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題三天下一統——秦漢時期的國家治理和經濟政策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時期,也是中國經濟制度與大一統國家治理的重要轉折點。在這個時期,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建立了強大的中央集權制度,而漢武帝則進一步鞏固了這一制度,并使之得以推廣。秦漢時期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些制度和措施不僅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也奠定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礎。政治(1)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朝議制度,文書行政,以法為教,上計制;秦律,戶籍與賦役制度,鄉里及什伍組織。(2)西漢: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漢承秦制且有損益;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中外朝制,“推恩令”,察舉制,設刺史,編戶齊民;尊崇儒術、春秋決獄。(3)東漢尚書臺權力擴大,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清議與黨錮之禍經濟(1)農業與手工業:鐵犁、牛耕推廣,重視水利興修與灌溉,東漢豪強地主發展莊園經濟;手工業技術進步(提花機、水排)。(2)貨幣與賦稅:秦朝統一貨幣與度量衡,漢武帝加強經濟控制(鑄幣權收歸中央,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征收財產稅等)。(3)交通:秦朝修馳道、直道、五尺道等構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靈渠。(4)基層管理:漢代建立常平倉制度和疫病救治機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1)民族關系:秦朝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越族,置郡管轄,加強對西南夷管轄;漢朝與匈奴和親、戰爭,設河西四郡,后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東北設護烏桓校尉,北方和西域屯田。(2)中外交流: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逐步形成;東漢時倭國使臣來朝;漢字傳入朝鮮、日本等考向一秦漢“大一統”及國家治理命題點1:秦朝文書制度1.(2024·甘肅高考)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命題點2:西漢郡國并行制2.(2024·湖南高考)據史料記載,秦人“畏有司而順”,楚人“好游俠”“易發怒”。秦末,六國舊地都出現了反秦斗爭,其中楚地聲勢最大,反應最為激烈。這可用于()A.證實秦對楚地的統治最為嚴苛B.說明秦楚之間文化沖突無法彌合C.證明秦朝的制度不適用于楚地D.解釋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的原因命題點3:兩漢中外朝制度3.(2024·浙江1月選考)史載:“(西)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斷獄),是為五曹。”由此可知()A.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B.漢成帝開始設立中朝削弱相權C.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D.尚書仆射控制中朝威脅到皇權命題點4:秦漢大一統4.(2023·江蘇高考)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漢獻帝的名義下詔恢復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國并于冀州”,裁撤本為孫權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將全國州數始終維持在九個。曹操復古改制的實踐體現了()A.魏國在三國中占據優勢B.大一統思想的歷史傳承C.東漢朝廷政令執行通暢D.地方行政層級持續變化【滿分點悟】1.關鍵詞語如第1題:材料明確說明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為“式”。由此可知“式”的推行說明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2.思維邏輯如第2題。材料強調秦朝百姓因害怕官吏而順從,楚人好打抱不平、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點。因此,漢初統治者應吸取這一教訓,考慮到各地風土人情與歷史文化的差異,因地制宜,實行不同地方治理制度和措施,從而推行了郡國并行制。3.時空觀念如第3題:本題極易錯選A、B兩項。但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不是漢成帝時期,而是在東漢光武帝時期;中朝的設立也不是在漢成帝時期,而是在漢武帝時期。4.概念不清如第4題:九州一般代指中國,而“九州共貫”則形容中國大一統。曹操以漢朝天子的名義恢復天下九州的建制,并且裁撤了地處偏遠的交州,意在加強中央權力,實際上是在宣告漢朝天下一統的大一統思想。1.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文書發揮著重要作用,秦政權制定“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故選C項;“式”指的是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與統一度量衡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化,與秦推行嚴刑峻法統治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秦朝各級官僚機構都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只憑材料中文書格式的規范化,不能得出“地方治理日趨完善”,排除D項。2.解析:選D。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秦人和楚人由于各自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秦末戰爭中,楚地反秦聲勢最大,表明秦統一全國后,各地區之間的文化沖突無法在短時間內彌合,因此,漢初統治者吸取這一教訓,尊重各地區文化差異,推行郡國并行制,故選D項;材料沒有將秦朝在楚地的統治與其他地區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最為嚴苛”的結論,排除A項;后來的歷史發展證明秦楚之間的文化是可以彌合的,排除B項;秦朝的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不能簡單地說不適用于楚地,而是秦朝的統治方式在楚地未能充分考慮當地的情況,排除C項。3.解析:選C。據材料“尚書五人”“常侍曹(主公卿)……后又置三公曹(主斷獄)”可知,五曹分別負責各項具體事務,由此可知,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故選C項;東漢光武帝將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與材料“(西)漢成帝”不符,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以削弱相權,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中朝是為加強皇權而設立的,且材料主要涉及五曹的職能,沒有對皇權形成威脅的相關描述,排除D項。4.解析:選B。據材料“恢復古代九州之制”“將全國州數始終維持在九個”可知,在地方豪強割據的東漢末年,曹操以漢朝天子的名義恢復天下九州的建制,并且裁撤了原本孫權控制的交州,意在加強中央權力,宣告漢朝天下一統的大一統思想,故選B項;魏國建立于公元220年,213年尚且處于東漢時期,排除A項;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地主割據,中央集權遭到削弱,社會局勢動蕩,很難保證朝廷政令的通暢,排除C項;東漢時期基本保持了州、郡、縣三級制的地方行政層級,材料也并未提及其他行政層級的變化,排除D項。1.秦漢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1)“大一統”的觀念認同:秦朝建立后,廢分封行郡縣,奠定了“大一統”中央政權的政治制度基礎,“大一統”的觀念逐漸形成。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統”得以鞏固和發展。此后,“大一統”逐漸發展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2)“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秦漢時期是一個由文化多元到逐漸走向文化思想相對統一并確立社會主導思想的時期。秦漢時期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不僅很快實現了“書同文,行同倫”的理想,且漢代尊崇儒術,以儒家思想統一國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從此,統一的文化思想、統一的道德倫理和統一的心理素質,即統一的價值體系在中華民族中形成。2.周秦之際國家治理的六大變化統治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權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專制獨裁的“皇帝制”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諸侯國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政治體制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員,從而形成官僚政治權力主體由貴族到官僚。國家權力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職業官僚掌握選官制度皇帝任免調遣并有任期限制的選官制(軍功爵制)取代了世襲的世卿世祿制文書政治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行政,有嚴密的文書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郵驛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并形成了嚴密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證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從而提高了國家的治理能力3.漢代政治的突出特色(1)布衣將相: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人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被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2)重視母族親屬關系: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臨朝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3)儒士受到重用: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是并不排斥儒學。后來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4)地方勢力強大: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角度1:秦的統一1.(2024·廣東佛山二模)下表為秦國歷史上的部分君主。這反映了秦的統一()稱號在位時間重大事件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率兵救周有功,被賜封,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穆公公元前659—前621年滅掉西方戎族12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公元前36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逐漸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秦王嬴政公元前247—前221年滅六國,一統天下A.受益于法家思想的指導B.緣于數代秦王勵精圖治C.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D.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解析:選B。據材料“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可知,秦國興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反映了秦國逐漸強大,據材料“逐漸使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最強大的諸侯國”可知,商鞅變法,國富民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最終由嬴政“滅六國,一統天下”,說明秦的統一是數代秦王勵精圖治的結果,故選B項;法家思想產生于戰國時期,“秦襄公”與“秦穆公”沒有得到法家思想的指導,排除A項;秦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但材料強調歷代秦王建國立制的歷程,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秦統一全國,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排除D項。角度2:漢代大一統2.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讓刺史以“秩六百石”而監察兩千石的郡太守、諸侯王國相。同時,又明確規定“以六條(皇帝詔令中規定的六條監察內容)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察)”。漢武帝這一系列舉措有助于()A.提高朝廷行政效率B.削弱郡國行政權力C.擴大封建統治基礎D.穩固大—統的局面解析:選D。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武帝一方面利用刺史強化對郡太守和諸侯王國相的監督,同時嚴格限定刺史的監察權限,防止刺史濫用權力,以此穩固大一統的局面,故選D項;漢武帝推行刺史制度的目的是監察地方,而不是提高朝廷行政效率,排除A項;刺史負責監察,并未削弱郡國的行政權力,排除B項;材料中漢武帝的舉措與擴大封建統治基礎無必然聯系,排除C項。角度3:西漢社會風氣3.(2024·山東濰坊二模)《后漢書·西南夷列傳》載:“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據此可知,西漢()A.民族政策較為靈活B.華夏認同觀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風備受推崇D.宮廷生活追求奢靡享樂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西漢時期對巴渝人勇猛特質的欣賞、對巴渝舞軍事寓意的肯定,及對這種舞蹈在宮廷與民間的推廣,說明當時社會對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選C項;材料體現了漢高祖對巴渝舞的接納和推廣,未提到西漢的對巴渝地區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據材料“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可知,巴渝舞傳入中原地區,未涉及巴渝地區人民對華夏文化的深度認同或主動融入,排除B項;巴渝舞的流行體現的是一種精神的號召力,而非財力的浪費,“宮廷生活追求奢靡享樂”的信息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考向二秦漢時期的經濟命題點1:秦朝耕戰政策1.(2024·湖北高考)《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A.相權挑戰皇權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命題點2:漢武帝重農抑商政策2.(2022·湖南高考)漢武帝南征北伐,東巡西幸,奢靡無度,致府庫告竭,遂用聚斂之臣,“至于賣爵、更幣、算車船、租六畜、告緡、均輸、鹽鐵、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遺,獨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舉()A.體現以農為本B.服務于漢初戰事C.意在藏富于民D.解決了財政危機命題點3:鹽鐵官營3.(2022·天津高考)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滿分點悟】1.邏輯固化如第1題,提及秦朝往往想到秦朝的暴政,從而錯選C項,但通過閱讀材料可知,不讓官吏在春夏農忙時節以重稅和勞役干擾百姓的農業生產,反映了秦朝對農業生產保護的重視和對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政策的延續和繼承。2.關鍵詞語如第2題:“獨于田租不敢增益”體現了漢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說明當時堅持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3.過度推斷如第3題:“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屬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但不能據此得出朝廷過度干預經濟的結論,過度用兵和巡游賞賜造成國家財政沒有根本好轉,并不是干預經濟造成的資源枯竭;鹽鐵官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不能簡單評價為“不合時宜”。1.解析:選B。材料描述的是秦朝時期丞相發布的一項命令,即禁止地方官吏在春夏農忙時節以繁重的徭役剝奪百姓的農時,并對不遵守這一命令的官吏進行處罰,且處罰的物品是甲胄,體現了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和對秦國耕戰國策的延續,故B項正確;僅從材料中這一條保護農業的丞相告令,無法得出“相權挑戰皇權”的結論,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保護百姓的農業生產,減輕他們的負擔,并未體現秦朝統治殘暴嚴苛,C項錯誤;秦朝主要采用的是法家的治國理念,D項錯誤。2.解析:選A。根據“獨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統治者重視農業,不敢增加田租是為了避免動搖國本,A項正確;漢武帝斂財不僅為了戰事,還有滿足巡幸和奢侈揮霍,排除B項;漢武帝推行的各種政令,其本質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國庫,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漢武帝的措施“解決了”財政危機,排除D項。3.解析:選D。“以均輸調鹽鐵助賦”的意思是用均輸令所征收的商業運輸稅以及調鹽鐵專營收入補貼賦的不足,這屬于漢武帝時期在財政方面的開源行為,“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則說明漢武帝時期的財政開支巨大,所以國家的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的原因是當時只注重了開源,而未做到節流,故選D項;國家財政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是不重視節流,而不是朝廷過度干預經濟和經濟資源匱乏,排除A、B兩項;鹽鐵官營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家對經濟的控制,不能簡單評價為“不合時宜”,排除C項。1.漢代發展經濟、鞏固統一的措施(1)休養生息:為了恢復發展社會經濟,漢政府適當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現象;為使重農政策落到實處,對于勤勞耕作的農民減免賦稅,實行以農為先、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國家“大一統”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2)貨幣政策: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3)專賣制度: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有利于國家統一,增加國家財政收入。(4)物價政策: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財政收入,平抑物價。(5)“重農抑商”政策: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阻礙了商業的繁榮,客觀上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6)清查戶口: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推動了東漢初期“光武中興”局面的出現。2.漢代田莊經濟的特征(1)土地來源:漢代田莊主要是由商人、豪強地主、官僚等用威脅、欺騙、敲詐、買賣、強占等各種手段,兼并農民的土地,形成土地私有制的經濟形式。(2)經濟形態:作為典型的自給自足經濟,田莊主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田莊,使耕種與紡織等手工業結合,把田莊建成一個獨立而封閉的世界。(3)剝削方式:田莊除有一部分奴仆勞動外,大多由徒附、賓客、族人通過租佃的方式耕作,他們一般向田莊主繳納實物地租;另外,他們也須無償地為田莊主服勞役,如砍伐林木、看家護院、充當“部曲”等。角度1:休養生息政策1.(2024·北京西城區一模)下表展示了西漢初期一系列致富職業和活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姓名職業和活動曹邴氏冶鐵、經商、放貸刁閑販賣魚、鹽任氏儲存、交易糧食、力田、畜田橋姚牧養馬、牛、羊A.休養生息促進經濟發展B.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C.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D.“鹽鐵官營”效果明顯解析:選A。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漢初期不同人致富所從事的職業涉及面較廣,反映了漢初經濟獲得一定發展,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故選A項;明清時期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商業發展,但并未反映政府放棄“重農”政策,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漢初并未實行這一政策,排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護理人員職業防護管理
- 醬油調料知識培訓課件
- 2025年學校共青團學年工作方案
- 教師節感恩活動主題方案2025年
- 2025年關于慶祝國慶的活動策劃方案
- 2025年幼兒園大班工作方案表
- 思念中的家人想要一個大大的擁抱
- 求職策略與職業發展
- 明天的生活取決于你今天的選擇心中有目標努力在今天成功在明天
- 松原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三3月高考一模英語試題含解析
- 工會維護勞動領域政治安全10項長效機制
- IATF16949-過程審核檢查表-(含審核記錄)-
- 10KV供配電系統設計答辯
- 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解讀課件
- 陜西省二級以上醫院信息
- 實驗室安全檢查記錄表
- 2023年鄭州黃河護理職業學院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環境信息系統的GIS基礎 01講 GIS導論
- DCS集散型控制系統安裝調試施工方案
- 教學設計 分數的基本性質 全國一等獎
- GB/T 38762.3-2020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尺寸公差第3部分:角度尺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