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國外對中國農業文化的研究第一篇:中華民族的農耕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遠古時期伏羲教民結網,漁獵畜牧;神農嘗百草造福后世。從谷神后稷到“當代農神”袁隆平,農耕文化一直伴隨著當代青年的學習和生活。可是,這樣具有豐富內涵的中華農耕文化卻很難在對外傳播的道路上看見它的身影。因此,東北農業大學“稼穡交邦”創新創業團隊結合農業大學優勢,在仔細研讀農耕文化的內涵和深入調查農耕文化傳播現狀的基礎上,對泰國華裔傳播中國傳統節日中的農耕文化,對非洲留學生講解中國農耕文化的內涵,對俄羅斯留學生講解中國飲食文化的農耕文化,并以亞馬遜跨境電商為經濟背景,探索以商業模式傳播中國農耕文化的新思路。一、對泰國華裔傳播中國傳統節日中的農耕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是農耕文明的縮影,是古人追求天人和諧的產物。中國傳統節日植根于農耕社會的土壤中,是農耕文明的伴生物,即節日日期的選擇與設定是古人依據天候、物候和氣候的周期性轉換而約定俗成的,都對應著特定的節氣和農時。團隊成員在與泰國學生交流時,了解到泰國的端午節只有吃粽子的習俗,而且包粽子是為了祭祀祖先。這與中國的端午節存在差異,所以,團隊成員為泰國友人講解中國的端午節日,并分析其中的農業內涵:農歷五月初五,迎來仲夏端午。東方蒼龍已飛升至正南中天,值此中正大吉之日,先民紛紛插艾草,掛菖蒲驅邪祛病,祈禱身體安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有龍呼風喚雨,使得人間風調雨順,有豐收之跡;人有君子屈原,愛國愛民,不忍國家淪落,縱身投江,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也因紀念屈原而來。留學生理解吃粽子和”龍“與農耕生產方式的關系后,也分享了泰國與“五彩繩“近似寓意的”三色樹“和在泰國與”中國龍“有著相似作用的”娜迦蛇“。二、對非洲友人傳播項目總結的農耕文化據團隊了解,這位非洲留學生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所以選擇來到中國留學,團隊成員通過講解《詩經》中的農耕文化讓留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農耕文化的應用,并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等社會熱點的實例來講解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和對現在的深刻影響。在團隊成員深入淺出的講解下,這位留學生深刻的感受到了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并希望與團隊成員一起切身感受農業活動,除此之外,這位留學生還想把今天的了解到的知識給自己的家人朋友講,讓他們一起了解中華農耕文化。三、對俄羅斯留學生傳播中華美食中的農耕文化團隊成員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針對20名俄羅斯留學生,傳播中國美食中的農耕文化。研究調查發現,俄羅斯留學生對中國飲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3個學生達到了很了解的程度,由此看出中國飲食文化能夠自發吸引留學生的關注。相對于俄羅斯來說,中國的菜系和烹飪方式多樣,中國菜能夠滿足留學生對不同口味的需求,留學生在接觸中國飲食時不經意間也會了解到中國飲食文化。此外,團隊還在留學生了解飲食文化時利用視頻宣傳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宣傳農耕文化。比如,團隊在“是否喜歡土豆燉牛肉”這題旁,附加另一道題“你知道中國的土豆是怎么生長的嗎?”然后團隊在旁邊插入一個中國農民種植土豆到宣揚中國農耕文化的視頻,該視頻點擊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八,這樣的方式不僅讓俄羅斯留學生了解到了中國飲食文化,而且還讓留學生了解到了承載著飲食文化的更深層次的中華農耕文化。四、以商業模式傳播中華農耕文化——以亞馬遜跨境電商為例團隊在開展項目時,一直在探索傳播中國農耕文化的商業途徑,團隊通過研究發現,亞馬遜跨境電商是一個比較合適,并且比較穩定的方法,目前,團隊店鋪已經初步完成了將國內的農業衍生產品比如牛皮包包銷售到加拿大市場,團隊未來規劃在銷售茶葉等商品時,在外包裝上設計一個關于該商品的二維碼,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生產該茶葉的茶園,以及看到中國農民手工制作茶葉的視頻,這樣,無形中讓外國消費者感受到該商品蘊含著的農業精神與農耕文化。第二篇:上個世紀初美國的農學家金氏(F.H.King)前來日本、中國和朝鮮考察農業,回國后寫了一本書《四千年農夫》。極力贊揚東亞的傳統農業。這件事在中國的農史界經常被提起。金氏于1909年2月2日離開美國的西雅圖,同年7月18日前后離開日本返回美國。這期間訪問日本、中國和朝鮮,而在中國的時間最長,大約為4個月20天。在中國訪問太湖流域的時間最長,前后兩個半月。其余時間訪問香港、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以及現在山東省的青島和濟南、天津市和吉林長春市。他觀察中國農業時南北兼顧,既看到南方澤農和北方旱農的不同處,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點一一那就是用養結合、精耕細作和地力常新。金氏在他晚年拖著老邁之身不遠千里來東亞考察農業(當時他夫妻倆是坐輪船來的,從美國到日本的橫濱花了20天時間),其動機和目的在哪里?讀他這本著作必需要把這一點搞清楚,就是說要把他的問題意識搞清楚。他在著書的序文里說,他們早就渴望跟中國和日本的農民見面,用自己的腳走進他們的田園來考察,親眼察看并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這些農民們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習慣等。他說:“我們渴望了解經過二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許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這3個國家稠密的人口成為可能。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機會”。顯然,金氏最關心的問題是:為什么東亞三個國家人口那么稠密而其地力經久不衰竭?金氏之所以有這個疑問是有其背景的。雖然沒有明確說出來,從他著作的字里行間看得出來,他對當時美國式的農業之前途是感到憂慮的。例如說美國農業使用大量的化學肥料;美國的農耕方法使肥沃的處女地不到三代人就地力枯竭,等等。其次,要想到金氏是一個受過西歐現代農學熏陶的農學家,特別專于土壤學、肥料學、農業工程學。他在中國實地考察農業的時間雖然只有4個多月,但可以想象,在他到中國之前,肯定對中國農業有一定的研究。而他仍然堅持一定要來中國親眼考察,為他的著書寫序言的美國農學界耆宿L.H.Bai—ley教授稱贊金氏是"訓練有素的觀察家”。金氏這本著作有個副題:PermanentA—gricultureinChina,KoreaandJapan,這個PermanentAgriculture可以翻譯為“永久農業”,也可以譯成持續農業。有部分學者把金氏說的永久農業理解為沒有發展的、四千年不變的農業,把它跟流行的關于東洋社會的停滯性理論聯系起來⒆。或理解為封建社會末期的“農業凋弊”。把中國四千年之農業看作是停滯性的,也不能說不是一種看法,但如細讀金氏的書,他說的“永久農業”毋寧近于“持續農業”的意思。金氏這本著作在國外學術界的影響不小。德國學者Wargner的《中國農書》隨處引用金氏此書。著名的有機農業之倡導者英國的AlbertHoward和美國的J.I.Rodale都讀過金氏的著作,深受影響。日本有機農業研究會的代表干事一樂照雄稱贊AlbertHoward為“真正的農學者、真正的生態學者”。自從上個世紀后半葉西方石油農業的諸多弊端暴露以來,提倡替代農業之聲此起彼伏,如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生物農業、生態農業、循環型農業以及持續農業等等。看來,說金氏是現代持續農業之先驅者也未嘗不可。因此,可以認為金氏是近代西歐農業科學的繼承者,而他的農業觀或者說農學思想具有很濃厚的有機論及生態學因素。以下就從這一角度來驗證一下金氏對中國傳統農業的看法。首先看看金氏留意到中國農民使用哪些肥料。把主要的列舉如下:人糞尿、家畜禽糞尿、蠶屎、蚯蚓糞、草木灰、草木落葉、綠肥、堆肥、骨肥、泥肥、土肥、蒿秸、蝸牛殼、豆餅、灶灰、其它雜肥。這些肥料的絕大部分是有機肥。金氏沒有提到化學肥料的弊害,只說化肥的來源不是無盡藏的,而且由于使用化肥而默認了植物營養素的浪費。這可以說是他對近代歐美社會的一種文明批判。相反,他在書中多處講到有機肥的好處。其中最強調廢物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人糞尿、家畜糞尿、草木落葉等等廢物都不浪費掉而當作肥料歸之于土。這就是一種循環利用。漢字“糞”的本來意義是“棄除”,后來變成“肥料”的同義詞。金氏強調廢物利用,稱贊蒙古人種勤儉、勞動的美德。又說中國人是由于人多地少,迫不得已千方百計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廢物作為有機肥料,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時還看到施用有機肥在農學上的合理性,雖然這在今天已經屬于常識的范圍,而且也是中國古農書上已經說過的。施用有機肥不但能給作物補充植物營養素,還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進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機肥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質量好。金氏說中國人不但是給作物營養(FeelingthePlants),還給土地施肥(Manur—ingtheLand),增養肥力。日本的一些老農也有類似的說法,他們說這是“土づくり”(培肥土壤的意思)。在中國農民施用的眾多肥料中,金氏特別注意觀察河泥(CanalMud)、草塘泥(漚肥)。他在太湖地區(昆山、嘉興)仔細觀察草塘泥的制造、施肥過程,為此不辭在不同時期往返同一個地區之辛勞。在山東省他觀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過程。他認為土肥是一種硝化過程的應用,歐洲的硝石農法(NiterFarming)類似于此,說很可能是從中國傳人的。凡上述種種,證明東方的農民通過實踐掌握事物的本質,而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是值得他們美國人花費精力來研究的。中國農業的間、套復種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氏嘆為觀止的一種傳統習慣,說東洋人善于集約使用時間和空間(第十一章)。他說的集約使用或有效利用時間和空間,不僅是指多熟制度(Systemofmultiplecropping),還包括類似在田地以外的地方制造土肥等。在他的著作的第十一章里,他舉了在太湖流域的冬小麥套種棉花的例子,據他的計算,這種方法比不實行套種一一即等小麥收割完后才開始播種棉花的方法要節省30天的時間。這樣,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精耕,就能從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獲得最大的收獲。關于間套復種的多熟制度,金氏側重說明其節省時間和空間的效率面,當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輪作實際上也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壯,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的措施。除了以上所述以外,金氏在太湖流域還觀察了河網和農田的狀態、稻作栽培技術、養蠶業、茶業以及農民生活的其它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織物原料等等,可以說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他仔細考察。熟讀他的著作,會覺得他不僅是一個技術精湛的農學家,更是一個具有高深哲學思想的農學家,而且是個對農民抱有深厚感情的人道主義者。金氏考察東亞農業回國后,留給他整理資料、思索著書的時間太短,不到兩年就與世長辭,著書也沒有寫完。據為金氏的著書寫序文的Bailey教授說,金氏準備寫最后一章“中國和日本給世界的信息”(Message0fChinaandJapantotheWorld),而來不及寫這一章就不幸逝世了。我們不禁會想,他會在這最后一章寫些什么?如今這只有由讀者自己去體會了。Bailey教授在序文里談他自己的讀后感,說:“我們的第一個教訓是,要學習保護自然資源,土地這個資源。這就是金教授從東洋帶回母國的信息”。《四千年農夫》(公元1911)出版后三年的1914年又有一本金氏的著作SoilMan-agement在紐約出版。這本書是金氏構思十年,收集資料,要寫成一本書而來不及寫,逝世后由他的遺孀整理其遺稿出版的(據該書C.w.Burkett氏的序言)。這是一本關于土壤的理論性著作,全書十二章,最后一章以“三個古代國家的農業”作為結束,而這一章可以說是《四千年農夫》一書的理論總結。我國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曾經如此談過他讀金氏《四千年農夫》的觀點:“他(指金氏)是從土地為基礎描寫中國文化。他認為中國人像是整個生態平衡里的一環。這個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靠著這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份。他們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在亞洲這塊土地上長期以來生產了多少糧食,養育了多少人,誰也無法估計,而且這塊土地將繼續養育許多人,看不到終點。他稱頌中國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費教授這一段文章是1985年寫的,反思他自己的學術工作,說金氏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淮安市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學統編版階段練習(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散熱排風機市場運行新形勢與投資前景報告
- 大學生要如何網絡安全防范論文
- 英語中國文化閱讀教學設計
- 2025屆江蘇省徐州一中高三六校第一次聯考英語試卷含解析
-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師范大學附中2025屆高三(最后沖刺)英語試卷含解析
- 職業技能鑒定初級光纖通信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 【9道 一模】2025年4月邯鄲市邯山區七校聯考中考一模道法試卷含答案
-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稀有金屬礦選礦廠安全生產標準化實施指南考核試卷
- 完整版高中古詩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譯】
- 財務英文詞匯大全
- 實際控制人股東會決議
- 中考物理“極值”與“取值范圍”問題專題訓練
- 2009年安徽省中考化學試卷【含答案可編輯】
- 越南工業到2025年發展戰略及到2035發展展望(提到鋼鐵)
- 電梯曳引機減速箱的設計、建模與運動仿真分析機械
- PV-1200-(中文版)氣候交變穩定性試驗(共4頁)
- 淮北市基準地價
-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電子書
- 老視的機制及治療的研究進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