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編制說明_第1頁
DB37T-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編制說明_第2頁
DB37T-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編制說明_第3頁
DB37T-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編制說明_第4頁
DB37T-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 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山東地方標準編制說明(報批稿)一、標準工作簡況(一)任務來源2019年9月19日,《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山東省農業農村廳關于下達2019年度農業領域地方標準計劃的通知》(魯市監標字〔2019〕373號)確定,《棉蒜椒三元間套作高效生產技術規程》列入2019年山東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第244項)。本文件由山東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并組織實施,由山東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種植業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歸口。(二)起草單位、起草人及任務分工1.起草單位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需要說明的是:2018年,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牽頭,會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共同申報立項,隨后開展了標準制定工作。2021年,按照《中共山東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關于印發<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機構職能編制規定>的通知》要求,原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省果茶技術推廣站等七個事業單位合并,成立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掛山東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牌子。撤銷上述合并單位的事業單位建制。為此,本標準制定牽頭單位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改為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另外,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也因事業單位改革,于2019年更名為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此起草單位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站改為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2.主要起草人張杰,魏學文,宋傳雪,王桂峰,秦都林,徐勤青,孫瑋琪,肖春燕,謝志華,貴會平,馮尚華,宋憲亮,張少紅,王琰。3.任務分工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要負責標準的立項需求調研、起草標準文本、編制說明,標準編制進度把關、征集相關方面的意見,意見匯總、歸納、處理等事項。金鄉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主要負責試驗驗證、協助開展征求意見匯總、送審等事項。其中:王桂峰主持項目及總體方案設計,張杰、魏學文、宋傳雪負責標準起草編寫、對各相關方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總結、歸納和處理,以及負責組織召開標準研討會議,標準編制進度把控,秦都林、徐勤青、孫瑋琪、肖春燕、謝志華、貴會平、馮尚華、宋憲亮、張少紅、王琰主要負責文獻研究、試驗調查、數據分析等。(三)起草過程本標準起草過程中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前期工作階段:自2015年來,為了穩定山東省棉花生產,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組織省內外棉花科研機構,棉花技術推廣和棉花生產單位開展了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試驗、示范工作,2016-2018年連續將棉蒜椒三元種植模式納入山東省棉花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魯農棉字〔2017〕5號,魯農財字〔2018〕23號),同時2017年還專項開展了棉花耕作制度改革示范項目——《山東省農業廳關于印發山東省棉花耕作制度創新試驗項目實施方案的通知》(魯農棉〔2017〕字8號),先后在聊城市高唐縣、濟寧金鄉縣市、菏澤市巨野縣、菏澤市成武縣等開展了棉蒜椒技術試驗,多年多點的試驗表明,棉蒜椒三元種植技術模式可以大幅提高棉田效益,提升棉田環境,降低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是一種綠色高效可行的棉花多元種植技術。立項申請階段:為了更好推廣棉蒜椒三元種植技術,形成標準化易操作的技術模式,發揮棉蒜椒技術模式的先進性作用,2019年5月,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牽頭向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申請了標準制定計劃。征求意見稿起草階段:項目立項后,為確保標準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標準制定牽頭單位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山東省棉花生產技術指導站)組織召開專題研討會,成立標準起草領導小組、標準起草工作組,明確了負責起草單位、參與起草單位和人員的任務分工,并制定工作任務時間進度表。2019年9月-2020年10月,標準起草工作組在充分收集、認真研究相關標準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實際,調研大蒜、辣椒、棉花三作物適宜生育期、作物生長發育特點、三作物茬口銜接點,調研三作物田間管理及收獲注意事項,落實棉蒜椒間套作試驗及試驗數據采集。標準起草單位對已完成工作進行分析、集成、討論,確定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和編制說明的具體要求,起草標準征求意見稿和編制說明。征求意見及形成送審稿階段:2021年4月,在全省范圍內廣泛征求意見,包括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各地市農業農村局、主產棉縣農業農村局、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等單位,同時征求相關企業的意見。發送“征求意見稿”的單位數36個,收到“征求意見稿”后,回函的單位或專家數26個,回函并有建議或意見的單位數26個,沒有回函的單位數10個。從回函的情況看,收到意見建議111條,沒有重大分歧,其中從事大蒜生產技術和棉花辣椒病蟲害防治的專家統一認為,大蒜生產技術和棉花辣椒病蟲害防治已有相關標準,不是本標準的重點,可以不做介紹,直接引用已有標準。其他技術參數、標準語言、格式、框架結構等意見建議均進行認真研究,逐項采納修改,詳細內容見《山東省地方標準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針對反饋意見以及專家研討會決議,結合政策文件等對標準修訂初稿進行反復修改完善,形成了標準送審稿及編制說明。專家審查并修改完善形成標準報批稿。經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山東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同意,2023年7月15日,山東省農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種植業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在濟南組織召開了《棉蒜椒三元間套作高效生產技術規程》(魯市監標字〔2019〕373號附件-244)山東省地方標準專家審查會議。來自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山東農業大學、臨沂大學、德州市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共九名專家組成了審查委員會。審查委員會聽取了標準編制情況匯報,對標準文本進行了逐章、逐條審查,對標準編制說明等進行了審查,提出了間作方式、整枝、化控、收獲方式、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修改意見,同時結合送審稿征求意見及省標準化行業管理部門審查意見,考慮到相關技術標準的系統性、完整性,建議將立項的多個標準整合為一個系列標準,根據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對文件名稱和結構的要求,將題目修改為《棉田多元種植模式技術規程第6部分:棉蒜椒間套作》。會議一致同意該標準通過審查,并要求標準起草小組對標準草案進行修改完善,形成了標準報批稿后上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二、地方標準制定目的和意義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皮棉作為全球天然纖維中的絕大部分,是現代紡織工業不可替代的生產資料,棉籽是世界上一個十分重要的食用油來源,另外棉花副產品在工農業和醫藥行業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近幾年,隨著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國內消費的拉動,棉花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在確保穩定糧食面積的宏觀政策指導下,僅僅依靠增加種棉面積來提高棉花產量難以實現,糧棉爭地矛盾突出。改革傳統棉花種植方式是破解當前棉花產業困境的重要途徑。2015年8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中明確提出“大力推廣輪作和間作套作,支持因地制宜開展生態型復合種植,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促進種地養地結合。間作具有充分利用資源和大幅度增加產量的特點,在當前對解決人口持續增長與耕地不斷減少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地現實意義。棉花與其他作物間套作通常可以增加間作作物的產量和經濟效益,而不影響棉花品質。棉田間作模式多種多樣,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擇合適作物品種間作,在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的基礎上,增加田間多樣性,使作物產量更高、更穩定,達到效益最大化。本標準的編制是為了規范我省棉蒜椒間套作生產操作方法,形成從播種育苗、田間管理到收獲的標準鏈條,形成具有連貫性的技術指導,著力解決傳統棉花、大蒜、辣椒三元作物間茬口不順、環節間銜接不暢、產業間技術協同不強等問題,提高棉田的整體經濟效益,對于鄉村產業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在健全和完善我省農業技術標準體系、提高棉花間套作生產標準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三、地方標準編制原則、主要技術內容和確定依據(一)標準編制原則本標準的編寫制定是以規范棉蒜椒間套作生產的操作技術,在標準制定過程中遵循了先進性、經濟性、適用性和規范性的原則。1.先進性原則:標準在總結集成多年多點全省棉蒜椒間套作創新試驗的基礎上制定,在棉花、大蒜、辣椒品種選擇、茬口銜接、棉蒜椒田間管理上采用了最新的成果,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并將先進技術、氣候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進行綜合分析,使標準既不脫離生產實際,又高于一般性生產指導。2.經濟性原則:標準制定過程中,堅持綠色高效,節本增效,在棉花、大蒜、辣椒三種作物的田間協同管理過程中,推薦輕簡化生產,集成作物間互作技術最佳模式,使傳統的蒜棉套作棉田經濟效益大幅提高。經2019年、2020年、2021年多次組織專家測產,棉蒜椒示范田效益能比常規棉田增收3000元以上(表2、3、4)。充分說明,本標準的實施,能夠提高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同時,解決辣椒連年重茬種植病害和品質下降問題。3.適用性原則:目前,我國現有標準體系中,已有部分大蒜、辣椒、棉花生產相關的標準,尚沒有與棉蒜椒間套作生產相關的標準。本標準與相關規定和文件相協調、銜接。本標準制定過程中,調查分析了全省傳統蒜棉套作區種植習慣,根據現有的種植條件設置生產管理的各個技術要素,特別是考慮到魯西南棉區多為棉花兩熟種植制度,適宜棉蒜椒三元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4.規范性原則: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到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20001.4《標準編寫規則第4部分:試驗方法標準》的規定起草,保證標準的編寫質量。標準制定依據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相關標準。(1)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2)政策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山東省棉花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等。(3)相關標準:GB4407.1經濟作物種子第1部分:纖維類,GB16715.3瓜菜作物種子第3部分:茄果類,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NY400硫酸脫絨與包衣棉花種子,HJ555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GB/T22212-2008地理標志產品金鄉大蒜(附錄B),GB/Z26578大蒜生產技術規范,GB/Z26583辣椒生產技術規范,B37/T159棉花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DB37/T2918大蒜-棉花一年兩作雙高產栽培技術規程,NY/T2673-2015棉花術語等。(4)山東省地方技術規程:SDNYGC-1-6010-2018蒜套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SDNYGC-2-6029-2018春播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二)主要技術內容和確定依據本標準編制主要內容包括棉蒜椒間套作茬口銜接、間套作方式和三者的協同生產技術等內容,主要編制內容確定依據闡述如下:1.范圍。主要內容:本文件確立了棉花、大蒜、辣椒三種作物(簡稱棉蒜椒)間套作種植程序,規定了棉蒜椒間套作協同生產管理要求,描述了種植過程記錄和驗證方法。本文件適用于蒜棉兩熟制模式下的蒜棉椒三種作物間套作種植模式。確定依據:依據“技術規程”類標準的編制要求,結合征求意見過程中專家的建議(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5項),對標注內容優化完善后,標準條文內容確定了上述范圍。2.規范性引用文件。主要包括GB4407.1經濟作物種子第1部分:纖維類、GB/T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16715.3瓜菜作物種子第3部分:茄果類、GB/T22212—2008地理標志產品金鄉大蒜、GB/Z26583—2011辣椒生產技術規范、HJ555化肥使用環境安全技術導則、NY400硫酸脫絨與包衣棉花種子、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通則、NY/T1133采棉機作業質量、NY/T1276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NY/T2673棉花術語、DB37/T159棉花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DB37/T2918大蒜-棉花一年兩作雙高產栽培技術規程。確定依據:一是依據《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2部分: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GB/T1.2-2020)。二是依據本文件制定過程中部分內容已經在上述文件中體現,故直接引用。3.術語和定義。內容為Y/T2673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確定依據:一是依據《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2部分:標準中規范性技術要素內容的確定方法》(GB/T1.2-2020)。二是依據征求意見過程中專家的建議(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107項)。4.棉蒜椒間套作種植程序。棉蒜椒間套作種植包括3個階段。大蒜生產管理參照GB/Z26578的規定,主要包括施肥整地、選擇品種、種子處理、播種、覆膜、放苗、田間管理、收獲等過程;辣椒、棉花生產管理主要包括選擇品種、育苗、移栽、田間管理、收獲等過程。主要確定依據:一是“規程”類標準編制的結構性規范要求;二是前期試驗示范總結和山東省棉多元種植的傳統技術,以棉蒜椒三元種植田間管理流程各個關鍵時期必要的技術要求為節點進行劃分,充分考慮茬口銜接的緊密型、流暢性和可操作性。5.茬口銜接。主要內容:為大蒜10月上中旬播種,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蒜薹收獲,5月中下旬蒜頭收獲;辣椒2月底3月初育苗,4月下旬移栽,9月底收獲;棉花4月上旬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10月上旬拔柴。確定依據:一是依據山東省棉花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山東棉花耕作制度改革項目實施過程的試驗總結和技術集成。二是依據征求意見過程中專家的建議(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6項)。三是山東省地方技術規程:SDNYGC-1-6010-2018蒜套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6.大蒜前期生產技術。按畦寬4.4m,行距18cm,株距15cm種植,田間管理按照GB/T22212—2008中附錄B規定。確定依據:一是依據地理標志產品金鄉大蒜(附錄B)規定。二是依據征求意見過程中專家的建議(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13、14、15、16項)。7.棉花辣椒育苗技術。種子、農藥、化肥等投入品的質量要求,分別依據GB4407.1、NY400、GB16715.3、GB/T8321(所有部分)、NY/T1276、HJ555、NY/T496的規定。辣椒育苗、棉花育苗技術主要依據山東省地方技術規程(SDNYGC-1-6010-2018蒜套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SDNYGC-2-6029-2018春播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等文件以及山東省棉花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山東棉花耕作制度改革項目實施過程的試驗總結和技術集成。8.棉蒜椒共生期栽培技術。主要內容:棉花辣椒栽植、肥水管理、大蒜收獲及晾曬等。確定依據:一是依據山東省棉花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山東棉花耕作制度改革項目實施過程的試驗總結和技術集成;研究表明,在上述間作方式下,有明顯的互作優勢,在雨水多的生長季節,不利于辣椒開花結果,是棉花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并進階段的需水高峰期,棉株通過大量吸收、蒸騰水分,為辣椒的正常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提高辣椒抗澇性,減輕病害發生;棉花株型大,可以為辣椒降溫,避免辣椒的強光直射,減少辣椒日灼病的發生,提高辣椒的品質,棉椒株高差,棉花透風性好,棉花后期黑桃數少,實現作物間的優勢互補,充分的利用光照和水分條件;以2021年為例,當年8-9月份降雨多,棉蒜椒三元間套作優勢明顯,從表1可以看出,棉蒜椒三元間套作平均單株爛鈴數3.4個比傳統蒜套棉平均單株爛鈴數8.3個減少59%。二是依據征求意見過程中專家的建議(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6項);三是山東省地方技術規程:SDNYGC-1-6010-2018蒜套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SDNYGC-2-6029-2018春播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以及GB/T22212—2008地理標志產品金鄉大蒜等文件相關規定。9.棉花辣椒間作田間管理及收獲。主要內容:水肥運籌、整枝和化控、病蟲害防治、收獲等。確定依據:一是參考GB/Z26583—2011辣椒生產技術規范第6章和DB37/T159棉花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的所有要求確定了病蟲害防治的內容;依據多點多年田間試驗總結、技術集成確定了育苗、田間管理等關鍵指標參數;二是采納了專注于棉花栽培、植保領域專家的意見,本標準其本意是指出棉蒜椒間套作三者協同生產如何進行農事操作,即告訴生產者如何去做,因此,對該相關內容進行系統梳理(見山東省地方標準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35、36、…98條)。三是參考山東省地方技術規程(SDNYGC-1-6010-2018蒜套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SDNYGC-2-6029-2018春播棉間作辣椒生產技術規程)中關于田間管理的技術參數。表1.2021年棉花不同栽培模式產量性狀表栽培模式品種名稱平均行距(cm)平均株距(cm)平均單株成鈴(個/株)平均單株爛鈴(個/株)平均單鈴重(克/個)衣分率(%)籽棉單產(kg/畝)85%皮棉單產(kg/畝)蒜套棉魯棉研401093527.78.36.141.4251.1104.0棉蒜椒魯棉研402203030.33.46.141.4158.865.710.過程記錄及檔案管理。本章規定了生產者應做好生產過程記錄,建立生產檔案,記錄產地環境、品種選擇、整地施肥、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等;所有記錄應真實、準確、規范并具有可追溯性,生產檔案應有專人保管,至少保存三年。主要確定依據:考慮到技術規程編制的完整性和實際應用的需要,同時,采納了濟寧市農業技術推廣站楊洪賓研究員的意見,增加了過程記錄內容,見征求意見匯總處理表序號第110項。(三)試驗驗證本標準在金鄉縣棉花綠色高質高效項目開展了試驗驗證,蒜頭每畝產1220.4kg,按照2020市場價格3.6元/kg計算,折合經濟效益4393.4元/畝;蒜薹每畝產300kg,按照當年市場價格3元/kg計算,折合經濟效益900元/畝;棉花籽棉每畝產160.4kg,按照當年市場價格6元/kg計算,折合經濟效益962.4元/畝;干辣椒每畝產240kg,按照目前市場價格13元/kg計算,折合經濟效益3120元/畝,產值合計9375.8元/畝。蒜棉椒產量統計表見表,2、表3、表4。表2.2020年棉蒜椒三元間套作棉花產量統計表品種名稱平均行距(cm)平均株距(cm)收獲密度(株/畝)平均單株成鈴(個/株)畝成鈴數(個)平均單鈴重(克/個)衣分率(%)籽棉單產(kg/畝)85%皮棉單產(kg/畝)魯棉研4022033918.733.67309316.141.4160.466.4表3.2020年棉蒜椒三元間套作大蒜產量統計表品種名稱平均行距(厘米)平均株距(厘米)畝密度(棵)5米雙行蒜頭數(頭)5米雙行蒜頭干重(公斤)畝產(公斤)金鄉白皮大673.291220.38表4.2020年棉蒜椒三元間套作辣椒產量統計表品種名稱平均行距(厘米)平均株距(厘米)畝穴數(穴)5米雙行穴數(穴)5米雙行辣椒干重(公斤)畝產(公斤)山櫻椒8826291438.333.1560239.90四、與現行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標準的關系與本標準密切相關的法律及政策文件有: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國辦發(2015)59號),文中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生產成本“地板”抬升、資源環境“硬約束”加劇等新挑戰,迫切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種養協調發展,大力推廣輪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