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五章常見致病性病毒本章內容流行性感冒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狂犬病病毒其他人類致病性病毒12345(一)生物學特性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virus),簡稱流感病毒,是流感的病原體。屬于正粘病毒科。甲型(A):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B):對人類致病性較低丙型(C):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1.形態結構(1)形態多呈球形,還可見橢圓形或絲狀
流感病毒結構模式圖(2)結構流感病毒為有包膜的單股負鏈RNA病毒。由內向外分3層,依次為:核衣殼、包膜及刺突。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核衣殼核酸(RNA)
核蛋白(NP)
RNA多聚酶核衣殼包膜基質蛋白(MP)脂蛋白(LP)刺突血凝素(HA)神經氨酸酶(NA)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1、血凝素(HA):為包膜上的柱狀突起糖蛋白,與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細胞有關。呈柱狀,具有血凝活性。介導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特異性吸附結構。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機體產生中和抗體。抗原結構易發生變異,是劃分流感病毒亞型的重要依據。兩種刺突是劃分流感病毒亞型的依據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2、神經氨酸酶(NA):為包膜上蘑菇狀突起糖蛋白,利于成熟病毒釋放和促進病毒擴散。呈蘑菇狀。可水解感染細胞膜上的神經氨酸,促進成熟病毒體釋放。促進病毒的擴散。具有抗原性。抗原結構易發生變異,是劃分流感病毒亞型的重要依據。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2.分型與變異分型:根據NP和MP的不同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HA和NA抗原性的不同,又分為若干亞型。變異:最主要的是抗原性變異:HA和NA,HA更易發生變異。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抗原性轉變(antigenicshift)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抗原漂移:由病毒基因組自發的點突變而引起的變異,變異幅度小,屬量變,導致甲型流感的局部中、小型流行。抗原轉變:由病毒基因組發生重組而引起的變異,變異幅度大,HA的變異率為20%-50%,屬質變,導致新亞型的出現。由于人群缺乏免疫力,往往引起流感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傳染源: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飛沫、間接接觸。所致疾病:流行性感冒(流感)。流感主要臨床表現: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畏寒、發熱、頭疼、肌肉關節酸痛、乏力等全身表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流感病毒的致病性致病機理:呼吸道上皮細胞感染增殖;病毒不入血,毒素樣物質進入血液病毒通過飛沫進入呼吸道,以HA吸附黏膜上皮細胞內增殖,引起黏膜充血水腫、細胞變性脫落等局部病變。病毒一般不進入血液,但其毒素樣物質可進入血液,引起畏寒、發熱、乏力、頭痛、全身酸痛等癥狀。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的免疫性病后可獲得對同型病毒的免疫力,一般維持1年至2年。體液免疫sIgA:阻斷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抗HA:中和抗體,能阻斷病毒吸附,防止病毒侵入細胞。抗NA:可抑制病毒從細胞釋放,阻止病毒在細胞間擴散。細胞免疫:參與體內病毒的清除與疾病的恢復。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流感的防治原則預防加強鍛煉。流感流行期間,應避免人群聚集,必要時戴口罩。接種疫苗,但疫苗毒株必須與當前流行毒株抗原型別相同。治療以對癥治療和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為主。第一節流行性感冒病毒冠狀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多形性,直徑80~160nm。基因組為單正鏈RNA。核衣殼為螺旋對稱型。包膜上有間隔較寬的突起,使整個病毒形如日冕或花冠,故命名為冠狀病毒。第一節呼吸道病毒冠狀病毒形態與結構SARS冠狀病毒傳染源:SARS患者。傳播途徑:近距離飛沫傳播為主,亦可經糞口途徑傳播。是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的病原體。SARS起病急,臨床癥狀主要有發熱、頭痛、關節痛以及咳嗽、胸悶伴憋氣等肺部感染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低氧血癥、休克、DIC等,病死率極高。SARS的預防主要是隔離病人和嚴格消毒,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未發現有肯定療效的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是采取綜合性支持療法和對癥治療。MERS冠狀病毒是引起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的病原體。其確切的宿主和傳播途徑尚不清楚。MERS可表現為重癥、輕癥和無癥狀感染。通常表現為重癥肺炎等呼吸道感染,起病急驟,以發熱、咳嗽、畏寒、肌肉酸痛等為首發癥狀,進一步發展為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合并腎功能或多臟器功能衰竭等,甚至導致機體死亡。目前,主要通過實時定量逆轉錄PCR檢測病毒核酸進行輔助診斷。無特效治療措施,對癥為主要治療方法。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包括腫瘤病毒亞科、泡沫病毒亞科和慢病毒亞科人類嗜T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HIV-I型(全球流行)和HIV-II型(主要西非流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AIDS)
中國AIDS流行現狀截至2014年2月28日,我國累計報告報告的HIV/AIDS587182例,死亡138956例。現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1624例,艾滋病病人176602例。我國艾滋病疫情總體上保持低流行態勢,但依然呈上升趨勢,幅度較以前有所減緩。據統計,自2005年至今,性傳播比例持續攀升。2014年3月新發現的HIV/AIDS中,異性性傳播4515例(69.8%),同性性傳播1260例(19.5%),注射毒品傳播430例(6.6%),母嬰傳播36例(0.6%),性接觸加注射毒品傳播13例(0.2%),既往輸血及使用血制品傳播11例(0.2%),既往采血漿傳播5例(0.1%),傳播途徑不詳203例(3.1%)。50歲以上群體和學生群體所占比例上升,這也是我國HIV傳播的新特點知識拓展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一)生物學特性1.形態與結構
RNA,有包膜球形病毒。
關鍵結構:gp120
gp412.HIV復制(1)吸附----gp120
+CD4(2)穿入和脫殼(3)生物合成(4)裝配與釋放
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內膜蛋白p17鑲嵌蛋白gp41表面蛋白gp120衣殼蛋白p24一、生物學特性具有包膜的病毒。三層結構:核心:RNA+逆轉錄酶+整合酶+蛋白酶;內層(雙層殼膜)衣殼蛋白p24+內膜蛋白p17;外層:包膜其中嵌有鑲嵌蛋白gp41+表面蛋白gp120。衣殼蛋白p24內膜蛋白p17鑲嵌蛋白gp41表面蛋白gp120鑲嵌蛋白gp41和表面蛋白gp120是兩種包膜糖蛋白。gp120是病毒體與宿主細胞表面CD4受體結合的部位。gp41可介導HIV與宿主細胞膜融合從而使病毒穿入細胞。HIV只感染表面有CD4受體的細胞。CD4+細胞(TH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狀突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等)gp120:是HIV包膜上的糖蛋白刺突,由env基因編碼,是病毒體與宿主細胞表面CD4受體結合的部位,從而使HIV結合在T細胞上。3.HIV的理化特性對熱敏感56℃處理30分鐘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滅活血清中的HIV,目前WHO推薦的HIV的滅活方法是100℃20分鐘對化學因素敏感,在室溫下70%酒精只需1分鐘即不能檢出活性對紫外線或γ射線不敏感,因此紫外線或γ射線不能滅活HIV病毒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二)微生物學檢驗1.標本采集采集血液、體液標本2.HIV檢驗包括HIV抗體、衣殼蛋白P24抗原、HIV病毒載量、CD4+T細胞計數等抗體檢測是診斷HIV感染的唯一標準(1)HIV-1P24
HIV-1P24------可用于“窗口期”及HIV-1抗體陽性的母親所生嬰兒早期的輔助鑒別診斷多數人在感染HIV后有3至6周“窗口期”,在此期間,人體仍在產生病毒抗體,但這些抗體尚無法測出,只能通過核酸檢測檢出病毒感染,但這一最初感染期感染性最強,但在各感染期都可能會傳播HIV。6周后,即在感染者體內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后,應進行復檢,以證實初檢結果。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2)血清抗體檢測分為篩查和確認試驗免疫印跡法(WB)--是HIV血清學檢測中最常用的確證性試驗篩查陽性者必須進行確認試驗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3)測定病毒核酸臨床常用于測定感染者體內游離病毒的RNA含量即病毒載量(4)CD4+T細胞計數應用流式細胞儀(FCM)進行CD4+T細胞記數及占淋巴細胞的百分率(正常情況下與CD8+T細胞比例為2:1)CD4+T細胞數:<0.5×109/L時,為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指征<0.2×109/L時,應立刻進行卡氏肺孢子菌的預防治療
<0.1×109/L時,易感染巨細胞病毒和結核分枝桿菌(5)耐藥性檢測檢測患者標本中HIV基因序列,監控變異的發生,間接估計藥物耐藥情況。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三)臨床意義HIV無癥狀攜帶者和AIDS患者傳播途徑性接觸、輸血或血制品、母-嬰傳播傳染源病毒選擇性侵犯CD4+細胞,細胞變性、壞死,導致以CD4+細胞缺陷為主的嚴重免疫缺陷CD4+/CD8+倒置1.致病機制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急性期:(2)無癥狀潛伏期:(3)AIDS期:感染后2~6周內一般為8~10年通常難以檢測到HIV抗體血清抗體陽性,具傳染性。持續發熱、盜汗、失重、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濕疹、銀屑病、脂溢性皮炎、皮炎、皰疹-帶狀皰疹、口腔念珠菌病、黏膜白斑病等機會感染和腫瘤2.臨床特征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機會性感染帶狀皰疹毛囊炎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在AIDS患者中念珠菌屬感染是很常見的,像鵝口瘡(上圖)盡管不危及生命但十分討厭.
左圖為念珠菌性肺炎.機會性感染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惡性腫瘤圖為AIDS患者常出現的Kaposi肉瘤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由于缺乏AIDS宣傳及預防意識,中國九十年代出現“AIDS村”
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患艾滋病的孩子
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第三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防治原則預防開展全民預防控制AIDS的宣傳教育。嚴厲打擊賣淫、嫖娼、販毒、吸毒行為,提倡安全性生活。建立HIV感染的監測系統,及時掌握疫情。對捐獻血者、捐獻器官者和捐獻精液者必須進行嚴格的HIV抗體檢測。HIV抗體陽性的女性應避免懷孕或哺乳。禁止共用注射器、注射針、牙刷及剃須刀等。迄今為止,尚無理想的疫苗。治療:采用多藥聯用的雞尾酒療法,常聯合應用1種蛋白酶抑制劑和2種逆轉錄酶抑制劑。狂犬病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1.生物學特性(1)形態與結構:子彈狀(2)培養特性:宿主廣范,細胞內增殖后可形成內基小體(3)抵抗力:不強第四節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狂犬病病毒感染的動物范圍較廣,所有溫血動物對此病毒均敏感。宿主動物80%為野犬,野生動物帶病毒率高于家養動物。人的感染多由狂犬或其他帶毒動物咬傷所致。致病潛伏期一般1~3個月,其長短取決于被咬傷部位距離中樞神經系統的遠近及傷口內感染的病毒量、毒力等因素。發病早期有發熱、乏力、流涎等。約2~4天后表現為神經興奮性增高癥狀,出現躁動不安、恐光、恐水、恐聲、咽喉肌肉痙攣等癥狀,甚至在飲水、見到水或聞水聲時即引起咽喉肌痙攣,故有恐水(hydrophobia)之稱。3~5天后轉入麻痹期,出現昏迷、呼吸、循環衰竭而癥死亡。病死率幾乎達100%。狂犬病病毒2.微生物學檢驗(1)標本:唾液、腦脊液或死后腦組織、咬傷處的皮膚組織、角膜壓片。(2)鑒定:①直接鏡檢②病毒分離③免疫熒光檢測抗原④分子生物學技術檢測(3)臨床意義:主要在家畜和野生動物中傳播,動物發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激光跟蹤儀與D掃描技術考核試卷
- 疊拼別墅裝飾施工方案
- 比較分析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安全員A證】模擬考試題及答案
- 石油開采業的能源轉型與碳排放削減考核試卷
- 反不正當競爭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考試重要知識點試題及答案
- 屋面鋼模板施工方案
- 2025年關于證券從業資格證的深度探索試題及答案
- 珠寶首飾行業綠色發展策略考核試卷
- 隧道高空作業施工方案
- 雨季三防知識培訓
-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項施工方案嚴重缺陷清單(試行)
- 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招聘7人重點基礎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第7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第1課時 虎門銷煙 課件 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統編版
- DB13-T5742-2023醇基燃料使用安全規范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宣教》課件
- 江蘇省蘇北四市(徐州、宿遷、淮安、連云港) 2025屆高三第一次調研考試物理試題(含答案)
- 2025年廣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灌漿作業安全操作規程(3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