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冊_第1頁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冊_第2頁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冊_第3頁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冊_第4頁
2024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三節人口容量作業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2-第三節人口容量探究一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考向1影響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新加坡被稱作“城市國家”。截至2024年12月,國土面積約為724.4km2,總人口約為564萬。據此完成1~2題。1.制約新加坡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A.科技發展水平 B.熱量C.土地和水資源 D.人均消費水平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國土狹小使得水資源的匯合和保存成犯難題,所以國土和水資源成為制約新加坡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C項正確。2.新加坡資源環境承載力遠高于其周邊國家,主要緣由是()A.對外交通便利 B.經濟發展水平高C.礦產資源豐富 D.人均消費水平低答案B解析與周邊國家相比,新加坡經濟發展水平高,可承載人口多,故B項正確。考向2木桶“短板效應”右圖為某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木桶效應”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3.圖示省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取決于()A.礦產資源B.水資源C.土地資源D.生物資源答案B解析依據木桶的“短板效應”,圖示省區水資源能夠供給的人口最少,相當于木桶的短板,資源環境承載力主要取決于水資源,B項正確。4.推斷該省區最可能是()A.新疆 B.湖北C.山東 D.廣東答案C解析該省區水資源短缺,礦產、土地、生物資源豐富,最可能是山東省,C項正確;新疆水資源、生物資源短缺,A項錯誤;湖北、廣東的水資源足夠,B、D兩項錯誤。考向3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估算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24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11704萬公頃,糧食產量約65789萬噸,人口總數約139538萬人(不含港澳臺)。在不考慮糧食進口的狀況下,四位同學對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進行了估算。下表為四位同學對我國2030年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估算結果。據此完成5~6題。5.屬于樂觀派的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A解析讀表可知,甲安排播種面積最大、糧食單產最高,人均糧食消費量最少,甲估算結果數值最大,故甲屬于樂觀派。6.丙的估算結果為()A.8億 B.10億C.12億 D.14億答案B解析可用下面的公式估算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環境承載力=eq\f(播種面積×糧食單產,人均糧食消費量),讀表計算可知,丙估算結果為10億。考向4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措施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是制約一個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重要因素。下表為四個地區水資源和耕地資源狀況統計。據此完成7~8題。甲乙丙丁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778914.32831799耕地面積/萬公頃5885288144157.若不考慮其他條件的狀況下,四個地區中,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小的省份可能是()A.甲省 B.乙省C.丙省 D.丁省答案C解析讀表可知,丙地單位面積水資源數量最少,因此丙地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小。8.能提高四省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最有效途徑是()A.擴大耕地 B.提高科技C.人口遷移 D.改善交通答案B解析丙地單位面積水資源量較少,不能盲目擴大耕地,解除A項;提高科技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可提高資源環境承載力,B項正確;人口遷移、改善交通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影響不大,解除C、D兩項。探究二人口合理容量考向1人口合理容量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的關系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相宜的人口數量。依據某地的耕地資源、水資源、地區生產總值、礦產資源測得的各自所能供給的最相宜的人口數量分別為16萬人、12萬人、20萬人、25萬人。該地目前的總人口為15萬人。據此完成9~10題。9.該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為()A.16萬 B.12萬C.20萬 D.25萬答案B解析依據“短板效應”可知,該地區的人口合理容量為12萬。10.該人口總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用c表示,三者的關系是()A.a<b<c B.c<b<aC.b<a<c D.a<c<b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可知,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大,該地人口數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故選C項。考向2人口增長與人口合理容量的關系下圖為某地人口增長與華蜜指數的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11~12題。11.該地人口合理容量為()A.300萬 B.330萬C.360萬 D.400萬答案B解析依據下圖所示方法推斷人口合理容量。12.該地人口改變的啟示主要是()A.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合理容量會降低B.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必需限制人口增長C.一個國家或地區應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D.人口越少,越有利于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答案C解析人口增長狀況、人口數量多少不能確定人口合理容量的增減,一個國家或地區應保持適度的人口規模。1.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為“泛珠三角”部分省區人口承載狀況示意圖。人口承載狀況是指實際人口密度與理論人口承載密度之比。材料二下圖為某地人口增長、水資源供應量和水資源需求量改變示意圖,該地目前人口數量已接近水資源的最大承載力。(1)指出材料一所示區域人口承載狀況的分布特點。(2)推斷材料二圖中三條曲線的含義,并說明推斷理由。(3)僅考慮本地水資源,依據現有消費水平推斷材料二所示地區水資源最大可承載的人口數量。成果展示(1)環境承載狀況區域差異顯著;西部環境壓力大,東部環境壓力小;東南部環境壓力最小。(2)a為水資源需求量,b為人口數量,c為水資源供應量。理由:受水污染、生態破壞等因素的影響,水資源供應量呈削減的趨勢,故c為水資源供應量,隨著人口的增長,經濟的發展,水資源需求量增大,結合材料“該地目前人口數量已接近水資源的最大承載力”可知,a為水資源需求量,b為人口數量。(3)約625萬。2.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材料一下圖為“失衡的天平”漫畫。材料二下表示意我國土地人口承載力與生活類型的關系。生活類型富有型小康型富有型溫飽型可承載人口/萬人8535893894104330117370(1)指出材料一中漫畫的深刻含義,這說明制約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什么?(2)材料二說明白影響人口承載力的因素是什么?據此說明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3)據材料說明如何提高我國土地資源的承載力。成果展示(1)深刻含義:人口與資源的深刻沖突;有限的資源只能供給有限的人口。首要因素:資源。(2)影響因素:人均消費水平。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合理(適度)消費;厲行節約。(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愛護耕地,嚴格限制城鄉建設用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時間:4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讀江蘇省江陰市各種資源可承載人口規模上限示意圖,完成1~3題。1.江陰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可能為()A.600萬人 B.200萬人C.700萬人 D.400萬人答案B解析依據木桶原理,江陰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受水環境影響,要在300萬人以下,故選B項。2.影響江陰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資源 B.能源C.水環境 D.大氣環境答案C解析水環境可承載的人口規模上限為300萬人,小于水資源、能源和大氣環境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的上限,因此影響江陰市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因素是水環境。3.為了提高江陰市的資源環境承載力,下列措施效果最明顯的是()A.改善城市水環境B.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C.擴大對外開放程度D.提倡節儉的生活方式答案A解析改善城市水環境,提高水質量,可以提高其人口的承載力,A項正確;B、C、D三項對水環境影響不大,不符合題意。下圖是山西省耕地資源與人口承載力示意圖。讀圖,回答4~5題。4.導致2024~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載力改變的主要緣由是()A.人口數量增加 B.科學技術進步C.消費水平提高 D.土地資源削減答案C解析讀圖可知,2024~2025年,山西省可承載人口數量漸漸削減。人口數量的增加與人口承載力無關,解除A項;科學技術進步可以使人口承載力提高,解除B項;山西省人均糧食消費量不斷提高,即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導致人口承載力降低,C項正確;山西省土地面積不變,土地資源不會削減,D項錯誤。5.提高山西省人口承載力的可行性措施是()A.發展地方經濟 B.擴大耕地面積C.激勵人口外遷 D.限制消費水平答案A解析主動發展經濟有利于提高人口承載力,A項正確;山西省擴大耕地面積易引起生態破壞,不利于提高人口承載力,解除B項;人口外遷對人口承載力影響不大,解除C項;限制消費水平,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解除D項。讀中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對我國各地的土地生產潛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數據表,完成6~7題。地區年生產量(萬噸)可載人口量(萬人)最大人口密度(人/km2)長江中下游8860022000395青藏地區100001000346.造成兩地區土地生產潛力差異的主要因素是()①光照②地形③土壤④熱量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兩地區土地生產潛力差異大的緣由主要是兩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青藏高原地區以山地和高原為主,而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平原為主,青藏高原地區由于海拔較高,熱量不足,而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位于亞熱帶季風區內,熱量足夠,②④正確,故選D項。7.青藏地區環境人口承載力的特點是()A.地域廣闊,資源豐富,環境人口承載力大B.地處內陸,氣候干旱,環境人口承載力小C.高寒環境,生態脆弱,環境人口承載力小D.土壤肥沃,農業發達,環境人口承載力大答案C解析青藏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盡管資源豐富,但由于高、寒的氣候特征,環境承載力小,A項錯誤,C項正確;地處內陸,氣候干旱不符合青藏地區特點,B項錯誤;青藏地區土壤發育程度低,土壤貧瘠,農業落后,環境承載力小,D項錯誤。某城市2024年人口總量為980萬。依據現有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該市提出到2030年人口規模限制在1200萬左右,使市民具有高歸屬感、高華蜜指數。據此完成8~9題。8.該市提出的“1200萬”被稱為“臨界點”,“1200萬”是指()A.人口承載力 B.環境承載力C.人口合理容量 D.土地承載力答案C解析據材料“使市民具有高歸屬感、高華蜜指數”可知,“1200萬”是指人口合理容量,C項正確。9.要使市民具有高歸屬感、高華蜜指數,應當()A.挖掘自然資源潛力,擴大生產規模B.建立公允社會秩序,提高生活質量C.激勵生育,解決老齡化問題D.激勵移民,彌補勞動力不足答案B解析使市民具有高歸屬感、高華蜜指數,應當建立公允社會秩序,提高生活質量。讀某地區不同生產力水平下生活質量與人口規模之間的關系圖。讀圖,完成10~12題。10.關于圖中人口規模的敘述,正確的是()①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為資源環境承載力③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為資源環境承載力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P和P′均為不同生產力水平下的最佳人口規模,即人口合理容量;生產力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因此,P為較低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為較高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C項正確。11.圖中反映了在同一生產力水平條件下()①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②人口規模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③當人口規模低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呈正相關④當人口規模高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的增長將導致生活質量的下降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答案D解析讀圖可知,在不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當人口規模低于最佳人口規模時,人口增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呈正相關,超過最佳人口規模時,二者呈負相關,D項正確。12.圖中P、P′數值差異所體現的人口合理容量的特點是()A.相對性 B.臨界性C.警戒性 D.均衡性答案A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一個地區在某個階段最相宜人口數量,P和P′的數值差異反映了不同生產力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這體現了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對性特點。二、綜合題(共52分)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6分)下圖是我國某年各省級行政區的綜合人口壓力指數分布示意圖(人口壓力指數是指一個區域現有人口數量與經濟人口容量之比,當人口壓力指數小于1時人口容量相對富有,說明該地區相對人口壓力不大,還有肯定人口擴容余地)。(1)江蘇省是我國人口壓力指數最小的地區之一,簡述江蘇省人口壓力指數較小的緣由。(8分)(2)西藏自治區是我國人口壓力指數最大的地區之一,據分析探討西藏地區人口壓力還在不斷加大,簡述西藏地區人口壓力不斷加大的緣由。(6分)(3)減輕我國人口壓力,提高我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主要措施有哪些?(8分)(4)我們應如何推斷一個地區人口數量與分布是否合理?(4分)答案(1)水熱條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足夠,自然條件優越;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科技水平高,對外開放程度高,人口的環境容量大。(2)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生產活動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環境;自然災難增多等。(3)加大經濟和科技投入;限制污染,愛護環境;開源、節流,挖掘資源潛力;加強地區之間的資源調配等。(4)推斷一個地區的人口數量與分布是否合理應考慮該地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之間是否相互協調。解析第(1)題,從自然、經濟、科技水同等方面說明江蘇省人口壓力指數較小的緣由。第(2)題,西藏地區人口壓力較大,說明西藏的人口容量在減小,人口容量的減小說明西藏的生產實力在減小,消費水平在提高,生產活動過程破壞了脆弱的生態環境,自然災難增多等。第(3)題,結合影響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因素分析即可。第(4)題,分析一個地區人口與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是否協調即可。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26分)材料一由于糧食平安問題日益迫切,日本掀起新一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