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_第1頁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_第2頁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_第3頁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_第4頁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檔尺寸:A4字體:仿宋標題字號:20止文字號:12】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篇1

一、古鎮牌坊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我們古鎮的牌坊了.歷史上,

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一個是西邊的

界河,另一個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的舊址上建立

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

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鐳

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

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又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

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

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

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

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1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

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

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

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

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

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

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

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士、

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芭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

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C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

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

2

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

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各位游客(領導、朋友),現在大家即將步入我們古色古香的老鎮區,大家看

這座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正中刻著"唔啜喔哩〃

四個字,唔啜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浸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

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

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

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

“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

學名叫蟾蛛,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

拉司,不會生琲子,拉司肉質細嫩,可紅燒、可消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

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

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

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

二、長廊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一一長廊。這條

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

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

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

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

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

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熟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

3

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

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

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池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

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

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不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不斷修建才逐漸

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

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

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

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

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捕,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

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

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奶〃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

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

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

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肺,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

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

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

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

(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

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

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婦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

4

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尢可奈何低卜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

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

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

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百姓乂稱為城

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

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

看戲,別有一番情趣。

三、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一一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

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

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月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

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

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

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改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

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

又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又增設了機械“泵浦〃

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揪龍等舊設備被

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徑救火總會”,直到1959

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

5

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

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境或桃源漾、人

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

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

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

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

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

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

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

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

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

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

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

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

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

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

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

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珞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

6

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

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

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

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義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下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

座石橋一一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

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一一著

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篇2

上海楓涇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亦為新滬上八景之一,位于西南方。歷

史上,它因地處吳越交匯之處,素有吳越名鎮之稱;如今,它與滬浙五區縣交界,

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楓涇為典型的江南水鄉占鎮。古鎮

周圍水網遍布,鎮區內河道縱橫,橋梁有52座之多,現存最古的為元代致和橋,

據今有近720XX年歷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

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產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筑物,總面積達

48750平方米(不包括其他街區保存的古建筑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

完好的水鄉古鎮。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

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

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牙,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

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

7

鎮〃。

文化特色

楓涇文化發達,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涇人民熱愛生活,藍

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編織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濃

郁的民間文化藝術,孕育了金山農民畫。以楓涇農民畫家為主的金山農民創作出

了鄉土氣息濃郁、藝術風格獨特的金山農民畫,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鎮

內的畫館金額名畫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發祖居已經修復開放。北大街的丁

聰漫畫陳列館設在二層中西式建筑內,樓前一棵古銀杏,一叢大芭。館內陳列了

丁聰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畫,幽默地畫畫常讓人駐足流連。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農

民畫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狀元蔡以臺的讀書樓內,盡得清雅,一副副畫面卻透露出

濃郁的鄉土氣息。農民畫與丁聰的漫畫、程十發的國畫和顧水如的圍棋,這些在

國內外都具有相當地影響的“三畫一棋〃,集中于楓涇一鎮,是國內罕見的一種地

域文化現象。

古代建筑

在鎮政府對面西柵河沿河,有一片長達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積1.2

萬平方米。古戲臺往西,位于和平街92號的大清郵局舊址,灰墻黑瓦,結構堅

實,兩邊的門框都是石頭柱子,高高的門洞上方“郵電局”幾個大字赫然在目,這

是上海地區現存不多的一處大清郵局舊址。由于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楓涇又是

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全的古鎮。早在南朝梁天監元年(520xx

年),楓涇南柵已建有道院,明清時,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廟,全

鎮共有3處寺院廟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開始傳入楓化資源中不可缺少的

一部分。前往性覺禪寺、施王廟、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觀,可以尋覓到楓涇鎮古代

8

南北分治,半屬吳地半屬越境的歷史陳跡。

淳樸民風

楓涇民風淳厚,崇尚耕讀,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狀元、56名進士、

125名舉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縣、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

輩出,自唐代以來有歷史記載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陸贄;宋代電田員外

郎陳舜俞,狀元許克昌;明代曾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太醫院御醫陳以誠;清代狀元蔡

以臺及官至內閣學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謝墉;民間詞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國人大

副委員長朱學范、圍棋國手顧水如、著名漫畫家丁聰、國畫大師程十發,革命前

輩袁世釗、陸龍飛等。他們為楓涇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傳說。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篇3

各位游客好:

啊,微風吹在臉上好舒服,知道是什么氣息嗎?猜猜,青草味,桃花香,都

對,都是上海的氣味,上海的洋氣,大家或多或少知道一些。關于上海的故事傳

說、名人名流、電視電影、文物古跡、在每個人心中,上海的形象就像花樣年華

中張曼玉的旗袍一樣,萬千風情各不同。

下面我就來描繪我心中的這款旗袍吧!

上海有著一種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的氣質,就是她的“洋氣”,白1843年,

帝國主義列強進駐上海,形成了她海納百川,中西交融的特色,大家一定不會忘

記,20xx年的金秋,身穿唐裝的各國元首參加了在上海舉行的APEC會議,為

什么忘不了?吸引大家眼球的,不僅僅是用上等的江南絲綢做成的唐裝,還因為

上海已成為新世紀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和大型港口城市。

21世紀的上海,處處呈現出繁榮與開放的景象,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

9

廈、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浦東國際機場,這些在電視上常見的建筑,是上海的裝

飾品,像張曼玉的珍珠項鏈和耳墜,再美再優雅的女子總是需要飾品來點綴的,

所以,再繁華再熱鬧的上海,需要這些建筑來裝飾,才引人入勝。有人說,看二

千年的文化到西安,五百年的到北京,近百年的文化到上海。用滄海桑田,日新

月異來形容上海的發展,大家沒有意見吧!那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是什么樣的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上海先屬星,再屬越,后又屬于楚。當時楚國大將黃歇

治理河道有功,被封為春申侯,所以上海簡稱為"申、公元前期220xx年,秦滅

楚后,秦始皇帶領丞相李斯還有他那敗家子秦二世,南下巡視,看到上海一帶物

產豐富,交易繁榮,人丁興旺,但是呢,人們只是在船上交易,還沒形成城市。

當時上海吳淞口一帶居民多以打漁為生,聰明的漁民發明一種竹編的打漁工具”

戶”,怎樣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編在一起,圍成方形或圓形,漲潮時,潮水會把

魚掀入“戶“內,退潮時魚兒就只能望洋興嘆,動彈不得了,有點請君入甕的意思,

所以漁民就坐收漁翁之利,退潮時到里面去撿魚了。我想上海人可能是守株待兔

的農夫的后代,不好意思,開個玩笑,后來上海簡稱“滬”就這個原因,可為何加

三點水呢?地球人都知道,“滬“乃水邊人家用“戶“打漁以后,上海漸漸由一個小漁

村形成一個大的集鎮。貿易港口,那時有18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

北宋后期,因松江漸漸變淺,在今天外灘到十六鋪一帶形成“上海灘”了。海上船

只由上海浦開到舊城區的東面停靠,所以“上海”成了一個城市的名字。大家知道

了“上海“是由“上海浦”演變而來的,有這么一句話,正反兩面讀都一樣:上海自來

水來自海上,讀讀看。

鴉片戰爭后,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產生了,上海被外國殖

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列強紛紛在上海設立租界。從此,國中有國,整

10

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為外國侵略者的"冒險家的搖籃”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

利后,租界才被人民收回。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今天,

上海已成為經濟繁榮,科教發達的國際化的大都市。

這個大都市呀,面積為6341平方公里,戶籍1600多萬,市區人口密度為每

平方公里2萬多人,真是人擠人呀!黃浦江把上海分成浦東和浦西兩部分,浦東

新區為上世紀90年代以來重點發展的地區,我們將會在晚上欣賞她的美景。

為什么不說白天看呢?白天的上海只是高樓大廈,數不清的紅綠燈燈,川流

不息的車子,熙熙攘攘的人群,帶給人的只是硬的、遠的感覺。有這么一句話,

雨西湖,霧重慶,夜上海,夜上海呀,周璇唱的歌,趙薇在情深深雨蒙蒙里翻唱

的一夜上海呀,夜上海!

當然嘍,這個夜上海怎么看,有學問的,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所以了,為了幫大家全方位地領略上海的韻味,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

海陸空“對上海進行仰視、平視、俯視。

海看呢:我們可坐上海外灘邊的豪華游輪,游覽浦東的萬國建筑博覽會,遠

視對岸的金茂明珠會議中心,,把上海的璀璨刻錄在眼中、攝像機里。

陸看呢:我們的好好司機會帶大家繞市區一圈,看看夜色中的人民廣場,上

海歌劇院,到中華第一街南京路,可到新興的商業街衡山路,近距離領略上海的

萬種風情。

空看呢:當然到金茂大廈88觀光層了,先聊個關于金茂的小故事,關于中

報吉尼斯世紀記錄的,金茂大廈為全國第一,世界第四高樓,呈塔形的,有些像

西安的小雁塔。總造價為南浦楊浦和明珠總和的1.5倍,高420.5米,國內外呢,

有好3個攀援愛好者都爬到向金茂頂層了,也有第4個江西小伙子呢,夜里四點,

11

陋生生地開始爬了,到了87層時,,精疲力竭了,7點10分,還是高高的起吊機

把他給“拎“了下來。

真是多危險呀,他哪是那個料呀,就是猴子都沒辦法。此時,大家也許想,

導游讓我們去金茂欣賞美景,是不是也要我們爬樓呀?不會的,大家的安全就是

我的安全,我們可在45秒內就到340米高的88層,因為我們乘坐的是世界上最

快的最安全的電梯,到了那上面,可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上海盡收

眼底。這時你會感嘆,上海真美呀,華燈初上的上海就像穿著晚禮服的張曼玉,

流光溢彩燈火像她的寶石制成的披肩,咦,難不成是李湘送她的?李湘家好多喲!

唉,耳聽為實,眼見為虛,究竟如何,Letsgo。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篇4

楓涇鎮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地

跨吳越兩界。楓涇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內河道縱橫,素

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坪,形似荷葉;境內林木蔭翳,廬舍

鱗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乂稱“清風涇〃,"楓溪",別號"芙蓉

鎮"。以下是關于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歡迎閱讀!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

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人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

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

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鐳

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

12

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乂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

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占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

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

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

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融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

荷花而雅稱“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

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

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

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

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

13

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禰“連五邑〃。

上海楓涇古鎮的導游詞范文篇5

歷史上,楓涇古鎮一半屬江蘇,一半屬浙江。原先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志,

一個是西邊的界河,另一人就是這東邊的牌坊了,這座牌坊就是在原來分界牌坊

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再現楓涇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坊,上方醒目的"楓涇〃二字,是國畫大師程十發所題。整

座牌坊高12米,寬14米,三間四柱,十分挺拔優美。

牌坊梁坊柱基上雕刻著精致的傳統花紋,四根沖天立柱上前后懸掛著四副鐳

金字聯,內容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土風民俗,讓游客一進門就對楓涇

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能有個簡略的了解,好似巨篇鴻著的開篇引子。

正面第一副對聯的全文是:

發祥晚唐揚名元明毓秀鐘靈滄桑久歷;

食貨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來。

此聯集中反映了楓涇歷史上既是文化名鎮乂是商貿重鎮的雙重地位。她最早

興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時,楓涇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鎮。由于棉紡織業的興起,

楓涇在明清時期已是與松江、魏塘、盛澤等齊名的棉紡織業重鎮,共享“衣被天

下〃的榮譽。當時盛產的楓涇土布,遠銷全國各地,商販紛紛來楓涇采購,一派

繁榮景象。

正面第二副對聯則集中描寫了楓涇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清涇似練滿城瑞氣出芙蓉;

萬楓如丹一天秀色連吳越。

聯內嵌入"楓涇〃二字,并點出了古代楓涇一鎮跨吳越兩地,因以前河道遍植

14

荷花而雅禰“芙蓉〃。

牌坊背面相應的也有兩副對聯,中間一副是:

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狀荷葉依連五邑;

宣公賢良學士天官藹聲名播揚四方。

上聯一口氣道出四個楓涇鎮別名:白牛、清風、楓溪、芙蓉。白牛是楓涇最

早的名字,因地處白牛蕩得名。相傳一位船夫在蕩中撒網捕魚,曾見蕩中有一頭

金鏈鎖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對聯上方的白牛頭也反映了這個傳說。到

了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隱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風亮節,又稱此地為清風涇,

后簡稱風涇,之后又演變為楓涇。后半聯說的是楓涇鎮形似荷葉,周邊與上海的

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處金山,故稱"連五邑〃。

下聯主要寫古鎮楓涇地靈人杰,人才輩出。唐代有宰相陸贄(宣公),宋代有

屯田員外郎陳舜俞(賢良),明代有御醫陳以誠,清代有狀元蔡以臺,曾做到學上、

天官職的謝墉及近現代陶芭生、顧水如、朱學范、丁悚、丁聰、程十發等名人,

他們的美好名聲遠揚四方。

背面兩側邊柱上的對聯全文是:

南北峙分歷經五朝終歸一鎮;

古今融匯垂信八極長治萬年。

說的是古鎮楓涇歷來南北分治,南鎮屬浙江嘉善,北鎮屬江蘇松江,一鎮南

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歷經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

3月南鎮并入北鎮,才統歸一鎮。盡管南北分治,但楓涇繁榮的商業經濟,豐厚

的歷史文化,始終融匯一體,流傳光大。

即將步入我們占色占香的老鎮區,大家看這庫精巧雅致的門頭,是典型的江

15

南水鄉建筑風格,門頭止中刻著“唔吸喔哩〃四個字,唔啜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楓涇

話,用普通話解釋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這個門頭是我們鎮上的迎客門,走過它

就正式進入了我們的古鎮區。大家再看一下這兩邊墻上刻的兩幅順口溜,它表達

了楓涇的飲食文化。因為楓涇水網遍布,河道縱橫,是魚米之鄉,所以水產特別

豐富,每個月都可吃到新鮮的水產,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

的拉司和彎轉,請大家猜猜看是什么?拉司學名叫蟾蛛,別名叫望天魚,俗稱為

癩蛤蟆,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據說初夏吃拉司,不會生琲子,拉司肉質細嫩,

可紅燒、可清炒、可椒鹽、可熏烤,特別是熏拉司,色澤金黃、香氣撲鼻、味道

鮮美,是楓涇的一道名菜。彎轉其實就是河蝦,那彎轉是我們楓涇人對河蝦的一

種形象的稱謂,大家知道新鮮的河蝦燒熟后就會自然的彎曲,因此得名。長廊景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當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筑一一長廊。這條

長廊全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的長廊中數一數二的。在長廊里側是商店和民

房,外沿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鎮區全長1200米左右,

是一條區級河道,水系主要來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

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濕鞋,盛夏不

撐傘,這給當地的居民和游客帶來了很多的方便。以前這里曾是繁榮的商業街,

沿河店面林立,特別是米糧行和熟皮店多達30余家,這是因為這條市河河道寬

闊,噸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開進來裝卸貨物,所以許多老板都選擇這里開店設

行,這些老板為了方便自家的貿易不受天氣的影響,刮風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

于是在造店面的時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邊的長廊,其池居民也覺得這樣做既方

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門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

16

棚有高有低,有寬有窄,大小小一,經過300多年的風風陶雨,小斷修建才逐漸

形成今天這樣整齊寬暢富有特色的長廊。

我們知道江南水鄉是河多、橋多、弄堂多。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一條最有傳奇

色彩的弄,叫莫乃弄,這條弄原名金家弄,全長50多米,據說是古代姓金的兩

兄弟分家產時開的一條分界弄,所以特別狹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兩人

對面行走要相互側身才能過去。在舊社會,有一些浪蕩子特意等在弄口,見有女

人迎面走來,就走進弄堂,乘機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捕,嚇得女人不敢走這條

弄,摸奶弄的別名從此叫開,時間一長,人們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來

定弄堂名字時,考慮"摸姆’兩字實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莫乃

弄還有個故事,相傳有個地痞流氓,叫癩頭阿三,最喜歡在莫乃弄調戲婦女,有

一天,阿三又看見一位身穿花布衫,頭包花毛巾的姑娘走進莫乃弄,阿三迎上前

去,手剛摸到這個人的胸腳,兩只手突然被竹弓夾住,頓時鮮血直流,痛得阿三

直喊“救命〃。原來這個姑娘是一位愛打抱不平的名叫阿榮的年輕竹匠裝扮的,特

意做了一付竹夾子綁在胸前來懲罰阿三。此時,阿榮摘下頭巾,脫下身上花衫,

連同花衫里的兩只竹夾,往癩頭阿三頭上一罩,然后將阿三拖出弄堂,就在這里

(廊棚)當著眾多的父老鄉親揭露阿三的劣跡,阿三在事實面前,想賴也賴不了,

無可奈何只好低頭認錯,后來阿三被官府定了個“調戲婦女,擾亂治安〃的罪名,

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廣大歸女對此拍手稱快,并編出了“癩頭阿三伸黑手,竹弓

夾牢鮮血流,鐵證如山賴不了,無可奈何低下頭〃的順口溜。根據這件事,民間

又稱這條弄為莫奈弄,這個奈是無可奈何的奈字,這個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

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遠處的這座橋是泰平橋,它是我們占鎮中最高最寬的單

17

孔拱橋,該橋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為北面是城隍廟,所以當地老白姓乂稱為城

隍廟橋,站在橋上看長廊是最佳位置,一長排逶迤連綿的黑瓦長廊掛著一串串紅

燈籠,倒映在流動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興趣的游客,還可以在橋上拍照留念。

在這邊還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戲臺有演出,還可以隔河

看戲,別有一番情趣。東區火政會

走出長廊,我們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個景點一一東區火政會。它是我們上

海地區保存得較為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在里面不僅可以看到當年鎮上的消防歷

史,還可以看到當年所使月的一些消防器械,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門面是西洋式

的,這是受到當時上海租界救火會建筑風格的影響,下面就請大家跟我到里面參

觀一下。

火政會在當時又稱為龍王堂,也就是海龍王克火的意思。在1920xx年我們

鎮上共設有八處這樣的火改會,共有義務消防人員200多人。那現在大家來到的

東區火政會是目前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救火分會

乂由原來的八處合并成東、南、北、中四個區會。期間,乂增設了機械“泵浦〃

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炬、銅盔、云梯等,而木揪龍等舊設備被

全部淘汰。1952年3月,各區火政會又合并成立為〃楓涇救火總會〃,直到1959

年,,救火會〃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民間自辦的火政會在楓涇存在

了近半個世紀后,成為了歷史。

以前在我們楓涇,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全鎮的消防演習日。義務消防員

當天穿著整齊的消防制服,列隊攜器,"號子"開道,前往大星橋境或桃源漾、人

民廣場等處進行救火演習比賽,俗稱:“演水龍”。鎮上居民紛紛前往觀看,人山

人海,成為楓涇鎮一年一度的盛事。

18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模型是為了紀念歷年來楓涇鎮上為救火而犧牲的一些

勇士而建造的。1920xx年,楓涇救火聯合會在總會桃源漾清水橋西建造了一座

高7米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楓涇救火聯合會亡故同志紀念塔〃,下刻銘文表彰義

務救火有功人員的事跡。這是上海郊區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歷史紀念塔,現

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往這邊看一下,這邊陳列的就是當年鎮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墻上

掛的就是上世紀20xx年代所使用的手壓式洋龍,它是我們整個展館中歷史年代

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當時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簡陋的。大

家再來看一下,這邊地上有一臺手推式的消防車,它是我們鎮上上世紀50年代

所使用的。這火政會里最先進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這臺大馬力輪式消防車,

是我們鎮上上世紀70年代所使用的,所謂的大馬力輪式消防車也就是相對于以

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這樣一來救火就更為有效了。大家

請看在我們上方還有一口警鐘,因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訊設備落后,一旦鎮上發

生火災就由第一個發現火警的人搖響這口警鐘,并在鄰里間鳴鑼報警,由消防人

員到救火會帶了器械前往搶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請隨我到東區火政會門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這艘

消防船,因為以前楓涇水網遍布,河道四通八達,比公路更暢通,所以火政會根

據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冊,船內安裝了大功率的高壓抽水機,一旦出現火警,

立即開到了出事地點,啟動機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

要的作用。這艘船使用長達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

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區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館所收藏。大

家現在所看到的這艘船是根據原船進行仿制的。

19

好了,參觀完了東區久政會,就請大家隨我走一卜我們古鎮里最寬最高的一

座石橋一一泰平橋,我們鎮上有一種說法,走過泰平橋就一生平安,所以來到我

們楓涇一定要走一下這座橋。下橋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參觀的下一個景點一一著

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的祖居。國畫大師程十發祖居

我們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一代國畫大師,從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中國畫

院的院長,他的祖籍在我們楓涇鎮和平街51號,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發先生祖

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歲時的住所。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風貌的明清式的三域兩

天井的宅院,現在已被上海市列為市級第一批不可移動文物加以保護起來,卜.面

就請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發是國畫大師,而他的祖上三代則是我們楓涇當地的醫生,

所以我們現在來到的第一間就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行醫的一個診所。大家請看

墻上所掛的這塊行醫牌.,它是程十發先生祖上三代傳下來的,距今已有120多年

的歷史了。上面所寫的就是“楓涇世醫程思齋子子美儒理男婦大方脈〃,按現在醫

院里分類就是中醫內科,旦在清同治年間,程十發的曾祖父程思齋為避戰亂舉家

來到楓涇,開了這家診所,他懸壺濟事,行醫盡善,因此人們把這小小的診所稱

頌為“壹室帶來太平之坊〃。后來百姓順理成章地把程家所在的這條街稱為“太平

坊〃,現在被更名為“和平街

大家請看這邊的天井里有一個月亮形的石雕,其實它就是母親懷抱孩子的造

型,因為在程十發的《丹青蘊情》一書中寫到了這么一句話:“楓涇是江蘇省和

浙江省連系的一個小鎮,可以證明兩個‘母親’共同喜歡這個孩子。"這個石像正體

現了程十發的這句話,也充滿了大師對故鄉楓涇的一片深情。我們楓涇地越江蘇

和浙江,積淀了深厚的吳越文化,孕育出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20

在這邊的祖居不僅保留有當年的止廳,還有在二樓的當年主人的臥室,但因

為考慮到整個房子是木結構的,為了安全,二樓暫時還沒有開放。現在我們大家

可以先到后院的三釜書屋看一下,在書屋里不僅有當年主人的畫室,還有程十發

較為詳細的一些介紹。

大家請看,在這邊的門楣上刻有“三釜書屋”四個輕靈飄逸的大字,這是程十

發的手跡,"三釜〃的立意有兩層,第一“三釜〃寓"三斧〃之意,在程姓老祖宗中,

最有名的莫過于程咬金了,而“三斧頭〃乃是程咬金的絕技,將自己書房的名字冠

以“三釜〃暗喻白」也只有三斧頭的本領,顯示了程老虛懷若谷的胸襟。第二,“釜〃

乃鍋之意,三釜意為大、中、小三鍋,這三只鍋子好比國家、集體、個人,只有

大鍋滿了,小鍋才有份。程十發先生用“三釜〃喻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系,立

意高深,內涵豐富,意味雋永,可謂獨具匠心。"三釜〃乃正是程十發先生愛國愛

民崇高思想境界的生動寫照。

在中央的這張書桌就是少年時程十發用過的實物,在這張書桌上,少年時的

程十發曾灑下不知多少的汗水,最終成為了一代國畫大師。

大家再往這邊看,在濡上掛著的是“三釜系萬鈞〃五個大字,此句意義深遠,

“三釜〃乃“三釜書屋”,“鈞〃乃是一個重量單位,意思就是三釜書屋包容萬物。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程十發這位國畫大師成長、成名的過程,就請隨我到“三

釜書屋〃的二樓看一下。

在這邊的二樓,大家可以看到是由9個版塊詳細介紹了程十發成長、成名的

全過程。大家請看,這張大幅照片是20xx年9月程老在古鎮牌坊的留影。程十

發父親程欣木早年在嘉善西塘行醫,與西塘姑娘丁織勤結為夫婦,婚后不久也就

是在1920XX年春生下一子(即程十發),取名程潼,小名美孫,既程子美孫子之意。

21

后由師長改為程十發。1939年杭州西泠印社名家張子固的侄女張金琦考入上海

美專專科學校,成為程十發同窗好友,后與程十發結為連理生下長女,取名程欣

孫。

程十發曾多次回楓涇<.1977年9月12日,受當時左的思想的干擾,他被下

放到楓涇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正是金秋時節,程十發不僅在楓涇鎮文化站

創作了連環畫《馬頭琴的傳說》,還與家鄉的百姓特別是一批青年結下了深厚的

友誼,鼓勵當地的美術愛好者,使他們日后都在美術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20xx年3月,八十多歲高齡的程十發攜家人又一次回家鄉。時隔兩個月,

一本集中收集上世紀70年代程十發、劉旦宅、汪觀清、韓和平、鄭家生等一批

享有盛名的畫家到楓涇體驗牛.活期間留卜?的100幅精美畫作的大型畫集《丹青蘊

情》出版了,程十發熱情地為該書封面題寫了書名。《丹青蘊情》畫冊的首發式

上,程十發和其他畫家不僅回顧了當時的經歷,還與當時自己手把手教過的農民

畫家陳富林等一起作了畫,為楓涇鎮留下了珍貴的墨寶。古戲臺

以前楓澤因為南、北鎮分治,從明代開始,鎮上就建有兩座城隍廟,一座位

于南鎮,叫南城;一座位于北鎮,叫東城隍廟,像這樣一鎮有兩座城隍廟的現象

還是比較少見的,堪稱江南一絕。

我們的古戲臺一面貼街,一面臨河,不僅視面開闊,而旦景色優美。古時候,

每年的清明節和農歷八月初二,這邊的東城隍廟就會舉行廟會,古戲臺上開鑼演

戲,收成好的年份,廟會戲要延續七天之久,那時,商販、戲班、雜技團等云集

楓涇,古戲臺臺上臺下顯得十分熱鬧。

在楓涇舊志中還有一出看戲民眾行刺“秦檜〃演員的故事記載,說來有趣:事

情發生于康熙癸丑(1673年)三月,當時戲臺上正演出秦檜害岳飛的戲,戲演到尾

22

聲,忽然從觀看人群中趺出一人,用皮工所用的割皮刀一卜將演秦檜的演員刺夕匕。

事故發生后,這位行刺者被送進官府審訊,他傲首作答:“民與梨園從無半面,

實恨秦檜耳。禮不計真假也!〃判官憐其義憤,竟對他以誤殺罪從輕發落。

自從我們楓涇的旅游正式開放后,古戲臺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每天上、下

午都會有傳統的戲曲節目在此演出,游客如果有興趣的便可以在這邊駐足觀看。

人民公社舊址

人民公社是中國現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1958年,全國上下掀

起了轟轟烈烈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形勢3當時楓圍鄉(今楓涇鎮外圍農村

部分)也成立了人民公社。取名火箭人民公社。第二年3月仍舊改名為楓圍人民

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革命委員會。一直到1984年,根據上級精神,楓國

人民公社才恢復為楓圍鄉人民政府。前后20xx年時間,四分之一個世紀,這里

一直是當時人民公社的辦公地點。那紅彤彤的宣傳標語、極左的大批判專欄、讓

當時人崇拜的會議室、時髦的陳列品,……無不記載著那一段“轟轟烈烈〃的辛酸歷

史。

民間剪紙

這個展館里的展品全是由姚劍明先生個人所創作的,他1947年出生于楓涇

鎮,1963年在建楓中學畢業后到新疆阿克蘇建設兵團,在那長期從事宣傳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開始嘗試剪紙藝術,那里的條件非常艱苦,平時沒有什么娛樂活動,

無事時,他就一心撲在剪紙研究上,在那里工作了整整三十年,剪紙藝術也在逐

步提高,他的剪刻領袖像通過粗細線條,體現形象,獨具一格,深受領導和群眾

的好評,之后他便喜愛上了剪紙藝術,并先后創作100多幅剪紙作品,如《十美

國》、《鐘魁》、《十二金釵》等一系列精品,功夫非常深,構思很巧妙,圖案很細

23

膩,他的作品和事跡也先后被媒體報道。三白園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三百園了,它是一座三進三落的大宅院,占地面積達

5000多平方米。謝家是書香門第,四代為官,謝墉、謝恭銘父子倆在清乾隆年

間都做過大官,謝墉在當年位列內閣中書、吏部左侍郎,相當于現在的國家組織

部副部長,這房子就是謝家以前在我們楓涇的舊宅。有人要問:為什么叫三百園?

這是謝家根據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而來的,這

表明謝家要做知書達理之家,品行純正之人。現在我們對三百園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里面陳列了百燈、百籃、百行,通過這三百,向大家展示楓涇的風情和歷史文

化。

到三百園內,我們首先要參觀的就是百燈館。百燈館的題字也是由漫畫大師

丁聰所題寫的。在我們的館內陳列了上百件的燈具,樓下展示的是有關燈的故事,

樓上展示的則是燈的歷史。像這只根據原樣加工放大的煤油燈,在我國最早出現

在上海,以后迅速在各個城鎮和鄉村得到普及,它代替了蠟燭和豆油燈。直到解

放后,我國電力增強,這種燈才逐漸退出生活舞臺而成為見證那一段歷史的實物。

大家請看這里,這是我們楓涇以前喜鬧元宵的場景,元宵佳節是我國的傳統節口,

從漢朝開始一直沿襲到現在,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楓涇鎮也不例外。據

史書記載,元宵節這一天,鎮上家家戶戶張燈結彩以表達“豐登好年〃的喜慶祝愿;

青年與小孩提著各式的燈籠走街串巷,城鄉民間文藝團體紛紛上街表演舞龍燈、

串馬燈、打蓮湘、蕩湖船等節目,街上人群攢動,歡笑聲和絲竹鑼鼓聲此起彼伏,

熱鬧非凡。其實這個場景展示的就是我們剛才所走的和平街過去喜鬧元宵的盛況。

三橋景觀

這就是我們楓涇的另一道風景線一一楓涇三橋。大家可能知道,周莊在八十

24

年代初是以陳逸恪所回的《雙橋》而出名的,我想我們的楓涇三橋也是別有風味

的,它是楓涇古鎮旅游區的標志性景觀之一,大家不妨可以看一下。

楓涇三橋是楓涇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個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

消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的國畫大師程十發和全國著名的書法家黃苗

子所題寫的。在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這里的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的

由來都是因為在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不僅為人清廉,而且當他

棄官隱居來到楓涇后,為仃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白姓的愛戴,仰其

清風亮節還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風涇。我們看到的清風橋、清風閣也正是為了

紀念這位員外郎。

橋灣里、施王橋、施王廟

走到這邊的橋灣里,正好體現了我們江南水鄉古鎮的三大特色"小橋、流水、

人家",走在幽靜的古鎮,遠離城市的喧囂也是一種享受。

在我們前面的這座就是施王橋了。施王原名施全,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岳飛的

部下,在岳飛遭秦檜迫害致死后,他就去行刺秦檜,想不到只砍到了秦檜所騎馬

的腿上,行刺沒有成功,而池卻被五馬分尸。在民間關于施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他在行刺泰檜未果后,就隱居來到我們金山一帶,因為他是一個忠君愛國的人,

在他死后當地的百姓就自發籌集銀兩為他建造了施王廟。大家請看,在我們前面

的就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來的施王廟了。

走在這座橋上,大家可以看一下,一邊是我們的古鎮,另一邊則是我們正在

建設的具有北美風格的新城,所以在我們當地有種說法:站在這座施王橋上就能

看到楓涇的過去和未來。大家不妨也可以看一下。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楓涇還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齊

25

全的古鎮,眾多的祠堂廟宇構成了楓涇除伊斯蘭教之外四教匯聚的獨特的宗教文

化。現在看到的就是施王廟,在我們當地又稱為施王堂。它始建于明萬歷七年

(1579年),清光緒三十年(1920XX年)重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