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岳麓版第二冊生物下冊月考試卷481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擬南芥超矮生型突變體有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兩種。研究者以野生型和某種超矮生型突變體擬南芥為材料;分別用不同濃度赤霉素和生長素處理,實驗結果如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甲表明,野生型擬南芥自身合成的赤霉素濃度始終高于該超矮生型突變體B.圖乙表明,高濃度的生長素對野生型擬南芥莖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C.實驗表明,該種超矮生型突變體屬于激素不敏感型D.實驗表明,若用適宜濃度的赤霉素和生長素同時處理,可提高該突變體莖的長度2、下列關于體液調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體液調節比神經調節作用的時間長B.體液調節比神經調節作用的范圍廣C.體液調節的化學物質就是各種激素D.體液調節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傳送3、雌果蠅某染色體上的DNA分子中一個脫氧核苷酸對發生了替換,其結果是()A.該雌果蠅性狀一定發生變化B.形成的卵細胞中一定有該突變的基因C.此染色體的化學成分發生改變D.此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不改變4、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對某品種番茄的花進行人工去雄后;用不同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2,4-D涂抹子房,得到的無子番茄果實平均重量見下表。
。2,4-D濃度/(mg·L-1)
0
5
10
15
20
25
30
35
無子番茄平均重量(g/個)
0
13.5
26.2
46.5
53.6
53.7
43.0
30.2
據表得出的正確結論是()A.2,4-D濃度超過35mg/L,對果實的發育起抑制作用B.2,4-D的作用效果與生長素的作用效果相同C.2,4-D可以促進扦插枝條生根D.2,4-D誘導無子番茄的最適濃度范圍為20~30mg/L5、圖中曲線C表示某植物莖的生長反應與生長素濃度的關系;如果將同樣濃度的生長素施用于側芽,能反應側芽生長狀況的曲線是()
A.AB.BC.CD.D6、下列生物過程中,屬于營養繁殖的是()A.面包酵母的出芽B.薔薇枝條扦插成株C.青霉的孢子生殖D.草履蟲的分裂生殖7、關于下圖的說法正確的是。
A.此細胞處于減數分裂的聯會時期,有4個四分體B.在減數第一次分裂時①和②會發生分離,③和④會發生分離C.此細胞中含有4個染色體組D.a和b染色單體上的DNA中堿基序列一定相同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5題,共10分)8、與神經調節相比,體液調節的特點是A.作用時間比較長B.作用范圍比較局限C.反應速度比較慢D.主要通過激素傳遞信息9、下圖1為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根生長影響的示意圖;圖2表示某橫放植物根的生長情況。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若圖2所示植物的根豎直放置,則圖1所示的含義仍然適用B.當b側生長素濃度為C點所對應的濃度時b側細胞仍能伸長生長C.由圖可知,某濃度的生長素對根可能產生兩種不同的作用效果D.若a側生長素的作用效果對應E點,則b側生長素的作用效果對應EC段10、關于體液調節的特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與神經調節相比,調節速度較緩慢,作用時間較長B.通過體液運送調節因子C.調節因子都是由內分泌腺產生的D.與神經調節相比,調節作用范圍較廣泛11、新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對生物學發展至關重要。下列技術(或儀器)與應用匹配正確的是()A.PCR技術——擴增蛋白質B.雜交瘤技術——制備單克隆抗體C.光學顯微鏡——觀察葉綠體的基粒D.花粉離體培養——培育單倍體植物12、最近,可以抵抗多數抗生素的“超級細菌”引人關注,這類細菌含有超強耐藥性基因NDM-1,該基因編碼金屬β-內酰胺酶,此菌耐藥性產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變B.抗生素濫用C.金屬β-內酰胺酶使許多抗菌藥物失活D.通過染色體交換從其它細菌獲得耐藥基因評卷人得分三、實驗題(共8題,共16分)13、下圖1為將培養在瓊脂培養基內的蠶豆幼苗;分別放入四個暗箱中,其中第②;④兩個暗箱分別在頂部和右側開孔,使光線射入,圖2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與植物生長的關系,請據圖回答問題。
(1)分析圖1,用③和_____________兩個裝置進行實驗;可了解蠶豆的生長與單側光的關系。
(2)裝置①和④莖的生長情況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將裝置④放在勻速旋轉器上,莖尖生長情況是____________。
(3)圖2中C點的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若某植物幼苗已經表現出向光性,且測得其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m,則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x的范圍為_______________
(5)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現出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且測得其莖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為2m,則莖的遠地側生長素濃度y的范圍為______________.
(6)若某植物頂芽的生長素濃度為g,則產生頂端優勢現象時側芽的生長素濃度z的范圍為_________14、為研究IAA(生長素)對番茄子房發育成果實的調節;科研人員做了系列實驗。
(1)科研人員將處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組進行實驗;處理及結果見下表。
。組別。
1組。
2組。
3組。
4組。
實驗。
授粉。
未授粉。
處理。
不涂抹IAA
不涂抹IAA
在子房上涂抹IAA
在花柄上涂抹IAA
果實平均重量(g)
4.1
0
5.3
0
①1組番茄發育成果實,其子房生長所需的生長素主要來自發育中的_____________
②比較___________組實驗結果;表明子房發育成果實需要IAA。
③依據3、4組實驗結果,推測IAA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上述推測;科研人員認為芽產生的生長素并不用于調節子房發育成果實。為此,科研人員建立了圖1所示的研究模型。請利用該模型,完成驗證該推測的實驗方案并預期結果。
。
放射性檢測結果比較。
3H-IAA
NPA
a段。
b段。
c段。
d段。
I組。
施加。
施加。
I組
II組。
?
?
注:NPA為生長素運輸阻斷劑。
①l組中施加3H-IAA和NPA部位應分別位于圖1的____________處。(填圖1中的數字序號)
②組“?”處的處理從左到右依次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
③請在表中填寫a、b、c段的預期結果。____________
(3)為進一步研究IAA對果實發育的調節作用;科研人員將處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組,實驗處理及各組所結果實平均重量如圖2所示(圖中“+”表示在花柄處施加NPA,“-”表示未進行該處理。)
據圖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處施加NPA導致番茄不能結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均能產生生長素,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抑制果實發育。15、下表為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以證明DNA是遺傳物質。請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①處應為________(填35S或32P),②處應為___________(填35S或32P)。
(2)實驗中,攪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攪拌不充分,會導致A組的結果中出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現象。
(3)在B組實驗中,保溫時間和上清液放射性強度的關系為___________。
(4)此實驗與艾弗里的實驗有相同的設計思路,他們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甲和圖乙分別表示單側光和不同濃度生長素對植物根和莖生長的影響。請分析并回答問題。
(1)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這些部位,__________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2)據圖甲可知,該植物幼苗的莖已表現出向光性,且測得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n(如圖乙所示),則其向光側生長素濃度范圍是_________。
(3)據圖乙可知,根和莖對生長素反應的靈敏程度依次為______,據此推測根的向光側和背光側分別對應圖乙中的____點,根的背光生長現象體現了生長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特點。
(4)有同學設計如下實驗驗證“植物根尖產生的生長素在幼根處進行極性運輸”,請繪圖表示實驗組結果并標注說明。
_____
(5)若先用某種抑制劑(不破壞IAA、不影響細胞呼吸)處理實驗根尖切段,再重復(4)實驗,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接受瓊脂塊中均檢測不到放射性,則該抑制劑的作用機理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17、為了研究生長素的作用與不同組織細胞;細胞年齡的關系;某研究團隊以豌豆為實驗材料設計了以下實驗。請完善實驗步驟并分析實驗結果。
(1)取10只培養皿,依次貼上A水、A1、A5、A10、A100、B水、B1、B5、B10、B100的標簽(注:1;5、10、100的單位為ppm)。按標簽名注入20ml相應濃度的IAA溶液、蒸餾水。
(2)選擇生理狀況相似的30棵豌豆幼苗按圖一所示切取等長的A段和B段并縱劈。將縱劈后的A;B各3段分別置于同一濃度的A、B培養皿中。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果分析:
①A組切段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呈現凸形彎曲,如圖二所示,這表明該濃度IAA對豌豆幼苗上部表皮細胞伸長的促進作用_____(大于、等于、小于)上部薄壁細胞,由此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同濃度的IAA溶液中,A切段彎曲的情況和程度又有所不同,說明生長素的作用與________有密切關系。
③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B切段的彎曲程度小于A切段,推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植物生命活動受多種激素的調控。下圖甲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根和莖生長的影響;圖乙表示種子在解除休眠過程中幾種激素的變化情況。下表丙是不同濃度的油菜素內酯水溶液對芹菜幼苗生長影響的實驗結果。請回答下列問題。
表丙:不同濃度的油菜素內酯水溶液對芹菜幼苗生長影響的實驗結果(a~e依次增大)。組別
清水
濃度a
濃度b
濃度c
濃度d
濃度e
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4
(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現出向光性,且測得其背光面的生長素濃度為2m,則其向光面生長素濃度范圍為________。
(2)從圖乙可以看出________對種子萌發起抑制作用,該激素對葉和果實的作用是________。
(3)油菜素內酯對植物生長發育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被稱為“第六大植物內源激素”。表丙中實驗結果能否說明油菜素內酯對芹菜生長具有兩重性?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請完善進一步探究油菜素內酯促進芹菜生長的最適濃度范圍的實驗步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同一批種子使其萌發,從中選取株高、長勢相同的芹菜幼苗,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噴灑對應組芹菜幼苗;
④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如圖為某種植物扦插枝條經不同濃度IAA浸泡后的生根結果(新生根粗細相近);對照組為不加IAA的清水。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實驗的實驗目的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組IAA濃度應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實驗結果是否體現了LAA對根生長作用的兩重性?請回答并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實驗的實驗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另一種植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0、已知SARS是由一種RNA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SARS病毒表面的S蛋白是主要的病毒抗原;在SARS病人康復后的血清中有抗S蛋白的特異性抗體。某研究小組為了研制預防SARS病毒的疫苗,開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簡要的操作流程如下:
(1)實驗步驟①所代表的反應過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驟②構建重組表達載體A和重組表達載體B必須使用限制性內切酶和____酶,后者的作用是將限制性內切酶切割的________和________連接起來。
(3)如果省略步驟②而將大量擴增的S基因直接導入大腸桿菌,一般情況下,不能得到表達的S蛋白,其原因是S基因在大腸桿菌中不能_______,也不能__________。
(4)為了檢驗步驟④所表達的S蛋白是否與病毒S蛋白有相同的免疫反應特性,可用________與________進行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實驗;從而得出結論。
(5)步驟④和⑥的結果相比,原核細胞表達的S蛋白與真核細胞表達的S蛋白的氨基酸序列______(相同、不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評卷人得分四、非選擇題(共1題,共9分)21、據圖所示的植物生長狀況回答:
(1)圖中植物莖的背地性生長現象;_____(能/不能)體現生長素作用的兩重性。
(2)在圖中a、b;c、d四處;生長素濃度高的是___。細胞生長較快的是____。
(3)從圖中的現象說明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作用與生長素濃度有一定關系;對不同________影響也不一樣。
(4)生長素促進生長,一般地說,只限于____濃度,如果濃度_____就會抑制生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C【分析】【分析】
分析圖甲;乙可推知;赤霉素和生長素都可以促進正常擬南芥的生長,但生長素的促進作用具有兩重性,體現正常擬南芥對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對擬南芥作用后,擬南芥有所改變,說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變體;如果擬南芥沒有任何改變,說明是激素不敏感型。
【詳解】
A;該實驗中;赤霉素濃度屬于自變量,是實驗控制的量,相同赤霉素濃度下,野生型擬南芥的莖長度始終高于該超矮生型突變體,A錯誤;
B;圖乙中高濃度的生長素組與對照組相比;生長快,無抑制現象,B錯誤;
C;實驗結果表明;赤霉素和生長素處理后均不起作用,故該超矮生擬南芥品種屬于激素不敏感型突變體,C正確;
D;實驗沒有兩種激素共同作用的實驗數據;所以無法判斷,D錯誤。
故選C。2、C【分析】【分析】
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傳遞方式。
電信號(神經沖動);化學信號(遞質)
激素及其他化學物質。
調節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組織細胞。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作用對象。
效應器。
靶細胞膜上的受體。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聯系。
神經調節對體液調節起調控和主導作用;體液調節也能影響神經調節;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調節的。
【詳解】
A;體液調節是通過體液運輸;因此反應速度比較緩慢,作用時間長,A正確;
B;體液調節比神經調節作用的范圍廣;B正確;
C;參與體液調節的化學物質主要是激素;還有其它物質,如二氧化碳等,C錯誤;
D;體液調節的化學物質通過體液(主要是血液)傳送;D正確。
故選C。
【點睛】
本題易錯的點是容易把體液等同于激素,體液調節除了包括激素調節外,還包括化學物質的調節。3、D【分析】【分析】
1;染色體主要由蛋白質和DNA組成。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
2;基因突變:DNA分子中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
3;基因或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或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詳解】
A;真核生物基因突變不會影響生物性狀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若突變發生在基因結構的內含子;此基因轉錄的mRNA仍未改變,因而合成的蛋白質也不發生改變;②由于多個密碼子決定同一種氨基酸,因而合成的蛋白質不會發生改變;③基因在細胞中表達是有選擇性的;④某些突變雖然改變了蛋白質中個別位置的個別氨基酸的種類,但不影響該蛋白質的功能;⑤隱性基因的突變在雜合子中不會表現出隱性性狀;⑥突變可能發生在沒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因此,該雌果蠅性狀不一定會發生變化,A錯誤;
B;在減數分裂過程中;由于同源染色體分離,并分別進入不同的細胞,因此形成的卵細胞中不一定有該突變的基因,B錯誤;
C;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脫氧核苷酸對發生替換后,其化學成分不變,C錯誤;
D;此染色體上只有DNA分子中一個脫氧核苷酸對發生了替換;所以染色體上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不變,D正確。
故選D。
【點睛】
本題易錯點是對基因突變的概念理解不夠,不能分析突變后基因表達時可能出現的結果。4、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生長素及其類似物(2;4-D)能促進果實的發育,用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涂抹未受粉的子房,可以獲得無子果實。表中數據顯示不同濃度2,4-D對番茄子房發育的影響,2,4-D濃度在0~25mg/L時,隨著2,4-D濃度的升高,促進作用增強;2,4-D濃度超過25mg/L時,隨著2,4-D濃度的升高,促進作用逐漸減弱。
【詳解】
A;2;4-D濃度為0的一組作為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其他各組均能促進果實生長,所以2,4-D濃度超過35mg/L,對果實發育起促進還是抑制作用未知,A錯誤;
B;本題沒有將2;4-D和生長素對照使用,因此不能說明2,4-D與生長素的作用效果相同,B錯誤;
C;該實驗沒有涉及枝條生根;不能說明2,4-D可以促進扦插枝條生根,C錯誤;
D;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2,4-D誘導無籽番茄的最適濃度范圍為20~30mg/L,D正確。
故選D。5、A【分析】【分析】
生長素生理作用:促進生長;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的發育;特點:具有雙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生長素的雙重作用與濃度和器官有關,根比芽敏感,芽比莖敏感。
【詳解】
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由于側芽也能產生生長素,且其對生長素濃度比莖敏感,所以將同樣濃度范圍的植物生長素施用于側芽,會起抑制作用,使側芽生長速度降低。圖中曲線A符合。
故選A。6、B【分析】【分析】
【詳解】
無性生殖主要包括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營養生殖等方式,其中面包酵母的出芽屬于出芽生殖,A錯誤;薔薇枝條的扦插或嫁接都屬于營養生殖,B正確;青霉的孢子生殖和草履蟲的分裂生殖,屬于無性生殖,不屬于營養生殖,C、D錯誤。故選B.7、B【分析】【分析】
分析題圖:圖示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①和②;③和④);且同源染色體正在兩兩聯會形成四分體,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體時期)。
【詳解】
此細胞處于減數分裂的聯會時期,有四分體2個,A錯誤;圖中的①和②是一對同源染色體,③和④是另一對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會發生分離,即①和②會發生分離,③和④會發生分離,B正確;圖示細胞含有2個染色體組,C錯誤;a和b屬于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由于a、b上可能有等位基因;因此其上的DNA中堿基序列不一定相同,D錯誤。
【點睛】
本題考查減數分裂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二、多選題(共5題,共10分)8、A:C:D【分析】【分析】
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特點的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詳解】
A;體液調節的作用時間比較長;A正確;
B;體液調節的作用范圍比較廣泛;B錯誤;
C;體液調節的反應速度比較慢;C正確;
D;激素屬于信號分子;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可見,體液調節主要通過激素傳遞信息,D正確。
故選ACD。9、A:B【分析】【分析】
據圖分析,圖1中A、B、E、F四點對應生長素促進生長,其中E、B促進作用相同;C點既不促進也不抑制;D抑制生長。圖2中,由于重力作用,a點生長素濃度低于b點,由于根對生長素比較敏感,所以a點促進生長,b點抑制生長。
【詳解】
A;若圖2所示植物的根豎直放置;則圖1所示的含義照樣適用,A正確;
B、當b側生長素濃度為C點所對應的濃度時,b側細胞仍能伸長生長;B正確;
C;由圖可知;某濃度的生長素對根只能產生一種作用效果,C錯誤;
D、若a側生長素的作用效果對應E點,則b側生長素的作用效果對應于CD;D錯誤。
故選AB。10、A:B:D【分析】【詳解】
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作用時間。
體液運輸。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準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點睛】
A.神經調節迅速;準確;作用時間短暫,與神經調節相比,體液調節速度較緩慢,作用時間較長,A正確;
B.體液調節通過通過體液運送調節因子;B正確;
C.體液調節的調節因子有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學物質;并不都是內分泌腺產生的,C錯誤;
D.神經調節作用范圍比較局限;與神經調節相比,體液調節作用范圍較廣泛,D正確。
故選ABD。11、B:D【分析】【詳解】12、B:C【分析】【詳解】
變異是不定向的,A錯誤。抗生素對細菌起選擇作用,抗生素的濫用使耐藥性基因頻率增強,B正確。基因NDM1編碼的金屬β內酰胺酶使抗菌藥物失活,從而表現出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C正確。細菌是原核生物,無染色體,D錯誤。三、實驗題(共8題,共16分)13、略
【分析】【分析】
分析圖1可知:由于重力和單側光的影響;最終導致①植株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②植株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③植株直立生長,④植株向光生長;圖2表示生長素生理作用兩重性的曲線。
【詳解】
(1)探究蠶豆的生長與單側光的關系;實驗的自變量為是否接受單側光照射,故應選擇圖一中③④兩個實驗裝置進行實驗;
(2)由以上分析可知:裝置①和④莖的生長情況分別是背地生長;向光生長;若將裝置④放在勻速旋轉器上;植株與暗箱一起轉動,故莖尖生長情況是彎向小孔一側生長;
(3)由圖二可知;C點的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的作用是既不促進,也不抑制;
(4)背光面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長效應強于向光面,故向光面的生長素濃度為m時,背光面生長素濃度范圍應大于m,小于2m,以保證背光面的生長效應強于向光面;
(5)由于受重力影響;莖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于遠地側,且生長效應強于遠地側,故近地側的生長素濃度為2m時,遠地側面生長素濃度范圍應小于m,以保證遠地側的生長效應弱于近地側面;
(6)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積累在側芽部位,使側芽部位的生長素濃度過高而抑制生長,若某植物頂芽的生長素濃度為g,產生頂端優勢現象的側芽生長素濃度是圖中曲線的C點以后區間,即z>c(或C點右側濃度)。
【點睛】
第(2)問需要看清實驗條件,若題干信息問的是將裝置④中的幼苗放在勻速旋轉器上,則莖尖生長情況將是直立生長。【解析】④背地生長向右彎曲生長(彎向光源生長)彎向小孔一側生長既不促進,也不抑制m<x<2my<mz>c(或C點右側濃度)14、略
【分析】【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生長素對果實發育的影響的相關知識。正常的子房的發育所需生長素;主要來自發育的種子,子房本身也產生少量生長素,如果生長素濃度過高,會抑制子房發育,導致不能結實。
【詳解】
(1)①1組正常授粉;種子正常發育,合成IAA,促進子房發育成果實;
②第2組未授粉;不涂抹IAA,不結果,第3組子房涂抹IAA,果實重量大于正常授粉的,表明子房發育成果實需要IAA;
③第3組子房涂抹IAA;果實重量大于正常授粉的,第4組實驗花柄涂抹IAA,不結果,說明IAA不能從花柄運輸到子房;
(2)①因要驗證芽產生的生長素不用于調節子房發育成果實,故I組中施加3H-IAA應該在芽處;NPA是阻斷生長素運輸的,故施加部位應位于靠近芽的下面;
②II組的處理應該是施加3H-IAA,不加NPA,使3H-IAA能往下運輸;故從左到右依次應為施加;不施加;
③因I組施加3H-IAA和NPA,NPA阻斷3H-IAA往下運輸,故3H-IAA在a段積累,bd段沒有,II組施加3H-IAA,不加NPA,故3H-IAA可以往下運輸,bd段均有,但不往c段運輸,因此3H-IAA的含量是:a段:I組〉Ⅱ組,b段:I組〈Ⅱ組;c段:I組=Ⅱ組;
(3)據圖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處不施加NPA,生長素能運走一部分,種子能正常發育,產生的生長素,促進子房發育,果實較重;未授粉;施加NPA的,果實也發育,但比較輕,說明子房本身也合成少量生長素;授粉后在花柄處施加NPA,NPA阻斷了生長素運走,造成子房的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了果實發育,導致番茄不能結果實。
【點睛】
解答本題關鍵是抓住NPA能阻止生長素運輸,結合題設實驗條件,推測實驗結果,分析原因。【解析】種子2、3從花柄運輸到子房1和2施加、不施加a段:I組〉Ⅱ組b段:I組〈Ⅱ組c段:I組=Ⅱ組發育的種子和子房NPA阻斷生長素由花柄運出,導致子房生長素濃度過高15、略
【分析】【分析】
本題旨在考查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
【詳解】
(1)根據A組離心管上清液放射性高可推知,A組應為用35S標記的蛋白質外殼,B組離心管中沉淀物放射性高可推知,B組應為用32P標記的核酸,故實驗中,①處應為35S,②處應為32P。
(2)實驗中;攪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若攪拌不充分,會導致部分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不分離,A組的結果中出現沉淀物出現較高放射性。
(3)在B組實驗中;保溫時間過短,DNA未注入大腸桿菌,導致上清液放射性過強;保溫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釋放也會導致上清液放射性過強;所以保溫時間和上清液放射性強度的關系為②。
(4)此實驗與艾弗里的實驗有相同的設計思路,他們最關鍵的實驗設計思路是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DNA或蛋白質的作用。
【點睛】
在B組實驗中,保溫時間過短,DNA未注入大腸桿菌,導致上清液放射性過強;保溫時間過長,子代噬菌體釋放也會導致上清液放射性過強。【解析】35S32P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沉淀物出現較高放射性②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觀察DNA或蛋白質的作用16、略
【分析】【分析】
根據圖甲可知;莖具有向光生長的特性,其背光側生長大于向光側,根具有背光生長的特性,其背光側生長小于向光側;據圖乙可知,根和莖對生長素敏感度不同,根對生長素敏感程度大于莖.
【詳解】
(1)生長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在這些部位,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2)據圖甲可知,該植物幼苗的莖已表現出向光性,其向光側生長小于背光側,由于生長素的橫向運輸,向光側的生長素濃度低于背光側,若其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為n(如圖乙所示),則其向光側生長素濃度比背光側小,且生長程度也小于背光側,故向光側生長素濃度范圍是小于m(0<向光側生長素濃度
(3)據圖乙可知,根和莖對生長素反應的靈敏程度依次為根>莖,由于生長素在單側光的影響下;向背光側運輸,背光側的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側,但生長程度卻小于向光側,說明在根的背光側,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其生長,故據此推測根的向光側和背光側分別對應圖乙中的A;B點,根的背光生長現象體現了生長素在高濃度下抑制生長,低濃度下促進生長,即其具有兩重性特點。
(4)M為根的形態學上端,生長素具有極性運輸的特點,即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向形態學下端。實驗目的為驗證“植物根尖產生的生長素在幼根處進行極性運輸”,故自變量為形態學上端的位置變化,故實驗組應該設計為:
(5)IAA的極性運輸為主動運輸;該抑制劑不破壞IAA也不影響細胞呼吸即不影響能量供應,而經其處理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接受瓊脂塊中均檢測不到放射性,故最大可能影響了載體蛋白的作用,進而推測抑制劑與運輸IAA的載體結合。
【點睛】
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1)產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2)運輸
(3)分布部位:相對集中地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分。【解析】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色氨酸小于m(0<向光側生長素濃度莖A、B兩重性抑制劑與運輸IAA的載體結合17、略
【分析】【分析】
結合題圖可知;切段的彎曲生長與否取決于薄壁細胞和表皮細胞對生長素的敏感程度。
【詳解】
(3)該實驗在進行了分組;編號、處理后;要將各培養皿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觀察各切段的生長狀況。
(4)①由圖示可知;切段彎向內側即薄壁細胞一側,說明切段的外側即表皮細胞的生長快于薄壁細胞的生長,表明該濃度IAA對豌豆幼苗上部表皮細胞伸長的促進作用大于上部薄壁細胞,由此得出結論:不同組織細胞對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反應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對不同組織細胞的影響不同)。
②不同濃度的IAA溶液中;A切段彎曲的情況和程度又有所不同,說明生長素的作用與濃度有密切關系。
③由于A切段位于幼苗上部;B切段位于幼苗下部,所以A切段的細胞年齡小于B切段。在5ppm和10ppm的IAA溶液中,B切段的彎曲程度小于A切段,推測原因是生長素的作用與年齡有關,A切段的細胞年齡小于B切段,對生長素的反應更為敏感,所以彎曲程度大于B切段。
【點睛】
不同濃度的生長素對同一部位的生理作用可能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對不同部位的生理作用可能不同。【解析】將各培養皿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觀察各切段的生長狀況大于不同組織細胞對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反應不同(同一濃度的生長素對不同組織細胞的影響不同)濃度生長素的作用與年齡有關,A切段的細胞年齡小于B切段,對生長素的反應更為敏感18、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分析甲圖:表示生長素濃度對根和莖生長的影響;植物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莖對生長素更敏感;分析乙圖:圖乙表示種子在解除休眠過程中幾種激素的變化情況,隨著種子的萌發,脫落酸的含量不斷降低,而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減少;分析表格丙:表中數據顯示生長素濃度為c時,平均株高最高。
(1)背光面生長素濃度高于向光面;且生長效應強于向光面,所以背光面的生長素濃度為2m時,向光面生長素濃度范圍應小于m,以保證促進生長的效應弱于背光面。
(2)從乙圖可以看出;隨著種子的萌發,脫落酸的含量不斷降低,說明該激素抑制種子的萌發;脫落酸的作用是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3)根據表丙分析;與清水組相比,a~e各種濃度油菜素內酯水溶液對芹菜幼苗生長都起促進作用,沒體現抑制作用,因此表丙中實驗結果不能說明油菜素內酯對芹菜生長具有兩重性。
(4)根據實驗的設計原則;探究油菜素內酯促進芹菜生長的最適濃度范圍的實驗步驟如下:
①表中數據顯示生長素濃度為c時,平均株高最高,但不能說明濃度c是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應該在濃度b至濃度d之間配制系列濃度梯度的油菜素內酯水溶液;
②取同一批種子使其萌發;從中選取株高;長勢相同的芹菜幼苗均分為4組,每組30株,并且編號;
③本實驗的單一變量是油菜素內酯水溶液的濃度;所以分別用等量且適量的上述系列濃度的油菜素內酯水溶液噴灑對應組的芹菜幼苗;
④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一段時間;測量并記錄芹菜株高,再計算平均值。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對于圖表的分析能力,能夠根據向光性的原理判斷向光側的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蘇州市初中畢業暨升學考試模擬試卷2025年初三最后一模(5月月考)語文試題含解析
-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2025屆初三下學期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設計與推廣》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教材分析與研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水塘栽蓮藕承包協議書
- 簡易房屋裝修合同書
- 商品房銷售代理合同范例
- 股權質押債權轉讓協議書
- 2025國際銷售代理合同范本下載
- 2025某企業春風農場承包合同
- 湖北省2025屆高三(4月)調研模擬考試英語試題及答案
- 血液制品規范輸注
- 2025-2030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貿易公司員工管理制度
- 專利代理師高頻題庫新版2025
- 肝硬化護理新進展
- 2025年征信業務合規培訓
- 2025年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題庫及答案(中小學組)
- 2025項目部與供應商安全生產物資供應合同
- 統借統還合同協議
- 2025年上半年中國十五冶金建設集團限公司公開招聘中高端人才易考易錯模擬試題(共500題)試卷后附參考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