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構架特征7教案資料_第1頁
中國古代木構架特征7教案資料_第2頁
中國古代木構架特征7教案資料_第3頁
中國古代木構架特征7教案資料_第4頁
中國古代木構架特征7教案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屋頂做法①屋面曲線:檐口曲線:檐柱逐間升起形成,漢代檐口呈直線,唐宋升起成為定制,明清恢復為平直檐口,僅屋角起翹。屋面曲線:利于宣泄雨水和爭取陽光,產生柔和秀麗的外觀。唐代曲線平緩,宋以后逐漸變陡。中國古建筑出檐深遠,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規定。清式則例規定;小式房座,以檐檁中至飛檐椽外皮(如無飛檐至老檐椽頭外皮)的水平距離為出檐尺寸稱為“上檐出”.簡稱“上出”,內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檐出又形象地被稱為“出水”。帶斗的大式建筑,其上檐出尺寸是由兩部分尺寸組成的.一部分為挑檐桁中至飛檐椽頭外皮,這段水平距離通常規定為21斗口。另一部分為斗供]拱挑出尺寸,即正心桁中一挑檐桁中的水平距離。這段尺寸的大小取決于斗拱挑出的尺寸的多少。屋脊曲線:漢代已有正脊的升起,唐宋元正脊起翹明顯,明清回復為平直。屋角:唐宋時期屋角起翹已成定制,北方屋角起翹較平,莊重雄渾,南方屋角起翹較陡,活潑輕快。(3)屋面材料:陶瓦(筒瓦、板瓦)和琉璃瓦。(4)屋頂裝飾:正脊脊飾:鴟尾——獸吻垂脊和戧脊脊飾:仙人走獸①正脊

為前后兩坡頂相交最高處的屋脊,其做法有大式做法的大脊,小式做法的清水脊、過壟脊、鞍子脊等,具有防水及裝飾功能。大脊的脊件種類和層次較多,一般由蓋脊瓦、正脊筒、群色條、壓當條、正當溝和正吻組成,正脊位置的木構架是脊桁和扶脊木,為了正脊的穩定,穿過脊筒安置數根脊柱,與扶脊木相連。因建筑的等級要求不同,脊高和構件的組合處理也有所不同,唐宋建筑正脊一般用瓦條壘砌,兩端多有生起。明清建筑則為通直線。琉璃瓦屋面其正脊多采用琉璃脊筒。③戧脊為歇山的四個檐角處斜向屋脊,重檐建筑的下層角檐,在平面上與垂脊成45度角,亦稱岔脊、角脊,亦戧獸為界分獸前獸后,獸前安置仙人、走獸④搏脊為斜坡屋頂上端與建筑垂直面相交部分的水平脊,重檐屋頂的下層水平脊,亦稱圍脊,轉角安置合角吻或合角獸⑤過壟脊在卷棚屋頂的正脊。屋面前后坡相接成弧形曲面,一般做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