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課件_第1頁
第九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課件_第2頁
第九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課件_第3頁
第九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課件_第4頁
第九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一章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1、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2、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3、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1、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發展的影響⑴人類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人類的誕生和進化與自然地理環境分異密切相關。森林古猿地棲性的草原古猿(直立行走和利用前肢抓取物體,并不得不以草原動物作為食物)爪哇、北京等猿人古人和新人的階段大約在5萬年前開始逐漸進化成為現代世界的各式人種⑵人種形成也深受自然地理因素影響在第四紀人類的進化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劇烈的節奏性演變,冰期和間冰期、海侵和海退、地殼上升和下降等等自然地理過程和現象交替發生。自然界這種節奏變化曾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進化。原始的人類一方面改造著自己的形體和大腦,以適應變化的環境;一方面又不斷地擴展到世界各地,以尋求各種適于生存的環境。自然因素加上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人類便產生了體質特征不同的各種人種類型以及不同的地理分布特點。①人類的三大種族人類的種族,即人種,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的人群。不同的人種主要是根據其體質的性狀(如膚色、睛色、發色、發型、面部特征、頭型、身材等等)而區分。根據上述特征,一般把人類劃分為三個基本的種族,即三大人種,它們是尼格羅人種、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尼格羅人種:基本的體質特征是皮膚呈黑色或深棕色,頭發為黑色卷發或波發,鼻梁寬扁,口寬度大,唇厚而突出,體毛發達程度中等。歐羅巴人種:基本的體質特征是膚色淺淡,頭發為柔軟的波發或直發,發色淺,睛色碧藍或灰褐,鼻狹而高,唇薄,胡須和體毛很發達。蒙古人種:基本的體質特征是皮膚呈深或淺的黃色,發直而黑,睛色深,兩眼角有特別的內眥褶(圖9.2),面部扁平,顴骨突出,鼻寬度和高度中等,唇厚中等,胡須和體毛不發達。②人種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人類的起源是統一的,在生物學上同屬一個物種,有著共同的祖先。然而,人類的各個群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彼此隔離地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地理區域之中,人的身上便留下了各自居住環境的烙印。在第四紀,非洲、歐洲和亞洲是全球范圍內的三大人類活動中心。對于人類活動來說,這三個地理區域由于存在嚴重的天然屏障而彼此相對孤立起來。例如,廣闊的干旱荒漠帶把非洲和歐洲分隔開來,高峻的大高原、大山脈以及遙遠的距離使亞洲與歐洲及非洲分開。人類的三個基本種族正是在這樣一種分化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說明:①各人種類型名稱由其原始居住地名而定;②兩條波紋線之間表示過渡類

型;③帶*者為混合種。的。人種類型的劃分(據H.H.契博克薩羅夫整理)尼格羅人種形成于熱帶炎熱的草原曠野上,那里日輻射強烈,而色素較深的黑色皮膚和濃密的卷發能對身體和頭部起保護作用,寬闊的口裂與外粘膜發達的厚唇以及寬大的鼻腔也有助于冷卻吸入的空氣。歐羅巴人種主要形成于歐洲的中部和北部,那里的氣候寒冷、云量多而日照弱,因此人體的膚色、發色和睛色都較為淺淡。人的鼻子高聳、鼻道狹長使鼻腔粘膜面積增大,這有利于寒冷空氣被吸入肺部時變得溫暖。蒙古人種形成的環境沒有非洲的炎熱和歐洲的寒冷,故形成較為適中的體質形態特征。典型的蒙古人種具有內毗褶,可能與草原和半沙漠的環境有關。這樣的結構能保護眼睛免受風沙塵土的侵襲,并能防止冬雪反光對眼睛的損害。人類的群體在歷史上曾經多次往復遷徙,又經過人種的混雜過程。混雜產生的種族類型,以后又可能長期處于隔離狀態,受到新的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新的類型,其過程是極為復雜的。因而要說明某一種族特征的形成原因,必須追溯它的發展歷史。自然條件在人種分化的早期階段起著某種選擇作用;但人類形成了社會,有生產勞動和創造文化的能力。物質生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條件,漸漸地人類通過勞動使環境適合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改造自己的器官來適應環境。因而,自然地理環境對人種形成的作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減弱,人類的種族特征愈來愈失去其適應生活的意義,只是在現代人類中還以其殘余形式繁衍著。由此可見,人類種族的差別僅限于若干外部的體質特征,而且其形成年代也屬于一定的歷史范疇。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各人種盡管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但都走著大體相同的歷史發展道路,對人類的文明均有自己的貢獻。無論從生理的或社會的特點來看,各個種族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本質的和大量的,而差異則是次要的和少量的。因此,種族沒有優劣之分。任何種族都可以創造出燦爛的民族文化。文化進步與落后,決定于經濟、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發展先決條件。在生產發展達到同樣水平的人們,其文化發展上也處于相同的階段。個別部落和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落后,決不是他們生物屬性低劣的結果,而是歷史發展的客觀條件造成的。⑶人口分布和人口質量(主要指健康)也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①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人口地域分布的差異是人類發展過程在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它深受自然因素的影響,當然更取決于社會經濟規律的作用。A.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區差異、自然條件的優劣、以及自然資源的多寡等自然因素必然要影響到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分布。B.自然資源的開發,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如巴西的米納斯州,美國的科羅拉多州、加利福尼亞洲和阿拉斯加州,澳大利亞的維多利亞州以及南非的德蘭士瓦省等地區的淘金熱都曾吸引大量的移民。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畢竟只是一個方面,而人口的空間分布主要還是通過社會經濟因素的作用來實現的。因此人們的物質生產方式(具體說主要指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水平及其生產布局特點才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

因此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目前地球陸地面積尚有35—40%基本無人居住,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集中在七分之一的土地上。據1981年資料,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6人(土地面積已扣除極地永久冰蓋和冰川),其中以亞洲、歐洲的人口最多,約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以上,人口密度也最大。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是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次為西歐、中歐和南歐,再為北美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區。人煙稀少的地區是北美洲和亞洲的近北極圈和高寒地帶,以及撒哈拉、中亞和澳大利亞的荒漠地帶。此外,熱帶的亞馬孫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因開發難度較大,人口密度也很小。我國的人口分布也極不均勻。從古代起,我國人口就高度集中于東部地區,尤其是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平原。后來人口不斷從這里向邊遠地區擴散,特別是解放30多年來,國家有計劃地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但盡管如此,人口密度的地區差異依然非常明顯,從山東到新疆方向,可以明顯地看出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內陸遞減的趨勢。我國人口密度(人/公里)的東西差異(1991)②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影響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口質量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人口健康的影響方面。故然,環境對一個地區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科學技術發展進程的影響也會進而影響到人口素質。一方面人類通過新陳代謝與周圍環境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環境中的某些化學元素的含量的多少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生理功能,甚至可能造成對健康的影響而形成疾病;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導致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進而導致社會事業水平的差異,會影響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⑷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環境是社會發展的經常必要的條件之一,起著加速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的作用:一般說來,優越的自然環境有助于加快社會發展的進程,惡劣的自然環境則阻礙著社會的發展。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還因生產力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而有所不同。在社會發展的早期階段,當人類生產力還是十分原始的時候,自然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表現得特別強烈。人類早期的社會大分工,便是以自然為基礎的。隨著生產力不斷提高和自然資源不斷開發,社會與其周圍自然界的聯系便日益加深,而同時人類對于自然界的影響也日益加強。人類已在相當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和改造自然,抵御那些危及自己生存的自然壓力,但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完全脫離自然的制約。人作為社會的人,有控制和駕馭自然的一定力量;而人作為生物學的人,還有服從自然規律的自然本質。2、人類活動的自然地理效應(人類發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2.1人類主觀能動作用的發展

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進行思維活動,制造工具和從事生產勞動,并通過勞動不斷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改造自然和有意識地協調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如直接利用人力、畜力以及風、太陽、水等自然能源,飼養動物、培養良種,使用鐵制工具牛耕馬種,利用水利灌溉農田,施用有機肥料改良土壤,建立了人工控制的農業生態系統。同時,農業發展也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引起局部環境退化。到了工業時代,人類以礦物能源代替人力畜力,用各種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由于煤、石油、天燃氣等礦物能源遠比自然能源效能高,社會生產突飛猛進,人類的主觀能動作用得到空前的發展。人們減少了對自然的直接依賴,而運用科學技術展開了大規模的和專業化的自然改造。這個時期,地球表層形成了一個充滿人類智慧的技術圈。技術圈是人類用以改造環境的各種技術的總和,是人類出于自身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人工技術環境。技術圈的形成故然給人類社會帶來了空前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陷入了空前脆弱的境地,給人類造成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憂患和危機。可見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施加的種種作用及其影響,既有建設性的一面,也有破壞性的一面。由于人類對大范圍、長時間的自然過程還缺乏預測能力,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就難免陷入某種程度的盲目性。即使是出于積極的目的,采用建設性的手段,且在短期內似乎取得了成功的改造工程,但在日后仍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因此,人類的作用不能單憑主觀意志出發,還應遵循自然規律的法則;應與自然界相適應,在改造自然中順應自然規律,以保持環境的生態平衡以及人類與環境的協調。否則,雖然可能取得某些暫時的效益,最終卻必遭大自然的懲罰。2.2人類活動的自然地理效應

人類活動對于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表現在如下5類:⑴對于地表狀態的改變時至今天人類已開拓陸地表面的56%左右,其中強烈開拓區占全球的15%。人類的這些活動大大改變了原有的地表狀態,并造成系列的人為景觀。例如城市的建造、水庫的修筑、礦山的開采、森林的砍伐等等。地表狀態改變及其改變過程,也引起了自然地理環境中物質循環以及能量流動的改變。⑵對于物質循環的改變人類改變物質循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用儲水排灌的方法來改變一個流域內的水平衡,采取大型調水工程來改變一個(或一個以上)大的水文網的水平衡;地表水的人為匯集,引起水分蒸發加強和降水量增加,從而改變了局部的水分循環。此外,人類活動不斷向自然環境中排放污水和廢氣,也是改變物質循環的一種形式。⑶對于熱量平衡的改變人類活動改變了地表狀態,也就相應地改變了地表面的反射率,從而改變了區域的熱量平衡。如城市的熱島效應的形成,森林、水庫、湖泊等小氣候與小環境的形成。此外,人類大規模生產活動又會向周圍大氣發散各種化學物質和微粒,尤其是CO2氣體的不斷增加,可造成顯著的“溫室效應”。有人作過計算,大氣中CO2含量到達今天的兩倍,那么地表氣溫將平均上升3℃,其幅度在l.5—4℃之間。倘若如此,氣候的變化便相當驚人,將因極地的融冰而導致全球性自然界的改觀。⑷對生態平衡的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由于人類活動而處于變化狀態。一方面,人類改變原有的生態平衡,建立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所提供的產品數量、質量及品種可以遠比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為上,例如,人們在廣大平原區按照生物圈的組織原理建立的農田生態系統——珠江三角洲特有的桑基魚塘生態系統、新加坡的城市生態系統等。另一方面,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造和利用并不都是成功的,破壞生態平衡的現象卻是廣泛存在著。如在山區大規模毀林開荒,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在森林草原地帶大規模毀草開荒和在半草原半荒漠地區過度放牧,引起土地沙化或沙漠化,等等。⑸對自然地理過程速率的改變人類大規模的經濟活動由于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迫使自然地理過程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同時,也促使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發生變化。如由于人的作用,全球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平均損失掉的土壤為1500—85000立方米,是天然侵蝕(背景值12—1500立方米)的125—170倍;另據美國的材料,在13個州約5萬個測點上所得到的數據說明,原具有草木覆蓋的土壤每年每公傾損失0.85噸,一旦被人開墾后,土壤損失的數字一下子上升為83.55噸,提高了98.3倍。以上兩個從不同角度進行的測算數字,說明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人類活動可以極大地改變某些自然地理過程的速率。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使得人類無論從哪一方面觸動自然,都可能引起環境的整體變化。2.3人口增長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壓力人口急劇增長給予自然地理環境極大的壓力,使人類生存空間顯得越來越擠迫;使人類對自然資源消耗量的急增;加劇了環境的惡化。人口劇增,使人類對糧食、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等的需求增大。隨著人口增加,建設活動的加強,世界人均耕地面積將日益減少;加上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了自然生態平衡,造成土地沙化、退化現象日益嚴重。在人口增加、人均耕地減少的情況下,為了增加糧食單位面積產量,人們廣泛施用化肥和農藥,造成諸如土壤的板結、物化性能變劣、有機質減少、肥力減退等嚴重后果;土壤及農作物中積蓄起來的有害化學元素越來越多,造成了環境的污染。1950—1979年世界人均耕地減少情況淡水資源緊張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用水需求增加,如①農業用水大量增加;②人口的生活用水量大幅度增加;③工業用水量增加;同時在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也存在嚴重的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破壞水源和造成水質污染而使供水量減少。由于建材、燃料、工業原料以及其他林副產品生產需求的增加,森林面積也在大量減少。加重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減退,耕地沙化,物種減少,大氣污染,氣候反常等等一系列的生態災難,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能源和礦產資源消耗也與人口增長和物質生產發展有著密切關系。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物質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軍備競賽和此起彼伏的總體或局部戰爭的消耗,能源的開發和消費日益增加,有限的礦產資源也在飛速消耗之中。在能源和礦產資源開采和利用過程中,自然地理環境不斷地遭受著破壞和污染,造成環境質量嚴重惡化。人們對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的要求,也會加劇資源危機和環境壓力。因此人類要高度重視資源和環境問題,采取合理措施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關系。3、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3.1人類在自然地理環境中的位置

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人類(社會)與自然地理環境通過物質流和能量流相互聯系起來,構成了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叫做“人類社會生態系統”,或“人類-環境系統”。它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占有一定的空間,包括人口、社會經濟要素和自然生態要素。其規模有大有小,有繁有簡,小到一個城市,一個居民點,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于全世界。如果把整個地理環境也看作一個系統,則各級人類社會生態系統都屬于它的子系統。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人類社會與自然地理環境休戚相關,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它能動地利用和改造著自然界,同時又受著自然界的制約,這種制約包括著自然界的反饋作用。由于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人類對自然界的適應性,人類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化過程最后總是趨于穩定。當其達到穩定之后,只要人類的影響或自然的影響不超過穩定態系統的允許范圍,則穩定態得以保持,人類社會與自然地理環境得以協調地發展;一旦這種影響超越該穩定態的許可邊界,則系統就由穩定態變成不穩定態,這時,只有人類主動地調節自身的活動及自我適應,才能在新的條件下達到新的平衡,重新進入一個穩定狀態。

有的人過分強調人類的作用,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消極的、任人擺布的客體,而人則是它的主宰,無條件地強調“控制大自然”、“人定勝天”等等。這是一種“虛無論”。有的人認為生物圈運動過程極其復雜,人類作用在生物圈經過無數環節和回路產生的效應難以追蹤和預測,因而人類不可能認識生物圈運動規律,更不能有效地制控生物圈過程,為了擺脫環境危機,拯救人類,只有放棄造成環境危機的工業化,“倒轉生產”,“退向自然”。這是一種“倒退論”。這都是錯誤的。人類唯一正確的態度是理智地認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并運用自然規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只有這樣,人類和自然地理環境才可能協調地發展。3.2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對立統一自然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同時兩者又各按自身固有的規律發生和發展,兩者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相互關系。從對立的方面看,自然地理環境總是作為人類的對立面而存在,接著自然的規律不斷發展的。人類的主觀要求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客觀屬性之間、人類有目的的活動與自然地理過程之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從統一的方面看,自然地理環境總是作為人類生存的特定環境而存在。人類與其周圍的自然環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轉化的。人類既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產物,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它的塑造者。如果人類認識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客觀屬性及其演變規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就能趨利避害,引導自然地理環境向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發展;反之,如果違背自然規律,或遲或早總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產生危害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主要是通過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表現出來的。所以,在人類社會生態系統中,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運轉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就決定了上述對立統一關系的矛盾轉化。要解決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對立的矛盾,促進二者的統一,就要研究人類應該以怎樣的方式、方向和速率索取和歸還自然的物質和能量,才能既滿足人類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保護環境和建設高質量環境。若能達到這一發展目的,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就是統一的。反之,則既不能或只能暫時滿足人類發展的需要,同時又嚴重損害環境,降低環境質量,影響甚至危及人類生存,這就是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對立。要使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協調發展,就必須解決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對立矛盾,促進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統一,以求在人類發展的同時,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環境。3.3人類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1)可持續發展概念: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2)

可持續發展內涵①一是需要:指滿足人類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將基本需要放在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②二是限制,指人類的發展和需要應以地球上資源的承受能力為限度,它通過人類技術的進步和管理活動對發展進行協調和限制,以求得與自然環境容量相適應。

(3)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協調發展的規范(4)可持續發展的意義①使人們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協調發展;②使人們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和高消耗、高增長無發展、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③重新建立新的人地協調發展模式:少投入多產出、多利用少排放等。(5)自然地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①自然地理環境的功能:提高人類活動所必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消納和同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廢物和廢能量;滿足人類生存的精神享受。②自然地理環境質量與可持續發展自然地理環境的質量,是指原生自然環境質量和次生自然環境質量,包括人類生存環境質量兩個方面:一是指全球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等;二是主要包括土地、水、人類居住區環境等。自然地理環境質量的逐漸惡化,影響到人類的前途和后代生存。可見,保護自然地理環境的目的,在于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所以資源的持續利用與保護的程度,是區分傳統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分水嶺。從環境與與發展的關系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環境保護運動著眼于地表的自然資源保護;1972年人類環境會議時,討論的重點是環境污染;至20世紀80年代,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成為最迫切的研究課題。全球及局部環境問題,已構成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從而引起公眾和各國政府的密切關注。目前開展國際性研究的全球環境問題有:1)全球氣候變暖全球氣候變暖的后果對全球的持續發展能力有極大的影響。如導致經向溫度梯度減小,大氣環流強度減弱,熱能向極輸送減弱,從海洋輸送到陸地的水汽減少,降水量減少,干燥帶向高緯移動,從而改變農作物的種植界限,影響耕作制度的改變。對歐亞大陸中心廣大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帶來巨大的威脅。導致地面溫度上升,使蒸發力增大,促使農田變得更為干旱,土地沙化、堿化、草原化,水分條件及土地耕種面積也發生變化,農業經濟需要重新布局。中國的華北、西北將變得更干旱以及草原退化危害加重。導致臺風侵襲頻率和強度增加,從而加重沿海地區的風災和暴雨洪澇災害;造成海平面上升,將淹沒海岸附近的低地平原,加快海岸線和灘涂的侵蝕,對三角洲地區和平原海岸較發達的地區危害最大。對世界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此外,氣候變暖還將影響農業病蟲害增加和生物多樣性減少,淡水資源短缺等。這些影響許多是全球性的,時間上是久遠的,有些是不可逆的,因此,要分析其影響機制、影響程度和后果,擬定防御措施。2)臭氧層損耗平流層臭氧是一個自然過濾器,能吸收來自太陽的有害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人類活動使大氣中增加了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從而使臭氧的產生、消失過程失去平衡。這些化合物中最重要的是氟氯烴、哈龍、四氯化碳和二氯乙烷,它們在低層大氣中都不活潑而會轉入平流層,在平流層中由于紫外線的作用會釋放出氯原子和溴原子,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壞過程中會起催化作用,從而可加速臭氧層損耗。臭氧層耗損,將增加地球表面紫外線的輻射量,對生物造成危害,尤其可能導致許多浮游生物死亡。它還影響植物的開花和葉綠體的光合作用,降低農作物產量,植物種群組成因此可能發生變化,影響生物多樣性和水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持續。臭氧層耗損,使人類患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增多。伴隨平流層臭氧減少而來的是平流層變冷,這會對全球的環流和氣候變化產生尚不完全為人們所明嘹的影響。3)酸雨全球大氣環境對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又一大威脅,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質排放形成的酸雨。酸雨污染的危害不易被人們直接感覺到,但它對森林、農作物、水體、土壤和整個生態環境甚至人群健康等方面造成長遠的潛在危害。它腐蝕地表、生物、文物古跡及建筑物等;淋溶土壤,使營養元素流失,抑制微生物固氮和分解有機質活動,使土壤貧瘠,農業減產;它使水體酸化,魚蝦死亡,漁業減產。4)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大面積采伐森林、火燒和農墾,草地過度放牧和墾殖,生物資源的過分利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外來物種的大量引進或侵入,無控制的旅游、污染以及全球變暖等,由于生物棲息地受到毀壞,許多物種有滅絕的危險,使地球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人類活動正在迅速減少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數目。由于食物鏈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種植物,往往有10-30種依附于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也隨之消失。每一種物種的喪失,將減少自然和人類適應變化條件的選擇余地。生物多樣性減少,必將惡化人類的生存環境,限制人類生存與發展機會的選擇,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保護和拯救生物多樣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③自然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