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知識梳理型教案_第1頁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知識梳理型教案_第2頁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知識梳理型教案_第3頁
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1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節《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知識梳理型教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學問梳理型教案一、教學目標【學問與力量】1.知道始皇帝的來歷,郡縣制的建立,2.了解中國古代中心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3.理解:歷史概念:郡縣制、中心集權制度;皇權是封建專制國家的權力中心;秦朝中心官制的特點。4.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異同;分析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過程與方法】1.閱讀歷史材料和從中獵取有效信息的方法。2.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情感態度價值觀】1.生疏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重大進步作用,培育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情感。2.君主專制中心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長時期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的進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課重點】秦朝中心集權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確立,郡縣制的推行,從中心到地方一套完整的官僚體系的形成)。【本課難點】秦朝創建中心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二、預習指導:帶著下列問題去閱讀課文并回答問題1.閱讀教材依據教材完成秦國統一過程表秦統一過程地區過程中原北部嶺南西南2.郡縣制度最早消滅在秦朝嗎?為什么?3.簡述秦朝郡縣制度設置的基本狀況有哪些?4.秦代施行的郡縣制度與西周分封制相比最大的差別在哪里?5.秦代實行郡縣制的歷史意義是什么?6.西漢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與秦朝略有區分的地方在哪里?7.簡述秦朝在中心設置的最重要的官員及其職責。8.在秦朝的中心行政體制下,皇帝裁決軍國大事的主要依據是什么?它有哪些好處?再想一想,為什么這一制度后來被秦始皇破壞?這是偶然的嗎?為什么?9.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把握,又實行了哪些措施,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教學過程【講授新課】一、秦朝大一統的實現引導同學回憶學校所學習過的相關歷史學問,在此基礎上老師總結敘述如下:西周滅亡以后,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上的東周開頭。東周又稱為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空前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發生著深刻變革的時代。說它空前混亂,是由于周平王東遷以后,周王室的實力大為衰落,再也無力把握各地諸侯。這樣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崛起,為了爭奪土地、財寶和人口,不斷發動著戰斗。春秋歷時242年,其中戰斗朝聘483次;戰國更是以連年戰斗不斷而得名。長期的諸侯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說它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是由于在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展,以及諸侯爭霸的需要,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封建社會正在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后世所接受的很多政治制度也在這個時期開頭萌芽。在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中,諸侯國的數目由于兼并戰斗而漸漸削減。到了戰國時期,基本上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個主要的諸侯國。在這七個國家中。秦國由于推行商鞅變法,進行了充分而徹底的改革,國力日益強盛,在長期的戰斗中多次戰勝東方六國,漸漸取得了對其他國家的優勢地位。到了秦王政上臺的時候,秦國的實力空前加強。秦國所把握的土地和人口已經與東方六國的總和相當,在軍事上更是保持著確定優勢。這樣,在秦王政的指揮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相繼滅亡了東方六國,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原地區的統一(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補充有關秦王政的故事)。中原的統一完成以后,北方少數民族匈奴族構成了對秦朝的直接威逼。匈奴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在戰國時期強大起來,對當時的秦、趙、燕三國構成了嚴峻威逼。這三個國家不得不在北方修筑長城進行防備。秦朝統一中原以后,公元前215年,秦朝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出擊匈奴,收回了河套地區。此后,秦朝開頭把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連續,構成了一道長達萬里的軍事防備工程-長城。這是當時軍事工程建筑技術水平的杰作,也是當時強大國力的體現。同時,為了加強與北部的聯系以及快速調動軍隊和物資,秦朝還修筑了“直道”,被稱為古代的高速大路,這些都加強了北部邊防。秦滅六國以后,秦軍也開放了統一嶺南地區的戰略攻勢。嶺南地區的主要居民是越族人,越族很早就與中原有著親密的聯系。秦軍的軍事行動遭到堅韌抵制,其中導致秦軍失敗的重要因素是運輸困難。于是在公元前214年,秦朝開鑿了溝通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的靈渠,以便于補充兵員和軍需物資。經過激戰,最終平定嶺南。秦在嶺南地區設置郡縣,實行軍事鎮守和行政管理。這是嶺南地區歸入中心王朝管轄的開端。在西南地區,秦朝還在當時被稱為“西南夷”(今云貴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區,開拓了“五尺道”,并在其中一部分地區任命官吏。這是該地區進入中原統一政權版圖的開頭。這樣,經過秦帝國的長期征戰,不但平定了六國,而且對周邊地區也實行了有效的政治把握。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心集權的封建王朝正式建立起來。秦王朝統一的完成,不僅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可以說,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巨變。從今,統一成為中國政治的一個最基本的內容。如何理解這一點呢?可以參考以下資料:“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依據本段材料結合夏商周時代的政治特點以及以后歷代王朝的史實對此進行解釋。提問:秦朝能夠實現國家統一的緣由有哪些?引導同學進行爭辯和思考,老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歸納:(1)社會經濟進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加強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打破諸侯割據狀態;(2)人民群眾的要求;(3)秦國商鞅變法增加了秦國的實力,為統一奠定了基礎;(4)秦王政的個人歷史作用,制定了正確的戰略策略,擅長用人。從中心到地方的機構設置-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的建立中心的政治體制1.皇帝制度的確立秦始皇所確定的中心政治體制中,首先建立的就是皇帝制度。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的政治習慣,這就是“新王改制”。據說一個新的王朝建立起來以后,新興的圣王必需“與民變革”,具體措施就是殊徽號,易服色,改正溯,異器械,考文章,權度量等。所以秦始皇也不例外。而在秦始皇所確定的政治制度體系中,第一個歷史性的制造就是為在位的最高統治者創造了“皇帝”的稱號,皇帝制度由此確立。關于“皇帝”名號的由來,《史記·秦始皇本紀》為我們做了具體的描述:秦初并天下,(秦王政)令丞相、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后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為什么要接受“皇帝”這個詞呢。原來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皇的意思一是輝煌;又有大、宏大的含義,人們把祖先或者神明稱作為是“皇”;帝則是上古時人們想象出來的主宰萬物的最高神明,在古代曾一度被用來稱頌作出了杰出貢獻的政治首領。我們所說的“三皇五帝”都是遠古時期有名的部落聯盟首領,是像神明一樣的人物。所以“皇帝”之稱實際上就是古代傳奇中“三皇五帝”的合稱。贏政將“皇”和“帝”合起來,說明他認為自己的權勢與功德已經超越了三皇五帝,單純的“皇”或者是“帝”已經不能顯示出他的尊貴了,這就使得秦始皇將“皇”和“帝”連起來稱為“皇帝”。所以,“皇帝”名號的確立,是秦完成統一大業的產物,顯示了皇帝“唯我獨尊”的權勢和地位。從今,“皇帝”成為我國歷代最高封建統治者的稱謂。在確立“皇帝”這個稱號的同時,秦始皇還規定了很多尊君、維護皇帝最高權力的制度和方法,從而創立了皇帝制度。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進展的必定結果。秦始皇創立的一切制度,都只為了一個目的:“天下大權,集于中心;中心大權,集于皇帝”。皇帝就是國家,國家就是皇帝。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主要由三點組成,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為了顯示皇帝獨尊作出很多皇帝專享的規定,包括:秦始皇自稱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來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獨享的字。還有璽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稱“璽”,但是現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稱“璽”,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質的璽。另外,皇帝的“‘命’為‘制’,‘令’為‘詔’”(《史記·秦始皇本紀》)。“制”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詔”為皇帝詔告臣民的一般命令。皇權至上、皇帝獨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內容。在這種制度下,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充分體現了皇權專制的特色。皇帝所說的話就是法,是推斷一切是非的標準與行為規章,是具有最有效力的法律。皇帝實行獨裁統治,總攬一切大權,所謂“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也”。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從中心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軍隊的虎符由皇帝把握,皇帝的話就是法律(“言即法律”)。2.中心三公九卿制的確立除了皇帝制度以外,在中心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在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的閱歷教訓的基礎上,確定了三公九卿制度。引導同學看書,自己學習把握以下內容:三公九卿官職的具體稱呼及其職責范圍。老師著重點明以下內容:(1)秦始皇所創建的這套中心官僚機構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心行政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但都要圍圍著皇權這一中心來設置和運轉。最高官職,如“三公”等相互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政大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致旁落。其次,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就是為皇室專設的,是為皇帝私家服務的。國與家同治,這是封建時代的統治特點。(2)中心三公九卿的官員都是由皇帝任命的,官員職位不能世襲。在皇帝和三公九卿制的中心行政體制下,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以“朝議”的方式爭辯國家軍政事務,成為皇帝裁決的依據。這種大臣議政的方法可以集思廣益,是一種在君主專制制度下削減決策失誤的好方法。但是大臣議政爭辯的結果最終只能由皇帝打算。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一旦皇帝推行極端的君主專制,大臣議政制度也就很難堅持下去。例如秦始皇晚年迷信神仙,深居宮中,大臣根本見不到皇帝,在這種狀況下,朝議制度也就難以進行。地方上的政治體制—郡縣制的推行通過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學問可以知道,西周建立以后,在地方上實行了分封制。那么,秦朝在完成“大一統”以后,在地方行政機構上又會實行什么樣的管理制度呢?請看以下歷史資料: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清靜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是統一完成以后,圍圍著在地方上實行什么樣的行政管理制度而進行的一次朝議。讓同學依據材料圍繞以下問題進行爭辯思考:(1)這次朝議雙方各堅持什么地方行政制度?各自的理由是什么?;(2)秦始皇最終支持李斯,其根本動身點是什么?在同學爭辯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秦始皇最終選擇了郡縣制作為地方行政制度。從根本動身點上來說,是吸取了歷史上的閱歷教訓,為了有效的維護秦王朝的統治,鞏固大一統局面。而從歷史淵源上看,實行郡縣制也是春秋戰國以來政治制度進展的必定結果。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進入春秋戰國時期以后,隨著奴隸社會的瓦解,分封制也漸漸崩潰。春秋時期諸侯在新制服的地區不再分封,而是設立“郡”或“縣”由國君進行直接管轄,郡縣長官也有國君任命。戰國時代,首先由三晉建立起以郡統縣之制,且設立郡縣的區域也由邊疆擴展到腹地。秦國在兼滅六國的戰斗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區已設郡縣管理。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是歷史進展的必定結果。依據教材對郡縣制下的具體內容進行敘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