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語文】《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教案【編者意圖】(一)人文主題:中華文明之光任務群: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文化素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中華文化(二)內容概述《燭之武退秦師》屬于史傳文。它是《左傳》中的名篇,記述鄭國大夫燭之武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勇擔重任,游說秦穆公,拆散秦、晉兩國的聯合,使鄭國轉危為安的故事。【學習提示】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燭之武游說秦穆公的外交辭令。燭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說服秦國撤軍,瓦解了秦、晉對鄭國的圍困。前人說"燭之武一言,賢于十萬師"(謝有輝《古文賞音》),并非過譽。要反復誦讀,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態,體會對話語氣,把握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此外,還要注意鄭文公、晉文公的話,領會其中體現出來的人物特點。《左傳》是編年體史書,以時為經,以事為緯。學習本文時,可關注在燭之武退秦師前后發生的事,更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史書以記事為本,在歷史敘述中也常透露出一些思想、觀念。《左傳》重視"禮"。秦、晉圍鄭是因為其"無禮",晉文公認為進攻秦軍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贊為"有禮"。該如何理解這里說的"禮"?秦先與晉聯合圍鄭,后又"與鄭人盟",秦的行為合乎"禮"嗎?思考這類問題,對春秋時期軍事、外交活動中的行為準則會有更深入的認識。【教學提示】就記事而言,以時為經,一波三折,就寫人而言,對話精彩,形象鮮明,這些都是教學中要注意的。春秋時期王綱解樞,禮崩樂壞,《左傳》在記述史實時特別重視“禮”,常以“禮也”“非禮也”評述所記的歷史事件,也常以歷史人物的話來自我詮釋“禮”的重要性。本文中的“無禮于晉”“且貳于楚”“嘗為晉君賜”“不仁”“不知”“不武”等,均與“禮”有關。透過歷史事件,發掘隱藏其下的價值觀,這正是《燭之武退秦師》思辨閱讀的重點。【推薦閱讀】探究春秋時期士人的事跡和精神《屈完及諸侯盟》《曹劌論戰》《展喜犒師》《申包胥哭秦庭》等【助讀資料】一、關于“禮”的言論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隱公十一年》)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左傳·桓公二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喪、戎,于是乎觀之。(《左傳·定公十五年》)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遺死?"禮,不可無也。(《晏子春秋·諫上二》)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禮記.樂記》)如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二、秦穆公和晉國之間的恩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早期合作秦晉聯姻:秦穆公娶了晉獻公的女兒穆姬,兩國通過聯姻建立了一定的友好關系,史稱“秦晉之好”。助夷吾即位:晉獻公去世后,晉國大夫里克作亂,連殺二君。公子夷吾以割讓黃河以西之地為條件請求秦國發兵,助其返回晉國繼位,秦穆公于是發兵送夷吾回晉國即位,是為晉惠公。(二)矛盾沖突晉惠公背約:晉惠公繼位后,卻背約不肯割地給秦國,這讓秦穆公極為惱火,兩國關系出現裂痕。借糧風波: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求助于秦國,秦國賣給晉國大批糧食。公元前646年,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求糧,卻遭晉國拒絕,加深了兩國之間的怨恨。韓原之戰:公元前645年,秦穆公親率大軍攻晉,三戰三捷并東渡黃河深入晉國腹地。秦、晉兩軍決戰于韓原,晉惠公因戰車陷入泥濘被秦軍俘獲,晉軍潰敗。后因周天子說情和穆姬請求,秦穆公與晉講和并送惠公歸晉,晉君獻其河西地給秦。晉太子圉逃歸:韓原之戰后,秦晉再次聯姻,秦穆公將女兒懷贏嫁給晉太子圉。但后來圉趁其父病重、母國梁國被滅之機,拋下懷贏逃回晉國繼位為晉懷公,使秦國顏面掃地。戰略分歧:城濮之戰中,秦作為晉的盟友參戰助晉擊敗楚。戰后晉國霸業穩固,秦國卻不甘心一直追隨晉國,其稱霸野心與晉國在中原的利益擴張產生沖突,兩國矛盾逐漸顯現。伐鄭事件:公元前630年,晉秦相約攻鄭,鄭國派燭之武勸說秦國,秦穆公考慮到晉國擴張將威脅自身,遂撕毀盟約,絕晉結鄭,秦晉關系由此徹底破裂。崤之戰: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不聽蹇叔勸阻,執意派孟明視等三帥率兵偷襲鄭國,因鄭國商人弦高犒師而失敗。秦軍在回師途中,在崤山被晉軍伏擊,全軍覆沒,三員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被俘,秦晉關系進一步惡化。彭衙之戰:崤之戰后,秦穆公任用孟明視等將領,繼續攻打晉國。公元前625年,秦軍與晉軍在彭衙交戰,秦軍再次失敗。三、春秋無義戰“春秋無義戰”是孟子對春秋時期戰爭性質的一種評價,意思是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這一觀點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戰爭目的1.爭奪土地與人口: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各國為了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紛紛發動戰爭,以搶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比如晉國和楚國之間的城濮之戰,表面上是為了救援宋國等,但深層原因是晉楚兩國都想爭奪中原地區的土地和對各諸侯國的控制權。2.爭奪霸權:諸侯們通過戰爭來爭當霸主,號令天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等春秋霸主,都是通過一系列戰爭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戰爭成為他們炫耀武力、樹立權威的手段,而不是為了維護正義或道德準則。(二)戰爭行為1.違背禮儀:在春秋之前,戰爭往往遵循一定的禮儀和規則,如“不重傷,不禽二毛”等。但到了春秋時期,這些戰爭禮儀逐漸被破壞。各國為了勝利不擇手段,偷襲、欺詐等手段層出不窮。宋楚泓水之戰中,宋襄公堅持“不鼓不成列”的古禮,結果大敗,這表明傳統的戰爭道德和規范在春秋時期已被嚴重踐踏。2.殃及無辜:戰爭一旦爆發,百姓往往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大量的平民被卷入戰爭,生命和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例如秦國和晉國之間的多次戰爭,使得兩國邊境地區的百姓生活困苦,流離失所。(三)戰爭結果1.百姓苦難加深:春秋時期的戰爭沒有給百姓帶來安定和福祉,反而導致了大量人員傷亡和社會動蕩。頻繁的戰爭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使社會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2.秩序更加混亂:從整體的社會秩序來看,戰爭并沒有使天下走向安定和統一,反而加劇了社會的混亂和無序。各國之間的戰爭使得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進一步破壞,周王室的權威更加衰落,社會陷入了長期的動蕩和紛爭之中。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2.理清思路,關注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3.揣摩人物情態,體會對話語氣,體現出來的人物特點4.了解春秋時期的“禮”,認識對春秋時期軍事、外交活動中的行為準則【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關注燭之武說辭的語言藝術和其中蘊含的智慧;了解春秋時期的“禮”,認識對春秋時期軍事、外交活動中的行為準則2.教學難點:了解春秋時期的“禮”,認識對春秋時期軍事、外交活動中的行為準則【教學工具】圖片、視頻、PPT【教學步驟】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了解《左傳》文學常識、故事背景2.疏通文意,掌握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教學過程】環節一:了解背景一、《左傳》《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傳》。是中國古代一部敘事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全書從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比較系統地記敘了整個春秋時代各諸侯國所發生的重要事件,同時也較為具體地描繪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政治狀況。《左傳》長于敘事,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認識和高度的文學修養,對許多大小歷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動的記述,形象鮮明,語言優美,成為歷代散文的典范。二、故事背景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聯合攻打鄭國之前開展的一場外交斗爭。事情發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前此兩年(公元前632年,即魯僖公二十八年),爆發了晉楚爭霸的城濮之戰,結果楚國戰敗,晉國稱霸。在城濮之戰中,鄭國曾經出兵幫助楚國,因而結怨于晉,這就是晉秦聯合攻打鄭國的直接原因。這次戰爭,也可以說是城濮之戰的余波。環節二:疏通文意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èr)于楚也以,因為,連詞。其,代詞,它,指鄭國。于,對于,介詞。且,并且,表遞進。貳,從屬二主。于,對,介詞。無禮于晉:狀語后置,于晉無禮2.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名詞作動詞,駐軍。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若:假如。使:派。師:軍隊4.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之:取獨,無實義猶:尚且;不如:比不上矣:語氣詞,了也已:語氣詞,了5.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而:修飾是:這是,表判斷6.夜縋而出縋:用繩子拴著人(或物)從上往下運而:修飾7.敢以煩執事敢,表謙敬的副詞。以:用執事,執行事務的人,對對方的敬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手下的人。8.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焉:何,表反問;用:介詞,表原因。陪:增加9.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行李:古今異義,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給。其:代指使者。10.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嘗:曾經。為:給予。賜:恩惠。為···賜:施恩。許君焦、瑕:(晉惠公)許諾給您焦、瑕兩城。朝:在早晨。濟:渡河。設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墻用的夾板。11.夫晉,何厭之有?厭:通“饜”,滿足。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1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