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滬教版選擇性必修3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2017年4月20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確定廣州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牽頭城市,聯合南京、寧波、江門、陽江、北海、福州、漳州、莆田、麗水等城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形成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2、全球人口的流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下列關于不同時期的人口流動現象;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①“全球移民的供應地也從歐洲轉移到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
③“在這一時期;國際人口遷移人數最多的是非洲黑奴”
④“法國;英國從中國征集了近50萬勞工作為其軍事后援”
②“66%移居美國的移民來自英國,大規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經濟的發展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3、柏拉圖強調審美教育第一步從只愛某一個形體開始,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綜合,掌握美的普遍性,進而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為珍貴”,并更深層次領悟由“行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學問知識的美”,最后達到理念美的境界。他意在強調()A.科學對美育的重要性B.審美教育的理性精神C.審美教育的步驟方法D.城邦制度的發展完善4、古埃及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且十分精確的太陽歷,為古羅馬指定作為今天公歷重要基礎的儒略歷提供了重要參考;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帝國被稱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上述材料實質上說明()A.阿拉伯文化的落后B.地域文化的交流C.全球化時代的到來D.人類文明多樣化5、現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從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民間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也廣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現代埃及文化()A.是歐洲殖民文化侵略的產物B.反映民族獨立與復興的愿望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樣性D.體現本土與西方文化的結合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史實: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
推論:荷馬史詩是歐洲第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選修6:世界文化遺產薈萃]
材料。
元朝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并建都大都(今北京),大都“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元朝政府重新規劃線路,貫通了五代十國以來因政權分裂而阻塞的京杭大運河,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明清兩代繼續對大運河進行維護與完善。大運河采用了由宋人發明的復閘技術,又修筑了很多彎道,以拉長河道距離解決了爬坡的難題。大運河沿岸一些城鎮興起,一批古老城市煥發了青春。
——摘編自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等。
(1)根據材料;概括元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的作用。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京杭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末清初;“中國民間信仰問題”在東西方文化首次深層碰撞中被西方傳教士提了出來,他們是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萬萬民間信仰的老百姓頭上。這種“西方成見”,盛行于民國近現代思想界,充滿了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批判傾向。近年來,我國學者策略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義,為民間信仰“去污名化”。
——摘編自《關于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材料二20世紀;“南洋地區”即東南亞華人社會里,大量源自中國故鄉的民間信仰形態現已成為表達與強化“華族”(華裔)認同的主要載體,以及促進所在地文化對話的重要媒介。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媽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媽祖被詩意地稱為“海峽和平女神”。
——《信仰復興與信仰自覺——中國民間信仰的新世紀觀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民間信仰被中國近現代全盤否定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當代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義。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婆羅門有效地利用了他們精通的《吠陀經》即贊美詩。這些贊美詩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獻祭時被大聲朗誦。它們通過口頭代代相傳而留傳下來,由于它們在人們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所以被逐詞逐音地熟記。作為這一寶貴遺產的保管人和傳送者,婆羅門能夠以高于世俗首長剎帝利的印度社會領導人的身份,宣稱并實施自己的主張和要求。材料二佛教到12世紀末,也就是穆斯林土耳其人到達之時,它僅存在于少數幾個地方,并處于沒落狀態。這一偉大的宗教運動從其誕生地反常地消失的一個原因是,它未能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機做好準備,未能為出生、結婚、去世和俗人生活中其他一些關鍵性的轉變提供種種儀式。對比之下,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這一事實保證他們盡管遭到改革者們的攻擊卻仍能生存下去。此外,更重要的是,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他們在富于哲理性的經典《奧義書》中,提出了他們自己的通向自由和解放的道路。——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出印度文化產生的社會基礎是什么?這說明了印度文化傳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出佛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0、(歷史一選修3:2O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材料二戰后;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有約2000余萬難民,是飽受戰火浩劫的歐洲國家根本無力接收并安置的。杜魯門政府為解決歐洲的難民問題在國內積極倡導立法,美國歷史上第一部難民法《l948年戰爭難民法》最終制定。其將“在戰后因種族、宗教或政治觀點將受到政治迫害或害怕受到政治迫害、不能或不愿回國的人”列為接納難民。在1950年的難民法修正案中,將流亡英國的波蘭難民、捷克斯洛伐克以外的其它東歐國家的難民也納入安置范圍,并規定:“為了維護國家安全,推進國家情報工作的完成,向將會有力推進反對共產主義事業的難民發放500個簽證”。從1946年到1994年,美國共接納了2471628人次的難民,其中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人占了95%左右。70年代中期之后,美國接納難民的能力下降,接納大量“逃離共產主義國家的人”,成為了美國社會沉重的負擔。社會各界民眾都要求政府改革現有的難民政策,嚴格限制難民入境。出于反共和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l980年難民法》,有選擇地允入難民。
——摘編自李曉崗《難民政策與冷戰外交》等(1)根據材料;概括二戰后初期美國實施難民政策的目的。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二戰后美國難民政策的變化及其原因。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富含“仁”“愛”“和”的優秀基因。孔子說,“泛愛眾,能親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子主張“見素抱樸”“道法自然”;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孫子反對戰爭,他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為博愛,他提出要“兼相愛,交相利”。習近平多次贊譽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主張“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富含“仁”“愛”“和”的優秀基因。孔子說,“泛愛眾,能親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子主張“見素抱樸”“道法自然”;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孫子反對戰爭,他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為博愛,他提出要“兼相愛,交相利”。習近平多次贊譽的明代思想家王陽明主張“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天下之人,皆相視如一家之親”。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摘編自馮顏利、唐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當今世界,有200材料二文化多樣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當今世界,有250060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多個民族,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并分析其歷史作用。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們該如何應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挑戰。多種語言。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們,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過程中,文化多樣性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國都在努力維護自己的文化特性,維系自己的文化根脈。12、文明的聯系。
中外交往歷史悠久;無數人為之付出了艱苦的努力。
(1)依據提示和所學;完成下列提綱。
A.洋務派B.李大釗C.康有為D.李善蘭E.傳教士。
(一)古代的中外交往。
(1)張騫鑿空西域;絲綢之路開通。
(2)盛唐開放包容;長安成為國際都市。
(3)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路趨盛。
(4)全球航路開辟;①來華。
(二)近代的西學東漸。
1.思潮的演進。
(1)千年變局;②提出“中體西用”
(2)甲午戰敗;嚴復系統介紹進化論。
(3)變法遇挫;革命黨宣傳共和革命。
(4)共和夢碎;陳獨秀倡導新文化。
(5)十月革命;③傳播馬克思主義。
2.社會的嬗變。
(1)開啟新式教育;奕?主持設立京師同文館。
(2)引進近代科技;④傳播數理知識。
(3)創辦民間社團;⑤助建強學會。
(4)發展近代交通;李鴻章興辦鐵路航運。
(5)推進社會變革;孫中山下令革除“舊染污俗”
(2)若研究與提綱(一)直接相關的史事;能選擇的原始史料是下列的哪三則?(填寫字母)
。A
B
敦煌文書經卷(4—11世紀)
西魏墓葬出土的東羅馬與波斯金銀幣。
D
明萬歷年間利瑪竇進獻的《坤輿萬國全圖》
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凡爾賽宮:標志與象征材料一凡爾賽位于巴黎西南郊。凡爾賽位于巴黎西南郊。1760世紀1789年代,為遠離暴亂頻發的巴黎,路易十四在此興建凡爾賽宮,王室成員和貴族在其中極盡奢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前的三級會議在此召開,第三等級的代表們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網球場宣誓”。10年月,路易十六在巴黎民眾的壓力下返回首都,凡爾賽宮作為法國政治中心的歷史就此終結。1799在王室離開以后,圍繞凡爾賽宮的命運曾產生過爭論,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其中的宮殿和花園,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但最終被議會以“凡爾賽宮是祖國的財產”為由制止。1815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法國大革命以來長達十年的混亂狀態。拿破侖提過對凡爾賽宮的規劃:(我)將使其成為我們取得的勝利和我們民族的榮耀的永恒豐碑,雄踞于歐洲首都的大門前,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參觀。1830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復凡爾賽宮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招致巨大阻力,同時復辟王朝無力對凡爾賽宮進行大規模的修繕,使這一計劃擱置下來。1833年七月革命以后,法國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國王路易·菲利普在年頒布法令,將凡爾賽宮改造為一座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博物館”,用來記錄能夠體現法國光輝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摘編自荊文翰《從破壞到保護:法國大革命以來國家遺產政策研究》從1870材料二從20年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見。普法戰爭后,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戰后的議和條約也被選在凡爾賽宮簽訂,埋下了德國
(1)根據材料一;簡析法國大革命以來人們對凡爾賽宮的不同態度。
(2)結合材料二法德關系的史實,對凡爾賽宮遺產價值進行解讀。年后挑起更大戰爭的禍根。二戰后,法德在冷戰的威脅下,終于出現和解的契機。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筷子的演變(節選)
。時期。
飲食習慣。
筷子的演變。
新石器時代到商周。
中國人形成喜熟食;熱食的習慣。
筷子作為烹飪工具;對正在蒸煮的食物進行攪拌和撥弄柴火。
戰國。
北方以蒸煮小米為主食:南方以大米為主食。
勺子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從羹湯中夾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飯。
漢到唐。
小麥的普及并由粒食改為粉食;面條;餃子等流行。
筷子傳播到西城;東北、蒙古草原和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等地;筷子文化團形成。
唐宋元明。
水稻種植推廣;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現、元代涮羊肉流行。
筷子漸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為唯一餐具。
明中葉以后。
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引進中國;成為中國民眾的重要食物。
筷子依然是主要餐具;且取食比伊斯蘭世界的手指取食和基督教世界的刀叉取食更加優雅。
——據王晴佳《筷子:飲食與文化》從材料中提取兩條或兩條以上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所謂“利瑪竇規矩”,一般是指明末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傳播天主教時實行的“文化適應”中國或“本土化”傳教策略,具體則指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耶穌會在傳教過程中實行的那些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傳教方式,如認為儒家學說不是宗教、祭孔祭祖不是偶像崇拜、允許中國教徒祭祖、因地制宜的改革天主教圣事禮儀以適應中國民俗風情等。如果從更大范國來考察利瑪竇所開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教策略的話,我們也可以將耶穌會的“上層傳教”策略,包括“附儒易佛”和“科學傳教”等方面的內容概括進廣義的“利瑪竇規矩”之中。——摘編自任婷婷《天主教改革與“利瑪竇規矩”的興衰》明末歐洲耶穌會士的東來,是明清中外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利瑪竇規矩”的形成進行闡釋。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重要貿易通道;圍繞“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這一話題,深圳翠園中學;肇慶中學(珠三角組)揭陽一中和潮州金中(粵東組)的同學們展開了一次跨區域的交流。下表為兩個研究小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結論。
請回答:
(1)哪兩個結論是從材料可以直接推導出來的?同學們所使用涉及的史料哪些屬于第一手史料?
(2)本次研究交流的話題是“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請任選一個組別加入,列舉出當地與海絲之路相關的一處歷史遺跡,同時談談你對海絲之路的認識。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3題,共12分)17、歷史語境中的語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紀;英語主要是英格蘭人的語言。到18世紀中后期,英語已擴展到英國的殖民地,并在國際商貿活動中廣泛使用。二戰后,英語逐漸超越其他語言,成為科教領域和眾多國際組織的通用語言,被稱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
(2)閱讀材料二,分析英語發展成為語言的“日不落帝國”的歷史原因。18、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19、美國將選擇孔子代表“世界傳統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5題,共10分)1、D【分析】【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到巔峰狀態的標志性事件是明朝鄭和下西洋,故選D項,排除ABC。2、B【分析】【分析】
【詳解】
①“全球移民的供應地也從歐洲轉移到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指的是當今時代的移民。②“66%移居美國的移民來自英國,大規模的向外移民源于經濟的發展”指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的移民。③“在這一時期,國際人口遷移人數最多的是非洲黑奴”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后的黑奴貿易。④“法國、英國從中國征集了近50萬勞工作為其軍事后援”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移民。按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②④①,故B正確。3、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審美教育第一步從只愛某一個形體開始,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綜合,掌握關的普遍性,最后達到理念美的境界”可知,審美教育的整個過程需要比較、綜合,最后才能達到美的教育,這個過程充滿理性精神,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科學對美育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不是在強調審美教育的方法,排除C項;此時雅典城邦統治的弊端日益凸顯,排除D項。故選B項。4、B【分析】【詳解】
古埃及人的太陽歷為古羅馬儒略歷提供了重要參考,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阿拉伯帝國被稱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等,實質上說明古代地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進步,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阿拉伯文化的落后,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后,全球化時代才逐步到來,排除C項;人類文明多樣化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5、D【分析】【詳解】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類題目,時空是現代埃及。根據材料“從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蘭教,民間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英語、法語也廣泛使用。”可知,埃及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體,體現了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來文化之間的結合,D項正確;現代埃及文化受到歐洲殖民文化侵略的影響,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實現國家獨立與民族復興的愿望,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埃及文化的特點,并不是強調阿拉伯文化的多樣性,排除C項。故選D項。二、判斷題(共1題,共2分)6、B【分析】【詳解】
荷馬史詩反映了前11—前9世紀希臘的社會面貌,人物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樸實,是關于荷馬史詩內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馬史詩的地位,因此史實和推論邏輯不符,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7、略
【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京杭大運河。
(1)根據材料;“一批古老的城市煥發了青春”,明清加強對運河的疏通和管理,使之成為聯系首都與經濟中心區的紐帶,不僅鞏固了中央對全國的統治,還促進了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發展。
(2)根據材料;大運河成為人類文化遺產是必然的。可從其歷史性;功能性、創造性、工程性等方面進行闡述,強調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水文價值。
考點: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古代中國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
【名師點睛】本題以《國際關系史》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拉巴洛條約》的理解和認識,意在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本題屬于比較類的試題,需要結合所學的《凡爾賽和約》的相關內容進行比較,這就要求考生要有相關知識的儲備,對基礎知識不扎實的考上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們在平時復習備考時,要求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熟悉。【解析】(1)成為聯系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的水上通道;鞏固了統一局面;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文化的發展。
(2)歷史悠久;是重要的經濟、文化載體,是人類創造力的杰作;展現了古代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與水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8、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明末清初;“中國民間信仰問題”在東西方文化首次深層碰撞中被西方傳教士提了出來,他們是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的始作俑者”可知西學東漸,西方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伴隨著西方侵略中國的程度逐步加深,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為了更好地侵略中國,西方殖民者對華輸出資本主義文化,同時否定中國文化,同時中國人因為歷次反侵略的戰爭的失敗而逐步喪失了文化自信;根據材料“這種“西方成見”,盛行于民國近現代思想界,充滿了強烈的政治色彩與意識形態批判傾向”以及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為了啟蒙國人思想,需要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因而新文化運動的代表們大多對中國文化抱有絕對否定的態度,對西方持有絕對肯定的態度。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中國在近代歷史中積貧積弱,從而在世界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所以西方人對中國人民間信仰抱有成見,但是伴隨著中國的發展,需要打破西方的成見,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當代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打破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成見;根據材料二“媽祖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知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材料二“在促進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媽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媽祖被詩意地稱為“海峽和平女神””可知,媽祖信仰有利于海峽兩岸的團結,因此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有利于培養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并對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例如媽祖文化這種優秀的民間信仰為世界的華人華僑所共同信仰,因此對媽祖文化的認同,有助于團結世界華人,所以我國學者為中國民間信仰“去污名化”極大地推動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團結世界華人華僑,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解析】(1)歷史背景:西學東漸;西方全盤否定中國民間信仰;近代隨資本主義文化發展,列強殖民侵略,中國喪失文化自信;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對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2)意義:有利于打破近代以來西方的文化成見;有利于挖掘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培養和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力;極大地推動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有利于團結世界華人華僑,為我國經濟文化建設創造更好的條件;對促進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9、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材料一中的“婆羅門”“高于世俗首長剎帝利的印度社會領導人的身份”可知這是印度的種姓制度。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一中“在舉行宗教儀式和獻祭時被大聲朗誦”回答即可。
第(2)問,從材料二“未能為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危機做好準備”“婆羅門則準備好自己的種種禮儀”“婆羅門自己也從事改革”等信息總結。【解析】(1)社會基礎:種姓制度。主要特征:宗教色彩濃厚;文化靠口頭傳播,創造了精美的史詩。
(2)沒能為世俗生活提供種種儀式;婆羅門教的沖擊;自身缺乏改革。10、略
【分析】【詳解】
(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二戰后初期美國實施難民政策的目的主要強調兩條,一是穩定歐洲資本主義統治秩序,防止歐洲出現社會主義革命,二是利用難民搜集情報,達到遏制蘇聯;壓制蘇聯的目的。
(2)二戰后美國難民政策的變化主要突出從接納到嚴格限制、不接納即可。美國難民政策變化的原因主要從經濟方面(美國自身經濟實力下降)、國家利益方面(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需要)、群眾的態度(美國民眾反對大量接納難民)方面多方面分析。【解析】(1)目的:穩定歐洲資本主義統治秩序;利用難民搜集情報;遏制蘇聯。
(2)變化:從大量接納到嚴格限制。
原因: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美國經濟實力下降;美國民眾的抗議11、略
【分析】【詳解】
詳解
(1)精神內涵:根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富含‘仁’‘愛’‘和’的優秀基因”得出是“仁”;“愛”、“和”;歷史作用:根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淵源”可得出中華傳統文化維護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們面對世界文化多樣性,應該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解析】(1)精神內涵:“仁”;“愛”、“和”;歷史作用:中華傳統文化維護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和繁榮的精神支柱。
(2)我們的應對:面對世界文化多樣性,我們應傳承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2、略
【分析】【詳解】
(1)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之后,西學東漸,西方傳教士來華,進獻《坤輿萬國全圖》,即E;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即A;③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即B;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李善蘭傳播西方數理知識,即D;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創建強學會,即C。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敦煌文書經卷、西魏墓葬出土的東羅馬與波斯金銀幣以及明萬歷年間利瑪竇進獻的《坤輿萬國全圖》都屬于原始史料,即A、B、D。【解析】(1)①E;②A;③B;④D;⑤C;
(2)ABD13、略
【分析】【詳解】
(1)態度:根據材料“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其中的宮殿和花園;以示對專制統治的打擊”且結合所學法國大革命背景知識可以分析得出,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摧毀其以示對專制的打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民眾民主意識提高。根據材料“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路易十八下令恢復凡爾賽宮的最初用途——王室的居所”可以得出國王路易十八主張恢復其為王室的居所。專制王朝復辟,以此彰顯王權。根據材料“其成為我們取得的勝利和我們民族的榮耀的永恒豐碑”;“將凡爾賽宮改造為一座具有公共屬性的“歷史博物館”,用來記錄能夠體現法國光輝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得出拿破侖和路易·菲利普主張將凡爾賽宮改造為歷史博物館。通過凡爾賽宮體現法國歷史,構建民族認同;展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
(2)解讀: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從1870年起,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法德三次兵戎相見”、“威廉一世選在凡爾賽宮鏡廳登基,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一戰后的議和條約也被選在凡爾賽宮簽訂”且結合所學有關法德關系的一戰、二戰相關史實,可以看出二戰前,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德在爭奪歐洲霸權與殖民地上矛盾尖銳,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導致法德之間長期仇視和戰爭,給歐洲帶來深重的災難。同時,結合戰爭與文化遺產價值相關的認識所學,得出凡爾賽宮成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保護凡爾賽宮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解析】(1)部分民眾要求摧毀凡爾賽的宮殿和花園。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摧毀其以示對專制的打擊;啟蒙思想廣泛傳播,民眾民主意識提高。
國王路易十八主張恢復其為王室的居所。專制王朝復辟;以此彰顯王權。
拿破侖和路易·菲利普主張將凡爾賽宮改造為歷史博物館。通過凡爾賽宮體現法國歷史;構建民族認同;展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
(2)二戰前;凡爾賽宮是法德對抗與復仇的標志與象征。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法德在爭奪歐洲霸權與殖民地上矛盾尖銳,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導致法德之間長期仇視和戰爭,給歐洲帶來深重的災難。
凡爾賽宮成為人們敬畏歷史;向往和平的記憶之場。保護凡爾賽宮歷史文化遺產有利于緬懷歷史、珍惜和平;警示人們唯有合作才能共享繁榮。
評分說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參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過該題賦分。四、論述題(共3題,共18分)14、略
【分析】【詳解】
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筷子的演變過程,可從飲食習慣的角度提煉主題并進行說明。可得出論題:筷子反映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根據“北方以蒸煮小米為主食: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勺子為主要餐具,筷子被用于從羹湯中夾取蔬菜:在南方,筷子也用于夫取米飯。”可得出戰國以來,在以蒸煮小米為主食的飲食習慣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擔了從羹湯中取食蔬菜的輔助餐具功能;根據“水稻種植推廣、炒菜普及、合食制出現、元代涮羊肉流行。”“筷子漸成主要餐具,到明代常成為唯一餐具。”可得出唐宋以降,隨著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種植的推廣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餐具。最后總結得出筷子用途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人飲食習慣的變遷。【解析】示例一:論題:筷子反映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闡述:筷子產生于中國古人喜吃熟食和熱食的飲食習慣;在食物加工過程中充當烹飪工具;戰國以來,在以蒸煮小米為主食的飲食習慣下,筷子和取用主食的勺子相搭配,承擔了從羹湯中取食蔬菜的輔助餐具功能;唐宋以降,隨著粉食面食的普及;水稻種植的推廣和炒菜的流行,筷子逐漸成為中國人的主要餐具。
綜上;筷子用途的演變反映了中國人飲食習慣的變遷。
示例二:論題:筷子推動中國文化圈的發展。
闡述:隋唐以來;筷子在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廣泛傳播到中國邊疆的同時,也傳播到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初步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筷子文化圈”,其形成的時間和影響范圍同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圈基本一致。明清以來,筷子取食已經成為與手指取食、刀叉取食并存的世界三大飲食習慣之一,彰顯了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中國文化圈的重要物質載體。
綜上;筷子文化圈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反映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歷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示例三:論題:筷子推動了民族交融。
闡述:漢唐以來,筷子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擴展到蒙古草原、西北和東北邊疆,反映了中原飲食文化向邊疆少數民族的擴展;元代涮羊肉這一飲食習慣在內地的廣泛流行,促進了筷子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反映了少數民族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貢獻。綜上,中華民族的各族群共同參與創造了筷子這一獨特的飲食文化現象,筷子在全國的普及反映了民族交融的成果。15、略
【分析】【詳解】
闡釋:根據材料信息“利瑪竇規矩”和所學知識可知,關于“利瑪竇規矩”的形成首先闡釋它形成的背景即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三件大事,繼而答出這三件大事的影響,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的影響,最后答出對中國的影響,同時指出宗教改革的影響,利瑪竇傳教的目的,傳教的特點,對利瑪竇傳教的評價,即“在耶穌會傳數過程中形成的“利瑪竇規矩”,既是歐洲海外擴張、宗教改革及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果”。【解析】闡釋:新航路開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標志近代歐洲歷史開端的三大歷史事件,彼此聯系、相互影響,同時也標志著歐洲開始領先于世界、進人對外殖民和擴張的歷史階段。
在全球化進程開始這一歷史背景下,中國與逐步幅起的歐洲開始有了更密切的聯系?西學東漸就是這一聯系的表現。
天主教會面對新教“挑戰”,力圖通過自身的改革達到復興的目的從而組建了耶穌會,積極進行海外傳敏活動,試圖將天主教改革的成果推廣。“利瑪竇規矩”是傳教士基于中西文化差異、中國政教關系及儒家文化特點等考慮,力圖在中國發展基督徒的必然選擇;是面對中國文化傳統不得不做出的適應和調整。總之,在耶穌會傳數過程中形成的“利瑪竇規矩”,既是歐洲海外擴張、宗教改革及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又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結果。16、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合浦船行”“漢書”可得出漢代已經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結論1正確;根據“潮州志”“等處皆為出洋之口遠達南洋日本”可得出結論2。
一手史料:《漢書》;南越王墓葬出土文物屬于一手史料。
(2)歷史遺跡。
珠三角:可列舉廣州十三行;黃埔古港、懷圣寺光塔、南海神廟、光孝寺、南越王墓等;深圳赤灣天后廟;佛山南風古灶等。
粵東:可列舉汕頭樟林古港;鳳嶺古港;潮州廣濟橋、龍湖古寨、筆架山宋窯;揭陽靖海港、石碑山燈塔、南門天后宮等。
認識:可從海上綢絲之路的發展概況、興衰原因、影響力等角度進行闡述,要求至少從兩個不同角度來談。發展概況:可從漢代開通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由盛及興衰進行闡述。興盛原因:可從國內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品技藝高超,暢銷海內外;北方戰亂,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經濟中心不斷南移;航海和造船技術的進步等角度分析闡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保護患者隱私維護醫療信息安全
- AI技術在健康管理中的實踐與道德責任
- 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醫療數據共享與版權保護的平衡發展
- 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倫理與法律保障
- 從數字教育到智能教育的區塊鏈技術探索
- 健康生活醫療與機械的共同目標
- 礦用設備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印刷用輔助機械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農田基本建設機械企業ESG實踐與創新戰略研究報告
- 縱切復繞機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略研究報告
- 強酸強堿燒傷及中毒的處理方法
- 施工員培訓課件(PPT-54張)
- 廠家管道吹掃方案(參考)
- 軋鋼高線車間裝配工工藝規程
- 鋼板樁施工專項方案
- 水土保持常用監測表格(共9頁)
- PPT翻書動畫效果的制作
- 病理學第十六章-神經系統疾病
- 上海市南匯區醫院檢驗科生物安全手冊
- 股權投資郵箱
- 消防設施移交和清單-(精編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