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歷史綱要導引遼夏金元的統治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相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科素養對接時空觀念通達時空觀念駕馭1125年金滅遼,1260年元朝建立,1276年元朝滅南宋史料實證運用史料實證探究遼與西夏的政治制度,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歷史說明明確歷史說明研思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北方地區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唯物史觀立足唯物史觀認知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入主中原后采納“漢法”及遇到的困難家國情懷滲透家國情懷感悟遼夏金元時期,華夏文明不斷向四周擴散,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學問點一遼與西夏1.契丹族的興起和建國(1)遼朝的建立者契丹族與鮮卑同源,在遼河上游過著游牧、漁獵生活。(2)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3)遼與北宋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4)遼朝的職官設置分為南、北面官,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5)皇帝和宮廷依舊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2.西夏的建立(1)西夏的建立者黨項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陜北、寧夏一帶形成邊疆藩鎮,宋初仍舊保持半獨立的地位。(2)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西夏。(3)制度基本仿照北宋,中心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蕃號官稱。[學習聚焦]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統治。[學問拓展]遼朝“蕃漢分治”(1)蕃漢分治:中心設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當,沿用唐以來官制;統治漢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擔當,權力比南面官大,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2)統治特點:接受漢族文化;實行“蕃漢分治”,中心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創制契丹文字。[特殊提示]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心設中書省、樞密院等機構,分掌行政、軍事等大權;元昊推行科舉制以選拔官吏。學問點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與發展(1)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動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3)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漸漸形成對峙局面。(4)1153年,金遷都燕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2.金朝的制度(1)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但卻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統,叫作猛安謀克。(2)女真人大批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之間筑寨居住,平常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3.金朝的鼎盛時期(1)12世紀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旺盛,史稱“大定之治”。(2)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漸漸衰落。[學習聚焦]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一度出現治世。[學問拓展]猛安謀克制(1)背景:隨著女真族社會私有制的出現,完顏阿骨打稱帝前,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推行猛安謀克制。(2)內容:以戶為計算單位,以三百戶為一謀克,設百夫長為首領。十謀克為一猛安,設千夫長為首領。各戶壯丁平常從事生產,戰時出征。(3)性質:兵民合一的制度,既是軍事組織,也是地方行政組織。(4)作用:猛安謀克制的推行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在女真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了巨大作用。學問點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蒙古崛起和建國(1)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國,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號。(2)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2.元朝的統一(1)定國號為“大元”①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將統治重心從漠北轉移到漢地,起先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作為首都。②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③蒙古在西方的統治區脫離元朝獨自發展,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2)滅南宋,完成統一①1276年,元軍占據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疆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②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堅拒勸降,后來在大都從容就義。3.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修筑四通八達的驛道①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供應交通和生活服務,也用來運輸官府物資。②又隔確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2)實行行省制度①中書省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漸漸固定常設,稱為行中書省。②行省轄區廣袤,權力集中,統治效率較高。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3)設立宣政院對于吐蕃地區,則由全國最高佛教機構宣政院進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學習聚焦]蒙古崛起于漠北,建立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學問拓展]蒙古的興起(1)蒙古是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民族,12世紀末、13世紀初在蒙古高原崛起。(2)1206年,其杰出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蒙古軍隊先后使吐蕃、畏兀兒臣服。(3)1227年滅西夏。(4)1234年滅金。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既符合蒙古各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也有利于蒙古社會的進步。[學問拓展]元朝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1)設立行省,如在原西夏境內設甘肅行省,在原大理國境內設云南行省,在東北地區設遼陽行省。(2)在中心設置宣政院,管理全國佛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使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學問點四元朝的民族關系1.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蒙古族和回族形成(1)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統一草原后漸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2)中亞、西亞的大批穆斯林隨著蒙古的折服移居中國,在伊斯蘭教整合下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共同體,時稱回回人,成為回族的前身。2.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1)為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元朝在許多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差別對待政策,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2)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3)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族,也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3.民族大融合的趨勢(1)隨著時間推移,民族沖突漸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沖突卻日益嚴峻。(2)14世紀中葉,農夫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3)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漸漸與漢族相融合。[學習聚焦]元朝存在民族沖突,但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特殊提示]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特點(1)空前寬闊的疆域便利了各民族的活動和交往,是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2)民族融合形式多樣,是元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基本內容。(3)實行強有力的措施空前有效地管轄邊疆地區,是元朝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手段。探究點一宋元時期中心集權的加強材料一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敗。——朱熹《朱子語類》材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統以來,始實行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輔相者曰“中書省”……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經世大典敘錄·官制》(1)據材料一,北宋“盡奪藩鎮之權”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作者對此有何看法?提示:方面:軍事、財政、行政。看法:減弱地方權力,加強了中心集權;同時減弱了北宋的軍事實力。(2)材料二表明元朝地方行政設置是怎樣的?這種設置有何意義?提示:設置:實行行省制度。意義:行省制度進一步加強了中心集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定,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材料一出自朱熹對宋代加強中心集權的評論,應留意“收了”為標記的并列句,抓住“莫不潰敗”這一信息。材料二應留意關鍵句“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論從史出——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化的特點(1)地方權力日益分散和減弱,中心權力日益加強。(2)中心嚴格限制地方政權,地方沒有獨立的行政體系。(3)地方官吏必需聽從中心,完全聽命于皇帝。(4)中心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層行政組織長期穩定。(5)地方沒有相應的自主權,對中心和皇帝確定依靠,難以實施有效的治理。深化拓展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繼承與創新(1)魏晉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逐步形成并完善,對后世影響深遠。中書省制定法令,門下省審核法令,尚書省執行法令。這樣可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宋朝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增設參知政事、三司,以此減弱了宰相的職權。(3)元朝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探究點二遼夏金元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材料一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至于太宗,兼制中國(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統治區域擴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國制(遼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材料二元朝建立后,圍繞采納“漢法”和舊俗問題曾有過一場激烈的爭辯,當時,中原學者許衡針對這一問題向元世祖上疏說:“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許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使國家而居朔漠,則無事論此也。今日之治,非此奚宜?”——《元史·許衡傳》(1)依據材料一和所學學問指出遼實行南北雙軌制度的緣由是什么?評價其歷史作用。提示:緣由:契丹折服者一時不能適應被折服地區先進的封建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實行雙軌政治制度分別管理。作用:這種承認漢法、設立南面官的做法,事實上是對先進封建文明的確定和愛護,并促進了契丹社會向封建制過渡,有利于民族融合。(2)材料二(《元史·許衡傳》)文中的“漢法”指什么?“漢法”與“舊俗”之爭的結果如何?提示:“漢法”是指我國古代中原地區的封建制度,中心集權的中樞機構。爭辯結果:為了加強中心集權,鞏固蒙古政權的統治,元世祖不得不大量任用漢人,采納“漢法”,以“漢法”變更保守落后的“舊俗”。材料一中兩個省略號把材料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其次個層次遼統治區域擴大到中原,實行南面官和北面官,第三個層次南面官和北面官都“因俗而治”。材料二反映元朝初圍繞“漢法”和“舊俗”的爭辯,最終“漢法”變更了“舊俗”。論從史出——遼、宋、夏、金、元民族關系的主要特點及表現(1)主要特征是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2)表現:①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如任用漢人做官,學習漢人典章制度,學習漢人農耕技術和生活方式,學習漢族文化,創建本民族文字。②漢族人移居邊疆,學習少數民族的游牧閱歷。③進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同化為漢人。④定居中原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長期與漢、蒙、畏兀兒等雜居形成了“回族”。深化拓展從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角度相識元朝的歷史地位(1)元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上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朝代,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重新實現了國家的大統一,是元明清五六百年統一局面的開創者。(2)元朝統一后的有效管轄措施,使中國的疆域發展成為歷史上幅員最寬闊的時期。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心政府的管轄之下。(3)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這是歷史上從中心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又是強化中心集權的一項新舉措,對后世乃至今日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4)民族融合出現又一次新高峰。蒙古族等邊疆少數民族大量內遷,漢族人民向邊疆流淌,一個新民族——回族起先形成。元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時期。元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地位。[規范解題]例元朝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時期,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書省的官吏任職狀況。這說明元朝()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參知政事不花(蒙)、忽魯不花(蒙)、史天澤(漢)、耶律鑄(契丹)塔察兒(蒙)、王文統(漢)、賽典赤(回回)、廉希憲(漢)粘合南合(女真)、闊闊(蒙)、張文謙(漢)、張啟元(漢)商挺(漢)、楊果(漢)A.漢族地主是重要統治基礎B.中樞權力由漢族官僚把控C.表明元朝的民族關系同等友好D.說明元朝的中心地方分權制衡漢族官僚有任職并不是把控中書省權力,B項可解除。民族關系不符合題干材料主旨,C項可解除。材料主要是中心中樞機構,沒有提及地方信息,D項可解除。答案:A審題干:元朝中書省的官吏任職狀況,官員中漢族官員占有較大比例,體現了元朝重視“漢法”。驗結論:表格顯示丞相、參知政事等中漢族的地主占有確定的比例,說明漢族地主是元朝重要統治基礎,A項正確。[隨堂檢測]1.下列少數民族,最初居住在遼河上游一帶,建國后,設置南面官、北面官,實行“蕃漢分治”的是()A.黨項族B.鮮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嘗試解答]__C__推斷留意“最初居住在遼河上游一帶”“設置南、北面官”的民族。2.定都在興慶府,國號大夏,其制度基本仿照北宋,中心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蕃號官稱,這一少數民族首領是()A.阿保機B.元昊C.阿骨打D.成吉思汗[嘗試解答]__B__關鍵信息是國號大夏,定都興慶的少數民族首領。3.由東北入主中原,沿襲唐宋制度,卻保持“猛安謀克”,并一度出現盛世的少數民族政權是()A.契丹族建立的遼B.黨項族建立的大夏C.女真族建立的金D.蒙古族建立的元[嘗試解答]__C__關鍵信息:保持“猛安謀克”制度,入主中原后一度出現盛世的這個少數民族政權。4.面對元朝的統一,文天祥堅持抗元,堅拒勸降,后來在大都從容就義。被史學界賜予了高度評價,這主要是基于他()A.使南宋人民避開了斗爭災難B.捍衛國家領土和主權完整C.反對民族壓迫和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D.維護南宋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嘗試解答]__C__文天祥抗元雖然最終失敗了,但體現了一種堅貞不屈和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5.元初,中書省“省規”:三日一奏事,軍國急務不拘于此限;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探討,事關重大且看法不同時將實情稟奏皇帝。這表明中書省()A.專為處理軍國急事而設B.強調集體議決防止大臣專權C.通過分割權力強化相權D.任何決策之事實時稟報皇帝[嘗試解答]__B__材料中“定時由首領官排定需議事項,逐項探討”的信息,表明元朝中書省定時集體探討需議的事務推斷正確選項。6.中國古代大規模人口遷移的流向有二:一是由北方草原進入黃河流域,一是由黃河流域進入長江中下游以南。這兩種大遷移的相同影響是()A.促進了民族大融合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C.加劇了民族沖突和斗爭D.使人口分布趨于平衡[嘗試解答]__A__無論是北方民族進入黃河流域,還是北方人民由黃河流域進入長江中下游以南都加強了民族之間的交往與融合。課時作業10遼夏金元的統治一、選擇題1.北京城正式作為王朝都城起先的標記是()A.金朝遷都中都B.元朝定都大都C.明朝建都北京D.遼建都上京解析:金朝遷都中都,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起先,A項正確;元朝定都大都和明朝建都北京都要晚于金朝,B、C兩項錯誤;遼朝的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D項錯誤。答案:A2.被百姓譽為“小堯舜”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是()A.耶律阿保機B.元昊C.金世宗D.元世祖解析:金世宗統治時期,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旺盛,史稱“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譽為“小堯舜”,C項正確;其他三人都沒有這一稱號,解除。答案:C3.金朝制度基本沿襲唐宋,但卻保持了猛安謀克制度。有關“猛安謀克制”的說法正確的是()A.是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統B.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C.保證了金滅南宋D.適用于金統治下的全部民族解析:猛安謀克制度下,凡女真民戶,每300戶編為一謀克,10謀克編為一猛安,平常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A、D兩項錯誤,B項正確;滅掉南宋的是元朝,C項錯誤。答案:B4.元朝統一后,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這有利于()①鞏固統一②為公差人員供應交通和生活服務③用來運輸官府物資④負責傳遞公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為鞏固統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設立驛站,為公差人員供應交通和生活服務,也用來運輸官府物資;又隔確定距離分設急遞鋪,負責傳遞公文,D項正確。答案:D5.《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為了有效地管轄這些地區,元朝實行的措施是()A.推行郡縣制度B.設置中書省C.實行監察制度D.實行行省制度解析:由于元朝疆域空前寬闊,為了對全國實行有效地統治,元朝開創行省制度,在地方設行省,由中心委派官員掌管省內軍政大權,加強了中心集權。故答案為D項。秦朝起先在全國推行郡縣制,解除A項;元朝的中書省是中心行政機構,解除B項;從材料中的“為了有效地管轄這些地區”來看,應當是地方行政制度,C項與此不符,解除。答案:D6.空間觀念是歷史學習的一項基本實力素養。元史載:“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從歷史空間上來看,這里的“內”是指()A.大都四周的河北、山西、山東B.蒙古汗國初建時的斡難河源一帶C.女真部落活動的東北地區D.淮水以南原南宋統治區解析:元朝時期設立行省管理地方,中書省負責“腹里”管轄,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山東以及大都旁邊,故A項正確;蒙古汗國初建時的斡難河源一帶主要是嶺北行省管轄,故B項錯誤;女真部落活動的東北地區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新進廠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典型題】
- 2024-2025公司、項目部、各個班組三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能力提升】
- 幼兒園勞動節安全教育
- 蔬菜寶寶中班健康教案
- 北師大版初中數學說課課件
- 2025年中國滴定管夾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測網表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成人山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工藝盆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DB3305T 324-2024生態文明典范城市標準體系編制指南
- 兒童抑郁量表CDI
-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之第八講堅持新聞真實原則課件
- 工藝管道伴熱管施工技術方案
- 各層次養老機構定價方法及案例
- 二方審核計劃
- 優秀病例演講比賽PPT
- 吉林省礦產資源概況及分布
- 最新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
- 公司員工基本禮儀培訓ppt完整版課件
- 工程項目綜合應急預案(通用版)
- 半橋LLC諧振變換器設計與仿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