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二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_第1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二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_第2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二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_第3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二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_第4頁
學前兒童心理學 課件 項目四 學前兒童感知覺發展 任務二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項目十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主講人:XXX

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生與發展任務二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二、學前兒童知覺的發展目錄三、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想一想

人最早出現的認知過程是感知覺,人的感知覺發展有何特點呢?

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知識嵌入】想一想

感覺是如何產生的?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

新生兒期,個體的視覺系統還沒有完全發展和成熟,已開始眨眼及轉動眼球,但雙眼還未能完成協調運動。他們的眼中只有黑、白、亮、暗的差別,所看到的東西比較模糊,視神經和其他皮層細胞一切傳送信息的通路需要幾年才能發育到成人水平。(一)視覺的發展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

視覺是學前兒童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約有80%左右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傳送給大腦的。因此,視覺的發展對學前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一)視覺的發展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

聽覺在胎兒期就已經存在。正常產期的胎兒,懷孕第20周就已具備聽覺能力,他們對聲音可能出現生理變化和身體反應。到第28周時,胎兒對呈現在靠近母親腹部的聲響出現緊閉眼瞼的反應。(二)聽覺的發展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

聽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第二大途徑。聽覺在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幼兒探索世界、認識外界環境、從外界獲取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幼兒言語的發展,對音樂的感知以及與人的交往等都離不開聽覺。(二)聽覺的發展

嗅覺是鼻腔里的嗅細胞對散發在空氣中的氣體刺激引起的反應。在胎兒7-8個月時嗅覺器官即已相當成熟,新生兒出生后即已有了嗅覺反應,3-4個月時就能穩定地區別不同的氣味。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三)嗅覺的發展

大腦中掌管嗅覺的區域與調節情緒的區域有并聯的部分,所以嗅覺刺激還與人的情緒反應有密切關系。嬰幼兒對母親的乳香和體味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反應;到了1歲多至2歲時,會越來越被飯菜香所吸引,從而愉快進食;再長一些的幼兒還逐步學會欣賞花香、果香等令人舒適、喜愛的氣味,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三)嗅覺的發展

味覺是個體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味覺感受器是在胚胎3個月時開始發育,6個月時形成。新生兒的味覺就已發育的相當完好,他們的味覺是相當敏銳的,能辨別不同的味道。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四)味覺的發展

在幼兒期,兒童對味道的偏愛和接受出現較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味道適中而偏淡的食物比較適合幼兒,味道過于濃烈的食物可能使幼兒的味覺感受器——味蕾受到過度的刺激,從而使他們的味覺提早退化。

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四)味覺的發展

個體從出生時起就有觸覺反應,許多先天的無條件反射,也都有觸覺參加,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嬰幼兒的觸覺探索有兩種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1歲前,口腔探索是嬰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一時期,我們常常發現嬰幼兒無論拿到什么東西,都會擺弄一番后放到嘴里。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五)觸覺的發展

手的探索是繼口腔探索之后嬰幼兒重要的學習方式。嬰幼兒往往看見什么東西,都想去摸一摸,碰一碰,有時越不想讓他動的東西他越想動,成人應尊重和引導兒童的這種學習方式,允許和鼓勵通過自己的方式認識世界。

一、學前兒童感覺的發展(五)觸覺的發展

二、學前兒童知覺的發展【知識嵌入】(一)空間知覺

1.形狀知覺

學前兒童形狀知覺的發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時已能辨別圓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中班能夠辨別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等,到大班時能夠理解圖形之間較復雜的組合關系,初步認識基本的立體圖形。(一)空間知覺

2.大小知覺

嬰幼兒已經有對物體大小知覺的恒常性。2歲半至3歲幼兒已經能夠按語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歲以后判斷大小的精確度有所提高。4歲以后,幼兒能用語言說出圖形有大小。幼兒判別大小能力的發展和教育條件密切相關,可通過日常生活和游戲培養促進。(一)空間知覺

3.方位知覺

3歲幼兒能正確辨別上下方位,4歲能正確辨別前后,5歲能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7歲后才能以他人為中心辨別左右。由于幼兒只能辨別以自身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兒園教師面向幼兒做示范動作時,其動作要以幼兒的左右為基準,即“鏡面示范”。(一)空間知覺

4.距離知覺

3歲左右的幼兒,距離知覺發展還不完善。這年齡的孩子在走路、看圖時,往往表現出距離知覺發展的不足。在幼兒園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中,孩子們往往由于深度知覺發展的不足而出現安全問題,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知識拓展】“視覺懸崖”實驗

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為弄清這個問題,吉布森和沃克發明了“視崖”裝置。他們把嬰兒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并進行躲避。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格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米寬的中間板。這項研究的被測試者是36名年齡在1-6個月之間的嬰兒。每個嬰兒都被放在視崖的中間板上,先讓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淺的一側呼喚自己的孩子。結果,27位母親在淺的一側呼喚她們的孩子時,所有的孩子都爬下中央板并穿過玻璃。然而當母親在深的一側呼喚他們時,只有3名嬰兒極為猶豫地爬過視崖的邊緣。這說明嬰兒已經意識到視崖深度的存在。

“視覺懸崖”是一種測查嬰兒深度知覺的有效裝置。研究表明,刺激的模式和刺激條件影響深度知覺的變化。比如,當刺激情況不明晰,或看來并不是很深的時候,較多嬰兒爬向深灘。(二)時間知覺

幼兒的時間知覺,主要是依靠生活中接觸到的周圍現象的變化。例如,幼兒主要依靠生活作息制度來認識時間。如,幼兒認為“早上是到外面玩的時候”“上午是上課的時候”“下午是午睡起來以后”,“晚上是爸爸媽媽來接我們回家的時候”等。(二)時間知覺

通過教學活動,可以使幼兒對時間估計的能力有所提高。6歲以后兒童能夠以行動作為估計時間的參照物。但是總的來說,幼兒對時間知覺的估計是不夠準確和穩定的。應當針對年齡特點,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知覺和時間概念,也就是使孩子具有能夠知道時間的能力,又有珍惜時間的態度和習慣。

大班幼兒畢業后就要上小學了,為了讓幼兒們能夠適應小學的作息制度,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寧老師設計了《珍惜時間》教學活動。活動一開始,寧老師講了一個故事:“金爺爺買了兩個鐘表,一個掛樓上,一個掛樓下,當樓上的鐘是3點時,樓下的鐘就是3點零1分,當樓上的鐘是4點時,樓下的鐘就是4點零1分,總是差一分鐘,金爺爺很苦惱,可他為什么為1分鐘苦惱呢?1分鐘可以做什么呢?”幼兒們紛紛說道:“1分鐘可以喝水”“1分鐘可以吃一個蘋果”“1分鐘可以走到操場”“1分鐘可以數100個數”等等。接著,寧老師請幼兒通過觀看火箭發射、劉翔跨欄的視頻感受一分鐘時間,幼兒們了解到原來1分鐘可以做這么多重要的事情,怪不得金爺爺會為1分鐘苦惱。寧老師又請幼兒思考:“為什么金爺爺的鐘表會相差1分鐘,是鐘表不準嗎?”經過討論得知,原來時間不會停止,當金爺爺從樓上走到樓下時,時間已經過了1分鐘!因此,小朋友們要珍惜時間,以后再也不能磨磨蹭蹭,浪費時間了!【案例鏈接】想一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如何引導大班幼兒感受和了解一分鐘時間的長短、價值呢?【分析提示】

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他們已經對一天的時間有所認識,但對于很短或更長的時間缺乏了解。教師通過金爺爺的故事,引導幼兒了解了1分鐘時間的長短、價值,激發幼兒要懂得珍惜時間。

三、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知識嵌入】(一)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不斷增強,從無意到有意

小班幼兒往往還不能自覺地、有目的地觀察,觀察中易受到無關因素的干擾,常會忘掉觀察的任務。中、大班幼兒觀察的目的性逐步增強,特別是大班幼兒能夠排除一些干擾,按照成人規定的任務進行觀察。(一)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2.觀察的持續性逐漸延長,持續時間從短到長

幼兒初期,觀察持續的時間很短,較易受主體當時的情緒、興趣的影響及客體變化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觀察目的性的增強,幼兒持續觀察事物的時間也會隨之增加。(一)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3.觀察的精確性逐漸增加,從籠統到準確

幼兒的觀察最初是籠統、粗略的,通常只能看到事物的大概輪廓和比較明顯的、突出的部分,而看不到事物比較隱蔽的和細致的部分。隨著年齡增長,幼兒逐漸能從事物的一些屬性來分辨大小、形狀、數量等關系,觀察的準確性逐步提高。(一)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4.觀察的概括性逐漸提高,從表面到本質

低年齡階段幼兒往往只能知覺到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現象,不善于從整個事物中去發現其內在的聯系。隨著思維能力的發展,幼兒觀察的概括性也不斷增長。到了中大班,幼兒的概括能力有一定發展,甚至有的還能用一句話概括地說明觀察的主要內容。(一)學前兒童觀察力的發展特點

5.觀察方法逐漸形成

幼兒初期,觀察時常要邊眼睛看邊用手指著,有時會用點頭代替手的指點或用出聲的自言自語來幫助觀察。幼兒末期,觀察時就可以擺脫外部支柱,借助于內部言語來控制和調節。經過教育,幼兒能夠學會有順序地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或從外到里進行觀察,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二)學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

1.激發觀察興趣

要喚起學前兒童觀察的興趣,對于學前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人不必急于給出現成的答案,而要引導學前兒童自己觀察和尋找答案。成人若經常用這種方法,以后學前兒童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自己留心觀察,興趣盎然的去尋找答案,久而久之,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二)學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

2.明確觀察目的

成人要注意有意識的向學前兒童提出觀察的目的和要求,加強觀察的選擇性和針對性。成人若能具體提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學前兒童觀察的效果就會顯著提高。這樣將有利于學前兒童逐漸養成按目的、按要求、較持久地有意觀察的能力。(二)學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

3.掌握觀察方法

在引導學前兒童觀察時,要引導學前兒童掌握有效的觀察方法。同時,要引導學前兒童觀察過程中不但用眼看、用耳聽,還要用腦想,思考觀察對象的特點和事物之間異同,從中進行分析、綜合與比較。

《兩小兒辯日》講述了孔子游歷到東方,路遇兩個小孩子在爭辯到底什么時候太陽離人近的故事。他們之間的對話如下: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平?”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的典故中,兩小兒都善于觀察,運用比較法觀察早晨和中午哪一時刻太陽離人最近,辯論時有理有據。這也啟發我們,人的感知覺是存在局限的,需要大膽質疑,運用有效的觀察方法,不但用眼看、用耳聽,還要用腦想,進行分析、綜合與比較。【談古喻今】(二)學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

4.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在學前兒童觀察時,要充分調動其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器官去感知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多看、多想、多聽、多講、多摸一摸、多嗅一嗅,以加深學前兒童對事物的印象,還可以培養訓練學前兒童各種感官的敏捷性。

在中班《認識調味品》的教學活動中,林老師為每組幼兒準備了一份調味品,包括鹽、糖、醋、醬油、辣椒面、五香粉等。活動開始,老師說道:“小朋友們,老師準備了一些東西,你們看看都是什么?”接著,林老師引導幼兒大膽觀察不同調味品的顏色,蘸取少量調味品嘗一嘗,用手指搓一搓,用鼻子聞一聞,放到水里攪一攪、看一看等等。充分探索與討論后,林老師將鹽與糖、醋與醬油、辣椒面與五香粉放在一起,請幼兒對比辨認,并說明理由。結果發現,幼兒都能結合經驗快速辨別。如分辨糖與鹽,涵涵說:“糖是亮亮的,粘手,味道是甜的。”【案例鏈接】想一想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如何引導幼兒觀察調味品的?【分析提示】

案例中林老師引導幼兒通過看、摸、比、嘗、聞等多種感官的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