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略12 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解析版)_第1頁
攻略12 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解析版)_第2頁
攻略12 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解析版)_第3頁
攻略12 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解析版)_第4頁
攻略12 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攻略12中國近現代史中考100題猜押精煉

評卷人得分

一、選擇題

1.西方列強一巴掌把大清帝國打落谷底,從此國門洞開,風雨交加。”此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

A.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B.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D.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

【答案】C

【詳解】

“西方列強一巴掌把大清帝國打落谷底,從此國門洞開,風雨交加”反映的是鴉片戰(zhàn)爭,1840年英國對

華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

近代史的開端,C項正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A項;甲午中

日戰(zhàn)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項;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會深淵,排除D項。故選C項。

2.從結構圖中,我們可以直觀地認識到()

19世紀中期,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西方進入工業(yè)文明時代成為“世界工廠”

A.虎門煙是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

B.中國一步步陷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C.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開啟了對中國資源的掠奪

D.19世紀中期的中國與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

【答案】D

【詳解】

觀察結構圖,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結構圖反映了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和西方的世界,根據關鍵信息“鴉

片戰(zhàn)爭”“工業(yè)革命”“工業(yè)文明”等可知,中國與同時期的西方存在著巨大的差距,D項正確;虎門銷煙

是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借口,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結構圖不能反映出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

第1頁共88頁.

半封建社會深淵的過程,排除B項;英國工業(yè)革命后開啟了對中國資源的掠奪雖然符合近代史實,但

是不是結構圖直觀可以得出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3.據下圖,可以得出太平天國的意義是()

A.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zhàn)爭

B.領導農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C.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

D.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tǒng)治和外國侵略勢力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反外國侵略、反本國封建統(tǒng)治,它規(guī)模巨大,沉重打擊了清朝的統(tǒng)治和外國

侵略勢力,D項正確;材料是強調太平天國運動和中外反動勢力之間的對抗關系,不是說太平天國運

動的性質,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zhàn)爭,最終失敗了,排除B項;我國歷史

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是大澤鄉(xiāng)起義,排除C項。故選D項。

4.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對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國人來說,西方成為效仿的榜樣,以便更好

的加強中國的實力以對付西方。”中國人效仿西方的結果是

A.達到了自強求富是目標B.完成了近代的工業(yè)化

C.使中國確立的民主的政治制度D.部分抵制了外國資本的入侵

【答案】D

【詳解】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洋務派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

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部分抵制了外國資本的入侵,D項正確;洋務運動失敗了,沒有達到了自

強求富的目標,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還沒有完成了近代的工業(yè)化,排除B項;

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沒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第2頁共88頁.

5.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群情激憤。3年以后,發(fā)生了戊成變法運

動;5年以后,發(fā)生了義和團運動;16年以后,發(fā)生了辛亥革命運動……如果沒有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

敗,就不會激起中國這樣迅速奔跑的動力。這段材料旨在說明甲午中日戰(zhàn)爭()

A.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C.推動了中國開始走向近代化D.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信息,“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全國人民群情激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民族危機促進了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激起了中國“奔跑的動力”,不同階層的中國人為了挽救中國,

都在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A項正確;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

化程度,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BD表述的是消極影響,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D項;

洋務運動是中國開始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C項。故選A項。

6.據統(tǒng)計,甲午戰(zhàn)爭前,外資在華設有工廠192家,投資總額2000萬元;甲午戰(zhàn)爭后的1895—1913

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出現這

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強取得在中國投資辦廠的權利B.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

C.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被接受D.中國掀起“實業(yè)救國”熱潮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甲午戰(zhàn)爭后的1895—1913年間,外資在華新建廠礦達1366家,其多數資本在10萬元以上,

投資總額為10215.3萬元”并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zhàn)后,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華開設工廠,

從而大大促進列強在華投資的增加,A項正確;《辛丑條約》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排除B項;

材料主旨強調列強在華投資增加的原因,并不是強調“門戶開放”政策,排除C項;中國掀起“實業(yè)救國”

熱潮與“列強在華投資增加”這一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

7.有人認為:“甲午中日戰(zhàn)爭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中華民族覺醒和團結奮斗、振興中華的新起點。甲午

戰(zhàn)敗,中華民族岌岌可危,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厄勢,引起了社會思潮的急劇變化。”這一論斷是基于

甲午戰(zhàn)爭

A.引導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方向發(fā)生轉變B.推動了中國政治機構現代化轉型

C.使中國開啟了近代化的探索D.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3頁共88頁.

【答案】A

【詳解】

根據材料以及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同時

也標志著學習西方器物以救國的方法的破產,于是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尋找新的救國之路,即學

習西方的制度以救國,代表事件有戊戌變法,A項正確;1861年,總理衙門成立,標志著中國的外交

機構近代化,因此中國政治機構現代化的轉型是從1861年開始,排除B項;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是從洋

務運動開始的,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揭開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排除D項。故選A項。

8.1900年6月,八國聯(lián)軍進犯京津,清朝發(fā)布《對萬國宣戰(zhàn)詔書》。與此同時,南方多省督撫卻與英、

美等國簽訂《東南互保章程》,規(guī)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這表明()

A.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土崩瓦解B.列強侵華軍事與外交手段交替運用

C.清朝的統(tǒng)治根基遭到動搖D.清政府已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

【答案】C

【詳解】

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當清政府與英美列強宣戰(zhàn)的時候,南方多省督撫卻與列強達成“東南互保”協(xié)議,“上

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說明地方與清政府中央沒有保持同步,

使清政府的中央權威遭到削弱,統(tǒng)治根基遭到動搖,C項正確;清朝的統(tǒng)治已經土崩瓦解,不符合史

實,排除A項;列強侵華軍事與外交手段交替運用,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辛丑條約》簽訂,

清政府淪為列強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項。故選C項。

9.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tài)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孫中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B.同盟會極大地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C.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D.1911年發(fā)生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未能成功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極大地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fā)展”是對“同盟會”進行價值的評判,屬于歷史評價,

B項正確;而ACD是對歷史事件的真實、客觀的描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CD項。故選B項。

10.孫中山在《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吁》一文中寫道:“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

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也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

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顛覆……”他找到的解決辦法是

第4頁共88頁.

A.借助美國的力量解決中國問題B.宣傳維新變法,進行救亡圖存

C.學習西方,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D.進行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

【答案】D

【詳解】

依據“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也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

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我們恐怕這種支撐行為的本身反要加速起顛

覆……”和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作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領袖,認為應該推翻腐朽的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

為此他創(chuàng)建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發(fā)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和封建帝制,

成立了中華民國,D項正確;美國等西方列強并沒有真正支持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排除A項;以梁

啟超、康有為等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進行救亡圖存,但是迅速失敗,排除B項;以

李鴻章、曾國藩等為代表的晚清洋務派官員掀起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民用工業(yè),學習西方科學技術

以維護清朝統(tǒng)治,排除C項。故選D項。

11.“它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000多年歷史打上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該材料反映的

歷史事件()

A.根除了國民固有的封建思想B.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C.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D.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答案】D

【詳解】

根據“它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000多年歷史打上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可得出是指辛

亥革命,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D項正確;辛亥革命并沒有根除封建思想,

也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排除ABC項。故選D項。

12.下圖是民國時期的一幅漫畫《刀大殺人多,老猿百態(tài)》,漫畫主要描寫()

A.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復辟帝制

B.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

C.袁世凱解散國會

D.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

第5頁共88頁.

【答案】A

【詳解】

根據漫畫《到達殺人多,老袁百態(tài)》結合所學知識,這幅漫畫的作者意在諷刺袁世凱實行專制統(tǒng)治,

袁世凱上臺之后一再破壞共和,甚至公然復辟帝制,A項正確;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袁世凱解散

國會、袁世凱頒布《中華民國約法》與題干漫畫反映內容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

13.有人把中國近代的某個救國方案比喻成“開顱洗腦”。這個方案的影響是()

A.近代第一次思想啟蒙的運動B.是移風易俗的社會革新運動

C.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D.真正意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答案】C

【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開顱洗腦”指的是思想方面的啟蒙,結合“救國方案”可知這個方案應該是新文化運

動,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C項正確;近代第一次思想啟蒙的運動是戊戌變法,排

除A項;新文化運動不是進行移風易俗,更不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排除BD項。故選C項。

14.茅盾認為《新青年》封面圖案暗示著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羅斯必須緊緊團結,也暗

示著全世界無產階級必須團結起來的意思。該觀點反映出

A.興辦洋務成為知識分子的追求B.維新變法成為知識分子的共識

C.民主共和思想具有強大生命力D.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

【答案】D

【詳解】

依據“《新青年》封面圖案暗示著中國人民與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俄羅斯必須緊緊團結,也暗示著全世

界無產階級必須團結起來的意思”和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主義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提供了科學理論的指

導,而十月革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新文化運動后期一批知識分子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作為改

造中國的思想武器,因此該觀點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進一步的傳播,D項正確;興辦洋務是

19世紀中后期曾國藩、李鴻章等洋務派官員的追求,排除A項;19世紀末維新變法運動興起,但是迅

速歸于失敗,排除B項;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題干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

的傳播,排除C項。故選D項。

15.“痛毆賣國賊,火燒趙家樓。除奸不惜死,來把中國救。”青年學生,總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與辛

勤汗水書寫著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1919年,就是這樣一群學生揭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這個新時

代是()

第6頁共88頁.

A.資產階級革命時代B.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

C.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D.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

【答案】C

【詳解】

依據材料“1919年,就是這樣一群學生揭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并結合所學可知,描述的事件是1919

年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標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C項正確;五

四運動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是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期間,排除B項;2017

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排除D項。

故選C項。

16.構建時空坐標是提升學生時空觀念的有效途徑之一。下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這一單元

的時空坐標。其中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B.新文化運動C.五四運動D.中國共產黨誕生

【答案】C

【詳解】

根據關鍵信息“②1919”,“《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

的消息傳到北京。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fā)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五四運動爆發(fā)。

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在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

知識分子的努力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準備,五四運動成

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因此②代表的歷史事件是五四運動。C項正確;洋務運動開始于19世

紀60年代,排除A項;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并發(fā)表《敬告青年》一文,高舉

第7頁共88頁.

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掀起新文化運動,排除B項;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

生,排除D項。故選C項。

17.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會議要求黨的一切活動

都必須深入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領導和團結各界人民奮斗,并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對工人運動、婦女運

動和青少年運動提出了要求。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確立了扶助農工的政策B.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C.明確了民主革命的任務D.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原則

【答案】D

【詳解】

依據“會議要求黨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領導和團結各界人民奮斗,并第一次比較

完整地對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青少年運動提出了要求”可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廣

泛發(fā)動群眾的原則,D項正確;1924年國民黨一大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立了聯(lián)俄、

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排除A項;題干的主旨是中國共產黨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發(fā)動群眾,沒有體

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排除B項;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但是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

故選D項。

18.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原則。以下內容符合這一原則的是

A.鴉片戰(zhàn)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C.一五計劃的完成——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

D.香港、澳門回歸——標志著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徹底完成

【答案】B

【詳解】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之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

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以達到最終消滅階級,實現共產主義;主要任務是組織和

領導工人運動。選舉出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中共一大,宣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

一新。中國人民踏上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光榮道路,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壯麗

征程。B項正確;A項是《辛丑條約》的簽訂,排除A項;C項是三大改造,排除C項;香港、澳門

回歸只是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邁出的重要一步,排除D項。故選B項。

第8頁共88頁.

19.黃埔軍校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創(chuàng)立的著名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后來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第一期學員645人中有十分之一是共產黨人和共青團員。這說明國民革命運動

A.國共兩黨合作破裂B.軍隊由共產黨組成

C.由國民黨獨立領導D.由國共兩黨合作領導

【答案】D

【詳解】

根據“黃埔軍校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創(chuàng)立的著名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后來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可知國民革命運動是由國共兩黨合作領導的,D項正確;材料內容不能體現國共合作破裂,排除A項;

此時的軍隊不是由共產黨組成的,排除B項;國民革命運動是國共合作領導的,不是國民黨獨立領導

的,排除C項。故選D項。

20.毛澤東在《國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務》一文中說:“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合作,發(fā)動了一九二

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孫中山致力于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業(yè),在僅僅兩三年內就獲

得了巨大的成就。”文中“巨大的成就”是指()

A.新文化運動摧毀了封建禮教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C.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D.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

【答案】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指的是國民大革命,國民政府發(fā)動北伐戰(zhàn)爭,基本上推

翻了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全國實現了基本統(tǒng)一,B符合題意;新文化運動發(fā)生在1915年,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

線正式形成在1937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勝利在1949年,排除ACD;故選B。

21.《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1921-1949)評價說:“在中國革命處于嚴重危機的情況下,該會議的

及時召開,并制定出繼續(xù)進行革命斗爭的正確方針,使全黨沒有為極其嚴重的白色恐怖而驚慌失措,

重新鼓起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勇氣,從而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該會議”()

A.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

B.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

C.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D.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

【答案】A

【詳解】

第9頁共88頁.

根據“在中國革命處于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重新鼓起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勇氣”,結合所學可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

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jié)發(fā)動武裝起義。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

的著名論斷,A項正確;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排除B

項;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1935年遵義會議確立了

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

22.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請你設計一個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經過的下列重要景點的先后順序

應是

①遵義會議會址②瀘定橋③紅色首都瑞金④紅軍會師地會寧

A.③①②④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④②③①

【答案】A

【詳解】

根據所學,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1934年開始長征,大概過程是遵義會議

—四渡赤水(打亂敵人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

橋—翻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

結束。因此③①②④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

23.在抗日戰(zhàn)爭中,國共兩黨分別在正面戰(zhàn)場和敵后戰(zhàn)場作戰(zhàn),攜手合作共同筑起中華民族血肉長城,

贏得了抗戰(zhàn)最后的勝利。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對下圖地點所對應事件表述正確的是()

第10頁共88頁.

A.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B.粉碎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

C.打破日本迅速滅亡中國的迷夢D.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始

【答案】A

【詳解】

依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

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

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序幕。A項正確;平型關大捷

是全國抗戰(zhàn)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排除B項;淞滬會戰(zhàn)打

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fā)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排除C項;七七事變是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

開始,排除D項。故選A項。

24.1937年7月9日,紅軍全體將士致電蔣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開赴華北抗日。在

種種壓力下,9月,國民黨發(fā)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

材料說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得益于()

A.國共兩黨的積極配合B.民族意識的逐漸覺醒

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D.中國共產黨積極爭取

【答案】D

【詳解】

根據“紅軍全體將士致電蔣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國民黨發(fā)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

的國共合作宣言”可知,共產黨為促進國共合作積極爭取,D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國民黨積極促

進合作,排除A項;材料強調共產黨的努力,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涉及西安事變的

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第11頁共88頁.

25.近期的上海陷于新冠肺炎的困境之中,相信上海一定能快速戰(zhàn)勝新冠,因為上海是一座英雄的城

市,下列和上海有關的事件是()

①中國共產黨誕生②浦東開發(fā)區(qū)建立③國民黨一大召開④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詳解】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1990年上海浦東開發(fā)區(qū)建立;1937年在上海發(fā)生

四行倉庫保衛(wèi)戰(zhàn),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zhàn)的結束,①②④和上海有關,C項正確;1924年在廣州召

開國民黨一大,排除③,排除ABD項。故選C項。

26.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后,在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員會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中小學普遍開設近代世界

史與中國革命史課程,教材由馬克思主義史學小組編寫,涉及中國革命的任務、性質和動力等內容;

八路軍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戰(zhàn)士學習歷史。據此可知,當時()

A.馬克思主義引導了國民教育B.抗日根據地教育體系完備

C.歷史教育成為文化工作重心D.中共重視文化領域的抗戰(zhàn)

【答案】D

【詳解】

依據題干可知抗日戰(zhàn)爭時期抗日根據地中小學普遍開設近代世界史與中國革命史課程,教材涉及中國

革命的任務、性質和動力等內容,八路軍也要求所有干部和戰(zhàn)士學習歷史,可見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重

視通過歷史教育激發(fā)官兵和民眾的民族意識、革命意識等,由此得出中共重視文化領域的抗戰(zhàn),D項

正確;題干突出的不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而是突出歷史教育,排除A項;僅憑題干中抗日根據地重視

歷史教育,不足以得出教育體系完備,排除B項;題干沒有體現歷史教育和其他領域文化教育的比較,

無從得出歷史教育一定成為文化工作的重心,排除C項。故選D項。

27.“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成果就是解決了在一個人口

眾多、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開展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課

題。”(付麗、馮廣通《淺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chuàng)新軌跡》)材料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

次結合”的理論成果是()

A.毛澤東思想B.鄧小平理論C.“三個代表”重要思想D.科學發(fā)展觀

【答案】A

【詳解】

第12頁共88頁.

根據材料“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一次結合發(fā)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其成果就是解決了在一個

人口眾多、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東方大國,開展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的

新課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理論性的飛

躍,A項正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相結合的理論性飛躍,排除B項;.“三

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關于黨的建設的理論,不是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排除C項;科學發(fā)展觀是關于社

會主義建設的理論,也不是關于中國革命的理論,排除D項。故選A項。

28.毛澤東從領導秋收起義時不惜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率部上山;到江西蘇區(qū)時期發(fā)明“打得贏就打,

打不贏就跑”和“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zhàn)術,堅決反對“進攻路線”;一直

到抗日戰(zhàn)爭不顧多數領導人的意愿,堅持一切要先從保存武裝實力出發(fā),反對與日軍打陣地戰(zhàn)、運動

戰(zhàn),主張只打山地戰(zhàn)、游擊戰(zhàn),甚至不同意集中作戰(zhàn),要求部隊分散做群眾工作等等。毛澤東這樣做

是為了

A.創(chuàng)建中國人民解放軍B.激發(fā)農民參軍熱情

C.發(fā)展、壯大人民軍隊D.建設現代化的國防

【答案】C

【詳解】

根據題干“毛澤東從領導秋收起義時不惜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率部上山;到江西蘇區(qū)時期發(fā)明得贏就

打,打不贏就跑……”的游擊戰(zhàn)術,……堅持一切要先從保存武裝實力出發(fā),反對與日軍……要求部隊

分散做群眾工作等等”結合所學知識,毛澤東這樣做的目的減少不必要的犧牲,為了發(fā)展壯大人民軍隊,

C項正確;人民解放軍的稱謂第一次出現在1946年解放戰(zhàn)爭,題干體現的是秋收起義后和抗日戰(zhàn)爭中,

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農民參軍熱情,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秋收起義后和抗日戰(zhàn)爭中,屬于近

代,不涉及現代化國防,排除D項。故選C項。

29.根據下面一則電報,可以判斷中共中央的下一步行動是()

據目前形勢判斷,國民黨有在京(南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撒至浙贛路一帶的兩

可能,我們必須有應付此兩種可能的萬全準備。

——中共中央(1949年2月3日)

A.轉戰(zhàn)陜北,保存軍隊有生力量

B.戰(zhàn)略進攻,千里躍進大別山

C.戰(zhàn)略決戰(zhàn),發(fā)動三大戰(zhàn)役

D.渡江作戰(zhàn),將革命進行到底

第13頁共88頁.

【答案】D

【詳解】

根據材料“1949年2月3日”“國民黨有在京(南京)滬線組織抵抗及放棄該線,將主力撒至浙贛路一帶

的兩可能”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戰(zhàn)役勝利后,1949年初,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渡江戰(zhàn)役,將革命

進行到底,徹底推翻南京國民政府,這與電報內容相吻合,D項正確;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轉戰(zhàn)陜

北;1947年6-8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fā)動了三大戰(zhàn)

役;三者均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

30.1949年7月,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給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的信中寫道:“中國內戰(zhàn)不祥的結局超出美國政

府控制的能力,這是不幸的事,卻也是不可避免的。”信中“中國內戰(zhàn)不祥的結局”主要是指()

A.國民黨對陜北解放區(qū)和山東解放區(qū)重點進攻被粉碎

B.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開始了戰(zhàn)略進攻

C.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消滅國民黨軍隊主力

D.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

【答案】D

【詳解】

1949年7月此時國內內戰(zhàn)接近尾聲,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tǒng)治,

故“中國內戰(zhàn)不祥的結局”指的是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D正確;國民黨對陜北解放區(qū)和山東解放區(qū)重

點進攻被粉碎在1947年4月,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開始了戰(zhàn)略進攻在1947年6月,遼沈、

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發(fā)生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均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BC。故

選D。

3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進入了“黃金時代”,主要因為()

A.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掠奪

B.外國列強的棉紗在中國大量傾銷

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略戰(zhàn)爭

【答案】A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主要是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展開,它們在戰(zhàn)場上相互廝奪、疲于

奔命,使它們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和經濟掠奪能力大為減弱,而中國又是長期遭受帝國主義

第14頁共88頁.

掠奪與控制的國家,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壓制的中國民族工業(yè)來說,的確是一次

極好的發(fā)展機會。A項正確;“外國列強的棉紗在中國大量傾銷”不利于我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排除B

項;“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利于我國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排除C項;一戰(zhàn)期間,日本帝

國主義未對中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侵略戰(zhàn)爭,排除D項。故選A項。

32.創(chuàng)辦于上海的《萬國公報》對近代知識分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學者統(tǒng)計了其中發(fā)表的相關文章,

如下表:由此推斷()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

禁止纏足(篇)31117

興女學(篇)5617

紹外國婦女(篇)22922

A.民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婦女地位

B.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日趨重視

C.晚清政府允許知識分子言論自由

D.在知識界的猛烈抨擊下,清政府被迫革除封建陋習

【答案】B

【詳解】

根據材料“禁止纏足”“興女學”“紹外國婦女”等信息可知,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近代知識分子關注婦女禁

止纏足、發(fā)展女學及介紹外國婦女等方面的信息,說明隨著社會發(fā)展,知識界對婦女問題漸趨重視,B

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萬國公報》中近代知識分子關注婦女問題,沒有涉及民國政府提高婦

女地位的措施,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知識界對婦女問題的關注,但無法得出晚清政府是否

允許知識分子言論自由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知識界對婦女問題的關注,但沒

有強調知識界對婦女問題關注后產生的影響,無法得出清政府被迫革除封建陋習的結論,排除D項。

故選B項。

33.它標志著帝國主義國家與不斷增強的世界解放運動力量之間的力量對比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世界

革命的中心將轉移到東方——中國和東南亞,為社會主義國家體系的不斷形成做出了顯著的責獻。材

料中的“它”是指()

A.新中國的成立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15頁共88頁.

C.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D.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

【答案】A

【詳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世界革命的中心將轉移到東方——中國和東南亞”,為社會主義國家

體系的不斷形成做出了顯著的貢獻,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的成立的影響,1956年三大改造

完成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B項;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新中國還沒有建立,無法體現

“為社會主義國家體系的不斷形成做出了顯著的責獻”,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國的成立的影響,

排除D項。故選A項。

34.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全國各界群眾從1951年6月開始掀起全國規(guī)模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許多群

眾節(jié)衣縮食,積極捐款。到1952年5月底,全國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總額,約計可買戰(zhàn)斗機3710架。

這反映了()

A.中華民族凝聚力加強B.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D.中國已經完成了工業(yè)化

【答案】A

【詳解】

依據題干信息“全國各界群眾從1951年6月開始掀起全國規(guī)模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許多群眾節(jié)衣縮

食,積極捐款”“全國人民在一年中捐款的總額,約計可買戰(zhàn)斗機3710架”可知,為保家衛(wèi)國,中國進

行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表現出來高度的凝聚力,A項正確;1953

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外交逐步走向成熟,排除B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

中國才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C項;中國工業(yè)化開始于1953年,排除D項。故選A項。

35.熱播電影《長津湖》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zhàn)役中的長津湖戰(zhàn)役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志愿軍連隊為爭

取勝利,用青春和熱血捍衛(wèi)軍人榮耀的感人故事。劇中一閃而過的冰雕連是整個長津湖戰(zhàn)役中最令人

印象深刻的畫面。它生動詮釋了()

A.革命英雄主義精神B.敢為人先首創(chuàng)精神

C.偉大國際主義精神D.執(zhí)政為民奉獻精神

【答案】C

【詳解】

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國人民志愿軍為爭取勝利用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體現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詮釋了

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C項正確;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更多體現的是偉大國際主義精神,

第16頁共88頁.

A項不是最佳選項,排除;長津湖戰(zhàn)役,無法體現敢為人先首創(chuàng)精神、執(zhí)政為民奉獻精神,排除BD

項。故選C項。

3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面臨著嚴峻的內外無形勢:外部有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封鎖和威脅;內部

由于多年戰(zhàn)亂,經濟殘破,困難重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

A.召開政協(xié)會議和通過《共同綱領》B.實行一五計劃和開展三大改造

C.進行了抗美援朝和開展土地改革D.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

【答案】C

【詳解】

由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黨和人民政府為了鞏固新生人民政權,中

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開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

贏得一個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土地改革使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

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為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鞏固了新生的人

民政權,為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鋪平了道路,C項正確;召開政協(xié)會議和通過《共同綱領》是在新中國成

立以前完成的,排除A項;實行一五計劃和開展三大改造是在國民經濟基本恢復,人民政權得到鞏固

的基礎上進行的,排除B項;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進行的,排除D選。

故選C項。

37.“各個村子早已組成了沒收隊伍,在農協(xié)委員的率領下,在農民的簇擁下,興高采烈地涌向地主家

去,將耕牛、農具、家私、衣物通通沒收……鐮刀聲和人們的歡笑聲在田野中洋溢。歡笑聲不僅是因

為有一個好收成,而且主要是土地還了家,莊稼漢真的成了土地的主人。”該材料反映的歷史背景是

A.土地改革的開展B.三大改造的完成

C.實行人民公社化運動D.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答案】A

【詳解】

依據材料信息“歡笑聲不僅是因為有一個好收成,而且主要是土地還了家,莊稼漢真的成了土地的主人。”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

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A項正

確;1953-1956年進行的三大改造,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

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B項;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

第17頁共88頁.

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大躍進”和人民

公社化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

規(guī)律,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fā)生嚴重困難,排除C項;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激發(fā)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yè)生產和農民收

入均有很大提高,排除D項。故選A項。

38.“在這輪紅日(新中國)誕生之時,之前遺留下來的工業(yè)數量極少,且70%集中于東部沿海狹長地

帶……到了‘一五’期間,蘇聯(lián)援建的156項大型項目中80%設在了內地,694項重點工程中70%設在了

中、西部。”這說明“一五”計劃()

A.集中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B.工業(yè)體系全面建立

C.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yè)化D.工業(yè)布局得到調整

【答案】C

【詳解】

根據材料中的數據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工業(yè)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一五”期間的工業(yè)建設

中西酷部所占比重較大,這說明“一五”期間我國對工業(yè)分布偏向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作了調整,C項正確;

“集中力量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在材料并未體現,排除A項;“一五計劃”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初步建立起獨

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排除B項;“一五計劃”只是為國家工業(yè)化奠定了基礎,我國尚現社會主義

工業(yè)化,排除D項。故選C項。

39.以重工業(yè)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yè)化的鮮明特色,由于中國的工業(yè)化基礎十分薄弱,蘇聯(lián)式的工業(yè)

化道路能幫助中國在較短時期內快速建立全面工業(yè)化的基礎,將中國由自給自足的農業(yè)國轉變?yōu)楝F代

化的工業(yè)國。材料中的“這一時期”是()

A.土地改革時期B.“一五”計劃時期C.改革開放時期D.“大躍進”時期

【答案】B

【詳解】

根據題干“以重工業(yè)為核心是這一時期工業(yè)化的鮮明特色,由于中國的工業(yè)化基礎十分薄弱,……”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一五”計劃時期。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fā)展

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他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建立國家工業(yè)化和國防現

代化的初步基礎,B項正確;土地改革摧毀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

人,在經濟上、政治上翻了身,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排除A

項;改革開放時期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排除C

第18頁共88頁.

項;“大躍進”是在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思想影響下,片面追求工農業(yè)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不斷大

幅度地提高和修改經濟計劃指標,排除D項。故選B項。

40.下圖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示意圖。圖片反映的“1919年”“1936年”“1952年”出現三次高潮的共

同原因是()

A.辛亥革命的鼓舞B.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C.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D.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

【答案】D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1919年由于列強忙于一戰(zhàn),加之國民政府出臺相關支持經濟發(fā)展的政策,使得國民經

濟發(fā)展迎來短暫的春天;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和措施,以

穩(wěn)定財政、增加收入和鞏固統(tǒng)治,1935年以后就工業(yè)各行業(yè)而言,普遍出現了較好的發(fā)展局面;新中

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到1952年,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綜上可知,“1919年”“1936年”“1952

年”出現三次高潮的共同原因是政府經濟政策的調整,D符合題意;辛亥革命的鼓舞影響的是1919年

的民族工業(yè)發(fā)展,1919年、1936年中國社會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的壓迫是阻礙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因素,排除ABC。故選D.

41.下圖是現代畫家吳靜波在1956年創(chuàng)作的《競賽》,它再現了當時農業(yè)生產的場景。這幅畫反映了

()

第19頁共88頁.

A.農業(yè)合作社的集體生產B.土地承包經營后的豐收

C.人民公社社員的勞動D.生產大隊里的分工協(xié)作

【答案】A

【詳解】

1953-1956年,我國農業(yè)實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加入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材料中“1956年”“農

民集體勞動”可知是農業(yè)合作社的集體生產,A項正確;土地承包經營是1978年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

責任制,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是1958年,排除C項;生產大隊是人民公社下的基層管理組織,

排除D項。故選A項。

42.2022年3月的連云港“新冠肺炎、戴口罩、核酸檢測”成了熱門詞匯,1958年可能出現的熱門詞匯

是()

A.當家做主、合作化、抗美援朝B.代表大會、中國化、和平發(fā)展

C.階級斗爭、合作化、公私合營D.大煉鋼鐵、大躍進、人民公社

【答案】D

【詳解】

1958年我國開展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還開展了大煉鋼鐵運動,1958年可能出現的熱門詞匯

是大煉鋼鐵、大躍進、人民公社,D項正確;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合作化,1950-1953年抗美援

朝,排除A項;195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排除B項;1953年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

義工商業(yè)實行公私合營,排除C項。故選D項。

43.中華民族在近百年艱苦卓絕的偉大復興歷程中,通過“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與

富強。“中國新生”和“偉大轉折”分別是指()

A.新中國誕生,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B.新中國誕生,三大改造完成

C.新中國誕生,香港、澳門回歸D.新中國誕生,中共十五大召開

【答案】A

【詳解】

“中國新生”是指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偉大轉折”是指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A項正確;三大改造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不是富強的標志,排除B項;香

港、澳門回歸與富強無直接的關系,排除C項;中共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成為

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旗幟。與“偉大轉折”地勻,排除D項。故選A項。

44.下表是1977-1984年我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的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20頁共88頁.

豬牛羊肉(萬

年份糧食(萬噸)棉花(萬噸)油料(萬噸)農民收入(元)

噸)

197728272205402780117

19844073062611911541355

增幅(%)4420519698160

A.實行土地改革B.建立人民公社

C.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D.增強企業(yè)經營自主權

【答案】C

【詳解】

根據所學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農產品產量和農民收入增加,

C項正確;土地改革是1950年到1952年,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增強企業(yè)經

營自主權,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45.1988年后出現了“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現象,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跨越瓊州海峽,涌向海南,他們

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闖海人”。這一現象()

A.直接促成最大經濟特區(qū)的設立B.體現了國家政策強大的導向性

C.成為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受益者D.邁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

【答案】B

【詳解】

B.1988年海南成為經濟特區(qū),所以才有大量的人到海南去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反映出國家政策的強大導向作

用,B項正確;海南成為經濟特區(qū)是在1988年,并不是在1988年以后,排除A項;市場經濟體制的

改革目標是在1992年確立的,排除C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大,排除D項。故

選B項。

46.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

結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展現出強大、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體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

合的理論有()

①三民主義②毛澤東思想③鄧小平理論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第21頁共88頁.

【答案】B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實

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理論,②③④符合

題意,B項符合題意;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排除①,排除含有①的ACD項。

故選B項。

47.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共同點是()

A.都堅持實事求是B.都屬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都指導中國革命D.都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

【答案】A

【詳解】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堅持實事求是,A項正確;毛澤東

思想不屬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排除B項;C項只符合毛澤東思想,排除C項;毛澤

東思想不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排除D項。故選A項。

48.為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tǒng)一,中華

人民共和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實行

A.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B.政治協(xié)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社會保障制度

【答案】A

【詳解】

根據題干和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qū)實行的制度是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根據聚居

地的人人口多少和區(qū)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A

項正確;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制度,排除B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

政治制度,排除C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guī),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

托,為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保障的一種制度,與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的制度無關,排除D項。

故選A項。

49.香港中華廠商聯(lián)合會會長吳宏斌在報章撰文:22年來香港的GDP一直平穩(wěn)增長,2018年為2.66

萬億港元,較1996年升了超過一倍。香港長期保持繁榮的主要原因是()

第22頁共88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