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主編單位: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批準單位: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文件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通知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委),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規劃市政建設環保局,各有關單位:由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編的《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已通過評審,現批準為我省工程建設地方施行。此標準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技術解釋由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為貫徹國家有關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法規和政策,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提升居住建筑能效水平,顯著改善室內環境,受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托,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編制了本標準。標準編制組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在吸收其他省份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并廣泛征求意見,通過反復討論、修改和完善,經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有關專家評審通過后,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準并發布實施本標準。計算等。本標準由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負責管理,由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執行時如需修改和補充,請將意見寄送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鄭州市金水區豐樂路4號;郵編:450053)。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員和主要審查人:主編單位河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參編單位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鄭州大學河南五方合創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河南徐輝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商丘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河南云松置業有限公司河南廣城幕墻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欒景陽唐麗魯性旭崔國游齊光輝陳先志王志勇晁岳鵬祁冰魏劍霞李進張紅偉容美玲原瑞增贠清華朱杰苗國強郭書俊張金遠王文軍李曉輝秦雁芳吳玉杰金禮凱崔保順李占穩主要審查人梁欣范運澤鄭丹楓胡倫堅許繼清王富春黃建設王其慶 1 23基本規定 5 5 5 7 73.5建筑氣密性指標 94建筑與建筑熱工 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 4.4建筑氣密性設計 4.6圍護結構防潮設計 5供暖空調和通風系統 5.2供暖空調系統設計 5.3通風系統設計 6給水排水 62建筑給水排水 7.2照明及用電設施 8能耗指標及計算 8.2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 8.3供暖年耗熱量和供冷年耗冷量 8.4熱負荷和冷負荷 附錄A建筑氣密性能檢測方法 附錄B一次能源換算系數 本標準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1.0.1為貫徹落實國家節約能源、保護環境政策,實施能效提升發展計劃,提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降低建筑能耗,改善室內環境,結合我省氣候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我省新建、改建和擴建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1.0.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適應氣候特點和自然條件,通過被動式技術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供冷消耗量,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的居住建筑。以建筑的室內環境參數和能耗指標為性能目標,利用能耗模擬計算軟件,對設計方案進行逐步優化,最終達到預定性能目標要求的設計過程。建筑物在封閉狀態下阻止空氣滲漏的能力。為滿足室內環境參數要求,按照設定計算條件,計算出的單位2·a)。為滿足室內環境參數要求,按照設定計算條件,計算出的單位2·a)。一換算到標準煤當量的能耗值,kWh/(m2·a)或kgce/(m2·a)。每小時通風量與換氣體積之比。由于梁柱板等結構構件穿入保溫層而造成保溫層減薄或不連續所形成的熱橋。采用低熱傳導材料制作,用于均勻支撐周邊并分隔形成干燥氣體空間層的間隔條。通過特殊的構造設計,能有效減小或阻斷錨釘熱橋效應的錨栓。阻止室內水蒸氣滲透到保溫層內的構造層。在建筑門窗洞口室外側與門窗洞口一體化設計的遮擋太陽輻射的構件。建筑遮陽系數和透光圍護結構遮陽系數的乘積。由防水隔汽材料、抹灰層、氣密性部件等形成的防止空氣滲漏的連續構造層。對建筑外圍護結構室內側的縫隙進行密封,防止空氣滲漏的材料。對建筑外圍護結構室外側的縫隙進行密封的防水及透出水蒸氣的材料。用于圍護結構外側、固定出挑金屬構件的,具有一定抗壓強度或壓縮強度和保溫隔熱性能的材料。顯熱回收裝置在對應風量下新風進口出口溫差與新風進口、排風進口溫差之比,以百分數表示。全熱熱回收裝置在對應風量下,新風進口、出口焓差與新風進口、排風進口焓差之比,以百分數表示。在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經加工轉換的能量資源,又稱天然能源。將某種能源換算成一次能源時,考慮能源在開采、運輸和加工轉換過程中造成能源消耗的系數。3基本規定3.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節能設計應以建筑的能耗指標限值為約束目標進行節能設計。3.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規劃設計應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和自然條件,在建筑空間布局、朝向、體形系數和使用功能方面體現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理念和特點。寒冷地區建筑設計冬季以保溫和獲取太陽輻射得熱為主,兼顧夏季隔熱遮陽要求;夏熱冬冷地區建筑設計夏季以隔熱遮陽為主,兼顧冬季的保溫要求。過渡季節能實現充分的自然通風。3.1.3各專業間應協同設計,共同參與建筑方案的設計。3.1.4應采用性能化設計方法,優化圍護結構保溫、隔熱、防潮、通風、遮陽等關鍵設計參數,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暖、供冷消耗量。3.1.5應針對圍護結構熱橋和建筑氣密性關鍵節點制定專項設計方案,并繪制構造詳圖。3.1.6應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新風處理方案,并進行氣流組織的優化設計。3.1.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采用全裝修。3.2室外計算參數3.2.1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熱量的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和室外平均溫度條件下的空氣密度,應按表3.2.1取值。表3.2.1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熱量的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和室外平均溫度條件下的空氣密度主要城市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益)室外平均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6.0-7.0-5.7-5.1-5.5信陽-4.6南陽-4.53.2.2主要城市供冷年耗冷量空氣的調節室外計算溫度和室外平均溫度條件下的空氣密度,應按表3.2.2取值。表3.2.2主要城市供冷年耗冷量的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和室外平均溫度條件下的空氣密度主要城市空氣調節室外計算溫度(益)室外平均溫度下的空氣密度(kg/m3)信陽南陽3.2.3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熱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計算日期,應按表3.2.3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熱量和供冷年耗冷量的計算日期城市供暖年耗熱量計算日期供冷年耗冷量計算日期起始日期(當年)終止日期(次年)起始日期(當年)終止日期(當年)信陽南陽3.3室內計算參數3.3.1供暖年耗熱量的室內熱工計算參數應按下列規定取值。1設計溫度:主要房間應取20益;3.3.2供冷年耗冷量的室內熱工計算參數應按下列規定取值。1設計溫度:主要房間應取26益;2相對濕度:應取60%。3.4室內環境參數3.4.1室內環境應全年處于舒適狀態,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不使用供暖設施時全年室內溫度低于20益的小時數占全年時間的比例不宜大于10%,當不使用空調設施時全年室內溫度高于28益的小時數占全年時間的比例不宜大于10%;2新風量不應小于30m3/(h·人);3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宜大于0.1譯。3.4.2圍護結構的內表面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的溫差應符合下列規定:4地下室外墻不應大于4益。3.4.3超低能耗住宅的臥室、起居室(廳)內的噪聲級,應符合表表3.4.3臥室、起居室(廳)內的允許噪聲級房間名稱允許噪聲級(A聲級,dB)晝間夜間臥室起居室(廳)3.4.4超低能耗宿舍居室內的噪聲級,應符合表3.4.4的規定。表3.4.4居室內的允許噪聲級房間名稱允許噪聲級(A聲級,dB)晝間夜間居室345室內空氣中的氨甲醛苯總揮發性有機物氡可吸入顆粒物等污染物濃度不高于現行國家標準《室內空氣質量標準》3.5建筑氣密性指標3.5.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氣密性指標應符合表3.5.1的規定。表3.5.1建筑氣密性指標氣候區屬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氣密性指標換氣次數N50注:N50為在室內外壓差50Pa的條件下,每小時的換氣次數。3.5.2建筑氣密性能檢測方法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4建筑與建筑熱工4.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總體規劃應有利于營造適宜的微氣候。通過優化建筑空間布局,合理選擇和利用景觀、生態綠化等措施,夏季增強自然通風,減少熱島效應;冬季充分利用日照,減少冷風對建筑的影響。4.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優先采用自然通風,去除室內熱量。建筑的平、立、剖面設計及空間組織和門窗洞口設置應有利于組織室內自然通風。4.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體形設計應減少外表面積,平面、立面凹凸不宜過多。建筑體形系數不表4.1.3-1寒冷地區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體形系數限值建筑層數建筑體形系數表4.1.3-2夏熱冬冷地區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體形系數限值建筑層數建筑體形系數4.1.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墻面積比應通過性能化設計方法經優化分析確定,并不宜大于表4.1.4規定的限值。表4.1.4窗墻面積比限值氣候區屬朝向東南西北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4.1.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外墻材料不應使用表觀密度小于3的加氣混凝土砌塊、普通單排孔或雙排孔和其他輕質的或大孔洞的砌塊。4.1.6應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地下空間宜設置采光天窗、采光側窗、下沉式廣場或綠地、光導管等措施提供天然采光,降低照明能耗。4.1.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新風和排風管道布置與室內空間布局的關系,縮短風管長度,并合理利用排風過流區,營造合理的氣流組織。4.1.8對易出現高溫的燃氣熱水器排氣管道等構件,應采用不燃保溫隔熱材料進行包覆。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4.2.1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取值應以滿足本標準的供暖年耗熱量和供冷年耗冷量指標為目標,按照性能化設計原則,通過能耗模擬計算進行優化分析后確定。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宜符合表表4.2.1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參數圍護結構部位傳熱系數K[W/(m2·K)]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屋面外墻架空或外挑樓板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隔墻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樓板分隔采暖與非采暖空間的戶門單元門地面表4.2.2綜合遮陽系數氣候區屬綜合遮陽系數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4.2.3圍護結構保溫系統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外圍護結構應采用外保溫系統,且保溫層應連續完整,減少出現結構性熱橋;2外保溫系統的連接錨栓應采取阻斷熱橋措施;4.2.4保溫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優先選用高性能保溫材料降低保溫層厚度;2屋面保溫材料選擇時,除滿足更高的保溫性能外,還應具有較低的吸水率和較好的抗壓性能。4.2.5外門窗氣密性能不宜低于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外門窗氣風壓性能和水密性能宜按現行標準設計確定。4.2.6外門窗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框型材和玻璃配置的組合,宜滿足本標準指標要求,并經技術經濟分析后確定;2型材應采用PVC塑料、木材及鋁木復合等保溫性能好的材料,玻璃間隔條應采用玻璃暖邊間隔條;3玻璃配置應考慮玻璃層數、Low-E膜層、真空層、惰性氣體、邊部密封構造等加強玻璃保溫隔熱性能的措施。4.2.7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保溫和外墻裝飾防火性能及防火隔離帶的設置應滿足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和4.3減少熱橋設計4.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圍護結構應嚴格控制熱橋的產生,并進行減少熱橋的專項設計。4.3.2外墻減少熱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外墻外保溫采用單層保溫材料時,宜采用鎖扣方式連接;采用雙層保溫材料時,應采用錯縫粘接方式,避免保溫材料間出現通縫。2保溫層應采用斷熱橋錨栓固定。3墻角處宜采用成型保溫材料構件。4不宜在外墻上固定龍骨、支架等可能形成熱橋的部件;必須固定時,應在外墻上預埋具有阻斷熱橋的錨固件,并采用相關措施降低傳熱損失5管道穿外墻部位應預留套管并預留足夠的保溫間隙;施工圖設計文件中應給出節點設計大樣及詳細做法說明。6戶內開關、插座接線盒等不宜設于外墻上,以免影響外墻保溫性能。4.3.3屋面減少熱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屋面保溫層與外墻的外保溫層應連續,避免出現結構性熱橋。2屋面保溫層上應設置防水層,防水層應延續到女兒墻頂部蓋板內。3女兒墻等突出屋面的構件,其保溫層應與屋面、墻面保溫層連續,避免出現結構性熱橋。女兒墻、風道出風口等薄弱處,宜設置金屬蓋板;金屬蓋板與結構連接部位,應采取減少熱橋的措施。4出屋面管道的預留洞口應大于管道外徑,并滿足保溫層厚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應設置套管進行保護,套管與管道間應設置保溫層。4.3.4地下室和地面減少熱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地下室外墻外保溫層應與地上部分保溫層連續,并應采用防水性能好的保溫材料;保溫層外側和內側宜分別設置一道防水層。2當有地下室時,其外墻外保溫層的埋置深度應向下延伸至地下室底板標高處。3當沒有地下室時,建筑首層地面應進行保溫處理,其外墻保溫層的埋置深度從室外地坪算起,向下延伸到凍土層以下且不4.3.5外門窗減少熱橋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外門窗安裝方式應根據墻體的保溫形式進行優化設計,當墻體采用外保溫系統時外門窗應采用整體外掛式安裝門窗框內表面與基層墻體外表面齊平,門窗位于外墻外保溫內側,外門窗與基層墻體的連接件,應有阻斷熱橋的處理措施。2外窗應設置帶滴水線的室外成品窗臺板。3室外成品窗臺板與窗框之間應有結構性連接,并采用密封材料密封;室外成品窗臺板和窗框的接縫與保溫層之間,應采用預壓膨脹密封帶密封,密封帶粘膠一側應粘貼在室外成品窗臺板和窗框上。4.3.6懸挑陽臺宜采用陽臺板與主體結構斷開的設計;陽臺板靠挑梁支撐時,保溫材料應將挑梁和陽臺結構體整體包裹,減少熱橋產生。4.3.7建筑遮陽設施不宜出現結構性熱橋,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當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陽時,可用保溫材料將固定式建筑遮陽設施完全包裹,或從固定式建筑遮陽懸挑處將熱橋阻斷;2當采用活動式建筑遮陽時,應在活動式建筑遮陽設施與外墻外保溫系統連接節點處采用有效的構造措施,防止形成結構性熱橋。4.4建筑氣密性設計4.4.1每個居住單元應具有各自的包繞整個采暖空間的、連續完整的建筑氣密層,并在施工圖設計文件中明確標注建筑氣密層位置。4.4.2圍護結構宜采用簡潔的造型和節點設計,減少或避免出現建筑氣密性難以處理的節點。4.4.3應結合密閉性圍護結構層,選擇適宜的建筑氣密層材料。4.4.4外墻外保溫系統中穿透構件與保溫層之間的接縫、門窗框與外墻表面宜采用預壓膨脹密封帶密封。4.4.5外門窗框與洞口之間應采用防水隔汽材料和防水透汽材料組成的密封系統密封其建筑氣密性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室內側門窗框與洞口四周表面應采用防水隔汽材料密封;2室外側門窗框與洞口四周外墻表面應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密封。4.4.6門窗洞口、電氣接線盒、管線貫穿處等易出現建筑氣密性問題的部位應進行節點設計,并對建筑氣密性構造措施進行詳細說明。4.5.1外窗性能和建筑遮陽設施的選擇應綜合考慮夏季遮陽、冬季得熱以及天然采光的需要。4.5.2東、西、南向外窗宜設置有效的遮陽,并與建筑立面、門窗洞口一體化設計。4.5.3當冬季有采暖需求房間的外門窗設計遮陽時,應采用固定4.5.4外遮陽設計應與主體建筑結構可靠連接,連接件與基層墻體之間應設置保溫隔熱墊塊(片)。4.6圍護結構防潮設計規定對屋面、外墻進行內部冷凝驗算,對圍護結構進行內表面結露驗算。4.6.2屋面、外墻、不采暖地下室頂板和地面可設置隔汽層和防水層,以防止冷凝受潮,并符合下列規定:1外圍護結構的建筑構造應滿足水蒸氣“難進易出冶的原則,嚴禁出現外圍護結構內部冷凝現象。2應在屋面結構層與保溫層之間設置隔汽層;保溫層上設置防水層。3宜在地面保溫層靠近土壤一側設置防水層。5供暖空調和通風系統5.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方式及設備選擇,應根據節能要求,考慮當地資源情況、環境保護、能源效率及用戶對供暖、供冷運行費用可承受的能力等綜合因素,經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后確定。5.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冷熱源應優先利用地熱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5.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對每戶進行全年逐項逐時的熱負荷和冷負荷計算。5.2供暖空調系統設計5.2.1冷熱源宜采用分散式冷熱源,經技術經濟分析,可采取集中式冷熱源,并應設置能量計量裝置和具備室溫調控功能。5.2.2供暖、供冷設備選型時,宜優先選用能效等級為一級的產品。5.2.3熱源選擇時,除滿足供暖、新風處理要求外,宜兼顧生活熱水的用熱需求。5.2.4當采用空調系統進行供暖、供冷和通風時,空調系統應能根據室內溫、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自動調節和控制。5.2.5當采用空氣源熱泵、一體式熱回收新風熱泵機組等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和系統時,室外機的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確保進風與排風通暢;2應避免污濁氣流的影響;3噪聲和排熱應符合周圍環境要求;4應便于對室外機的換熱器進行清掃。5.2.6冷熱源系統必須具有防霜凍功能,內部不得出現霜凍現象。5.3通風系統設計5.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充分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風,降低室內供暖和供冷消耗量。5.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采用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通過回收利用排風中的能量降低年供暖、供冷消耗量,實現超低能耗目標。5.3.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風系統宜分戶獨立設置;應進行風5.3.4室內氣流組織設計,宜按下列兩種方式進行:1送風口應設置在起居室、臥室等主要活動區,排風口可集中設置在衛生間、浴室或其他區域。室內樓梯間、過道和敞開式餐廳可作為過流區;當室內有循環空氣時,回風口宜設置在活動區或過流區。2每個房間或主要活動區均設置送風口,對于無回風口的房間,應考慮門縫、門或墻面設置溢流口等措施。5.3.5通風系統管路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縮短風管長度;2采用直管路設計,避免轉彎;3在設計初期確定通風系統的管路方案。5.3.6通風系統的風速設計,宜符合下列規定:1管路應進行水力計算。室外進風口和排風口風速宜為3m/s~4m/s;室內主風管內風速宜為2m/s~3m/s;支風管內風3室內送風口宜可調節風量5.3.7室外進風口和排風口的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新風進風口應設在室外空氣較清潔的地方。2新風口和排風口宜不同方向,且距離不宜小于4m。應避免進風、排風短路;新風進風口和燃氣熱水器燃燒廢氣排放口宜不同方向,水平布置時距離不宜小于10m。3進風口下緣距室外地坪不宜小于2.0m,當設在綠化帶時,不宜小于1.0m;朝向人員活動場所的排風口下緣距人員活動地坪4應防止異物、雨水進入室內,外形美觀,耐久性好。5.3.8與室外連通的新風和排風管路均應安裝保溫密閉型電動風閥,并與系統聯動;當系統處于關閉狀態時,應確保新風和排風管路風閥處于關閉狀態。5.3.9新風系統宜設置旁通措施,并與外窗開啟感應裝置聯動。5.3.10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的熱回收裝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顯熱回收裝置的溫度交換效率不應低于75%;2全熱熱回收裝置的焓交換效率不應低于70%;3熱回收新風機組或一體式熱回收新風熱泵機組室內機單位風量風機耗功率應小于0.45W/(m3/h);4寒冷地區宜根據項目技術經濟分析情況選用全熱回收裝置或顯熱回收裝置,夏熱冬冷地區宜選用全熱回收裝置;5新風系統新風量具有可調節功能;6新風系統可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進行調節和控制。5.3.11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應設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氣凈化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新風入口處的空氣凈化裝置應滿足以下要求:對于大于等過濾器),且不應低于60%(即中效玉型過濾器),并應設置預過濾器;回風宜設置中效I型過濾器2空氣凈化裝置宜安裝在進風口、回風口、熱回收裝置的進風前、換熱器前或其他合適的位置。5.3.12寒冷地區的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應設置防凍措施,防凍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1采用加熱裝置預熱室外空氣。可采用電加熱方式;有集中供暖時,宜利用熱網回水加熱。2采用地道風(土壤熱交換器)預熱室外空氣。冬季預熱出5.3.13衛生間通風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設置機械排風系統或預留機械排風系統開口,且應留有必要的進風面積。衛生間全面通風換氣次數不宜小于5次·h-1。2每個衛生間宜設置獨立的排風裝置,無外窗房間排風經排風裝置導入排風豎井,借助無動力風帽排出室外。排風豎井排風量宜按每個衛生間排風量總和的60%~80%計算。3衛生間排風風道宜坡向衛生間,以利于管道內凝結水的排除;進入排風豎井前應設置密閉型電動風閥或止回閥。4當采用熱回收新風機組時,衛生間排風宜通過熱回收后直接排出,不應作為回風重新進入室內。5.3.14廚房應設置獨立的排油煙補風系統,補風口設置應符合下列規定:1補風口宜盡可能設置在灶臺附近;2補風應從室外直接引入,補風管道引入口處應設與排油煙機聯動的保溫密閉型電動風閥;3排油煙系統未開啟時,補風口必須關閉嚴密,不得漏風;4補風管道應采取保溫措施,防止結露。5.3.15空調機組應進行消聲隔振處理,新風出口處和排風入口處宜設消聲裝置及軟連接。在新風管進入臥室、起居室等房間前宜在管道上設置消聲器或消聲彎頭5.3.16新風機組宜安裝于廚房、衛生間、封閉陽臺等通風條件好的輔助用房內,并且不宜靠近聲環境要求較高的房間;當必須靠近時,應采取隔聲、吸聲和隔振措施。6.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給水排水設計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和《民用建筑節水設計標準》GB50555的相關規定。6.1.2有熱水供應時,應有保證用水點處冷水、熱水供水壓力平衡和穩定的措施。6.1.3應采用節水器材和器具,合理設置計量裝置。6.1.4景觀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來水和地下井水。6.2建筑給水排水6.2.1市政管網供水壓力和水量充足時,應充分利用市政管網的水壓直接供水。6.2.2市政管網供水壓力或水量不能滿足供水要求時,應設置二次加壓設施,且應滿足下列要求:2分區內低層部分應設減壓設施,保證各用水點供水壓力不大于0.20MPa,且不應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壓力。6.2.3應結合市政條件、建筑物高度、安全供水因素,綜合考慮選用合理的加壓供水方式。市政條件許可的地區,宜采用疊壓供水設備,但需要取得當地供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批準。6.2.4應根據管網水力計算選擇和配置供水加壓泵,保證水泵工作時高效率運行。應選擇具有隨流量增大揚程逐漸下降特性的供水加壓泵6.2.5二次加壓泵房應靠近負荷中心設置,當加壓泵房設置在多層地下室時,應設置在距離用水點較近的樓層。6.2.6給水調節水池或水箱、消防水池或水箱應設置溢流管道和溢流報警裝置,溢流廢水宜排至再生水調節池回收利用。6.2.7中水、雨水、循環水以及給水深度處理的水處理宜采用自用水量較少的處理設備。6.2.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給水、熱水、中水以及直飲水等給水管道設置計量水表應符合下列規定:1入戶管上應設計量水表;2小區及單體建筑引入管上應設計量水表;3加壓分區供水的貯水池或水箱前的補水管上宜設計量水表;4機動車清洗用水管上應安裝水表計量;5采用地下水水源熱泵為熱源時,抽、回灌管道應分別設計量水表;6滿足水量平衡測試及合理用水分析要求的管段上應設計量水表。6.2.9地面以上的污廢水應采用重力流直接排入室外管網。6.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生活熱水應優先采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熱水系統設計應與建筑設計同步進行,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太陽能熱水系統應根據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安裝條件等綜合因素,選擇其類型、色澤和安裝位置,并應與建筑物整體及周圍環境相協調;2太陽能集熱器的規格宜與建筑模數相協調;3安裝在建筑屋面陽臺墻面和其他部位的太陽能集熱器支架及連接管線應與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一并設計;4太陽能熱水系統應滿足安全、適用、經濟、美觀的要求,并6.3.2設有集中生活熱水供應系統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其熱源應按下列原則選用:2當無利用上述熱源的條件,且在城市熱網供應范圍內時,宜采用城市熱網;3除有其他用汽要求外,不應采用燃氣或燃油鍋爐制備蒸汽,通過熱交換后作為生活熱水的熱源或輔助熱源;4當有其他熱源可利用時,不應采用直接電加熱作為生活熱水系統的主體熱源。6.3.3集中生活熱水系統應采用機械循環,保證干管、立管中的熱水循環。集中生活熱水系統熱水表后或戶內熱水器不循環的熱水供水支管,長度不宜超過8m。6.3.4集中生活熱水加熱器的設計供水溫度不應高于60益。6.3.5生活熱水水加熱設備的選擇和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3熱媒入口管應裝自動溫控裝置。6.3.6生活熱水供回水管道、水加熱器、貯水箱(罐)等均應采取保溫處理措施。室外保溫直埋管道不應埋設在冰凍線以上。7.1.1變配電室的位置應靠近用電負荷中心,220/380V供電半徑居住區域不宜超過200m,公共區域不宜超過250m,末端配電箱7.1.2變電所應選用D,yn11接線的低損耗電力變壓器,并應滿7.1.3變壓器低壓側應設置集中無功補償裝置,補償后低壓側功率因數不應低于0.90。7.1.4應合理選擇變壓器的容量和數量,并使各變壓器的三相負荷保持平衡。7.2照明及用電設施7.2.1室內照明照度值及對應照明功率密度LPD限值應滿足《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50034的有關規定,且LPD限值不應超過目標值。建筑物不宜采用過多的外立面照明或設置大幅LED屏幕,立面夜景照明的LPD限值應滿足行業標準《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7.2.2選擇家用電器時,宜采用達到中國能效標識2級及以上等級的節能產品。7.2.3采用的照明設備和家用電器的諧波含量,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電磁兼容限值諧波電流發射限值(設備每相輸入電流臆要求7.2.4樓梯間、走道、門廳、電梯廳等室內公共場所的照明,應采用LED等高效光源,并按使用需求自動開關燈或調光控制。7.2.5地下車庫等公共空間,應按使用需求自動調節照度,并宜配合建筑專業設置導光管等天然采光設施。在具有天然采光條件或天然采光設施的區域,燈具布置及控制方式應按照環境照度分區設計。7.2.6道路照明、景觀照明應采用節能光源和燈具,并具有節能控制措施。7.2.7有條件時可設置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推廣使用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建造材料。7.2.8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戶內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統。7.2.9當一個樓棟單元設有兩部及以上電梯時,應采用節能運行模式的控制系統。7.2.10電機設備選擇及其控制、計量應符合下列規定:1電機設備應采用高效節能型,其功率的選擇,應根據負載特性和運行要求,使之工作在經濟運行范圍內;2電機設備及其監測、控制與計量應滿足本標準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給水排水專業中針對電機設備的節能、環保措施。7.3能耗計量與管理7.3.1能耗計量及監測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1能耗應分類計量;2每套住宅、公寓或需計量的宿舍應設置電能表;3公共區域應設置能耗監測管理系統,進行能效分析和管理,實現能耗數據在線、實時監測和動態分析。7.3.2用于能源監測的電能表宜釆用模數化導軌安裝的直接接入靜止式交流有功電能表。7.3.3選用計量表應帶通信接口,具有遠傳功能。8能耗指標及計算8.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標,應采用一次能源計量,并8.1.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應包括供暖、供冷、照明和新風輸送年一次能源消耗量。8.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年耗熱量、供冷年耗冷量和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應滿足表8.1.3規定的限值。表8.1.3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標氣候區屬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供暖年耗熱量Qh[kWh/(m2·a)]供冷年耗冷量Qc[kWh/(m2·a)]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ET[kWh/(m2·a)]8.1.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計算用面積應為套內使用面積。8.2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8.2.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應按下式求和計算:式中:ET—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kWh/(m2·a);Eh—供暖年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2·a);Ec—供冷年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2·a);Elig—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2·a);Es—新風輸送年一次能源消耗量,kWh/(m2·a)。8.2.2供暖年一次能源消耗量應根據不同情況按下列公式計算:Eh2)(8.2.2-1)2當使用電力時:Ehhhe(8.2.2-2)式中:R—取8.14kWh/kgce;茁—一次能源換算系數,按附錄B取值;h—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年耗熱量,kWh/(m2·a);1—管網效率,按管網實際或設計效率取值,%;2—鍋爐效率,按鍋爐效率或設計效率取值,%;he—供暖系統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按表8.2.2的規定取值,%。表8.2.2供暖系統的性能系數(能效比)供暖系統類型性能系數(能效比)濁he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系統其他類型空調機組8.2.3供冷年一次能源消耗量應按下式計算:Ec式中:Qc—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冷年耗冷量,kWh/(m2·a);ce—供冷系統的性能系數(能效比),按表8.2.3的規定取值。表8.2.3供冷系統的性能系數(能效比)供冷系統類型性能系數(能效比)濁ce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系統其他類型空調機組8.2.4照明年一次能源消耗量應按下式計算:Elig(ti·LPD/1000)·365(8.2.4)式中:LPD—照明功率密度,按設計值或取3W/m2;i—照明開關時間,按表8.2.4的規定取值,h。表8.2.4照明開關時間時段下列計算時點的照明開關時間(h)周一周日T123456789h00000000Th0000008.2.5新風輸送年一次能源消耗量應按下式計算:sEss式中:Ws—新風系統單位風量耗功率,W/(m3/h);s—新風系統送風量,按人員密度法確定,人均建筑面積3/h;A—套內使用面積m2;s1—新風輸送能耗計算起始時點;s2—新風輸送能耗計算終止時點;s—計算時間步長,取1h。8.3供暖年耗熱量和供冷年耗冷量8.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供暖年耗熱量應從規定的供暖計算起始日期至供暖計算終止日期,按下式進行逐時計算并累加:式中:Qh—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年耗熱量,kWh/(m2·a);h1—供暖年耗熱量計算的起始時點,按表3.2.3取值;h2—年供暖耗熱量計算的終止時點,按表3.2.3取值;h—年供暖耗熱量計算時間步長,取1h;hi—在i計算時點,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熱負荷,W/m2。8.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冷年耗冷量應從規定的供冷計算起始日期至供冷計算終止日期,按下式進行逐時計算并累加。c式中:Qc—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冷年耗冷量,kWh/(m2·a);c1—供冷年耗冷量計算的起始時點,按表3.2.3取值;c2—供冷年耗冷量計算的終止時點,按表3.2.3取值;c—供冷年耗冷量計算時間步長,取1h;ci—在i計算時點,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冷負荷,W/m2。8.4熱負荷和冷負荷8.4.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熱(冷)負荷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2計算熱(冷)負荷時應計入新風熱(冷)負荷并扣除從排風中回收的熱(冷)量;3計算熱(冷)負荷時,人體、家電、照明的散熱量形成的熱(冷)負荷采用非穩態傳熱逐時計算方法;4當室外溫度臆28益且相對濕度臆70%時,利用自然通風,不計算供冷消耗量;5室外氣象參數可按現行行業標準《建筑節能氣象參數標8.4.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熱負荷應根據建筑物下列各項散失和獲得的熱量確定:1圍護結構傳熱耗熱量;2外門、窗縫隙滲入室內的冷空氣耗熱量;3外門開啟時經外門進入室內的冷空氣耗熱量;4通風耗熱量;5通過透明圍護結構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得熱量;6建筑物的內部熱源得熱量,包括人體、照明和家用電器散熱。8.4.3應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進行逐項逐時的熱負荷計算,計算i點逐時熱負荷應按下式進行計算:hivfi式中:qhi—計算i點的逐時熱負荷,W/m2;v—計算i點圍護結構傳熱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f—計算i點冷風滲透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i—計算i點冷風侵入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i—計算i點通風得熱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i—計算i點太陽輻射得熱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t—計算i點建筑物內部熱源引起的逐時熱負荷,W/m2。8.4.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空氣調節區域冷負荷,應根據建筑物下列各項散失和獲得的熱量確定:1圍護結構傳熱得熱量;2通風得熱量;3通過透明圍護結構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得熱量;4建筑物的內部熱源得熱量,包括人體、照明和家用電器散熱。8.4.5應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空氣調節區域進行逐項逐時的冷負荷計算,計算i點逐時冷負荷應按下式進行計算:civii式中:qci—計算i點逐時冷負荷,W/m2;v—計算i點圍護結構傳熱引起的逐時冷負荷,W/m2;i—計算i點通風得熱引起的逐時積冷負荷,W/m2;i—計算i點太陽輻射得熱引起的逐時冷負荷,W/m2;t—計算i點建筑物內部熱源引起的逐時積冷負荷,附錄A建筑氣密性能檢測方法A.0.1本方法適用于鼓風門法進行建筑物氣密性能的檢測。A.0.2鼓風門法的檢測應在50Pa和-50Pa壓差下測量建筑物換氣量,通過計算換氣次數量化外圍護結構整體氣密性能。A.0.3采用鼓風門法檢測時,宜同時采用紅外熱成像儀拍攝紅外熱像圖,并確定建筑物的滲漏源。A.0.4建筑氣密性能的檢測應按下列步驟進行:1將調速風機密封安裝在房間的外門框中;2利用紅外熱像儀拍攝照片,確定建筑物滲漏源;3封堵地漏、風口等非圍護結構滲漏源;4啟動風機,使建筑物內外形成穩定壓差;5測量建筑物的內外壓差,當建筑物內外壓差穩定在50Pa或-50Pa時,測量記錄空氣流量,同時記錄室內外空氣溫度、室外大氣壓。A.0.5建筑氣密性能的檢測值的處理應下式處理:1換氣次數應按下式計算:/V/V式中:N0、N0—室內外壓差為50Pa、-50(A.0.5-1)(A.0.5-2)Pa下房間的換氣次數,h-1;5-0—室內外壓差為50Pa、-50Pa下空氣流量的平均值,m3/h;V—被測房間或建筑換氣體積,m3。2建筑或房間的換氣次數應按下式計算:(A.0.5-3)式中:N50—室內外壓差為50Pa條件下,建筑或房間的換氣次數,單位:h-1。A.0.6當以戶為對象進行氣密性能檢測時,測試戶數不少于整棟建筑戶數的5%,且至少應包括頂層、中間層和底層的典型戶型各1戶;當以單元為對象進行氣密性能檢測時,測試單元不少于整棟建筑單元數的10%,且不應少于1個單元。附錄B一次能源換算系數B.0.1各種能源折算為一次能源的單位為標準煤當量。B.0.2實際消耗的燃料能源應按其低位發熱量折算到kWh,再按表中一次能源換算系數折算到標準煤量。B.0.3各類能源的一次能源換算系數應按表B.0.3取值。表B.0.3一次能源換算系數能源名稱平均低位發熱量一次能源換算系數茁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焦炭原油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煤焦油渣油液化石油氣煉廠干氣油田天然氣3氣田天然氣3煤礦瓦斯氣3焦爐煤氣3高爐煤氣3熱力—續表B.0.3能源名稱平均低位發熱量一次能源換算系數茁—按當年火電發電標準煤耗電量)生物質能—熱量)電力(光伏、風力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自用)—0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行的,寫法為“應符合引用標準名錄3《建筑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9《被動式超低能耗綠色建筑技術導則》(試行)(居住建筑)14《河南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寒冷地區75%)DBJ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條文說明 3基本規定 3.5建筑氣密性指標 4建筑與建筑熱工 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 4.4建筑氣密性設計 4.6圍護結構防潮設計 5供暖空調和通風系統 5.2供暖空調系統設計 5.3通風系統設計 6給水排水 6.2建筑給水排水 7.2照明及用電設施 8能耗指標及計算 8.2年一次能源總消耗量 8.4熱負荷和冷負荷 附錄B一次能源換算系數 1.0.1《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建筑能建設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開展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是以控制建筑能耗指標為導向,采用性能化設計方法進行設計。與常規的節能建筑相比,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以下優勢:一是更加節能。建筑物全年供暖供冷需求顯著降低,寒冷地區建筑節能率達到90%以上。與現行國家節能設計標準相比,供暖能耗降低85%以上。二是更加舒適。建筑室內溫濕度適宜;建筑內墻表面溫度穩定均勻,與室內空氣溫度溫差小,體感更舒適;具有良好的氣密性和隔聲效果,室內環境更安靜。三是更好空氣品質。有組織的新風系統設計,提供室內足夠的新鮮空氣,同時可以通過空氣凈化技術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四是更高質量保證。減少熱橋、高氣密性設計,采用高品質材料部品,精細化施工及建筑裝修一體化,使建筑質量更高、壽命更長。為建立符合河南省情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術標準體系,標準編制組在借鑒國內外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經驗基礎上,結合河南省已有的工程實踐,制定了《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以下簡稱“本標準冶),為河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設與推廣提供技術依據。1.0.2本標準適用于我省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居住建筑包括:3住宅與其他使用功能場所組合建造的住宅部分,宿舍與其他使用功能場所組合建造的宿舍部分;4與其他功能場所組合建造的、建筑設計依據為《住宅設計式辦公樓(引自《辦公建筑設計規范》JGJ67)、公寓式旅館(引自語標準》GB/T50504)以及其他名稱中含有“公寓冶字樣的各種類型的建筑。目前,我國尚未編制通用的公寓設計標準。或其他使用性質的建筑。如果僅根據設計項目的名稱來確定其節能設計是否采用本標準,會引起不必要的爭議。為了統一標準、減少爭議,本標準建議不能只按照設計項目名稱來判斷其建筑性質,而是根據其建筑設計依據來確定設計項目的節能設計是否執行本標準。只要其建筑50368或《宿舍建筑設計規范》JGJ36的,就按照本標準進行節能設計。托兒所、幼兒園、托老所和老年公寓等建筑,考慮到這類建筑主要房間的采光系數要求較高,窗墻面積比較大,用能需求更接近公共建筑,用公共建筑節能標準評判會更合理。由于既有居住建筑的節能改造在經濟和技術兩個方面與新建居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標準并不涵蓋既有居住建筑的節能改造。1.0.3本標準是從超低能耗節能目標的角度對居住建筑提出要求,并不涵蓋居住建筑所應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要求,如結構、防火安全等,且涉及的專業較多,相關專業均應按照國家和我省的標準規定執行。因此,在進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時,除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外,還應符合國家和省現行相關標準的規定。2.0.3建筑氣密性可表征建筑物或房間在正常密閉情況下的無組織空氣滲透量,通常用室內外壓差為50Pa情況下的換氣次數來表征。2.0.4反映了建筑自身的熱消耗量水平,包括處理新風所需的熱消耗量,體現建筑物圍護結構的綜合保溫性能。2.0.15、2.0.16建筑氣密性要求作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的一項關鍵指標,是國內建筑節能工作中的新要求,目前,進行氣密性處理所使用的氣密性材料已在國內項目中大量應用,但氣密性材料種類多樣,國內也沒有相關的國家或行業標準對其進行規定。防水隔汽材料具備傳統防水和隔絕水蒸氣滲透的功能、防水透汽材料具備傳統防水和能使部分水蒸氣滲透出圍護結構的功能,依然可以在超低能耗建筑氣密性要求上發揮重要作用。表1防水隔汽材料技術要求項目性能指標試驗方法縱向:逸120;橫向:逸120斷裂伸長率,%縱向:逸70;橫向:逸60撕裂強度(釘桿法),N縱向:逸60;橫向:逸60不透水性透水蒸氣性,g/(m2·24h)低溫彎折性耐熱度表2防水透汽材料技術要求項目性能指標試驗方法縱向:逸150;橫向:逸150斷裂伸長率,%縱向:逸60;橫向:逸60撕裂強度(釘桿法),N縱向:逸80;橫向:逸80不透水性透水蒸氣性,g/(m2·24h)2.0.17常用的保溫隔熱墊塊(片)有高密度模塑聚苯板、擠塑聚苯板、硬泡聚氨酯板,橡塑材料或木材,主要應用于金屬連接件與墻體之間的墊片、門窗框下方的墊塊、屋面女兒墻頂端的保溫等。3基本規定3.1.1作為高性能的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的室內環境參數應滿足較高的熱舒適水平。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以能耗指標為控制依據的,因此,在節能設計中,應以建筑的能耗指標限值為約束目標,通過以下途徑降低建筑能耗:1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熱工設計、減少熱橋設計、建筑氣密性設計,控制建筑物的傳熱損失;2通過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降低建筑物的通風換氣熱損失;3通過建筑遮陽設計,降低建筑的夏季供冷能耗;4冷熱源應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一次能源使用。本標準提倡性能化設計方法,即以建筑室內環境參數和能耗指標為性能目標,利用能耗模擬計算軟件,對設計方案進行逐步優化,最終達到預定性能目標要求的設計過程。因此,本標準關于能耗指標的規定為約束性指標,而對于圍護結構、能源設備和系統等指標為推薦性指標,可以通過性能化設計進行優化。建筑方案的設計,施工單位應參與建筑保溫做法、熱橋處理及建筑氣密性保障等細部設計,保證設計目標能在施工中得到貫徹落實等內容。3.1.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圍護結構熱橋和建筑氣密性處理非常關鍵,在計算冷熱負荷時是考慮空氣滲透的,因此,應制定專項節點設計方案,并繪制詳細的構造詳圖。316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暖通空調設計要求通過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有效控制建筑物的通風換氣熱損失,因此,應研究和制定合理的新風處理方案,并對氣流組織進行優化設計。3.1.7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較高的建筑氣密性,采用全裝修可以避免業主(用戶)二次裝修時,造成對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和建筑氣密性的損壞,以及對新風氣流組織的影響。此外,室內裝修應采用無污染環境友好型材料和部品,滿足高品質的居住要求。3.2室外計算參數3.2.3河南省主要城市供暖年耗熱量與供冷年耗冷量的計算起止日期,是依據各城市或地區的全年逐時溫度確定的。供暖年耗熱量計算,取連續低于15益的小時超過20h連續三天以上,或全天24h均低于15益的日期為起始日期;取連續高于15益的小時數超過5h連續三天以上的日期為終止日期。供冷年耗冷量計算,取連續高于29益的小時數超過4h連續三天以上的日期為起始日期;取連續高于29益的小時數小于4h連續三天以上,或全天24h均低于29益的日期為終止日期。當根據以上條件無法確定某城市的供冷年耗冷量計算日期時,其供冷年耗冷量計算起始日期為室外溫度高于28益連續2h以上的日期,終止日期為室外溫度高于28益連續2h以下的日期。3.3室內計算參數3.3.1、3.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室內舒適度更高的建筑,因此,在供暖年耗熱量計算日期,主要房間的室內溫度的應取20益,室內相對濕度應取30%~60%;在供冷年耗冷量的計算日期,主要房間的室內溫度的應取26益,室內相對濕度應取60%。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較好的建筑氣密性,并且可以利用新風熱回收系統實現全熱交換在冬季室內外溫差較大的地區比普通建筑在保持室內相對濕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以有效避免冬季由于冷風滲透造成的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的降低。實際調查結果表明,北方冬季超低能耗建筑的室內濕度一般都在30%以上。冬季空調集中加濕耗能較大,因此根據超低能耗建筑的優勢,冬季不設置空氣加濕系統。本節中所列冬季室內濕度為舒適度要求,不參與設備選型和能耗指標的計算。3.4室內環境參數3.4.1為了提高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室內空氣品質,要求室內的新風量不小于30m3/(h·人)。對住宅、宿舍等建筑可能存在二氧化碳濃度超標的問題,需要對該濃度進行控制,根據相關標準的要求,確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宜大于0.1譯。定圍護結構的內表面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的溫差。3.4.3、3.4.4依據現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住建筑室內的噪聲級。等污染物的濃度。3.5建筑氣密性指標3.5.1本條主要規定了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氣密性指標。4建筑與建筑熱工4.1.2建筑通風包括主動式通風和被動式通風,主動式通風指的是利用機械設備動力組織室內通風的方法,一般要與空調、機械通風系統進行配合;被動式通風(自然通風)指的是采用“自然冶的風壓、熱壓作為驅動對房間降溫。自然通風是降低建筑能耗和改善室內熱舒適的有效手段。當室外空氣溫度不超過夏季空調室內設計溫度時,只要建筑具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效果,就能夠帶走室內的發熱量,就能夠獲得良好的熱舒適性。建筑能否進行有效的自然通風,除受室外氣象條件制約外,還取決于建筑自身。建筑設計時,若能充分利用考慮自然通風的要求,對如何引風入室、如何組織氣流通過合理的路徑,經室內空氣流出室外進行必要的設計,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自然通風效果。4.1.3建筑體形系數的大小對建筑能耗的影響非常顯著。建筑體形系數越小,單位建筑面積對應的外表面積越小,外圍護結構的傳熱損失越小。從降低建筑能耗的角度出發,應控制建筑體形系數。但是,建筑體形系數不只是影響外圍護結構的傳熱損失,它還與建筑造型、平面布局、采光通風等緊密相關。建筑體形系數過小,將制約建筑師的創造性,造成建筑造型呆板,平面布局困難。因此,如何合理確定建筑形狀,既要考慮本地區氣候條件,冬、夏季太陽輻射強度、風環境、圍護結構構造等各方面因素,又要權衡利弊,兼顧不同類型的建筑造型,盡可能減少房間的外圍護面積,使體形不要太復雜,凹凸面不要過多,以達到節能的目的。建筑體形系數的計算應符合現行的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省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寒冷地區75%)DBJ41/T184的規定。因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是以能耗指標為約束目標,所以本條文沒有對建筑體形系數限值強制,而采用了“不宜冶的表述。4.1.4窗墻面積比既是影響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也受建筑日照、采光、自然通風等滿足室內環境要求的制約。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外窗的傳熱系數遠大于外墻,窗墻面積比越大(即外窗面積越大時),其供暖能耗和供冷能耗就會相應的增大,不利于建筑節能,因此,在進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時,應進行模擬計算,選擇合適的窗墻面積比。窗墻面積比的計算應符合現行的河南省工程建設標準《河南設計人員應在滿足本標準規定的能耗指標和采光、通風要求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建筑各朝向的窗墻面積比。范圍。4.1.5外墻材料需要良好的氣密性、較大的比熱容和良好的熱惰性,應能起到調節室內熱工環境的作用。嚴禁使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塊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這種砌筑墻體的熱惰性不能滿足室內溫度調節的要求;二是這種砌筑墻體建成的房屋不滿足本標準建筑氣密性的要求。4.1.7新風和排風管道布置與室內空間布局協調,縮短風管長度,可以減少空氣阻力,達到節能和節材的目的。4.1.8不燃保溫隔熱材料宜選用巖棉、玻璃棉等材料,不得采用B1級及以下保溫材料。4.2圍護結構熱工設計4.2.1本條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各部分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參數做出了規定。圍護結構K值應是考慮了熱橋影響后的平均傳熱系數和墻體(屋面)系統性熱橋。圍護結構的平均傳熱系數應按照現行國家標外門窗的K值應為主體部分(包括透明部分和非透明門芯板)和門窗框等的整體傳熱系數。4.2.3外保溫系統的連接錨栓應采取阻斷熱橋措施,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系統性熱橋對平均傳熱系數的影響。4.2.5氣密性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有直接影響,因此,外門窗應具有良好的氣密性能,綜合考慮我省建筑外門窗產品的性能水平,將外門窗的氣密性能定為7級。抗風壓性能和水密性能與建筑外門窗使用地區、建筑高度等密切相關,與節能性能無直接相關性,故符合相應的標準規定即可。4.2.6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門窗的K值比傳統節能建筑降低很多,本標準推薦使用PVC塑料門窗、木門窗及鋁木(木鋁)復合門窗等保溫性能更好的門窗。即使使用這樣的門窗,其玻璃的配置也要采用Low-E膜層、真空層、惰性氣體等以加強門窗的保溫,降低門窗的K值。門窗產品數據的依據,應是廠家提供的檢測報告。4.2.7目前,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應用的的保溫材料主要為石墨聚苯板、擠塑聚苯板等有機類保溫板材,巖棉、真空絕熱板等無機類保溫板材應用較少;并且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外墻的傳熱系數較小,導致其有機類保溫材料的厚度大幅增加,因此必須在設計時加強防火方面的設計技術措施。現行國家標準《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對不同建筑采用外保溫系統的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等級提出了要求,設置要求筑外墻外保溫防火隔離帶技術規程》JGJ289的規定執行。4.3減少熱橋設計4.3.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熱橋有結構性熱橋和系統性熱橋,應嚴格控制熱橋的產生,對建筑外圍護結構進行減少和消除熱橋的專項設計。外墻、屋面、地下室外墻和地面等易產生結構性熱橋,應重點處理。對于外保溫的系統性熱橋,應在保證外保溫系統安全的前提下,減少和主體的拉結。4.3.2本條對外墻進行減少熱橋設計時做出的規定。前三款是對外保溫做出的規定,后三款是對在墻上固定支架、管道穿墻以及開關、插座時做出的規定。墻體兩側的開關、插座不應在同一空間位置,應錯位安裝。另外,對于居住建筑的底部有公共建筑的部分(含商業服務網點),鼓勵公共建筑部分的外保溫層和上部居住建筑的外保溫層連續,使建筑的外立面易于處理,否則,應采取相應措施,使居住建筑的外保溫層向下延伸1000mm,以處理此處的熱橋。4.3.3本條對屋面進行減少熱橋設計時做出的規定。1屋面保溫層與外墻保溫層應實現交圈、連續,不得出現間斷情況。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屋面應有良好的保溫及防水效果,屋面的防水等級應為玉級。3對突出屋面的風道、煙道、管井等,其外側的保溫層應與屋面、墻面保溫層連續。對女兒墻、土建風道出風口等薄弱環節,應設置金屬蓋板,以提高其耐久性。4對管道穿屋面以及室內側和室外側的管道,均應采取保溫措施4.3.4本條對地下室和地面進行減少熱橋設計時做出的規定,此處的地下室包含半地下室的情況。地下室外墻外側保溫層應與地上部分保溫層連續,并應采用防水性能好的保溫材料,如擠塑聚苯板。4.3.5本條對外門窗進行減少熱橋設計時做出了規定。1本款規定了當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外墻外保溫系統時,外門窗的安裝方式、安裝位置及減少熱橋的措施。2窗臺板對保溫系統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保證系統可靠性,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外側的窗臺板應采用成品窗臺板,以避免雨水侵蝕從而造成保溫層的破壞。4.3.6懸挑陽臺的陽臺板在滿足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宜采用陽臺板與主體結構斷開的設計。在斷開處應填塞保溫材料以斷開熱橋。懸挑結構梁處應做好保溫設計。此處的保溫應和主體墻的保溫連續,保溫材料應將挑梁和陽臺結構體整體包裹、交圈。4.4建筑氣密性設計4.4.1建筑氣密層并不是由某種特殊材料層形成,而是由具有氣密性的圍護結構自然構成,。建筑氣密性對于實現超低能耗目標非常重要。良好的建筑氣密性可以減少冬季冷風滲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風導致的供冷消耗量增加,避免濕氣侵入造成的建筑發霉、結露和損壞,減少室外噪聲和空氣污染等不良因素對室內環境的影響,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質。因此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要求,建筑氣密層應連續并包圍各居住單元圍護結構內側,建筑設計施工圖中應明確標注氣密層位置。4.4.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造型和節點設計宜簡潔,以減少或避免出現建筑氣密性難以處理的情況。應選擇適用的氣密性材料做節點氣密性處理如緊實完整的混凝土、氣密性薄膜、專用膨脹密封條、專用氣密性處理涂料等材料。包裝膠帶、聚氨酯發泡、防水硅膠等材料不適合做節點氣密性處理材料。4.4.3在進行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設計時,應選擇適用的氣密性材料構成建筑氣密層,常見的材料包括澆筑良好的混凝土、砌塊墻體內表面的抹灰層(厚度逸15mm)、防水隔汽膜、硬質木板(如密度體等均不適合做建筑氣密層。4.5.2為了確保遮陽措施在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工程項目上有效實施和保證遮陽構造的安全性,必須保證建筑遮陽與建筑一體化4.5.3本條文主要規定遮陽措施不應影響供暖房間冬季的太陽輻射得熱。我省地跨寒冷地區和夏熱冬冷地區,遮陽應能遮擋夏季太陽輻射和透過冬季太陽輻射。建筑門窗洞口的遮陽構件或設施,應具有按太陽輻射季節性變化調節遮陽效果的作用,一般應采取活動式建筑遮陽或采用固定式建筑遮陽等遮陽措施,這兩種措施均能實現按冬季遮陽系數大、夏季遮陽系數小的要求適應季節性的變化。4.6圍護結構防潮設計4.6.1冬季供暖建筑通常室內溫濕度高于室外環境,外圍護結構受到室內熱濕作用,熱量和水蒸氣經圍護結構流向室外,若圍護結構內側構造層為蒸汽滲透系數較大的材料(如加氣混凝土和粘土磚等多孔材料),當建筑室內外存在水蒸氣分壓力差時,室內水蒸氣會進入圍護結構內部,如果圍護結構外側有卷材或其他密閉防水層的屋頂結構以及保溫層外側有密實保護層或蒸汽滲透系數較小的圍護結構的阻礙,水蒸氣無法穿透圍護結構,內部可能出現濕積累問題,會發生冷凝受潮現象,故應進行屋頂、外墻的內部冷凝驗算,對圍護結構進行內表面結露驗算。5供暖空調和通風系統5.1.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空調系統設計形式宜使用高效熱回收新風系統承擔室內熱(冷)負荷,不用或少用傳統供暖空調形式,以達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同時可以簡化系統,減少投資。也可以根據建筑形式、用途及當地氣候、能源特點選取其他合適的系統形式。5.1.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特征之一,也是能否實現能耗指標的關鍵因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高效的空氣源熱泵、地源熱泵系統等,可以減少煤炭等一次能源的使用,降低節能減排壓力。5.2供暖空調系統設計5.2.1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較小,考慮到集中式冷熱源自身能耗、輸送能耗等因素,不宜采用集中式,宜采用小型分散式冷熱源;集中式冷熱源應在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并且合理之后方可采用。5.2.4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的空調設備不僅應是高效節能的,而且其運行模式也應該是智能的。空調系統應能根據冷(熱)負荷、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動態變化進行自動、實時調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能和室內空氣品質的提升。5.2.5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供暖供冷系統絕大多數為分散設置的空調裝置和系統,其能效除與機組性能有關之外,還與其室外機的安裝位置有很大關系。如空氣源熱泵系統,其運行效率很大程度上與室外機所處大氣的換熱條件有關,因此在進行系統設計時,必須合理布置室外機的安裝位置1保證室外機進、排風的通暢,防止進、排風短路是布置室外機時的基本要求。當受條件限制時,應采取設置排風帽、改變排風方向、控制進風和排風的氣流速度等措施,避免發生明顯的氣流短路。2室外機除避免自身氣流短路外,還應避免其他外部含有熱量、腐蝕性物質及油污微粒等排放氣體的影響,如廚房油煙排氣和其他室外機的排風等。3當室外機運行時,會對周圍環境產生熱污染和噪聲影響,因此室外機應與周圍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離,以保證熱量有效擴散和噪聲自然衰減。對周圍建筑產生的干擾,應符合現行國家標4保持室外機換熱器清潔運行可以保證其高效運行,很有必要為室外機創造清掃條件。5.2.6無防霜凍功能的通風系統會在室外溫度低于0益時在機組內部出現結霜現象,導致通風系統損壞或失效。防霜凍措施可以是地源熱交換器、水源熱交換器或電輔助預熱設施。5.3通風系統設計5.3.2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通常使用新風系統承擔房間冷熱負荷,采用帶有高效熱回收功能的新風系統,可以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實現超低能耗目標。5.3.3由于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建筑氣密性很高,在關閉門窗的情況下,居民已不能通過門窗空氣滲透得到足夠的新鮮空氣;并且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能耗指標控制也較為嚴格,在供暖季和供冷季,除非特殊情況,一般不允許開窗通風。因此,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必須按戶設置單獨的新風和排風系統;同時,考慮到室內需要維持一定的微正壓,故設計排風量比新風量略少。534室內氣流組織設計的原則是盡可能使室內各個房間或區定。對于不能設置回風口的房間,在房間內門與地面之間預留一定的縫隙,使得該房間可以順利回風。5.3.6控制風管、風口的風速是為了控制噪聲和使氣流均勻,使人無明顯的吹風感,提高室內舒適度。5.3.7進風口、排風口保持一定的距離,是為了防止氣流短路。進風口、排風口應設置格柵或網格,防止樹葉、老鼠或鳥類等進入通風系統。5.3.8在新風和排風管路中安裝密閉閥門,目的是為了防止新風滲透。5.3.9新風系統宜設置旁通管,當過渡季節或夏季室外溫濕度適宜時,新風宜經過過濾裝置后由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中國鉍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鎳鈦合金無蒂取石系統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三年級下冊令人難忘的事作文500個字
- 2025-2030中國鋁離子電池行業市場運行數據分析及發展機遇與風險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金絲桃素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重型機械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酒吧POS軟件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道路清掃車行業發展分析及發展前景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通信電纜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運算跨導放大器(OTA)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5年度智能硬件產品全國區域獨家代理合同3篇
- 辦公室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招聘50人歷年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浙江嘉興市眾業供電服務限公司招聘38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課件】第12課+理想與典范-古希臘與古羅馬美術+課件高中美術人教版(2019)美術鑒賞
- 建筑行業安全隱患舉報獎勵機制
- 公司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
- Unit10 How to stay safe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教科版(廣州)英語五年下冊
- 小學生詩詞大賽練習資料
- 鋁板幕墻監理細則
- 全過程工程咨詢管理服務方案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