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習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習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習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習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習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第七單元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第20課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課后篇鞏固提升基礎鞏固1.列寧曾講過:“我們用‘強攻’方法,即用最簡潔、快速、干脆的方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安排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這里的“嘗試”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解析依據材料“最簡潔、快速、干脆的方法來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安排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可知,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敗,故D項符合題意。答案D2.列寧指出:“在經濟戰線上,由于我們企圖過渡到共產主義,到1921年春天我們就遭到了嚴峻的失敗。”導致出現“嚴峻的失敗”的主要緣由是()A.蘇維埃政權農業稅過重B.蘇俄政策嚴峻脫離現實C.安排領域的實物配給制D.蘇俄敵對勢力非常強大解析到1921年,蘇俄已經結束了國內斗爭,但政府仍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政策嚴峻脫離了社會現實,引發了各種沖突。答案B3.針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弊端,有人對列寧說:“我們過去認為可以一舉殲滅商品經濟,走向社會主義。但實際狀況表明,必需發展商品經濟。”此后蘇維埃政權()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建立戰時經濟體制C.實施新經濟政策 D.頒布新的土地法令解析從題干來看,材料反映出蘇俄政府要把取消商品經濟的政策轉變為復原發展商品經濟的政策,故選C項。答案C4.影響下表中1920~1925年數據改變的主要因素是()1913~1925年俄國/蘇俄/蘇聯農業生產狀況年份項目1913年1920年1925年農業總產值(%)10067112種植業(%)10064107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社會主義工業化 D.農業集體化解析由表中數據可知,1925年相對于1920年無論是農業總產值還是種植業比重均大幅度增長,而且略高于1913年,這表明國民經濟已經復原,這是新經濟政策的作用,故B項正確。答案B5.據《蘇聯經濟史》統計,1928~1934年蘇聯谷物生產總量和谷物征購量對比如下圖,以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B.糧食稅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快速復原C.農業集體化影響了農夫生產主動性D.赫魯曉夫改革極大增加了農夫收入解析余糧收集制屬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年被取消,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據圖可知1928~1934年,蘇聯谷物產量漸漸降低,說明農業并未快速復原,并且糧食稅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已經漸漸被取消,與材料時間也不符,故B項錯誤;據圖可知1928~1934年,蘇聯谷物征購量漸漸上升,而產量卻漸漸降低,說明農業集體化影響了農夫生產主動性,故C項正確;赫魯曉夫改革始于195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答案C6.“它在蘇聯的實行曾經創建過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紀中葉大多數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競相效仿的社會發展模式。”這里的“它”是指()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斯大林模式” D.自由主義政策解析蘇聯在20世紀20~50年頭斯大林執政時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被稱為“斯大林模式”,這一模式下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快速實現,成為工業強國,其次次世界大戰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大都照搬這種模式。答案C實力提升1.列寧在給工人的信中寫道:“當人民忍饑挨餓,當失業現象日益猖獗的時候,凡是在家里隱藏一普特余糧的人,凡是使國家損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窮兇極惡的罪犯。”為此蘇俄政府實行了()A.適應斗爭須要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經濟政策C.增加國防力氣的工業化政策D.建立集體農莊的農業集體化政策解析選項中與列寧相關的政策僅有A、B兩項。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面對國內外敵人的猖狂進攻,蘇俄政府為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戰勝敵人,鞏固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答案A2.1918年,蘇俄各地區黑麥的生產成本在6~12盧布/1普特,而國家選購 價格約4盧布/1普特,工業制品價格上漲與戰前相比是農產品價格上漲的2~3倍。這說明()A.固定糧食稅穩定農產品價格B.余糧收集制犧牲農夫利益C.農夫反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D.新經濟政策實施效果良好解析固定糧食稅是1921年起先推行的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故A項錯誤;從材料中農產品成本與國家收購價格的差距,以及工業制品價格遠高于農產品價格,可知蘇俄實行的余糧收集制不能保證農產品價格,犧牲了農夫的利益,故B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蘇俄當時農產品與工業制品價格的改變,沒有涉及農夫反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故C項錯誤;新經濟政策實施是在1921年,故D項錯誤。答案B3.1923年,蘇聯政府對165萬家企業進行統計,88.5%屬于私人全部或租賃,而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只占11.5%。上述狀況()A.推動了蘇聯工業的發展B.減弱了國家對經濟的限制C.抑制了市場的主動作用D.贏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信任解析1923年,蘇聯實施新經濟政策,充分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來鞏固和加強工農聯盟,大大促進了蘇聯經濟的復原和發展,為其向社會主義過渡供應了良好的經濟基礎,故A項正確;盡管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只占據國家企業總數的11.5%,但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大中型企業實則仍掌控在國家手中,故B項錯誤;新經濟政策是在充分發揮而非抑制市場的主動作用,故C項錯誤;蘇聯國內企業的掌控權狀況并不能反映資本主義對其看法,故D項錯誤。答案A4.《俄國史》中記載,20世紀20年頭,“社會主義商店”雖然享有政府的實惠待遇和較低價格,但常被人認為不如“私人商店”,因為“私人商店”一般能供應更快捷、更舒適的服務和較好的質量、較多的品種。這表明()A.“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B.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市場競爭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日益顯現D.經濟狀況的惡化催生了新經濟政策解析“私人商店”的出現是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結果,它們供應更快捷、舒適的服務,對國營的“社會主義商店”構成了壓力,這說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市場競爭。答案B5.美國學者馬克·斯坦伯格在《俄羅斯史》中寫道:“很多人認為,五年安排不過是斯大林的個人幻想,但在相對落后的國家要想實現工業化,五年安排或許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它卻是一條有效的捷徑。”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A.安排經濟體制的產生與斯大林沒有任何干脆關系B.安排經濟的做法對于落后國家來說有肯定的合理性C.安排經濟是全部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最佳途徑D.安排經濟的做法對蘇聯工業化沒有發揮過主動作用解析蘇聯安排經濟體制是在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由此可解除A項。由題干材料中的“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方法”和“是一條有效的捷徑”,可解除C、D兩項。答案B6.蘇聯在實現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中,迫使民族地區搞單一經濟,經濟發展嚴峻失衡。如阿塞拜疆發達的石油業、旅游業和棉花生產業的主要收入都歸國家全部,且失業率很高。材料實質上反映了蘇聯工業化建設()A.部門失衡,未形成完整體系B.區域分工與經濟專業化C.強調國家利益,忽視地方利益D.高度集權,漠視民生改善解析材料反映了蘇聯工業化過程中對國家全部制的過分強調,并未涉及其工業各部門的發展,故A項錯誤;材料中是對阿塞拜疆的掠奪,不是區域分工,故B項錯誤;材料中“阿塞拜疆發達的石油業、旅游業和棉花生產業的主要收入都歸國家全部,且失業率很高”說明蘇聯的工業化建設過分強調國家利益,從而損害了地方的利益,故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民生問題,故D項錯誤。答案C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列寧曾說:“我們安排用無產階級國家干脆下吩咐的方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安排。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材料二為了鞏固農夫經濟和提高其生產率……應當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種國家收集糧食、原料和飼料的方法……假如不在工業和農業之間實行系統的商品交換或產品交換,無產階級和農夫在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就不行能建立正確的關系,就不行能建立非常鞏固的經濟聯盟。——摘編自齊世榮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材料三斯大林在論述蘇聯工業化時說:“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需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假如這件事做遲了,那就要失敗。”材料四項目1928年1940年增幅(%)鋼(萬噸)4301830326谷物(萬噸)7300955031(1)材料一中列寧所說的“方法”是什么?你認為這一“方法”錯在哪里?(2)依據材料二,蘇俄實行了什么經濟政策?這一政策的特點是什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3)依據材料三、材料四,回答斯大林時期又形成了怎樣的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出現的外部環境是什么?應怎樣正確評價這一政策?參考答案(1)方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錯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很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須要的限制;斗爭結束后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進一步加強;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2)政策:新經濟政策。特點:運用商品貨幣關系,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作用:調動了農夫的生產主動性,得到廣闊工人和農夫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復原和發展,鞏固了工農聯盟和蘇維埃政權。(3)“斯大林模式”。外部環境:蘇聯面臨著帝國主義的包圍和斗爭威逼,只有發展重工業,才能鞏固國家政權。評價:主動方面,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實現了工業化。消極方面,超越了蘇聯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并漸漸僵化,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從全球影響的觀點來看,國家安排委員會很可能將證明比共產國際具有更大的意義。五年安排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尤其是因為同一時期西方經濟的崩潰。社會主義不再是空想家的夢,它是發展中的事業……五年安排給西方國家留下的印象好像不像給發展中國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盡管蘇聯取得了五年安排的成就,但蘇聯社會在大多數西方人看來,好像并不是一個值得仿效的社會主義樂園。——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依據材料和所學學問,對上述材料中有關“斯大林模式”的觀點綻開評論。參考答案觀點一:“斯大林模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