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故都的秋》公開課一等獎創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統編人教版必修上第七單元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學習本單元的寫景抒情散文,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描繪了故都的秋景,抒發了對北國之秋的無限向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手法,將自然界的“客觀色彩"與自己內心的“主觀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體現了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是寫景抒情的經典篇目。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在初中時雖然已經學習過寫景散文,但是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還是年齡上來說,相距甚遠,很難感受到作者心靈的搏動,體味到作者以悲涼為美的個性化審美情趣。本節課的重點是和學生一起品味語言,進入到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速讀和精讀為基礎,通過設疑、學生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動腦思考,指導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再加以點撥。

【教學目標】

1.理解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特點。

2.了解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藝術手法。

3.感知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分析故都秋景,感知秋味。

2.感知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作者在景物中如何體現“清、靜、悲涼”的秋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四季輪轉,三秋物華。秋以她獨特的魅力,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常頌不衰的對象,有人從秋中讀出了生命的凋謝和隕落,為此而感傷,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也有人從秋中讀出的是生命厚積的壯美,為此而頌揚,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郁達夫又是怎樣解讀秋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故都的秋》。

二、初知“秋味":

學生活動1:瀏覽速讀,尋找郁達夫筆下的“秋味”。

1.故都的秋是悲秋還是頌秋呢?

預設:

頌秋: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對秋深深地眷戀)

悲秋:“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故都的秋的特點:清、靜、悲涼)

小結:由此可見作者眷戀的恰恰是這故都秋的清、靜、悲涼,頌揚的是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

三、再品“秋味”:

學生活動2:細讀精讀,思考:

細讀3——11段,小組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樣通過景物描寫體現“清、靜、悲涼"的秋味的?

學生討論五幅圖畫:

①各小組選取一幅喜歡的圖畫討論

②討論要求:描述畫面、分析意象、體味意境

預設:

秋院靜觀圖:

畫面:破屋、濃茶、碧綠的天色、馴鴿的飛聲、日光、破壁腰中、藍色或白色的牽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意象:

清——

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

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淡淡日光

藍、白色的牽牛花

靜——

馴鴿的飛聲

悲涼——

破壁、破屋

象征生命的衰竭與凄涼的秋草

意境:悠閑、寂寞、悲涼。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王安石

(教師用屏幕顯示)

提問:本句體現了王安石怎樣的心境?

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秋槐落蕊圖:

畫面:滿地的落蕊,柔軟的觸覺,清掃之后細膩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

落蕊:

觸覺,給人寂靜的感覺——靜

掃帚留下的紋路,給人清靜悠閑的感覺——清

孤單——“悲涼”

意境:運用通感的手法,寫出作者清閑之中的落寞來。

秋蟬殘鳴圖:

畫面:掩映房屋的樹上傳來的衰弱的秋蟬的殘聲。

意象:

蟬是愁的化身。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雨霖鈴》

蟬聲是“衰弱的”,是“嘶叫”這是生命將終結的嘶吼,是生命的衰敗。

意境:生命將要終結時的嘶吼是怎樣的一種落寞。

秋雨話涼圖

意象:

秋雨——身體上的涼意——清冷

意象:

都市閑人:動作、語調等突出了“閑”,那是一份閑適,一份瀟灑。

對話:“唉,天可真涼了——”突出的是惆悵惋惜之意,有一種悲涼。

(變換句子讓學生體會:“啊,天終于涼了!"帶有期盼之情。)

意境:都市閑人閑適中流露出的惆悵悲涼之感。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

(教師用屏幕顯示)

當辛棄疾嘗遍世間的心酸悲苦,終于“識盡愁滋味”,這些多有些愁是不能說,有些愁是想說又說不出來。只能感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生命的滄桑感的體現。

秋果勝景圖

畫面:“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

意象:帶有青澀之感的秋棗。

意境:北風到了,故都被黃沙籠罩,一種悲涼籠上心頭。

對故都金秋中有一種留戀,一種悲涼感。——悲涼之感

2.郁達夫筆下的悲涼的內涵是什么?

是對生命的衰敗和滄桑的咀嚼。

小結:

在作者眼中,“清、靜、悲涼"就是故都的秋的本色,亦是作者個性化的審美情趣,雖帶有悲涼,但這種秋天衰敗的悲涼本身又是美好的,不需要為此而愁苦,應該去盡情的享受飽嘗。這篇散文是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頌歌。

四、遷移運用:

學生活動3:

仿照《故都的秋》中作者融入個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