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歷史模擬測試卷10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第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

要求的。

24.有學者認為,甲骨卜辭的記載反映了早期人類身處的社會歷史狀況和思維特征。這種自然崇拜反映的

自然與人的關系以及人對社會的相識,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天人思想的發端與雛形。甲骨卜辭

A.反映了我國早期社會的真實狀況B.促進了自然與人的和諧

C.影響了秦漢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動了中華文化的成長

25.以下為不同史籍關于漢代察舉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是

《漢書?武帝紀》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雄又上言:“……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

《后漢書?左雄列傳》

帝從之

太祖(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年二十,舉孝廉為郎

A.孝廉成為兩漢時期選官的唯一標準

B.增加選官的限制以保障貴族政治的穩定

C.兩漢到魏晉時期察舉制度不斷完善

D.東漢末年選官實踐與制度設計出現背離

26.科舉時代,士子科考被錄用后,稱監考官員為宗師,自稱學生。宋太祖規定考生在禮部考試錄用后參

與殿試,由皇帝親自確定他們最終錄用的名次。于是殿試制度成為固定制度,被錄用的進士成為“天子門

生”這種傲法

A.保證了科舉錄用的公允公正B.標記殿試制度的正式出現

C.防止官員擴充勢力威助統治D.束縛思想以維護專制統治

27.《明史?楊巍傳》記載:“明制,六部分蒞天下事,內閣不得侵。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

部權盡歸內閣,逡巡請事如屬吏,祖制由此變。”這一變更表明明代內閣

A.上升為法定的中樞機構B.限制了國家決策大權

C.對皇權構成了極大威逼D.客觀上強化了君主權力

28.據統計,1860年前清朝洋紗占土布用紗量的比重不足1%,1894年增至23.4%;1860年洋布占全國棉

布比重為3.2%,1890年國內起先有少量機織布的生產,1894年洋布和國產機織布占全國棉布的14.2%。這

一變更反映了

A.自然經濟在緩慢地瓦解B.列強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的影響

C.中國棉花種植面積下降D.洋紗洋布排擠土紗土布的進程一樣

29.據統計,從武昌起義爆發到1913年底,全國各地新成立的社團近700個,這些社團絕大多數是私法社

團,而且種類許多,如,聯誼類79個,實業類72個,公益類53個,學術類52個,教化類28個,慈善類

20個等。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社團中,政治類312個,占總數的45.7%。當時社團大量涌現的主要緣由

A.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B.民眾的民辦法識漸漸覺醒

C.《中華民國約法》頒布D.民主共和觀念被民眾接受

30.“號外”是報刊為快速剛好地向讀者報道發生的重大新聞和特別事務而臨時編印的報紙特刊,具有顯明

的剛好性。下面是1950年2月15日《新華日報》所編印的號外。據此“號外”可知,當時中國外交

UOtJItfl

M

中A

藤K

埠S

站M

M財

s反

^侵

?

flb的

的I

T

A.明確了與英美等國家的對抗B.起先確立了“一邊倒”政策

C.沖破了西方國家的外交孤立D.旨在保證抗美援朝斗爭成功

31.下表是依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調查數據制成。表中數據的變更說明我國()

實行指令性工業品產值由國家管理價格的商品

年份

占工業總產值的比率占商品總價值的比率

1987年95.7%97.2%

1998年6.1%8.3%

A.城市工業結構日趨平衡合理B.全部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C.國有企業向現代化企業轉型D.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

32.羅馬共和國時期,大法官被授予自行確定訴訟程式的權力,可以依據實際須要和“公允"''正義”對《十

二銅表法》及其他法律進行說明、補充和訂正。這一現象表明

A.法律的創制具有隨意性B.貴族仍享有較大的政治特權

C.平民與法官沖突尖銳化D.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放性

33.新航路開拓后,美洲的煙葉、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傳遍世界;水稻、甘蔗、葡

萄等植物,馬、牛、驢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I。這說明

A.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溝通B.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C.使世界貿易中心轉至美洲D.使西歐擁有新的殖民航線

34.1954-1960年間,蘇聯全國的糧產量增長了50%以上,到60年頭初,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

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這說明赫魯曉夫改革

A.沒有根本變更農業落后狀況B.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主動性

C.農輕重各產業發展不平衡D.變更了蘇聯原有經濟結構

35.有學者指出:假如WT0是全球貿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則無疑是全球貿易

的2.0版本。經過近70年的關稅減免,基本上發達國家的平均關稅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發展中國家的

關稅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減免的空間其實不大。此言論旨在說明

A.經濟全球化應向縱深發展B.歐洲關稅同盟基本上已經實現

C.南北貧富差距在逐步縮小D.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逐步建立

第n卷

二、非選擇題: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第41—42題為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需作答。第45

—47題為選考題,考生任選一題作答。

41.(25分)東西方“人民”、“公民”一詞的詞義經驗了古今演化。反映了人類政治文明的變遷。閱讀材

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先秦時期的“人”與“民”是兩個對立的階級。甲骨文的“7”(人)像人垂手側面站立形,表示

一個懂得鞠躬、謙遜,有修養的人;甲骨文的“呷”(民),像被用一刃刺瞎眼睛(或低眉順目)的人,“盲

其一目以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順),即“民”為奴隸,被認為是蒙昧無知、不曾開化,沒有道德可言的

群氓。

周秦以來“民”慢慢演化成了一個與“君主、群臣百官”相對應的字。“民”因其無知,就須要政府

進行調教、馴服,教化。古代將管轄一方的官員稱為放牧者,“民”就猶如牛羊是官員們的放牧對象。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人民主權”理論,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人民”已經不再是懵懂、糊涂、

任人支配的代名詞,而是擁有權力、發表看法、參與政務的新主體。孫中山認為'’專制國以君主為主體,

人民皆其奴隸,共和國以人民為主體…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

——摘編自萬齊洲、馮天瑜《“人民”詞義的變遷》

材料二希臘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詞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即

“屬于城邦的人”,不包括婦女、僑民及奴隸,“凡有權參與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

一城邦的公民”。人是城邦權利的主體,城邦屬于全體公民全部。古希臘、羅馬最初都是只有貴族才有公

民權,平民經過斗爭,公民范圍擴大,不再局限于誕生而可由授予獲得(卡拉卡拉敕令)。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激發了歐洲城市市民同等意識的覺醒,市民漸漸演化為近代西方的公民。近代西

方公民的選舉權、參政權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擴展其范圍的。

——摘編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化的歷史考察》、《論述西方當代的選舉制度》

(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述中國先秦至晚清時期“人民”的含義的變更和西方自古以來公

民政治發展變更的趨勢。

(2)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中國“人、民”的含義變更及西方公民政治發展的緣由。

42.(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紀80年頭以來的經濟全球化以金融資本的全球擴張為主導,其進程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它促

進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它聽從資本追求高額剩余價值的目的,使剝削、貧富差距等資本

主義社會基本沖突的弊端在全球擴散。跨國資本的全球流淌造成整個社會的分裂狀態,形成長期失業和貧

困人口,民眾因此而發起反全球化運動。由此看,經濟全球化的負面作用,源于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性,

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安排不公,導致社會兩極分化,人民不能公允地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利益。2008年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資本主義大國經濟復蘇乏力、陷入長期停滯狀況,資本主義社會基本沖突等更加嚴峻,

促使愛護主義更加嚴峻,民眾的抗拒運動持續深化。同時,資本主義大國的逆全球化突破了經濟行為,發

展成為政黨、國家和政府的行為,實施一系列逆轉經濟全球化的措施,排斥外來民族。各種反全球化、去

全球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為西方國家政治主流。

——摘編自欒文蓮《對當前西方國家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分析評判》

評析材料中的觀點(隨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

證充分,表述清楚。)

45.(15分)[歷史一一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王位覬覦者相互爭吵,從而使君主制復辟終成南柯一夢之際,教會更是被保守派譽為舊制度的最

終堡壘。既然如此,在新的政體下,教化大權莫非還能再由教會限制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于是,身為

教化部長的費里從1879年起先對教化實行改革。

法國在1881—1882年通過法律規定:7至13歲的兒童必需接受世俗化義務教化;小學完全免費,有關

費用由地方和國家通過稅收擔當。……為了堅決青少年的共和信念,加強其愛國主義情感,費里政府還確

定對中小學生進行公民義務教化,而宗教教化只能在校外進行。在推行教化改革的過程中,費里還努力加

強師范教化,提高師資水平,規定只有獲得考試合格證書的人,才有資格執掌教鞭。與此同時,他還大幅

度增加教化經費,使老師的工資待遇、社會地位都有了顯著提高。

——改編自呂一民《法國通史》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法國教化改革的緣由。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法國教化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主動作用。

46.(15分)[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斗爭與和平]

材料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在美國提倡下,美、英、日、中等九國召開了華盛頓會議。中國代表

提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主見:敬重中國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收回山東主權,廢除“二十一條”,贊同美國

“門戶開放”政策等。美、英兩國不滿日本在中國的過度擴張,支持中國的主見。經中日在會外單獨談判,

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中國收回山東主權,但保留了日本在山東的部分經濟利益,日本被迫放棄“二

十一條”中的部分條款。192年2月,與會九個國家簽訂了《九國公約》。公約一方面宣稱敬重中國的領土

完整和主權獨立,另一方面卻宣稱接著堅持美國對中國的“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政策,拒絕中國提

出的取消治外法權、歸還租借地、關稅自治等合理要求。

——選編自《世界近現代史精要》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華盛頓會議的主要成果。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簡析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有條件支持中國的緣由。

47.(15分)[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斌椿(1804—1871年),字有松,滿族,科舉入仕。1866年初,總稅務司赫德打算回國,建議總理

衙門派同文館學生隨他到英國觀光,清政府確定派出斌棒率四人組成非正式考察團赴外旅游考察外國風情,

打開與西方各國的外交“隔膜”。當時,出國被認為是不風光的苦差,斌椿時年六十有三,

親友同聲勸阻:“人云風濤險,恐君不堪此”,“或云虎狼秦,待人以刀姐”,但他生性好游,樂求新知,

以“天公欲試書生膽,萬里平波作坑坎”的豪氣與決心,欣然受命。依據總理衙門的要求,斌椿將游歷見

聞遂一記載,編成《乘槎筆記》。他以“據事直陳,不少增飾”的客觀看法,描繪了一幅中國人前所未見的

歐洲圖景。斌椿一行在不到四個月的游歷中,所見所聞,雖非歐洲全貌,卻是真真實切的事實,使國人眼

界大開。

——摘編自張良俊《論斌棒的歐洲之行》

(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斌椿赴歐考察的緣由。

(2)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斌椿的歷史功績。

242526272829303132333435

DDCDABCDDBAA

24.D

【解析】材料信息是:甲骨卜辭影響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天人思想的發端與雛形,由此可知甲骨卜辭推動

了中華文化的成長,故D項正確;甲骨卜辭能夠反映我國早期社會的一些狀況,但未必真實,故A項說法

錯誤;甲骨卜辭反映了“自然與人的關系”,體現不出自然與人的和諧,故B項說法錯誤;秦漢以后政治文

明的走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C項明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錯誤。

25.D

【解析】

從材料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中可以看出,東漢末年,察舉制出現了比

較大的問題,與設計之初相背離,故D項正確;A項錯誤,錯在“唯一標準”;B項錯誤,選官制度的發展

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C項錯誤,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察舉制在不斷走向末路。

26.C

【解析】參與科舉的士子由監考官員的學生演化為天子門生,這種做法明顯是防止了監考官員擴充私人勢

力,C項符合題意;天子殿試并不肯定會保證公允公正,解除A;殿試制度出現于唐代,解除B項;殿試制

度與束縛思想沒有必要聯系,解除D項。故選C。

27.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內閣權力的變更,依據所學學問,內閣的設置是皇權不斷加強的表現,故D項正確,

C項錯誤;內閣是皇帝的協助機構,不是中樞機構,沒有決策權,故AB項錯誤。

點睛:首先要明確內閣是皇權不斷加強的表現,其次要明確內閣的地位和職責。

28.A

【解析】依據材料內容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洋紗占土布用紗量的比重在不斷增加,洋布和國內機織布占全

國棉布的比重也有較大幅度的增加,這說明“紡與織”、“耕與織”的分別程度加深,即自然經濟在緩慢地

瓦解,故A選項正確;依據所學學問可知,列強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出現于1894年《馬關條約》簽訂之

后,故B選項錯誤;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鴉片斗爭后至甲午中日斗爭前,列強對華傾銷商品、掠

奪原料,中國棉花商品趨勢加強,種植區域會相應擴大,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隨著列強

侵華的加深,中國自然經濟漸漸瓦解,沒有強調洋紗洋布排擠土紗土布的進程是否一樣的問題,故D選項

錯誤。

29.B

【解析】依據所學,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人民起先覺醒,因此政治類社團占據近一半,

故B項符合題意;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只是建立政權,A項不符合題意;《中華民國約法》是袁世凱復辟帝制

的工具,C項不符合題意;民主共和觀念深化人心,不能說被全部民眾接受,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

30.C

【解析】材料中的“號外”反映的是中蘇結盟,“中蘇結盟”使新中國沖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外交

孤立,故答案為C項;中蘇結盟并非是為了與英美等國對抗,解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一邊倒”外交政

策的實施,而不是起先確立,解除B項;當時抗美援朝斗爭還沒有爆發,解除D項。

【點睛】1950年2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宣布:“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實行一切必

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干脆間接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

事實上確立了中蘇之間的盟友關系。中蘇結盟對促進中國經濟的復原與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

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31.D

【解析】材料反映從1987年到1998年,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越來越少,說明我國市場體系不斷健全,這使

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故D符合題意;材料與城市工業結構、全部制形式和國企改革無關,ABC

不符合題意。故選D。

32.D

【解析】由材料可知,大法官可以依據實際狀況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羅馬法,這表明羅馬法形成過程具有開

放性敏捷性,故D項符合題意;法律的創制是依據社會公允正義的須要,不是隨意的,A項符合題意;材料

中看不出貴族享有特權以及平民與法官沖突尖銳,B、C兩項不符合題意。故選D。

33.B

【解析】據材料“新航路開拓后美洲的煙葉、玉米和馬鈴薯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并傳遍世界。水稻、甘蔗

等植物,馬、牛、驢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I”可知,新航路開拓推動

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文化溝通,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溝通,故A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美洲的影響,B說

法錯誤;新航路開拓后,世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C說法錯誤;D與材料無關。

34.A

【解析】由材料“60年頭初,呈現下降趨勢,到1964年,蘇聯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說明赫魯曉夫改

革沒有根本變更農業落后狀況,故A符合題意;材料反映赫魯曉夫改革沒有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主動性,

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農輕重各產業比重問題,故C不符合題意;赫魯曉夫改革堅持生產資料公

有制,沒有變更了蘇聯原有經濟結構,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

35.A

【解析】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降低關稅有利于國際經濟貿易往來,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依據材料內容

可知,該經濟學家認為當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關稅都大大降低了,“可供減免的空間其實不大”,即

該經濟學家旨在說明經濟全球化應向縱深發展,故A選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

發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關稅已經很低,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應向縱深發展,沒有涉及歐洲關稅同盟

的問題,故B選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當今的南北貧富差距呈現加

大的趨勢,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強調的是經濟全球化應向縱深發展,沒有體現國際政治經濟新秩

序建立的問題,并且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選項錯誤。

41.(1)變更:先秦時期,人、民是兩個對立階級,即文明的貴族與不開化的群氓;春秋戰國以后,官民

相對,民是被官教化、馴服、管理的對象;近代社會,主見人民是國家的主體、國家權力的擁有者,百官

是人民公仆。

趨勢:擁有政治權力的公民范圍不斷擴大;由貴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產者到無產者;男性到女性。

(2)緣由:中國:社會經濟變革,中心集權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貴族政治;西方工業文明沖擊、先進國人

傳播啟蒙思想,社會劇變

西方:古希臘、羅馬平民、近代歐美人民爭取政治權利的斗爭;對外擴張;工商業經濟發展;政府適應社

會變更的改革。

【解析】(1)本題依據材料一“先秦時期的人與民是兩個對立的階級……周秦以來“民”慢慢演化成了一

個與“君主、群臣百官”相對應的字……19世紀末20世紀……人民而是擁有權力、發表看法、參與政務的

新主體……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并結合所學學問即可概述中國先秦至晚

清時期“人民”的含義的變更。再據材料二“不包括婦女、僑民及奴隸,……平民經過斗爭,公民范圍擴

大……近代西方公民的選舉權、參政權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擴展其范圍的”并結合所學學問即可概

括西方自古以來公民政治發展變更的趨勢。

(2)本題依據材料一“西方人民主權理論,對中國產生較大影響”、據材料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激發

了歐洲城市市民同等意識的覺醒”并結合所學學問即可從社會經濟變革、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貴族政治、西

方工業文明沖擊、傳播啟蒙思想、社會劇變等方面簡析中國“人、民”的含義變更的緣由。再從人民爭取

政治權利的斗爭、對外擴張、工商業經濟發展;政府適的改革等方面簡析西方公民政治發展的緣由。

42.示例:觀點:西方國家反全球化不斷擴展和深化。

評析:20世紀80年頭后,全球化加速發展。與此同時,反全球化也在擴展、深化,由經濟領城擴展到政治

領城,由民眾民間行為上升到國家政府的政治行為。然而,反全球化的根源不在全球化本身,而在于國內

安排不公,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沖突。全球化發展是不行逆轉的大趨勢,反全球化是違反歷史發展趨

勢的,終究是阻擋不了全球化的。

結論: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國應留意促進社會公允,使各階層普遍從全球化中獲益。

【解析】首先通過分層閱讀,任選一角度歸納觀點。如可依據材料中的最終部分“各種反全球化、去全球

化、逆全球化充斥西方,成為西方國家政治主流”轉述為觀點一一西方國家反全球化不斷擴展和深化。

其次,按表現+緣由+影響等幾個層次進行評述。通過閱讀材料可知,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為反全球化由經

濟領城擴展到政治領城,由民眾民間行為上升到國家政府的政治行為;反全球化形成的緣由為國內安排不

公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沖突;影響為反全球化是違反歷史發展趨勢的,但終究是阻擋不了全球化的,因

為全球化發展是當今世界不行逆轉的大趨勢。

最終,通過緣由及影響的分析延長出解決方法,即可作為結論。在全球化過程中,各國應留意促進社會公

允,使各階層普遍從全球化中獲益。

45.(1)1875年法國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天主教勢力強大,教會限制思想和教化;培育愛國精神的須要;

防止君主派復辟帝制。

(2)教化受法律愛護;教化內容義務、免費、世俗化;重視師范教化;有利于打擊天主教會勢力;有利于

推動法國教化世俗化;有利于維護民主共和體制;有利于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

【解析】(1)由材料”在新的政體下……1879年起先對教化實行改革”,可得出1875年法國確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