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牛津譯林版選擇性必修3語文上冊月考試卷296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A.忠而被謗B.故內惑于鄭袖C.是以見放D.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中國科技大學研制了我國首臺具有體驗交互功能的美女機器人“佳佳”,不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龐,還能像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B.村委會班子認為,在現代化形勢下,財富的充足和可持續增長需要以知識的充實為前提,要讓村民真正富起來,關鍵在于知識起決定性作用。C.真理標準問題在討論以前,《人民日報》和不少報紙以及社會輿論已經就教育上“兩個估計”問題、所謂“文藝黑線”問題等,強烈地提出撥亂反正的要求。D.“金磚峰會”已走過10年,集中代表著廣大新興經濟體利益的“金磚五國”在這十年來脫穎而出,加速發展,是實實在在的南南合作主力軍。3、下列加點詞的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A.天下云集響應,嬴糧而景從贏:擔負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人事:人的事情B.蒙故業,因遺策蒙:繼承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C.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山東:太行山以東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仇讎:仇人D.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喜愛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從事:官名,這里泛指一般屬官4、下列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①非及鄉時之士也②百有余年矣③逸豫可以亡身④乃幽武置大窖中⑤爾其無忘乃父之志⑥流血漂槽⑦畔主背親A.①②④⑦B.②⑤⑦C.①③⑤D.②⑥⑦5、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履:鞋子B.然后踐華為城踐:踏C.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信:可靠D.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斬:砍下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離騷者,猶離憂也B.齊與楚從親C.被發行吟澤畔D.明道德之廣崇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天下云集響應②外連衡而斗諸侯③憂勞可以興國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⑥序八州而朝同列⑦一夫夜呼⑧函梁君臣之首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B.①⑦/②⑥⑧/③④/⑤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D.①⑦/②③⑥/④⑧/⑤評卷人得分二、其他(共7題,共14分)8、閱讀《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理解什么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二者有什么區別?9、解釋下列加點字。

因。

欲因此時降武_______

君因我降_______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_______10、一詞多義。

亡。

(1)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__________

(2)追亡逐北,伏尸百萬__________

(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__________

(4)吞二周而亡諸侯__________11、指出下列句中多義詞的含義。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_______

以三矢宗而告之曰_______

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12、請補足下列省略句的省略成分。

①威振四海完整句子為:________________

②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完整句子為:________________13、寫出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及意義。

①甕牖繩樞之子甕:____________繩: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云集響應云:_____________響:______________

③贏糧而景從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序:____________________14、根據拼音寫漢字。

⑦(lù)賄______(luò)_______繹不絕(luò)______陽紙貴。

⑧(sòu)干______(shù)______口(sù)____________落下。

⑨(péng)______蓽生輝(péng)______車。

⑩(rú)______動(rú)耳______目染評卷人得分三、古代詩歌閱讀(共1題,共2分)15、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問題。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其二】高適古鎮青山口,寒風落日時。巖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出塞應無策,還家賴有期。東山足松桂,歸去結茅茨。【注釋】①青夷軍,唐戍邊軍隊。此詩歌是四十七歲的高適送兵往青夷軍,歸途入居庸關時所作,他曾到邊塞尋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東晉謝安在時局混亂時退居東山,相機而作。

(1)前兩聯描繪了怎樣的景象?有何作用?

(2)后兩聯抒發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評卷人得分四、句子默寫(共1題,共3分)16、古詩文默寫。

(1)四圍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2)世人皆濁,____________?眾人皆醉,________________?

(3)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_______________。

(5)漁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陣驚寒,______________。評卷人得分五、現代詩歌閱讀(共1題,共2分)17、下面這首小詩在網絡上被許多人轉發、推薦。請品讀該詩,說明其被推薦的理由。要求:寫3點理由,字數60字左右。一碗油鹽飯佚名前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有一碗油鹽飯。昨天,我放學回家,鍋里沒有一碗油鹽飯。今天,我放學回家,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媽媽的墳前。評卷人得分六、語言表達(共3題,共27分)18、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的句子的序號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①流行語的變遷與時代發展休戚相關。②從“互聯網+”到“區塊鏈”,③一次又一次的技術革新不斷增加著生產生活的疆域。④從“港珠澳大橋”到“兩彈一星”,⑤中國科技的跨越式發展,成為新中國70年輝煌歷程的生動注腳。⑥流行語持續更新,歸根結底是因為時代在變化、國家在發展的因素。⑦流行語選擇愈多樣、變化愈快速,⑧越說明我們這個時代充滿了進步的多樣性,⑨越說明中國具有發展的無限可能。19、某中學開展辯論賽,假如你是反方參賽隊員,請針對下面正方的說法,寫兩個反問句,把反方的話補充完整。正方: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那么請問:難道出身卑微,行事多有違德之處,但最終一統天下的劉邦不是英雄嗎?難道為奪皇位,不惜殺死同胞兄弟,卻察納雅言,勤政愛民,開創“貞觀之治”的李世民不是英雄嗎?反方:如果以成敗論英雄,那么請問:20、根據下列句子的語境選詞填空。

①該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集保稅展示、商品交易物流倉儲、通關服務于一體,__________10月份已吸引來自26個國家的400多個品牌;2500多種單品入駐。(截止/截至)

②馬克思和恩格斯是世界上為了崇高事業共同合作的__________。(典范/典型)

③她從不刻意__________自己;有一種純樸自然之美。(裝飾/妝飾)

④凡是看過金山野柳海岸奇石的人,莫不驚嘆大自然__________的奇妙!(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D【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判斷文言句式的能力。

A項;被動句,“被”表被動;

B項;被動句,“于”表被動;

C項;被動句,“見”表被動;

D項;定語后置句,應為“察察之身”。

故選D。2、D【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項;偷換主語,應將“研制了”改為“研制的”,或者在“不僅”前加上“佳佳”;

B項;“關鍵在于知識起決定性作用”句式雜糅;可改為“關鍵在于知識”或“知識起決定作用”;

C項;中途易轍,可將“在”放到句首。

故選D。3、B【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的理解能力。

A項;“人事:人的事情”解釋錯誤,應改為“人的作為”;

C項;“山東:太行山以東”解釋錯誤,應改為“崤山以東”;

D項;“愛:喜愛”解釋錯誤,應改為“吝惜”。

故選B。4、B【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通假字意思的能力。

①鄉;同“向”;②有,同“又”;⑤無,同“毋”;⑦畔,同“叛”。故①②⑤⑦含有通假字。

故選B。5、A【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履至尊而制六合”意思是“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履”;名詞作動詞,登上。

故選A。6、D【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象的理解能力。

A.“離”同“罹”;遭遇,遭受。

B.“從”同“縱”;合縱。

C.“被”同“披”;披散。

D.沒有通假字。

故選D。7、D【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

①云;名詞活用作狀語,像云一樣。

②斗;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斗爭。

③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興盛。

④履;名詞活用作動詞,登上。

⑤小;形容詞活用作動詞,變小。

⑥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⑦夜;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夜晚。

⑧函;名詞活用作動詞,用匣子裝。

綜上;①⑦名詞作狀語,②③⑥動詞的使動用法,④⑧名詞用作動詞,⑤形容詞用作動詞。

故選D。二、其他(共7題,共14分)8、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由文中“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可知,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產生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由文中“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可知,在實踐中人們對于某種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復了多次,經過大腦的思考,把認識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這樣就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對事物的本質有了認識,這就是理性認識。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

一是對象不同,前者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后者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二是特點不同,前者以直接感受為特點,后者以抽象性、間接性為特點;三是內容不同,前者以事物的現象為內容,以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四是形式不同,前者包括感覺、知覺和概念三種形式,后者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解析】①感性認識: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產生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在實踐中人們對于某種事物的感覺和印象反復了多次,經過大腦的思考,把認識推進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這樣就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對事物的本質有了認識,這就是理性認識。

②區別:感性認識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現象和外部聯系。它以直接感受為特點,以事物的現象為內容,包括感覺、知覺和概念三種形式。理性認識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系。它以抽象性、間接性為特點,以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9、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意思和用法的能力。

“因”的用法如下:介詞;趁機,通過,依照;連詞,于是,就;動詞,依靠,沿襲。

“欲因此時降武”意思是“想借這個機會使蘇武投降”;“因”,介詞,趁。

“君因我降”意思是“你通過我而投降”;“因”,介詞,通過。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意思是“于是眼淚直流,浸濕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因”,連詞,于是。【解析】①.介詞,趁,趁機②.介詞,經由、通過③.連詞,于是10、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1)河曲智叟亡以應;意思是“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應”。亡:副詞,無,沒有。

(2)追亡逐北;意思是“追逐逃兵和敗逃的軍隊”。亡:動詞作名詞,敗逃的軍隊。

(3)秦無亡矢遺鏃之費;意思是“秦國沒有丟掉一支箭花費一支箭頭”。亡:動詞,丟失。

(4)吞二周而亡諸侯,意思是“吞并東西兩周并且滅掉了諸侯”。亡:動詞,滅亡,滅掉。【解析】①.副詞,無,沒有②.名詞,敗逃的軍隊③.動詞,丟失④.動詞,滅亡,滅掉11、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①告;動詞,祭告。句子譯為:(莊宗)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在祖廟祭告。

②告;動詞,告訴。句子譯為:拿三支箭賜給莊宗并告訴他說。

③告,動詞,稟告。句子譯為:把箭還給先王,把成功的消息稟告先王。【解析】①.動詞,祭告②.動詞,告訴③.動詞,稟告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句子意思是“威風震懾到四海”;“四海”是地點,動詞“振”后省略“于”,“于”起到引起動詞關涉對象的作用。完整句子是:威振(于)四海。

②句子意思是;“出身于戍卒的隊伍,崛起于阡陌縱橫的田間”。動詞“躡足”和“倔起”后省略了“于”,完整句子是: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點睛】

【解析】①.威振(于)四海②.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倔起(于)阡陌之中13、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實詞的活用類型及意義。

①“甕”“繩”本意都是名詞;后面分別加“牖”(窗戶)和“樞”(門樞),“甕牖繩樞之子”句子意思是用破甕做窗戶,用草繩系門樞的人家的子弟,其中“甕”,名詞作動詞,用破甕做;“繩”,名詞作動詞,用繩子系。

②“天下云集響應”句子意思是;天下的人像云一樣聚集像回響一樣響應。“云”名詞,用在動詞“集”前表示情態特征,譯為“像云一樣”,名詞作狀語;

③“響”名詞;回響,用在動詞“應”前表示情態特征,譯為“像回響一樣”,名詞作狀語。

④“贏糧而景從”句子意思是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跟從。“景”通“影”;在這里用在動詞“從”前表情態特征,譯為“像影子一樣”,名詞作狀語。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意思是;給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序”,名詞,次序,在這里用作使動詞,使有序,給按順序排列座次。

【點睛】【解析】【小題1】名詞用作動詞;以破甕做;

【小題2】名詞用作動詞;以草繩系。

【小題3】名詞作狀語;像云一樣。

【小題4】名詞作狀語;像回聲一樣。

【小題5】名詞作狀語;像影子一樣。

【小題6】名詞用作使動詞,安置使有序14、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考生識記字音字形的能力。

賂:形聲,讀作lù,賄賂,用財物買通別人。絡:形聲,讀作luò,絡繹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洛:形聲,讀作luò,洛陽紙貴,來稱譽某種著作流傳很廣。嗽:形聲,讀作sòu,嗽干,干咳嗽。漱:形聲,讀作shù,漱口,利用液體含漱從而清潔口腔的方法。簌:形聲,讀作sù,簌簌落下,形容流淚時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蓬:形聲,讀作péng,蓬蓽生輝,某事物或人使寒門增添光輝。篷:形聲,讀作péng,蓬車,有頂的貨車。蠕:形聲,讀作rú,蠕動,指爬行的昆蟲,泛指像蟲類爬行一樣地動。濡:形聲,讀作rú,耳濡目染,經常聽到看到,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解析】①.賂②.絡③.洛④.嗽⑤.漱⑥.簌⑦.簌⑧.蓬⑨.篷⑩.蠕?.濡三、古代詩歌閱讀(共1題,共2分)15、略

【分析】【詳解】

(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景象及作用。立足文本前兩聯;首聯既點明了詩人觀察的時間和地點,也是對環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頷聯寫詩人看到的景象,峰巒高聳;冰雪凄迷、路途艱險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艱難之狀,暗示了詩人對自己的仕途絲毫看不懂前景,感到無可奈何。

(2)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常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頸聯總結此次出塞的收獲,詩人看到時局混亂、陰暗,良臣進階無路,因此失分失望、憤懣,想到了暫居家中以修身養性。尾聯追述先賢在時局混亂時退居草莽,相機而作的故事。

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解析】(1)描繪了冬日傍晚的居庸關寒風呼嘯;峰巒高聳、冰雪凄迷、路途艱險的景象。交代了時間、地點;渲染了荒寂、凄冷的氛圍,暗示了詩人前途渺茫的悲涼心境。

(2)①對此次出塞找不到安邊之策的失望。(不能施展抱負的無奈)②歸家有望的喜悅。③暫且歸隱,等待時機報效朝廷的愿望。四、句子默寫(共1題,共3分)16、略

【分析】【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

這是一道直接對應的默寫題,學生只需在背誦的基礎上一一對應即可。但是要注意難寫字如“臆、淈、啜、醨、坳、蠡”等的寫法;要注意音近字的寫法,不可將答題空6中的“舒”誤寫為“抒”,不可將答題空7中的“覆”誤寫為“復”,不可將答題空10中的“衡”誤寫為“橫”;還要注意形近字的寫法,不可將答題空4中的“哺”誤寫為“浦”,不可將答題空10中的“浦”誤寫為“哺”。【解析】①.一鞭殘照里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③.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④.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⑤.退而論書策⑥.以舒其憤⑦.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⑧.水淺而舟大也⑨.響窮彭蠡之濱⑩.聲斷衡陽之浦五、現代詩歌閱讀(共1題,共2分)17、略

【分析】【詳解】

此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能力。這類題;首先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詩歌,理解詩歌關鍵意象,充分理解詩歌內容及情感。繼而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知識儲備,具體分析作品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本詩是一首現代詩;共有3個詩節,10行,卻能被許多人轉發;推薦。從內容上,詩歌敘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母親在世時,每天為我炒“一碗油鹽飯”,母親去世后,就沒有了這碗“油鹽飯”,我懂事后,想念母親,炒了“一碗油鹽飯”放在母親的墳前。時間前后相承,“前天”“昨天”“今天”,內容層層鋪墊,感情逐層深入。從表現手法上,這首小詩,語言樸素,都是日常口語;意象單純,“一碗油鹽飯”;但意蘊豐富,把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愛,表現得生動可感。同時,這首詩,詩行整齊,結構勻稱,具有視覺美感。

【點睛】

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題,要遵循以下答題步驟:①明確說出運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借古諷今、抑揚、想象、聯想、渲染、象征等);②結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找到能體現該手法的關鍵詩句,并進行描述性說明);③分析運用的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了什么主旨)。【解析】①簡單的敘事,再現日常生活的細節,真摯感人。②時間前后相承,內容層層鋪墊,感情逐層深入。③語言樸素,意象單純,內涵豐富。④詩行整齊,結構勻稱,具有視覺美感。六、語言表達(共3題,共27分)18、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處,“休戚相關”指彼此間禍福互相關聯,而這里是強調流行語的變遷與時代發展關系緊密,不存在禍福,應改為“息息相關”;“息息相關”指呼吸相關聯,形容關系密切。第③處,“增加疆域”搭配不當,應將“增加”改為“拓展”。第④處,“從‘港珠澳大橋’到‘兩彈一星’”不符合時間順序,應改為“從‘兩彈一星’到‘港珠澳大橋’”。第⑥處,“是因為的因素”結構混亂,應刪去“的因素”。【解析】①“休戚相關”改為“息息相關”;③“增加”改為“拓展”;④“從‘港珠澳大橋’到‘兩彈一星’”改為“從‘兩彈一星’到‘港珠澳大橋’”;⑥刪去“的因素”。19、略

【分析】【詳解】

本題主要考查語言表達的能力。寫辯詞時要注意緊扣論題,有針對性地展開議論,要求思路明晰,邏輯嚴密,所選材料典型,論證有力。為增強語言的表現力,有時還可根據需要運用一些常見的修辭手法。作答時,需要根據正方的觀點進行回擊。如對方辯友只將以成敗論英雄看做是一種衡量英雄的標準,可是沒有看到他背后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觀。英雄總是具有以下品質:才能勇武過人,不怕困難,不顧自己,為人民利益而斗爭等。可舉兩個符合邏輯的事例,并且用反問的句式進行辯駁。【解析】示例一:難道垓下被圍;自刎烏江,但重情重義;寧死不屈的項羽不是英雄嗎?難道革除弊政,銳意改革,但以新法被廢結局的王安石不是英雄嗎?

示例二,難道勾結宦官,矯詔害死太子而身登皇位的秦二世是英雄嗎?難道勾結外敵,以莫須有罪名誣陷岳飛卻得保高官的秦檜是英雄嗎?20、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