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寒假作業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新人教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寒假作業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新人教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寒假作業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新人教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寒假作業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新人教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寒假作業第3課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新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1、如下圖所示,漢武帝這一規定(

)A.使相權得到了進一步減弱

B.消退了地方對中心的威逼

C.使很多皇室宗親離心離德

D.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2、漢武帝時“尚書”一職日益重要,大臣們的奏疏不能干脆進呈皇帝,要送尚書署,后來尚書臺就成了皇帝的機要秘書處。漢武帝還任用一些上書言事的賢良、文學,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這一做法的作用是(

)A.減弱王國力力,加強中心集權 B.制衡丞相勢力,強化君主專制

C.重用儒家學者,提高儒學地位 D.任用外戚權臣,減弱丞相權力3、唐宋以來,宰相出任藩鎮節度使或藩帥帶宰相官銜者,稱為使相。據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使相改變時間階段數量(位)出身所在結果唐玄宗(44年間)8多科舉出身;安史之亂后獎賞軍功大部分都為宰相,始終在中心代天子巡邊唐肅宗—唐懿宗(100年間)36幾乎都是藩鎮節度使多數在藩鎮,不在中心形成大量強藩唐僖宗一唐哀帝(34年間)67強薄霸臣舉薦幾乎全部在藩鎮,不在中心藩鎮之間頻繁征戰A.藩鎮割據導致使相出現B.地方的獨立性漸漸加強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權力D.使相致使唐代斗爭不斷4、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下列能夠說明唐代“委員制”的有()①宰相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事 ②詔令需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③詔書需三省六部長官共同議決 ④擬詔、審核和執行機構共掌國事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中國古代高層行政區經驗了秦漢的郡、魏晉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變遷,極不穩定,改變較大。這反映出(

)A.中心與地方的沖突長期存在

B.高層行政區的數量不斷增多

C.地方行政區的權利不斷擴大

D.中心與地方的分權日趨合理6、下圖反映了北宋哪一方面的政治改革措施(

)

A.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B.加強中心集權

C.分割宰相職權

D.改革科舉制度7、

宋代某中心機構之下設有鹽鐵、度支(規劃收支)等部門。該機構的長官應為(

)A.同平章事

B.樞密使

C.參知政事

D.三司使8、元朝行省實行圓議連署制與分領制相結合。圓議連署制下,數名行省正官共同議政決策,“事從公議”。分領制指“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四大職事由正官分別執掌。這種權力運作方式()A.著眼于集體議政監督皇權 B.保障行省正官獨立行使軍政權力C.繼承了唐代三省運行機制 D.體現了行省正官之間的分權制衡9、據《常山貞石志》載,“行省之用及千定(中統鈔一千錠),必咨都省(中書省)”,意思是當時行省只具有機動支用中統鈔一千錠以下的權力,超過一千錠,就必需咨請中書省批準。這說明()A.行省的民政決策都要呈報中書省議決B.中書省是地方最髙行政機構C.行省制留意兼顧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D.行省內部實行分權制約體制10、“分封制—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這種演化說明白()A.封建中心集權制度下地方建制漸漸完善 B.中國古代始終在著力解決君權與相權的沖突C.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漸漸瓦解 D.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漸漸完善11、聞名學者趙汀陽說:“對于任何統治來說,智力精英都是最危急的潛在反叛力氣……(科舉制)利用人性弱點而勝利地擺平了智力精英集團。”可見,科舉制度()A.確立了皇權的統治地位 B.根除了潛在的反叛力氣C.擴大了統治的社會基礎 D.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允12、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臻于完備。宋以后,諫官制度漸漸衰微,明清時期漸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可見古代監察體系的演化()A.緩和了官員內部的沖突 B.保障監察權力的高效運作C.提高了中心的行政效率 D.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樣1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其后太宗嘗為尚書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職,由是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侍中、中書令號為宰相。

——《新唐書》

材料二(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專心,常須謹此。”

——《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朱元璋在總結元亡緣由時說:“主荒臣專.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

——《明史》

材料四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值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后改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干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及所學學問,三省的職權分別是什么?各有何影響?

2.依據材料二,用史實說明.面對內憂,宋政府實行怎樣的措施加強對地方的監察?

3.依據材料三與所學學問,針對元朝滅亡的緣由.明政府實行了哪些相應措施?

4.干脆促成軍機處成立的緣由是什么?軍機大臣的職權主要是什么?

5.依據以上材料.概括唐、宋、明、清四朝中心機構演化的趨勢。14、19.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立國的基礎。武王滅商以后,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開國功臣姜尚于齊……目的在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荀子》中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為36郡,為上郡、巴郡、漢中郡、蜀郡、河東、陡西、北地、南郡、黔中、南陽,上黨、三川、太原、東郡、云中、雁門、潁川、邯鄲、巨鹿、廣陽、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碭郡、陳郡、泗水、薛郡、九江、遼東、代郡、會稽、閩中、長沙、齊郡、瑯邪。后來,又增設4郡:南海、桂林、象郡、九原。

——據譚其驤《秦郡新考》整理

材料三

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請回答:

(1)材料一體現的西周分封的對象主要是哪些人?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哪些特點?(6分)

(2)依據材料二分析秦朝實行了什么制度?結合所學學問指出這種制度在當時所起的主要作用。(6分)

(3)依據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的特點。統治者實行的行省制度有何歷史意義?(6分)15、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回答問題。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當時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接受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分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

(盧商)早孤,家窶(jù,貧寒)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摘自《新唐書》材料四

唐太宗曾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映的是什么選官制度?并概括選官標準和選官方式的演化。

2.材料四說明白什么問題?

3.從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化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心集權措施的影響,從材料一漢武帝時,規定諸候王死后,必需把土地分封給全部子弟,令王國的領土分裂”可知這一政策是推恩令。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目的是加強中心集權,所以本題選擇D項。A項錯誤,本題涉及的是中心集權問,不是君主專制問題;B項錯在“消退”二字;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故A錯誤;依據材料“漢武帝時‘尚書’

一職日益重要”、“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等結合所學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勢力,強化君主專制,B正確;C、D材料均不能體現,故解除。關鍵信息是:讓他們出入宮廷,與尚書共議國事。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從出身、所在和結果的逐步改變可以看出地方獨立性增加,故選B項;唐玄宗時期只是代天子巡邊,并未形成藩鎮割據,解除A項;代天子巡邊只是宰相的一項職責,并不能說明分割了宰相的權力,解除C項;藩鎮割據致使唐代斗爭不斷,解除D項。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委員制”指的是宰相不是一相制,而是多相制,不是一人,而是多人。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長官都是宰相。詔令需中書、門下兩省共同認可,擬詔、審核和執行機構共掌國事。①講的是宰相職能,與宰相數量多少無關,③中六部長官不參加議決詔書。故選B。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依據“中國古代高層行政區經驗了秦漢的郡、魏晉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變遷,極不穩定,改變較大”,結合所學學問,這是由于中心與地方的沖突長期存在,統治者強化中心集權制度的緣由,故選A。題干主要是關于高層行政區名稱的改變并沒有涉及數量問題,解除B。CD在題干中無從體現,而且依據所學學問,古代中國中心集權制度總體上呈現強化趨勢,地方行政區的權利逐步弱化。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實力。漫畫反映了北宋把地方的兵權、財權收歸中心,加強了中心集權。7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宋代為分散宰相的財權,設鹽鐵、度支(規劃收支)等部門,該機構的長官為三司使。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材料“圓署會議制與分領制相結合”“數名行省官員共同議政決策”“四大職事由官員分別執掌”體現出元朝行省官員之間的分權制衡.故項正確;項錯在“監督皇權”;項說法錯在“獨立”;項說法錯誤。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題考査行省制,以行省制對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調和作用入題,意在考查考生的歷史分析實力由材料可知,行省的開支達到中統鈔一千錠的事務必需上報中書省,開支小于中統鈔一千錠的事務可以自己做主,這不僅有助于中心集權,也有助于地方發揮自主性,說明行省制留意兼顧中心集權與地方分權,選C項,在開支方面,中統鈔一千錠以下的不須要咨請中書省,故不能得出行省的民政決策都要呈報中書省議決,解除A項。中書省是中心機構,故解除B項。由材料看不出行省內部的分權制約,故解除D項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但因秦的短暫而亡而出現郡國并行制,西漢初年的七國之亂證明白分封制不利于中心集權,最終被行省制所代替。這一過程中,中心對地方的限制不斷加強,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趨完善,故選D。1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智力精英指的是學問分子,A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B項表述過于肯定化,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材料中科舉制度“利用人性弱點而勝利地擺平了智力精英集團”,即把學問分子納入到統治集團,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故C項正確;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12答案及解析: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隋唐至明清時期監察體系演化的趨勢。材料“隋唐時期,御史與諫官相輔相成的監察制度體系……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以御史與諫官制度合一、以都察院為主體的單一監察制度體系”表明監察體系由復合性體系到單一性體系的演化,由監察政府、皇帝到只監察政府,與專制權力的強化相一樣,故選D項。13答案及解析:答案:1.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行的應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事無不總”。三省職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與監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心的統治力氣;減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該制度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以后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2.設立通判負責地方監察。通判可以干脆向皇帝報告狀況;州的公文必需由知州與通判聯合署名才有效.使他們相互牽制。

3.針對“主荒臣專”,明政府加強皇權;廢丞相,權分六部;設立五軍都督府;建立廠衛制度,廢行省制度,權分司。針對“法度不行”,明政府頒行《大明律》。針對“人心渙散”,明政府實行“八股取士”,鉗制人們的思想。

4.緣由:一是為了籌劃西北軍務;二是為了嚴守機密。職權:承旨、出政。

5.相權減弱,皇權加強,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加強,并逐步達到頂峰。解析:第(1)問比較簡潔,利用教材學問可干脆回答;第(2)問留意關鍵信息“對地方的監察”;第(3)問要仔細閱讀材料,找出“主荒臣專”“法度不行”“人心渙散個要點;第(4)問比較簡潔;第(5)問要留意是“概括……趨勢”。14答案及解析:答案:(1)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特點:以分封制為立國基礎,且帶有宗族統治的色調。(2)制度:郡縣制。作用:加強了中心集權;實現了中心對地方的有效限制;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3)特點:疆域寬闊。歷史意義:加強了中心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是中國省制的開端。解析:解析:本題考查解讀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