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2版)課件 第3篇 第2、3章 循環系統、免疫系統_第1頁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2版)課件 第3篇 第2、3章 循環系統、免疫系統_第2頁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2版)課件 第3篇 第2、3章 循環系統、免疫系統_第3頁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2版)課件 第3篇 第2、3章 循環系統、免疫系統_第4頁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2版)課件 第3篇 第2、3章 循環系統、免疫系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RentiJiepouxueYuZuzhiPeitaixue第三篇組織胚胎學

/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

/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第三節心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大、中、小動脈管壁的結構特點;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分類;心壁的結構。第二章循環系統/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第三節心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血管屬于管腔器官,除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外,其管壁從內向外依次分為內膜、中膜和外膜3層。一、內膜內膜tunicaintima是血管壁的最內層,一般又可分為3層,即內皮、內皮下層和內彈性膜。1、內皮是襯貼在血管腔面的單層扁平上皮。內皮細胞的長軸多與血流方向相一致,胞核居中,基底面附著于基膜上。內皮游離面光滑,直接與管腔內的血液或淋巴液接觸,減少液體流動時的阻力。2、內皮下層為內皮外側的薄層結締組織,內含少量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3、內彈性膜在內皮下層外側,由彈性蛋白構成,呈均質膜狀。在血管橫切面上,因血管壁收縮,內彈性膜常呈波浪狀。一般以內彈性膜作為動脈內膜與中膜的分界。二、中膜中膜tunicamedia位于內膜與外膜之間,由結締組織和肌組織(平滑肌)構成。其厚度和組成成分因血管種類而異。三、外膜外膜tunicaadventitia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含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有的血管外膜與中膜交界處尚可分出由彈性纖維組成的外彈性膜。血管管壁的結構,隨著管徑變小,管壁越來越薄,直至毛細血管管壁。在三層結構中,變化最大的是中膜和外膜,其次是內膜中的內皮下層和內彈性膜,但無論怎樣變化,內皮始終存在。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第三節心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一、動脈動脈離開心后發出許多分支,管徑越來越細。根據其管徑大小,動脈分為大動脈、中動脈、小動脈和微動脈4級。各級動脈是相互移行的,其間沒有明顯的分界。(一)大動脈管徑在10mm以上的動脈屬大動脈。大動脈管壁含許多彈性膜,故又稱彈性動脈。其管壁的結構特點是:①內皮下層之外的內彈性膜與中膜的彈性膜相連,故內膜與中膜沒有明顯的分界,外膜無明顯外彈性膜,故大動脈三層結構分層不明顯。②中膜最厚,由40-70層彈性膜構成,每層彈性膜之間有少量環行平滑肌及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大動脈具有很強的彈性,對維持血液連續均勻流動起重要作用。③外膜很薄,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內有營養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圖3-2-1)。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中動脈管徑1~10mm的動脈屬中動脈。中動脈管壁含許多平滑肌,故又稱肌性動脈。其管壁的結構特點是:①內彈性膜與外彈性膜均明顯,故三層分界清楚。在切片上,由于血管壁收縮,內彈性膜常呈波紋狀。②中膜較厚,由10~40層環行排列的平滑肌組成,肌纖維間夾雜一些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平滑肌的舒縮可控制管徑的大小,調節器官的血流量。③外膜厚度與中膜相近,由結締組織構成,內有營養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圖3-2-2)。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三)小動脈與微動脈1、小動脈其管徑在0.3~1mm之間,結構與中動脈相似,但各層均變薄。小動脈中膜由數層平滑肌組成,故也屬肌性動脈。管壁平滑肌收縮時,管徑變小,增加血流阻力,故又稱外周阻力血管(圖3-2-3)。2、微動脈其管徑在0.3mm以下,管壁中膜僅有1~2層平滑肌。從小動脈到微動脈,內膜的內彈性膜逐漸減少至消失,中膜的平滑肌和外膜的厚度均逐漸變薄,一般無外彈性膜。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毛細血管毛細血管capillary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血管。它們分支多且互相吻合成網,管徑最細,管壁最薄,血流緩慢,通透性高,是血液與周圍組織進行物質交換的部位。(一)毛細血管的一般結構毛細血管管徑一般為7~9μm,可容納1~2個紅細胞。管壁結構簡單,主要由一層內皮細胞、基膜和薄層結締組織構成。內皮基底面附于基膜上,沿血管長軸排列。內皮細胞外周有薄層基膜,其外側常伴有少許結締組織。另外,緊貼在內皮細胞的外面還有一種扁而有突起的細胞,稱周細胞,可能是具有分化潛能的細胞。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毛細血管的分類電鏡下,根據內皮細胞結構的不同,毛細血管可分為3類(圖3-2-4)。1、連續毛細血管continuouscapillary其主要特點是內皮細胞之間有緊密連接,形成一層連續性內皮;基膜完整;胞質中有許多吞飲小泡。吞飲小泡起著向毛細血管內、外運送物質的作用,物質交換通過吞飲小泡來完成。此型毛細血管分布于結締組織、肌組織、肺和中樞神經系統等處。2、有孔毛細血管fenestratedcapillary其特點是內皮細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許多貫穿胞質的環行小孔(稱窗孔),孔的直徑60~80nm,有的小孔有隔膜封閉;內皮外有連續的基膜;胞質中的吞飲小泡很少。物質交換通過窗孔完成。此型毛細血管多見于胃腸黏膜、某些內分泌腺和腎血管球等處。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3、血竇sinusoid又稱竇狀毛細血管,其特點是腔大壁薄,形狀不規則;內皮細胞間隙大,有的內皮細胞有窗孔;基膜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不完整或缺如。物質交換通過窗孔和細胞間隙完成。此型毛細血管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內分泌腺中。三、靜脈靜脈在引導血液回心的過程中,由小到大逐級匯合,管徑逐漸增粗,管壁逐漸增厚。根據管徑的大小,靜脈也分大靜脈、中靜脈、小靜脈和微靜脈4級。與相應動脈相比,靜脈管壁有如下結構特點:①靜脈的數量多,管徑大,管腔不規則,管壁薄,彈性較小,故切片上管壁大多塌陷。②靜脈管壁也分內膜、中膜和外膜3層,其中外膜最厚。因管壁內、外彈性膜不發達,故三層膜常無明顯分界(圖3-2-2)。③管徑在2mm以上的靜脈管腔內有瓣膜,瓣膜由內膜凸入管腔形成,起到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第三節心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一、心壁的結構特點心壁由3層膜組成,從內向外依次是心內膜、心肌膜和心外膜(圖3-2-5)。1、心內膜endocardium位于心腔內面,從內向外可分為內皮、內皮下層和內膜下層。內皮與大血管根部的內皮相延續。內皮下層較薄,為細密的結締組織。內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組成,內含血管、神經和心傳導系的分支。第三節心/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節心/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2、心肌膜myocardium主要由心肌纖維構成,其間有少許結締組織和豐富的毛細血管。心肌纖維呈螺旋狀排列,大致可分為內縱、中環與外斜3層。心房肌較薄,心室肌較厚,兩者的肌纖維互不連續,分別附著在房室交界處的纖維環上。3、心外膜epicardium即漿膜心包的臟層,由間皮和薄層結締組織組成。心外膜中含有血管、神經、淋巴管及脂肪組織等。4、心瓣膜是心內膜突向心腔折疊而成的薄片狀瓣膜,附于纖維環上,其表面襯貼一層內皮,內部為致密結締組織。心瓣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逆流。第三節心/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心的傳導系統心的傳導系統由特殊心肌纖維組成。特殊心肌纖維可分為3類(圖3-2-6)。1、起搏細胞pacemakercell簡稱P細胞,主要分布于竇房結,房室結內也有少量此類細胞,包埋在富有毛細血管的結締組織中。P細胞較小,呈梭形或多邊形,胞質內細胞器較少,無閏盤。它是心肌興奮的起搏點,故名起搏細胞。第三節心/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2、移行細胞transitionalcell主要存在于竇房結和房室結的周邊及房室束。形態結構介于起搏細胞與心肌纖維之間,呈細長形,比心肌纖維短而細,胞質內含較多的肌原纖維。這種細胞起傳導沖動的作用。3、浦肯野細胞Purkinjecell又稱束細胞,廣泛分布于心內膜下層。這種細胞比心肌纖維短而粗,細胞中央有1~2個核,胞質中有豐富的線粒體和糖原,但肌原纖維較少,束細胞之間由較發達的閏盤相連。此種細胞能夠快速將沖動傳導至普通心肌纖維。第三節心/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血管管壁的一般結構第二節血管各段的結構特點第三節心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二章循環系統除中樞神經系統、軟骨、骨、骨髓、胸腺和牙等處沒有淋巴管分布外,人體中其余的組織和器官大多都有淋巴管。1、毛細淋巴管lymphaticcapillary是最細小的淋巴管,以盲端起始于組織內,互相吻合成網。其結構特點是管腔大而不規則,管壁很薄,僅由內皮和極薄的結締組織構成。電鏡下,毛細淋巴管內皮細胞之間有較寬的間隙,基膜很薄或不存在,故通透性大,大分子物質易于透過。2、淋巴管和淋巴導管兩者管壁結構與靜脈相似,但管腔大,壁較薄。管壁由內皮、少量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瓣膜較多,其結構和功能與靜脈瓣相似。第四節淋巴管/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四節淋巴管思考題1、試述大動脈和中動脈的管壁結構特點及功能。2、敘述毛細血管的分類、結構特點及功能。3、簡述心壁的結構特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

/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免疫細胞第二節淋巴組織第三節淋巴器官第四節淋巴細胞再循環/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免疫系統immunesystem是人體內重要的防御系統,免疫是機體對抗原物質產生的一種生物學反應,稱免疫應答。免疫系統由免疫細胞、淋巴組織、淋巴器官等組成。其生理功能是識別、清除抗原物質,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即在體內實現免疫防御、免疫監視和免疫穩定,但也可引起超敏反應、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及移植排斥反應等。/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第一節免疫細胞第二節淋巴組織第三節淋巴器官第四節淋巴細胞再循環/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免疫細胞immunecell主要是指能識別抗原、產生免疫應答的細胞。參與免疫應答的細胞主要有兩大類,即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的核心成分,是參與免疫應答的小細胞示光鏡結構,大細胞示超微結構主要細胞;巨噬細胞具有捕獲抗原的能力,在免疫應答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漿細胞、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在免疫應答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一、淋巴細胞淋巴細胞lymphocyte分布廣泛,種類繁多且功能各異。各種淋巴細胞形態相似,在光鏡下不易區分(圖3-3-1)。根據淋巴細胞的發生部位、形態結構、表面標志和生理功能,將淋巴細胞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1、T細胞來源于胸腺內的淋巴干細胞,故又稱胸腺依賴淋巴細胞,數量較多。該細胞經血液循環移至周圍淋巴組織或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賴區定居,在抗原刺激下,T細胞經過多次分裂增殖,大部分形成效應T細胞,小部分保持靜止狀態,形成記憶T細胞。效應T細胞可分為3個亞群:輔助性T細胞、抑制性T細胞和細胞毒性T細胞。效應T細胞存活期短,具有殺傷靶細胞的能力,但必須與靶細胞結合才能產生免疫效應。這種與細胞直接作用的免疫應答形式稱細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記憶T細胞體積小,壽命長,能保留接受抗原信息的能力,積極參與淋巴再循環,形成免疫儲備能力。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2、B細胞來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細胞,故又稱骨髓依賴淋巴細胞,數量較少。B細胞經血流散播到周圍淋巴組織或免疫器官定居,在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成漿細胞,合成和分泌抗體(免疫球蛋白),引起體液免疫humoralimmunity;少部分細胞成為記憶B細胞。B細胞生存期一般較短,可存活數周或數月,也有的壽命長達數年。3、K細胞即殺傷性淋巴細胞,它直接來自骨髓中的淋巴干細胞,分布在腹膜腔滲出液、血液和脾中。在抗體的介導下,K細胞特異性地與靶細胞結合,殺傷靶細胞。K細胞壽命短,不參與再循環。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4、NK細胞即自然殺傷細胞,它由骨髓中淋巴干細胞分化而來。NK細胞在人體內分布廣泛,以外周血、脾和淋巴結中的NK細胞活性最高,在骨髓中的NK細胞活性較低。NK細胞不需抗原呈遞細胞的中介,也不需抗體的協助,即可直接殺傷靶細胞,例如殺傷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和腫瘤細胞。NK細胞的這種抗感染和抗腫瘤的殺傷作用是廣譜的,所以NK細胞是非特異性免疫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巨噬細胞與單核吞噬細胞系統骨髓的多能干細胞發育形成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后者穿過血管內皮進入組織內,分化成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在體內分布廣,且具有強大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及由單核細胞分化而來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統稱為單核吞噬細胞系統mononuclearphagocytesystem(MPS)。該系統包括單核細胞、疏松結締組織和淋巴組織中的巨噬細胞、肝Kupffer細胞、神經組織的小膠質細胞、肺巨噬細胞及漿膜腔巨噬細胞等,它們的共性是具有強大的吞噬能力,不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又有不同的形態和功能特點。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三、抗原呈遞細胞體內具有捕獲、吞噬和處理抗原,并將抗原呈遞給特異性淋巴細胞,激發T細胞活化、增殖的一類細胞,統稱為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這類細胞廣泛分布于人體與外界接觸部位及淋巴組織內。第一節免疫細胞/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免疫細胞第二節淋巴組織第三節淋巴器官第四節淋巴細胞再循環/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淋巴組織lymphoidtissue又稱免疫組織immunetissue,是以網狀細胞和網狀纖維為支架,網眼中充滿大量的淋巴細胞和一些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等。淋巴組織依其形態可分為彌散淋巴組織、淋巴小結和淋巴索3種。1、彌散淋巴組織diffuselymphoidtissue無固定的形態,呈彌散性分布,與周圍的結締組織無明顯分界,主要含T細胞,也有少量B細胞和漿細胞。彌散淋巴組織中除一般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外,還有毛細血管后微靜脈,其特征是內皮為單層立方或矮柱狀,上皮間有間隙,基膜不完整,是淋巴細胞由血液進入淋巴組織的重要通道。第二節淋巴組織/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2、淋巴小結lymphoidnodule是具有一定形態結構的密集淋巴組織,呈圓形或橢圓形,境界清晰,主要含有大量B細胞,尚有少量T細胞和巨噬細胞。通常淋巴小結有兩種類型:初級淋巴小結,見于未受刺激的淋巴小結,體積較小;次級淋巴小結,在小結的中央部分染色較淺,常見細胞分裂象,可產生淋巴細胞,故稱生發中心。淋巴小結除分布在獨立的淋巴器官外,還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管道的管壁內。根據存在的形式,淋巴小結又可分為兩種類型:單獨存在的稱孤立淋巴小結,有10~40個淋巴小結成群存在的稱集合淋巴小結。隨著機體的生理或病理狀態不同,淋巴組織的形態經常處于動態變化之中。3、淋巴索lymphoidcord為淋巴組織構成的條索狀結構,以B細胞為主。第二節淋巴組織/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一節免疫細胞第二節淋巴組織第三節淋巴器官第四節淋巴細胞再循環/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章免疫系統淋巴器官lymphoidorgan是以淋巴組織為主要成分的器官,在體內實現免疫功能,故又稱免疫器官。根據發生、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中樞淋巴器官和周圍淋巴器官。中樞淋巴器官centrallymphoidorgan包括胸腺和骨髓,在胚胎時期出現較早,其發生與功能不受抗原刺激的影響,出生前已基本發育完善。胸腺可產生T細胞,胚胎期肝和骨髓可能是B細胞來源的部位。中樞淋巴器官不斷向周圍淋巴器官輸送淋巴細胞,促進周圍淋巴器官的發育。周圍淋巴器官peripherallymphoidorgan包括淋巴結、脾、扁桃體等,胚胎發生時出現較晚,可接受和容納由中樞淋巴器官遷來的淋巴細胞.在抗原刺激下,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參與免疫應答的效應T細胞或漿細胞.效應T細胞產生和釋放各種淋巴因子,漿細胞分泌抗體.所以,周圍淋巴器官是免疫活性細胞定居、增殖及產生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一、胸腺胸腺thymus是中樞淋巴器官。(一)胸腺的一般結構胸腺表面包有結締組織被膜,與胸腺內結締組織形成的小葉間隔相連。小葉間隔內含血管、神經,構成了胸腺的間質,把胸腺實質分成許多分隔不全的胸腺小葉,小葉由皮質和髓質構成(圖3-3-2)。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1、皮質cortex主要以胸腺上皮細胞(又稱上皮性網狀細胞)為支架,含有密集的胸腺細胞和少量巨噬細胞等。胸腺上皮細胞有兩種:①被膜下上皮細胞:為分布在被膜下及小葉間隔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細胞;②交錯突細胞:均為星形,相鄰交錯突細胞的突起以橋粒相連,形成海綿狀結構,孔隙間充滿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圖3-3-3)。胸腺細胞thymocyte即T細胞的前身細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細胞經血流進入胸腺后分裂分化而來。靠近被膜下及小葉間隔周圍皮質淺層的胸腺細胞較大而幼稚,常見分裂象;皮質深層的胸腺細胞較小且成熟,并常見退化的胸腺細胞。在皮質內增殖的胸腺細胞大部分(約95%)凋亡,被巨噬細胞吞噬,僅小部分成熟為T細胞,并穿入位于皮質與髓質交界處的毛細血管后微靜脈,經血流遷移到周圍淋巴器官的特定區域定居。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2、髓質medulla含有較多的胸腺上皮細胞,胸腺細胞較少,故染色較淺。髓質常見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的胸腺小體thymuscorpuscle,由數層扁平的胸腺上皮細胞呈同心圓排列而成(圖3-3-3)。小體中心的細胞核已變性解體、消失。小體內還常見巨噬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浸潤的淋巴細胞。胸腺小體上皮細胞的功能尚不清楚。血-胸腺屏障blood-thymusbarrier:皮質內的毛細血管及其周圍結構具有獨特的屏障作用,稱為血-胸腺屏障。它主要由下列結構組成:①連續性毛細血管內皮;②完整的內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其中有巨噬細胞等);④上皮性網狀細胞的基膜(上皮基膜);⑤連續的上皮性網狀細胞(圖3-3-4)。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二)胸腺的功能1、培育T細胞胸腺是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2、分泌激素胸腺上皮細胞可分泌多種激素,如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還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促進胸腺細胞增殖與分化。二、淋巴結淋巴結lymphoidnode位于淋巴循環的途徑中,成群分布,是濾過淋巴和進行免疫應答的重要場所。(一)淋巴結的一般結構淋巴結的表面有薄層致密結締組織構成的被膜,被膜和淋巴結門的結締組織向淋巴結實質內伸入,形成許多小梁。其實質可分為周圍的皮質和中央的髓質。皮質與髓質的結構相互通連,兩者無明顯分界。在皮質和髓質內均有淋巴竇貫通(圖3-3-5)。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1、皮質cortex位于被膜下方,由淺層皮質、深層皮質及皮質淋巴竇組成。(1)淺層皮質peripheralcortex:主要含淋巴小結和薄層彌散淋巴組織。受到抗原刺激后,此層增厚,出現淋巴小結增多、增大,多為次級淋巴小結,主要為B細胞分布區,也有T細胞、巨噬細胞等,是最先接受抗原刺激和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的部位,與體液免疫功能強弱密切相關。分布在淋巴小結之間的彌散淋巴組織與淋巴結深部皮質相連,主要為T細胞分布區。(2)深層皮質deepcortex:又稱副皮質區paracorticalzone,是在淺層皮質和髓質之間的區域,為彌散淋巴組織,主要由密集的T細胞構成,并有散在的網狀細胞和交錯突細胞。交錯突細胞是一種樹突狀細胞,具有較強的抗原呈遞能力,可誘導T細胞分裂分化或釋放淋巴因子,引起細胞免疫應答。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3)皮質淋巴竇:位于被膜下方和小梁周圍,分別稱被膜下竇subcapsularsinus和小梁周竇trabecularsinus。被膜下竇的竇腔較寬,而在小梁周圍的竇腔較窄。2、髓質位于淋巴結的中央部。髓質的淋巴組織排列呈索狀,稱為髓索,粗細不等并相互連接成網。髓索周圍有扁平的內皮細胞與淋巴竇相鄰。髓索內主要有B細胞和漿細胞,還有巨噬細胞、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當體液免疫應答活躍時,髓索內漿細胞顯著增多。在髓索之間或髓索與小梁之間的淋巴竇稱髓竇,竇腔較寬大,互相通連,呈網狀。淋巴竇lymphoidsinus:即皮質淋巴竇和髓竇,是淋巴結內淋巴流動的通道。淋巴竇的管壁是由連續性單層扁平內皮、外面的薄層基質、少量網狀纖維和一層扁平網狀細胞構成。淋巴竇內有許多網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狀細胞和網狀纖維,相互交織成網,支撐著淋巴竇,巨噬細胞附于其上或游離于竇腔內。淋巴在竇內流動緩慢,有利于巨噬細胞清除病原微生物、異物等。淋巴液由輸入淋巴管流入被膜下竇,經小梁周質竇再流入髓竇,最后經1~2條輸出淋巴管流出。(二)淋巴結的功能1、濾過淋巴液淋巴液內的異物或細菌進入淋巴結時,由于淋巴竇內淋巴液流速緩慢,竇內的巨噬細胞可將其吞噬而清除,從而起到濾過淋巴液的作用。2、參與免疫應答當受到抗原刺激后,即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最初可出現巨噬細胞吞噬抗原,將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體液免疫應答時,淋巴小結增大,生發中心B細胞分裂增殖,漿細胞增多,產生抗體。細胞免疫應答時,深層皮質區明顯擴大,T細胞分裂增殖,產生大量效應T細胞。三、脾脾spleen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位于血液循環的路徑上。(一)脾的一般結構脾的結構與淋巴結有相似之處,也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但脾無皮質與髓質之分,分為白髓、邊緣區和紅髓。脾內無淋巴竇,而有許多血竇(圖3-3-6)。脾的表面由致密結締組織和平滑肌形成較厚的被膜,其游離面有間皮被覆。被膜與脾內的小梁相連,被膜和小梁內平滑肌及彈性纖維的伸縮可調節脾的容積和血量。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與/組/織/胚/胎/學1、白髓whitepulp由密集的淋巴細胞組成,沿中央動脈周圍分布。白髓分為動脈周圍淋巴鞘和淋巴小結兩部分。①動脈周圍淋巴鞘:是環繞在中央動脈周圍的彌散淋巴組織,主要由T細胞構成;②淋巴小結:又稱脾小體,主要由B細胞組成。當抗原刺激引起免疫應答時,脾小體增多,出現于動脈周圍淋巴鞘的一側,此時中央動脈常偏向一側(圖3-3-6)。2、邊緣區marginalzone位于白髓與紅髓的交界處。該區含有B細胞和T細胞,以B細胞為主,也有巨噬細胞和漿細胞。中央動脈的分支離開白髓進入邊緣區分支,形成許多毛細血管,并開口于此區。邊緣區是淋巴細胞從血液進入淋巴組織的重要通道,這是脾首先接觸抗原并引起免疫應答的重要部位(圖3-3-6)。第三節淋巴器官/人/體/解/刨/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