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濱州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濱州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濱州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濱州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山東省濱州市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今年1月,美國北密歇根大學一位教授給所教課程評分時,發現獲得全班最高分的論文是用人工智能寫的。10月,清華大學教授沈陽協同人工智能創作的《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11月,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辦“科技文明的時代,傳統文學何為”講座。這些新聞提出了一個共性話題,即面對人工智能寫作,我們需要如何應對?②文學寫作首先是一種文字的排列組合游戲,任何文學作品都以語音、詞語為基本單位,人工智能寫作也可視為信息的排列組合。擁有龐大語料庫是人工智能的天然優勢,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排列組合是其屬性特長。人工智能的文學寫作過程類似于把小孩領進文字積木的海洋,他隨手抓起的文字積木按照某種邏輯就能排列組合成若干篇文章。③盡管人工智能不像人類大腦那么精密復雜,但它只需要簡單專一的特長思維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類。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哪怕烏鴉已被科學家證明具備一定邏輯能力,經過訓練能說會唱,它也無法成為語言工作者和音樂家;就算狗通過海量訓練能有效識別氣味,卻未必能夠成為合格的聞香師,更遑論成為制造香水的專家。④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盡管有人說《機憶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創作,但其實它是用了約3小時、66次對話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個字符,最后從中復制出5915個字符形成的作品。學者黃鳴奮認為,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組合上已遠超人類作家的生產速度,但其文學寫作時的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都如此。⑤有文章指出,用程序來寫作和程序本身一樣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臺可運行程序的計算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就是由計算機科學家斯特雷奇編寫的情詩寫作軟件。據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經創作出《風箏》《僅此一次》《萬物都相愛》《機憶之地》等文學作品。可見,人工智能已是有著70多年寫作經驗的“老手”。今天的多個人工智能互聯,所謂“涌現”能否構成文學創作的質變?這似乎和讓一群能排列組合文字積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產出偉大作品一個道理。⑥有人說,《機憶之地》雖然獲獎了,但還達不到發表標準。其實筆者也曾嘗試用人工智能寫作,以“一個中年女人,被迫嫁了兩個丈夫,逃婚,痛失孩子,對每一個人重復孩子名字,貧困,潦倒,眼睛,面部表情”為關鍵詞寫鄉土小說,用以對比魯迅的《祝福》。人工智能創作了《深深的母愛》,筆者反復與之進行續寫、增刪、潤色等對話提示,卻難見魯迅筆下那些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比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⑦人類寫作遵循并經由“物—我—文”轉化律對文字賦能,講究神來之筆,追求打破常規,強調個人與眾不同的美感,此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人類神秘的碳基大腦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異曲同工,眾多《無題》風味不同,兩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經典作品的價值在于與時俱進,并對既有的文字意義、符號意象、修辭手段乃至語法規則的個性化革新,為人們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⑧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不能經歷“物—我—文”的轉化環節,其文學寫作是在既有數據庫中通過矩陣邏輯和算法規則來選擇最優解,想象和賦值的可能性匱乏,只有字字落實、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數智修辭,可給予人知識卻缺乏情感,有純粹形式卻非藝術創造,一如形似卻沒有情感和魂靈的雕塑,充滿匠氣。從寫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寫作也未讓飽含言外之意的破折號、省略號和感嘆號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會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處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傳神之筆,而這可能恰是決定一篇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⑨事實上,人工智能文學寫作的最終效果取決于人。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人工智能的算法規則和數智修辭使其擅長純粹的形式,擬人化的語義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規則,決定它還將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模仿者,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也無法產生顛覆、取代的效果。(摘編自李斌《人工智能寫作的最終效果取決于人》,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排列組合的角度來說,可視為信息排列組合的人工智能寫作與通常的文學寫作具有相似性。B.第四段中“但也受限于此”的“此”,指的是使人工智能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C.在學者黃鳴奮看來,人工智能盡管在文字排列組合方面優勢明顯,仍無法完全擺脫人為因素。D.與魯迅的《祝福》相比,人工智能獨立創作的《深深的母愛》缺少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第一段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寫作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B.今天已實現了多個人工智能的互聯,這表明人工智能寫作已經帶來文學創作上的質變。C.“眾多《無題》風味不同”表明,人類寫作追求打破常規,強調個人與眾不同的美感。D.當前人工智能寫作在寫作技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這是制約其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八段觀點的一項是()A.2017年5月,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詩集的橫空出世,引發熱烈討論。B.“機器人作家將寫出比人類作家更好的書,即使我這樣的幽默作家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C.作家韓少功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必須依托數據庫和樣本量,因此它們因襲舊的價值判斷,傳達那種眾口一詞的真理,難以創造新的價值判斷。D.在王安憶看來,作家要做的是“寫作,還是寫作”,而“打敗”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徑正在于作家面對的現實——“生活不按照常理出牌”。4.本文語言既嚴謹準確,又通俗易懂,請簡要說明。5.班級籌備開展一場關于“人工智能寫作能否取代人類寫作”的辯論,請你結合文本內容提煉觀點并闡述理由。【答案】1.D2.B3.C4.(1)嚴謹準確:①在說明《機憶之地》創作時,運用了一系列具體準確的數字;②使用了“并不必然”“也不一定”“并不完全”等限制性表述。(2)通俗易懂:在論述人工智能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時,舉了日常生活中“烏鴉”能說會唱、“狗”能識別氣味的熟悉事例。5.觀點一: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理由:①人工智能寫作擁有龐大的語料庫,能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快速排列組合;②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③人工智能已經創作出多部文學作品,有著70多年的寫作經驗。觀點二: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理由:①在人工智能寫作中,無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②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不能實現“物—我—文”的轉化;③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獨立創作”理解錯誤。原文為“筆者反復與之進行續寫、增刪、潤色等對話提示,卻難見魯迅筆下那些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可見,并非人工智能獨立創作。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判斷和推理的能力。B.“已經帶來”錯,原文是“今天的多個人工智能互聯”,可見,原文并沒有說今天的人工智能能互聯,但并不是說已實現了多個人工智能的互聯。選項說成了已然。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第八段觀點是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A.說的是人工智能推出詩集引發討論,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B.說的是人類作家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C.說的是人工智能寫作因襲舊的價值判斷,傳達那種眾口一詞的真理,難以創造新的價值判斷,這樣就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故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D.說的是“打敗”人工智能的途徑,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語言特點的能力。(1)嚴謹準確“《機憶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創作,但其實它是用了約3小時、66次對話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個字符,最后從中復制出5915個字符形成的作品”句,在說明《機憶之地》創作時,運用了一系列具體準確的數字;“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中,使用了“并不必然”“也不一定”“并不完全”等限制性表述。(2)通俗易懂由“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哪怕烏鴉已被科學家證明具備一定邏輯能力,經過訓練能說會唱,它也無法成為語言工作者和音樂家;就算狗通過海量訓練能有效識別氣味,卻未必能夠成為合格的聞香師,更遑論成為制造香水的專家”可知,在論述人工智能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時,舉了日常生活中“烏鴉”能說會唱、“狗”能識別氣味的熟悉事例。【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也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不管是持哪種觀點,都要結合文本內容闡述其理由。(1)如果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其理由是:由“擁有龐大語料庫是人工智能的天然優勢,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排列組合是其屬性特長”概括,人工智能寫作擁有龐大的語料庫,能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快速排列組合;由“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概括,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由“據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經創作出《風箏》《僅此一次》《萬物都相愛》《機憶之地》等文學作品。可見,人工智能已是有著70多年寫作經驗的‘老手’”概括,人工智能已經創作出多部文學作品,有著70多年的寫作經驗。(2)如果認為“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其理由是:由“人工智能……其文學寫作時的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都如此”分析,在人工智能寫作中,無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由“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不能經歷‘物—我—文’的轉化環節……,想象和賦值的可能性匱乏,只有字字落實、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數智修辭,可給予人知識卻缺乏情感,有純粹形式卻非藝術創造……從寫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寫作也未讓飽含言外之意的破折號、省略號和感嘆號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會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處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傳神之筆”分析,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不能實現“物—我—文”的轉化。由“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人工智能的算法規則和數智修辭使其擅長純粹的形式,擬人化的語義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規則,決定它還將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模仿者,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也無法產生顛覆、取代的效果”分析,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迎春花開田光明程宏發是企業家。去年,他返鄉投資創辦了現代綜合農業開發公司,種植花木、果蔬,發展生態農業。今年,公司擴大規模,他又與鎮政府簽訂了合同,征用紅嶺小學的校園。程宏發手拿蓋有鎮政府紅印的合同,來校園里準備施工,卻被看守校園的校長王文治罵出了門。王文治是程宏發的啟蒙老師,他罵學生理直氣壯。他當了三十年的校長。①三年前,紅嶺小學撤了,教師們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蕩蕩的校園。王校長和趙守信老師自告奮勇看守校園。王校長說,有他在,誰也別想打學校的主意。無奈,程宏發請我回老家去,幫他做老校長的工作。我倆既是同學又是好朋友,我就答應了他。那天,我踏進紅嶺小學的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撲鼻。兩位老師看見我,無比激動。一番寒暄后,王校長領著我在沒有了學生的校園里走著,他邊走邊回顧紅嶺小學的歷史。紅嶺小學原名燈塔小學,新中國成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嶺之上這座廟,就成了地下黨組織秘密活動和聯絡的場所。為方便開展工作,黨組織籌辦了燈塔小學。地下黨員康文賢任校長,他是護送一位首長,從湖北那邊過來的,留在了這里。又聘請了當地兩名教師,邊教書,邊從事革命工作。革命勝利后,康校長不愿意做官,堅持在學校任教。王校長繼續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在這里上學,走進低矮的教室,課桌是土臺上架著塊厚厚的木板,凳子是從家里帶的。坐在教室,向屋頂觀看,能看見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級那個深秋,綿綿的陰雨下了長達二十多天,河水猛漲,山體滑坡。那天,康校長正為我們上作文課,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墻。靠東墻坐的同學,翻窗戶逃了出去,靠西墻坐著我和三名同學,其中就有程宏發他爹,看著墻在垮塌,就傻站著,不知道逃。這時,康校長沖了過來,伸手用力把我們四個按在了木板下,讓我們蜷縮著。瞬間,教室就垮塌了。在人們把我們救出來后,我和程宏發他爹受了點兒輕傷,那兩名同學,一個腿骨折了,一個胳膊壓斷了。康文賢校長被一根木料砸中了頭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②恢復高考那年,我選擇了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就回到了紅嶺小學教書,未離開過。“唉!”王校長說著嘆著氣,淚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學生沒了,學校也就沒能保住。回家養老管孫子,我又說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學校里。”王校長和趙老師是同學。過去,趙老師是負責學校后勤的副校長,倆人在一起共事幾十年。③“死心眼,不開竅,我看你是校長還沒當夠。”趙老師“數落”著王校長,心中很無奈。就這樣,他倆住在學校里,刮風下雨,都沒能動搖過他們。像上班一樣準時,每天打開校門,清掃衛生,修剪樹木。他們還把學校教學用過的舊物件收拾起來,登記造冊,一件一件,擺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長常向人們說,城市的發展像漫過水壩的水,每時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會漫延到咱這嶺上,紅嶺小學也會重生的。這幾年,盯上校園這塊地的人不少,建養殖場的、開發山莊別墅的、辦化工廠的,王校長都在阻擋著。我告訴王校長,程宏發想聘請他擔任企業的高級顧問,給他每月發工資。“我愛錢嗎?”聽了我的話,王校長重重地甩過來一句話,“我兩年前就退休了,看著相處了幾十年的校園,沒了學生,我心里有萬分不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咱這鄉上大大小小的學校十四五所,學生把校園撐得滿滿的。這些年,村民們向外跑,生源少了,學校也就沒了,秀嶺上再也聽不到瑯瑯的書聲。”趙老師打開學校會議室的門,讓我進去參觀。這三年,他倆走遍全鄉撤掉的學校,從倒塌的校舍里搜尋來校牌、風琴、黑板、書柜等,琳瑯滿目,從上課下課用的半塊鐵犁片,到手搖的銅鈴,再到生鐵鑄造的鐘,以及后邊用的電鈴……王校長有個心愿,他想建個鄉學館,把鄉村學校所有的舊物件,陳列出來,讓那些頭頂白發的學生,回來看看,記住曾經的鄉村學校。他還計劃把學校后邊山梁上那三畝荒蕪了的土地,開墾出來,種瓜種豆。讓城市里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們來這里上勞動課,體驗田園生活。爭取給紅嶺小學掛上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那就更好。聆聽著王校長的講述,往昔紅嶺小學歡樂的時光,一幕一幕在我腦海上演。走出會議室,繞過花園,踩著青磚小道,我們來到了康文賢校長的墳前。墳塋被迎春花的枝條一年又一年編織得嚴嚴實實,青枝黃花,在春風里盛開。我們默默站在墳前,向康校長鞠了三個躬。我抬頭,看著淚眼婆娑的王校長,沒有了說服他的想法。夕陽掛在天空,金燦燦的余暉灑向校園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長漫步在夕陽里……④一年后,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掛在了紅嶺小學的校門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校長王文治把程宏發罵出校門,可見王校長性格方正耿直,也略顯其古板,思想保守。B.康校長在突發泥石流時因救學生而犧牲,傳承了紅嶺小學光榮的傳統,也忠實踐行著革命精神。C.王校長自告奮勇成為學校的守護人,和趙老師一起看護學校,兩人堅守的是鄉村教育的希望。D.文章結尾,作為說客的“我”被王校長的精神打動,實現了情節上的反轉,但又在情理之中。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用簡約的文字交代了學校閑置的現狀,凸顯了現代化進程給鄉村教育帶來的影響。B.句子②王校長自述從教的經歷,既解釋了堅守紅嶺小學的原因,又體現了他的教育情懷。C.句子③表現出趙老師不是情愿地留守,他感到無奈,認為王校長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D.句子④運用留白的藝術手法,一句話點亮全篇,處理得灑脫利落,體現了作者的構思技巧。8.文中兩次寫到“迎春花”,請結合文本分別闡釋其內涵。9.文中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回顧紅嶺小學過去?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A7.C8.①第一處的迎春花在校園里,為執著堅守的象征,烘托出王校長和趙老師淡泊名利的品質和頑強堅守的精神;②第二處的迎春花在康文賢校長的墳前,為堅強勇敢的象征,是康校長舍己為人精神的象征,是紅嶺小學革命傳統的象征。9.①使以康校長、王校長為代表的堅守教育事業,不忘革命初心的教育者形象更加豐滿,突出了在新時代依然堅守初心,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題。②豐富了文章內容,為后文紅嶺小學成為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做鋪墊,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A.“略顯其古板,思想保守”錯。校長王文治把程宏發罵出校門,可見王校長性格方正耿直,和他堅守鄉村教育的情懷。故選A。【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不是情愿地留守”“認為王校長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錯,趙老師和王校長一起自告奮勇地留守,這里的話語只是略發牢騷。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重要詞語的內涵的能力。第一處寫迎春花,在文章第四段——“映入眼簾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撲鼻。”這是“我”走進紅嶺小學校園看到的迎春花。在校園里,迎春花盛開著,清香滿校園。結合“兩位老師看見我,無比激動。一番寒暄后,王校長領著我在沒有了學生的校園里走著,他邊走邊回顧紅嶺小學的歷史”可知,迎春花象征著王校長和趙老師對鄉村教育的執著堅守,迎春花開也烘托出淡泊名利的品質和頑強堅守的精神;第二處寫迎春花,在文章倒數第四段——“墳塋被迎春花的枝條一年又一年編織得嚴嚴實實,青枝黃花,在春風里盛開。”一年又一年,迎春花盛開在康文賢校長的墳前。結合上文康校長舍己救學生的高貴行為,以及王校長和趙老師的堅守可知,此處的迎春花除了象征著康校長那種堅強、勇敢的性格,象征著康校長舍己為人精神,也象征紅嶺小學革命傳統。【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其內容上的作用結合“康校長沖了過來,伸手用力把我們四個按在了木板下,讓我們蜷縮著。瞬間,教室就垮塌了。在人們把我們救出來后,我和程宏發他爹受了點兒輕傷,那兩名同學,一個腿骨折了,一個胳膊壓斷了。康文賢校長被一根木料砸中了頭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王校長和趙守信老師自告奮勇看守校園。王校長說,有他在,誰也別想打學校的主意”“恢復高考那年,我選擇了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就回到了紅嶺小學教書,未離開過”“他倆住在學校里,刮風下雨,都沒能動搖過他們。像上班一樣準時,每天打開校門,清掃衛生,修剪樹木。他們還把學校教學用過的舊物件收拾起來,登記造冊,一件一件,擺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長常向人們說,城市的發展像漫過水壩的水,每時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會漫延到咱這嶺上,紅嶺小學也會重生的”分析,文章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包括回憶康校長舍己救學生的英雄事跡,以及王校長在紅嶺小學讀書、工作,以及王校長和趙老師自覺留在這里看守學校的事情,王校長還堅信紅嶺小學會重生的。所以,文中用大量篇幅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更加豐滿以康校長、王校長為代表的堅守教育事業,不忘革命初心的教育者形象,突出了在新時代依然堅守初心,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題。(2)分析其結構上的作用聯系“這三年,他倆走遍全鄉撤掉的學校,從倒塌的校舍里搜尋來校牌、風琴、黑板、書柜等,琳瑯滿目,從上課下課用的半塊鐵犁片,到手搖的銅鈴,再到生鐵鑄造的鐘,以及后邊用的電鈴……”“王校長有個心愿,他想建個鄉學館,把鄉村學校所有的舊物件,陳列出來,讓那些頭頂白發的學生,回來看看,記住曾經的鄉村學校。他還計劃把學校后邊山梁上那三畝荒蕪了的土地,開墾出來,種瓜種豆。讓城市里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們來這里上勞動課,體驗田園生活。爭取給紅嶺小學掛上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年后,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掛在了紅嶺小學的校門上”,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除了豐富了文章內容,揭示主題的作用,結構上,也為后文紅嶺小學成為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做鋪墊,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昔者齊康公興樂《萬》,《萬》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飲不美,面目顏色不足視也;衣服不美,身體從容不足觀也。”是以食必梁肉,衣必文繡。此掌①不從事乎衣食之財,而掌食乎人者也。是故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墨子·非樂上》)材料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②,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節選自《荀子·樂論》)〖備注〗①“掌”,通“常”。②“諰”,xǐ,害怕恐懼。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故人A不能B不樂C樂則不能D無形E形而不為F道G則不能H無亂。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法,指準則,與成語“如法炮制”中的“法”詞義相同。B.短褐,指粗布短衣,與文中“衣必文繡”中的“文繡”相對。C.惡,指憎惡,與《兼愛》“交相惡則亂”中的“惡”詞義相同。D.入,指對內,與“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中的“入”詞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墨子認為“仁者”要為天下興利除害,對人有利,就做;對人無利的,就不要做。B.墨子舉齊康公大興《萬》舞的例子,是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即從事音樂是錯誤的。C.荀子認為先王創作的雅、頌的音樂能夠感動人的善心,使邪惡骯臟的風氣遠離民眾。D.荀子認為在不同場合、不同人群中音樂的功用不同,因此需要理性對待和使用音樂。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食飲不美,面目顏色不足視也;衣服不美,身體從容不足觀也。(2)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五代史伶官傳序》)14.請概括荀子批駁墨子“非樂”的理由。【答案】10.CEG11.A12.D13.(1)說是吃的不好,面目色澤就不值得看了;衣服不美,身形動作也不值得看了。(2)禍患常常是從極小的事情里日積月累所釀成的,而智勇的人也往往被他所溺愛的東西所困擾。難道僅只是溺愛伶人有這種壞結果嗎?14.①是齊一天下的工具。②是中正和平的要領。③是人的情感絕對不能脫離的東西。【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人不能不快樂,快樂就不能不表現出來,這種快樂的表現如果不加以引導,就不可能不出現混亂。句中兩個“樂”和兩個“形”相鄰,相同詞語之間斷開,故斷為“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這種兩兩對稱的結構,即應在CE處斷開。“形而不為道”是指快樂的表現如果不加以引導,“則不能無亂”,前后句是假設的關系,故在“則”前斷開,即在G處斷開。故選CEG。【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的在句中的含義的能力。A.“詞義相同”錯誤。準則/方法。句意:將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依照現成的方法辦事。B.正確。粗布短衣/錦衣繡服。句意:跳《萬》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所以必須吃好飯和肉,必須穿繡有花紋的衣裳。C.正確。憎惡。句意:先王厭惡這種混亂。/互相憎惡(憎恨)就會混亂。D.正確。對內。句意:對內可以用來謙恭禮讓。/(屈原)對內與楚懷王謀劃商議國事。故選A。【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D.“因此需要理性對待和使用音樂”的說法錯誤。原文是“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也就是在荀子看來音樂在不同場合,都有積極作用,是王道統一的關鍵,因此他對此是推崇備至的。故選D。【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美”,好;“顏色”,臉色、氣色;“從容”,行為動作。(2)“忽微”,細小的的事物;“于”,表被動;“豈……哉”,難道……嗎?【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能力。考生作答本題時可借助材料二的總結句,即“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意思是:所以音樂是齊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領,是人的情感絕對不能脫離的東西。這是先王設立音樂的方法,可是墨子卻反對音樂,有什么辦法呢?參考譯文:材料一:墨子說:“仁人做事,必須講求對天下有利,為天下除害,將以此作為天下的準則。對人有利的,就做;對人無利的,就停止。”仁者替天下考慮,并不是為了能見到美麗的東西,聽到快樂的聲音,嘗到美味,使身體安適。讓這些來掠取民眾的衣食財物,仁人是不做的。從前齊康公作《萬舞》樂曲,跳《萬》舞的人不能穿粗布短衣,不能吃糟糠。說是吃的不好,面目色澤就不值得看了;衣服不美,身形動作也不值得看了。所以必須吃好飯和肉,必須穿繡有花紋的衣裳。這些人常常不從事生產衣食財物,而常常吃別人的。所以墨子說:“如今王公大從事音樂活動,掠奪民眾的衣食財物,大規模地敲擊樂器是如此之多。”所以墨子說:“從事音樂是錯誤的!”(《墨子·非樂上》)材料二音樂,就是快樂,它是人的情感必不可少的。所以人不能沒有音樂,人有快樂就一定通過聲音流露出來,通過行動表現出來;人之所以為人,聲音、行動、性情變化都表現在這音樂中了。所以人不能不快樂,快樂就不能不表現出來,這種快樂的表現如果不加以引導,就不可能不出現混亂。先王厭惡這種混亂,所以創作了《雅》《頌》的音樂來引導人們,使那樂聲能夠充分表達快樂卻又不放縱,使那歌詞足夠用來闡明正確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使那音律的宛轉或舒揚、繁復或簡單、清脆或渾厚、停頓或推進,都足夠用來感動人的善良之心,使那些奸邪污濁之氣沒有途徑能和民眾接觸。這就是先王設立音樂的原則,但是墨子卻反對音樂,有什么辦法呢?所以音樂在祖廟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諧恭敬的;音樂在家庭之中,父子兄弟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睦親近的;在鄉里家族之中,年長的和年少的一起傾聽它,就沒有人不和睦順從的。所以,人們聽那《雅》《頌》的音樂,意志胸懷就開闊了;拿起那盾、斧等舞具,練習那俯仰、曲伸等舞蹈動作,容貌就莊重了;跳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合著那舞曲的節奏,隊列就方正了,進退就整齊了。所以音樂,對外可以用來征討誅伐,對內可以用來謙恭禮讓。對于征伐與禮讓,音樂的作用是一樣的。對外用音樂作為征伐的工具,那就沒有人不聽從;對內用音樂作為禮讓的手段,那就沒有人不服從。所以音樂是齊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領,是人的情感絕對不能脫離的東西。這是先王設立音樂的方法,可是墨子卻反對音樂,有什么辦法呢?(節選自《荀子?樂論》)(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古琴詩(宋)釋智圓①良工采嶧桐,斗為綠綺琴。一奏還淳風,再奏和人心。君子不暫去,所貴禁奢淫。后世惑鄭聲②,此道遂陸沈。朱絲鼠潛齧③,金徽塵暗侵。冷落橫閑窗,棄置歲已深。安得師襄彈,重聞大古音。〖備注〗①釋智圓:宋初著名僧人。②鄭聲:此處指與儒家雅樂相背的音樂。③齧:niè,咬,啃。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寫良工從嶧山采來梧桐,做成古琴,意在表現古琴制作精良,音質優美。B.“朱絲”“金徽”兩句畫面感強,形象真切地寫出古琴無人問津的現狀。C.最后兩句詩人期望能有師襄那樣的樂師,再次彈奏出高雅淳樸的大古音。D.這首詩托物言志,借古琴的命運抒寫自己受冷落、被棄置的怨憤之情。16.“君子不暫去”與《琵琶行》中“主人忘歸客不發”都是描寫音樂的,簡要分析兩者的異同。【答案】15.D16.相同:都是借人的反應來間接表現音樂的高妙,都屬側面描寫。不同:①寫君子不愿離去,意在表現音樂的教化作用;②寫主人忘歸客不發,意在表現音樂的美妙動聽。【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托物言志,借古琴的命運抒寫自己受冷落、被棄置的怨憤之情”錯誤,本詩表達的是對淳樸世風的呼喚和對高雅音樂傳承的渴望。故選D。【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情感內容并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本詩“君子不暫去”中,作者描寫音樂的高妙,在這里并沒有直接寫音樂,而是通過“君子”的反應——“不暫去”來間接表現。同樣,《琵琶行》“主人忘歸客不發”一句中,作者也是通過“主人”和“客”的留戀、沉默反應來襯托音樂的。可見,兩句話都是借人的反應來間接表現音樂的高妙,都屬于側面描寫。本詩中,結合詩句前后句語境“一奏還淳風,再奏和人心”“所貴禁奢淫”可知,音樂聲之所以獨獨對音樂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人“禁奢淫”“和人心”,乃至能夠恢復社會的淳樸風氣。也就是說,音樂對于君子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而在《琵琶行》中,作者寫下這一句的情境是“潯陽江頭夜送客”,也就是送別場景,而當“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時忽然聽見音樂性。驟然聽到音樂,以至于“主人忘歸客不發”,作者的目的正是在于表現音樂的美妙動聽。(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學而》中談到何為“好學”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來突出錘煉言行和匡正自我的重要性。(2)《過秦論》中,寫秦國人面對前來攻打函谷關九國軍隊“_________________”,毫不畏懼;而九國軍隊卻“_________________”,最終失敗。(3)樽是古代的酒杯,《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和《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都運用了這一意象。【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開關延敵逡巡而不敢進(3)莫使金樽空對月舉匏樽以相屬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認知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2006年,“農歷二十四節氣”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①二十四節氣處處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智慧,②既具有安排生產生活時序的功能,③又可以用以防災避疫、養生保健,④還引導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⑤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⑥其價值無論如何估量都不能說不為過。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的重要表現,是珍貴的文化和精神財富。18.文中畫橫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三個語意連貫的短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19.第二段文字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中國人觀察太陽周年運動,進而形成認知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這一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就是二十四節氣。19.④改為:還引導中國人形成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⑥改為:其價值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長句變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語、謂語、賓語等中心詞作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單獨拿出來作為句子存在即可。由原文“二十四節氣是……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二十四節氣是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剩下的內容“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認知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由一個連詞“而”引導,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內容,可以寫成兩個分句。第一個分句是“中國人觀察太陽周年運動”;第二個分句是“進而形成認知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最后,調整以上句子的邏輯關系,先說由來,再說內容,最后得出結論,這就需要對主干句進行調整,即改為“這一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就是二十四節氣”。答案可以表述成:中國人觀察太陽周年運動,進而形成認知天象、物候、時令、自然變化規律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這一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就是二十四節氣。【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還引導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這里缺少與“文化理念”搭配的動詞,故可改為“還引導中國人形成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理念”。⑥“其價值無論如何估量都不能說不為過”,句子存在否定不當,“不為過”指不算是錯誤、不算是過分,與語境相符;“不能說不為過”否定不當,與語境不符,可改為“其價值無論如何估量都不為過”。(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好漂亮啊!”我第一次看見玉雕般晶瑩剔透的鹽花,是在青藏鐵路的格爾木工務段。一排再普通不過的平房里,形態各異的鹽花,如雪蓮、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獨特的盆景。天然的藝術造型,惟妙惟肖,可謂鬼斧神工,令人贊嘆。這些神奇的鹽花生長于察爾汗鹽湖,是鹽在結晶后凝成的美麗形態。我信步湖上,見腳下盛開著大片的鹽花。這些固化的雪浪花,在陽光的照耀下,幻化著赤橙黃綠青藍紫,呈現出霓虹般的絢麗色彩。鹽湖上是厚十五至十八米的鹽蓋,全長超過三十公里。而這段青藏鐵路,就鋪設在鹽湖之上。那一刻,我①。我不曾想到,在列車飛奔的滾滾車輪之下,是不懼艱難的建設者深入鹽湖,奮力打下五萬七千根支撐鐵軌的擠密沙樁。又到隆冬時節,察爾汗鹽湖上一片銀白。窮極視野,②。人的嗅覺器官是咸澀的,騰起的霧是咸澀的,連過路的風都是咸澀的。年復一年,飄雪凝霜,養護鐵路的工人,眉毛、胡須上都掛著鹽粒的微雕,如果放大若干倍,就是肉眼可見的鹽花。察爾汗鹽湖上盛開的鹽花,猶如這鐵路人綻放的青春,純潔美麗,永不枯萎……20.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完整,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21.文中兩處畫波浪線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請分別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22.文中加點的數量詞語,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結合語境加以分析。【答案】20.①受到了強烈震撼;②除了鹽堿還是鹽堿21.①第一處把鹽花比作多種事物,使用了博喻,注重形似,生動形象地體現了察爾汗鹽湖上鹽花的千姿百態,表現作者初見鹽花時的驚嘆之情;

②第二處把鹽花比作鐵路工人綻放的青春,注重神似,化具體為抽象,巧妙表達作者對鐵路工人奉獻精神的贊嘆之情。22.①“十五至十八米”體現鹽蓋之厚,“三十公里”體現鹽蓋之長,這兩個數量詞語直觀表明青藏鐵路鋪設難度之大;

②“五萬七千根”體現沙樁之多,表明鋪路工人付出之大;

③這三個數量詞語前后構成鮮明對照,突出作者對鋪路工人貢獻的深切贊嘆。【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依據“青藏鐵路,就鋪設在鹽湖之上”“我不曾想到……”推斷得知“我”對鐵路修在鹽湖之上這個事實是無比震驚的,故可填寫“受到了強烈震撼”。第二空:依據“察爾汗鹽湖上一片銀白”“人的嗅覺器官是咸澀的,騰起的霧是咸澀的,連過路的風都是咸澀的”推斷“我”的視線能及的范圍充滿了鹽堿,故可填寫“除了鹽堿還是鹽堿”。【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由原文“形態各異的鹽花,如雪蓮、如牡丹、如珊瑚、如蘑菇,成了獨特的盆景”可知,這里將鹽花比喻為各種花,使用了博喻,注重形似。博喻,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效果是加強語意,增添氣勢。這里用各種不同的事物來描摹鹽花的外形,傳達了察爾汗鹽湖上鹽花的千姿百態之貌,表現作者初見鹽花時的驚嘆之情。由原文“察爾汗鹽湖上盛開的鹽花,猶如這鐵路人綻放的青春”,將鐵路人的青春比喻為盛開的鹽花,注重神似。用比喻來抒情,化具體為抽象,以此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富有感染力,巧妙表達了作者對鐵路工人奉獻精神的贊嘆之情。【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數量詞表達效果的能力。由原文“鹽湖上是厚十五至十八米的鹽蓋,全長超過三十公里”可知,鹽湖上的鹽蓋之厚、之長,這兩個數字說明了鹽湖地理環境的惡劣,直觀表明青藏鐵路鋪設難度之大,本不適合鋪就鐵路;由原文“是不懼艱難的建設者深入鹽湖,奮力打下五萬七千根支撐鐵軌的擠密沙樁”可知,鐵路人為了在鹽湖上建筑鐵路,打下的沙樁之多,說明了鐵路人付出的辛勞之大;“十五至十八米”“三十公里”“五萬七千根”三個數字說明在鹽湖上建造鐵路之艱難,鐵路人不怕困難,迎難而上做出了令人震驚的成就。前后構成鮮明對照,突出作者對鋪路工人貢獻的由衷贊嘆。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人與人的聯系更加容易,可孤獨感卻并未因此減少。羅茲曾說:“一個人沒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可能更加孤獨。”南森說:“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你如何理解孤獨?人應該如何面對孤獨?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則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由三句話構成。第一句話指出,在萬物互聯的智能時代,雖然人們之間的聯系更容易,但孤獨感并未減少。然后分別引用了羅茲和南森的話。羅茲的話,意思是沒機會面對自己,會更加孤獨。南森的話,意思是因為人生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所以人們需要孤獨和沉思。可見。材料的話題是孤獨。孤獨在人們眼中一直是一個貶義詞,只有真正能品味孤獨的人才能發現它的妙處。對于“孤獨”的內涵,可以從貶義和褒義兩方面加以解釋,當然根據材料而言,主要還是要從正向角度加以闡釋。這里引導同學們辯證、全面地思考孤獨的價值。孤獨是人的宿命,也是面對自己、審視自己、錘煉自己的一種方式。不管是物理上子然一身,還是精神上無人對話,人的孤獨都是無可避免的。所以說孤獨是人生的常態。它同喜怒哀樂一樣,難以避免,時刻伴隨著人們。人的一生,從孤獨中走來,在孤獨中離去。有人因孤獨而不安,有人因不堪孤獨而迷失,有人因耐不住孤獨而墮落,有人因不甘于孤獨而失去自我。生命中,沒有人能夠擺脫孤獨。孤獨使空虛的人孤苦,孤獨使淺薄的人浮躁,孤獨使睿智的人深刻。耐得住孤獨,方能內心平靜、寵辱不驚,有所作為。耐得住孤獨,才能不為外物所惑,才能不浮躁,才能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才能不忘初心,堅持到底。有些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有希望。很多人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而是耐不住孤獨。耐得住孤獨,是一種修為,也是一種境界。最容易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能耐得住孤獨、抵擋得住誘惑、守得住繁華的人。能耐得住孤獨,不浮躁,靜下心來對待生活,迎接挑戰,沉淀自己,完備自己,不松懈不放棄,時刻做好準備,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孤獨雖然是痛苦的,但這痛苦是短暫的,耐得住孤獨,短暫的痛苦過后,會是人生真正的快樂,那就是成功的快樂。其實,不論是做事還是做人,越是耐得住孤獨的人,越是不會為浮華和喧囂所迷失,不會為名利所束縛,不會被金錢所奴役,越是自由,越是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當然,我們也不要完全封閉在象牙塔里“躲進小樓成一統”,而要既堅守自我,又融入社會,在內在思想上脫俗超邁,在外在事功上則與世接壤。從“感悟與思考”可知,文體是議論文。考生可以運用層進式結構,首先闡述什么是孤獨,然后運用正反對比手法來論證保持積極方面的孤獨的意義和必要性,最后分析我們如何面對孤獨,在孤獨中奮然前行。結尾總結全文,提醒大家,不要在孤獨中沉淪,而應在孤獨中,用心一處,守住心中的那份信念。立意:1.孤獨讓我們遠離庸俗。2.雖然高處不勝寒,仍要振衣千仞崗。3.走在時代前列的,往往都是孤勇者。4.面對真我,享受孤獨。【】山東省濱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今年1月,美國北密歇根大學一位教授給所教課程評分時,發現獲得全班最高分的論文是用人工智能寫的。10月,清華大學教授沈陽協同人工智能創作的《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11月,北京大學中文系舉辦“科技文明的時代,傳統文學何為”講座。這些新聞提出了一個共性話題,即面對人工智能寫作,我們需要如何應對?②文學寫作首先是一種文字的排列組合游戲,任何文學作品都以語音、詞語為基本單位,人工智能寫作也可視為信息的排列組合。擁有龐大語料庫是人工智能的天然優勢,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排列組合是其屬性特長。人工智能的文學寫作過程類似于把小孩領進文字積木的海洋,他隨手抓起的文字積木按照某種邏輯就能排列組合成若干篇文章。③盡管人工智能不像人類大腦那么精密復雜,但它只需要簡單專一的特長思維就能在特定方面超越人類。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哪怕烏鴉已被科學家證明具備一定邏輯能力,經過訓練能說會唱,它也無法成為語言工作者和音樂家;就算狗通過海量訓練能有效識別氣味,卻未必能夠成為合格的聞香師,更遑論成為制造香水的專家。④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但也受限于此。盡管有人說《機憶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創作,但其實它是用了約3小時、66次對話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個字符,最后從中復制出5915個字符形成的作品。學者黃鳴奮認為,人工智能在文字排列組合上已遠超人類作家的生產速度,但其文學寫作時的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都如此。⑤有文章指出,用程序來寫作和程序本身一樣古老。1952年,世界上第一臺可運行程序的計算機運行的第一個程序,就是由計算機科學家斯特雷奇編寫的情詩寫作軟件。據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經創作出《風箏》《僅此一次》《萬物都相愛》《機憶之地》等文學作品。可見,人工智能已是有著70多年寫作經驗的“老手”。今天的多個人工智能互聯,所謂“涌現”能否構成文學創作的質變?這似乎和讓一群能排列組合文字積木的人聚在一起,看能否產出偉大作品一個道理。⑥有人說,《機憶之地》雖然獲獎了,但還達不到發表標準。其實筆者也曾嘗試用人工智能寫作,以“一個中年女人,被迫嫁了兩個丈夫,逃婚,痛失孩子,對每一個人重復孩子名字,貧困,潦倒,眼睛,面部表情”為關鍵詞寫鄉土小說,用以對比魯迅的《祝福》。人工智能創作了《深深的母愛》,筆者反復與之進行續寫、增刪、潤色等對話提示,卻難見魯迅筆下那些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比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的站著。”⑦人類寫作遵循并經由“物—我—文”轉化律對文字賦能,講究神來之筆,追求打破常規,強調個人與眾不同的美感,此中起決定作用的就是人類神秘的碳基大腦天生的或然性。譬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春風又綠江南岸”異曲同工,眾多《無題》風味不同,兩篇同名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各有千秋。經典作品的價值在于與時俱進,并對既有的文字意義、符號意象、修辭手段乃至語法規則的個性化革新,為人們提供不可取代的情感和思想。⑧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不能經歷“物—我—文”的轉化環節,其文學寫作是在既有數據庫中通過矩陣邏輯和算法規則來選擇最優解,想象和賦值的可能性匱乏,只有字字落實、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數智修辭,可給予人知識卻缺乏情感,有純粹形式卻非藝術創造,一如形似卻沒有情感和魂靈的雕塑,充滿匠氣。從寫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寫作也未讓飽含言外之意的破折號、省略號和感嘆號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會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處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傳神之筆,而這可能恰是決定一篇文學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⑨事實上,人工智能文學寫作的最終效果取決于人。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人工智能的算法規則和數智修辭使其擅長純粹的形式,擬人化的語義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規則,決定它還將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模仿者,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也無法產生顛覆、取代的效果。(摘編自李斌《人工智能寫作的最終效果取決于人》,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排列組合的角度來說,可視為信息排列組合的人工智能寫作與通常的文學寫作具有相似性。B.第四段中“但也受限于此”的“此”,指的是使人工智能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C.在學者黃鳴奮看來,人工智能盡管在文字排列組合方面優勢明顯,仍無法完全擺脫人為因素。D.與魯迅的《祝福》相比,人工智能獨立創作的《深深的母愛》缺少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第一段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寫作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開始引發人們的關注。B.今天已實現了多個人工智能的互聯,這表明人工智能寫作已經帶來文學創作上的質變。C.“眾多《無題》風味不同”表明,人類寫作追求打破常規,強調個人與眾不同的美感。D.當前人工智能寫作在寫作技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這是制約其作品質量的重要因素。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第八段觀點的一項是()A.2017年5月,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本詩集的橫空出世,引發熱烈討論。B.“機器人作家將寫出比人類作家更好的書,即使我這樣的幽默作家也將被人工智能取代。”美國作家比爾·布萊森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C.作家韓少功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必須依托數據庫和樣本量,因此它們因襲舊的價值判斷,傳達那種眾口一詞的真理,難以創造新的價值判斷。D.在王安憶看來,作家要做的是“寫作,還是寫作”,而“打敗”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徑正在于作家面對的現實——“生活不按照常理出牌”。4.本文語言既嚴謹準確,又通俗易懂,請簡要說明。5.班級籌備開展一場關于“人工智能寫作能否取代人類寫作”的辯論,請你結合文本內容提煉觀點并闡述理由。【答案】1.D2.B3.C4.(1)嚴謹準確:①在說明《機憶之地》創作時,運用了一系列具體準確的數字;②使用了“并不必然”“也不一定”“并不完全”等限制性表述。(2)通俗易懂:在論述人工智能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時,舉了日常生活中“烏鴉”能說會唱、“狗”能識別氣味的熟悉事例。5.觀點一: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理由:①人工智能寫作擁有龐大的語料庫,能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快速排列組合;②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③人工智能已經創作出多部文學作品,有著70多年的寫作經驗。觀點二: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理由:①在人工智能寫作中,無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②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不能實現“物—我—文”的轉化;③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獨立創作”理解錯誤。原文為“筆者反復與之進行續寫、增刪、潤色等對話提示,卻難見魯迅筆下那些畫龍『點石成金』的傳‘神’細節”,可見,并非人工智能獨立創作。故選D。【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判斷和推理的能力。B.“已經帶來”錯,原文是“今天的多個人工智能互聯”,可見,原文并沒有說今天的人工智能能互聯,但并不是說已實現了多個人工智能的互聯。選項說成了已然。故選B。【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第八段觀點是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A.說的是人工智能推出詩集引發討論,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B.說的是人類作家將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C.說的是人工智能寫作因襲舊的價值判斷,傳達那種眾口一詞的真理,難以創造新的價值判斷,這樣就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故最適合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D.說的是“打敗”人工智能的途徑,不能作為論據支撐第八段觀點。故選C。【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的語言特點的能力。(1)嚴謹準確“《機憶之地》是百分百人工智能創作,但其實它是用了約3小時、66次對話提示人工智能生成43061個字符,最后從中復制出5915個字符形成的作品”句,在說明《機憶之地》創作時,運用了一系列具體準確的數字;“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中,使用了“并不必然”“也不一定”“并不完全”等限制性表述。(2)通俗易懂由“這種思維能力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也不一定使其變成比人類更高級的智慧體。因為任何進化都充滿變數和巧合,并不完全遵循從量變到質變的線性發展過程。哪怕烏鴉已被科學家證明具備一定邏輯能力,經過訓練能說會唱,它也無法成為語言工作者和音樂家;就算狗通過海量訓練能有效識別氣味,卻未必能夠成為合格的聞香師,更遑論成為制造香水的專家”可知,在論述人工智能并不必然對人類構成威脅時,舉了日常生活中“烏鴉”能說會唱、“狗”能識別氣味的熟悉事例。【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觀點,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也可以認為“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不管是持哪種觀點,都要結合文本內容闡述其理由。(1)如果認為“人工智能寫作將取代人類寫作”,其理由是:由“擁有龐大語料庫是人工智能的天然優勢,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排列組合是其屬性特長”概括,人工智能寫作擁有龐大的語料庫,能對程序化的數字內容進行快速排列組合;由“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概括,基于現代科技的人工智能,得益于數智規則和矩陣邏輯,成為擁有超強模仿條件和能力的存在;由“據查,人工智能至少已經創作出《風箏》《僅此一次》《萬物都相愛》《機憶之地》等文學作品。可見,人工智能已是有著70多年寫作經驗的‘老手’”概括,人工智能已經創作出多部文學作品,有著70多年的寫作經驗。(2)如果認為“人工智能寫作不會取代人類寫作”,其理由是:由“人工智能……其文學寫作時的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不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都如此”分析,在人工智能寫作中,無論是程序設計還是文本篩選,人為選擇還在發揮決定性作用;由“目前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不能經歷‘物—我—文’的轉化環節……,想象和賦值的可能性匱乏,只有字字落實、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數智修辭,可給予人知識卻缺乏情感,有純粹形式卻非藝術創造……從寫作技巧上看,人工智能寫作也未讓飽含言外之意的破折號、省略號和感嘆號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會用小方格等留白方式表示此處省略多少字,更缺乏讓人眼前一亮的傳神之筆”分析,人工智能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不能實現“物—我—文”的轉化。由“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人工智能的算法規則和數智修辭使其擅長純粹的形式,擬人化的語義和對文字的排列組合規則,決定它還將作為人類思維的高級模仿者,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也無法產生顛覆、取代的效果”分析,人工智能依然沿用人類的語言符號系統,不會改變人類文學寫作的本質。(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迎春花開田光明程宏發是企業家。去年,他返鄉投資創辦了現代綜合農業開發公司,種植花木、果蔬,發展生態農業。今年,公司擴大規模,他又與鎮政府簽訂了合同,征用紅嶺小學的校園。程宏發手拿蓋有鎮政府紅印的合同,來校園里準備施工,卻被看守校園的校長王文治罵出了門。王文治是程宏發的啟蒙老師,他罵學生理直氣壯。他當了三十年的校長。①三年前,紅嶺小學撤了,教師們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蕩蕩的校園。王校長和趙守信老師自告奮勇看守校園。王校長說,有他在,誰也別想打學校的主意。無奈,程宏發請我回老家去,幫他做老校長的工作。我倆既是同學又是好朋友,我就答應了他。那天,我踏進紅嶺小學的校園,映入眼簾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撲鼻。兩位老師看見我,無比激動。一番寒暄后,王校長領著我在沒有了學生的校園里走著,他邊走邊回顧紅嶺小學的歷史。紅嶺小學原名燈塔小學,新中國成立前,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嶺之上這座廟,就成了地下黨組織秘密活動和聯絡的場所。為方便開展工作,黨組織籌辦了燈塔小學。地下黨員康文賢任校長,他是護送一位首長,從湖北那邊過來的,留在了這里。又聘請了當地兩名教師,邊教書,邊從事革命工作。革命勝利后,康校長不愿意做官,堅持在學校任教。王校長繼續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在這里上學,走進低矮的教室,課桌是土臺上架著塊厚厚的木板,凳子是從家里帶的。坐在教室,向屋頂觀看,能看見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級那個深秋,綿綿的陰雨下了長達二十多天,河水猛漲,山體滑坡。那天,康校長正為我們上作文課,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墻。靠東墻坐的同學,翻窗戶逃了出去,靠西墻坐著我和三名同學,其中就有程宏發他爹,看著墻在垮塌,就傻站著,不知道逃。這時,康校長沖了過來,伸手用力把我們四個按在了木板下,讓我們蜷縮著。瞬間,教室就垮塌了。在人們把我們救出來后,我和程宏發他爹受了點兒輕傷,那兩名同學,一個腿骨折了,一個胳膊壓斷了。康文賢校長被一根木料砸中了頭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②恢復高考那年,我選擇了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就回到了紅嶺小學教書,未離開過。“唉!”王校長說著嘆著氣,淚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學生沒了,學校也就沒能保住。回家養老管孫子,我又說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學校里。”王校長和趙老師是同學。過去,趙老師是負責學校后勤的副校長,倆人在一起共事幾十年。③“死心眼,不開竅,我看你是校長還沒當夠。”趙老師“數落”著王校長,心中很無奈。就這樣,他倆住在學校里,刮風下雨,都沒能動搖過他們。像上班一樣準時,每天打開校門,清掃衛生,修剪樹木。他們還把學校教學用過的舊物件收拾起來,登記造冊,一件一件,擺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長常向人們說,城市的發展像漫過水壩的水,每時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會漫延到咱這嶺上,紅嶺小學也會重生的。這幾年,盯上校園這塊地的人不少,建養殖場的、開發山莊別墅的、辦化工廠的,王校長都在阻擋著。我告訴王校長,程宏發想聘請他擔任企業的高級顧問,給他每月發工資。“我愛錢嗎?”聽了我的話,王校長重重地甩過來一句話,“我兩年前就退休了,看著相處了幾十年的校園,沒了學生,我心里有萬分不舍。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咱這鄉上大大小小的學校十四五所,學生把校園撐得滿滿的。這些年,村民們向外跑,生源少了,學校也就沒了,秀嶺上再也聽不到瑯瑯的書聲。”趙老師打開學校會議室的門,讓我進去參觀。這三年,他倆走遍全鄉撤掉的學校,從倒塌的校舍里搜尋來校牌、風琴、黑板、書柜等,琳瑯滿目,從上課下課用的半塊鐵犁片,到手搖的銅鈴,再到生鐵鑄造的鐘,以及后邊用的電鈴……王校長有個心愿,他想建個鄉學館,把鄉村學校所有的舊物件,陳列出來,讓那些頭頂白發的學生,回來看看,記住曾經的鄉村學校。他還計劃把學校后邊山梁上那三畝荒蕪了的土地,開墾出來,種瓜種豆。讓城市里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們來這里上勞動課,體驗田園生活。爭取給紅嶺小學掛上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那就更好。聆聽著王校長的講述,往昔紅嶺小學歡樂的時光,一幕一幕在我腦海上演。走出會議室,繞過花園,踩著青磚小道,我們來到了康文賢校長的墳前。墳塋被迎春花的枝條一年又一年編織得嚴嚴實實,青枝黃花,在春風里盛開。我們默默站在墳前,向康校長鞠了三個躬。我抬頭,看著淚眼婆娑的王校長,沒有了說服他的想法。夕陽掛在天空,金燦燦的余暉灑向校園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長漫步在夕陽里……④一年后,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掛在了紅嶺小學的校門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校長王文治把程宏發罵出校門,可見王校長性格方正耿直,也略顯其古板,思想保守。B.康校長在突發泥石流時因救學生而犧牲,傳承了紅嶺小學光榮的傳統,也忠實踐行著革命精神。C.王校長自告奮勇成為學校的守護人,和趙老師一起看護學校,兩人堅守的是鄉村教育的希望。D.文章結尾,作為說客的“我”被王校長的精神打動,實現了情節上的反轉,但又在情理之中。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用簡約的文字交代了學校閑置的現狀,凸顯了現代化進程給鄉村教育帶來的影響。B.句子②王校長自述從教的經歷,既解釋了堅守紅嶺小學的原因,又體現了他的教育情懷。C.句子③表現出趙老師不是情愿地留守,他感到無奈,認為王校長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D.句子④運用留白的藝術手法,一句話點亮全篇,處理得灑脫利落,體現了作者的構思技巧。8.文中兩次寫到“迎春花”,請結合文本分別闡釋其內涵。9.文中為什么用了大量篇幅回顧紅嶺小學過去?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A7.C8.①第一處的迎春花在校園里,為執著堅守的象征,烘托出王校長和趙老師淡泊名利的品質和頑強堅守的精神;②第二處的迎春花在康文賢校長的墳前,為堅強勇敢的象征,是康校長舍己為人精神的象征,是紅嶺小學革命傳統的象征。9.①使以康校長、王校長為代表的堅守教育事業,不忘革命初心的教育者形象更加豐滿,突出了在新時代依然堅守初心,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題。②豐富了文章內容,為后文紅嶺小學成為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做鋪墊,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A.“略顯其古板,思想保守”錯。校長王文治把程宏發罵出校門,可見王校長性格方正耿直,和他堅守鄉村教育的情懷。故選A。【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不是情愿地留守”“認為王校長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欲望”錯,趙老師和王校長一起自告奮勇地留守,這里的話語只是略發牢騷。故選C。【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中重要詞語的內涵的能力。第一處寫迎春花,在文章第四段——“映入眼簾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撲鼻。”這是“我”走進紅嶺小學校園看到的迎春花。在校園里,迎春花盛開著,清香滿校園。結合“兩位老師看見我,無比激動。一番寒暄后,王校長領著我在沒有了學生的校園里走著,他邊走邊回顧紅嶺小學的歷史”可知,迎春花象征著王校長和趙老師對鄉村教育的執著堅守,迎春花開也烘托出淡泊名利的品質和頑強堅守的精神;第二處寫迎春花,在文章倒數第四段——“墳塋被迎春花的枝條一年又一年編織得嚴嚴實實,青枝黃花,在春風里盛開。”一年又一年,迎春花盛開在康文賢校長的墳前。結合上文康校長舍己救學生的高貴行為,以及王校長和趙老師的堅守可知,此處的迎春花除了象征著康校長那種堅強、勇敢的性格,象征著康校長舍己為人精神,也象征紅嶺小學革命傳統。【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1)分析其內容上的作用結合“康校長沖了過來,伸手用力把我們四個按在了木板下,讓我們蜷縮著。瞬間,教室就垮塌了。在人們把我們救出來后,我和程宏發他爹受了點兒輕傷,那兩名同學,一個腿骨折了,一個胳膊壓斷了。康文賢校長被一根木料砸中了頭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王校長和趙守信老師自告奮勇看守校園。王校長說,有他在,誰也別想打學校的主意”“恢復高考那年,我選擇了師范學校。畢業后,我就回到了紅嶺小學教書,未離開過”“他倆住在學校里,刮風下雨,都沒能動搖過他們。像上班一樣準時,每天打開校門,清掃衛生,修剪樹木。他們還把學校教學用過的舊物件收拾起來,登記造冊,一件一件,擺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長常向人們說,城市的發展像漫過水壩的水,每時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會漫延到咱這嶺上,紅嶺小學也會重生的”分析,文章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包括回憶康校長舍己救學生的英雄事跡,以及王校長在紅嶺小學讀書、工作,以及王校長和趙老師自覺留在這里看守學校的事情,王校長還堅信紅嶺小學會重生的。所以,文中用大量篇幅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更加豐滿以康校長、王校長為代表的堅守教育事業,不忘革命初心的教育者形象,突出了在新時代依然堅守初心,傳承革命精神的主題。(2)分析其結構上的作用聯系“這三年,他倆走遍全鄉撤掉的學校,從倒塌的校舍里搜尋來校牌、風琴、黑板、書柜等,琳瑯滿目,從上課下課用的半塊鐵犁片,到手搖的銅鈴,再到生鐵鑄造的鐘,以及后邊用的電鈴……”“王校長有個心愿,他想建個鄉學館,把鄉村學校所有的舊物件,陳列出來,讓那些頭頂白發的學生,回來看看,記住曾經的鄉村學校。他還計劃把學校后邊山梁上那三畝荒蕪了的土地,開墾出來,種瓜種豆。讓城市里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們來這里上勞動課,體驗田園生活。爭取給紅嶺小學掛上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年后,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的牌子,掛在了紅嶺小學的校門上”,回顧紅嶺小學的過去,除了豐富了文章內容,揭示主題的作用,結構上,也為后文紅嶺小學成為市實驗小學實踐基地做鋪墊,使故事情節更加完整。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昔者齊康公興樂《萬》,《萬》人不可衣短褐,不可食糠糟。曰:“食飲不美,面目顏色不足視也;衣服不美,身體從容不足觀也。”是以食必梁肉,衣必文繡。此掌①不從事乎衣食之財,而掌食乎人者也。是故子墨子曰:今王公大人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為樂,非也!”(《墨子·非樂上》)材料二: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②,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樂在宗廟之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故樂者,出所以征誅也,入所以揖讓也。征誅揖讓,其義一也。出所以征誅,則莫不聽從;入所以揖讓,則莫不從服。故樂者,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樂之術也,而墨子非之,奈何!(節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