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滬科版必修1歷史上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六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下列對中國古代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比較分析表述最為恰當的是A.都屬于地方管理制度,但最高長官的出任方式不同B.都沒有突出最高統治者的中心地位,弱化了最高統治者的權力C.都淡化了血緣宗族色彩,長官都由最高統治者任免D.都適應了統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2、斯塔夫里阿諾斯指出:從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產者的轉變;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些改變主要體現在。

①從遷徙過渡到定居②疾病和饑荒盛行③人口得以加速增長④手工業勞動出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我們一般將材料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后者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研究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情況時,不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的是A.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墓葬中發現的商代玉蠶B.甲骨文中有“蠶”、“桑”、“絲”等文字C.《詩經·衛風》寫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D.劉克祥《簡明中國經濟史》記載:“商周時期的蠶桑生產和紡織手工業已相當發達”4、《大夏國葬舍利碣銘》為西夏碑銘,記載了元昊為安放佛舍利而建造連云寶塔之事。碑文由元昊重臣漢人張陟署名“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元昊所用臣僚均為漢族儒士B.西夏的相權威脅皇權C.西夏以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D.西夏仿宋建立官制5、“《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為此,董仲舒主張A.建立刺史制度B.頒布“推恩令”C.實行中外朝制度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6、開元九年(721)起,唐朝在沿邊各地陸續設立十大兵鎮,其最高長官為“節度使”。節度使帶領一批專司戰斗的人戍守邊防地帶,統理外族,保固疆土。由此可知當時節度使A.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B.是皇權加強結果C.擁有政治、經濟權力D.是為了穩定邊疆7、驅儺是驅鬼逐疫酬神納吉為目的的祭祀活動,在宋代更是盛極一時,成為民間廣泛參與的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形式,尋常百姓和皇帝都來觀賞大儺活動。由此可知宋代()A.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B.理學對社會的影響有限C.民間娛樂活動沒有等級差別D.商業經營方式豐富多樣8、法國歷史學家米歇爾·博德說:“在美國,只有在南北戰爭之后,資產階級才找到它興起的道路。”其含義是A.只有戰爭才能實現廢奴B.種族歧視得到全面解決C.資本主義制度全面勝利D.三權分立體制得以建立評卷人得分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9、三國鼎立。

(1)魏:________年,曹丕建立,定都________。266年;被權臣司馬炎建立的西晉取代。

(2)蜀:________建立,國號漢,定都________;史稱蜀漢,簡稱蜀;263年,被曹魏所滅。

(3)吳:________建立,定都________(今南京);________年,被西晉所滅。10、三教并行:魏晉南北朝時,_____、____、____三教并行;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_______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11、評價。

(1)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2)不足。

①強兵效果不明顯;與西夏的戰爭再次失敗。

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________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

③導致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四、南宋的偏安12、影響。

①許多將領擁兵自重;獨立性強,中央集權被削弱。

②邊防空虛;唐朝由盛轉衰。

③形成________的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13、財政危機。

(1)原因。

①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導致________直線上升。

②政府________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官僚隊伍不斷膨脹。

(2)表現: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________狀況日益惡化。

14、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________即位。________年,定國號為________,忽必烈就是________15、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1)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便獨自抵抗________的侵略;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

(2)中國的抗日戰爭與________在太平洋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遠遠超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總和。

(3)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________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評卷人得分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6、史實:《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是提倡人權;主張法治,實行分權。

推論:對提高國民在國家政治中的主體地位,推翻主權在君的封建專制統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A.正確B.錯誤17、秦始皇在戰國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三公九卿制。其中,太尉為百官之首,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A.正確B.錯誤18、魏源在《海國圖志》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這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A.正確B.錯誤19、1949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確立。A.正確B.錯誤20、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后,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A.正確B.錯誤評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題(共1題,共9分)21、材料1950年下半年,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成員約翰·戴維斯在《中共介入朝鮮》中寫道:美國在朝鮮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將朝鮮沖突局部化”,然后尋找一條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二是朝鮮戰爭擴大化,不顧一切地戰斗下去,直到分出勝負結果,甚至不惜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戴維斯建議:在朝鮮的美國部隊(包括海空軍)均不可越過朝鮮北部邊境;要設法和中共方面建立聯系;全力擴充韓國軍隊,使之擔負更多的作戰任務。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署署長埃德蒙·柯樂布建議:以和中國政府開始進行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聯合國中的代表權談判的方式,打開與中共方面的接觸渠道,以便進一步實現中美之間的“政治和緩”,從而達成最后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1950年下半年,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成員約翰·戴維斯在《中共介入朝鮮》中寫道:美國在朝鮮面臨著兩種選擇,一是“將朝鮮沖突局部化”,然后尋找一條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二是朝鮮戰爭擴大化,不顧一切地戰斗下去,直到分出勝負結果,甚至不惜打第三次世界大戰。戴維斯建議:在朝鮮的美國部隊(包括海空軍)均不可越過朝鮮北部邊境;要設法和中共方面建立聯系;全力擴充韓國軍隊,使之擔負更多的作戰任務。美國國務院中國事務署署長埃德蒙·柯樂布建議:以和中國政府開始進行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聯合國中的代表權談判的方式,打開與中共方面的接觸渠道,以便進一步實現中美之間的“政治和緩”,從而達成最后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案。——摘編自王永生、曲愛國編著《冷戰期局部戰爭大參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建議提出的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以杜魯門為首的美國政府采取的最終決定,并說明最終決定給中美雙方帶來的影響。評卷人得分五、論述題(共2題,共8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國對世界歷史的書寫可以追溯到《史記》;但直到近代,中國才出現“世界史”一詞。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世界史書寫視角經歷變化的過程。

。年代。

作者;著作。

世界史書寫視角。

1902年。

梁啟超《新史學》

呼吁國人研究世界史以了解中國在今日世界之中的位置;提倡用代表西方成功經驗的進化思想來重寫中國歷史。

1934年。

何炳松《外國史》

反對“歐洲中心論”;認為“歐洲和中國固然為東西兩洋文化的重心,不可忽視,但亦不宜偏重。”

1949年4月。

周谷城《世界通史》

“歐洲通史并非世界通史之中心”;“不能忽視亞洲及歐亞之間的活動”;應根據馬克思的社會形態更迭理論來劃分世界歷史的時代。

1962年。

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比較系統地敘述了整個世界從人類的起源到一戰結束的歷史。但受蘇聯世界通史模式影響。

1994年。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突破了蘇聯世界通史模式;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重構世界史的宏觀體系,考察世界由分散演變為整體的全部歷程。

2004年。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通過全球視角將各文明的縱向發展與橫向交流進行勾勒;強調各文明的發展;交流、共存,揭示世界的多樣統一。

201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

展示了世紀之交中國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見解;努力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構建中國的世界史話語體系。

——摘編自徐藍《20世紀以來世界歷史觀念的發展與中國的世界史教學》等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圍繞“中國的世界史書寫”自擬一個具體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論據充分,闡述清晰。)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侵略亞洲概況簡表。

。殖民國家。

被侵略和占領的國家;地區。

英國。

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印度、緬甸、馬來半島、中國。

法國。

土耳其;越南、老撾、柬埔寨、中國。

俄國。

土耳其;伊朗、中國。

德國。

土耳其;中國。

美國。

菲律賓。

日本。

朝鮮;中國。

19世紀晚期帝國主義瓜分非洲概況簡表。

。殖民國家。

被侵占的國家和地區。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

英國。

埃及;蘇丹、尼日利亞、中南非許多地區。

880多萬。

4000~5000萬。

法國。

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索馬里、馬達加斯加、法屬剛果等。

1090多萬。

約3000萬。

比利時。

比屬剛果。

230多萬。

1500多萬。

德國。

喀麥隆;西南非洲等。

250多萬。

1000萬。

葡萄牙。

安哥拉;莫桑比克。

208萬。

500萬。

意大利。

利比亞等地。

225萬。

100萬。

西班牙。

在西非;北非侵占一些地區。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在亞洲、非洲的殖民擴張進行闡釋。(要求:表述成文,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評卷人得分六、簡答題(共3題,共18分)24、讀如圖金字塔;太陽歷、莎草紙等文明成果出自。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圖A.25、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孝文帝改革和商鞅變法的共同點是什么?并對商鞅變法給予評價。26、古希臘的城邦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有什么不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8題,共16分)1、A【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封制和郡縣制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區劃,但是分封制下的長官是世襲的,郡縣制下的長官由中央政府任免,A正確;郡縣制加強了最高統治者的權力,B排除;郡縣制下的官員由中央任免,C排除;D僅適用于郡縣制,排除。故選A。2、C【分析】【詳解】

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出現,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比起食物采集,農業更高產,能養活更多的人,農業帶來了一種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這一時期手工業勞動出現,①③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項;疾病和饑荒盛行不是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含有②的A、B、D項。3、D【分析】【詳解】

試題分析:ABC三項都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屬于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但不符合題意,應排除。D項是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屬于第二手史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項。

考點:學科素養·史學研究·史料鑒別。

【名師點睛】歷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實反應歷史面貌的信息,如遺跡遺物等,是研究歷史最有力的證據。二手史料如回憶錄、后人的記載等,需要考據佐證,文學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史學研究的史料來對待,但是必須謹慎使用。4、D【分析】【詳解】

根據題干“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平章事臣張陟奉制撰”并結合所學可知,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即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D項正確;題干沒有體現元昊所用臣僚的特點,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西夏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沒有體現西夏通過宗教維系上下級關系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5、D【分析】【詳解】

據材料“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并結合所學可知,董仲舒主張統一思想,通過思想上的統一鞏固政治上的統一,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D正確;“刺史制度”是漢朝的地方監察制度,A與題意不符;頒布“推恩令”是針對王國問題,B與題意不符;“中外朝制度”是為解決君權和相權矛盾而實行的,C與題意不符。6、D【分析】【詳解】

材料“節度使帶領一批專司戰斗的人戍守邊防地帶,統理外族,保固疆土”體現的是當時節度使主要是為了穩定邊疆,D正確;ABC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7、A【分析】【分析】

【詳解】

材料中的“驅儺”“成為民間廣泛參與的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形式,尋常百姓和皇帝都來觀賞大儺活動”等信息可知,“驅儺”從祭祀發展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甚至連皇帝都來觀賞,客觀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A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驅儺”由祭祀發展為雅俗共賞的藝術表演活動,反映不出理學對社會的影響有限,B項錯誤;君民同樂儺戲并不意味著等級差別消失,也不符合史實,C項錯誤;材料主要體現的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井生活的豐富,不涉及經營方式豐富多樣,D項錯誤。8、C【分析】【詳解】

南北戰爭聯邦政府取得勝利后,廢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隸制,進一步清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制度獲得全面勝利,故答案為C項;米歇爾·博德評價的是南北戰爭的意義,不是廢除奴隸制的方式,A項說法絕對,排除;南北戰爭后種族歧視沒有全面解決,種族歧視現象仍然存在,排除B項;三權分立是通過1787年憲法確立的,排除D項。二、填空題(共7題,共14分)9、略

【分析】【詳解】

(1)公元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東漢結束。

(2)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

(3)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66年司馬炎篡奪皇位,建立了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軍隊滅掉了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316年西晉滅亡,第二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解析】220洛陽劉備成都孫權建業28010、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儒、佛、道三教并行;隋唐時期儒學家主張復興儒學,以儒學為主。所以①是儒,②是佛,③是道,④是儒學。【解析】儒佛道儒學11、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解析】人民1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略【解析】藩鎮割據13、略

【分析】【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導致軍費直線上升。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官僚隊伍不斷膨脹。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因此,①處為軍費,②處為機構,③處為財政。【解析】軍費機構財政14、略

【分析】【詳解】

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即位。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所以①是忽必烈,②是1271,③是大元,④是元世祖。【解析】忽必烈1271大元元世祖15、略

【分析】【分析】

【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便獨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對日作戰密切地聯系起來,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遠遠超過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投入的兵力總和。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解析】日本法西斯美英中國共產黨三、判斷題(共5題,共10分)16、A【分析】【詳解】

《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是提倡人權,主張法治,有助于提高國民在國家政治中的主體地位。《人權宣言》主張分權和法治,對于推翻主權在君的封建專制統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推論正確17、B【分析】【詳解】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建立的三公九卿中,太尉負責軍事,丞相是百官之首,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監察百官。故錯誤。18、B【分析】【詳解】

魏源在《海國圖志》序言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突破了天朝上國的觀念,這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啟迪作用。“師夷長技以自強”是洋務派的思想,題干描述錯誤。19、B【分析】【詳解】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故答案為:錯誤。20、B【分析】【分析】

【詳解】

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取得圓滿成功;周恩來總理在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故材料說法錯誤。四、材料分析題(共1題,共9分)21、略

【分析】【詳解】

(1)背景:根據“《中共介入朝鮮》”;結合所學得出朝鮮戰爭爆發,美軍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根據所學朝鮮戰爭的背景,分別從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美蘇兩極格局形成和朝鮮向中國請求出兵援助等角度分析總結。

(2)最終決定:結合所學可知;美軍繼續大規模北犯,繼續擴大戰爭。

影響:聯系所學可知,美軍繼續擴大戰爭,影響可從造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使美國最終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和為中國國內的大規模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等角度分析總結。【解析】(1)背景:朝鮮戰爭爆發;美軍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中國嚴正警告美國不能擴大戰爭,否則中國絕不會坐視不顧;美蘇兩極格局形成,東北亞成為局部熱戰的重要戰場;朝鮮直接向中國請求出兵援助。

(2)最終決定:美軍繼續大規模北犯;繼續擴大戰爭。

影響:導致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進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導致朝鮮戰局出現根本扭轉,美軍被阻止在三八線附近;使美國陷入了朝鮮半島的戰爭之中,并最終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是美國近200年來第一次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上簽字;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為中國進行國內的大規模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五、論述題(共2題,共8分)22、略

【分析】【分析】

【詳解】

根據“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世界史書寫視角經歷變化的過程”,可提出論題:中國的世界歷史編寫受到社會形勢的深刻影響。論述:根據“1902年”“呼吁國人研究世界史以了解中國在今日世界之中的位置”,說明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梁啟超呼吁國人研究世界史以了解中國在今日世界之中的位置,強調全球史觀;根據“1962年”“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受蘇聯世界通史模式影響”,說明新中國成立后,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的書寫視角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受蘇聯世界通史模式影響;根據“1994年”“突破了蘇聯世界通史模式”“通過全球視角強調各文明的發展、交流、共存,揭示世界的多樣統一”,說明改革開放后,世界史書寫視角突破了蘇聯世界通史模式,采用全球視角編寫世界史,強調各文明的發展、交流、共存,揭示世界的多樣統一。最后總結說明,20世紀以來,中國的世界歷史編寫受到社會形勢的影響,呈現出越來越理性、客觀的趨勢。【解析】論題:中國的世界歷史編寫受到社會形勢的深刻影響。論述: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入侵,民族危機日益加深,梁啟超呼吁國人研究世界史以了解中國在今日世界之中的位置,強調全球史觀;新中國成立后,受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周一良、吳于廑《世界通史》的書寫視角強調馬克思主義指導,受蘇聯世界通史模式影響;改革開放后,世界史書寫視角突破了蘇聯世界通史模式,采用全球視角編寫世界史,強調各文明的發展、交流、共存,揭示世界的多樣統一。總之,中國的世界歷史編寫受到社會形勢的影響,呈現出越來越理性、客觀的趨勢。23、略

【分析】【詳解】

根據材料表格中帝國主義國家對亞非的侵略瓜分情況以及涉及的時間可以得出解題思路,即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亞洲和非洲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殖民擴張的原因、過程以及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影響。具體而言,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為擴大和搶奪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海外市場,列強在亞洲和非洲進行瘋狂的侵略擴張,搶占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把亞非廣大地區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列強瓜分亞洲和非洲,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殖民擴張為西方列強提供了廣闊的原料供應地、海外市場和投資場所,掠奪了大量財富,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對世界統治的確立,出現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同時,殖民掠奪也激化了列強之間爭奪殖民地的矛盾,為世界和平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對亞洲和非洲造成了雙重影響:列強侵略給亞非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帶來沉重災難,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經濟和社會穩定,打斷了這些國家的獨立發展進程;同時,殖民擴張客觀上引進和傳播了西方的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啟蒙思想和資本主義制度,沖擊了當地落后的經濟體制,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轉型,也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高漲。【解析】闡釋: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亞洲和非洲的狂潮;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為擴大和搶奪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海外市場,列強在亞洲和非洲進行瘋狂的侵略擴張,搶占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把亞非廣大地區變成了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列強瓜分亞洲和非洲;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殖民擴張為西方列強提供了廣闊的原料供應地;海外市場和投資場所,掠奪了大量財富,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對世界統治的確立,出現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同時,殖民掠奪也激化了列強之間爭奪殖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