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_第1頁
DB11-T 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_第2頁
DB11-T 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_第3頁
DB11-T 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_第4頁
DB11-T 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7.010

CCSF10

備案號:100391-2023DB11

北京市地方標準

DB11/T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

Specificationfordataacquisitionandcommunicationofheatingsystem

intelligence

2023-06-25發布2023-10-01實施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DB11/T2107—2023

目次

前言..............................................................................II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1

1范圍.................................................................................1

2規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基本規定.............................................................................2

5數據要求.............................................................................3

6數據采集.............................................................................5

7數據通信.............................................................................6

8數據安全.............................................................................9

附錄A(規范性)熱源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11

附錄B(規范性)熱網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23

附錄C(規范性)熱力站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26

附錄D(規范性)熱用戶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33

參考文獻........................................................................40

I

DB11/T210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則起

草。

本文件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提出并歸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組織實施。

本文件起草單位:北京市熱力工程設計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熱力智

能控制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市供熱協會、北京市煤氣熱力工程設計院

有限公司、北京北燃綠谷供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優奈特能源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

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國電信天翼物聯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英、高慧、白艦、李淼、曹健、常增軍、李仲博、孫寧、孫鵬、林莉、姬忠

良、丁琦、張迪、張煥武、王斌、梁靜、宋盛華、陳鳴鏑、孫錦峰、陳旭、李虎、陳立、張語嫣、朱開

城、李峰。

II

DB11/T2107—2023

供熱系統智能化數據采集及通信規范

1范圍

本文件規定了供熱系統智能化建設中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基本規定、數據要求、數據采

集、數據通信和數據安全。

本文件適用于供熱系統智能化建設中的數據采集及通信傳輸。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

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

GB/T50549電廠標識系統編碼標準

GB50736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CJJ/T55供熱術語標準

DB11/T2106.1供熱系統智能化改造技術規程第1部分:熱源、熱網和熱力站

DB11/T2106.2供熱系統智能化改造技術規程第2部分:熱用戶

3術語和定義

CJJ/T55、DB11/T2106.1和DB11/T2106.2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基礎數據basedata

供熱系統中相對固定不變的物理屬性、管理性質、地理信息等信息數據。

3.2

運行數據operationaldata

供熱系統運行過程中動態變化的測量數據、計算數據等信息數據。

3.3

報警數據alarmdata

供熱系統運行過程中超過設定閾值及狀態異常而產生及發送的數據。

3.4

標準數據類型standarddatatype

一個值的集合以及定義在這個值集上的一組操作的統一規范。

3.5

感知層perceptionlayer

位于供熱智能化系統結構的底層,由具有感知、通信、識別(或執行)能力的基本感應器件與感知

網絡組成,用于數據采集和物體標識的系統。

注:基本感應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RFID標簽和讀寫器、攝像頭、經緯度坐標數據采集器(GPS、

北斗、GGNS、伽利略等)、各類傳感器、M2M終端、傳感器網關等,感知網絡包括RFID網絡、傳感器網絡等。

1

DB11/T2107—2023

3.6

網絡層networklayer

位于供熱智能化系統結構的中層,是連接感知層和平臺層(智能監控平臺)的傳輸通道。

4基本規定

4.1數據傳輸方式及結構

4.1.1數據采集及傳輸宜從不同維度選擇如下方式:

a)從網絡鏈路與傳輸介質維度劃分為有線與無線,當數據傳輸的穩定性要求高時,宜選擇有線通

信方式;

b)從數據安全維度劃分為專用網絡與公用網絡,當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要求高時,宜選擇專用網絡

通信方式;

c)從數據響應維度劃分為寬帶與窄帶,當傳輸的數據量更大、數據傳輸要求更迅速時,宜選擇寬

帶通信方式;

d)當設備參與供熱系統控制及調節時,宜采用有線、專用網絡、寬帶通信方式;

e)當設備僅做用戶展示時,可采用無線、公用網絡、窄帶通信方式。

4.1.2數據傳輸結構主要有集中式和分布式,見圖1。

圖1數據傳輸結構

4.2數據采集應用場景

4.2.1數據采集場景應包括:熱源智能化、熱網智能化、熱力站智能化和熱用戶智能化。

4.2.2熱源智能化的采集應符合附錄A的規定。

4.2.3熱網智能化的采集應符合附錄B的規定,并設置測漏系統,對熱網關鍵節點進行遠程監測、管

線測漏、井室智能監測和井蓋防盜等安全監測。

4.2.4熱力站智能化應的采集應符合附錄C的規定。

2

DB11/T2107—2023

4.2.5熱用戶智能化的采集包括熱力入口、用戶入口和室溫數據,應符合附錄D的規定。

4.2.6室外氣象參數的獲得應符合GB50736中室外空氣計算參數的規定。

4.3數據采集及通信設備的要求

基于供熱智能化系統的三層構架,數據相關的設備包含智能監控平臺、邊緣計算及感知層三部分設

備,設備應滿足與數據相關的以下要求:

a)智能監控平臺設備應具有數據的存儲、展示、計算及應用(統計、分析、學習及預測)等功能,

并滿足數據的準確性、有效性、可拓展性、靈活性和安全要求;

b)邊緣計算設備應具有數據的緩存、協議轉換、通信、計算等功能,并滿足數據的準確性、有效

性和安全性等要求;

c)感知層主要包括感知設備和控制設備,應具備數據的采集、傳輸及執行功能,并應滿足數據獲

取的精度、頻次、持續性等要求:

1)感知設備應具有測量并采集溫度、濕度、壓力、流量、液位、氣體濃度等介質參數或外部

環境參數的功能;

2)控制設備應具有接收指令、分析指令、執行指令、控制程序和數據的輸入與結果的輸出、

對異常情況和某些請求處理的功能。

5數據要求

5.1數據類型

數據類型包括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結構化數據一般包括整數類型、浮點數

類型、字符類型和布爾類型等四種數據類型,數據類型及數據格式的表示應符合表1的規定。非結構化

數據一般包括文本、圖片、圖紙、模型、視頻等。半結構化數據為兩種數據類型的結合。

表1數據類型及數據格式說明

數據類型數據格式舉例說明應用場景

字符類型cc中文字符,可以包含漢字、字母字符(a-z,名稱、地址、型號等基礎數據、

A-Z)和數字字符等具體情況描述等

c1212位字符(即6個漢字)固定長度的中文字

c..12最多為12位字符(即6個漢字)長度的中

文字符

aa特指字母字符(A、B、C)

a33位字母字符,定長

a..3最多為3位字母字符

u1u1長度不確定的文本

整數類型nn數值型字符(0、1、2、3···)個數

n33位數字字符,定長

n..3最多為3位數字字符

浮點數類型n..9,2數值型,總長度最長為9位數字字符,小數溫度、濕度、壓力、流量、熱量、

點后保留2位數字頻率、電流等物理參數及長度等

幾何尺寸、坐標等地理信息

3

DB11/T2107—2023

表1(續)

數據類型數據格式舉例說明應用場景

字符類型anan字母和數字字符設備型號、編號等

an33位字母和數字字符,定長

浮點數類型an..9,2總長度最長為9位數字字符,小數點后保留溫度、濕度、壓力、流量、熱量、

2位數字頻率、電流等物理參數及長度等

幾何尺寸、坐標等地理信息

整數類型dd日期型日期、時間

d8日期型,按年、月、日順序,格式為8位定

長、全數字表示(YYYYMMDD)。年用4位數

字表示,月、日各用2位數字表示,彼此之

間沒有分隔符

d10日期型,按年、月、日、時順序,格式為10

位定長、全數字表示(YYYYMMDDhh)。年用

4位數字表示,月、日、時各用2位數字表

示,彼此之間沒有分隔符

d14日期型,按年、月、日、時、分、秒順序,

格式為14位定長、全數字表示

(YYYYMMDDhhmmss)。年用4位數字表示,

月、日、時、分、秒各用2位數字表示,彼

此之間沒有分隔符

布爾類型bb布爾值0:否,1:是報警數據、狀態數據

5.2數據獲取要求

數據獲取應滿足下列規定:

a)采集的數據應全面、準確、完整;

b)采集的數據應及時、可靠,數據標識應統一;

c)應支持標準數據類型的分類接入;

d)應具有數據采集故障處理措施,數據采集中斷時應及時報警或修復。

5.3數據通信

數據通信應滿足下列規定:

a)各級通信系統應實現在線監督、診斷,并建立安全機制;

b)平臺與現場數據通信的內容及格式應標準化、規范化,滿足時效性、可靠性要求;

c)平臺與外部系統通信時,應結合系統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策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5.4編碼要求

系統宜參考GB/T50549進行編碼,感知設備數據應預留基礎身份標識編碼。

5.5地理信息要求

4

DB11/T2107—2023

系統地理信息所使用的坐標和高程應符合“北京2000坐標系”。利用城市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

空間定位與地形分析時,測圖比例尺宜采用1:500。

6數據采集

6.1一般規定

6.1.1系統應采集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基礎、運行和報警數據,報警宜有主動上報功能。

6.1.2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主要感知設備(如溫度、壓力、流量、熱量等傳感器或變送器)

的精度應滿足DB11/T2106.1和DB11/T2106.2的要求。

6.1.3數據的采集時間要求如下:

a)基礎數據如發生變化應及時更新;

b)運行數據的采集,每次時間間隔應根據生產實際運行調節情況確定,并滿足以下要求;

1)熱源運行數據采集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min;

2)熱網運行數據采集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60min;

3)熱力站運行數據采集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min;

4)熱用戶運行數據采集時間間隔熱力入口宜小于等于30min,入戶裝置和室溫宜小于等于

60min。

c)報警數據應實時上傳。

6.1.4感知設備應具備緩存能力或配套本地存儲設備,宜滿足六個月的本地保存,并支持查詢。存儲

能力應滿足采集和上傳時間間隔并考慮一定的冗余,防止上傳失敗時的數據丟失。

6.1.5用于運行分析及投訴查詢等應用的數據在智能監控平臺保存時間應不少于3個供暖季,如有其

他需求可另行備份。

6.2熱源信息采集

6.2.1熱源基礎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A中表A.1的規定。

6.2.2熱源運行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A中表A.2的規定。

6.2.3熱源報警數據的采集應包括運行參數報警、設備故障報警和站房環境報警,并應符合附錄A中

表A.3的規定。

6.3熱網信息采集

6.3.1熱網基礎數據的采集應符合表附錄B中B.1的規定。

6.3.2熱網運行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B中表B.2的規定。

6.3.3熱網報警數據的采集應包括運行參數報警、井室環境報警,應并符合附錄B中表B.3的規定。

6.4熱力站信息采集

6.4.1熱力站基礎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C中表C.1的規定。

6.4.2熱力站運行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C中表C.2的規定。

6.4.3熱力站報警數據的采集應包括運行參數報警、設備故障報警和站房環境報警,并應符合附錄C

中表C.3的規定。

6.5熱用戶信息采集

5

DB11/T2107—2023

6.5.1熱用戶基礎數據的采集,包括熱力入口和用戶,并應符合附錄D中表D.1的規定。

6.5.2熱用戶運行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D中表D.2的規定。

6.5.3熱用戶報警數據的采集應符合附錄D中表D.3的規定。

7數據通信

7.1通信網絡結構

供熱智能化系統的總體通信網絡可采用如下兩種通信網絡物理結構:

a)大型鍋爐房及市政熱網可采用一層數據匯集(集中式),即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數

據分別直接上傳至智能監控平臺,見圖2a),當有網絡安全等級保護要求時應采用專用網絡。

b)中小型鍋爐房可采用兩層數據匯集(分布式),即以熱源、熱力站為錨點,對供熱系統進行通

信層面的網格化,同時做兩層數據匯集。熱網附帶的數據采集設備以“就近”原則接入熱力站,

熱用戶附帶的數據采集設備以“歸屬”原則接入熱力站,實現第一層匯集。熱力站通過專線接

入熱源,實現第二層匯集,見圖2b)。

圖2a)集中式通信網絡結構邏輯連接圖

6

DB11/T2107—2023

圖2b)分布式通信網絡結構邏輯連接圖

7.2通信模式

7.2.1設備接入方式

供熱智能化系統的智能監控平臺應支持智能設備直連及設備掛載在網關上、作為網關的子設備,由

網關直連兩種接入方式。當設備不具備直連功能或系統有拓撲關系管理需求時,應采用網關直連。

7.2.2網關直連結構

7.2.2.1系統網關直連結構網絡層分為設備接入網和互聯網(公網和專線)兩個層次。

7.2.2.2熱源、熱網、熱力站和熱用戶的網絡通信應符合7.2.4~7.2.7的要求。

7.2.3通信帶寬的選擇及要求

應根據供熱智能化系統數據采集的四種應用場景、設備特性、運營商網絡覆蓋情況和傳輸的數據量

選擇不同的通信帶寬,并符合以下原則:

a)熱源及熱力站的智能化系統傳輸的數據量大,宜選擇寬帶通信;

b)熱網及熱用戶的智能化系統傳輸的數據量小,可采用窄帶通信;

c)控制設備應滿足響應的及時性,不宜采用NB等窄帶通信;

d)當選擇NB等窄帶通信時,并發數據量應在運營商的并發能力限制范圍內。

e)當系統有在線升級功能要求時,應考慮軟件包字節、通信速率和升級時長等因素綜合選擇通信

方式。

f)在通信受限情況下,可采用近距離或短距離等局部通信方式進行數據傳輸。

7.2.4熱源的網絡通信要求

7.2.4.1熱源宜采用DCS控制系統、網關直連方式,設備接入網為兩層網絡結構:

7

DB11/T2107—2023

a)第一層過程級網絡,被采集對象為單一設備,應采用有線方式,采用RS232、RS485等標準串

口,通過Modbus、Profibus或CANbus等工業設備通信協議與控制系統進行通信;其中,變

頻器與控制系統間的連接,宜采用總線或交換的方式;

b)第二層操作級網絡,被采集對象為混合系統,宜采用以太網通信方式。

7.2.4.2DCS系統通過網關接入互聯網,應采用寬帶,當采用有線方式時宜為光纖;當采用無線方式

時應為移動通信網絡,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涉密用戶及采控節點采用加密技術或互聯網專線進行數據傳輸。

7.2.5熱網的網絡通信要求

熱網宜根據情況采取以下方式:

a)在部分條件較為特殊的環境(如井室較深較大時),宜采用網關直連,設備接入網為一層網絡

結構,單一設備可采用有線方式通過工業設備通信協議或短距離無線窄帶通信;接入互聯網宜

采用無線移動通信寬帶網絡進行數據傳輸;

b)井室較淺較小時,宜采用智能設備直連,采用無線移動通信窄帶或寬帶網絡直接接入互聯網;

c)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涉密用戶及采控節點采用加密技術或互聯網專線進行數據傳輸。

7.2.6熱力站的網絡通信要求

7.2.6.1熱力站宜采用PLC控制、網關直連方式,設備接入網為一層網絡結構,單一設備應采用有線

方式,采用RS232、RS485等標準串口,通過Modbus、Profibus或CANbus等工業設備通信協議與控

制系統進行通信;其中,變頻器與PLC間的連接,宜采用總線或以太網通信方式。

7.2.6.2PLC通過網關接入互聯網,應采用寬帶,當采用有線方式時宜為光纖,當采用無線方式時,

應采用移動通信網絡,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涉密用戶及采控節點采用加密技術或互聯網專線進行數據傳輸。

7.2.7熱用戶系統的網絡通信要求

熱用戶宜根據情況采取以下方式:

a)新建居民建筑及具備條件的樓棟熱力入口、用戶入口和室溫,從整體熱用戶系統考慮宜采用網

關直連,單一設備可采用有線方式通過工業設備通信協議或短距離無線窄帶通信方式,接入互

聯網宜采用無線移動通信寬帶網絡進行數據傳輸;

b)改造建筑的樓棟熱力入口和室溫,可采用智能設備直連,采用無線移動通信窄帶或寬帶網絡直

接接入互聯網;

d)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涉密用戶及采控節點采用加密技術或網絡專線進行數據傳輸。

7.3設備通信性能

7.3.1采集器終端不應鎖定固定頻點,應支持國內運營商提供的主體運營網絡的異頻重選功能。

7.3.2容錯性能要求如下:

a)供熱智能化系統的通信應根據具體項目條件實施通信系統冗余能力建設;

b)熱源及熱力站的互聯網接入根據具體實施條件宜具備雙鏈路;

c)重要熱網節點和熱用戶的智能設備宜有通信冗余備份。

7.3.3網絡質量數據上報

供熱智能化系統應記錄所接入的無線網絡質量數據;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數據統計,向網關或智能監

控平臺上報,數據格式滿足平臺要求。

7.4通信可靠性要求

7.4.1供熱智能化系統的通信應具備斷點續傳等故障恢復能力,當網絡異常后能及時恢復。

8

DB11/T2107—2023

7.4.2供熱智能化系統應具備數據穩定傳輸的能力,依托于運營商,通信正常情況下,一次數據傳輸

成功率有線傳輸不宜低于95%,無線傳輸不宜低于80%。

7.4.3系統中各設備或系統間的通信應符合行業規定的標準通信方式,通信能力應滿足系統的最低容

量和傳輸時間間隔要求,各級通信系統應實現在線監督、診斷,保障數據傳輸的安全、穩定、通暢。

7.4.4智能監控平臺與熱源、熱網、熱力站及熱用戶等系統數據通信的內容及格式應標準化、規范化,

應滿足實時性、可靠性要求。通信系統中斷服務時間應滿足數據獲取的及時性和有效性。

7.4.5系統中各設備或系統應能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向智能監控平臺發送數據,每次發送的時間間隔

滿足以下要求:

a)熱源運行數據上傳平臺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0min;

b)熱網運行數據上傳平臺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20min;

c)熱力站運行數據上傳平臺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0min;

d)熱用戶運行數據上傳平臺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60min。

7.4.6智能監控平臺應能按照一定的算法進行,將控制指令分時傳輸給供熱智能化系統中的設備或系

統,每次下發指令的時間間隔滿足以下要求:

a)下發指令給熱源的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0min;

b)熱網運行只監不控,不下發數據;

c)下發指令給熱力站的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10min;

d)下發指令給熱用戶的時間間隔宜小于等于60min。

7.4.7數據傳輸失敗時,可重復傳輸,每次重復傳輸的時間間隔滿足以下要求:

a)熱源運行數據重復上傳平臺和下發指令給熱源的時間間隔宜大于等于1min且小于等于5min;

b)熱網運行數據重復上傳平臺時間間隔宜大于等于15min且小于等于60min;

c)熱力站運行數據重復上傳平臺和下發指令給熱力站的時間間隔宜大于等于1min且小于等于

5min;

d)熱用戶運行數據重復上傳平臺和下發指令給熱用戶的時間間隔宜大于等于10min且小于等于

30min。

7.4.8智能監控平臺與外部系統通信時,應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8數據安全

8.1一般規定

8.1.1數據的產生、存儲、傳輸、使用、銷毀全生命周期過程均涉及信息安全。

8.1.2供熱智能化系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應符合GB/T22239相關規定,且滿足以下要求:

a)按相關法規被認定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熱源、熱網、熱力站、熱用戶的控制系統、信息系統

和網絡應符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三級的工業控制系統安全擴展要求;

b)一般的熱源、熱網和熱力站的控制系統、信息系統和網絡宜符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二級的工業

控制系統安全擴展要求;

c)熱用戶的信息系統和網絡應符合網絡安全等級保護一級的物聯網安全擴展要求。帶有控制功能

的熱用戶設備的控制系統、信息系統和網絡,宜符合安全等級保護二級的物聯網安全擴展要求。

8.2數據采集、傳輸及存儲安全

9

DB11/T2107—2023

8.2.1應采取措施保障數據采集及存儲的數據安全,防止數據丟失、泄漏、被篡改:

8.2.2智能設備接入供熱智能化系統之前,應通過身份認證。

8.2.3感知設備的物理防護安全要求應符合以下要求:

a)應保護終端的部署安全以及防止對感知設備的篡改;

b)宜具備足夠的物理安全防護機制以確保硬件自身接口和本地芯片不被損壞;

c)應具備足夠的抗振動、防擠壓、防水等強物理特性。

8.2.4敏感數據傳輸,應當采取加密等手段,保證數據的機密和完整性。

8.2.5涉及用戶隱私的信息,應實現數據脫敏。

8.2.6數據通信協議應自主可控,宜采用標準協議。

10

DB11/T2107—2023

附錄A

(規范性)

熱源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

熱源智能化基礎數據、運行數據、報警數據采集分別見表A.1、A.2和A.3。

表A.1熱源智能化基礎數據采集

數據類型計量采集

基礎數據說明

及格式單位級別

熱源名稱字符型(c..30)√

所屬供熱單位字符型(c..30)√

字符型(c..50)√示例:市-區-街道-小區

行政地址文本£半結構化:文本

圖片£非結構化:地圖

字符型(c..20)√地上/地下、一層/二層、獨立建筑

建筑類型

圖片£非結構化:照片

字符型(c..50)〇

地理位置

文本£半結構化:文本

熱源基

如:燃氣鍋爐房、電鍋爐房、熱泵

本信息熱源類型字符型(c..30)〇

機房及太陽能光熱系統等

修建年代日期型(d8)〇YYYYMMDD

編號或編碼字符型(an..30)〇按編碼規則編號

文本〇半結構化:文本、計算書、變更等

設計資料圖紙√非結構化:CAD圖紙

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文本√半結構化:文本、竣工驗收單等

竣工資料圖紙〇非結構化:CAD圖紙

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設計供熱面積浮點型(n..10,2)㎡√

設計供熱負荷浮點型(n..7,2)kW√

設計供熱指標整數型(n..3)W/㎡√

熱源供系統數量整數型(n..20)〇

熱能力供熱形式字符型(c..20)〇直接連接、間接連接、混水連接

信息設計循環流量浮點型(n..7,2)m3/h√

設計供水溫度浮點型(n..5,1)℃√

設計回水溫度浮點型(n..5,1)℃√

設計壓力浮點型(n..4,2)MPa√

熱源設名稱字符型(c..30)√

備基本生產廠家字符型(c..30)√

信息生產日期日期型(d8)√YYYYMMDD

11

DB11/T2107—2023

表A.1(續)

數據類型計量采集

基礎數據說明

及格式單位級別

型號字符型(an..20)√

文本√半結構化:樣本、說明書,計算書

圖片£非結構化:圖片

設備資料

圖紙£非結構化:CAD圖紙

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編號或編碼字符型(an..30)〇按編碼規則編號

安裝位置字符型(an..30)£按編碼規則編號

額定進口水溫整數型(n..3)℃√

額定出口水溫整數型(n..3)℃√

額定出水壓力浮點型(n..4,2)MPa√

各換熱器換熱量浮點型(n..7,2)kW√真空鍋爐

各換熱器進口水溫浮點型(n..5,1)℃√真空鍋爐

各換熱器出口水溫浮點型(n..5,1)℃√真空鍋爐

各換熱器管程設計壓力浮點型(n..4,2)MPa√真空鍋爐

總蓄熱量浮點型(n..10,2)GJ√電鍋爐

額定供熱量浮點型(n..5,1)MW√電鍋爐

V電阻電鍋爐

額定電壓整數型(n..3)√

kV電極鍋爐

熱源設輸入電功率浮點型(n..5,1)MW√電鍋爐

備基本蓄熱介質字符型(c..10)√電鍋爐,如水、熔鹽、鎂磚等

信息字符型(c..100)£維護、檢修時間、人員,內容等

維護、檢修記錄文本£半結構化:維修、檢修記錄單

圖片£非結構化:照片

名稱字符型(c..30)√

空氣源熱泵、水源熱泵、污水源熱

熱泵種類字符型(c..30)√泵、地源熱泵、燃氣空氣源吸收式

熱泵、溴化鋰直燃機組等

生產廠家字符型(c..30)√

生產日期日期型(d8)√YYYYMMDD

型號字符型(an..20)√

熱文本〇半結構化:樣本、說明書,計算書

泵圖片£非結構化:圖片

設備資料

圖紙£非結構化:CAD圖紙

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編號或編碼字符型(an..30)〇按編碼規則編號

安裝位置字符型(an..30)£按編碼規則編號

額定制熱量浮點型(n..7,2)kW√

制冷劑種類字符型(c..10)√

電功率浮點型(n..7,2)kW√

12

DB11/T2107—2023

表A.1(續)

數據類型計量采集

基礎數據說明

及格式單位級別

最高環境溫度浮點型(n..5,1)℃√

最低環境溫度浮點型(n..5,1)℃√

燃氣空氣源吸收式熱泵、溴化鋰直

額定燃氣流量浮點型(n..6,1)Nm3/h√

燃機組

燃氣空氣源吸收式熱泵、溴化鋰直

泵燃氣壓力浮點型(n..5,1)kPa√

燃機組

字符型(c..100)£維護、檢修時間、人員,內容等

維護、檢修記錄文本£半結構化:維修、檢修記錄單

圖片£非結構化:照片

名稱字符型(c..30)√

生產廠家字符型(c..30)√

生產日期日期型(d8)√YYYYMMDD

型號字符型(an..20)√

文本〇半結構化:樣本、說明書,計算書

圖片£非結構化:圖片

設備資料

太圖紙£非結構化:CAD圖紙

陽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能編號或編碼字符型(an..30)〇按編碼規則編號

熱源設

安裝位置字符型(an..30)£按編碼規則編號

備基本

工作壓力浮點型(n..5,1)kPa√

信息

工作溫度浮點型(n..5,1)℃√

字符型(c..100)£維護、檢修時間、人員,內容等

維護、檢修記錄文本£半結構化:維修、檢修記錄單

圖片£非結構化:照片

名稱字符型(c..30)√

型號字符型(an..20)〇

文本√半結構化:樣本、說明書,計算書

圖片£非結構化:圖片

設備資料

圖紙£非結構化:CAD圖紙

蓄模型£非結構化:Revit模型

熱編號或編碼字符型(an..30)〇按編碼規則編號

裝蓄熱介質字符型(c..20)〇如水、熔融鹽、相變,固體等

置公稱容積浮點型(n..10,1)m3〇

有效容積浮點型(n..10,1)m3〇

蓄熱量浮點型(n..10,1)MWh〇

字符型(c..100)£維護、檢修時間、人員,內容等

維護、檢修記錄文本£半結構化:維修、檢修記錄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