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經典題集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經典題集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經典題集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經典題集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3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經典題集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9-3.9兩宋的政治和軍事1.(2024全國Ⅱ卷·26)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省試后,主考官李昉徇私錄用“材質最陋”的同鄉武濟川一事被告發,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經此事后,宋代科舉()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權B.確立了省試考試權威C.完善了考試錄用程序D.提高了人才選拔標準【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講武殿出題重試,殿試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確了殿試的程序,強化了殿試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了科舉考試錄用程序,故選C項;隋唐開科取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否定了”表述過于肯定,解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最高一級,由皇帝親自負責的殿試,而非省試考試,解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科舉考試的程序而非詳細的內容,不能得出人才選拔標準提高的結論,解除D項。2.(2024.4·浙江高考·7)有學者認為:“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變更中,治理天下與君臣關系的處理,尤以相權的調整為要。下列項中屬于相權調整的舉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設“參知政事”C.強化“外朝” D.實行察舉制【答案】B【解析】宋代,參知政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過分割相權,減弱相權,故選B項;世官制是指世代為官,官吏具有世襲的特權,解除A項;漢代漸漸形成以皇帝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為首的“外朝”,通過強化“中朝”來加強皇權,解除C項;察舉制是漢代以道德標準來選拔官吏的制度,解除D項。3.(2024·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限制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答案】A【解析】“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可見養活這么浩大的軍隊須要巨額的財政支出,故選A項;“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與軍隊戰斗力無關,解除B項;“北宋實行募兵制”是中心集權之下的軍事制度,形成“守內虛外”的格局,加強對地方限制,解除C項;“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120多萬人”這與社會的“貧富分化”無關聯,宋代貧富分化的緣由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解除D項。4.(2024·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5)表1宋代宰相祖輩任官狀況表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狀況宰相人數北宋(71)南宋(62)高級官員208中級官員1510低級官員128無官職記錄2436表1據學者探討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B.社會階層流淌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從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的宰相人數在削減,世家大族影響減弱,故A項錯誤;隨著宋代科舉制的發展,材料中無官職記錄的平民子弟擔當宰相的人數增加,從而躋身于社會上層,加強社會階層流淌,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出宰相的來源,與其權力變更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宋代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淌,功能加強,而不是弱化,故D項錯誤。5.(2024·江蘇單科·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削減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錄用人數大大增加【答案】A【解析】材料“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說明采納密封考試形式,有利于考試的公允公正性,故A項正確;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允,沒有提及取士科目數量削減,故B項錯誤;材料“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是對進士科的重視,不是尊貴,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提及科舉考試的形式更加公允,沒有涉及錄用人數的變更,故D項錯誤。6.(2024·浙江文綜·16)中國古代中心集權的強化,往往通過實行弱化相權、完善監察體制、調整中心和地方關系等手段來實現,在這一過程中政治架構的設計與職權的變更較為突出。下列選項中,在地位和職權上大體相當的一組是()A.東周諸侯國與元行省B.唐政事堂與宋中書門下C.西漢州刺史與明監察御史D.宋提點刑獄司與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東周諸侯國獨立性很強,元朝行省行使權力受中心節制,二者地位和職權區分較大,故A項錯誤;唐朝在門下省設政事堂,后來凡參與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行政長官職務相當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職權大體相當,故B項正確;西漢州刺史以監察地方政治,明朝監察御史監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斷,官位雖不高,但權勢頗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職權大體不相當,故C項錯誤;宋提點刑獄司是專職監察刑獄的官員,明通政司掌內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訴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職權不相當,故D項錯誤。7.(2024·山東文綜·14)唐宋時期,地方官任職避親、避籍漸成定制。該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體系 B.防止地方勢力膨脹C.健全地方行政機構 D.完善地方監察制度【答案】B【解析】宗法體系在中國古代始終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與題干材料不符,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避親”,可知,“避親”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勢力,進而造成地方割據,因此是為了防止地方勢力膨脹,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地方機構的設置問題,故C項錯誤;題干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地方官任職避親、避籍,并沒有強調完善監察制度,故D項錯誤。8.(2024·北京文綜·14)唐末五代,中心集權大為減弱。為扭轉這一局面,宋初實行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設三司使 C.設樞密院D.施行將兵法【答案】A【解析】“為扭轉這一局面”即加強中心對地方的限制和管理,宋初中心派文官擔當地方長官,有利于變更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心集權,故A項正確;宋初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君主專制加強,故B項錯誤;設樞密院,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君主專制加強,故C項錯誤;北宋中期王安石變法,施行將兵法,不符合時間限制,故D項錯誤。9.(2013·北京文綜·13)讀圖7,推斷下列各項表述正確的是()A.漢武帝在②頒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從③遷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兩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廢除了丞相制度圖7中國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圖作【答案】C【解析】本題是圖片題,考查學生讀圖實力和學問運用實力。解答本題首先依據選項提到的四個朝代。依據所學學問,結合地圖推斷圖中四個地名分別是①長安(西漢都城)、②開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西漢的都城在長安,A項說法錯誤;孝文帝遷都是從平成遷至洛陽,B項錯誤;明朝建國之初都城在南京,D錯誤。因此正確答案選C。10.(2013·上海單科·7)歷史課上,探討中國古代的官制演化,同學們征引史料,各抒己見。甲說:方鎮太重,君弱臣強……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乙說: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丙說: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說:……青海軍興,始設軍機房,領以親王大臣。其中涉及宋代文官體制的史料是()A.甲說、乙說B.甲說、丙說C.甲說、丁說D.乙說、丙說【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留意題目的時間“宋代”。宋代建立后,為加強中心集權,宋太祖從“錢、權、兵”等方面減弱地方與中心官制,所以甲、乙的說法符合題目要求。丙說的“中書省”“行省”是元代的;丁說的“軍機房”是清朝的。故選A。11.(2012·海南單科·5)北宋初期,行使監察職能的御史彈劾官員時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則與宰相“分為敵壘,以交戰于廷”。這種現象反映了()A.官僚內部斗爭集中于相位之爭B.宰相位尊權重的傳統起先變更C.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D.監察官員與宰相權力基本對等【答案】C【解析】題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與宰相的關系變更,以此說明相權的減弱,皇權的加強,說明專制權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御史駕馭的是監察權,A項題干無從反映,D項不符史實;宋代以前的歷代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致力于減弱相權,如漢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項解除。12.(2011·北京文綜·13)中國古代經常通過分割和減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下列表述精確的是()A.西漢通過減弱諸侯王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實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

C.宋代設立三司使來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消退了皇權與相權沖突【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實力。皇權與相權的斗爭是中國古代中心集權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漢時期通過建立中朝,以減弱和對抗以丞相為首的外鈔的權力。北魏實行三長制是為了減弱地方勢力。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沒有丞相與皇權的斗爭。13.(2024·新課標全國II卷·45)[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熙寧二年(1069年),宋廷起先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1085年)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削減30多萬。熙寧七年,起先實行“將兵法”,把當地各部分禁軍以及有戰斗力的廂兵、蕃兵、鄉兵等,混合編組為“將”,下設“指揮”。每“將”自2000多人至1萬多人不等,通常為5000人左右,設正、副將為長官,選擇有作戰閱歷和才能的人擔當。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將兵多數戍守本路,在本路轄區內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將兵到指定的別路更戍。——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王安石實行將兵法的歷史背景。(6分)(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評價王安石將兵法改革。(9分)【答案】(1)冗兵眾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戰斗力下降,積貧積弱。(2)變更了宋軍的編制,提高了軍隊戰斗力;削減軍費開支,肯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未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的社會危機。【解析】(1)由材料“宋廷起先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削減30多萬”得出冗兵眾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由材料“熙寧二年1069年”結合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得出戰斗力低下,積貧積弱。(2)由材料“把當地各部分禁軍以及有戰斗力的廂兵、蕃兵、鄉兵等,混合編組為將,下設指揮,每將自2000多人至1萬多人不等”得出變更了宋軍的編制,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由材料“精簡軍隊,壓縮編制”、“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削減30多萬”得出削減軍費開支,肯定程度上緩解了財政壓力;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結果得出未從根本上解決北宋的社會危機。14.(2024·江蘇高考·24)A[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清末民國時期,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學界和政界紛紛探討王安石變法。梁啟超和孫中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兩位。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變之法,皆曰“惡法”,其為意氣偏激,固無待言……吾常謂天下有肯定的惡政治,而無肯定的良政治。茍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謀國利民福,殆可謂之“良”也已。——梁啟超《王安石傳》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義的事實。”(《孫中山全集》)……清末民國時期,許多學界政界人士主動主見學習西方,但很快發覺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問題與缺陷,須要在中華文化中找尋才智加以補充改進。——姜錫東、周一星《略論王安石變法的現代影響》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指出梁啟超與前人對王安石變法的不同看法及其緣由。(4分)(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義的事實”歷歷可知。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以免役法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進行政策設計的,并說明其主動效果。(4分)(3)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清末民國時期學界和政界關注王安石變法的主客觀緣由。(2分)【答案】(1)看法:梁啟超褒;前人貶。緣由:梁啟超強調王安石變法的和善本意(謀求國利民福);前人意氣用事,相識偏激。(2)政策設計:政府收取免役錢;募人充役。主動效果:保證了農夫的生產時間;有利于發展生產。(3)緣由:主觀:從傳統文化中找尋變革依據。客觀:近代中國社會發生猛烈變革。【解析】(1)第一小問(看法),據材料一“指凡公(王安石)所變之法,皆曰“惡法…固無待言”“茍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謀國利民福,殆可謂之”良“也已”得出梁啟超對王安石變法持贊許看法,前人持貶斥看法。其次小問(緣由),據材料一“在于謀國利民福,殆可謂之“良”也已”得出梁啟超持贊許看法的緣由是王安石變法是為國為民。依據“其為意氣偏激,固無待言”可得出前人持反對看法的緣由是認為王安石變法是意氣用事,相識偏激。(2)第一小問(政策設計),結合所學學問,回答的是免疫法的內容:政府收取免役錢,募人充役。其次小問(主動效果),結合所學學問得出,免役法的施行有利于保證農業生產時間,推動農業生產發展。(3)第一小問(主觀緣由),據材料二“清末民國時期…主動學習西方…發覺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問題與缺陷,須要在中華文化中找尋才智加以補充改進。”得出主觀上從傳統文化找尋依據。其次小問(客觀緣由),結合所學學問從中國近代社會形勢進行回答。15.(2024·福建文綜·41)(16分)歷史A【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亂……而又田制不立,田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摘自馬端臨《文獻通考》卷四《田賦考》材料二應將王安石變法置入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北宋處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約租佃經濟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觀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變更……改革的成敗得失,絕非改革者的執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單從集團斗爭上去找尋緣由,必需深化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摘自李華瑞《王安石變法探討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變法的哪項法令?結合所學學問,說明該法實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會轉型”在經濟上有何表現?結合所學學問,簡析王安石改革成敗得失必需“深化到表面沖突下的時代潛流中去探究”。(10分)【答案】(1)法令:方田均稅法。(2分)目的:均攤賦稅;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對其中2點即可,4分)(2)表現:舊田制瓦解,租佃經濟確立。(4分)簡析:長期以來遺留的弊端持續到北宋中期,各種社會沖突交織;王安石試圖扭轉積貧積弱局面,契合時代要求;應將王安石變法成敗得失置于唐宋變革的歷史契機中考察。(答對其中2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6分)【解析】(1)第一小問法令,依據材料一“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方量畢,以地及色,參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稅則”,結合王安石變法內容可知是方田均稅法。其次小問目的,依據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畝轉易、丁口隱漏、兼并偽冒者未嘗考按,故賦入之利視古為薄”,結合所學,從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攤賦稅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問表現,依據材料二“北宋處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約租佃經濟確立的社會轉型時期”歸納為舊田制瓦解,租佃經濟確立。其次小問簡析,從王安石變法背景,即積貧積弱和社會沖突等角度來回答。16.(2013·山東文綜·35)(10分)【歷史——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宋人話本中許多故事涉及王安石變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據《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1)據材料,概括說明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6分)(2)探討王安石變法時,你如何看待宋人話本的史料價值。(4分)【答案】(1)免疫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負擔;用人不當,出現了官吏擾民現象;新法引起了民間不滿。(2)話本在肯定程度上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肯定史料價值;話本屬于文學作品,有藝術加工成分,須用其他史料印證。【解析】考查學生對史料的分析實力,對材料的閱讀分析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第一問要求依據材料概括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