵調餉,不遺余力……以致水陸交綏,戰無一勝,其萬分犯難情事……”可以推斷該條約是《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設工廠,首開列強在華設廠“合法化”的惡例,故B項正確。[概念解讀](1)商品輸出:主要是通過簽訂不同等條約,取得各種特權,掠奪原料和向中國傾銷商品。(2)資本輸出:是列強用過剩資本對其他國家進行投資或貸款,在中國詳細表現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剝削中國人民,爭做中國債主,搶奪修筑鐵路權,爭奪路礦和辦廠權。典例2.(2024·河北衡水中學模擬)石約翰對《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權”二字進行統計,發覺從1875年至1894年間,“主權”二字僅在每百頁出現“一次”,而從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權”二字的出現頻率顯著增加。這反映出()A.晚清政府堅持“天朝上國”思想B.甲午戰后中華民族意識漸漸覺醒C.甲午中日斗爭是近代中國分水嶺D.西方的“主權”思想已引入中國【答案】B【解析】清王朝在甲午斗爭中的失敗,致使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廣闊中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救亡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故B項正確。[概念解讀]民族主義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出現的思想或運動。美國學者漢斯·科恩認為:“民族主義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應當被看作是一種思想狀態。”英國學者愛德華·卡爾認為:“民族主義通常被用來表示個人、群體和一個民族內部成員的一種意識,或者是增進自我民族的力氣、自由或財寶的一種愿望”。梁啟超明確提出:“今日欲救中國,無他術焉,亦先建設一民族主義國家而已”。是中國揭示和宣揚近代民族主義的第一人。孫中山先生也在三民主義中提出了“民族主義”。【真題在線】1.(2024.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中,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前仆后繼,可歌可泣。甲午斗爭后,大陸和臺灣軍民反割臺斗爭的重要人物是()①邱逢甲 ②徐驤 ③劉永福 ④丁日昌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義勇軍統領,與日軍綻開抗戰,故①正確;徐驤,清末臺灣抗日義軍將領,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新竹保衛戰中壯烈殉國,故②正確;劉永福,在臺灣割讓后,接著領導臺灣民眾抗日,故③正確;丁日昌,是中國近代洋務運動的風云人物,甲午斗爭前去世,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2.(2024·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28)甲午斗爭時期,日本制定輿論宣揚策略,把中國和日本分別“包裝”成野蠻與文明的代表,并運用公關手段讓很多歐美輿論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體甚至宣稱,清政府戰敗“將意味著數百萬人從愚蒙、專制和獨裁中得到解放”。對此,清政府卻無所作為。這反映了()A.歐美輿論宣揚左右了斗爭進程B.日本力圖變更中國的君主政體C.清朝政府昏庸不諳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體鼓動中國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運用輿論宣揚,丑化中國形象;運用公關手段,獲得歐美支持。這些都屬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卻無所作為,故C正確。A、B、D材料中都無法體現。3.(2024·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紓編譯的《伊索寓言》出版。書中有一則故事:獅王與群獸立約,羊由狼管轄,兔子由狗管轄,彼此友好,和平共處。兔子感嘆說,我期盼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實現嗎?故事后的按語說:“今有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弱者國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見耶?!”林紓意在()A.提示中國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急B.頌揚人類社會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C.呼吁世界列強擔當愛護弱國的責任D.鼓動中國民眾推翻清政府殘暴統治【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中兔子的感嘆及“盛強之國,以吞滅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獅之約眾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當時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故A項正確;材料中是對列強侵略的一種疑問,不是頌揚,故B項錯誤;列強對弱國持侵略看法,不行能擔當愛護弱國的責任,故C項錯誤;材料中反映是中國與列強的關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故D項錯誤。【針對訓練】1.1894年7月28日《申報》載:“以我堂堂天朝,幅員之廣闊,人民之多,財賦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爾(日本)。爾乃不自量力,輕啟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勢矣。”這反映當時()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國”理念B.統治者動員民眾策略奇妙C.國人過分夸大洋務運動的成果D.輿論界存在盲目自信念態【答案】D【解析】鴉片斗爭后清政府“天朝上國”觀念有所變更,故A項錯誤;材料認為日本對清實行軍事行動是不理智的行為,不能調動民眾,故B項錯誤;材料認為清朝國力遠勝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務運動之功,故C項錯誤;《申報》輕視日本國力,體現了社會輿論盲目自信的心態,故D項正確。2.中國兩次反日侵略斗爭的時長、意志和結果出現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中國兩次反日侵略斗爭比照表時間國力裝備中國軍隊損失日占區中國政治和社會狀況結果甲午斗爭9個月中國稍優相當海軍幾乎全軍覆沒;陸軍10~20萬人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國家統一;某些地區民間出現反清活動戰敗倒戈14年抗戰14年懸殊懸殊原有空軍幾乎拼光;海軍全軍覆沒;陸軍犧牲、失蹤約400萬人大半中國由分裂到統一;同仇敵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完全成功A.經濟實力 B.民族意識C.政府領導 D.國際救濟【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斗爭時中國國民的民族意識淡薄,而抗日斗爭時出現全民族抗戰,故主要是民族意識的不同,故B項正確。3.下面是當時中日兩國公開出版物刊載的關于馬關談判議和的手繪場景圖,這組圖片()A.是一手資料,史料價值高B.客觀真實反映歷史事實C.是主觀想象,不具史料價值D.摻雜了作者劇烈的感情【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中國報刊上的圖片……中坐長須長者為李鴻章”“日本報刊上的圖片……穿西式禮服者為伊藤博文等”,都各反映了兩國作者劇烈的主觀因素,故D項正確。4.(2024·江西師大附中模擬)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說:“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來的外力沖擊。”干脆加速武昌起義爆發的“外力沖擊”是()A.甲午斗爭簽訂《馬關條約》B.起先出現“西學東漸”局面C.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D.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答案】C【解析】《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記著近代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空前嚴峻,辛亥革命正是在這種沖擊下應運而生的產物,故C項正確。5.1907年8月26日《時報》刊登了漫畫《中國現形記》(注:圖中器具:壇、提勺、漏斗、壺),漫畫揭露的“中國現形”是()A.清廷成為洋人朝廷 B.政府統治奄奄一息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答案】A【解析】漫畫體現的是長柄勺代表官員,他們從代表民眾的壇子里舀出資源,再將它經過政府這一漏斗,注入外國人的茶壺中去,說明清政府只不過是個程序,是個擺設,所以這主要說明白清政府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