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5《送東陽馬生序》文學常識+重點注釋+重點譯句+課后問題+中考預測_第1頁
專題15《送東陽馬生序》文學常識+重點注釋+重點譯句+課后問題+中考預測_第2頁
專題15《送東陽馬生序》文學常識+重點注釋+重點譯句+課后問題+中考預測_第3頁
專題15《送東陽馬生序》文學常識+重點注釋+重點譯句+課后問題+中考預測_第4頁
專題15《送東陽馬生序》文學常識+重點注釋+重點譯句+課后問題+中考預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5課內重點文言文篇——《送東陽馬生序》考點:文學常識宋濂(1310一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學家。選自《宋濂全集》。生,對晚輩讀書人的稱呼。本文作者以自己的學習經歷現身說法,敘述自己在青少年時代勤奮求學的事情,意在勉勵馬生刻苦學習。作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字里行間處處流露著對馬生的殷切期望。考點:課后注釋(1)[致]得到。(2)[假借]借。(3)[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指不放松抄錄書。(4)[走]跑。(5)[逾約]超過約定期限。(6)[以是]因此。(7)[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經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8)[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9)[趨]快步走。(10)[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11)[叩問]、請教。(12)[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13)[填]擠滿。(14)[稍降辭色]把言辭和臉色略變得溫和一些。(15)[稍]略微。(16)[辭色]言辭和臉色。(17)[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18)[援]引、提出。(19)[質]詢問。(20)[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表示專心而恭敬。(21)[叱咄]訓斥,呵責。(22)[至]周到。(23)[復]回答,答復。這里是辯解的意思。(24)[俟]等待。(25)[負篋曳屣]背著書箱,拖著鞋子。(26)[窮冬]深冬,隆冬。(27)[窮]極。(28)[皸裂]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29)[舍]這里指客舍。(30)[四支僵勁]四肢僵硬。(31)[支],同“肢”。(32)[媵人]侍婢。這里指旅舍中的仆役。(33)[持湯沃灌]拿了熱水來洗濯。(34)[湯]熱水。(35)[沃]澆。(36)[和]暖。(37)[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38)[逆旅]旅店。(39)[食]供養,給…吃(40)[被綺繡]穿著華麗的絲綢衣服。[被],同“披”。(41)[綺]有花紋或圖案的絲織品。(42)[繡]繡花的衣服。(43)[纓]系帽的帶子。(44)[腰]用作動詞,在腰間佩戴。(45)[容臭]香袋。(46)[臭]香氣。(47)[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48)[缊袍敝衣]破舊的衣服。(49)[缊]亂麻。(50)[敝]破。(51)[慕艷]羨慕。(52)[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53)[口體之奉,指吃穿的供給。(54)[耄老]年老。語出《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55)[預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56)[預]參與。(57)[君子],這里指有官位的人。(58)[寵光]恩寵光耀(59)[綴]跟隨。(60)[日侍坐備顧問]每天在皇帝座位旁邊侍奉,準備接受詢問。(61)[謬稱其氏名]錯誤地稱說我的姓名。這是自謙的說法。(62)[太學]我國古代設在京城的最高學府。元、明、清時期不設太學,設國子學或國子監。(63)[縣官]這里指朝廷。(64)[廩稍]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65)[裘葛]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泛指四時衣服。(66)[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皮可制葛布。這里指葛衣,即用葛布制成的夏衣。(67)(遺]給予,贈送。(68)[餒]饑餓。(69)[司業、博士]都是古代學官名。(70)[假諸人]即“假之于人”,向別人借。諸相當于“之于”。(71)[流輩]同輩。(72)[朝京師]這里指退休后進京朝見皇帝。(73)[謁]拜見。(74)[撰長書以為贄]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75)[贄]初次進見尊者時所持的禮物。(76)[論辨]議論辯駁。(77)[辨]同“辯”。(78)[言和而色夷]言辭謙和,臉色平易。(79)[詆]詆毀,毀謗。(80)[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夸耀自己的際遇好(指得到皇帝的賞識重用)而在同鄉面前表示驕傲。考點:重點譯句(1)余幼時即嗜學。【答案】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2)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答案】家里窮,沒有辦法得到書來看。(我)經常向有藏書的人家借書。親手動筆抄錄,計算著日子按照約定的時間來歸還。(3)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答案】天氣非常寒冷,硯池里的墨水結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夠正常地彎曲伸展。(4)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答案】抄錄完畢,我跑著把書送回去,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5)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答案】因此人們大多愿意把書借給我,我因此能夠看遍各種各樣的書。(6)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答案】我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書向同鄉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7)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答案】前輩道德聲望高,向他請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不把言辭和臉色略變得溫和一些。(8)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答案】我站在他的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答案】有時遇到他訓斥我,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多說一句辯解的話。(10)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答案】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向他請教。(11)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答案】因此我雖然愚笨,但終于能夠有所收獲。(12)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答案】當我跟從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1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答案】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下了有幾尺深。到了客舍,我的四肢僵硬不能動彈。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我卻不知道。(14)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答案】仆役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洗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我才暖和過來。(15)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答案】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給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好滋味的東西可以享受。(16)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答案】跟我同住的學生都穿著華麗的絲綢衣服。帶著有紅纓,珠寶裝飾的帽子。(17)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答案】在腰間佩戴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得像仙人。(18)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答案】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一點不羨慕他們。(19)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答案】因為內心有值得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0)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答案】我求學時候的勤奮和艱苦大概就是這樣。(21)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答案】凡是應該有的書,都集中在這里。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書,向別人借書,然后才能看。(22)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答案】如果他們的學業還有不精通,品德還有沒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像我那樣專一罷了。哪里是別人的過失呢?(23)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答案】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言辭很順暢通達。(24)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答案】詆毀我夸耀自己的際遇好而在同鄉面前表示驕傲,哪里是了解我的人啊?考點:課后習題一、說說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他為什么能夠這么做。【答案】這是一篇勸學之作。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為學之難。意在強調:要想學業有成,必須克服種種困難,抵制各種享樂和物質誘惑,勤勤懇懇,專心致志。二、在求學過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難?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細節,說說最讓你感動的地方。【答案】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一:求書之難。這是由于“家貧”造成的困難。作者用借書、抄書的辦法來克服。二:求師之難。作者用跑遠路、拜名師、虛心求教的辦法來克服。三:生活之苦。作者歷盡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內心的充足、精神的強大來克服這一困難。本文中的細節描寫很多。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寫嚴冬時節抄書的艱苦,簡潔生動,如在目前。又如“俯身傾耳”,僅用四個字,就寫出了作者虛心求教的情態。再如,對“同舍生”穿著佩戴的描寫,用了一連串的動詞,頗為傳神。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細節來談。三、課文多處運用對比手法,找出來,談談這樣寫的好處。【答案】本文多用對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顯矛盾,或揭示道理,鮮明而有說服力。如“鄉之先達”的倨傲粗暴,與作者的謙卑恭敬形成對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學、不怕羞辱的學習態度;“同舍生”的豪華裝束,與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對比,突出作者內心的充實和強大;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與作者求學的種種艱辛形成對比,突出專心學習的重要性。以上這些例子,都是相反對比,簡稱“反比”。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關的對比,可稱之為“正比”,如作者的“嗜學”與馬生的“用心于學”的對比,抄書時“手指不可屈伸”與訪學歸來“足膚皸裂”的對比。這樣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同類疊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應,相得益彰。四.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答案】致:得到。2.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答案】走:跑。稍:稍微、稍許。3.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答案】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傾慕。4.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答案】患:憂慮,擔心。嘗:曾經。5.俟其欣悅,則又請焉。【答案】俟:等,等到。五、作者家貧嗜學,樂以忘憂,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當代中學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學習態度和從師尊師方式?【答案】如:贊成宋濂的學習態度。因為宋濂從小就“嗜學”,成年以后,“益幕圣賢之道”,他學習能夠刻苦和持之不懈的原因就在于此。古人言:“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志向、目標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成功的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宋濂“以中有樂為足者”故可“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我們要樂中學,學中樂,學習效率才會提高。但是,宋濂的尊師方式,有些太過。他尊重老師固然重要,但也沒必要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就是指:老師錯,學生也錯,學生沒有反駁的機會。所以,我們當遇到老師有錯誤的時候,應該大膽、有理、有禮地向老師提出,這樣,我們才可以和老師在人格上建立平等的關系。補充:(1)第1、2段中,作者是從哪四個方面敘述了自己求學的艱難的?【答案】①幼時借書抄錄之辛;②成年求師叩問之難;③從師奔走之艱;(④求學生活之苦。(2)結合1、2兩段,說說作者最終學業有成的幾條理由。【答案】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博覽群書、虛心求教、不怕吃苦等。(3)本文體現了作者哪些可貴的精神品質?【答案】本文體現了作者許多可貴的精神品質: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尊師重道;簡樸樸素,樂在其中;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關心后學,諄諄教誨。這些美好的品質,顯示了儒者的風范。在文章最后,作者擔心別人詆毀他“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其實是他自我反省習慣的表露,也是他為人坦誠率真的表現(4)文是寫給馬生的,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答案】作者現身說法,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能夠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5與當年作者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越的地方?說說現代中學生應樹立怎樣的苦樂觀。【答案】優越條件:吃穿無憂,有國家、學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備先進,資源豐富,信息靈通等等.苦樂觀:珍惜時間,虛心善學,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2023中考預測——《送東陽馬生序》(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組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1.對下面句予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組是()A.①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②走送之(走:跑)B.①嘗趨百里外(趨:歸向)

②未嘗稍降辭色(稍:一會兒)C.①色愈恭,禮愈至(至:周到)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待)D.①主人日再食(食:供養,給……吃)

②日侍坐備顧問(日:每天)2.翻譯。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3.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①____________,作者用借書、抄書的辦法來克服。②____________,作者用跑遠路、拜名師、虛心求教的辦法來克服。③____________,作者歷盡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內心的充足、精神的強大來克服這一困難。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①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選自《漢書?董仲舒傳》)

【注】久次:入學的先后順序。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他一項是(

A.錄畢,走送之走:跑

B.先達德隆望尊望:聲望

C.援疑質理質:質問

D.色愈恭,禮愈至

至:周到

2.下列句子中,加點“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是人多以書假余蒙辭以軍中多務B.先帝不以臣卑鄙

C.策之不以其道D.弗敢專也,必以分人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序,文體名,一般陳述創作主旨、創作經過等;贈序一般是親友遠行時所作,內容多事一些安慰、勉勵的話。

B.宋濂二十歲之后更加仰慕圣賢之道,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有事遇到前輩的訓斥或提問,一句話都不敢答復。

C.從乙文來看,董仲舒年輕時就潛心研究《春秋》,后人將《春秋》與《詩經》《尚書》《禮記》《大學》合稱“五經”。

D.董仲舒研究學問非常癡迷,三年都無心觀賞花園里的風景,他在室內掛上簾子讀文章,任何人都見不到他。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選自《孫權勸學》)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1)媵人持湯沃灌

湯:(2)但當涉獵

涉獵: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凡所宜有之書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以衾擁覆

蒙辭以軍中多務C.久而乃和

蒙乃始就學D.足膚皸裂而不知

結友而別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4.【甲】文作者提到,盡管學習條件優越,但有些太學生業不精、德不成,是因為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5.【甲】【乙】兩文勸學方式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具體分析。(四)單項選擇題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日星隱曜B.色愈恭,禮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同舍生皆被綺繡將軍身被堅執銳D.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奉命于危難之間2.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無從至書以觀以衾擁覆B.當余之從師也無鮮肥滋味之享C.燁然若神人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D.則又請焉則素湍綠潭3.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不敢出一言以復復前行C.久而乃和政通人和D.至舍余人各復延至其家4.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或遇其叱咄或異二者之為B.余因得遍觀群書因屏人曰C.足膚皸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故余雖愚故漁者歌曰

2023中考預測——《送東陽馬生序》(解析版)(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組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1.對下面句予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組是()A.①無從致書以觀(致:得到)

②走送之(走:跑)B.①嘗趨百里外(趨:歸向)

②未嘗稍降辭色(稍:一會兒)C.①色愈恭,禮愈至(至:周到)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俟:等待)D.①主人日再食(食:供養,給……吃)

②日侍坐備顧問(日:每天)【答案】B【解析】此題考查的是文言詞語的意思。做題時要疏通文意,根據具體語境確定詞義。B項①句意為: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趨:奔赴。②句意為: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稍:稍微,稍稍。故選B。2.翻譯。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答案】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來請教。【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在翻譯句子時首先要注意重點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的情況,先按照原句子的順序翻譯,然后再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進行語序調整。“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句中:侍:侍候。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請:請教。據此翻譯即可。3.作者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有:①____________,作者用借書、抄書的辦法來克服。②____________,作者用跑遠路、拜名師、虛心求教的辦法來克服。③____________,作者歷盡苦寒,破衣粗食,但他以內心的充足、精神的強大來克服這一困難。【答案】①.求書之難。②.求師之難。③.生活之苦。【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的理解和概括。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其中“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表現了作者的求書之難。“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表現了作者求師之難。“負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余則組袍敞衣處其間”等句子表現了作者的生活之苦。據此理解作答。參考譯文: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序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把鞋后幫踩在腳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①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選自《漢書?董仲舒傳》)

【注】久次:入學的先后順序。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他一項是(

A.錄畢,走送之走:跑

B.先達德隆望尊望:聲望

C.援疑質理質:質問

D.色愈恭,禮愈至

至:周到

【答案】C【解析】A句意: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走:跑。B句意:前輩德高望重。望:聲望C句意:提出疑難,詢問道理.質:詢問

。D句意: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至:周到。故選:C。2.下列句子中,加點“以”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是人多以書假余蒙辭以軍中多務B.先帝不以臣卑鄙

C.策之不以其道D.弗敢專也,必以分人【答案】D【解析】例句: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以:因為。A句意:呂蒙把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托。以:把B句意:先帝不因為我身份卑微。以:因為C句意: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以:按照

D句意:不敢一個人獨自享用,必定用來分(賞賜)給別人(旁邊的人).以:把故選:B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序,文體名,一般陳述創作主旨、創作經過等;贈序一般是親友遠行時所作,內容多事一些安慰、勉勵的話。

B.宋濂二十歲之后更加仰慕圣賢之道,向有學問的前輩請教,有事遇到前輩的訓斥或提問,一句話都不敢答復。

C.從乙文來看,董仲舒年輕時就潛心研究《春秋》,后人將《春秋》與《詩經》《尚書》《禮記》《大學》合稱“五經”。

D.董仲舒研究學問非常癡迷,三年都無心觀賞花園里的風景,他在室內掛上簾子讀文章,任何人都見不到他。【答案】A【解析】A.正確;B.有誤,有事遇到前輩的訓斥,一句話都不敢答復;C.有誤,“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D.有誤,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后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故選:A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答案】等到他高興時,(我)就又向他請教。(“俟”“焉”各1分)【解析】重點詞有:俟:等待;焉:兼詞,于之,向他。句意: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本題主要考查點是對句子翻譯。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

【答案】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解析】根據句意來劃分:句意: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撰長書以為贄,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于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夸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予者哉?(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乙】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選自《孫權勸學》)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實詞。(1)媵人持湯沃灌

湯:(2)但當涉獵

涉獵:【答案】熱水(2)粗略地閱讀【解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1)“媵人持湯沃灌”的句意是:仆人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2)“但當涉獵”的句意是: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涉獵:粗略地閱讀。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凡所宜有之書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B.以衾擁覆

蒙辭以軍中多務C.久而乃和

蒙乃始就學D.足膚皸裂而不知

結友而別【答案】B【解析】考查對文言文一詞多義的理解。A.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B.以:都是“介詞,用”的意思;C.乃:副詞,才/連詞,于是,就;D.而:表轉折,卻/表順承,可不譯;故選B。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答案】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解析】此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注重積累,尤其是重點篇目,要做到熟記。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同時,還要注意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在此題中,要注意“余(我)、從(跟隨)、負篋(背著書箱)、曳屣(拖著鞋子)、行(走)”的意思,必須翻譯出來。4.【甲】文作者提到,盡管學習條件優越,但有些太學生業不精、德不成,是因為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答案】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解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梳理和概括。在整體感知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語句篩選概括作答。本題可篩選“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中的“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來作答。其意思是:并不是天賦、資質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5.【甲】【乙】兩文勸學方式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選文內容具體分析。【答案】都用了現身說法的勸學方式。甲文宋濂現身說法,用自己艱苦求學的經歷,鼓勵馬生想要學業有成必須克服種種困難,抵制各種物質誘惑,勤學好問、專心致志。乙文孫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并用自己的體會強調學習的作用(益處),使呂蒙無可推辭,開始學習。【解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送東陽馬生序》一文,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劣,采用了“以身說法”的方法勉勵馬生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孫權勸學》一文,除了給呂蒙講學習的道理之外,孫權也采用了“現身說法”的方法,講了自己讀書的親身體會,孫權貴為國君,竟然“常讀書”,以此達到規勸的目的。據此分析作答。【參考譯文】【甲】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