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2023-2024學年江蘇省揚州市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卷PAGEPAGE1江蘇省揚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莊子》文本中充滿了告誡我們不要干涉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故事。其中一則批評了著名的馴馬師伯樂。“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在莊子看來,伯樂的問題在于他不尊重馬的真性。如果他尊重馬的真性,就應該讓它們“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因此,道家“尊重”的獨到之處在于,當一個莊子式的道家尊重某個具有獨特生活方式的人時,他當然會認為他所尊重的這個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價值的。不過,一方面,這并不意味著這個莊子式的道家也想以這種方式過他自己的生活。這點可以在“邯鄲學步”的故事中很清楚地看出來。另一方面,當一個莊子式的道家尊重甲的生活方式時,并不意味著他(她)不尊重不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乙。比如說,他可以尊重生活在水里的魚,同時也可以尊重生活在森林里的猴子,這兩者沒有任何矛盾。《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就好比在水里游泳是魚最好的生活方式,在森林里跳來跳去是猴子最好的生活方式,在干燥的土地上游蕩是人類最好的生活方式。在《莊子》看來,就像不同的物種因有不同的“性”而有不同的最佳生活方式一樣,不同人的最佳生活方式之所以各不相同,也是因為他們的“性”各不相同。因此,雖然《莊子》并不一定否認人類有共性,但他強調的是每個人的個性。例如,他主張:“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在這里講的不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性,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也正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故對一個人有價值的生活方式與對另一個人有價值的生活方式之間不可能存在沖突。一種存在物的最佳的生存環境是潮濕還是干燥,這兩者之間會產生沖突;但不同存在物的不同的最佳生存環境之間,不會存在沖突,例如泥鰍最好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人類最好生活在干燥的地方,這兩者之間就沒有沖突。其次是規范性主張,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是平等的。《莊子》中有一處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類比作不同的簫管發出不同的聲音(人籟),而道可以被認為是天籟。然而,天籟所做的不是從這些人籟中選擇一個,或施加一個外在的簫管作為所有人籟的標準。相反,它允許每個人吹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天籟即所謂“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魚在水里的生活并不比猴子在森林里的生活更好,同樣,邯鄲人的走路方式也并不比壽陵人的走路方式更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徐復觀在討論莊子的人性觀時指出,第二篇篇名“齊物論”意謂“齊萬物”,即萬物都是平等的:“既是平等,則誰也沒有干涉他人的資格,便可使物任其性,而各得自由了”。因此,《莊子》的這種尊重思想是獨一無二的,它將尊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視為一種合乎倫理的態度,我在別的地方曾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了這種尊重的同一個特征。相比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我認為,這種尊重可以被稱為“道德銅律”,人所欲,施于人,這也是對《莊子》中魯侯養鳥故事的簡單總結(以鳥養養鳥,而非以己養養鳥)。相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共性倫理,我認為,《莊子》中展現的是一種差異倫理。共性倫理關注人類的共性,強調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所有人來說都會是正確的;而差異倫理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會是錯誤的。但除了不干涉他人,《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莊子》在魯侯養鳥的故事中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莊子并非要我們什么都不做,相反他提倡有所行動,這一點經常被忽略,這是因為《莊子》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可理解為什么也不做。所以,了解《莊子》中的“無為”究竟是什么意思很重要。雖然無為有時確實意味著無行動,特別是當萬物都在自然地生活時;但對于行動者和行動對象而言,“無為”也有自然行事的意思。這種自然行事之所以被看作是無為,是因為這種行動是如此自然,以致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節選自黃勇《以尊重代寬容:<莊子>的啟發》,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尊重”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認為他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價值的。B.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的“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說的是不同人有不同“性”,否定了不同物有不同“性”。C.《莊子》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類比為不同的簫管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是對其規范性主張的形象化表達。D.除了有時表現為無行動,《莊子》中的重要概念“無為”也有自然行事之意,只是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通過伯樂馴馬的故事,旨在告訴我們要尊重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其能自我發展。B.在莊子式的尊重者看來,肯定他人生活方式的價值,并不意味著需要舍棄自己的生活方式。C.作者用“邯鄲學步”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D.文本內容從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到承認不同生活方式的價值,再到提倡有所行動,條理清晰。3.下列選項中最不能體現文中莊子“尊重”思想的一項是()A.“現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盡管支使我,做什么都行。”(《大衛·科波菲爾》)B.“走吧,加拉諾鯊。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去看你的朋友,或者見你媽去吧!”(《老人與海》)C.“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為了忘卻的記念》)D.“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盡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包身工》)4.如何理解文中“人所欲,施于人”這句話?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5.文章開頭說“不要干涉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結尾處又說“提倡有所行動”,兩者是否矛盾?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B2.C3.D4.①態度層面:體現了尊重思想的重要特征——差異倫理,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②做法層面: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5.不矛盾。①前者強調尊重他人的自主權和獨特性,避免過度干預;②后者則強調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以積極的行動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③兩者都是基于對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共同構成了莊子尊重思想的重要內容。【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否定了不同物有不同‘性’”錯誤,由原文“他主張:‘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在這里講的不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性,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可知,沒有否認,突出了對象是人。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C.材料中“邯鄲學步”是規范性主張的體現,強調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性。而“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是差異理論的體現,強調的是生活方式的差異性。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A.由“現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盡管支使我”可知,米考伯太太并沒有強迫“我”做她想要的事情,我也真心愿意為他做事。B.由“走吧,加拉諾鯊。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可知,老人很尊重對手。C.由“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可知,魯迅先生理解年青人,尊重年青人。D.由“……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可知,包身工身份低賤,不被尊重。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理解內容的能力。此題先要理解題干中語句的意思,然后結合文中作者的觀點,概括分析。結合“人所欲,施于人,這也是對《莊子》中魯侯養鳥故事的簡單總結(以鳥養養鳥,而非以己養養鳥)。相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共性倫理,……而差異倫理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會是錯誤的。”可知,此句體現了尊重思想的重要特征——差異倫理,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此題先明確自己的觀點態度,然后分別具體分析其內容,最后得出結論。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知,前者強調尊重他人的自主權和獨特性,避免過度干預,因為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莊子》在魯侯養鳥的故事中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但對于行動者和行動對象而言,‘無為’也有自然行事的意思。這種自然行事之所以被看作是無為,是因為這種行動是如此自然,以致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可知,后者則強調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以積極的行動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結合“《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規范性主張,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是平等的。”可知,兩者都是基于對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共同構成了莊子尊重思想的重要內容。(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聶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監獄醫院去,把參政院裁定維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訴瑪絲洛娃,要她做好準備上西伯利亞去。律師已經替他寫好呈送皇上的狀子,現在他就帶到監獄里讓瑪絲洛娃簽字,不過他對告御狀抱的希望很小。而且說來也奇怪,他現在倒是不希望這事成功。醫院看門人一認出聶赫留朵夫,馬上就告訴他,瑪絲洛娃已經不在他們這兒了。“為什么又把她調回去了?”聶赫留朵夫問道。“她本來就是那號兒人嘛,老爺,”看門人鄙夷地笑著說,“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聶赫留朵夫怎么也沒有想到,瑪絲洛娃及其精神狀態和他這樣相似。這個消息使他震驚。他這時心中出現的是大禍臨頭時的感覺。他十分痛心。他聽到這個消息后的第一個感覺是羞慚。首先,他覺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他竟然高高興興地認為她的精神狀態似乎發生了變化。現在他心想,所有她那些不愿接受他的犧牲的話,她的責備,她的眼淚,所有那一切都是一個變態女人的狡猾手段,是想盡可能更好地利用他。現在他覺得,上次探監時他在她身上看到的種種不可救藥的跡象,如今表現得很清楚了。“可是現在怎么辦呢?”他問自己。“我還有必要跟她拴在一起嗎?她既然干出這種事,我不是可以從此不管了嗎?”他問自己。不過他剛剛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就立刻明白了,他認為可以丟開她不管,這樣并不能懲罰他希望懲罰的她,懲罰的倒是他自己,于是他感到害怕起來。“不行!出了這種事,不能改變我的決心,只能增強我的決心。她的精神狀態決定著她要干什么事,就讓她干好啦……我應該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他對自己說。“我的良心是要我犧牲我的自由來贖我的罪,我已經下決心跟她結婚,哪怕是形式上的結婚,不論她被流放到哪里,我都要跟她走,這個決心還是不能改變。”他發著狠心對自己說,等他走出醫院,便邁著堅定的步子朝監獄大門口走去。典獄長果然在監獄里,很快就出來見聶赫留朵夫。新典獄長是一個瘦骨嶙峋的高個兒,顴骨凸出,動作慢騰騰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要在規定的日子里在探監室里見面。”他這樣說,眼睛也不看聶赫留朵夫。“我有省長的許可證。”聶赫留朵夫一面說,一面掏皮夾子。“請讓我看看。”典獄長依然沒有看他的眼睛,說過這話,便伸出又長又干瘦、食指上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請到辦公室來吧。”等瑪絲洛娃走進辦公室,典獄長抬起頭來,卻既不看瑪絲洛娃,也不看聶赫留朵夫,只是說:“可以談啦!”就又埋頭看起文件。瑪絲洛娃的穿著像以前那樣,白裙、白女褂、白頭巾。她走到聶赫留朵夫跟前,看到他那冷冰冰的、惱怒的臉,她的臉就漲得通紅,一只手摩挲著女褂的邊,垂下了眼睛。聶赫留朵夫很想像上次那樣對待她,但卻不能照他想的那樣把手伸給她。“我給您帶來了一個壞消息,”他既不看她,也沒有伸手給她,只是用平平的聲音說,“參政院駁回了上訴。”“我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她用奇怪的聲音說,就好像憋得喘不上氣來。如果像往常那樣,聶赫留朵夫就會問問她,她為什么說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現在他卻只是看了看她。她的眼睛里汪著淚水。但這不僅沒有使他心軟,反而使他對她更惱火了。典獄長站起來,在辦公室里來來回回踱了起來。“您不必灰心喪氣,”他說,“告御狀也許能行,我希望……”“我不是在想這事呀……”她說著,帶著十分委屈的神氣用淚汪汪的斜眼睛看了看他。“那又是什么事?”“您去過醫院,想必有人對您說起過我……”“哦,那有什么,那是您的事了。”聶赫留朵夫皺起眉頭冷冷地說。他那種強烈的自尊心受辱感本來已經平息下去,可是她一提起醫院,這種受辱感又重新涌了起來。“他這樣一個上流社會的人,任何一個上等人家的姑娘都會認為嫁給他就是幸福,他卻情愿做這樣一個女人的丈夫,可是這個女人等不及,跟醫士勾搭起來。”他恨恨地望著她,心里想道。“那您就在這狀子上簽個字吧。”他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大信封,把狀子抽出來,放在桌上。她用頭巾的角兒擦了擦眼淚,在桌邊坐下來,就問在哪兒寫,寫什么。他告訴她寫什么,在哪兒寫,她就用左手捋著右手的袖子,在桌邊坐定。他就站在她身后,默默地看著她那俯在桌上、因為憋著哭泣不時在顫動的脊背,于是他心里有兩種感情斗爭起來,一種是惡的感情,一種是善的感情,也就是自尊心受辱感和對這個受苦女人的憐惜之情,結果后者得勝了。她簽了字,把沾了墨水的手指頭在裙子上擦了擦,就站了起來,抬眼看了看他。“不論結果怎樣,不論什么樣的情形,我的決心不會改變。”聶赫留朵夫說。“這可用不著。”她急忙打斷他的話,并且一張臉放出光來。典獄長走到他們跟前,于是聶赫留朵夫不等他說什么,就和她告別,走了出來,心里有一種從來不曾有過的無所憂慮的高興心情、泰然自若的心情和愛一切人的心情。其實,所謂瑪絲洛娃跟醫士勾搭因而被逐出醫院,連聶赫留朵夫都信以為真的,不過是這么一回事:瑪絲洛娃到走廊盡頭的藥房里拿藥,醫士烏斯季諾夫糾纏她,主任醫師走廊上看到,當天他就告訴典獄長,要他另派一個幫忙的人,來接替瑪絲洛娃。(節選自《復活》力岡譯第二部第29章,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開頭寫到聶赫留朵夫“對告御狀抱的希望很小”,預示了后文瑪絲洛娃的命運可能并不會得到根本改變。B.瑪絲洛娃因為委屈而淚眼汪汪,暗示了醫院之事必有隱情,也說明她心靈已不再麻木,純真的天性開始復蘇。C.“憋著哭泣不時在顫動的脊背”表現出瑪絲洛娃因誤會而內心不平靜、想解釋又不好開口的矛盾復雜心理。D.“一張臉放出光來”表現出瑪絲洛娃因聽到聶赫留朵夫不改變與她結婚的決心而內心激動萬分的心情。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寫通過語言和神態的描寫寫出看門人對瑪絲洛娃的歧視,是為后文聶赫留朵夫產生復雜的心理做鋪墊。B.作者擅長將心理描寫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心理變化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也體現了“復活”的主旨。C.選文中的典獄長、醫師等次要人物形象各具特點,他們作為舊秩序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D.選文采用插敘的方式,揭開瑪絲洛娃與醫士勾搭的“真相”,點明了誤解產生的原因,這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8.第5段中哪個加點的詞語最能代表聶赫留朵夫在聽到醫院看門人的話后最初的心理感覺?請說明理由。9.諷刺藝術是《復活》的主要特點之一,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作者如何進行諷刺的。【答案】6.D7.D8.①最初心理感覺是震驚;②理由:從“怎么也沒有想到”可見聶赫留朵夫所聽到的消息與他的之前設想反差巨大,無法接受;“痛心”“羞慚”“可笑”等感受都是“震驚”之后進一步發展。為瑪絲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這是對自己救贖做法的羞辱,讓聶赫留朵夫感到“羞慚”和“可笑”。9.①運用飽含諷刺意味的情節達到諷刺目的:如新典獄長一本正經強調探監規定與聶赫留朵夫拿出省長許可證后允許的情節諷刺貴族資產階級的“法律的欺騙性”;②通過人物肖像、言行描寫獲得諷刺效果:如對新典獄長的肖像描寫尤其是“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的描寫頗具諷刺意味,諷刺新典獄長的矯揉造作。③采用客觀敘述方法進行諷刺:如文末作者以全知視角客觀敘述誤會的真相,諷刺醫師因瑪絲洛娃的不堪經歷而出于成見的草率認定。【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D.“因聽到聶赫留朵夫不改變與她結婚的決心而內心激動萬分的心情”錯,“一張臉放出光來”是為聶赫留朵夫沒有因為誤會而放棄她而開心,并不是因為結婚的決心。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插敘”錯誤,揭開瑪絲洛娃與醫士勾搭的“真相”在文章結尾,應是補敘。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醫院看門人的話是“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緊接著是聶赫留朵夫的反應“聶赫留朵夫怎么也沒有想到”,再結合前文“聶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監獄醫院去,把參政院裁定維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訴瑪絲洛娃,要她做好準備上西伯利亞去”可知,聶赫留朵夫所聽到的消息與他的之前設想反差巨大,無法接受,所以聶赫留朵夫最初的心理感覺應該是震驚。結合“他這時心中出現是大禍臨頭時的感覺。他十分痛心”“他聽到這個消息后的第一個感覺是羞慚”“他覺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他竟然高高興興地認為她的精神狀態似乎發生了變化”可知,聶赫留朵夫為瑪絲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這是對自己救贖做法的羞辱,讓聶赫留朵夫感到“羞慚”和“可笑”,這些“痛心”“羞慚”“可笑”等感受都是“震驚”之后進一步發展,應該在“震驚”之后才發生。【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由“‘要在規定的日子里在探監室里見面。’他這樣說,眼睛也不看聶赫留朵夫。”“‘我有省長的許可證。’聶赫留朵夫一面說,一面掏皮夾子。”“‘請讓我看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請到辦公室來吧。’”可知,本來新典獄長對于聶赫留朵夫要探視瑪絲洛娃的要求是一本正經強調要按照探監規定的程序來,后來當聶赫留朵夫拿出省長許可證后新典獄長就允許了,新典獄長前后的態度變化飽含諷刺意味,諷刺貴族資產階級的“法律的欺騙性”。由“新典獄長是一個瘦骨嶙峋的高個兒,顴骨凸出,動作慢騰騰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典獄長依然沒有看他的眼睛,說過這話,便伸出又長又干瘦、食指上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典獄長站起來,在辦公室里來來回回踱了起來”可知,這里運用了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新典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來來回回踱了起來”的情態和動作,頗具諷刺意味,諷刺了新典獄長矯揉造作的樣子。由“看門人鄙夷地笑著說,‘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其實,所謂瑪絲洛娃跟醫士勾搭因而被逐出醫院,連聶赫留朵夫都信以為真的,不過是這么一回事……”可知,作者在文章最后交代了對瑪絲洛娃誤會的真想,并不是如醫師和看門人那樣認為的。作者以全知視角客觀敘述誤會的真相具有諷刺意味,諷刺了醫師因瑪絲洛娃的不堪經歷而出于成見的草率認定。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材料二: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來,一治一亂,旋相消長,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極也,其禍敗之復,殄滅剝喪之威,亦其效耳。夫國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時,上之人以慘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滅構禍,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視如髦蠻草木,幾何其不胥為夷也!否閉極而泰道升,圣人作而萬物睹,指揮中原,兵不頓刃,向之滔天巨猾,搖毒煽禍以害斯人者,蹈鼎鑊斧锧之不暇豈非人邪天與人相為表里和同于無間。圣人知天之所助,人之所歸,國之所恃以為固者,仁而已,非特三代然也。堯舜之盛、漢唐之興、秦隋之失、魏晉之亡、南北之亂,莫不由此也。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遺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史官秉筆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無窮,道學不足以繼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間,廢興存亡之跡、奸臣賊子之罪、忠臣義士之節,不傳于后世,來者無所考焉。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后成書。其事跡實錄,詳于舊記,而褒貶義例,仰師《春秋》,由遷、固而來,未之有也。至于論朋黨宦女、忠孝兩全、義子降服,豈小補哉,豈小補哉!(節選自陳師錫《<五代史記>序》)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蹈鼎鑊斧A锧之B不暇C豈非人邪D天與人相為E表里F和同G于無間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函,指用匣子裝,與《蘇武傳》中“杖漢節牧羊”的“杖”,用法不同。B.見,指看見,與《老子》中“自見者不明”的“見”詞義不同。C.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此處指(輕易、隨意地)設置臨時住所。D.史官,即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三代之際史官人數漸多,分工更細。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陽修最后運用《尚書》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指出國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B.“豈獨伶人也哉”表明導致身死國滅的不只是伶人,使文章有了更廣泛的教育意義。C.陳師錫認為五代時期禍亂敗亡反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出現如堯舜一樣的圣人。D.將奸臣賊子的罪過、忠臣義士的氣節等歷史詳實地記錄下來,這對后來者意義重大。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2)自生民以來,一治一亂,旋相消長,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14.陳師錫認為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有哪些突出的優點?請簡要概括。【答案】10.CDF11.A12.C13.(1)或者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軌跡,都出自人的原因嗎?(2)從天地生人以來,治世和亂世,隨即相互交替,沒有離開仁義卻能興盛的,也沒有積累仁義卻滅亡的。14.記事翔實,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曲折文筆之中),補益巨大。【解析】【1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施行烹刑和斧刑這種酷刑卻不停息的,難道不是人禍嗎!天與人互為表里,相合契同沒有間隙。“不暇”,意思是“不停息”,作謂語;“蹈鼎鑊斧锧之不暇”,主謂結構,意思完整,在其后C處斷開。“邪”,句末語氣詞,在其后D處斷開。“表里”,作賓語;“天與人相為表里”主謂賓結構,意思完整,在其后F處斷開。故在CDF三處斷開。【1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能力。A.錯誤。“匣”“杖”都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其中“杖”,意為拄著。句意: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拄著漢朝的旄節牧羊。B.正確。“自見者不明”的“見”詞義是“顯露”。句意: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C.正確。D.正確。故選A。【1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是沒有出現如堯舜一樣的圣人”錯誤,由原文“自生民以來,一治一亂,旋相消長,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極也,其禍敗之復,殄滅剝喪之威,亦其效耳”可知,陳師錫認為五代時期禍亂敗亡事件的反復發生,是因為沒有施行“仁”。故選C。【1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抑”,或者;“本”,推究;“跡”,軌跡、事跡。(2)“旋”,隨即;“相消長”,相互交替;“去”,離開。【1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先找到回答問題的有效信息,再結合題干要求,分條作答。結合“其事跡實錄,詳于舊記”可知,作者認為這本書的事跡記錄比舊五代史翔實;結合“而褒貶義例,仰師《春秋》,由遷、固而來,未之有也”可知,作者指出這本書運用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結合“至于論朋黨宦女、忠孝兩全、義子降服,豈小補哉,豈小補哉!”意思是至于討論朋黨官宦之女,忠孝兩全的人,義子的降服,怎么算是小的補充呢!由此可見,作者認為這本書運用范文,強調補益巨大。參考譯文:材料一: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倉皇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可見禍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積累而成的,聰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愛的人或事困擾,難道只有寵愛伶人才會這樣嗎?材料二:孟子說:“夏商周三代憑借仁義獲得天下,它們失去天下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從天地生人以來,治世和亂世,隨即相互交替,沒有離開仁義卻能興盛的,也沒有積累仁義卻滅亡的。過分啊!五代時期的不仁義到了極點,這個時期禍亂敗亡的反復,滅亡喪亂的威勢,也是它失去仁義之后的結果罷了。國家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百姓,百姓之所以能夠生息繁衍是因為有君主。當這個時候,上位的人用激烈的殘害放縱自己,刑法和殺戮都很嚴峻,戰爭從不停止,消滅對方也給自己帶來禍患。設置君王就像更換官吏一樣簡單,更變國家就像搬家一樣輕松,百姓用血汗換來的財富被輕易扔在長草的野地,尸骨暴露在平原濕地,君主與百姓互相看對方就像看野蠻人和草木一樣仇視冷漠,怎么不等同于野蠻人呢!壞的情況到達了極致,好的情況就會生起,圣人誕生的時候萬物都會看向他,調動整個中原,士兵的刀刃沒有停歇,先前罪惡彌天的奸猾之人,騷擾為害、煽動禍患來殘害百姓的人,施行烹刑和斧刑這種酷刑卻不停息的,難道不是人禍嗎!天與人互為表里,相合契同沒有間隙。圣人知道天道所幫助的,百姓所歸附的,國家所依仗可以用來穩固國家的,只是仁義罷了,并不只是夏商周三代是這樣。堯舜的興盛,漢唐的昌盛,秦隋的失敗,魏晉的滅亡,南北朝的動亂,沒有不是因為這個原因的。五代時期到現在已經有一百余年了,原先的風俗政教,大部分都已經消失斷絕,沒有能闡述出來的人了。史官或者能用筆記事的人,有的文采不足以用來顯示無窮的事跡,有的道學修為不足以用來續寫史書。使得這五十多年間,將廢除事業再復興的事跡,奸臣賊子的罪過,忠臣義士的氣節,不能傳播到后世,后來者沒有考查的依據。唯獨廬陵的歐陽修公,慷慨地自己承擔下來,沉下心用了很多年然后寫成了這本書。這本書的事跡記錄比舊五代史翔實,其中闡明褒揚和貶斥事例的義理,取法《春秋》,從司馬遷、班固以來,沒有這樣的。至于討論朋黨官宦之女,忠孝兩全的人,義子的降服,怎么算是小的補充呢,怎么算是小的補充呢!(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懷潭溪舊居①朱熹憶住潭溪四十年,好峰無數列窗前。雖非水抱山環地,卻是冬溫夏冷天。繞舍扶疏千個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誰教失計東遷繆②?憊臥西窗日滿川。〖備注〗①此詩被認為朱熹寫于慶元二年末至慶元三年初,時“慶元黨禁”酷烈,61歲的朱熹在漳州知州任上請辭獲批后返回閩北。②化用蘇軾《周東遷失計》之典:“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呼應標題,突出強調四十年來潭溪給詩人的深刻記憶,形成了今昔交織的時空感。B.頷聯以“雖非”“卻是”引入議論,點明舊居環境特點,呈現朱熹詩歌用語平實風格。C.詩人運用好峰、竹林、寒泉等意象,這些意象不僅具有美感,也富有一定的象征意義。D.本詩通過細膩的描繪和形象的比喻,將情和景融為一體,有效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力。16.尾聯詩人直接引用唐代王翰的“興來抱膝吟梁甫,憊臥西窗日滿川”中的原句,是何原因?請簡要分析。【答案】15.D16.①眼前之景與王翰詩的描寫類似,直接引用以表達對潭溪舊居的懷念;

②借用夕陽西下之景,抒發年華易逝之愁;

③呼應“失計東遷繆”的典故,言明自己遷居的失誤讓自己生活疲憊,隱含自我嘲諷之意;

④暗用諸葛亮的《梁甫吟》典故,悲士之立身處世之不易。【解析】【1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沒有運用比喻手法。故選D。【1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憊臥西窗日滿川”是朱熹離開舊居后描寫的眼前之景,直接引用唐代王翰的原句,說明二者描寫的情景相似,此處朱熹直接引用來表達對潭溪舊居的懷念之情。“西窗日滿川”,夕陽西下,映照山川;再結合注釋“61歲的朱熹在漳州知州任上請辭獲批后返回閩北”可知,詩人借景抒情,感慨年華易逝。蘇軾《周東遷失計》之典:“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繆者也”,意思是周朝的失策,沒有像東遷這樣錯誤的,用以言明自己遷居的失誤讓自己生活疲憊,隱含自我嘲諷之意。昔諸葛武侯隱處隆中,窗下抱膝而吟《梁甫》,暗用諸葛亮的《梁甫吟》典故,悲士之立身處世之不易。(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六國曾經憑借廣闊的土地,眾多的百姓,“___________”,可秦國人并不畏懼,勇敢地打開關門,迎擊敵人,于是九國的軍隊“_____________”。(2)“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歲月催人老,詩人敏感于鏡中白發,李白在《將進酒》中也有類似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剛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欣賞南宋畫家牟益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作品《搗衣圖》,那月下搗衣的圖景讓他想起兩句唐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叩關而攻秦逡巡而不敢進(2)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3)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客子入門月皎皎誰家搗練風凄凄/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學說、言論、文章,都有一個誠偽問題。哲學與科學的目的A,追求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①在人觀察現象的時候,②往往表現一定的主體性,③在認識中含有一定的主觀因素。④但是,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不受主觀的干擾。⑤《管子》書的《心術上》提出所謂“靜因之道”。《心術上》說:“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⑥這是說,在認識外物的時候不要對于外物有所損益,⑦力求梳理外物的本來面目。⑧列寧論“辯證法的要素”,舉出十六條,⑨第一條是“觀察的客觀性”,⑩這是唯物主義方法的基本原則。多年以來,人們強調主體性的重要,這是正確的。但是,發揮主體性,應以認識的客觀性為前提。這里有一個改造世界與認識世界的關系問題。人類的主體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B,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時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也能加深對于世界的認識,但是對于世界的正確認識還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條件。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8.A.在于追求真理B.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19.第①句可修改為:人在觀察現象的時候;第④句可修改為:但是,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第⑦句可修改為:力求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解析】【1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空,此處是說“哲學與科學的目的”,后句是“追求……”,此處也應是“追求……”;根據“但是,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不受主觀的干擾”可知,前文談論的是追求真理,據此可填入“在于追求真理”。第二空,根據后文的“才能……”,句式上應該用“只有……”;再結合“但改造世界應以正確的認識為依據”可知,談論的是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之間的關系,所以后文可填“只有正確地認識世界”。【1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在人觀察現象的時候”語序不當,可修改為:人在觀察現象的時候;第④句“避免不受”成分贅余,有了“避免”,后面就不能再用否定詞,可修改為:但是,追求真理就應力求避免主觀的干擾;第⑦句“梳理……面目”搭配不當,可修改為:力求認識外物的本來面目。(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我不相信人會有所謂“命運”,但是我相信對于任何人來說,“限度”總是存在的。再聰明再強悍的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也是有限度的。老人桑地亞哥不是無能之輩,然而,盡管他是最好的漁夫,也不能讓那些魚來上他的鉤。他遇到他的限度了,就像最好的農民遇上了大旱,最好的獵手久久碰不到獵物一般。每一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限度,仿佛是命運在向你發出停止前行的命令。人類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當人們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這個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擴大了。人類在與限度的斗爭中成長。他們把飛船送上太空,他們也用簡陋的漁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馬林魚。這些事情是同樣偉大的。做這樣不可思議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遠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在人類前進的道路上,強者與弱者的命運是不同的。弱者不羨慕強者的命運,強者也討厭弱者的命運。強者帶有人性中強悍的一面,弱者帶有人性中軟弱的一面。強者為弱者開辟道路,但是強者往往為弱者所奴役,就像老人是為大腹便便的游客打魚一樣。《老人與海》講了一個老漁夫的故事,但是在這個故事里卻揭示了人類共同的命運。我佩服老人的勇氣,佩服他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也佩服海明威。2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老人桑地亞哥不是無能之輩,但作為最好的漁夫的他不能讓那些魚來上他的鉤。”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21.運用對比手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請結合文中畫橫線語句簡要分析。22.語段結尾處連用三次“佩服”,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答案】20.原句更能強調老人盡管是最好的漁夫,卻仍然面臨挑戰;原句使用“然而”,在轉折之余含有遺憾之意,傳達了一種微妙的情感變化;原句通過使用兩個簡短而獨立的句子,語言更具生動感。21.這句話運用對比,突顯了強者和弱者在命運面前的不同心態,刻畫了在命運考驗下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增強了語言的張力,引導讀者對人類命運產生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鳴。22.通過反復手法,強調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敬佩之情;每次使用“佩服”都似乎在對前一次的情感表達進行了遞進,豐富了情感層次;使句子構成排比,富有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解析】【20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原句和改句的不同在于原句把“盡管他是最好的漁夫”單獨成句,突出強調老人桑地亞哥是個好漁夫,用“盡管”與后文“也不能讓那些魚來上他的鉤”形成轉折,強調老人盡管是最好的漁夫,卻仍然面臨挑戰。原句比改句多了一個轉折連詞“然而”,連接“老人桑地亞哥不是無能之輩”和“盡管他是最好的漁夫,也不能讓那些魚來上他的鉤”兩句,前后形成對比和轉折,在轉折之余含有遺憾之意,傳達了一種微妙的情感變化。原句把“然而”“盡管他是最好的漁夫”單獨成句,且用逗號隔開,通過使用兩個簡短而獨立的句子,語言更具生動感。【2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的能力。“弱者不羨慕強者的命運,強者也討厭弱者的命運”是把弱者和強者在命運面前的不同心態作對比,突出了弱者不羨慕強者,強者討厭弱者的不同心態,表現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多面性。采用對比手法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形象,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觀點,增強文章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更容易將要表達的思想融入文章中。這句話運用對比增強了語言的張力,引導讀者對人類命運產生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鳴。【2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我佩服……,佩服……,也佩服……”連用三次“佩服”是使用了反復的手法,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強調了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敬佩之情。“老人的勇氣”“他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海明威”三個內容按照遞進的順序排列,從作品中的人物到作者自己,使得每次使用“佩服”都似乎在對前一次的情感進行了遞進,起到豐富情感層次的作品。“我佩服……,佩服……,也佩服……”連用三個句式相同的句子構成排比,連用三次“佩服”來抒情,節奏和諧,顯得感情洋溢、氣勢更為強烈富有氣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莊子是“真人”,追求生活的自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的屈原是“完人”,追求生命的價值。當“生活的自在”和“生命的價值”作為一道選擇題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會怎么選呢?班級擬舉行以“活出精彩人生”為主題的班會,請你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演講稿。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這是一則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由兩句話構成。第一句話分別指出了莊子和屈原對人生的追求:莊子是“真人”,追求生活的自在;屈原是“完人”,追求生命的價值。第二句話以問句的形式,將莊子和屈原的兩種人生追求作為選擇項,詢問考生的選擇,啟發考生思索。提示語給出了班會的主題“活出精彩的人生”,要求考生寫一篇演講稿。可見,材料向考生提出一個問題:要活出精彩人生,需要在“生活的自在”和“生命的價值”中做怎樣的選擇?這是一個具有很強的思辨性的問題。解讀“生活的自在”和“生命的價值”是審題的關鍵。仔細分析材料可知,“生活的自在”指的是如莊子一般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率性而為,順自然而化,應無為而來,沒有羈絆,沒有刻意,沒有執拗的追尋,淡然而曠達。“生命的價值”強調的是如屈原一般心系家國,志向高遠,目標遠大,執著追求,不改初心,既不隨波逐流,也不屈心抑志,讓生命價值最大化。這兩種人生追求,一者追求心靈的閑適自在,一者追求生命的價值意義,沒有孰優孰劣,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人行世間,可以選擇其一,做一個純粹的“真人”或“完人”;也可以二者兼有,視情況而定,做一個睿智通透的“雙面人”。無論是哪一種選擇,只要是出自真性情,只要是于己有利于人無損甚至有益,都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文體是演講稿。考生首先要注意演講稿的格式:標題、稱呼語、問候語、正文、結束語。如果考生是二選一的話,正文部分,可以運用層進式結構,闡述生活的自在/生命的價值體現在哪里,然后分析其對我們人生的意義,最后闡述如何在對生活的自在/生命的價值的追尋中活出精彩的人生。如果選擇二者兼有,正文部分可以運用并列式結構,闡述我們要活出精彩人生,需要在何種情況下選擇生活的自在,在何種情況下選擇生命的價值。立意:1.曳尾涂中,自在生活。2.活得有價值,人生便精彩。3.胸懷天下,讓人生不虛此行。4.“小我”選自在,“大我”擇價值。江蘇省揚州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莊子》文本中充滿了告誡我們不要干涉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故事。其中一則批評了著名的馴馬師伯樂。“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馽,編之以皁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在莊子看來,伯樂的問題在于他不尊重馬的真性。如果他尊重馬的真性,就應該讓它們“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龁草飲水,翹足而陸”。《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因此,道家“尊重”的獨到之處在于,當一個莊子式的道家尊重某個具有獨特生活方式的人時,他當然會認為他所尊重的這個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價值的。不過,一方面,這并不意味著這個莊子式的道家也想以這種方式過他自己的生活。這點可以在“邯鄲學步”的故事中很清楚地看出來。另一方面,當一個莊子式的道家尊重甲的生活方式時,并不意味著他(她)不尊重不以這種方式生活的乙。比如說,他可以尊重生活在水里的魚,同時也可以尊重生活在森林里的猴子,這兩者沒有任何矛盾。《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就好比在水里游泳是魚最好的生活方式,在森林里跳來跳去是猴子最好的生活方式,在干燥的土地上游蕩是人類最好的生活方式。在《莊子》看來,就像不同的物種因有不同的“性”而有不同的最佳生活方式一樣,不同人的最佳生活方式之所以各不相同,也是因為他們的“性”各不相同。因此,雖然《莊子》并不一定否認人類有共性,但他強調的是每個人的個性。例如,他主張:“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在這里講的不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性,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也正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故對一個人有價值的生活方式與對另一個人有價值的生活方式之間不可能存在沖突。一種存在物的最佳的生存環境是潮濕還是干燥,這兩者之間會產生沖突;但不同存在物的不同的最佳生存環境之間,不會存在沖突,例如泥鰍最好生活在潮濕的地方,人類最好生活在干燥的地方,這兩者之間就沒有沖突。其次是規范性主張,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是平等的。《莊子》中有一處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類比作不同的簫管發出不同的聲音(人籟),而道可以被認為是天籟。然而,天籟所做的不是從這些人籟中選擇一個,或施加一個外在的簫管作為所有人籟的標準。相反,它允許每個人吹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天籟即所謂“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魚在水里的生活并不比猴子在森林里的生活更好,同樣,邯鄲人的走路方式也并不比壽陵人的走路方式更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徐復觀在討論莊子的人性觀時指出,第二篇篇名“齊物論”意謂“齊萬物”,即萬物都是平等的:“既是平等,則誰也沒有干涉他人的資格,便可使物任其性,而各得自由了”。因此,《莊子》的這種尊重思想是獨一無二的,它將尊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視為一種合乎倫理的態度,我在別的地方曾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了這種尊重的同一個特征。相比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我認為,這種尊重可以被稱為“道德銅律”,人所欲,施于人,這也是對《莊子》中魯侯養鳥故事的簡單總結(以鳥養養鳥,而非以己養養鳥)。相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共性倫理,我認為,《莊子》中展現的是一種差異倫理。共性倫理關注人類的共性,強調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所有人來說都會是正確的;而差異倫理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會是錯誤的。但除了不干涉他人,《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莊子》在魯侯養鳥的故事中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莊子并非要我們什么都不做,相反他提倡有所行動,這一點經常被忽略,這是因為《莊子》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就是“無為”。從字面上看,“無為”可理解為什么也不做。所以,了解《莊子》中的“無為”究竟是什么意思很重要。雖然無為有時確實意味著無行動,特別是當萬物都在自然地生活時;但對于行動者和行動對象而言,“無為”也有自然行事的意思。這種自然行事之所以被看作是無為,是因為這種行動是如此自然,以致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節選自黃勇《以尊重代寬容:<莊子>的啟發》,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尊重”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認為他人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價值的。B.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的“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說的是不同人有不同“性”,否定了不同物有不同“性”。C.《莊子》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類比為不同的簫管發出不同的聲音,這是對其規范性主張的形象化表達。D.除了有時表現為無行動,《莊子》中的重要概念“無為”也有自然行事之意,只是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通過伯樂馴馬的故事,旨在告訴我們要尊重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讓其能自我發展。B.在莊子式的尊重者看來,肯定他人生活方式的價值,并不意味著需要舍棄自己的生活方式。C.作者用“邯鄲學步”的例子是為了證明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D.文本內容從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到承認不同生活方式的價值,再到提倡有所行動,條理清晰。3.下列選項中最不能體現文中莊子“尊重”思想的一項是()A.“現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盡管支使我,做什么都行。”(《大衛·科波菲爾》)B.“走吧,加拉諾鯊。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去看你的朋友,或者見你媽去吧!”(《老人與海》)C.“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為了忘卻的記念》)D.“咱的小姑娘有什么事情,盡管打,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包身工》)4.如何理解文中“人所欲,施于人”這句話?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5.文章開頭說“不要干涉與我們不同的生活方式”,結尾處又說“提倡有所行動”,兩者是否矛盾?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B2.C3.D4.①態度層面:體現了尊重思想的重要特征——差異倫理,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②做法層面: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5.不矛盾。①前者強調尊重他人的自主權和獨特性,避免過度干預;②后者則強調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以積極的行動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③兩者都是基于對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共同構成了莊子尊重思想的重要內容。【解析】【1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否定了不同物有不同‘性’”錯誤,由原文“他主張:‘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學者們普遍認為,《莊子》在這里講的不是不同的物有不同的性,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可知,沒有否認,突出了對象是人。故選B。【2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C.材料中“邯鄲學步”是規范性主張的體現,強調不同生活方式的平等性。而“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是錯誤的”是差異理論的體現,強調的是生活方式的差異性。故選C。【3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A.由“現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盡管支使我”可知,米考伯太太并沒有強迫“我”做她想要的事情,我也真心愿意為他做事。B.由“走吧,加拉諾鯊。溜到一英里深的地方去吧……”可知,老人很尊重對手。C.由“我知道青年們,尤其是文學青年們,十之九是感覺很敏,……”可知,魯迅先生理解年青人,尊重年青人。D.由“……打死不干事,只要不是罰工錢停生意!”可知,包身工身份低賤,不被尊重。故選D。【4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理解內容的能力。此題先要理解題干中語句的意思,然后結合文中作者的觀點,概括分析。結合“人所欲,施于人,這也是對《莊子》中魯侯養鳥故事的簡單總結(以鳥養養鳥,而非以己養養鳥)。相對于我們習以為常的共性倫理,……而差異倫理則關注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認為對一個人而言正確的行為,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會是錯誤的。”可知,此句體現了尊重思想的重要特征——差異倫理,認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以積極的方式去做對他人有幫助的事,以他人所希望的方式對待他人。【5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此題先明確自己的觀點態度,然后分別具體分析其內容,最后得出結論。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不僅對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異議,而且還尊重他人,即擁抱和重視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他自己不過這樣的生活。”“《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可知,前者強調尊重他人的自主權和獨特性,避免過度干預,因為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結合“《莊子》中的尊重者,還會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莊子》在魯侯養鳥的故事中已經暗示了這一點:他不應該以他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海鳥,而應該以海鳥希望被對待的方式來對待它,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以消極的方法,不以‘己養養鳥’(不以己所欲施于人),而且還要積極的‘以鳥養養鳥’(以人所欲施于人)。”“……但對于行動者和行動對象而言,‘無為’也有自然行事的意思。這種自然行事之所以被看作是無為,是因為這種行動是如此自然,以致行動者和行動對象都不曾意識到該行動。”可知,后者則強調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以積極的行動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事;結合“《莊子》中的尊重思想有兩個核心觀點。首先,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規范性主張,即生活方式不同的人是平等的。”可知,兩者都是基于對他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只是表達的方式有所不同,共同構成了莊子尊重思想的重要內容。(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聶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監獄醫院去,把參政院裁定維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訴瑪絲洛娃,要她做好準備上西伯利亞去。律師已經替他寫好呈送皇上的狀子,現在他就帶到監獄里讓瑪絲洛娃簽字,不過他對告御狀抱的希望很小。而且說來也奇怪,他現在倒是不希望這事成功。醫院看門人一認出聶赫留朵夫,馬上就告訴他,瑪絲洛娃已經不在他們這兒了。“為什么又把她調回去了?”聶赫留朵夫問道。“她本來就是那號兒人嘛,老爺,”看門人鄙夷地笑著說,“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聶赫留朵夫怎么也沒有想到,瑪絲洛娃及其精神狀態和他這樣相似。這個消息使他震驚。他這時心中出現的是大禍臨頭時的感覺。他十分痛心。他聽到這個消息后的第一個感覺是羞慚。首先,他覺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他竟然高高興興地認為她的精神狀態似乎發生了變化。現在他心想,所有她那些不愿接受他的犧牲的話,她的責備,她的眼淚,所有那一切都是一個變態女人的狡猾手段,是想盡可能更好地利用他。現在他覺得,上次探監時他在她身上看到的種種不可救藥的跡象,如今表現得很清楚了。“可是現在怎么辦呢?”他問自己。“我還有必要跟她拴在一起嗎?她既然干出這種事,我不是可以從此不管了嗎?”他問自己。不過他剛剛向自己提出這個問題,就立刻明白了,他認為可以丟開她不管,這樣并不能懲罰他希望懲罰的她,懲罰的倒是他自己,于是他感到害怕起來。“不行!出了這種事,不能改變我的決心,只能增強我的決心。她的精神狀態決定著她要干什么事,就讓她干好啦……我應該做的是良心要我做的事。”他對自己說。“我的良心是要我犧牲我的自由來贖我的罪,我已經下決心跟她結婚,哪怕是形式上的結婚,不論她被流放到哪里,我都要跟她走,這個決心還是不能改變。”他發著狠心對自己說,等他走出醫院,便邁著堅定的步子朝監獄大門口走去。典獄長果然在監獄里,很快就出來見聶赫留朵夫。新典獄長是一個瘦骨嶙峋的高個兒,顴骨凸出,動作慢騰騰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要在規定的日子里在探監室里見面。”他這樣說,眼睛也不看聶赫留朵夫。“我有省長的許可證。”聶赫留朵夫一面說,一面掏皮夾子。“請讓我看看。”典獄長依然沒有看他的眼睛,說過這話,便伸出又長又干瘦、食指上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請到辦公室來吧。”等瑪絲洛娃走進辦公室,典獄長抬起頭來,卻既不看瑪絲洛娃,也不看聶赫留朵夫,只是說:“可以談啦!”就又埋頭看起文件。瑪絲洛娃的穿著像以前那樣,白裙、白女褂、白頭巾。她走到聶赫留朵夫跟前,看到他那冷冰冰的、惱怒的臉,她的臉就漲得通紅,一只手摩挲著女褂的邊,垂下了眼睛。聶赫留朵夫很想像上次那樣對待她,但卻不能照他想的那樣把手伸給她。“我給您帶來了一個壞消息,”他既不看她,也沒有伸手給她,只是用平平的聲音說,“參政院駁回了上訴。”“我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的。”她用奇怪的聲音說,就好像憋得喘不上氣來。如果像往常那樣,聶赫留朵夫就會問問她,她為什么說早就知道會是這樣;現在他卻只是看了看她。她的眼睛里汪著淚水。但這不僅沒有使他心軟,反而使他對她更惱火了。典獄長站起來,在辦公室里來來回回踱了起來。“您不必灰心喪氣,”他說,“告御狀也許能行,我希望……”“我不是在想這事呀……”她說著,帶著十分委屈的神氣用淚汪汪的斜眼睛看了看他。“那又是什么事?”“您去過醫院,想必有人對您說起過我……”“哦,那有什么,那是您的事了。”聶赫留朵夫皺起眉頭冷冷地說。他那種強烈的自尊心受辱感本來已經平息下去,可是她一提起醫院,這種受辱感又重新涌了起來。“他這樣一個上流社會的人,任何一個上等人家的姑娘都會認為嫁給他就是幸福,他卻情愿做這樣一個女人的丈夫,可是這個女人等不及,跟醫士勾搭起來。”他恨恨地望著她,心里想道。“那您就在這狀子上簽個字吧。”他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大信封,把狀子抽出來,放在桌上。她用頭巾的角兒擦了擦眼淚,在桌邊坐下來,就問在哪兒寫,寫什么。他告訴她寫什么,在哪兒寫,她就用左手捋著右手的袖子,在桌邊坐定。他就站在她身后,默默地看著她那俯在桌上、因為憋著哭泣不時在顫動的脊背,于是他心里有兩種感情斗爭起來,一種是惡的感情,一種是善的感情,也就是自尊心受辱感和對這個受苦女人的憐惜之情,結果后者得勝了。她簽了字,把沾了墨水的手指頭在裙子上擦了擦,就站了起來,抬眼看了看他。“不論結果怎樣,不論什么樣的情形,我的決心不會改變。”聶赫留朵夫說。“這可用不著。”她急忙打斷他的話,并且一張臉放出光來。典獄長走到他們跟前,于是聶赫留朵夫不等他說什么,就和她告別,走了出來,心里有一種從來不曾有過的無所憂慮的高興心情、泰然自若的心情和愛一切人的心情。其實,所謂瑪絲洛娃跟醫士勾搭因而被逐出醫院,連聶赫留朵夫都信以為真的,不過是這么一回事:瑪絲洛娃到走廊盡頭的藥房里拿藥,醫士烏斯季諾夫糾纏她,主任醫師走廊上看到,當天他就告訴典獄長,要他另派一個幫忙的人,來接替瑪絲洛娃。(節選自《復活》力岡譯第二部第29章,有刪改)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選文開頭寫到聶赫留朵夫“對告御狀抱的希望很小”,預示了后文瑪絲洛娃的命運可能并不會得到根本改變。B.瑪絲洛娃因為委屈而淚眼汪汪,暗示了醫院之事必有隱情,也說明她心靈已不再麻木,純真的天性開始復蘇。C.“憋著哭泣不時在顫動的脊背”表現出瑪絲洛娃因誤會而內心不平靜、想解釋又不好開口的矛盾復雜心理。D.“一張臉放出光來”表現出瑪絲洛娃因聽到聶赫留朵夫不改變與她結婚的決心而內心激動萬分的心情。7.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寫通過語言和神態的描寫寫出看門人對瑪絲洛娃的歧視,是為后文聶赫留朵夫產生復雜的心理做鋪墊。B.作者擅長將心理描寫與故事情節的發展結合起來,這樣心理變化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也體現了“復活”的主旨。C.選文中的典獄長、醫師等次要人物形象各具特點,他們作為舊秩序的代表者和維護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D.選文采用插敘的方式,揭開瑪絲洛娃與醫士勾搭的“真相”,點明了誤解產生的原因,這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8.第5段中哪個加點的詞語最能代表聶赫留朵夫在聽到醫院看門人的話后最初的心理感覺?請說明理由。9.諷刺藝術是《復活》的主要特點之一,請結合選文簡要分析作者如何進行諷刺的。【答案】6.D7.D8.①最初心理感覺是震驚;②理由:從“怎么也沒有想到”可見聶赫留朵夫所聽到的消息與他的之前設想反差巨大,無法接受;“痛心”“羞慚”“可笑”等感受都是“震驚”之后進一步發展。為瑪絲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這是對自己救贖做法的羞辱,讓聶赫留朵夫感到“羞慚”和“可笑”。9.①運用飽含諷刺意味的情節達到諷刺目的:如新典獄長一本正經強調探監規定與聶赫留朵夫拿出省長許可證后允許的情節諷刺貴族資產階級的“法律的欺騙性”;②通過人物肖像、言行描寫獲得諷刺效果:如對新典獄長的肖像描寫尤其是“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的描寫頗具諷刺意味,諷刺新典獄長的矯揉造作。③采用客觀敘述方法進行諷刺:如文末作者以全知視角客觀敘述誤會的真相,諷刺醫師因瑪絲洛娃的不堪經歷而出于成見的草率認定。【解析】【6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D.“因聽到聶赫留朵夫不改變與她結婚的決心而內心激動萬分的心情”錯,“一張臉放出光來”是為聶赫留朵夫沒有因為誤會而放棄她而開心,并不是因為結婚的決心。故選D。【7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插敘”錯誤,揭開瑪絲洛娃與醫士勾搭的“真相”在文章結尾,應是補敘。故選D。【8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醫院看門人的話是“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緊接著是聶赫留朵夫的反應“聶赫留朵夫怎么也沒有想到”,再結合前文“聶赫留朵夫回到莫斯科后,第一件事就是到監獄醫院去,把參政院裁定維持法庭原判的不幸消息告訴瑪絲洛娃,要她做好準備上西伯利亞去”可知,聶赫留朵夫所聽到的消息與他的之前設想反差巨大,無法接受,所以聶赫留朵夫最初的心理感覺應該是震驚。結合“他這時心中出現是大禍臨頭時的感覺。他十分痛心”“他聽到這個消息后的第一個感覺是羞慚”“他覺得自己是非常可笑的,因為他竟然高高興興地認為她的精神狀態似乎發生了變化”可知,聶赫留朵夫為瑪絲洛娃的做法感到“痛心”,這是對自己救贖做法的羞辱,讓聶赫留朵夫感到“羞慚”和“可笑”,這些“痛心”“羞慚”“可笑”等感受都是“震驚”之后進一步發展,應該在“震驚”之后才發生。【9題詳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體裁特征和表現手法的能力。由“‘要在規定的日子里在探監室里見面。’他這樣說,眼睛也不看聶赫留朵夫。”“‘我有省長的許可證。’聶赫留朵夫一面說,一面掏皮夾子。”“‘請讓我看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請到辦公室來吧。’”可知,本來新典獄長對于聶赫留朵夫要探視瑪絲洛娃的要求是一本正經強調要按照探監規定的程序來,后來當聶赫留朵夫拿出省長許可證后新典獄長就允許了,新典獄長前后的態度變化飽含諷刺意味,諷刺貴族資產階級的“法律的欺騙性”。由“新典獄長是一個瘦骨嶙峋的高個兒,顴骨凸出,動作慢騰騰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典獄長依然沒有看他的眼睛,說過這話,便伸出又長又干瘦、食指上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接過聶赫留朵夫遞過去的許可證,慢吞吞地看了一遍”“典獄長站起來,在辦公室里來來回回踱了起來”可知,這里運用了肖像、語言、動作描寫,刻畫了新典獄“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戴著金戒指的白白的手”“來來回回踱了起來”的情態和動作,頗具諷刺意味,諷刺了新典獄長矯揉造作的樣子。由“看門人鄙夷地笑著說,‘她和醫士勾搭起來了,主任醫師就打發她走了”“其實,所謂瑪絲洛娃跟醫士勾搭因而被逐出醫院,連聶赫留朵夫都信以為真的,不過是這么一回事……”可知,作者在文章最后交代了對瑪絲洛娃誤會的真想,并不是如醫師和看門人那樣認為的。作者以全知視角客觀敘述誤會的真相具有諷刺意味,諷刺了醫師因瑪絲洛娃的不堪經歷而出于成見的草率認定。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節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材料二: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自生民以來,一治一亂,旋相消長,未有去仁而興、積仁而亡者。甚哉,五代不仁之極也,其禍敗之復,殄滅剝喪之威,亦其效耳。夫國之所以存者以有民,民之所以生者以有君。方是時,上之人以慘烈自任,刑戮相高,兵革不休,夷滅構禍,置君猶易吏,變國若傳舍,生民膏血涂草野,骸骼暴原隰,君民相視如髦蠻草木,幾何其不胥為夷也!否閉極而泰道升,圣人作而萬物睹,指揮中原,兵不頓刃,向之滔天巨猾,搖毒煽禍以害斯人者,蹈鼎鑊斧锧之不暇豈非人邪天與人相為表里和同于無間。圣人知天之所助,人之所歸,國之所恃以為固者,仁而已,非特三代然也。堯舜之盛、漢唐之興、秦隋之失、魏晉之亡、南北之亂,莫不由此也。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遺俗,往往垂絕,無能道說者,史官秉筆之士,或文采不足以耀無窮,道學不足以繼述作。使五十有余年間,廢興存亡之跡、奸臣賊子之罪、忠臣義士之節,不傳于后世,來者無所考焉。惟廬陵歐陽公,慨然以自任,蓋潛心累年而后成書。其事跡實錄,詳于舊記,而褒貶義例,仰師《春秋》,由遷、固而來,未之有也。至于論朋黨宦女、忠孝兩全、義子降服,豈小補哉,豈小補哉!(節選自陳師錫《<五代史記>序》)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蹈鼎鑊斧A锧之B不暇C豈非人邪D天與人相為E表里F和同G于無間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函,指用匣子裝,與《蘇武傳》中“杖漢節牧羊”的“杖”,用法不同。B.見,指看見,與《老子》中“自見者不明”的“見”詞義不同。C.傳舍,古時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此處指(輕易、隨意地)設置臨時住所。D.史官,即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三代之際史官人數漸多,分工更細。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陽修最后運用《尚書》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指出國家的盛衰也在于人事。B.“豈獨伶人也哉”表明導致身死國滅的不只是伶人,使文章有了更廣泛的教育意義。C.陳師錫認為五代時期禍亂敗亡反復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沒有出現如堯舜一樣的圣人。D.將奸臣賊子的罪過、忠臣義士的氣節等歷史詳實地記錄下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