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選擇性必修2歷史下冊月考試卷355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桶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這種“水輪”的使用A.開啟農具自動化的先河B.提高了農田抗旱的能力C.標志著灌溉技術的成熟D.使農業擺脫自然的束縛2、中國引進美洲作物,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馬鈴薯等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煙草、陸地棉等經濟作物,總數超過了20種。這些外來作物的引進對中國明清時期農業發展的影響不包括A.豐富了中國農產品種類B.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C.利于充分用地和養地D.提高農產品商業化程度3、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稱:“全球化是客觀現實,它顯示了在這個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們都是同一條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華的客艙,85%的乘客擁擠在不衛生的船艙里。很顯然,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難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達安全的港口。”這段材料無法揭示出A.全球化時代國家之間休戚相關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難以為繼D.全球化的潮流應該被抵制4、1832年,法國暴發霍亂。巴黎市政府于次年著手規劃地下管線系統,將下水道、自來水管道、壓縮空氣管、不同功能的電纜等線路整合起來,形成了解決地下管線鋪設問題的系統方案。這一做法()A.得益于工業革命的完成B.提供了現代城市規劃的范本C.阻斷了疫情的社區傳播D.提高了居民的公共衛生觀念5、公元前430年,一場瘟疫席卷雅典。雅典居民在疾病爆發初期就積極自救,但由于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新城區,沒有嚴格規劃標準,民居分布比較散亂,疾病防控難度很大,最終導致近1/4的居民死亡.由此可知,造成瘟疫難控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布局不合理B.防控措施不科學C.民主政治影響抉策效率D.公共活動助漲疫情擴散6、近代中國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陸續建造了洋行、商場等服務性建筑。這些建筑一般不建在老城區,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內,從而形成了新的市中心,如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天津的勸業場,南京的大行宮、新街口等。這反映了中國()A.近代城市發展不平衡性突出B.近代城市居住條件明顯改善C.城市服務以文化娛樂為導向D.近代城市化的殖民色彩濃厚7、千百年來,中國普通民眾日常所需外來物品甚少。19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驚奇地發現,鄰近天津的玉田,人們日常所需洋貨“至不可勝數”,甚至“飲食日用曰洋貨者,殆不啻十之五矣”。據此可知,晚清天津附近地區()A.民眾勤儉的消費觀受到沖擊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明顯C.民眾生活方式深受時局影響D.民眾對西方侵略的感受深刻8、從19世紀以來,中國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給排水管網,使得城內原有河道與水環境迅速退化及至消失。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代中國城市的變化反映了()A.“城市病”的急劇惡化B.城市發展受近代工業化影響C.列強侵略推動城市化發展D.近代城市化進程迅速的發展9、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安置房建設更加注重有高標準配套的交通網絡、水電、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文化廣場、球場、購物中心、社區診所等公共設施,有的還引進了便民超市等。據此可知A.經濟發展推動了城市化進程B.城市問題得到了有效的治理C.我國城市化實現了均衡發展D.城市建設注重以人為中心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___________者。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論述題(共4題,共32分)12、海洋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舞臺。

。時間。

歷史資料。

1831~1836年。

達爾文進行環球航行考察。

1840年。

利物浦至波士頓之間的輪船航班開通。

1858~1864年。

瑞典地質學家伊雷克先后對北極斯匹茲卑爾根島進行了3次考察;并繪制了詳細地圖。

1859年。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1869年。

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通。

1869年。

英國至印度海底電纜開通。

以“海洋與人類文明進步”為題,從上表中選擇恰當的材料進行論述。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巧克力現今風靡全球,可可則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已知最早食用可可的是中美洲的奧爾梅克人,其文化在公元前1200前后繁榮起來。他們依靠烘干、搗碎的可可豆來補充能量。隨后瑪雅人繼承了這個習慣,他們用搗碎的玉米和可可制成咸味的飲料。13世紀,阿茲特克人將瑪雅人置于他們的統治之下,并從他們那里學會了食用可可。阿茲特克人在可可飲品中加入辣椒及各種香料,創造出豐富多變的口感。美洲的“發現”給大西洋兩岸的飲食習慣都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墨西哥婦女和西班牙男子成婚或去給西班牙人當差,從而學會運用雙方的傳統食材和烹飪方法。殖民者習慣在可可中加入新傳入美洲的蔗糖或胡椒等調味,并將之稱為“巧克力”。巧克力引進西班牙后成為社會上層人士打發時間、擺闊、顯示身份地位的飲料,可可豆也成為美洲殖民地最主要的出口農產品之一。在世界貿易的驅動下,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17世紀中期,作為優秀航海家的荷蘭人,成功地從西班牙人手中奪走了可可的貿易壟斷;同一時期,巧克力征服了整個歐洲,人們在餅干、冰激凌、糖果中大量使用巧克力,專門飲用巧克力的餐具也應運而生。175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只“蓋爾德麻爾森”沉沒,當時該船只總共運載了22.5萬件來自中國的瓷器,其中巧克力餐具19535件,數量僅次于茶具。——摘編自[意]克拉拉·瓦達·帕多瓦尼、吉吉·帕多瓦尼《巧克力百科全書》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解讀巧克力(可可)的流行史。(要求:提取信息充分;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14、【新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現了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武漢、太原和洛陽等老城市也進行了擴建改造,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194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現了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武漢、太原和洛陽等老城市也進行了擴建改造,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1978年以后,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比重超過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1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為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相繼出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細,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加速發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設持續推進,城市區域分布更加均衡。——摘編自《經濟日報》

從上述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就所擬定論題進行簡要闡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論結合;總結和歸納準確、完整;解釋和分析邏輯清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6個百分點。目前,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大中小城市發展齊頭并進;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互促共進;新型城市蓬勃發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國城市的人口等級規模(1933—1936年)情況。

。人口規模(萬)

數量。

城市名稱。

大于200

1

上海。

100—200

4

北平;廣州*、天津*、南京*

50—100

4

漢口*;杭州*、青島*、沈陽*

20—50

18

成都;長沙*、大連*、濟南*、武昌、哈爾濱*、蘇州*、福州*、保定、開封、重慶*、南昌、無錫*、寧波*、長春*、鎮江*、溫州*、周口。

10—20

33

徐州*;揚州、南通、紹興、嘉興、蕪湖*、安慶、蚌埠*、景德鎮、沙市*、宜昌*、街陽、自貢、廈門*、汕頭*、佛山、昆明*、貴陽、威海*、濟寧*、煙臺*、太原、西安、漢中、蘭州、安東*、營口*、旅順*、錦州*、撫順、吉林*、張家口*、西寧。

5—10

29

常州;泰州、金華、街州、亳州、阜城、合肥、九江*、贛州、江門*、肇慶、南寧*、梧州*、唐山、山海關、濰坊、周村*、石家莊、鄭州*、洛陽、安陽、許昌、大同、遼陽*、迪化*、銀川、齊齊哈爾、歸綏*、包頭*

注:帶*為通商口岸城市。

——整理自沈汝生《中國都市之分布》從表中任選三個或三個以上人口等級規模不同的城市,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一個有關近代中國城市發展的觀點,并對其進行闡釋。(要求:明確列出城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2題,共6分)16、算一算,1911、1924年的鐵路總長(1924年全國鐵路總長1。2萬千米,其中大部分為外國人修建)分別占今天全國鐵路總長的百分之幾分析導致這種數據變化的原因。17、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結合所學知識,請回答:

(1)20世紀30年代;為了應對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點是什么?

(2)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滯脹”現象,各國紛紛采取怎樣的經濟對策?

(3)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領導人鄧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桶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可知,這里描述的是高轉筒車,這種灌溉工具的使用能夠節省人力,有助于提高農田的抗寒能力,B正確;A錯在“開啟”,排除;高轉筒車并不能作為古代灌溉技術成熟的標志,排除C;古代農業并不能擺脫自然的束縛,很大程度上依賴自然,排除D。2、B【分析】【詳解】

外來作物的引進豐富了中國農產品的種類,改變了農產品的結構,利于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故ACD正確,不符合題意;“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與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不符,故B錯誤,符合題意。故選B。3、D【分析】【詳解】

本題是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所帶來的問題,但是材料沒有反映全球化的潮流應該被抵制。D是錯誤的。所以選D。4、B【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可知,法國解決地下管線鋪設問題的系統方案,為其他近現代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參照和榜樣,B項正確;當時法國仍然處于工業革命期間,排除A項;這一做法是在疫情結束之后展開的,且對市民的公共衛生觀念沒有直接影響,排除CD項。故選B項。5、A【分析】【詳解】

根據“但由于老城區人口密度過大,新城區,沒有嚴格規劃標準,民居分布比較散亂,疾病防控難度很大,最終導致近1/4的居民死亡”可得出因為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防疫的難度,因此造成了瘟疫的蔓延,A項正確;BCD項都不是材料強調的是主要原因,排除BCD項。故選A項。6、D【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近代中國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陸續建造了洋行、商場等服務性建筑而是建在城市近旁新的地段內”,突出反映了近代中國受到列強殖民侵略的嚴重影響,帶有深厚的殖民色彩,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近代城市的不平衡性,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城市居住條件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不能看出城市服務的導向,排除C項。故選D項。7、C【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天津玉田一帶,人們日常所需的洋貨數量多、比重大,反映出晚清時期,天津附近地區和世界市場聯系增多,民眾生活方式深受時局影響,C項正確;民眾勤儉的消費觀受到沖擊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說明近代民眾生活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特征,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民眾對西方侵略認知和態度,排除D項。故選C項。8、B【分析】【詳解】

依據材料“新式馬路、鐵路、軌道交通、電線等各類近代設施成為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可以看出中國近代城市的變化部分,受到西方近代工業化的影響很深,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近代中國城市的發展,并不是弊端,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工業化對中國城市的推動,并不是列強侵略,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近代工業化對中國城市的影響,并不能得出近代城市化進程迅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9、D【分析】【詳解】

材料“更加注重有高標準配套的交通網絡、水電、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文化廣場、球場、購物中心、社區診所等公共設施”體現的是城市建設注重民生的改善,突出的理念是以人為中心,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經濟發展同城市化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材料與治理城市問題無關,排除B項;我國城市發展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二、填空題(共1題,共2分)10、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農業革命的最重要意義是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演變為食物生產者。故填空生產。【解析】生產三、判斷題(共1題,共2分)11、B【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二戰后,發展中國家取得民族獨立,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題說法錯誤,一戰改為二戰。四、論述題(共4題,共32分)12、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論證;理解和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回答時注意題目中二者的關系是相互的;因此在論述的時候要從兩個角度論述出二者的關系,一是海洋對人類文明的影響;而是人類文明進步對海洋的影響。并用相關的事例加以說明。

【考點定位】世界近代科學技術?進化論?進化論的影響;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工業革命?輪船、運河、海洋電纜。【解析】(1)①海洋考察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2分)例1:達爾文通過海洋考察擴大了視野;獲得了新知,寫出《物種起源》,提出優勝劣汰的生物進化論,對當時基督教的世界觀形成極大挑戰與沖擊。(2分)例2:伊雷克對北極進行3次科學考察,繪制出地圖,增進了人類對北極地區的了解。

②人類科技進步也推動了對海洋的利用與開發。(2分)例1:利物浦至波士頓之間輪船航班的開通,使工業革命成果應用于全球交通領域,有利于克服海洋的阻隔,促進了經濟發展,便利了社會生活。(2分)例2:英國至印度海底電纜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海洋對人類區域的阻隔,縮短了交往時間,有利于信息傳播。13、略

【分析】【詳解】

信息:根據材料“巧克力現今風靡全球;可可則是制作巧克力的最基本原料”以及巧克力傳播時間可以得出觀點:新航路開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明巧克力風靡全球。

解釋:根據材料信息,從巧克力的傳播過程、技術演變歷程以及其傳播和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發展之間的關聯展開。具體而言,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美洲先民對可可的利用已經較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開辟后,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流,可可以及相應的制作技術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而蔗糖胡椒等物種進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為人們所熟悉;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世界貿易得到發展,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進一步推動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使其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總之,新航路和世界貿易的發展,不同物種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風靡全球。【解析】信息:新航路開辟和世界貿易的發展推動明巧克力風靡全球。

解釋: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而可可是美洲特有作物,在新航路開辟之前,美洲先民對可可的利用已經較為充分,制成了接近于巧克力的食物。新航路開辟后,不同物種之間進行交流,可可以及相應的制作技術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而蔗糖胡椒等物種進一步改良了可可食物的口感,使得巧克力為人們所熟悉;隨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拓展,世界貿易得到發展,可可生產轉移到大面積的種植園,并從中美洲移植到加勒比海地區、印尼和非洲等地,進一步推動了巧克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使其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

總之,新航路和世界貿易的發展,不同物種的交流,使得巧克力風靡全球。14、略

【分析】【詳解】

示例:

論題:據材料“1978年以后;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為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相繼出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顯加快”可擬論題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論證:據材料“194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城鎮化率很低;據材料“1950-1957年,出現了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武漢、太原和洛陽等老城市也進行了擴建改造,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國民經濟恢復與“一五”計劃的實施,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據材料“1978年以后,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城鎮化進入新階段,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加速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并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重點轉向城市,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據材料“黨的十八大以后,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并結合所學可知,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據材料“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9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16個百分點”并結合所學可知,到2018年末,我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據所述可知,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國家政策是城鎮化重要的推動力量,城市群規模大,齊頭并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特色。【解析】示例:

論題: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

論證: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城鎮化率很低。隨著國民經濟恢復與“一五”計劃的實施,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重點轉向城市,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并重的新階段。到2018年末,我國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格局。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是城鎮化的基礎,國家政策是城鎮化重要的推動力量,城市群規模大,齊頭并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互促進是我國城鎮化的重要特色。15、略

【分析】【詳解】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本題要求選取中國近代的部分城市闡述有關城市發展的特點。如選擇上海、廣州、漢口和廈門,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些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通商口岸,而且發展較快,由此得出論點為近代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城市發展較快。結合鴉片戰爭后部分城市的開放和被迫開放城市的地理位置、發展狀況等信息展開闡述,言之有理即可。選擇其他城市總結其他論點,結合所學展開闡述,言之有理亦可。【解析】示例1:城市:上海;廣州、漢口、廈門。

觀點:近代中國開放的通商口岸城市發展較快。

闡釋: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陸續開放了許多通商口岸,如上海;廣州、廈門、漢口、南京等地。這些通商口岸在外國勢力的入侵下,自然經濟解體早且快,客觀上推動了當地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列強侵略的同時,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也傳入通商口岸,促進了當地社會發展。因此,西方國家的侵略客觀上推動了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

示例2:城市:上海;廣州、杭州、長沙、蕪湖。

觀點:近代中國沿海城市比內陸城市發展快;城市化從東向西不斷推進。

闡釋:鴉片戰爭后;中國沿海城市如上海;廣州、杭州等地因為被開放為通商口岸而發展較快,再加上原有的經濟基礎較好,近代工業在這些地方較早創辦,因此城市人口增長快,城市化進程快。而內陸城市如長沙、蕪湖雖被開辟為通商口岸,自然經濟解體緩慢,且原有經濟基礎不如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其人口增長慢,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所以,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呈現出沿海城市的發展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