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1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2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3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4頁
2024高考歷史一輪復習方案專題六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專題綜合測驗含解析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專題綜合測驗(六)一、選擇題1.(2024·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周時期,“孝道”觀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時期,“孝”的對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養”和“敬”。這一改變反映了春秋時期()A.個體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緣觀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專制的建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孝的對象由祖先變為父母,說明春秋時期更注意個體家庭的和諧,故A項正確。無論是祖先崇拜,還是敬養父母,都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的基礎上的,解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C項錯誤;君主專制是秦朝建立的,故D項錯誤。2.(2024·浙江杭州高二期末)將史事定位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的框架下是歷史相識的基點。戰國時期,咸陽所在地區農業發達的因素有()A.采納鐵犁牛耕等農業生產技術B.王景治理黃河以解除水患C.秦國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D.關中農夫創建“井渠”法澆灌農田答案A解析戰國時期的咸陽即秦國所在地,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秦國已推廣鐵犁牛耕技術,故選A項。王景治理黃河是東漢時期,解除B項;都江堰在四川一帶,解除C項;西漢時期關中農夫創建“井渠”法澆灌農田,解除D項。3.(2024·福建三明一中返校考)唐代敦煌戶籍殘卷記載:公元700年,戶主見玄均34歲為丁男,戶內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應授田230畝,而其實際授田為75畝;721年,董思切一戶應授田131畝,而實授田為28畝。這反映了唐代()A.均田制已遭到破壞 B.安排土地嚴峻不均C.官吏的腐敗貪污 D.各地的經濟不平衡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應授田230畝,而其實際授田為75畝”“應授田131畝,而實授田為28畝”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實,已遭到破壞,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問題,不能說明安排土地嚴峻不均,故B項錯誤;C、D兩項材料未體現,解除。4.(2024·江西南昌高二期末)西漢后期貢禹、東漢張林都曾主見廢止錢幣,國家租稅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漢書》中,征收“租調”“調取谷帛”等記載累見不鮮。這()A.進一步固化了小農經濟B.反映出社會動蕩擔心C.說明田莊影響國家稅收D.說明商品經濟的萎縮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廢止錢幣,國家租稅皆征布帛及谷”并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政府重視實物稅收,促使農夫生產進一步與商品經濟分別,這進一步穩固了小農經濟的地位,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動蕩擔心的問題,B項錯誤;材料也無法體現田莊影響國家稅收的問題,C項錯誤;政府重視實物稅收不等于商品經濟萎縮,D項錯誤。5.(2024·廣西南寧高二期末)據地方志記載,在福建第一次記載雙季稻的35個縣的地方志中,明代12個,清代23個;廣東61個縣有雙季稻記載,其中明代1個,清代60個。這一現象()A.拓展了農業生產范圍 B.有利于緩解耕地不足C.擴大了水稻耕種面積 D.得益于重農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年多熟制得到推廣,這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緩解耕地不足的狀況,故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涉及農業的其他方面,故A項錯誤;一年多熟是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內多次種植,并沒有擴大耕種面積,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對商業的政策,故解除D項。6.(2024·四川南充高二期末)《復活的軍團》解說,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在統一后已依據“國標”大規模生產各類標準化兵器。秦朝《工律》規定:“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材料反映出秦朝()A.民間手工業生產規范 B.軍隊裝備世界領先C.官營手工業的標準化 D.手工業生產水平高答案C解析由材料“依據‘國標’大規模生產各類標準化兵器”“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袤亦必等”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官營手工業生產的標準化,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官營手工業,與民間手工業無關,故解除A項;材料沒有提及世界其他地區的手工業發展狀況,沒有比較,無法得出B項結論,解除;官營手工業不能代表整個手工業的發展狀況,D項以偏概全,解除。7.(2024·福建廈門高二期末)兩廣地區出土的先秦青銅鼎以“越式鼎”為主。“越式鼎”造型簡樸,鑄工較粗,器身大多光素無紋飾;出土時,外底部大多有煙炱(煙凝積成的黑灰)。隨葬的鼎數不一,沒有固定的規律。這表明先秦時期兩廣地區()A.農業生產落后B.青銅器鑄造注意好用功能C.貧富差距懸殊D.尚未受到中原文明的影響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越式鼎’造型簡樸”“出土時,外底部大多有煙炱”可知B項正確。青銅器多用于祭祀和兵器,少用于制作生產工具,A項錯誤;兩廣地區青銅隨葬品數量不一,沒有規律,無法體現當地貧富懸殊,C項錯誤;單從青銅器鑄造無法得出兩廣地區沒有與中原溝通,沒有文明融合,D項錯誤。8.(2024·四川南充高二期末)下圖是唐都長安東市局部示意圖。該材料體現唐朝()A.雕版印刷盛行 B.市坊制度己經被打破C.市場管理規范 D.雜劇等消遣設施普及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唐朝商店的行業分類明確,其經營活動被嚴格限制在固定的區域內,接受市署等政府管理機構的監督,這說明唐朝市場管理規范,故選C項。A項只能反映材料的局部信息,解除;商業活動被限制在固定區域內,說明并未打破市坊制度,解除B項;D項中“普及”無從得知,解除。9.(2024·安徽三校高二期末)明代對于外國貿易,不用唐宋以來的市舶使或市舶司之職,而代以官設牙行。因為牙行是由官府設立的,故稱為“官牙”,行商則稱為“官商”。這一改變說明明朝()A.外貿具有官方壟斷性質B.對外經貿溝通日趨規范C.買辦商人群體逐步形成D.官營手工業品享譽海外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不用唐宋以來的市舶使……代以官設牙行”及“官牙”“官商”等信息說明,明朝政府不僅加強了對外貿易的監管,且干脆參加對外貿易,可見,當時外貿具有官方壟斷性質,故選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規范”等信息,解除B項;買辦階層是在近代史上,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解除C項;D項與材料無關,解除。10.(2024·江西新余四中檢測)明清之際,江南地區出現了“士商相混”的現象,正所謂“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經商,“紳商”“儒商”頻見于當時的歷史文獻。僅商人捐監一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就出現了二十余萬。上述材料可用于論證()A.嘉道時期的學術轉向B.經濟實力確定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C.商品經濟發展沖擊君主專制D.明清時期社會轉型的內部動力答案D解析“士商相混”的現象反映的是明清之際商業的發展,“重農抑商”政策雖然照舊存在,但是也抵抗不住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點,故選D項。A項材料未體現,B項表述肯定,C項不符合史實,均解除。11.(2024·甘肅蘭州一中高二期末)明朝張翰稱:“善為國者,令有無相濟,農末適均,則百工之事,皆足為農資,而不為農病。顧低昂輕重之權,在人主操之爾。”這段話反映的經濟主見是()A.農業僅賴百工 B.百工亦為本業C.農工比重適當 D.農工任其消長答案C解析材料突出農末業適均,強調比例適當,故選C項。A項與作者主見相反,解除;B、D兩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解除。12.(2024·山東武城月考)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后,始終到嘉靖時期,海禁政策時松時緊,總體上說是以緊為主。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海外貿易的需求日益增長,出現王直等民間海商集團,然而明政府認為其是與倭寇勾結的海盜行為,屢次鎮壓。以上現象造成的最深遠影響是()A.王直等海商集團與倭寇勾結損害了政府利益B.使沿海百姓丟失了部分經濟收入C.強化了海禁政策導致閉關鎖國D.失去了開拓海外市場推動工業化的契機答案D解析本題設問中的“深遠影響”,即此事務對將來的、后續的影響。且依據材料無法得出王直等海商集團是否與倭寇勾結并損害了政府利益,解除A項;B項為海禁對沿海百姓的干脆影響,解除;C項是對清朝的影響,相比D項不夠深遠,解除;D項是海禁政策對當時乃至以后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13.(2024·河北衡水摸底)閱讀以下材料:材料一易州高陌社,有節婦田崔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時,家益困,僅種旗莊數畝,婦姑飲泣,貧不聊生,耕耘澆灌,力作躬親……夜則茅屋青燈,機杼軋軋,朔風峭寒,十指凍裂,率以為常。每年租入如期納課,惡衣粗食,有無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乾隆《易州志》卷16,《藝文》材料二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寫了這樣一首詩:“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人事天時誠極盛,盈虛默念懼增哉”。——《乾隆御制詩》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燈詞》材料三“據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與姐夫胡宗義到休寧,合伙租這山場……胡宗義在左祝源等處搭棚開墾,小的在這呂洞汰等處搭棚興種,兩棚相隔二里多遠。這馮建周、鄭昆山、儲玉章、汪南山、陳文翰、馮朝佐、丁添南、鄭添光、錢國豐、錢柱豐、紀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請耕種之人……每人每年工錢四兩、六兩不等。”——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撫薩載題本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經濟形態?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學問,分析其基本特征。(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國古代經濟政策是什么?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乾隆皇帝作此決策的緣由。(3)依據材料三,指出當時農業發展的新特點。(4)依據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經濟現象和政策,簡述材料一與材料二、三的關系。答案(1)形態:小農經濟。特征: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2)政策:閉關鎖國。緣由:西方殖民者東來;以天朝上國自居;封建自然經濟的封閉性。(3)特點:農業生產中出現雇傭關系。(4)關系:自然經濟是閉關鎖國的經濟根源,又阻礙了新式生產關系的發展。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有節婦田崔氏,偕媳王氏……耕耘澆灌,力作躬親……夜則茅屋青燈,機杼軋軋”可知,農業耕作與家庭紡織相結合,故應是小農經濟。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回答小農經濟的特征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二詩句“寧可求全關不開”可知,乾隆帝想通過閉關來維持國內的穩定,防止外來勢力進入,故該政策應是閉關鎖國政策。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學問可知,乾隆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緣由是西方殖民者東來、天朝上國的自大心理和自然經濟的封閉性。第(3)問,依據材料三“……都是小的雇請耕種之人……每人每年工錢四兩、六兩不等”可知,這一時期在農業生產中出現雇傭關系。第(4)問,結合所學學問理清小農經濟、閉關鎖國政策、農業生產中的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即可。14.(2024·河北石家莊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章節主要內容第1章早期工業化、近代工業化等概念解讀第2-6章紡織業、食品工業、服裝制作業、日用百貨制造業、煙草加工業、造紙業與印刷業以及重工業(工具制造業與建材工業、造船業)的發展狀況第7-9章早期工業化的能源與材料問題(動力、燃料、鐵、木材)、原料輸入與產品輸出問題、人口與工業勞動力問題第10章工業發展的特點,即節能省材型的發展模式第11章英國模式與江南工業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上表為李伯重所著《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一書的內容梗概。從其中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學問予以闡述。(要求:寫明論題,史論結合)答案(示例)論題:明清時期江南的早期工業不能走上真正的近代工業化道路。闡述: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早期工業化成就突出,但其是建立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這一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使早期工業發展缺乏必要的政治保障;自然經濟占主導,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照舊實行,使早期工業發展缺乏必要的資本、勞動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