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歷史(湖南卷)_第1頁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歷史(湖南卷)_第2頁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歷史(湖南卷)_第3頁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歷史(湖南卷)_第4頁
2024年中考模擬試卷歷史(湖南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湖南省卷)歷史(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手工業是人類第二次大分工的產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實證材料觀點的是(

A.河姆渡豬紋陶缽 B.司母戊鼎 C.曲轅型 D.汝窯瓷器2.下圖所示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A.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 B.以門第作為主要參考標準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延續了宋代重文輕武政策3.《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講到:“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迸c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班超經營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4.“清朝前期,中國采取了逆時代大潮的國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蔽闹械摹皣摺笔牵?/p>

)A.休養生息政策 B.開明民族政策 C.重文輕武政策 D.閉關鎖國政策5.對以下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

)A.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B.清政府推行墾荒政策,開發西南地區C.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鞏固西北邊疆 D.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6.下側示意圖標題應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C.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D.反“圍剿”斗爭取得勝利7.竹枝詞是一種以吟詠社會風土人情為主的文學體裁。20世紀初電車剛進入北京時,有竹枝詞寫道:“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焙髞?,有人贊嘆:“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這說明(

)A.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認可 B.沿海地區更易感受到社會生活變化C.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 D.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8.如圖描繪了某憲法草案公布后人們在田間地頭熱議的畫面。隨后出臺的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

)憲法草案公布了(版畫)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C.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9.在亞歷山大龐大的遠征軍隊伍中“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他們沿途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這一現象表明,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

)A.推動希臘民主制度的擴展 B.導致希臘羅馬文明的消亡C.加速亞非自然經濟的解體 D.促進了歐亞非文化的交流10.13世紀中葉,牛津大學校長羅伯特·哥羅塞特斯特曾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質疑,并用數學和實驗證明自己的哲學觀點,其學生也曾進行科學實驗和講學,批評神學。這可用以說明英國早期大學(

)A.引領文藝復興的潮流 B.擺脫了教會的思想束縛C.鼓勵質疑的科學精神 D.推動了自治城市的出現11.關于資產階級革命,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B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宣告了法國大革命開始C1865年,美國內戰以北方獲勝告終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D1868年,日本開始實施“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A.A B.B C.C D.D12.下圖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13.下圖是某同學學習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筆記,可見該政策的實施,蘇維埃俄國(

)措施作用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①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②迅速緩解了危機③鞏固了工農聯盟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引入外資,實行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A.消滅了外國的干涉勢力 B.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改革C.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目標 D.加快了向社會主義過渡14.下圖是20世紀80~90年代聯合國參與非洲地區部分事務示意圖。由此可知,聯合國在非洲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A.促進合作與進步 B.發展教育與科技C.維護和平與安全 D.保障衛生與健康15.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國歡慶,這是幾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結果。其中研究發明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制備新技術”的湖南科學家是(

)A.劉筠 B.陳國達 C.袁隆平 D.黃伯云16.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開始獲得軍事主動權的事件是(

)A.湘江之戰 B.常德會戰 C.通道轉兵 D.長沙會戰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精準計時·社會需求·科技創新(20分)材料一西漢銅漏利用滴水造成的水位變化計時。但是隨著水位下降,流速變慢,計時有一定誤差唐朝水運渾象復原模型利用水力推動的輪軸機械報時,初步解決了計時誤差問題北宋水運儀象臺復原圖使用擒縱機械系統,計時更加精確。這一技術傳入歐洲,推動了西方機械鐘表的發展(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發展特點。結合所學,寫出宋代另一項科技發明,并說明宋代科技成就的影響。(10分)材料二

早期的鐘表用手工制作,造價不菲,主要功能是裝飾和顯示主人的身份。19世紀早期,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城市,在工廠和煤礦做工,按小時領取工資,計時對雇主和工人越來越重要。這一時期鐘表生產從家庭作坊向規模化發展,機械化程度提高。某些工廠主致力于生產一種普通工人也能夠消費的大眾化鐘表,并于19世紀中期在市,場上取得成功?20世紀初期,由于手表戴在手腕上可以直接看時間,其產量遠遠超過懷表和口袋表?!幾詣④姟度鹗俊返?2)依據材料二,概括鐘表使用的趨勢。分析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初期鐘表行業發展的原因。(6分)材料三

原子鐘借助原子的天然振動精準計時(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談談對我國原子鐘發展的認識。(4分)18.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研讀史料,回答問題。(16分)史料一宋《萍洲可談》史料二南宋持羅盤陶俑史料三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殘存船底)朱彧(yù)在1119年寫成《萍洲可談》一書,書中寫道:“舟師①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雹僦蹘煟系募夹g人員。據考古研究,此船的長度應為34米,寬11米,深4米左右,載重量超過200噸,不僅體量大,而且還使用水密隔艙技術。從船艙出土物來看,數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國從南洋諸國進口的大宗貨物。(1)史料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數字化史料等類型。據此判斷,史料一、史料二分別屬于什么史料類型?這兩則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發明是什么?(6分)(2)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史料二所示發明是通過哪一地區的商人傳到歐洲的?它的外傳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3)依據史料三海船的考古介紹,概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據史籍記載,北宋元祐二年,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職能是什么?(6分)19.按照唯物史觀的指導,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是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圖1

16—18世紀世界人口遷移圖(部分)材料二

圖2

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圖

圖3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歐洲形勢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導致圖中①、②人口遷移的主要歷史原因。(6分)(2)對比材料二中兩幅地圖的變化,從以下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或自定觀察角度,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并用具體史實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楚)(10分)觀察角度:(Ⅰ)疆界領土(Ⅱ)國際關系(Ⅲ)政權更迭

2024年中考第一次模擬考試(湖南省卷)歷史(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手工業是人類第二次大分工的產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實證材料觀點的是(

A.河姆渡豬紋陶缽 B.司母戊鼎 C.曲轅型 D.汝窯瓷器【答案】B【詳解】據題干“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苯Y合所學可知,司母戊鼎鑄造于商代,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B項正確;河姆渡豬紋陶體早于商周時期,排除A項;曲轅犁是唐朝改進的生產工具,排除C項;汝窯瓷器屬于宋朝,排除D項。故選B項。2.下圖所示的中國古代選官制度(

)A.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 B.以門第作為主要參考標準C.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 D.延續了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答案】C【詳解】根據題意“儒童”“縣府級考試”“中央禮部考試”等信息可知是科舉制,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治階級,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C項正確;私學的興起,打破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以門第作為主要參考標準,排除B項;重文輕武是宋朝建立后的國策,與材料強調科舉制流動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講到:“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張騫通西域 B.班超經營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答案】A【詳解】張騫通西域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從長安出發,探訪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它打通了內地與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聯系,歷史上稱之為“鑿空”。由材料“中國漢代,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鑿空之旅”,可知指張騫通西域,A項正確;班超經營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發生在東漢,晚于張騫通西域,排除BCD項。故選A項。4.“清朝前期,中國采取了逆時代大潮的國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蔽闹械摹皣摺笔牵?/p>

)A.休養生息政策 B.開明民族政策 C.重文輕武政策 D.閉關鎖國政策【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外國人來華經商活動,使中國與世隔絕,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使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了,由材料“清朝前期,中國采取了逆時代大潮的國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可知指閉關鎖國政策,D項正確;西漢初期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通過寬刑薄賦達到恢復和發展經濟、穩定統治的目的,排除A項;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因地制宜處理民族關系,排除B項;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重視文臣,壓制武職,排除C項。故選D項。5.對以下示意圖理解正確的是(

)A.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B.清政府推行墾荒政策,開發西南地區C.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鞏固西北邊疆D.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涉及的內容,反映出元朝、清朝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理臺灣,這是中央政府管理臺灣和彭州最早的行政機構。到臺灣正式建省,說明中央政府不斷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D項正確;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對臺灣地區的管理與墾荒政策無關,排除B項;清政府設置伊犁將軍是對新疆的管轄,排除C項。故選D項。6.下側示意圖標題應是(

)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B.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C.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D.反“圍剿”斗爭取得勝利【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辦‘黃埔軍?!苯Y合所學可知,黃埔軍校是國共合作的成果,根據材料“1927年8月1日,周恩來等人領導武裝起義”結合所學可知,南昌起義是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因此材料反映了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C項正確;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排除A項;“武裝起義”不屬于合作,排除B項;反“圍剿”斗爭取得勝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7.竹枝詞是一種以吟詠社會風土人情為主的文學體裁。20世紀初電車剛進入北京時,有竹枝詞寫道:“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后來,有人贊嘆:“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边@說明(

)A.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認可 B.沿海地區更易感受到社會生活變化C.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 D.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電車初試人都怕,說是將來榮禍多。”表明人們反對新交通工具,根據材料“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可以看出人們開始接受,A項正確;北京市并不是沿海地區,排除B項;居民對電車破壞自然環境強烈不滿與“人坐(電)車中稱穩便,兒童指點陸行舟。”不符,排除C項;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在夾縫中求生存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如圖描繪了某憲法草案公布后人們在田間地頭熱議的畫面。隨后出臺的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是(

)憲法草案公布了(版畫)A.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1914年《中華民國約法》C.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D.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答案】D【詳解】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D項正確;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A項;《中華民國約法》,又名“袁記約法”,是指民國三年五月一日由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公布的一個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臨時憲法”。此約法在民國五年袁世凱創立“中華帝國”時被廢棄,后一直未再恢復,排除B項;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準備,排除C項。故選D項。9.在亞歷山大龐大的遠征軍隊伍中“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他們沿途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這一現象表明,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

)A.推動希臘民主制度的擴展 B.導致希臘羅馬文明的消亡C.加速亞非自然經濟的解體 D.促進了歐亞非文化的交流【答案】D【詳解】由材料“有工程師、哲學家、地理學家、測量師等專門人才,他們沿途收集資料、繪制地圖,與當地哲人交往”可知,亞歷山大遠征客觀上促進了歐亞非文化的交流。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帝國開始東征,歷經10年征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非的空前龐大的帝國,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D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希臘的民主制度,排除A項;題干不能體現希臘羅馬文明的消亡,排除B項;題干和自然經濟的解體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13世紀中葉,牛津大學校長羅伯特·哥羅塞特斯特曾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質疑,并用數學和實驗證明自己的哲學觀點,其學生也曾進行科學實驗和講學,批評神學。這可用以說明英國早期大學(

)A.引領文藝復興的潮流 B.擺脫了教會的思想束縛C.鼓勵質疑的科學精神 D.推動了自治城市的出現【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信息“13世紀中葉”“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質疑”“其學生也曾進行科學實驗和講學,批評神學”可知,中世紀大學鼓勵質疑的科學精神,C項正確;文藝復興興起在14世紀中葉,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中世紀大學仍然受到基督教會和國王的影響,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城市居民常用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的手段取得城市的一定的自治權,D項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1.關于資產階級革命,下列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A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B1789年,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人權宣言》宣告了法國大革命開始C1865年,美國內戰以北方獲勝告終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D1868年,日本開始實施“明治維新”走上發展資本主義道路A.A B.B C.C D.D【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日本明治維新通過改革的方式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D項正確;體現了三權分立的原則的是美國1787年憲法,排除A項;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是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標志,排除B項;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的是美國獨立戰爭,排除C項。故選D項。12.下圖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解讀思維導圖可知,南北戰爭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是北方資本主義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由此可知,南北戰爭的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廢除種植園經濟中的奴隸制,發展資本主義,B項正確;奴隸制存廢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而不是簡單的更新行業比重,排除A項;美國的國家性質并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改變,排除C項;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13.下圖是某同學學習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筆記,可見該政策的實施,蘇維埃俄國(

)措施作用征收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①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②迅速緩解了危機③鞏固了工農聯盟④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引入外資,實行自由貿易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A.消滅了外國的干涉勢力 B.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改革C.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目標 D.加快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新經濟政策就是指蘇俄在1921年開始實行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策,該政策利用商品和貨幣關系恢復和發展生產,調動了生產者的積極性,迅速緩解了危機,鞏固了工農聯盟。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加快了向社會主義過渡,D項正確;通過三年的國內戰爭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消滅了外國的干涉勢力,排除A項;農業集體化的推行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與新經濟政策無關,排除B項;蘇聯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實現了國家工業化目標,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下圖是20世紀80~90年代聯合國參與非洲地區部分事務示意圖。由此可知,聯合國在非洲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

)A.促進合作與進步 B.發展教育與科技C.維護和平與安全 D.保障衛生與健康【答案】C【詳解】聯合國安理會,擔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主要責任。根據安理會或聯大的決議,聯合國可以向沖突地區派出軍事人員,以恢復和維持和平。以聯合國名義派出武裝力量,被稱為“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是許多國家和地區避免了一些可能發生的戰爭。結合“20世紀80~90年代聯合國參與非洲地區部分事務示意圖”可知,聯合國在非洲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維護和平與安全,C項正確;聯合國的重要作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不是促進合作與進步,排除A項;聯合國的重要作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不是發展教育與科技、保障衛生與健康,排除BD項。故選C項。15.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國歡慶,這是幾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努力的結果。其中研究發明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制備新技術”的湖南科學家是(

)A.劉筠 B.陳國達 C.袁隆平 D.黃伯云【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黃伯云長期從事粉末冶金材料科學和工程研究,研制成功特種改性陶瓷和金屬梯度復合材料,研究發明“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動材料制備新技術”,為高性能飛機制動裝備和航天火箭發動機提供關鍵材料,D項正確;劉筠為官清廉,是北宋文壇名人,排除A項;陳國達發現大陸地殼的新構造單元地洼區,活化構造學說和遞進成礦理論的創立者,地洼學說之父,排除B項;袁隆平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排除C項。故選D項。16.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開始獲得軍事主動權的事件是(

)A.湘江之戰 B.常德會戰 C.通道轉兵 D.長沙會戰【答案】C【詳解】據所學可知,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途經湖南通道境內時,召開了通道會議。會上,毛澤東主張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得到大多數人的贊同。會后,紅軍立即向貴州進軍?!巴ǖ擂D兵”使蔣介石在湘西消滅紅軍的企圖破滅,標志著紅軍初步擺脫了軍事上的被動局面,獲得軍事主動權,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創造了關鍵性的前提條件,C項正確;湘江戰役,在廣西北部湘江地區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的戰役,排除A項;常德會戰又稱湘北戰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在常德地區進行的會戰,排除B項;長沙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正面戰場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略所取得的重大勝利,是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排除D項。故選C項。第Ⅱ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17.精準計時·社會需求·科技創新(20分)材料一西漢銅漏利用滴水造成的水位變化計時。但是隨著水位下降,流速變慢,計時有一定誤差唐朝水運渾象復原模型利用水力推動的輪軸機械報時,初步解決了計時誤差問題北宋水運儀象臺復原圖使用擒縱機械系統,計時更加精確。這一技術傳入歐洲,推動了西方機械鐘表的發展(1)依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計時器的發展特點。結合所學,寫出宋代另一項科技發明,并說明宋代科技成就的影響。(10分)材料二

早期的鐘表用手工制作,造價不菲,主要功能是裝飾和顯示主人的身份。19世紀早期,越來越多的人移居城市,在工廠和煤礦做工,按小時領取工資,計時對雇主和工人越來越重要。這一時期鐘表生產從家庭作坊向規模化發展,機械化程度提高。某些工廠主致力于生產一種普通工人也能夠消費的大眾化鐘表,并于19世紀中期在市,場上取得成功?20世紀初期,由于手表戴在手腕上可以直接看時間,其產量遠遠超過懷表和口袋表?!幾詣④姟度鹗俊返?2)依據材料二,概括鐘表使用的趨勢。分析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初期鐘表行業發展的原因。(6分)材料三

原子鐘借助原子的天然振動精準計時(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談談對我國原子鐘發展的認識。(4分)【答案】(1)計時越來越精準;技術不斷創新;計時技術領先世界等。(6分)活字印刷術: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等。(4分)(2)鐘表更加實用;日益普及;使用更加方便等。(3分)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對計時的需求增加;鐘表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形式取得進步等。(3分)(3)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子鐘技術越來越完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任答2點得4分)【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流速變慢,計時有一定誤差”“初步解決了計時誤差問題”得出計時越來越精準;根據材料“利用水力推動的輪軸機械報時”得出技術不斷創新;根據材料“使用擒縱機械系統,計時更加精確。這一技術傳入歐洲,推動了西方機械鐘表的發展”得出計時技術領先世界等。影響:結合所學,可寫宋代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對世界文明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等?;蛘咧改厢樀氖褂谩⒒鹚幍氖褂玫?。(2)趨勢:根據材料“某些工廠主致力于生產一種普通工人也能夠消費的大眾化鐘表”得出鐘表更加實用,根據材料“20世紀初期,由于手表戴在手腕上可以直接看時間,其產量遠遠超過懷表和口袋表。”得出日益普及,使用更加方便等。原因:根據材料“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結合所學,可從工業革命、人們生活方式改變以及生產技術等進步進行分析,如出工業革命的開展;人們對計時的需求增加;鐘表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形式取得進步等。(3)認識:從我國原子鐘發展的原因、特點、影響等角度作答。如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經濟的發展原子鐘技術越來越完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18.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研讀史料,回答問題。(16分)史料一宋《萍洲可談》史料二南宋持羅盤陶俑史料三泉州出土宋代海船(殘存船底)朱彧(yù)在1119年寫成《萍洲可談》一書,書中寫道:“舟師①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雹僦蹘?,船上的技術人員。據考古研究,此船的長度應為34米,寬11米,深4米左右,載重量超過200噸,不僅體量大,而且還使用水密隔艙技術。從船艙出土物來看,數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國從南洋諸國進口的大宗貨物。(1)史料分為文字史料、實物史料、口碑史料和數字化史料等類型。據此判斷,史料一、史料二分別屬于什么史料類型?這兩則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發明是什么?(6分)(2)結合所學,指出史料一、史料二所示發明是通過哪一地區的商人傳到歐洲的?它的外傳對世界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3)依據史料三海船的考古介紹,概括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據史籍記載,北宋元祐二年,朝廷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市舶司的主要職能是什么?(6分)【答案】(1)類型:史料一是文字史料,史料二是實物史料。(4分)科技發明:指南針(羅盤)(2分)(2)商人:阿拉伯(2分)影響: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世界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答出一點即可,其它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亦可)(2分)(3)情況:造船技術水平高;海外貿易發展。(其它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亦可)(4分)主要職能:管理海外貿易(2分)【詳解】(1)類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字資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實物史料指各類文物、古跡、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這類史料雖然多為片斷性的,但它卻是歷史的見證和歷史知識的可靠來源,它既能比較真實地反映歷史,又具有形象直觀性。所以史料一宋《萍洲可談》屬于文字史料,史料二南宋持羅盤陶俑是實物史料??萍及l明:根據材料一“朱彧(yù)在1119年寫成《萍洲可談》一書,書中寫道:“朱彧(yù)在1119年寫成《萍洲可談》一書,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蹘煟系募夹g人員”和史料二“南宋持羅盤陶俑”可知,這兩則史料共同反映的科技文明是指南針。(2)商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中外海上貿易十分頻繁,其中,經常來華的阿拉伯地區的商人習慣乘坐高大安全的中國船只,后來便順便學習了指南針技術,之后便將該技術進一步傳播到了西方。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指南針的外傳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世界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辟)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答出一點即可,其它符合題意且言之成理亦可)(3)情況:根據史料三“據考古研究,此船的長度應為34米,寬11米,深4米左右,載重量超過200噸,不僅體量大,而且還使用水密隔艙技術。從船艙出土物來看,數量最多的是香料和胡椒等,都是我國從南洋諸國進口的大宗貨物”可知,這反應了這一時期造船技術水平高超,海外貿易繁榮。主要職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市舶司的主要職能是管理海外貿易,維護上海港航運安全,確保船只??坎⒔⑼晟坪叫泄芾眢w系,管理和監督航運業。19.按照唯物史觀的指導,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是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圖1

16—18世紀世界人口遷移圖(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