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5年上教版選修4歷史下冊月考試卷463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下列不屬于這一時期代表人物的是A.蘇格拉底B.亞里士多德C.孔子D.西塞羅2、在某學校組織的研究性學習課上,學生根據自己收集的材料與老師展開激烈的辯論。這體現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性相近也,習相遠也”B.“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C.“當仁不讓于師”D.“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3、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寫道:“在這里,全體公民都成了國家(武裝工人)雇傭的職員。全體公民都成了一個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國家壟斷經營的大公司)的職員和工人。全部問題在于要他們在正確遵守勞動標準的條件下同等地勞動,并同等地領取報酬。”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列寧主張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B.列寧肯定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效果C.列寧構想了俄國社會發展道路D.經濟建設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作重心4、恩格斯曾對一個人物有這樣的評價:“他并不像他的敵人所說的那樣是一個專橫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封建社會的摧毀人。”他是A.查理一世`B.俾斯麥C.盧梭D.拿破侖5、馬克思說:隨著人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勞動生產率有了提高,使人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者生活所必需的產品,吸收新的勞動力成為人們向往的事情。據此可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A.瓦解了原始的氏族公社制度B.推動了文明間交流互鑒C.提供了私有制產生的物質前提D.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6、亞里士多德說:“一個人過度好勝就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而畏縮不前就變成了怯懦。”這反映了他的A.法治思想B.“中道”思想C.烏托邦思想D.唯心主義的理念論7、如果生活在唐太宗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的場景有。

①囹圄常空;馬牛遍野,外戶不閉,糧價低廉。

②來自吐蕃的貴族子弟在長安學習漢族文化。

③很多外國人在中國居住;學習、做官。

④士人信奉“物皆有理”,“格物致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評卷人得分二、判斷題(共3題,共6分)8、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都是由孫中山直接領導的。A.正確B.錯誤9、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是二十世紀初期推動中國發生歷史性巨變的主要代表。A.正確B.錯誤10、“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落后國家取得勝利”是馬克思的觀點。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1、(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1905年11月2日;清朝政府勾結日本政府文部省發表《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要求中國留學生對在日學習活動;與國內通信要在清朝政府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登記,而且只能住在留學生學校宿舍。

這個規則出臺后;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但是在該如何具體應對這場斗爭的方式上,留學生們出現了嚴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一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學生總會的干事們不想承擔責任,紛紛辭職不干了。這種情況讓日本報紙幸災樂禍,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1905年12月7號的《朝日新聞》甚至干脆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國人缺乏團結力,陳天華就是在看了這張報紙后的當夜,連夜手書了一封被后世人稱為“絕命辭”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選編自《百度百科:陳天華》請回答。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陳天華“蹈海赴死”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陳天華“蹈海赴死”這一歷史事件。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方今國是撫攘,外寇紛來,邊境屢失,腹地亦危。振興之道,第一即在治國。治國之道不一,而練兵實為首端,今幸科舉早廢,否則汝亦終以一秀才老其身,然世事多艱,習武亦佳,因送汝東渡,入日本士官學校肆業,不與汝之性情相違。汝今既入此,必努力上進,盡得其奧。勿憚勞,勿恃貴,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國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慮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方今國是撫攘,外寇紛來,邊境屢失,腹地亦危。振興之道,第一即在治國。治國之道不一,而練兵實為首端,今幸科舉早廢,否則汝亦終以一秀才老其身,然世事多艱,習武亦佳,因送汝東渡,入日本士官學校肆業,不與汝之性情相違。汝今既入此,必努力上進,盡得其奧。勿憚勞,勿恃貴,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國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慮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已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張之洞《誡子書》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張之洞《誠子書》提出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張之洞的“誡子”思想,并簡要評價。13、【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1924年,31歲風華正茂的梁漱溟辭去北大的教職,到山東曹州辦學;后又到山東鄒平,推動鄉村建設運動,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建立鄉村建設實驗區與縣政建設實驗區,設立村學、鄉學,實施廣義的教育工程,如推行農業改良、建立鄉建金融、整頓風俗等。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軌跡,精神發展之路,首先要“走出鄉村”,這樣才能“與西洋文明接氣”,并產生改造與建設鄉村的要求;然后,又要“回到鄉村”,“建設新社會”,同時也找到自我生命的歸宿。他說中國文化的根,就有形的來說,就是“鄉村”;就無形的來說,就是“中國人講的老道理”,即一曰“倫理本位”,二曰“教化,禮俗,自力”,三曰“人生向上之義”,四曰“崇尚賢者”。于是就有了這樣的選擇:以鄉村為根,以老道理為根,另開創出一個新文化。“開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這便是“鄉村建設”。1924年,31歲風華正茂的梁漱溟辭去北大的教職,到山東曹州辦學;后又到山東鄒平,推動鄉村建設運動,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建立鄉村建設實驗區與縣政建設實驗區,設立村學、鄉學,實施廣義的教育工程,如推行農業改良、建立鄉建金融、整頓風俗等。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軌跡,精神發展之路,首先要“走出鄉村”,這樣才能“與西洋文明接氣”,并產生改造與建設鄉村的要求;然后,又要“回到鄉村”,“建設新社會”,同時也找到自我生命的歸宿。他說中國文化的根,就有形的來說,就是“鄉村”;就無形的來說,就是“中國人講的老道理”,即一曰“倫理本位”,二曰“教化,禮俗,自力”,三曰“人生向上之義”,四曰“崇尚賢者”。于是就有了這樣的選擇:以鄉村為根,以老道理為根,另開創出一個新文化。“開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這便是“鄉村建設”。——據錢理群《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提出的背景。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司徒雷登出生在中國,他是燕京大學的主要創辦人。在燕大,他提倡學術自由,支持學生運動。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不惜出重金聘請了許多著名的國內外教授,從而使燕大成為當時可與北大和清華齊名的中國名校。抗戰時期,司徒雷登站在中國人民一邊,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為燕大師生逃離日占區,奔赴大后方和抗日根據地提供過種種掩護與方便,并因此被日寇關進監獄達三年之久。——摘自郝平《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材料二1949年8月司徒雷登離開中國的時候,伴隨他的是毛澤東寫的一篇嘲諷奚落的文章《別了,司徒雷登》。文章說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的象征”,“沒有人去理他,使得他“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沒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挾起皮包走路”。文章還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然而,正是這個聞一多,在他那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講》(1946年)中,認為司徒雷登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對中國是件好事:“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摘自長平《歸去來兮,司徒雷登》

(1)根據材料一;概括司徒雷登對中國作出的歷史貢獻。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分析毛澤東與聞一多對司徒雷登的不同態度及原因。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雷鋒(1940~1962),1958年到鞍山鋼鐵廠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鞍鋼一年零兩個多月時間里,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紅旗手,18次被評為標兵,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60年雷鋒入伍,參加上寺水庫的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還把平時節約下來的100元錢捐給受災群眾。他將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雷鋒日記中寫道:“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要永遠忠于黨和人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1962年8月15日,雷鋒英年早逝。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每年的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光明日報》評論雷鋒精神是“中國夢的精神底蘊”,是“超越時空的正能量”,催生著“美麗中國、和諧中國”的成長。雷鋒(1940~1962),1958年到鞍山鋼鐵廠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鞍鋼一年零兩個多月時間里,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紅旗手,18次被評為標兵,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1960年雷鋒入伍,參加上寺水庫的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還把平時節約下來的100元錢捐給受災群眾。他將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雷鋒日記中寫道:“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要永遠忠于黨和人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1962年8月15日,雷鋒英年早逝。毛澤東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每年的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光明日報》評論雷鋒精神是“中國夢的精神底蘊”,是“超越時空的正能量”,催生著“美麗中國、和諧中國”的成長。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雷鋒精神”的內涵。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雷鋒精神是“中國夢的精神底蘊”的理由。——摘編自趙芃《作為符號的雷鋒》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王艮(王艮(14831541—)認為“孝者,人之性也,天之命也,國家之元氣也”。于是他寫下《孝悌箴》作為自家的家規;又作《淮揚鄉約》,以資鄉風民俗。《淮揚鄉約》內容節選如下:務須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毋以強凌弱,毋以眾暴寡,毋以奸欺良,毋輕易忿爭。小心奉官法,勤謹辦國課,恭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見善互相勸勉,見惡互相勸誡,務興禮儀之習,永為良善之民。慈善為懷,扶助鰥寡孤獨。仗義疏財,賑濟水旱災荒。——摘編自林子秋《王艮與泰州學派》晚清時期的家訓往往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給長子孝威的信中說:“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李鴻章在《示兒》中說:“(清)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商業較重于文字,窺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材料二晚清時期的家訓往往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給長子孝威的信中說:“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李鴻章在《示兒》中說:“(清)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商業較重于文字,窺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

(1)根據材料一;概括王艮所作家規鄉約中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其形成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指出晚清中國家訓的新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7、[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材料陶行知的一生都和鄉村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從1917年到1926年,陶行知在領導平民教育運動的實踐中,逐步認識到中國鄉村教育的重要性,進而提出鄉村學校是當時中國鄉村改造的中心。1927年,陶行知創辦曉莊學校,將教育作為改造鄉村社會重要工具。他在《地方教育與鄉村改造》一文中指出,“辦學和社會改造是一件事情改造社會若不能從辦學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內心”。1931年,陶行知創建山海工學團;次年,他提出工學團融做工、科學、政治于一體,將“普遍的軍事訓練,普遍的生產訓練”列為“六大訓練”的前兩位。全面抗戰爆發后,陶行知避居西南,在合川縣郊(今屬重慶市合川區)創辦了育才學校。1946年1月,他還為在重慶創辦的社會大學撰寫了《社會大學頌》,表示“鄉人不出村,能知萬里遠。個個考博士,行行出狀元”。同年7月,陶行知因積勞成疾,與世長辭。——摘編自吳擎華《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陶行知有關鄉村教育的主張。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陶行知提出這些主張的時代背景。評卷人得分四、簡答題(共5題,共25分)18、(歷史——選修5: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一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漁鹽;最為財賦之藪(聚集),可資中國之潤。數年以來,沿邊江;浙、閩、粵,多設水陸官兵,布置錢糧,動費倍增,皆為殘孽未靖之故。如臺灣一平,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誠一時之勞,萬世之逸也。

——[清]施瑯《靖海紀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則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復割棄。況臺灣地方,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東南之藩籬。此地若棄,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慮。若歸天朝,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編》材料三茲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稅差役。分兵駐守,至數年后,閩粵之人倍至,荒林田疇復墾。樵蘇采捕,載運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聽民便。各宜樂業,人民安生。

——[清]施瑯《靖海紀事》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復臺灣的戰略意圖。

(2)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概述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19、“我立志選擇最能為人類謀福利的職業。這樣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這是17歲的馬克思在他的中學畢業試卷上寫下的話。談談你讀后的感想。20、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標。“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問題:

(1)春秋時期;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當時有何進步意義?

(2)古代東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圖對理想社會的標準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孔子和柏拉圖所提出的理想社會的標準。21、(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楊度(1874~1931年),早年師從大儒王闿運學習“帝王之學”(輔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勛)。甲午戰爭后,楊度的思想逐漸趨于維新,兩度留學日本,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回國,開設憲法講座,為王公大臣講授法律常識,參與制定了《欽定憲法大綱》。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選民國大總統,1915年,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提出“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于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深得袁世凱贊許,與嚴復等在北京發起籌安會,推動帝制。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楊度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漸傾向革命,先是追隨孫中山,為廣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報,后積極營救李大釗,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嚴重時期成為中共特別黨員,除了提供情報,還以賣字畫等方式籌集資金,捐助革命事業。楊度(1874~1931年),早年師從大儒王闿運學習“帝王之學”(輔佐“非常之人”,成“帝”成“王”,建非常之功勛)。甲午戰爭后,楊度的思想逐漸趨于維新,兩度留學日本,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思想,1907年回國,開設憲法講座,為王公大臣講授法律常識,參與制定了《欽定憲法大綱》。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當選民國大總統,1915年,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提出“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終歸于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深得袁世凱贊許,與嚴復等在北京發起籌安會,推動帝制。1916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楊度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破滅,心灰意冷,一心向佛。晚年逐漸傾向革命,先是追隨孫中山,為廣州革命政府提供秘密情報,后積極營救李大釗,并于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最嚴重時期成為中共特別黨員,除了提供情報,還以賣字畫等方式籌集資金,捐助革命事業。——摘編自黃昊《楊度研究述評》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楊度富有傳奇彩色的主要人生經歷。(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楊度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22、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標。“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等是“和諧社會”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問題:

(1)春秋時期;孔子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和諧社會人際關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在當時有何進步意義?

(2)古代東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圖對理想社會的標準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孔子和柏拉圖所提出的理想社會的標準。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7題,共14分)1、D【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蘇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是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思想家,孔子是春秋時期(公元前6-5世紀)的思想家,ABC時間都符合“軸心時代”,不符合題意,排除;西塞羅是公元前2世紀-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思想家,不符合“軸心時代”,符合題意,故選D。

【點睛】

抓住關鍵事件信息“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聯系所學選項中人物生活的時代分析解答。2、C【分析】分析材料,學生與老師展開激烈的辯論,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質疑,體現的是對學術的追求不以身份為限制的教育思想,A不符合題意,B體現的是“因材施教”思想,D體現的是學習要誠實,排除ABD;學生與老師展開激烈的辯論,對老師的觀點提出質疑,體現的是“當仁不讓于師”的教育思想,C正確。3、C【分析】《國家與革命》是在十月革命前夕寫的;在這里列寧已經提出了取得政權后,建設國家的構想,故C正確;國家的‘辛迪加’(國家壟斷經營的大公司)不等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材料沒有表明國家壟斷經營的大公司有資本主義成分的參與,故排除A;當時尚未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故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布爾什維克黨的工作重心,這只是列寧的設想,故排除D。故選C。

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關鍵信息“全民的、國家的‘辛迪加’的職員和工人”,學生可以認識到列寧建設國家的構想,據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題意的選項,進行正確判斷。4、D【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拿破侖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客觀上傳播了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沖擊了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因此D正確;查理一世是封建君主代表,A排除;BC與國王身份不符合,排除。故選D。5、C【分析】【詳解】

根據“使人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者生活所必需的產品,吸收新的勞動力成為人們向往的事情”可得出,馬克思強調,生產力的進步會產生更多的多余的商品,這些多余的商品就是私人的財產,因此其說明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提供了私有制產生的物質前提,C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氏族制度,排除A;材料與文明間的疚無關,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生產力的進步,而沒有強調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6、B【分析】【詳解】

“過度好勝就成了魯莽;過度恐懼變成了怯懦”反映了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故選B;A與材料無關,排除;CD是柏拉圖的思想,排除.

點睛:從近幾年高考看,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義思想橫向比較,通過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學生學科能力的題目比較常見。與時政熱點問題聯系起來考查,也是近年來高考命題的新形式之一。7、A【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的延伸能力。唐太宗時期勤政愛民,輕徭薄賦,政治清明,民族政策開明,對外開放,所以①②③中的現象都是可能看到的。只有④中士人信奉“物皆有理”,“格物致知”的理學思想是在宋明時期,在唐太宗時期是不可能的。故答案選擇A。二、判斷題(共3題,共6分)8、B【分析】【詳解】

二次革命、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并不都是由孫中山直接領導的。故題目表述錯誤。9、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的先行者,是推動20世紀初政治變革的先驅,故題干說法正確。10、B【分析】【詳解】

“無產階級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個落后國家取得勝利”是列寧的觀點,故題干表述錯誤。三、材料分析題(共7題,共14分)11、略

【分析】【詳解】

(1)依據材料中“1905年11月2日”;“這個規則出臺后;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等信息結合所學從20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運動的發展、留學熱潮的興起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的擴大、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等角度分析陳天華“蹈海赴死”的歷史背景。

(2)依據材料“這種情況讓日本報紙幸災樂禍,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1905年12月7號的《朝日新聞》甚至干脆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國人缺乏團結力”等信息結合所學從其行為喚醒國人、團結同志、揭露清政府和日本人的陰謀、或其行為較為偏激和可惜等方面評價。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背景:①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民族危機繼續加深。②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運動此起彼伏,清政府統治危機加劇。③20世紀留學潮興起,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不斷壯大。④1905年同盟會成立,引起清政府和日本人的恐慌。

(2)評價:①陳天華蹈海赴死,喚醒了國人,團結了革命同志,揭露了清政府和日本人的陰謀。其革命精神和高貴品質值得后人學習。②用蹈海赴死的方式表達政治立場和精神追求,過于偏激,也過于可惜。(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2、略

【分析】【詳解】

(1)根據“外寇紛來;邊境屢失,腹地亦危”得出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嚴重;根據“練兵實為首端”,結合所學得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根據“今幸科舉早廢”得出科舉制的廢除;根據“因送汝東渡”得出海外留學日益興盛。

(2)思想:根據“誡子書”得出重視傳統家庭教育;根據“入日本士官學校肆業,不與汝之性情相違”得出重視因材施教;根據“必努力上進,盡得其奧。勿憚勞,勿恃貴,勇猛剛毅,務必養成一軍人資格”得出重視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和軍事教育。評價:綜合材料,可從張之洞的“誡子”思想體現與時俱進和家國情懷,同時又受到時代和階級局限性等分析解答。【解析】(1)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嚴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科舉制的廢除;海外留學日益興盛。

(2)思想:重視傳統家庭教育,重視因材施教,重視勤學立志、修身養性和軍事教育。評價:體現出張之洞繼承傳統、盡教子之責,同時又具有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和家國情懷。但也反映出其定的時代和階級局限性。13、略

【分析】【詳解】

(1)特點:根據“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建立鄉村建設實驗區與縣政建設實驗區,設立村學;鄉學,實施廣義的教育工程,如推行農業改良、建立鄉建金融、整頓風俗等”得出鄉村建設內容是全方位的;根據“他認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人生軌跡,精神發展之路,首先要‘走出鄉村’”得出知識分子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根據“倫理本位”“教化,禮俗,自力”得出傳統儒家思想為核心;根據“開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得出鄉村建設是救亡圖存的途徑;根據“與西洋文明接氣”得出借鑒西方文明成果。

(2)背景:根據“1924年”,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得出近代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劇,對鄉村破壞較大;根據“風華正茂的梁漱溟辭去北大的教職,到山東曹州辦學;后又到山東鄒平,推動鄉村建設運動”,聯系所學近代資產階級的救國救民的探索歷程,得出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的救國方案行不通;根據“‘開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這便是‘鄉村建設’”得出梁漱溟對民族自救道路的反思和對鄉村地位的認識。【解析】(1)特點:鄉村建設內容是全方位的;知識分子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傳統儒家思想為核心;鄉村建設是救亡圖存的途徑;借鑒西方文明成果。

(2)背景:近代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加劇,對鄉村破壞較大;資產階級改良和革命的救國方案行不通;梁漱溟對民族自救道路的反思和對鄉村地位的認識。14、略

【分析】【詳解】

(1)根據材料一“他是燕京大學的主要創辦人提倡學術自由;支持學生運動聘請了許多著名的國內外教授反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進行概括闡述。

(2)根據材料二“美國侵略政策徹底的象征”可知毛澤東持否定態度,結合所學從美國扶持國民政府內戰及扶蔣反共進行分析;根據材料二“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他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是真正知道中國人民的要求的”可知聞一多為支持態度,原因結合所學從司徒雷登對中國的貢獻及中美關系的改善進行回答。【解析】(1)創辦燕京大學;提倡學術自由,推動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支持學生運動,幫助抗日師生,支持中華民族的抗日斗爭。

(2)毛澤東:否定。原因:美國支持國民政府內戰遭到失敗;司徒雷登是美國駐華大使;是美國“扶蔣反共”政策的代言人。

聞一多:肯定。原因:司徒雷登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對中國的諸多事業作出過貢獻;司徒雷登擔任美國駐華大使,將有利于幫助美國改善與中國人民的關系。15、略

【分析】【詳解】

(1)內涵:根據材料“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我要永遠忠于黨和人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終身”,可歸納為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忠于黨和人民、舍己為公、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根據材料“在鞍鋼一年零兩個多月時間里,3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5次被評為紅旗手,18次被評為標兵,榮獲“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可歸納為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螺絲釘精神”;根據材料“1960年雷鋒入伍,參加上寺水庫的搶險救災,帶病連續奮戰7天7夜,還把平時節約下來的100元錢捐給受災群眾。他將自己的藏書拿出來供大家學習,被人們稱為“小小的雷鋒圖書館”。”,可歸納為苦干實干、爭作貢獻的艱苦奮斗精神;

(2)理由:根據材料“是“超越時空的正能量”,催生著“美麗中國、和諧中國”的成長。”,再結合所學可知,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和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人的做人原則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現;對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解析】(1)內涵:為共產主義而奮斗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工作中創造出不平凡業績的“螺絲釘精神”;苦干實干、爭作貢獻的艱苦奮斗精神;忠于黨和人民、舍己為公、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實質和核心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理由: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和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國人的做人原則和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表現;對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16、略

【分析】【詳解】

(1)思想:根據材料“務須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仗義疏財,賑濟水旱災荒。”可分析出家規鄉約中的思想為仁愛孝悌尊卑有序奉公守法勤儉持家提倡重學風氣強調社會責任。因素:結合當時時代背景可知,專制政權的需要自然經濟的影響儒家思想的熏陶。

(2)新特點:根據材料“往往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可分析出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強調經世致用;結合材料“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可分析出反對八股主張學習西方;根據材料“(清)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默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可分析出主張發展工商業。原因:結合當時時代背景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思想傳入。【解析】(1)思想:仁愛孝悌尊卑有序奉公守法勤儉持家提倡重學風氣強調社會責任。

因素:專制政權的需要自然經濟的影響儒家思想的熏陶。

(2)表現: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強調經世致用;反對八股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

原因:民族危機加深西方思想傳入。17、略

【分析】【詳解】

(1)主張:根據材料“進而提出鄉村學校是當時中國鄉村改造的中心”可知以學校為鄉村改造的中心;根據材料“將教育作為改造鄉村社會重要工具”可知教育是鄉村改造的重要工具;根據材料“辦學和社會改造是一件事情改造社會若不能從辦學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內心”可知鄉村教育重在改造人心;根據材料“他提出工學團融做工;科學、政治于一體”可知將生計、學習和民主實踐融為一體;根據材料“鄉人不出村,能知萬里遠。個個考博士,行行出狀元”可知樹立現代的學習觀和擇業觀。

(2)時代背景:根據材料“從1917年到1926年”并結合所處時代可知可知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五四運動激發了知識分子對群眾的關注;結合近代社會的特征從階級矛盾、戰爭、民族危機和經濟發展等角度分析可知近代中國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軍閥混戰導致農村社會凋敝;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意識的廣泛覺醒;近代民族經濟的發展。【解析】(1)主張:以學校為鄉村改造的中心;教育是鄉村改造的重要工具;鄉村教育重在改造人心;將生計;學習和民主實踐融為一體;樹立現代的學習觀和擇業觀。

(2)時代背景:新文化運動傳播了民主、科學精神;五四運動激發了知識分子對群眾的關注;近代中國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軍閥混戰導致農村社會凋敝;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意識的廣泛覺醒;近代民族經濟的發展。四、簡答題(共5題,共25分)18、略

【分析】(1)本題據材料一“臺灣一平地方益廣;歲賦可增,民生得寧,邊疆永安”;據材料二“若歸天朝,使海外諸國,既懾天威,益慕圣德”,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從政治、經濟、軍事角度,從維護國家統一、威懾海外諸國、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保證沿海諸省安全等方面分析康熙收復臺灣的戰略意圖。

(2)本題據材料三“蠲(免除)三年徭稅差役。分兵駐載”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從設置機構、駐軍、免除稅役等方面概述康熙收復臺灣后的治理措施。再據材料三“運米谷蔬菜,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