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高中語文一輪復習學案20 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案20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課內課外結合,分類強化記憶復習目標1.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2.掌握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的解題方法。鏈接高考卷別題號題干表述變化2023新課標Ⅰ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圍、勸、具臣、誣說)第11題,三年設題方式沒有變化,都是對材料中加點詞語進行考查,題干問法雖一樣,考點卻不同:(1)2021年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2)2022年、2023年跳出了只考文化常識,而轉向對文言詞語的理解。(關聯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及現代漢語用法等。)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A、B兩項與統編教材中初中(《孟子》三章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高中(選必上墨子的《兼愛》)內容銜接,C項可以通過上下文聯系材料一和二進行推斷,D項與現代漢語常用語(誣蔑之辭)相比較。2023新課標Ⅱ卷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平易、聞金則止、片善、果)2022新高考Ⅰ卷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寡人、百乘、蔽、國門)2022新高考Ⅱ卷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銜枚、差強人意、尊重、車駕)2021新高考Ⅰ卷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甲子、宗室、海內、庶務)2021新高考Ⅱ卷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京口、遺民、部曲、傳檄)古代文化知識囊括的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時代背景、文化習俗、政治變更、歷史變遷等。常見的考查角度主要有:①古代政府機構;②官職的升降;③古代的禮法習俗;④古代的時間與地理方位;⑤古人的稱謂;⑥文學典故與常識等。了解古代文化常識題常見的“7個設誤角度”和解題方法(一)辨識設誤角度1.擴大官職職權范圍??疾槟骋还俾毣虿块T的職責時,添加了不屬于它的職責范圍。2.古今地名識別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識時,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識去闡釋古代的地理知識,弄錯古代地名的說法或范圍。3.弄錯官職任、免、辭、調??疾楣俾氈R時,往往會涉及任、免、辭、調官職的文言詞。命題人常常將表示任官與升遷的詞混為一談,或改變任、免、辭、調官職的說法進行設誤。4.弄錯宗法禮俗等級??疾樽诜?、祭祀、禮儀知識時,將相似宗法、禮儀內容范圍和等級,天子祭祀與諸侯祭祀的等級或犧牲標準混淆一起。5.混淆名字稱謂常識。將古人的字、號用法混淆,將帝王的年號、謚號、廟號的說法以及官職等方面的稱謂張冠李戴。6.混淆考試級別名第。考查科舉制度時,往往將科舉考試的不同級別及對應名第混淆在一起。7.打亂典籍對應搭配??疾榈浼R時,將幾種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亂,隨意搭配。[邊練邊悟]1.指出下列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中的錯誤之處。(1)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2)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3)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4)姻親,指由于婚姻關系結成的親戚,它與血親有同有異,只是血親中的一部分。(5)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6)《春秋》是儒家的經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國別體史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掌握文化常識答題“兩清”“四法”1.兩清(1)清楚常見知識點。古代的文化常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禮俗、民俗和節日、天文和歷法、文史和典故等。(2)清楚易混易錯點。古代文化常識中有一些易混知識點要分清,如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簡稱謚號,如文帝、武帝;唐朝以后,由于謚號文字加長,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因帝王一般只有一個年號,才用年號來稱呼帝王。2.四法(1)調動積累直接判斷。該方法是主要依據平時各種知識的積累如生活常識、歷史知識和教材中的知識,直接判斷選項的正誤。(2)剖析詞語進行推斷。有些文化常識的詞語可通過對構成詞語的語素及其結構方式的分析,或聯系相關成語,剖析語素內涵,解讀詞義,推斷題目的正誤。(3)結合語境加以推斷。揣摩文言文中有關文化常識的詞語的含義,需要結合具體語境,從文中搜索相關信息加以推斷。(4)生疏知識靈活推斷。因高考題考查的大多是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所以一般不會把冷僻的專有名詞作為錯項設置,若出現則一般認為此項表述正確。[教考銜接]1.指出下列相關詞語的表述的錯誤之處。(1)太守是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2020·全國Ⅲ卷)(可聯系課文《陳情表》《孔雀東南飛并序》)(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他們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于青史。(2019·全國Ⅱ卷)(可聯系課文《屈原列傳》)(3)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2016·新課標Ⅰ卷)(可聯系課文《答司馬諫議書》)(4)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2019·全國Ⅰ卷)(可聯系課文《過秦論》)(5)前尹在文中指開封府前任府尹;“尹”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簡稱。(2018·全國Ⅲ卷)(可聯系課文《鴻門宴》《屈原列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邊練邊悟]角度1常見實詞含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2.(2023·牡丹江模擬預測)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節選自《說苑·立節》)判斷:與,給予,與《魚我所欲也》中“呼爾而與之”的“與”意思相同。()3.(2023·福建漳州四模)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節選自賈誼《過秦論(中)》]判斷:弊,指困乏、疲憊,與《答司馬諫議書》中“以興利除弊”的“弊”意思不同。()4.(2023·廣東東莞三模)(公孫)瓚乃止。紹漸相攻逼,瓚眾日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八·袁紹討公孫瓚》)判斷:蹙,指窘迫,與《紅樓夢》中“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意思不同。()角度2結合詞語用法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5.(名詞的意動用法)(2023·廣州6月沖刺)公名縉,本朝壬辰成進士,授封丘令。時豫州遭流寇蹂躪,決河敗城郭宮室。封其屬邑,郊鄙相望。(節選自《大觀堂文集·御史余公傳》)判斷:郊鄙相望,意為城郊邊遠地區互相接壤,形容封丘面積很小,其中“鄙”與“越國以鄙遠”(《燭之武退秦師》)的“鄙”意思不同。()6.(通假字)(2023·西安師大附中6月模擬)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節選自歐陽修《朋黨論》)判斷:“善人雖多而不厭也”與“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厭”意思不同。()7.(名詞的使動用法)(2023·南昌6月模擬)(魏文侯)曰:“……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義,寡人富乎財?!逼淦驮唬骸叭粍t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請相之,段干木不肯受。(節選自《呂氏春秋·期賢》)判斷:“然則君何不相之”與“舉匏樽以相屬”(《赤壁賦》)兩句中的“相”含義不同。()角度3結合古今異義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8.(2023·沈陽6月模擬)公子成再拜曰:“中國者,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節選自《戰國策·趙策二》)判斷:中國,此處指中原地區。與《李憑箜篌引》“李憑中國彈箜篌”中“中國”的含義相同。()9.(2023·河南信陽6月考前檢測)自光武以來,諸王有制,惟得自娛于宮內,不得臨民,干與政事,其與交通,皆有重禁。(節選自《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判斷:“其與交通”與“阡陌交通”(《桃花源記》)兩句中的“交通”一詞,含義不同。()10.(2023·湖南部分名校5月壓軸沖刺)御史張舜民乞寢西夏封冊,舜民坐左遷,臺諫上章營救。(節選自《東都事略·呂陶傳》,有刪改)判斷:“御史張舜民乞寢西夏封冊”的“寢”不同于《六國論》中“然后得一夕安寢”的“寢”。()角度4結合成語、俗語比較請判斷下列加點的詞語及其相關內容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11.(2023·廣西玉林質檢)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散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為民馬,弗齒于官牧。(節選自《郁離子·八駿》)判斷:“其不企是選者為散馬”中的“企”與“不可企及”(成語)中的“企”字含義不同。()12.(2023·淄博檢測)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實遺之,雖楚有材,不能用也。(節選自《國語·楚語上》)判斷:“遺”在文中是“贈送”的意思,與成語“不遺余力”中的“遺”意思不同。()13.(2023·廣東六校聯考)魏軍士度塹牽其轡,至白馬寺北,奪其所乘駿馬,以駑馬代之,遣長壯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謹,胡人牽帝使拜。(節選自《資治通鑒》)判斷:塹,文中指“護城河,壕溝”,與俗語“吃一塹,長一智”的“塹”意思不同。()學案20文化常識和詞語理解邊練邊悟1.(1)“土地、戶籍”事務不歸禮部掌管,應歸戶部掌管。(2)“京”字單用固然可以稱國都,但“師”字單用,是不可以稱國都的。(3)“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錯,移疾指上疏稱病,為居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說法。(4)“血親”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以具有共同祖先為特征的親屬關系。“姻親”指由婚姻而結成的親戚,包括血親的配偶、配偶的血親以及配偶的血親的配偶。也有直系與旁系、尊親屬與卑親屬之分,均以配偶為標準。所以,“姻親”與“血親”不同。(5)封建時代只有“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才能稱為“太子”,而君主的“其他兒子”則不能稱為“太子”。(6)“國別體”錯誤,《春秋》是編年體史書。教考銜接1.(1)“掌管民政、司法、軍事、科舉等事務”錯誤,太守不掌管軍事、科舉事務,其職責為治民、進賢、決訟、檢奸、任免。(2)“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并稱”錯誤,湯武分別指滅夏和滅殷的商湯和周武王。(3)“有司”應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4)“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錯誤,傳統認為諸子百家中對后世影響最深遠的是“儒、道、法”三家。(5)“尹”是官的通稱,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簡稱,并且知府晚至元明時期才成為官員的正式稱謂。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地位相當于其他諸侯國的百官之首——相。邊練邊悟2.×[兩個“與”字意思不同。文中的“與”,不是給予之意,而是參與;“呼爾而與之”的“與”是“給予”。]3.√[“以興利除弊”的“弊”是“弊病,弊端”的意思。兩個“弊”字意思不同。]4.√[“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的“蹙”是“聚攏,皺”的意思。兩個“蹙”字意思不同。]5.√[“郊鄙相望”的“鄙”,邊遠地區;“越國以鄙遠”的“鄙”,把……當作邊邑。兩個“鄙”字意思不同。]6.×[兩句中的“厭”都是通假字,同“饜”,滿足,意思相同。]7.√[“然則君何不相之”中的“相”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相”“任命……為相”;“舉匏樽以相屬”中的“相”,相互。兩者含義不同。]8.×[“李憑中國彈箜篌”中的“中國”指國中,即國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