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六單元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_第1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六單元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_第2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六單元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_第3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六單元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_第4頁
2025年統編版歷史中考復習 第六單元 近代社會生活變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第二部分

中國近代史中考總復習歷史目

錄CONTENTS01考點分析02能力提升考點分析

通過了解張謇興辦實業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艱辛歷程。(5年3考;考查要點: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張謇與“實業救國”思想)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洋務運動的刺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初步發展(1)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2)代表人物及實踐:張謇(狀元實業家)抱著“實業救國”的思想創辦大生紗廠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發展實業,掀起發展實業的熱潮“短暫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出現了“短暫的春天”再度受挫(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再度受挫(2)隨著國民黨官僚資本的建立和擴張,民族工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摧殘,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頑強掙扎特

點(1)總體比較落后(2)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差,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3)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1.(2023廣東)有學者這樣評價他:“一個在科舉道路上累遭挫折的舊式讀書人,年逾不惑才幸而取中狀元,但他卻視官爵如過眼云煙,轉而以全部精力創辦新式實業。”他是()A.魏源B.張之洞C.張謇D.詹天佑C2.題2圖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下列對此描述最準確的是(

)A.高歌猛進

B.奄奄一息

C.朝氣蓬勃D.夾縫求生D題2圖

通過了解開辦京師大學堂、廢除科舉制度等近代新式教育發展的主要史事及民國以來社會生活的變化,知道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曲折過程。(5年2考;考查要點: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1.教育和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近代新式教育發展(1)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先后興辦了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一批新式學校(2)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創辦北洋西學堂(天津)和南洋公學(上海)(3)百日維新期間,清政府創辦京師大學堂(4)1902年,清政府廢除八股文(5)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制,通令興辦學堂,頒布各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近代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1)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創辦了許多供在華外國人閱讀的外文報刊(2)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紙(3)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新聞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紙;上海的《東方雜志》、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和鄒韜奮主辦的《生活》周刊,是民國時期影響較大的刊物(4)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2.近代以來社會生活的變:表現交通工具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發明的火車、輪船、電車、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中國風俗習慣剪發辮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勸禁纏足等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易服飾禁纏足變禮儀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改稱呼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體現出自由平等的新風尚表現生活方式人們的飲食、服飾、婚喪以及休閑娛樂方式日益開放,出現了崇洋逐新的趨向特點從總體上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3.(2024新疆)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歷史課程第一次以獨立的課程形態呈現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蒙學堂四年,小學堂六年,均學習中國史;中學堂四年,學習外國史。這反映了(

)A.教育課程的革新B.科舉制度的廢除C.新式學堂的初建D.高等學府的設置A4.(2024廣東)1908年,滬寧鐵路開通,蘇州民眾上午即可看到當日的上海報刊,使得“民智日開,風氣自變”。據此可知,當時()A.上海成為文化中心B.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C.報刊推動文藝繁榮D.新式交通促進思想傳播D能力提升1.【歷史解釋】張謇說:“國家如同一棵大樹,教育是花,軍隊是果,而實業是根。”他認為救國的根本是()A.重視教育事業B.增強軍事實力C.發展社會經濟D.解放人們思想C

2.1881年,南海知縣徐賡陛以繼昌隆繅絲廠“專利病民”“奪人生業”“男女混雜,易生瓜李之嫌”為由,下令予以封閉,該廠被迫遷往澳門。由此可見,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A.遭到外國侵略勢力的打擊B.沖擊了傳統的自然經濟C.受到國內封建勢力的壓制D.動搖了封建統治的基礎C3.【家國情懷】題3圖所示為20世紀初中國部分火柴公司的火柴盒設計。據此可知,這些企業()A.進入發展的黃金時期B.具有社會責任感C.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D.注重產品的質量B題3圖4.(2024赤峰)一戰前,中國注冊的工業公司共計146個,資本總額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冊的公司就有272個,資本額為117434500元。這反映了中國民族工業在一戰期間()A.開始出現B.受到壓迫C.迅速發展D.再度受挫C5.題5圖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情況的示意圖。據此可知,中國近代民族工業()A.發展進程曲折B.資金投入不足C.地區分布不平衡D.部門比例不協調D題5圖6.(2024聊城)題6圖所示內容反映了中國近代某一領域的重要變化。該領域是()A.社會習俗領域B.文化教育領域C.物質生活領域D.城市生活領域A題6圖7.(2024濟寧)“凡我同胞,允宜除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發出上述通告的應是()A.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國B.戊戌變法時期的清朝政府C.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D.北洋軍閥掌控的北京政府C8.【跨學科·語文】《續刊上海竹枝詞》中描述近代上海:“舉頭鐵索路行空,電氣能收奪化工。從此不愁魚雁少,音書萬里一時通。”這反映了()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B.辛亥革命后新聞出版事業的發展C.資產階級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科學技術進步對民眾生活的影響D9.【史料實證】題9圖所示為年畫《海上第一名園》。該年畫再現了近代上海張園的街景:鑲嵌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著中國傳統服裝卻手持西洋傘的女性,以及路邊的電線與路燈。這反映了近代中國()A.新舊并呈的社會風貌B.新的科技成果普及各地C.年畫的題材保守陳舊D.沿海與內地發展不均衡A題9圖10.【教材素材】1901年,清政府以科舉流弊太多,決定從次年開始,廢除八股文;1903年,又以科舉阻礙學校發展,決定逐步廢除科舉制;1905年,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這說明科舉制的廢除()A.是全民族抗戰的表現B.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需要C.符合洋務運動的需求D.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影響B11.清末,127所高等專門學校中,有理、工、農、醫類學校23所,學生2195人,占全部專科學生總數的9.2%;1915年,94所專科學校中,有工、農、醫類學校29所,學生4763人,占全部學生總數的19.8%。這反映了()A.清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制B.新文化運動成果豐碩C.近代新式教育逐漸發展D.全國學制得到了統一利

C12.從1909年京師大學堂頒發的畢業文憑上可以看到,其辦學方針為“以圣教為宗,以藝能為輔,以理法為范圍,以明倫愛國為實效”,課程有人倫道德、經學、中國史、世界史、理化、算學等。此文憑上的信息反映了()A.新舊并存的救亡思想

B.近代學制的完善C.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

D.革命道路的探索A13.近代以來,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和政局的更替,中國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題13表反映的主要內容是()A.民主政治的新發展B.社會經濟的變化C.新聞出版業的發展D.科學技術的進步C題13圖14.1938年10月,《申報》在上海復刊,一些在抗戰前推出的專刊,如《電影專刊》等逐漸停刊。復刊后的《申報》根據當時的社會形勢,新創了《戰時青年》《社會動態漫畫》等專刊,且原有專刊如《電信專刊》《兒童專刊》等,內容上都轉變為抗日救亡主題。據此可知,《申報》()A.覆蓋面廣、報道及時B.關注社會時局變化C.內容豐富、影響力大D.傳播民主平等思想

B15.20世紀初以后,中國文藝創作空前繁榮,涌現出一批優秀作品,塑造了許多婦孺皆知的人物形象(題15表)。這些作品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的原因是()A.充分挖掘傳統文化B.積極推動社會變革C.深刻反映社會現實D.大力宣傳救亡圖存C題15圖16.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題16表為“1895—1913年中國民間資本廠礦企業地域分布情況簡表”。——摘編自汪敬虞《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題16圖材料二

僅在農商部注冊登記了的,1912年到1914年7月的兩年半中,新開設的工礦企業即達99家,資本總額約2455萬元,平均每年開設新式企業近40家,資本總額近1000萬元……在1914年8月到1918年的近四年半中,新設工礦企業即377家,資本總額約11832萬元,平均每年開設工礦企業約84家,資本總額超過2629萬元。——摘編自史全生《辛亥革命與民國初年的“產業革命熱”》材料三

抗戰前,中國數量有限的工廠,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變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廠礦遷入內地。從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時間,完成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工業大遷移。內遷廠礦區域分布,以四川為最多,占內遷總數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陜西占5.90%,廣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這些內遷廠礦,為戰時大后方工業重建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摘編自李新《中華民國史》(1)根據材料一,歸納1895—1913年中國民間資本廠礦企業分布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種分布特點的原因。→側重考查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特點: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沿江的大城市。原因:沿海和沿江的大城市開放較早,自然經濟較早解體,交通便利。(2)根據材料二,指出民國初年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側重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表現:不斷發展,1914年8月到1918年比1912年到191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