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指南TOC\o"1-2"\h\u29800第一章農業防災減災概述 358751.1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3282861.2農業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 34424第二章農業氣象災害防治技術 4143022.1氣象災害類型及特點 4137402.1.1氣象災害類型 4195182.1.2氣象災害特點 4272692.2氣象災害預警與評估 5296732.2.1氣象災害預警 5195842.2.2氣象災害評估 5164182.3氣象災害防御技術 566492.3.1農業結構調整 5100962.3.2農業技術措施 5170352.3.3水利設施建設 5105982.3.4氣象災害保險 510852.4氣象災害恢復與重建 5239852.4.1恢復農業生產 527842.4.2重建基礎設施 5123852.4.3生態修復 6275502.4.4社會救助與政策支持 624023第三章農業生物災害防治技術 6260623.1生物災害類型及特點 647913.2生物災害監測與預警 6234223.3生物災害防控技術 6309263.4生物災害綜合治理 718274第四章農業土壤災害防治技術 7327204.1土壤災害類型及特點 7253364.2土壤災害監測與預警 7269664.3土壤災害防治技術 818364.4土壤災害綜合治理 86537第五章農業水資源災害防治技術 8252835.1水資源災害類型及特點 8313185.2水資源災害監測與預警 9156865.3水資源災害防治技術 9279455.4水資源災害綜合治理 929273第六章農業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技術 10264836.1生態環境災害類型及特點 10288196.1.1類型概述 10308706.1.2特點分析 1082806.2生態環境災害監測與預警 10112346.2.1監測方法 10313016.2.2預警系統 1040416.3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技術 1146486.3.1土壤侵蝕防治技術 11131786.3.2水土流失防治技術 11170586.3.3土地沙漠化防治技術 11139516.4生態環境災害綜合治理 1118142第七章農業災害風險管理 1187187.1災害風險識別與評估 12151117.1.1災害風險識別 12169457.1.2災害風險評估 123527.2災害風險防范與應對 1294657.2.1災害風險防范 12146377.2.2災害風險應對 12225997.3災害風險轉移與補償 1376267.3.1災害風險轉移 137627.3.2災害風險補償 1360597.4災害風險恢復與重建 1373057.4.1災害風險恢復 13220337.4.2災害風險重建 1324131第八章農業災害應急與救援 13163168.1災害應急響應機制 1391748.1.1建立農業災害預警系統 13148238.1.2制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 14237568.1.3建立農業災害應急演練制度 14678.2災害救援技術與設備 14325368.2.1災害救援技術 14240308.2.2災害救援設備 14109898.3災害救援組織與管理 14220288.3.1災害救援組織體系 14293038.3.2災害救援資源管理 1414878.3.3災害救援人員培訓 1431168.4災害恢復與重建 1523898.4.1制定災害恢復與重建規劃 15114698.4.2恢復農業生產 15200938.4.3重建生態環境 15282448.4.4提升基礎設施抗災能力 1517549第九章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法規與技術標準 1549549.1防災減災政策法規體系 1567749.1.1政策法規概述 15129999.1.2政策法規內容 1521399.1.3政策法規實施機制 16301389.2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 16179789.2.1技術標準概述 1687249.2.2技術標準內容 1684189.2.3技術標準制定與修訂 16158919.3防災減災政策法規實施 16265279.3.1宣傳培訓 16158209.3.2監督檢查 16689.3.3政策激勵 17290759.4防災減災技術標準推廣 1772849.4.1推廣策略 17257469.4.2推廣途徑 178804第十章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 17540210.1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發展趨勢 171136510.2農業防災減災技術創新 183185810.3農業防災減災國際合作 182404910.4農業防災減災未來發展展望 18第一章農業防災減災概述1.1農業防災減災的重要性農業作為國家經濟的基礎產業,承擔著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任務。但是我國農業生產面臨著諸多自然災害的威脅,如干旱、洪澇、臺風、病蟲害等。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減少農民損失、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農業防災減災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糧食安全關系到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過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農業防災減災有助于減少農民損失。自然災害往往給農民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導致農民生活陷入困境。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有助于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業防災減災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通過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研究和應用,可以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2農業防災減災的基本原則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涉及多個方面,為保證其有效性和可持續性,以下基本原則應予以遵循:(1)堅持以人為本。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應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防災減災中的主體作用。(2)堅持預防為主。預防是農業防災減災的核心,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災害風險,減輕災害損失。(3)堅持綜合防治。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應綜合考慮各種災害類型,采取多種措施,實現災害防治的全面覆蓋。(4)堅持科技創新。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5)堅持政策引導。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參與農業防災減災工作。(6)堅持協同配合。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業防災減災工作。通過遵循上述基本原則,我國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將更加科學、有序地開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二章農業氣象災害防治技術2.1氣象災害類型及特點2.1.1氣象災害類型農業氣象災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澇、臺風、霜凍、冰雹、寒潮、高溫和雷電等。這些災害具有突發性、廣泛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等特點,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損失。2.1.2氣象災害特點(1)干旱:干旱是我國最常見的氣象災害之一,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損失程度大的特點。干旱災害主要發生在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淮海地區。(2)洪澇:洪澇災害多發生在夏季,具有突發性強、來勢兇猛、破壞性大的特點。洪澇災害主要影響我國江南、華南、西南等地區。(3)臺風:臺風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產物,具有強度大、范圍廣、移動速度快的特點。臺風災害主要影響我國沿海地區。(4)霜凍:霜凍是指氣溫降至0℃以下,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霜的現象。霜凍災害具有突發性、范圍廣、損失大的特點,主要發生在春季和秋季。(5)冰雹:冰雹災害具有突發性、局地性、損失大的特點,主要發生在夏季。(6)寒潮:寒潮是指強冷空氣迅速南下,造成氣溫驟降的現象。寒潮災害具有強度大、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7)高溫:高溫災害具有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損失程度大的特點,主要發生在夏季。(8)雷電:雷電災害具有突發性、局地性、損失大的特點,主要發生在春季和夏季。2.2氣象災害預警與評估2.2.1氣象災害預警氣象災害預警是指通過氣象觀測、預報、預警系統,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進行及時、準確的預警。預警內容包括災害類型、發生時間、影響范圍、災害程度等。2.2.2氣象災害評估氣象災害評估是指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進行量化分析,為決策、農業生產恢復提供科學依據。評估內容包括災害損失、影響范圍、恢復能力等。2.3氣象災害防御技術2.3.1農業結構調整根據氣象災害特點,調整農業結構,種植適應性強、抗災能力強的農作物,提高農業生產的穩定性。2.3.2農業技術措施采取合理的農業技術措施,如合理施肥、灌溉、防病蟲害等,提高農作物抗災能力。2.3.3水利設施建設加強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洪排澇能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2.3.4氣象災害保險推廣氣象災害保險,降低農民因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2.4氣象災害恢復與重建2.4.1恢復農業生產在氣象災害發生后,及時采取措施,恢復農業生產,減輕災害損失。2.4.2重建基礎設施對受災地區的基礎設施進行重建,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2.4.3生態修復加強生態修復,提高生態環境的抗災能力,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2.4.4社會救助與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為受災農民提供政策支持,幫助他們度過難關。第三章農業生物災害防治技術3.1生物災害類型及特點農業生物災害主要包括病、蟲、草、鼠等四類災害。其中,病害是指由病原體引起的植物生長發育異常現象;蟲害是指害蟲對農作物的直接取食或危害;草害是指雜草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鼠害是指鼠類對農作物的危害。各類生物災害具有以下特點:(1)多樣性:生物災害種類繁多,涉及多種病原體、害蟲、雜草和鼠類。(2)季節性:生物災害的發生和消長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與氣候、作物生長周期等因素密切相關。(3)地域性:不同地區的生物災害種類和危害程度存在差異,與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因素有關。(4)突發性:生物災害的發生往往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測和防控。3.2生物災害監測與預警生物災害監測與預警是防治生物災害的關鍵環節。其主要內容包括:(1)監測:通過調查、監測和評估,掌握生物災害的種類、分布、發生程度等信息。(2)預警:根據監測數據和氣象、生態環境等因素,預測生物災害的發生趨勢,發布預警信息。(3)應急響應:針對預警信息,制定應急預案,組織防治工作。3.3生物災害防控技術生物災害防控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農業防治:通過調整作物布局、優化栽培技術、提高作物抗逆性等措施,降低生物災害的發生風險。(2)生物防治:利用天敵、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資源,控制生物災害的發生和傳播。(3)化學防治:使用農藥等化學物質,直接殺死或抑制病原體、害蟲、雜草和鼠類。(4)物理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誘殺、阻隔、輻射等,降低生物災害的發生程度。(5)綜合防治:將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生物災害防治體系。3.4生物災害綜合治理生物災害綜合治理是指在全面了解生物災害發生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多種防治技術,合理配置資源,實現農業生物災害可持續控制的目標。其主要措施包括:(1)加強生物災害監測與預警,及時掌握生物災害動態。(2)推廣農業防治技術,提高作物抗逆性。(3)合理使用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手段,降低生物災害發生程度。(4)加強物理防治技術研究,提高防治效果。(5)完善生物災害防治政策,加強部門協作,形成合力。(6)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物災害防治意識和技術水平。第四章農業土壤災害防治技術4.1土壤災害類型及特點農業土壤災害主要包括土壤侵蝕、鹽堿化、土壤污染和土壤貧瘠等類型。各類土壤災害具有以下特點:(1)土壤侵蝕:主要表現為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和凍融侵蝕。土壤侵蝕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態環境惡化。(2)鹽堿化:鹽堿化土壤具有鹽分含量高、土壤結構差、肥力低等特點。鹽堿化會導致土壤生產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3)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屬污染、有機污染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土壤污染會影響作物品質,危害人體健康。(4)土壤貧瘠:土壤貧瘠表現為土壤肥力低,養分含量不足。土壤貧瘠會導致作物產量降低,品質下降。4.2土壤災害監測與預警土壤災害監測與預警是防治土壤災害的關鍵環節。主要措施如下:(1)建立土壤災害監測網絡:通過地面調查、遙感監測等手段,對土壤災害進行實時監測。(2)開展土壤災害風險評估:根據土壤類型、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因素,評估土壤災害風險程度。(3)發布土壤災害預警信息:根據土壤災害監測數據和風險評估結果,及時發布土壤災害預警信息,指導農民采取防治措施。4.3土壤災害防治技術針對不同類型的土壤災害,采取以下防治技術:(1)土壤侵蝕防治技術:采取生物措施(如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等)和工程措施(如梯田建設、坡面防護等)相結合的方式,減輕土壤侵蝕。(2)鹽堿化防治技術:采取灌溉改良、土壤改良、生物措施等手段,降低土壤鹽分含量,改善土壤結構。(3)土壤污染防治技術:加強污染源治理,控制污染物排放;采取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修復污染土壤。(4)土壤貧瘠防治技術:合理施用化肥、有機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廣免耕、少耕等技術,保護土壤結構。4.4土壤災害綜合治理土壤災害綜合治理是指在土壤災害防治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措施,實現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措施如下:(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根據土壤條件,合理調整作物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2)加強土壤改良與保護:推廣土壤改良技術,提高土壤肥力;加強土壤保護,防止土壤退化。(3)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對受損土壤進行生態修復,恢復土壤功能。(4)推廣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第五章農業水資源災害防治技術5.1水資源災害類型及特點水資源災害主要包括洪水、干旱、水資源污染和地下水超采等類型。這些災害具有突發性、周期性、季節性和地域性的特點。洪水災害主要發生在夏秋季節,由于強降水、融雪等因素導致水位急劇上漲,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威脅。干旱災害則主要發生在春秋季節,由于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量偏少,導致土壤水分不足,農作物生長受限。水資源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則具有長期性和潛在性,對農業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嚴重影響。5.2水資源災害監測與預警為有效防治水資源災害,建立完善的監測與預警體系。監測主要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生態環境等方面的信息。氣象監測主要包括降水、蒸發、氣溫等氣象要素;水文監測主要包括水位、流量、水質等水文要素;地質監測主要包括地下水水位、土壤水分等地質要素;生態環境監測主要包括植被、土壤侵蝕、水質污染等生態環境要素。預警體系主要包括預警指標體系、預警模型和預警信息發布。預警指標體系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如降雨量、水位、土壤水分等。預警模型根據預警指標體系,運用數學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對水資源災害進行預測和預警。預警信息發布通過現代通信手段,及時將預警信息傳遞給部門、農業生產者和人民群眾,以便采取相應措施。5.3水資源災害防治技術水資源災害防治技術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包括水庫建設、河道整治、堤防工程、排水設施等。水庫建設可以調節水資源,減輕洪水災害;河道整治可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洪水災害風險;堤防工程可以保護農田和居民區,減輕洪水災害損失;排水設施可以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鹽堿化。非工程措施包括水資源管理、農業結構調整、植被恢復等。水資源管理通過合理調配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水資源災害風險;農業結構調整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優化作物布局,提高農業抗旱能力;植被恢復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地表水保持能力,減輕洪水災害。5.4水資源災害綜合治理水資源災害綜合治理是指在充分考慮水資源災害類型、特點、監測預警和防治技術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措施,實現水資源災害的有效防治。綜合治理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水資源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高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2)優化水資源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水資源災害風險。(3)加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整合,形成完善的防治體系。(4)強化政策法規和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5)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水資源災害防治水平。第六章農業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技術6.1生態環境災害類型及特點6.1.1類型概述農業生態環境災害主要包括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堿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農業環境污染等類型。這些災害類型在我國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6.1.2特點分析(1)多樣性:生態環境災害種類繁多,涉及土壤、水、生物等多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多樣性。(2)復雜性:生態環境災害成因復雜,涉及自然、社會、經濟等多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3)連鎖性:生態環境災害往往呈現出連鎖反應,一種災害可能導致多種災害的發生,加劇生態環境惡化。(4)長期性:生態環境災害的防治需要長期堅持,一旦發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6.2生態環境災害監測與預警6.2.1監測方法生態環境災害監測方法包括地面調查、遙感監測、無人機監測等。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實時了解生態環境災害的發生、發展狀況,為防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持。6.2.2預警系統建立生態環境災害預警系統,主要包括氣象預警、水情預警、土壤侵蝕預警等。預警系統通過分析各類監測數據,對可能發生的生態環境災害進行預測,為決策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預警信息。6.3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技術6.3.1土壤侵蝕防治技術(1)生物措施: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封禁保護等。(2)工程措施:梯田建設、坡改梯、水土保持工程等。(3)農業技術措施:改變耕作制度、調整種植結構、合理施肥等。6.3.2水土流失防治技術(1)水源涵養:加強水源地保護,提高水源涵養能力。(2)水土保持: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提高土壤抗侵蝕能力。(3)生態修復:采用生物技術、物理技術等方法,修復受損生態環境。6.3.3土地沙漠化防治技術(1)植被恢復:采用人工植被恢復、自然植被恢復等方法,增加植被覆蓋率。(2)防沙治沙工程:設置防沙障、沙障林、沙漠化土地改良等。(3)水資源合理利用:調整水資源分配,合理利用水資源。6.4生態環境災害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災害綜合治理應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治理:綜合考慮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實施系統性治理。(2)分區治理: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治理措施。(3)綜合防治:采用生物、工程、技術等多種手段,實施綜合防治。(4)可持續發展:在治理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具體治理措施包括:(1)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政策體系。(2)加大投入,保障生態環境災害防治資金需求。(3)加強科技創新,提高生態環境災害防治技術水平。(4)開展國際合作,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生態環境災害防治經驗。第七章農業災害風險管理7.1災害風險識別與評估7.1.1災害風險識別災害風險識別是農業災害風險管理的基礎環節。其主要任務是通過收集、整理和分析各類農業災害資料,明確災害風險的來源、類型、分布及影響范圍。具體措施包括:(1)收集農業災害歷史數據,分析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和范圍。(2)調查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基礎設施狀況,識別災害風險因素。(3)運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農業災害風險進行空間分析。7.1.2災害風險評估災害風險評估是對災害風險進行量化分析,評估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其主要內容包括:(1)確定評估指標體系,包括災害發生概率、災害影響范圍、災害損失程度等。(2)運用數學模型和方法,對災害風險進行定量評估。(3)根據評估結果,劃分災害風險等級,為制定災害風險管理策略提供依據。7.2災害風險防范與應對7.2.1災害風險防范災害風險防范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農業災害風險。具體措施包括:(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抗災能力。(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降低災害風險暴露程度。(3)推廣農業災害防治技術,提高農業災害防控水平。7.2.2災害風險應對災害風險應對是指在災害發生后,采取有效措施減輕災害損失。具體措施包括:(1)建立健全農業災害應急預案,提高應急響應能力。(2)加強農業災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3)開展農業災害救援和救災工作,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穩定。7.3災害風險轉移與補償7.3.1災害風險轉移災害風險轉移是指通過保險、期貨等手段,將農業災害風險轉移至其他主體。具體措施包括:(1)推廣農業保險,提高農業災害風險保障水平。(2)發展農業期貨市場,利用期貨工具進行風險轉移。(3)建立健全農業災害補償機制,減輕農民負擔。7.3.2災害風險補償災害風險補償是指對農業災害損失進行補償,以減輕農民負擔。具體措施包括:(1)完善農業災害補償政策,提高補償標準。(2)建立農業災害補償基金,保障補償資金來源。(3)加強農業災害補償管理,保證補償資金合理使用。7.4災害風險恢復與重建7.4.1災害風險恢復災害風險恢復是指在災害發生后,采取有效措施恢復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具體措施包括:(1)制定農業災害恢復規劃,明確恢復目標和任務。(2)加強農業災害恢復項目管理,保證恢復工程順利進行。(3)開展農業災害恢復技術研究,提高恢復效果。7.4.2災害風險重建災害風險重建是指在災害風險恢復基礎上,對農業災害風險進行重構,降低未來災害風險。具體措施包括:(1)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抗災能力。(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災害防御水平。(3)推廣農業災害防治技術,提高農業災害防控水平。第八章農業災害應急與救援8.1災害應急響應機制8.1.1建立農業災害預警系統為應對農業災害,應建立完善的農業災害預警系統,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等多領域的信息集成。該系統應具備實時監測、預測分析、預警發布等功能,以便及時掌握災害發生動態,為應急響應提供決策依據。8.1.2制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制定農業災害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的組織架構、工作流程、資源調配、人員職責等。應急預案應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各類農業災害的特點,保證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響應工作。8.1.3建立農業災害應急演練制度通過定期開展農業災害應急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應急響應能力。演練應涵蓋災害預警、應急響應、救援處置等環節,保證各環節協調一致,提高應對災害的整體能力。8.2災害救援技術與設備8.2.1災害救援技術災害救援技術包括無人機遙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地理信息系統(GIS)等現代信息技術,以及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工程設施等。這些技術可提高災害救援的效率和準確性,為災害救援提供技術支持。8.2.2災害救援設備災害救援設備包括農業機械、植保無人機、農田水利設施、農業防護設施等。這些設備在災害救援過程中,能夠迅速恢復農業生產,降低災害損失。8.3災害救援組織與管理8.3.1災害救援組織體系建立完善的災害救援組織體系,包括企業、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多元主體。明確各主體的職責和任務,實現資源整合,提高救援效率。8.3.2災害救援資源管理加強災害救援資源管理,保證救援物資的充足、及時調配。建立救援物資儲備制度,提高物資調配效率。同時開展災害救援資源調查,掌握救援資源分布情況。8.3.3災害救援人員培訓加強對災害救援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素質和應急能力。培訓內容應包括災害救援技術、設備操作、心理干預等方面,保證救援人員在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投入救援工作。8.4災害恢復與重建8.4.1制定災害恢復與重建規劃根據災害類型和影響范圍,制定針對性的災害恢復與重建規劃。規劃應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保證恢復與重建工作的有序進行。8.4.2恢復農業生產在災害恢復與重建過程中,優先考慮恢復農業生產。通過修復農田水利設施、補充農作物種子、提供農業技術支持等措施,保證農業生產盡快恢復。8.4.3重建生態環境加強災害受損區域的生態環境重建,包括植樹造林、水土保持、濕地恢復等。通過生態環境重建,提高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減少災害風險。8.4.4提升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在災害恢復與重建過程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包括加固房屋、道路、橋梁等,提高抗災能力,減輕災害損失。第九章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法規與技術標準9.1防災減災政策法規體系9.1.1政策法規概述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法規體系是在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農業防災減災實際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該體系旨在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國家糧食安全。9.1.2政策法規內容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法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2)政策文件:如《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國家糧食安全應急預案》等。(3)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的農業防災減災相關規定。9.1.3政策法規實施機制為保證政策法規的有效實施,我國建立了以下機制:(1)組織領導:各級成立農業防災減災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農業防災減災工作。(2)責任分工:明確各部門職責,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3)監督檢查:對政策法規的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評估。9.2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9.2.1技術標準概述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標準體系是對農業防災減災技術要求、技術規范和技術指南的統稱,旨在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技術支持。9.2.2技術標準內容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標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技術規范:如《農業氣象災害防御技術規范》、《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規范》等。(2)技術指南:如《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指南》、《農業保險理賠技術指南》等。(3)技術要求:如《農業災害損失評估技術要求》、《農業保險產品開發技術要求》等。9.2.3技術標準制定與修訂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標準制定與修訂應遵循以下原則:(1)科學性:技術標準應基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成果。(2)實用性:技術標準應具備實際應用價值。(3)前瞻性:技術標準應適應未來農業防災減災發展趨勢。9.3防災減災政策法規實施9.3.1宣傳培訓為提高農業防災減災政策法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份第二季度數據資產質押借款保證合同安全審計附件
- 2019-2025年期貨從業資格之期貨基礎知識模考預測題庫(奪冠系列)
- 2025租房合同模板CC
- 2025家居定制家具購銷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冰箱供貨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外合作經營合同示范文本
- 2025房屋買賣居間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外墻涂料施工及景觀綠化不銹鋼圍欄工程合同
- 養牛入股合同樣本
- 機構職能體系 司法責任制
- 全國統一卷試題及答案
- 關于無行賄犯罪行為記錄的承諾書
- 一年級數學下冊課件-1. 補磚問題4-人教版(共10張PPT)
- 防城港職業技術學院籌設實施方案
- 螺桿泵工作原理和工況診斷方法
- 城市雕塑藝術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2020版
-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優秀)(課堂PPT)
- 淘汰賽賽對陣表
- 英文形式發票樣本
- 服裝質量檢驗表最新
- 普通車工操作圖紙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