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_第1頁
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_第2頁
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_第3頁
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_第4頁
2021屆高考語文知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必備知識薈萃

目錄

一、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46題.....................3

參考答案.................................9.

二、文言文易錯實詞100個........................13

三、文言實詞高頻義項310個......................19

四、常見標點符號用法...........................26

五、小說鑒賞知識...............................29

六、古典詩歌鑒賞知識...........................38

一、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46題

判斷下列相關內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修正過來。

1.犯躥(bi):沖犯皇帝的車駕。駐躥:帝王出行時沿途停留暫住。車駕:帝王坐的車,代指皇帝。

()

2.我國古代常取爵名封賜大臣,分別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戶部、禮部、

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xù)到清末。()

4.(2016?全國卷II)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

5.(2016?全國卷III)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部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

6.(2015?全國卷I)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

7.“舉孝廉”是古代一種自下而上的選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級別的官吏根據(jù)考察情況,將未有

官職的士人推薦給中央政府。()

8.察舉,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轄區(qū)內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統(tǒng)治階級需要的人才,以“孝廉”

“茂才異等”“賢良方正”等名目,推薦給中央政府,經過定的考核,任以相應的官職。()

9.帑廉(tdnglin):國庫與糧倉。帑:錢財;收藏錢財?shù)母畮欤玎亍#ǎ?/p>

10.(2017?全國卷I)母憂是指母親的喪事,古代官員遭逢父母去世時,按照規(guī)定需要離職居家守喪。

()

11.“起復”“奪情”都是指古代官員守喪期滿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職。()

12.“終養(yǎng)”又稱“歸養(yǎng)”,是指因親人年老或病重而辭官侍奉。()

13.推輪捧轂:捧,用手往上抬。毅,古稱車輪中心的圓木,上有插車軸的兩孔。抬起車轂,推動車

輪。比喻推薦人才。()

14.(2017?全國卷III)告老本指古代社會官員因年老辭去職務,有時也是官員因故辭職的一種借口。

()

15.(2016?全國卷II)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實際是官員受到權臣詆毀,不得不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

()

16.(2016?全國卷III)致仕本義是將享受的祿位交還給君王,表示官員辭去官職或到規(guī)定年齡而離職。

()

17.歸沐;回家洗發(fā)。后用以指官吏休假。()

18.假節(jié):假(通“借”)以符節(jié),持節(jié)。是皇帝將節(jié)借給執(zhí)行臨時任務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

當臣子臨時任務完成后,這個節(jié)將會被收回。假吏:臨時充任的官吏。()

19.(2016?全國卷H)中宮是皇后所居之宮,后來又可以借指皇后,這與東宮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樣道

理。()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繼承人稱為“皇太子”。一般為皇帝的嫡長子,但乜有例外,由皇帝選定冊立。

帝王之女皆稱公主,始于戰(zhàn)國。漢代以皇帝之女稱“公主”,帝之姐妹稱“長公主”。公主封地稱邑,以后

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漢代的這種稱謂。()

21.(2016?全國卷I)建儲義為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采用嫡長子繼承制。

()

22.(2015?全國卷I)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有時也可指其他兒子。()

23.(2015?全國卷II)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國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制,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

承。()

24.【長公主】皇帝姊妹的封號。始于漢代,沿用至清代。【大長公主】皇帝的姑母的封號。漢代始置,

沿用至清代。()

25.《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戰(zhàn)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國別體史書,由西漢

劉向所整理編寫,共33篇,分十二策。《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漢武

帝。《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西漢的歷史,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

史,“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稱為相國,通稱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輔佐

朝政:太尉掌管全國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并幫助丞相處理事務。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

27.(2016?全國卷I)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與當今某些國家內閣或政府首腦的含義并不相同。

()

28.太師,西周始置,原為高級武官,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春秋時晉楚沿用,戰(zhàn)國后廢,漢又設置,位

在太傅之上。()

29.司徒,春秋時負責掌管國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貢賦。漢時,主管教化。()

30.樞密使,唐代宗時以宦官學機密,其后掌權的宦官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時

開始改為士人任職。()

31.廷尉:古代官名。秦代設置,掌管刑獄,為九卿之一。西漢曾一度稱大理。東漢后稱廷尉、大理

或廷尉卿。北齊到清皆稱大理寺卿。()

32.參政,唐初以參知政事為他官參與宰相事務的官職名,宋以資歷較淺之官與宰相同議朝政,稱為

參知政事。()

33.尚書,始置于戰(zhàn)國,歷代相沿,是執(zhí)掌文書的官員,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奏章,地

位很重要。()

34.侍郎,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后,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

35.(2017?全國卷III)近侍是指接近并隨侍帝王左右的人,他們不僅職位很高,對帝王的影響也很大。

()

36.我國戰(zhàn)國時期中央就設有監(jiān)察官,稱為御史,一直沿襲至清代。主要職責是對百官進行糾察彈劾。

()

37.罹酷(quegu):亦作“榷沽漢以后歷代政府所實行的酒專賣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業(yè)取得

酒利的措施。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酷,壟斷酒的產銷。后歷代沿之,用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

38.漕司:又稱轉運使。宋代官職。趙匡胤分全國行政區(qū)為十三道,設置諸道轉運使以總財賦;趙匡

義又分全國為十五路,并強化職責,“經濟掛帥”,以邊防、盜賊、刑訟、金谷、按廉之任,悉皆委于轉運

使。到了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已增加到二十四路。所設衙門轉運司亦稱“漕司”,由此可見漕運職

司之重。。()

39.互市:中國歷史上與異族貿易的通稱,起源于唐宋。()

40.(2016?全國卷I)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

41.秦統(tǒng)一后,郡縣制正式形成,成為后來各個朝代地方行政單位的基礎。郡的長官稱郡守,由朝廷

任命;郡下設縣,縣內以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xiāng)。漢承秦制,把郡守改稱“太守”。和郡平行的還有“國”,

也稱“諸侯王國”,設官全仿中央。()

42.唐代縣以上的行政單位稱州或郡,長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長官叫尹或

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員出巡各州,監(jiān)察地方行政,稱為黜陟使,有權罷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職權和漢代的

州刺史相似。()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員前往管理,稱為“知州”,與之平行的還有府、軍、監(jiān)。州、府、軍、監(jiān)

以上的行政單位是路。路設經略安撫司掌軍權,以經略安撫使為長官。(;

44.明清省下設道,長官是道員,稱分守道、分巡道,俗稱道臺。道下設府,長官稱知府,掌一府之

政。府下設州,長官稱知州;州下設縣,長官稱知縣。()

45.古代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微七音。變徵是微的變調,音調悲涼;羽,聲調激憤。

()

46.司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軍政和軍賦。司馬常作為官員的貶降之職。如《琵琶行》“座中泣下

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二()

47.漢字的形體經歷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的演變過程。()

48.關于漢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謂“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現(xiàn)代學者認為:

六書前四種是構字法,后兩種是用字法。()

49.《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的是詩的不同體制;后三者指的是詩

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風”有15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歌;“頌”分周頌、

魯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50.古代任官,還有攝官、兼官、加官、試守的制度。“攝”是代行職守;“兼”指兼職,以低職兼高

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或“平()

51.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

出于禮貌和尊敬。()

52.(2017?全國卷I)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全國卷II)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才起的。

()

54.號,與名和字沒有根本區(qū)別,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

般敬稱。()

55.《孔雀東南飛》是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它與北朝的《木蘭詩》(別稱《木蘭辭》)并稱“樂

府雙璧”。樂府三絕:《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

56.(2015?全國卷H)謚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據(jù)其生平事跡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

帝。()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叫“廟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

58.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西漢武帝首創(chuàng),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后每一個朝代的

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作“改元()

59.床: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也就是說,在古代,床是供人坐臥的

器具,與今天只用作睡臥不同。()

60.城郭;古代內城叫做城;外城口i做郭。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

都有城郭之制。()

61.子:對對方的尊稱。衿:古式的衣領。青衿:是周代讀書人的服裝,可指代有學識的人。()

62.(2016?全國卷H)陛下指宮殿中立有護衛(wèi)的臺階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為對帝王的

尊稱c()

63.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如“豆蔻”指十三四歲的男子。()

64.在古代宗法社會中,嫡長子指舊時嫡妻所生的長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稱“宗子”,有繼承父親

地位和財產的權利。()

65.冬至之日,最高統(tǒng)治者都會祭天,因為他們認為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的,因此一

直延續(xù)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66.“封禪”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給予特別的重視。()

67.古代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

68.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儀式稱“朝儀”,是體現(xiàn)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備的重要標志,具有強烈的

政治色彩。()

69.古代諸侯會定期朝見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見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為“大聘”;

每隔五年親自朝見為“朝二()

70.禊,一種祭禮。古時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三國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

事,古代的一種風俗,三月三日人們到水邊洗濯,嬉戲,以祈福消災。()

71.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日頓

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設宴送行的禮儀。“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荊軻刺秦王》)中的“祖”

就是“祖道”,引申為餞行和送別。()

73.虛左,古代座次以左為尊,空著左邊的位置以待賓客。()

74.膜拜,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后泛指表示極

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

75.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兩半,合在一起可為憑驗。契,指的是契券,古代借貸金錢、糧米等財

物都用契券。()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純色全體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所

以這類犧牲稱為“牢()

77.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獨居,以示虔誠。這些活動叫“齋戒”。齋戒時要求“五思”(思其居

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tǒng)一。()

78.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79.古人稱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為“歸寧”,也指男子歸省父母。()

8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81.行,古詩的一種體裁。常見的古體詩的體裁還有歌、吟、引、曲等.()

82.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

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83.(2017?全國卷III)上元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后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

84.清明節(jié),據(jù)傳為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仿效。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

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習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花等。()

85.庠、序:都指古代的地方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86.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之,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

久己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又稱作“六經”。另也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技能。()

87.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于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后作為皇

帝發(fā)布詔令的專稱。()

88.重陽節(jié),《易經》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

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

89.二十四節(jié)氣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90.古人以天為干,以地為支。天干常用來表示次序,地支可用來表示時間。把天干地支依次組合,

配成六十對,稱為“六十甲子()

91.陰歷每月十五日稱“望二”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幾天,這時候,月亮看起來很圓。陰歷每月

初一稱“朔”,每月最后一天稱“晦”。()

92.古人以夜半為中心,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時)為三更,前后

各有兩更。現(xiàn)在常說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時,即11點至1點。()

93.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

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

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95.四書:南宋著名理學家朱鑫抽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和《論語》《孟子》編在一起,

稱為“四書二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五部經書,()

96.三吳:一般意義上的三吳是指吳郡、吳興和會稽三郡,會稽為三吳的核心。可泛指江、浙一帶。

三秋:古時人們將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

97.“江河”專指長江、黃河。“江東”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qū),又稱“江左”。古人以東為左,以西

為右c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如《赤壁之戰(zhàn)》“江表英豪,咸歸附之二()

98.山東,山可指嶂山、華山、太行山、泰山等數(shù)種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盡相同。大多是以蠟山

為標準的“山東二()

99.關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qū),近代指山海關以東的東北地區(qū);關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qū);

關中,古人習慣上將函谷關以西地區(qū)稱為關中;關內,山海關以西或嘉峪關以東一帶地區(qū);關外,山海關

以東或嘉峪關以西或居庸關以北一帶地區(qū)。()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帶,有時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各部落各

有名稱,而統(tǒng)稱“百粵”,也叫“百越”。()

101.“九州”“海內”都是我國古代的舊稱。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海,因此稱國境以內為“海內”。

()

102.赤縣,古人把中國稱作“赤縣神州”。()

103.周、秦、漢時,我國以“右”為尊,在交際場合,其座次則以左為尊,因為古人坐北朝南,則

左為東,右為西,故座次上以“左”為尊。從東漢至隋唐、兩宋,我國又逐漸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蒙

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舊制,規(guī)定以右為尊,朱元璋建立明朝,復改以左為尊,此制為明、清兩代沿用了

五百多年。()

104.(2016?全國卷I)契丹是古國名,后來改國號為遼,先后與五代和北宋并立,與中原常發(fā)生爭

端。()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長城以北,即今內蒙古、甘肅和寧夏的北部及河北外

長城以北一帶。()

106.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

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

107.“章”是用來謝恩的;“奏”是用來彈劾,即揭發(fā)別人的;“表”是用來陳述衷情的;“議”是用

來表示不同意見的。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J

108.“長安”是我國古都之一,漢高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漢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圍二十五公里。

唐末遷都洛陽后,在長安舊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109.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qū)的三位官員,后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qū)。隋唐以后簡稱“輔,

三秦,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qū)。項羽滅秦后曾將此地封給秦軍三位降將,故得名。三都,東漢的三都指東都

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兩都,漢代指長安、洛陽,又

叫“西京()

110.(2016?全國卷HI)歷史上的“兩京”有多種所指,文中則指明代永樂年間遷都以后的南北兩處

京城C()

111.期功:古代喪禮制度以親屬關系的親疏規(guī)定服喪時間的長短。()

】12.“科舉”即分科考試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實行分級考試,有縣試、府試、

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13.“舉人”在科舉時代是指應舉之人,是各地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的一類考生,是沒有學歷的人。()

114.中國古代歷代各級官府都會直接舉辦和管理學校,稱為“官學”。由政府提供“廢膳”,選派教

師,指定教材,監(jiān)選生員。()

115.在中國古代,學校都稱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識,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機關稱為“國子監(jiān)”,同時又是國家最高學府。()

117.來歸,嫁到我家來,歸,古代女子出嫁;歸寧,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省親。()

118.中國科舉時代,學校里的幼童彌為“童生工()

119.優(yōu)秀的人才稱為“秀才”,俗稱“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稱。()

120.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泛稱貢士,唐以后亦稱科舉制度為貢舉。()

121.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122.(2015?全國卷I)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123.明清時期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稱為“大比”。鄉(xiāng)試是科舉考試的開端,所以稱為大比。鄉(xiāng)試

之年稱為大比之年。()

124.明清時期在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因于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考中者為舉人。

舉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舉行,也叫春試、春闈,因其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

闈。()

125.座次:坐西向東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東朝西。()

126.(2017?全國卷HI)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

的人c()

127.冠冕是貴族男子的頭衣,平民男性的頭發(fā)則以頭巾為主,貴族則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

綸巾等。()

128.薨:古代稱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員去世都稱薨。三代對人死的稱呼反映了奴隸

社會和封建社會里嚴格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

庶人曰死。”()

129.移關:指移文、關文。舊制,對不相統(tǒng)屬的官署用“移二百官互相質詢用“關二清時“關”

已不局限于質詢。()

130.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重,無光華,而且不暖。對地位低下的人來說,則為

平時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標志。()

131.大決:封建時代,對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決,又叫秋決。()

132.黔首,以黑巾裹頭,代指平民,即本業(yè)為農業(yè)與小手工業(yè),末業(yè)為小商賈等各種不事生產的人。

()

133.白丁,古代平民著白衣,故常以“白丁”稱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134.孤:幼年喪父稱“孤二鰥寡孤獨,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yǎng)、無依無靠的人。鰥,年

老無妻或喪妻的男子;寡,年老無夫或喪夫的女子;孤,年幼喪父的孩子;獨,年老無子女的人。()

135.“笏”又稱“笏板”,當紙張還沒有發(fā)明的時候,文字都記錄在上面,上朝的時候可以提醒自己

重要的事情。()

】36.“席”是跪坐時用的墊子。這是由于最初中國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時候,比較莊重的坐姿是跪

坐。()

】37.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

意思c()

138.“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圓形三足和方形四足兩種,現(xiàn)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數(shù)司母戊鼎。

青銅鼎非常貴重,非大貴族不能使用。()

139.方山冠:方山冠古代的一種帽子。漢時為祭祀宗廟時樂工舞女所戴。唐宋時隱士多戴這種形狀

的帽子。()

140.在中國周代,馬車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據(jù)馬的數(shù)量,可以對車有不同的稱呼:駢

就是兩匹馬拉車,駿就是三匹馬拉車,駟就是四匹馬拉車。()

141.古代的轎子叫肩輿或腰輿,其區(qū)別是肩輿上肩抬,而腰輿抬在腰間。最早叫“輦”,本來是人推

的車,后來成為專用的車或者轎子。()

142.江東:長江在蕪湖到南京一段,為自西南向東北流向,秦漢以后習慣稱自此以下長江南岸地區(qū)

為江東,古人以東為左,故又稱江左。()

143.最初的田獵是一種非常嚴肅的軍事和祭祀活動,后來田獵的制度消失,對貴族們來說,打獵成

了休闈活動。()

144.刺配:臉上刺了字,發(fā)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堀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

顏色;配,發(fā)往遠地充軍。()

145.旬休,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時期,政府官員休息日,叫做“休沐二官員每五日返家休沐,稱作“五

日休”。到了唐代,改為“旬休”,官員每10天休息一天,分為上旬、中旬、下旬,當時叫做上浣、中浣、

下浣c()

146.笞刑,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抽

擊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46題參考答案

3.V[拓展]隋唐時,三省同為最尚政務機構,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zhí)行。

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門下省長官稱侍中,尚書省長官稱尚書令。尚書省下梢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

考核等)、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

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職稱侍郎。

4.V

5.X[拓展]“禮部”,在明代有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設四司,分別為:儀制清吏司,掌

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

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等事務。

6.V

7.V

8.V[拓展]所謂征辟,是由皇帝或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征聘。察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的制度,

征辟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制度。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先秦時期實行世官制(世襲制),漢代實行察

舉征辟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從隋唐開始實行科舉制。

9.V10.V

11.X[拓展]“起復”是指起用了丁憂未滿之人,或是降職、革職之后重被任用;“奪情”是指官員

喪服未滿而朝廷強令出仕。明清兩代,官員守孝期滿而起用叫“起復”;而丁憂期間,朝廷或官府有重要

政務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職的,則稱“奪情”。

12.V

13.V

14.V

15.X[拓展]移疾,指官員上書稱病,多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語。

16.V

17.V

18.V[拓展]假”表示臨時的、代理的;“兼”表示兼任,同時監(jiān)管;“領”表示兼任(較為低級的

官職);“判”表示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權”表示暫時代理官職;“攝”表示暫代官職;“署”

表示暫任、代理官職;“行”表示代理官職。

19.V

20.V

21.J

22.X[拓展]太子指封建時代君主兒子中被確定繼承君位的人。其他兒子不能稱太子。

23.X[拓展]嫡長子繼承制,皇后所生的最年長的兒子。

24.V25.V26.V27.J28.J29.V30.V31.V

32.4拓展]參政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均為中央最高政務長官。宋代范仲淹、

歐陽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職。

33.V

34.V

35.X[拓展]皇帝近侍的職位一般都不高,很多都是宦官,對帝王的影響也不一定很大。

36.〃拓展]西漢時建立了獨立的監(jiān)察機構一一御史府,后改稱御史臺。歷代御史臺的長官稱御史

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襲。

37.V

38.V

39.V

40.X[拓展]側重指相關部門或相關部門的官吏,而不是強調各個級別的官吏

41.V42.V43.V44.J45.V46.J47.V48.J49.V

50.X[拓展]漢代以低職兼高職為“行”,以高職兼低職為“領”;而到了唐宋,以低職兼高職為“守”,

以高職兼低職為“行

51.4拓展]有三種情況直稱姓名:自稱;用于介紹或作傳;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52.V53.V

54.X[拓展]名和字由父親或尊長取定,號是由自己取定。號,又叫別號、表號。

55.V

56.V

57.〃拓展]“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

其子朱棣稱成祖。

58.4拓展]《漢書》記載,十月漢武帝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認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

議用來紀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那一年為“元狩元年二

59.V60.V61.V62.V

63.義[拓展]“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其他如“垂髻”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指八九

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束發(fā)”指男子十五歲;“及笄”指女子十五歲;“弱冠”指男子二十歲;“而立”指

人三十歲;“不惑”指人四十歲;“知命”指人五十歲;“花甲”指人六十歲;“古稀”指人七十歲;“聿耋”

指人A九十歲;“期頤”指人一百歲。

64.V

65.V

66.X[拓展]“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

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67.V

68.拓展]各朝對朝儀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和等級區(qū)別。一般規(guī)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

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后世泛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69.V

70.V

71.拓展]頓首,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

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也常用于書信的開頭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頭

也緩緩至于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后。

72.V73.J74.V75.V

76.拓展]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二諸侯、卿、大夫祭祀宗廟時所

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稱為“少牢

77.V78.V79.V80.V81.V82.V83.V

84.〃拓展](1)寒食,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

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2)問西樓禁煙何

處好?綠野晴天道。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

85.4拓展]

中國古代學校有很多名稱:古代帝王學習之地叫明堂;周王朝為貴族子弟所設的大學叫辟雍;西

周諸侯所設的大學叫泮官;鄉(xiāng)學叫庠,即地方所辦學校;國家設立的學校叫國學;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

官府設立的學校叫官學;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館。

(1)校:夏代學校的名稱,舉夕亍祭祀禮儀和教習射御、傳授書數(shù)的場所。

(2)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3)序: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yè)。

(4)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一一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

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5)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6)稷下學宮: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丁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

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

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7)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

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

生、國子生。

(8)國子監(jiān):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

而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

(9)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

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善化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

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

硬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86.V

87.V

88.4拓展]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9.x[拓展]24節(jié)氣排第一的是立春,但排在最后一個的是大寒并不是除夕。除夕并不在24節(jié)氣之中。

90.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

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組成了古代紀年法。

91.4拓展]既望,有時專指陰歷十六日。蘇軾《赤壁賦》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

游于赤壁之下”;晦朔,莊子《逍遙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說生命極短的朝菌不知道陰歷三

十到初一的時間變化。

92.V93.V94.V95.V96.V97.V

98.V99.J100.J101.V102.J103.V

104.V105.J106.J107.J108.V109.J

110.V

H1.J[拓展]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古代以

親疏為差等分五種喪服:(1)斬衰,衰通“繚”,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服期三年;(2)齊衰(zicul),具體

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

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3)大功,服期為九個月;(4)小功,服期五月;(5)繼麻,“五

服”中最輕的一種,服期三月。

112.V

113.X[拓展]在唐代“舉人’’是指沒有學歷的人。明清以秀才、舉人、進士表示三級科舉身份。明

清時鄉(xiāng)試考中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參加鄉(xiāng)試取中的第一名舉人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

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合稱“三元”。

114.4拓展]“官學”與“私學”相對,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其中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的屬中央

官學,如唐代的國子學、大學、四門學、弘文館、崇文館,元明清的太學、國子監(jiān)等。

115.X[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養(yǎng)育、培養(yǎng),“序”的主要功能是學習“射”這門技藝,“校”的主

要功能是教授知識。

116.V117.V118.義[拓展]明清科舉考試,凡考試未合格,沒被稱為秀才以前,無論年齡大小,

都稱為童生,又稱文童、儒童。

119.X[拓展]“秀才”原為優(yōu)秀的人才,漢代以后,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廢;

宋代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生為秀才。

120.4拓展]清代科舉中參加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均需參加殿試,殿試

后根據(jù)成績排名,由皇帝賜予進士出身。

121.V

122.V

123.J[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舉考試。

124.V

125.V

126.V

127.〃拓展]貴族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在親人和鄉(xiāng)賢的祝福下,將頭發(fā)梳起來,并帶上冠固定頭發(fā),

從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滿二十稱為"弱冠”。

128.V129.V130.V131.V132.J

133.J[拓展]平民不能衣錦繡,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貧賤之交。

134.V

135.J[拓展]縉紳,插笏于紳帶間,I口時官宦的裝束,亦借指士大夫。

136.V

137.J

138.V

139.V

140.拓展]據(jù)說“天子駕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馬拉的車子。由于四馬拉車最為常見,所

以用“駟”來代指馬車。“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表示說出口的話,即使是駕著四匹馬拉的車子也無法追

回來C

141.4拓展]杜牧《阿房宮賦》中說別國的王孫公主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可見當時的輦還

不是皇帝專用。

142.J

143.V

144.”拓展]疑刑又稱墨刑,以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涂在刀傷創(chuàng)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漢以前,

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額之上,適用于較輕的罪犯;以后,墨刑間或有之,主要用于逃奴、竊盜和輔助刑。

145.4拓展]從臏刑演變而來。臏刑是去掉犯人的膝蓋骨,犯人受臏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斷足

后,裝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刑輕于臏刑。

146.V

二、文言文易錯100個實詞

在編排體例上,本套材料有如下三個特點:①堅持詞不離句;②解釋正誤同列;③附有全句譯文。

1.官人疑策愛也,秘之。正:吝嗇

譯文:過路的官人懷疑陳策舍不得騾子,便把它藏了起來。

2.有功故出反囚,罪當誅,請按之。正:審理

譯文:徐有功特意開脫謀反的人,論罪應當處死,請審理他。

3.高祖遣使就江東南道尚書令,封吳王。正:授予官職

譯文:高祖派來使者授予(杜伏威)東南道尚書令的官,封他為吳王。

4.府省為奏,趣報許之。正:回復

譯文:有關部門為此上奏,(后主)下詔回復同意了這件事。

5.齊孝公伐我北逃。正:邊境

譯文:齊孝公進攻我國北部邊境。

6.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正:軍營

譯文:大敗李信的軍隊,攻下兩座軍營,殺死七名都尉。

7.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正:擔心,憂慮

譯文:堯的百姓擔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這就是避免災害的巢。

8.煥初陵市令,過謝鄉(xiāng)人吏部侍郎石堀。正:(被)授職

譯文:劉煥剛被授職市令,拜訪同鄉(xiāng)吏部侍郎石堀。

9.師進,次于品。正:臨時駐扎

譯文:諸侯的軍隊前進,駐扎在險地。

10.天下有大勇者,生然臨之而不驚。正:通“猝”,突然

譯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災難突然降臨也不會驚恐。

11.壬趣見,未至,使者四三往。正:通“促”,趕快

譯文:楚王趕快接見(尊盧沙),(尊盧沙)沒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請)。

12區(qū)諸故人,請謝賓客。正:問候

譯文:問候那些老朋友,邀請拜謝賓朋。

13.若復失養(yǎng),吾不貸汝矣。正:寬恕

譯文:如果再不贍養(yǎng)母親,我就不寬恕你了。

14.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王:及,達到

譯文:楚莊王謀劃事情很得當,群臣沒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正:感激

譯文:假如劉裕取勝,一定會感激我們借道給他的好處。

16.陛下登殺之,非臣所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