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解析版)_第1頁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解析版)_第2頁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解析版)_第3頁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解析版)_第4頁
第8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分層作業

一、【夯基達標】

1.(2022·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九年級階段練習)諾曼·安吉爾在1909年出版的《大幻

影》一書中寫道:“目前歐洲軍事競賽的動機是什么?即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

出路,就必須推動地域擴張,對他國實施政治壓力;作為競爭單位,國家的最終優勢總歸功于

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的一方……”實質上歐洲軍事競賽最根本的目的是()

A.為本國的發展找出路B.為了正當地競爭

C.為了加強本國的國防力量D.為了瓜分世界,爭奪霸權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1909年”“即國家為了給人口增長和工業發展找到出路,就必須推動

地域擴張”的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列強的軍事競賽是指一戰前夕協約國與同盟國集團

的對峙,而一戰爆發的實質目的是對外侵略擴張,瓜分世界,爭奪霸權,D符合題意,A不

符合題意;侵略擴張不是正當競爭,B不符合題意;國防實力加強不是目的而是保障,C不

符合題意;故選D。

【點睛】解題的關鍵是學生抓住題干的限定信息“最根本的目的”,依據題干的材料內容,

逐一分析四個選項的內容,利用排除法解答問題。

2.(2022·廣西·欽州市第四中學九年級階段練習)有史學家認為,一戰爆發的最重要的

背景因素有四個:經濟上的競爭、殖民地的競爭、相沖突的聯盟體系和勢不兩立的民族愿望。

其中一戰前殖民地的爭奪最激烈的兩個國家是指()

A.日本和美國B.美國和英國C.德國和英國D.德國和法國

【答案】C

【詳解】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德國經濟迅速發展,成為新興國家,它要求得到更多的殖民地,

與當時掌握世界霸權、殖民霸權,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矛盾最為尖銳,所以一戰前殖

民地的爭奪最激烈的兩個國家是德國和英國,C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國家不是一戰前殖民

地爭奪最激烈的國家,不符合題意;故選C。

3.(2022·河北深州市中學九年級期中)漫畫可以用夸張的形象表達歷史內涵。下面漫畫

表達的()

第1頁共16頁.

A.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B.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C.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形成D.一戰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答案】C

【詳解】本題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依據漫畫中“英法俄、德意奧”可知,

該幅漫畫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形成的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所以答案是

C。

4.(2022·河南·朱口一中九年級開學考試)南斯拉夫薩拉熱窩城有一塊石碑上刻著:“1914

年6月28日,加夫里諾·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

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述的這一事件導致了()

A.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B.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C.科索沃戰爭的爆發D.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答案】B

【詳解】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故選B。

5.(2022·河北張家口·九年級期末)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交

戰國有三十一個,包括十五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二十億人口的四分之三.交戰雙方動員七千

萬人,入伍士兵占有勞動能力男子總數的30%.”這段材料可以佐證1914﹣﹣1918年的戰

爭()

A.是一場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B.是一場具有世界規模的戰爭

C.激化了交戰國國內的矛盾D.給協約國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交戰國有三十一個”“十五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二十億人口的四

分之三”“1914﹣﹣1918年的戰爭”,可以判斷與一戰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4

年爆發的一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戰爭,1918年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材料

中的數據顯示一戰規模空前,參與國家和人數多;選項B符合題意;選項ABC與題干內容不

符,故選B。

6.(2022·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下列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造成的

B.一戰的導火線是慕尼黑陰謀

C.一戰前形成了“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

D.一戰以“協約國”的戰敗而宣告結束

【答案】A

【詳解】結合課本所學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

衡加劇造成的;一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一戰前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第2頁共16頁.

兩大軍事集團;一戰以“同盟國”的戰敗而宣告結束,A項符合題意;BCD三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7.(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展開了最為激烈

的經濟競爭。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31.8%,德國僅占13.2%。但到

1914年時,英國工業產量所占的比例卻已下降到14%,而德國的產量則上升為14.3%,稍大

于英國所占的比例。德國工業產量的這一短時激增意味著它同英國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十分

激烈,兩國關系變得緊張起來。兩國還加劇軍備競賽。德皇的建造強大的海軍和最強的陸軍

的決心大大促成了戰爭的最終爆發。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由于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后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

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但是,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

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自私

鬼。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自從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后,法國始終是妨礙德國成為歐洲霸主的主要對手。法國

自知實力不足,于是便拉上俄國與自己一伙兒。而德國則嘗試著與奧匈帝國聯盟,還不太成

功地與意大利新王國結盟。

——摘編自威爾斯《世界簡史》

請回答:

(1)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據材料一、二,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與德國矛盾尖銳化的主要原因。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形成的兩大聯

盟體系及其影響。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并分析該戰爭對歐洲以及殖民

體系的影響。

【答案】(1)第二次工業革命。(答到國家實現了統一也可給分)

(2)激烈的經濟競爭(升級的海外市場競爭);加劇的殖民地爭奪;加劇的軍備競賽。

(3)聯盟:三國同盟、三國協約。

影響:激化了雙方矛盾,加速了戰爭的爆發。(任意1點)

(4)根本原因: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這場戰爭還削弱

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解析】(1)根據材料一“由于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

第3頁共16頁.

間展開了最為激烈的經濟競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

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與美國是走在前面的國家。

(2)根據材料一“由于19世紀后期德國工業化的速度異常迅速,英國和德國之間展開了

最為激烈的經濟競爭”可歸納出激烈的經濟競爭(升級的海外市場競爭);根據材料二“由

于德國人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后才參與殖民地爭奪,所以他們特別積極,要求建立一個

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可歸納出加劇的殖民地爭奪;根據材料一“兩國還加

劇軍備競賽。德皇的建造強大的海軍和最強的陸軍的決心大大促成了戰爭的最終爆發”可歸

納出加劇的軍備競賽。

(3)根據材料三“自從查理曼帝國分裂之后,法國始終是妨礙德國成為歐洲霸主的主要對

手。法國自知實力不足,于是便拉上俄國與自己一伙兒。而德國則嘗試著與奧匈帝國聯盟,

還不太成功地與意大利新王國結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初資本

主義世界形成的兩大聯盟體系是三國同盟、三國協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國同盟

與三國協約的建立激化了雙方矛盾,加速了戰爭的爆發。

(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第一次

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這場戰

爭還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二、【培優促能】

1.(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漫畫名為《德國向英國發起挑戰》,下列表述中,適

合作為漫畫中左側人物對白的是()

A.“還能做什么呢?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B.“海洋對德國來說不可或缺。”

C.“誰給我一滴水,我便回報他整個大海。”D.“只要順河走,就能夠發現大海。”

【答案】B

【詳解】根據“漫畫名為《德國向英國發起挑戰》”結合所學知識,這幅漫畫表現的是20

世紀初德國向英國挑戰海上霸權。當時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說:“讓別的國家去分割大陸和

海洋,而我們德國只滿足于藍色天空的朝代已經過去了。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陽光下的地盤。”

第4頁共16頁.

所以前面在陽光下耍旗幟的德國人在英國人眼前耍弄給英國人看,形成強烈的挑戰意味。故

最適合左側人物對白“海洋對德國來說不可或缺”,B項正確;“還能做什么呢?世界已經

被瓜分完畢”體現的是“無奈”,與題干《德國向英國發起挑戰》不符,排除A項;“誰給

我一滴水,我便回報他整個大海。”是華梅的名言,與題干反映的現象不符,排除C項;“只

要順河走,就能夠發現大海”與題干表現的現象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2·廣東·德慶縣德慶中學模擬預測)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資本主義國家中膨

脹起來的民族經濟擴張力之間的世界規模的大碰撞。材料中世界規模的“大碰撞”主要指的

是()

A.商品價格競爭B.貿易保護壁壘C.列強軍備競賽D.爭奪世界霸權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重

重,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最終導致世界大戰爆發,世界規模的“大碰撞”主要指的

是爭奪世界霸權,D項正確;ABC項不是世界規模的“大碰撞”,排除。故選D項。

3.(2022·四川成都·模擬預測)意大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屬于同盟國。戰爭期間,協

約國慷慨地提出將部分侵占的領土分給意大利,這一誘餌很有效,意大利同意加入協約國參

加戰爭。這說明

A.同盟國內部的矛盾尖銳B.國家利益影響對外政策

C.意大利參戰意圖不明確D.協約國勝利具有必然性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19世紀末,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

不平衡的局面越來越嚴重。帝國主義爭奪世界的矛盾變的十分尖銳,逐漸形成了兩大敵對的

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意奧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法俄組成的三國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展

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戰爭一觸即發。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后,德、奧匈帝國以此為借

口,挑起了戰爭。同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德和俄、英、法很快卷

入戰爭。意大利為了自身的利益,望風使舵,與協約國達成秘密協定,背叛“盟友”,參加

到協約國一方作戰。這也說明了列強之間的關系以自身利益為轉移。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

有永遠的朋友,國與國間的關系是以國家利益為準則的,國家利益影響對外政策,所以B

項符合題意;而ACD三項均與題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選B。

4.(2022·廣西北海·二模)法國作家巴比斯在《戰火》中寫道:“(戰場上)到處散發

著破碎彈片,折斷了的武器以及成堆的尸體。斷腿殘肢掛在那些幸存的樹枝上。”這段文字

描述的被稱為絞肉機“地獄”“屠場”的戰役是()

A.薩拉托加戰役B.約克鎮戰役C.凡爾登戰役D.莫斯科保衛戰

【答案】C

【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法兩國軍隊于1916年在法國的

第5頁共16頁.

凡爾登展開了一場歷時10個月的陣地戰,這場戰役異常慘烈,交戰雙方死傷70多萬人,由

于死亡人數太多,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屠場”之稱,C項正確;薩拉托加戰

役、約克鎮戰役是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重要戰役,排除AB項;莫斯科保衛戰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重要戰役,打破了德軍“天下無敵”的神話,排除D項。故選C

項。

5.(2022·廣東·模擬預測)一戰期間,大量青年參戰導致勞動力短缺,于是法國在華招

募15萬華工。在此背景下,蔡和森、鄧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路。這一行

動()

A.提升了法國的技術水平B.擴大了中國青年的視野

C.改變了歐洲戰場的走勢D.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期間,蔡和森、鄧小平等青年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之

路的行為,對于開拓中國青年的視野,接受國外新思想起著重大作用,B項正確;材料與提

高法國的技術水平無關,排除A項;青年赴法“勤工儉學”并未改變歐洲戰場走勢,排除C

項;這一行為并未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排除D項。故選B。

6.(2022·全國·九年級課時練習)德國普魯士邦的內政大臣貝特曼說:“皇上首要的和

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英國首相在上院宣稱:“我們必須把任

何國家在波斯灣建立海軍基地或設防港口的行為看做對英國利益的一種十分嚴重的威脅,而

我們必須毫無疑問地使用我們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以上材料可以用來說明第一次

世界大戰的()

A.過程B.規模C.性質D.影響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的性質是帝國主義之間的非正義戰爭,因此材料“粉碎英

國的霸權,以有利于德國。”“我們必須把任何國家在波斯灣建立海軍基地或設防港口的行

為看做對英國利益的一種十分嚴重的威脅”是對一戰的性質的描述,C正確;材料與一戰的

過程、規模及影響無關,ABD排除。故選C。

7.(2022·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1920年9月,《新潮》雜志載文說:“軍國主義打破,

舊式的政治阻止破產,于是感覺最鈍的中國人,至此也覺得……于是乎談政議法的聲浪稍衰,

而社會改造的聲浪大盛。”促使當時社會思潮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國際因素是

A.世界經濟危機爆發B.歐洲協約國戰勝同盟國

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D.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于是乎談政議法的聲浪稍衰,而社會改造的聲浪大盛。”發沒影了

人們對西方政治制度產生了異議,當時思想界出現了要求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的呼聲。“軍

第6頁共16頁.

國主義打破,舊式的政治阻止破產,于是感覺最鈍的中國人,至此也覺得……于是……”到

導致這種變化的根源“軍國主義打破,舊式的政治阻止破產”,根據時間1920年,可知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第一次世界大戰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

歐洲的優勢地位,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D正確;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于1929年,A

排除;1918年一戰結束,歐洲協約國戰勝同盟國,時間與題干不符,B排除;從1919年巴

黎和會、1921——1922年華盛頓會議后,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C排除;故選D。

8.(2022·廣西·南寧市三美學校一模)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關系密切。閱讀下列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正是中國古代文明,即那些傳教士花費畢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國人的過程中傳播

過去的文明,曾經成為打碎歐洲中世紀文明的有力武器。

——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

材料二:工業革命下的世界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武器:1915年,德軍在西線的伊普爾戰役

中首次使用了毒氣,造成對方重大損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坦克首次被

用于戰場……戰爭加速了飛行器的發展,飛機被用于對地攝影偵察、指揮炮火射擊;德國人

使用飛艇轟炸英國;潛水艇則是這次戰爭中最具破壞力的新式武器,德軍的潛水艇在海戰中

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德國軍事技術比較先進,但協約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強于同盟國……

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摘編自劉芃、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等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在宋元時期傳入歐洲的兩項科技文明成果,從這

些文明成果中任選一例,簡要說明它在“打碎歐洲中世紀文明”過程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勝利的原因。簡析戰爭與科學技術發展之間的關

系。

(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辯證地談談對科學技術的看法。

【答案】(1)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等;活字印刷術加快了文藝復興進程。

第7頁共16頁.

(2)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改善了人們的生活,但也造成了環境污染,率先完

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加緊殖民擴張等。

(3)協約國陣營的不斷擴大,尤其是美國參加協約國陣營;英法等協約國綜合國力強于盟國;

協約國軍事科技強于同盟國;戰爭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對打贏戰爭具

有重要作用。

(4)首先要重視發展科學技術,這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

刃劍,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用好這把劍,更好地為人類造福。

【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后來傳入了歐洲,加快了文

藝復興的進程。宋朝發明了羅盤技術。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開始使用指南針。后來傳到了

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2)根據圖一可知,工業革命的發生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根據圖二可知,工

業革命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根據圖三可知,工業革命造成了環境污染。根據圖四可知,率先

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加緊殖民擴張。

(3)根據材料“915年,德軍在西線的伊普爾戰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氣,造成對方重大損失;

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學武器;坦克首次被用于戰場……戰爭加速了飛行器的發展,

飛機被用于對地攝影偵察、指揮炮火射擊;德國人使用飛艇轟炸英國;潛水艇則是這次戰爭

中最具破壞力的新式武器,德軍的潛水艇在海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德國軍事技術比

較先進,但協約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強于同盟國”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勝利的原因是

協約國陣營的不斷擴大,尤其是美國參加協約國陣營;英法等協約國綜合國力強于盟國;協

約國軍事科技強于同盟國。根據材料“協約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強于同盟國……1918年11月

11日清晨,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可知,戰爭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

術的發展;科學技術對打贏戰爭具有重要作用。

(4)根據上述材料和問題的探究可知,重視發展科學技術,這對于國家和民族發展具有重要

意義。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用好這把劍,更好地為人

類造福。

三、【核心素養】

1.【歷史解釋】1914年,當戰爭在歐洲爆發,相當一部分部隊仍然騎在馬背上。但當戰爭

要結束時,速射機槍、空中轟炸、坦克攻擊和化學武器的應用已是司空見慣。任何關于戰爭

的浪漫想法,都被射程超過20英里的大口徑炮彈、機槍的彈雨、致死性的毒氣給毫不留情

得打個粉碎。戰爭雙方都窮盡最大的努力來利用現有的技術,或發明新的武器,以期能夠取

得哪怕一點點相對于敵人的優勢。材料旨在說明()

第8頁共16頁.

A.科技改變戰爭結果B.戰爭促進了科技的進步

C.科技加大了戰爭的傷亡D.科技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由“戰爭雙方都窮盡最大的努力來利用現有的技術,或發明新的武

器,以期能夠取得哪怕一點點相對于敵人的優勢”,可知戰爭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結

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旨在說明戰爭促進了科技的進步。B項正確;科技改變戰爭結果、科

技加大了戰爭的傷亡,都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AC項;科技阻礙人類社會的進步,不符合

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

2.【史料實證】據下表可知()

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表(單位:千萬英鎊)

A.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極不平衡B.軍備競賽促成兩大軍事集團形成

C.爭奪世界霸權引發列強軍備競賽D.兩大軍事集團國防預算相差無幾

【答案】C

【詳解】根據表格“:歐洲列強國防預算表”結合所學知識,歐洲主要國家國防預算表從1890-

-1914年是急劇增加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

義國家相繼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為了爭奪世界霸權,

各國之間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競相擴充軍隊,增強軍事實力,C項正確;主要資

本主義國家發展極不平衡是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軍備競賽

愈演愈烈,排除B項;兩大軍事集團國防預算存在一定的差距,排除D項。故選C項。

3.【史料實證】下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資本輸出比例示意圖。

這反映出當時()

A.資本輸出成為列強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B.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海外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

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運用D.美、德經濟已經超越了英國

【答案】B

第9頁共16頁.

【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對外資本輸出是它

們海外利益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對外資本輸出比例的大小,反映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海

外殖民地利益分配不均,B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控制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是列

強對外侵略的主要手段,資本輸出成為列強對外侵略的重要手段,排除A項;資本輸出體現

不出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運用,也體現不出美、德經濟已經超越了英國,排除CD兩項。故

選B項。

4.【唯物史觀】俄烏沖突已持續3個多月,國際局勢仍然錯綜復雜。某班學習小組受此啟發,

對“一戰”進行合作探究,整理了以下內容,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1.四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

3.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4.巴黎和會對中國主權的破壞,是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

5.對戰敗國的宰割,滋生了德國人民的復仇情緒。

A.“一戰”的背景B.“一戰”的性質C.“一戰”的經過D.“一戰”的影響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四年的戰爭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

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對戰敗國的宰割,滋生了德國人民的復仇情緒。”結合所學可知,

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爭造成的破壞,對歐洲及帝國主義的影響,也有對戰敗國的影響,

因此主題應該是“一戰”的影響,D項正確;ABC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D項。

5.【唯物史觀】運用數據進行分析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下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

戰情況統計,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持續時間4年多

參與國家30多個

死傷人數3000多萬

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

A.它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B.它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的覺醒

C.它是十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D.它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答案】A

【詳解】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情況統計”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時間、4年多”、

第10頁共16頁.

“參加國、30多個國家”、“死傷人數、3000多萬人”“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由

此可見,此表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空

前,戰場從最初的歐洲擴大到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先后有三十多個國家卷入戰爭,歷

時四年多,給各國人民帶來巨大苦難,參戰各國共傷亡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

病等奪去生命的人超過一千萬,經濟損失3400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的巨大災難,A項

正確;表格沒有體現促進了殖民地人民的覺醒,排除B項;表格沒有涉及十月革命的相關內

容,排除C項;一戰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

項。

6.【時空觀念】(2022·北京·一模)下面是1913年和1920年的中歐局部地圖,導致地

圖疆域變化的歷史事件是:()

A.拿破侖戰爭B.普法戰爭C.第一次世界大戰D.第二次世界大戰

【答案】C

【詳解】據所學可知,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歐洲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摧垮

了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C項正確;據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時間是

1804----1814年,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與材料不符,排

除B項;1939---1945年間歐洲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

項。

四、【挑戰真題】

1.(2022·浙江溫州·中考真題)如表數據可用于研究

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單位:萬英鎊)

英國法國俄國德國

190911084521761018

19141888117713101032

A.新航路開辟動機B.一戰爆發的背景C.法西斯勢力崛起D.冷戰格局的形成

第11頁共16頁.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單位:萬英鎊)”可知,從1909到1914年英

法俄德四國建造新軍艦的費用逐年增加,結合題干的時間“1909﹣1914”可知,表中數據可

用于研究一戰爆發的背景,各國紛紛擴軍備戰。B項正確;新航路開辟是在15世紀,排除A

項;法西斯勢力崛起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C項;冷戰格局形成在20世紀50年代,排

除D項;故選B項。

2.(2022·重慶·中考真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

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最終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由此可以推斷,判斷戰

爭性質的重要依據是

A.戰爭的動機B.戰爭的規模C.戰爭的勝負D.戰爭的后果

【答案】A

【詳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西方列強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而發動的一場非正義的

帝國主義戰爭,而“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是交戰上方的動機,故排除BCD,A項

正確。故選A項。

3.(2022·河北·中考真題)下圖所示歷史現象()

A.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B.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展的背景

C.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D.使西歐國家走上聯合自強道路

【答案】C

【詳解】依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880-1914年歐洲大陸主要國家陸海軍人數呈現增長趨勢,

說明這一時期歐洲大陸主要國家都在擴軍備戰,歐洲國際關系空前緊張,加速了第一次世界

大戰的爆發,C項正確;材料是歐洲部分國家陸海軍人數統計,不能體現激起了殖民地人民

的反抗斗爭,排除A項;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

除B項;西歐國家走上聯合自強道路是在20世紀50年代初,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第12頁共16頁.

故選C項。

4.(2022·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歷時約10個月之久的凡爾登戰役異常慘烈,交戰雙

方損失近百萬人,因而凡爾登戰役有‘絞肉機'、‘地獄”和‘屠場'之稱。”材料旨在強調

A.戰爭的規模B.戰爭的性質C.戰爭的殘酷D.戰爭的結果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歷時十個月,

雙方傷亡七十多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此后,法軍由

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材料中“絞肉機”、“屠場”和“地

獄”旨在強調戰爭的殘酷,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戰爭的規模,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

戰爭的性質,排除B項;材料與戰爭的結果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2·北京·中考真題)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是1790-1914年間歐洲主

要戰爭中死亡人數總和的兩倍以上;戰爭期間,英國國債總額提高了12倍,德國的國家負

債增加了30倍。以上材料說明一戰()

A.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戰爭B.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告終

C.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D.結束后確立新的國際秩序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是1790-1914年間歐洲主要戰爭中死亡人數總

和的兩倍以上、戰爭期間,英國國債總額提高了12倍,德國的國家負債增加了30倍。”可

知,一戰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C項正確;一戰是

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戰爭,這是戰爭的性質不是影響,排除A項;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告

終,這是戰爭的結果,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結束后確立新的國際秩序,這是戰后的影響,

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2·遼寧撫順·中考真題)“在一戰期間,英國失去了1/4的對外投資,法國失去

了1/3的對外投資,德國失去了全部對外投資……”由此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

A.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B.大大削弱了歐洲的力量

C.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D.徹底粉碎了軍國主義的野心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失去、對外投資”可知,這體現出,歐洲列強力量的消弱,B項

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對歐洲列強的打擊,不是說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

自信、粉碎了軍國主義,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

7.(2022·湖南懷化·中考真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先后參戰的國家共計30

多個,約15億人卷入戰爭,超過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參

戰各國的死傷人數超過3000萬。這段話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

A.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B.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

第13頁共16頁.

C.導致中國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D.一場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答案】A

【詳解】依據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先后參戰的國家共計30多個,約15億人

卷入戰爭,超過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一半,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參戰各國的死傷人數

超過3000萬。”分析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A項符合題意;材

料不能體現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導致中國五四

運動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是“一場正義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排除

D項。故選A項。

8.(2022·江蘇連云港·中考真題)下圖信息反映了一戰的

A.殘酷性B.正義性C.偶然性D.復雜性

【答案】A

【詳解】一戰之中的凡爾登戰役被稱為“絞肉機”,圖示信息反映出一戰時間之長、傷亡人

數之多。體現出一戰的殘酷性,A項正確;圖示不能體現出一戰的正義性、偶然性和復雜性,

排除B、C和D項。故選A項。

9.(2022·內蒙古赤峰·中考真題)《歐洲史》中寫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一個時

代的結束,……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對這

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A.這里的“時代”是資本主義時代B.歐洲因一戰完全失去國際政治話語權

C.美國、蘇聯因參加一戰實力大增D.一戰使傳統的國際格局發生改變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戰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歐洲強國在戰爭中失

去了世界霸權。人們從此轉向華盛頓和莫斯科”并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使得歐洲國家實力下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格局開始改變,形成了戰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以D項符合題意;A項一戰后資本主義經濟仍在發展,排除;B

項說法太絕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