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解析版)_第1頁
【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解析版)_第2頁
【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解析版)_第3頁
【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解析版)_第4頁
【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常考】2022-2023學年八年級歷史上冊期末必刷卷(部編版)

【期末逆襲高分】押題卷

(考試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

1.本卷試題共二大題,選擇題30小題,非選擇題4小題,共34小題;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

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

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4.測試范圍: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

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

符合題目要求。

1.“遵義禁毒宣傳”公眾號近期推出《禁毒大掃除,遵義在行動》專欄。禁毒工作刻不容緩,各縣、市(區)

紛紛扎實推進禁毒宣傳活動。中國近代史上被譽為“禁毒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是()

A.道光帝B.林則徐C.左宗棠D.譚嗣同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前后用

了23天,銷毀鴉片110多萬千克,虎門銷煙是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

意志,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成為無愧的民族英雄,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禁毒第一人”,

B項正確;1838年,道光帝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禁煙,排除A項;左宗棠收復新疆,排除C項;

譚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排除D項。故選B項。

2.北京大學教授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潰》一書中寫道:“這場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

列強的百般蹂躪;從此開始,中國人經受了尋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難。”文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

A.甲午戰爭B.鴉片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D.第二次鴉片戰爭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這場戰爭把中國拖入世界。從此開始,中國遭受了列強的百般蹂躪;從此開始,中國人

經受了尋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難。”可知,這場戰爭標志著中國屈辱歷史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

的開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0年-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災難。從此,中國的大門被迫打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

壞,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B項正確;

第1頁共15頁.

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排除A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

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排除C項;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D項。故選B

項。

3.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提到,1860年的秋季,狡猾的俄國外交人員為了自身的利益,兩面討好,

又替入侵的聯軍獻計,又替中國衛國者出謀劃策。俄國最終從中國得到的“利益”是()

A.合法開展鴉片貿易B.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

C.中國北方大片領土D.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860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處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

俄國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千

米,是割占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C項正確;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被迫承

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排除A項;1895年被迫與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排除B

項;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排除D項。故選C項。

4.“這次叛亂的唯一良好后果,就是上帝借助它作為一種動力,打破一個偉大民族的死氣沉沉的氣氛,使他

們覺醒,意識到需要有一個新國家。1894年、1895年、1898年、1900年、1901年和1904年到1905年所

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次叛亂”是()

A.太平天國運動B.黃花崗起義C.義和團運動D.武昌起義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洪秀全改造西方基督教思想,創立拜上帝會,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體現了農民

階級的巨大力量,A項正確;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的思想武器均是三民主義,義和團運動主張抶清滅洋,

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

5.下圖是某班同學根據一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制作的讀書卡片,該人物是()

A.李鴻章B.左宗棠C.曾國藩D.石達開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組建淮軍”、“開辦江南制造總局”、“開辦輪船招商局”并結合所學可知,李鴻章,安徽合

肥人。曾仿照曾國藩的湘軍組建淮軍,靠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家。歷任江蘇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等職務。19世紀60年代以后熱心洋務,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主張,對內興辦了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輪船招商局等一系列軍事和民用企業,創建了北洋海軍,因此是李鴻章,A項正確;左宗棠收復新疆,創辦

福州船政局,排除B項;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排除C項;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翼王,排除D項。故

第2頁共15頁.

選A項。

6.下面是某同學制作的中國近代屈辱條約專題年代尺。下面對此年代尺的①③處信息解讀準確的是()

A.《南京條約》《北京條約》B.《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C.《南京條約》《馬關條約》D.《北京條約》《辛丑條約》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1895年簽訂中日《馬關條約》,C項正確;1860年

簽訂了《北京條約》,排除AD項;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排除B項。故選C項。

7.若“百日維新”能實現的話,不久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有()

①人們能看到新創辦的報紙②陸海軍的士兵們要接受新式訓練

③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④考生在科舉考場上仍為寫八股文而發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

播。其中影響最大的報刊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因此①人們能看到新創辦的報紙,可能

出現;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隨后,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

詔令,主要內容有: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

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等,因此②陸

海軍的士兵們要接受新式訓練,可能出現;③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可能出現,因此①②③

符合題意,A項正確;變法詔令的內容有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因此不會出現④考生在科舉考場上仍為寫

八股文而發愁,④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

8.中國近代史上中國曾想“以夷制夷”,卻被列強“以華制華”。“以華制華”的主要危害是()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D.清政府淪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以華制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被迫同英、

美、俄等11國簽訂《辛丑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

此,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可知被列強“以

華制華”的主要危害是清政府淪為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D項正確;《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

第3頁共15頁.

封建社會,排除A項;《馬關條約》后,中國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

除BC項。故選D項。

9.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是()

A.同盟會B.興中會C.光復會D.華興會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確立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創辦《民報》作為機關報。中國同盟會是第

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A項正確;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排除B

項;光復會、華興會是傳播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團體,不是政黨,排除CD項。故選A項。

10.有革命者說,孫中山是“近今談革命者之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下列史實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孫

中山()

①發動“公車上書”②提出“三民主義”

③成立中國同盟會④發動廣州“黃花崗起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

【詳解】依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孫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于1905年創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

同盟會,并將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1911年孫中山又策劃發動廣

州“黃花崗起義”,②③④正確;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公車上書”,①錯誤。B

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11.“他的偉大不只在領導中國人民促使社會向一個嶄新的時代躍進,還在于在消滅帝制、締造共和后仍為

建設一個獨立強盛、自由平等的中國而奮斗不息。”材料評論的人物是()

A.李鴻章B.孫中山C.康有為D.梁啟超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消滅帝制、締造共和”等內容,結合所學可知,材料評論的是領導辛亥革命,推

翻清政府反動統治,結束君主專制的孫中山先生,B項正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為、

梁啟超是維新變法中的人物,與題意不符,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

12.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的事件()

A.南昌起義B.秋收起義C.武昌起義(辛亥革命)D.黃花崗起義

【答案】C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它開創了完全

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C項正確;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

政權的開端,排除A項;秋收起義后毛澤東向國民黨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

地,排除B項;黃花崗起義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排除D項。故選C項。

第4頁共15頁.

13.與如圖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資政新篇》B.《天朝田畝制度》

C.《討袁檄文》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圖片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1912年3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主張自由平等、主權在民和三權分立,D項正確;《資政新篇》是

太平天國運動后起洪仁玕提出的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排除A項;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頒布的要求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的治國方案,排

除B項;《討袁檄文》是孫中山為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發表的檄文,排除C項。故選D項。

14.以下內容是一位歷史人物的部分經歷,他是()

時間1894年1905年1912年1913年

事件成立興中會成立中國同盟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發動二次革命

A.洪秀全B.梁啟超C.章炳麟D.孫中山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興中會是中國國民黨最早的前身,孫中山于1894年11月在美國檀香山創建的中

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革命政黨。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

式建立。由于袁世凱又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

動面目,力主武裝討袁,發動二次革命,因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孫中山的部分經歷,D項正確;洪秀全是太

平天國運動的領袖,排除A項;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排除B項;章炳麟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

總統”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5.1919年的《新詩年選》摘錄了《自覺的女子》文中這樣的語句:“我沒見過他,怎么能愛他?我沒有愛

他,又怎么能嫁他?這簡直是一件買賣,拿人去當牛馬罷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還怎么能承認什么禮教

呢?”對該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A.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B.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D.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答案】A

第5頁共15頁.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自覺的女子》一詩中,女子反對包辦婚姻和要保全我的人格的主張,

反映了新文化運動促進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使中國

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起了宣傳和鋪墊的作用,不

符合題干詩選內容,排除BCD項。.故選A項。

16.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影響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其標舉的口號是()

A.“取消二十一條”B.“為自由而戰”

C.“民主與科學”D.“扶清滅洋”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民主與科學,C項正確;“取消二十一條”是五四運動的口號,

排除A項;“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是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口號,排除B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

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C項。

17.青年學生,總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與辛勤汗水書寫著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1919年,就是這樣一群學

生揭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這個新時代是()

A.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B.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C.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D.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關鍵詞“1919年”“一群學生揭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是1919

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是一批先進青年和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

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

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的轉折點,因此題干這個新時代是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C項正確;鴉片戰爭標志

著中國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肩負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務,

中國進入資產階級更美時代,排除B項;中共十八大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排除D項。故

選C項。

18.“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

了。”這句話是反映中國共產黨誕生的()

A.背景B.條件C.經過D.歷史意義

【答案】D

【詳解】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

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所以題干反映

的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意義,D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共產黨產生的原因或背景,排除A項;材料強

調的是共產黨產生后帶來的歷史意義,并未涉及成立的條件,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共產黨成立的過程,

比如是怎樣召開一大的,排除C項。故選D項。

19.有誓詞稱:“國民痛苦,水深火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

總理遺命,炳若晨星。”誓詞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第6頁共15頁.

A.北伐戰爭B.辛亥革命C.抗日戰爭D.人民解放戰爭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晨星”,可知與北伐戰爭相關,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為了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

A項正確;辛亥革命是指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排除B項;抗日戰爭是指20世

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排除C項;人民解放戰爭,是指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

前途命運的決戰,排除D項。故選A項。

20.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一條中國革命成

功的道路,這條“道路”是()

A.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B.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C.開展敵后游擊戰D.城市暴動,武裝奪取大城市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

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革命的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B項正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A項;開展敵后游擊戰是抗日戰爭時期采取的斗爭方式,不是毛澤東找到的革命

道路,排除C項;城市暴動、武裝奪取大城市不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排除D項。故選B項。

21.某校擬組織一次重走長征路的“紅色旅游”。以下設計路線正確的是()

A.吳起鎮、瑞金、遵義、瀘定橋B.瑞金、金沙江、遵義、會寧

C.瑞金、遵義、金沙江、會寧D.遵義、瑞金、赤水河、會寧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突破敵人的四道防線,強渡烏江。攻克貴州北部重鎮

遵義。在遵義召開了遵義會議。經過遵義會議,紅軍經過整編,在毛澤東的指揮下,聲東擊西,四渡赤水,

打亂了敵人的追繳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

地,進入甘肅。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C項路線正確,C項正確;ABD順序錯誤,排除

ABD項。故選C項。

22.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

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完全形成②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

③全民族抗戰的開始④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答案】D

【詳解】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押蔣介石,實行“兵諫”,并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

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

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

第7頁共15頁.

線初步形成。②④D項正確;完全形成是在1937年9月,全面抗戰開始標志是七七事變,①③錯誤,排

除ABC項。故選D項。

23.我們要研究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以下最有力的證據是()

A.文學作品中的描寫B.當時所拍新聞照片

C.日本的官方言論D.電影片段的場景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資料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包括化石、遺跡、當時

的影像資料等;第二手資料是對第一手資料的分析、摘要和重組,因此最可信的是第一手資料。當時所拍

新聞照片屬于第一手資料,是研究南京大屠殺的最有力的證據,C項正確;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日本的官

方言論、電影片段中的場景都屬于第二手資料,排除ACD項。故選B項。

24.七七事變后,日軍大舉進攻,企圖一舉滅亡中國。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先后組織了一系列戰役,體現

了中國軍民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下列搭配正確的是()

A.謝晉元——武漢會戰B.李宗仁——臺兒莊戰役

C.趙登禹——第三次長沙會戰D.張自忠——淞滬會戰

【答案】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38年3月,在日軍進攻徐州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

莊與日軍激戰,殲敵一萬多人,B項正確;謝晉元是淞滬會戰中堅守四行倉庫的國民黨將領,排除A項;趙

登禹在平津保衛戰中犧牲,排除C項;張自忠在棗宜會戰中犧牲,排除D項。故選B項。

25.被稱為抗戰時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的是()

A.北平B.瑞金C.西柏坡D.延安

【答案】D

【詳解】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陜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

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D項正確;北平、瑞金和西柏坡都不是抗戰時敵后戰場的戰

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排除A、B和C項。故選D項。

26.下圖是小王同學在復習歷史時制作的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時間軸。下列選項中,最適合填到“”處的是()

A.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B.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

C.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D.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答案】A

【詳解】依據題干“中共七大”并結合所學可知,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了毛澤東思

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

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A項正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提出來的,與題干

第8頁共15頁.

不符,排除B項;“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是1922年黨的二大提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

代表大會上提出在民主革命階段,黨的主要任務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將中國統一為真正的民主共

和國,這是共產黨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

1946年6月,蔣介石違背重慶協定,發動全面內戰。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進攻和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

毛澤東提出了“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7.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就中國前途和命運進行了一次歷史性的談判。毛澤東在談判期間開展了廣

泛的統戰工作和社交活動,用行動昭告世人,中國共產黨人是真誠謀求和平的。這場“談判”的地點是()

A.南京B.北京C.西安D.重慶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就中國前途和命運進行的一次歷史性談判,毛澤

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臨重慶45天,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開展了廣泛的統戰工作和社交活動,用行動昭告

世人,中國共產黨是真誠謀求和平,真正代表了中國人民利益和愿望,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D項正確;

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南京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抗日戰爭勝利

后,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北京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抗日戰爭勝利后,毛澤東親

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西安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28.閱讀下列《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得出解放戰爭獲勝的主要原因是()

民工擔架大小車牲畜船只籌糧挑子

543萬人30.5萬副88萬輛76.7萬頭8500只9.6億斤20.6萬副

A.解放軍作戰勇敢B.國民黨軍戰斗力低下

C.解放軍作戰方針正確D.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

【答案】D

【詳解】據材料“《淮海戰役人民支前統計表》”可知,民工、擔架、大小車、牲畜、船只等都是人民支前的

具體行動和表現,陳毅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解放軍作戰勇敢,

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人民群眾對淮海戰役的支持,未涉及國民黨方面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解

放軍的作戰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

29.李大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禮節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脫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

面立禁止重婚的刑律,一面許納妾的習俗”。這反映了近代中國在社會習俗變遷中()

A.民主平等普遍實現B.頑固保守抗拒潮流

C.崇洋媚外追求新潮D.新舊并行多元發展

【答案】D

【詳解】根據“在禮節上,有的鞠躬,有的跪拜,有的脫帽,有的作揖”,“在婚姻上,一面立禁止重婚的刑

律,一面許納妾的習俗”可得出近代社會生活中有舊有新,體現出新舊并行,土洋并存、多元發展的特征,

第9頁共15頁.

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項;頑固保守抗拒潮流并沒有體現,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當時國人崇洋

媚外,排除C項。故選D項。

30.抗日救亡洪流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音樂作品是

A.《義勇軍進行曲》B.《英雄交響曲》

C.《黃河大合唱》D.《畢業歌》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抗日救亡洪流中,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后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的音樂作品是《義勇軍進行曲》,A項正確;《英雄交響曲》、《黃河大合唱》、《畢業歌》沒有成為我國的國歌,

排除BCD項。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第31小題8分,第32小題10分,第33小題10分,第34小題12分,

共40分。

31.【不忘國恥,英勇抗爭】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英勇抵抗,

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的抗爭精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的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

初一步。

材料二在獲得“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等有利條件后,英國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萬萬或

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發了瘋似的”“只要中國人每年需用一頂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

工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而事實是三年不到的時間內,這一夢想就開始破產,令英國資產階級感到不滿。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這場戰爭”指什么?“這場戰爭”中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什么?它使得

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根據材料二,請你判斷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是什么?為改變材料二所述局面,英國當時采取了什么

行動?

(3)材料三這一遺址的名稱是什么?造成材料三遺址這一慘痛歷史事件的侵略者是誰?

(4)近代中國百年恥辱是我們永遠的痛!今天,我們強大起來了,但我們仍要銘記歷史,牢記教訓。從上述

第10頁共15頁.

材料所描述的中國慘痛的經歷中,我們能吸取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3)圓明園遺址;英法聯軍。

(4)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國恥。

【分析】(1)根據材料一“對于中國人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著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的逼

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一步。”可得出,材料一中的“這場戰爭”指鴉片戰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

中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會。

(2)根據材料二“在獲得'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等有利條件后,英國資產階級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萬萬

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發了瘋似的''只要中國人每年需用一頂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蘭現有的工

廠就已經供給不上了”。”可得出,英國發動侵略戰爭的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英國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這一遺址的名稱是圓明園遺址,造成材料三遺址這一慘痛歷史事件的侵略

者是英法聯軍。

(4)從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中國慘痛的經歷中,我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不忘國恥。

32.在中國近代史上,國民黨和共產黨是政治舞臺上的兩個重要角色,兩黨的關系深刻影響著中國近代史

的發展進程。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孫中山一生主張共同奮斗救中國……共產黨是一個代表工農勞動階級利益的政黨,孫中山知

道沒有這些勞動階級的熱烈支持與合作,就不可能順利完成國民革命的使命。

(1)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是什么?據材料一,舉例說明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后取得的成就。

材料二:蔣介石在談話中聲明:“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應計較過去之一切,而當使全國國民徹底更始,

力謀團結,以共保國家之生命與生存。今日凡為中國國民,但能信奉三民主義而努力救國者,政府當不問

其過去如何,而咸使有效忠國家之機會。對于國內任何黨派,只要誠意救國,愿在國民革命抗敵御侮之旗

幟下共同奮斗者,政府無不開誠接納。”毛澤東對此有過明確的闡述:“蔣氏的談話,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

合法地位,指出了團結救國的必要,這是很好的……兩黨的統一戰線是宣告成立了。這在中國革命史上開

辟了一個新紀元。這將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將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2)據材料二,概括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出發點是什么?這次合作對抗日戰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材料三:圖中毛澤東與蔣介石會面的主要目的是共商國內和平問題。

(3)材料三中,毛澤東與蔣介石“共商國內和平”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這次商談實現了國內和平嗎?請用史

第11頁共15頁.

實說明。

(4)綜合以上材料,你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得出什么啟示?

【答案】(1)標志:國民黨一大召開。成就:建立黃埔軍校;北伐勝利進軍,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

域,震動全國。

(2)出發點:挽救民族危亡。作用: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給予中國革命以廣大的深刻的影響,對于打

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3)重慶談判;沒有;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進攻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

(4)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詳解】(1)1924年1月,在孫中山主持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的宣

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

三大政策。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成就:結合所學知

識可知,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就主要有創辦黃埔軍校、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等。

(2)據材料二可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出發點是掙救民族危亡。國共第二次合作對抗日戰爭產生

的作用:國共再次合作,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程,給予中國革命以

廣大深刻的影響,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尊定基礎,對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3)材料三中,毛澤東與蔣介石“共商國內和平”指的是重慶談判。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

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

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

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這次商談沒有實現國內和平,因為

蔣介石公然違背“雙十協定”這一重慶談判的成果,撕毀政協決議,發動了全面內戰。

(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我從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中得出的啟示是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等。

3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回顧黨的發展歷程,閱讀下

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這是一聲砸向舊世界的鏈頭撞擊,和著十月革命的驚天霹靂。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發

力,鍛造出一個民族駛向復興彼岸的航跡。

——《信念永恒》

材料二:胡錦濤說:“這個偉大的事件,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英雄壯舉,以黨獨立

領導新型人民軍隊誕生的重要標志,載入中國革命史冊。”

材料三:江西民謠:“日頭一出紅又紅,朱德來會毛澤東;兩軍會師力量大,革命一定會成功!”

材料四:一位美國記者贊嘆道:“每一場革命都有它自身的傳奇,毛澤東率領數萬工農紅軍所完成的

戰略轉移,就是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傳奇。”

(1)材料一中“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的事件指什么?該事件有何重要意義?

(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個偉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根據這一歷史事件有了哪一節日?

(3)根據材料三指出“朱德來會毛澤東”發生在什么地方?中國共產黨在此開辟革命根據地,開始哪一正確革

第12頁共15頁.

命道路的探索?

(4)根據材料四中判斷“戰略轉移”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戰略轉移”的勝利有什么重大歷史意義?

【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誕生

(2)南昌起義;建軍節。

(3)井岡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4)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

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詳解】(1)根據材料一中“從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紅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

大會在上海秘密召開期間,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擾,后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

為掩護,繼續進行,最終完成會議議程,這個事件指的是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

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

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2)根據材料二中的“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可知,這一事件指的是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

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

開端。1933年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將8月1日定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

年6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

8月1日被正式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3)根據材料三中的“兩軍會師力量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

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

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這里是井岡山;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

色的革命道路。

(4)根據材料四中“毛澤東率領數萬工農紅軍所完成的戰略轉移”,可知指的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

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

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34.探尋復興之路,鑄造新的輝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自強運動含有兩層意思。一就階級意義而言,它所尋求的是在太平天國運動

打擊下,王朝的自我振興。二就民族意義而言,它所尋求的是在“船堅炮利”的外國侵略者面前,中國的

自我圖強。

——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出這場“自強運動”的名稱。運動中提出了什么口號?客觀上有何作用?

材料二“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立行憲法,大開

國會議以庶政與國民共之,則中國之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