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真題重組卷 二(體驗中考)(原卷版)_第1頁
中考真題重組卷 二(體驗中考)(原卷版)_第2頁
中考真題重組卷 二(體驗中考)(原卷版)_第3頁
中考真題重組卷 二(體驗中考)(原卷版)_第4頁
中考真題重組卷 二(體驗中考)(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考真題重組卷(二)

(形式:25+4;范圍:部編版七下全冊時間:9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班級:姓名:得分:

1.本卷以中考真題重組的形式出現,側重考查學生考場實戰,涵蓋中國古代史(部編版下冊)主要知

識點,突出難點,注重知識的遷移,兼顧跨學科考查,突出學科核心素養;本卷圖文并茂,題干簡潔。本

卷分第Ⅰ卷,選擇題部分;第Ⅱ卷材料解析題與活動探究、歷史小論文等題型。

2.本卷精選2023、2022年全國各地中考真題試題重組。

第Ⅰ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與成語“金榜題名”、“名落孫山”、“連中三元”相關聯的古代選官制度是()

A.禪讓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

2.隋唐時期,洛陽、江都、余杭等成為著名的經濟城市(下圖)。這主要得益于()

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A.繁盛的內河航運B.便利的海運交通

C.安定的社會環境D.經濟重心的南移

3.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

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

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第1頁共10頁.

4.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文化”“卡

約文化”、漢唐古堡、“喇家遺址”“唐蕃古道”、玉皇閣、丹噶爾古城、樂都瞿曇寺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

化。舊石器時代的打孔石器、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

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B.封閉性、保守性

C.單一性、狹隘性D.多樣性、開放性

5.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下列史事中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

力的是()

A.玄奘西行B.文成公主入藏

C.設置安西都護府D.鑒真東渡

6.安史之亂是唐朝從“小邑猶藏萬家室”到“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的轉折點。“小邑猶藏萬家室”描述的治世

局面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貞觀之治D.開元盛世

7.下列有關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A.背景:爆發農民起義B.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C.內容:廢除井田制度D.影響:奠定統一基礎

8.宋代以武舉來選拔武將。但據張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舉共開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還不及一榜

文舉取士之多。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輕武的治國政策B.社會階層的流動加強

C.民族政權并立的格局D.印刷術取得重大突破

9.北宋時期,政府樂于見到人們的鑒賞喜好從貴金屬轉向陶瓷,這一轉變有利于金屬貨幣的流通,并向少

數民族政權換取和平。可見政府支持這一轉變的主要意圖是()

A.引導貴族生活方式的轉變B.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C.提倡節儉以保持士人清廉D.促進經濟發展和支付歲幣

10.下圖是博物館展出的契丹族、黨項族、女真族的貨幣。通過貨幣的款式和內容,我們可以獲得的史料

信息是()

第2頁共10頁.

A.契丹黨項女真族高超的工藝水平B.當時北方商路暢通邊界貿易頻繁

C.兩宋與遼西夏金的歲幣議和關系D.少數民族與漢族經濟文化的聯系

11.宋朝時,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繭絲織紋纖麗者,窮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車

之聲,連(屋)相聞”。這反映了()

A.江浙地區成為糧倉B.南方絲織生產發達

C.商業貿易呈現繁榮D.科學技術成就突出

12.文化發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下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明清社會文化繁榮B.科舉考試快速發展

C.南方政局更加穩定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13.下列是中國古代主要朝代(時期)沿革示意圖(部分),在相應的空格內依次填入秦→□→東漢→三國→

西晉→……□→唐→……→□→明→清()

A.西漢、宋、元B.漢、東晉、元

C.西漢、隋、元D.漢、五代、宋

第3頁共10頁.

14.1313年,元仁宗下詔,“舉人宜以德行為首,試藝則以經術為先,詞章次之”,強調官吏選拔考試的內

容要以儒家經典為主,次年開始考試,設進士科。這表明當時()

A.推行了行省制度B.沿用了科舉制度

C.加強了邊疆治理D.廢除了丞相制度

15.“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

鵑。……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從今以后,著這楚州亢旱三年!”該作品的作

者是()

A.李清照B.辛棄疾

C.馬致遠D.關漢卿

16.文物是鮮活的歷史。下列元墓出土的雜劇陶俑反映了()

A.都市文化生活B.商業發展規模C.海外貿易狀況D.經濟重心南移

17.元朝時,運糧船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取直線北行,繞膠東半島入渤海,抵直沽(今天

津)。這()

A.提高了全國糧食產量B.溝通了五大水系

C.加強了南北經濟聯系D.促進了民族交融

18.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八股取士,這些措施均出現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19.下圖是某同學搜集的歷史學習素材。據此判斷,他學習的主題是()

第4頁共10頁.

A.玄奘西行B.鑒真東渡C.鄭和下西洋D.戚繼光抗倭

20.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列圖片共同

體現了()

A.早期文明的產生B.青銅文明的輝煌

C.中外文明的交流D.中華文明的燦爛

21.下圖中東漢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數都出現劇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A.頻繁戰亂B.北人南遷C.自然災害D.統治殘酷

22.康雍乾時期,清朝統治者為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

奠定。康熙帝在保衛東北邊疆方面的重大舉措是()

A.平定準噶爾叛亂B.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C.設置駐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23.《耕織圖》于南宋問世,經明清兩朝帝王不斷修訂,至清末700余年間,各種版本層出不窮,這種現象

反映了()

第5頁共10頁.

A.南宋《耕織圖》廣受歡迎B.明清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

C.明清時期繪畫風格有變化D.清代《耕織圖》版本很多

24.“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等類似的詩句,被當朝統治者認為是“大

逆不道”的。這表明當時的統治者在思想領域實行()

A.“焚書坑儒”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八股取士”D.“文字獄”

25.曹雪芹把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幾乎全部安插在《紅

樓夢》里。這強調了《紅樓夢》()

A.語言精練生動B.內容通俗易懂

C.線索清晰完整D.匯聚傳統文化

第Ⅱ卷

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4小題,其中第26題15分,第27題11分,第28題14分,第29題10分;共

50分。

26.某中學以“探尋絲綢之路”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這次活動,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第6頁共10頁.

材料二依據收集的材料,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

②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③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

放。

——乙組探究唐朝“絲綢之路”后的結論

(1)材料一為甲組收集的材料,請逐條歸納材料中的歷史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概括當時的發展特點。(7

分)

(2)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材料二中結論的史實依據。(6分)

(3)據上述兩組的研究和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對連云港的未來,有哪些期盼?(2分)

27.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1分)

材料一

第7頁共10頁.

(1)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加強了交往、交流與交融。(4分)

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間經濟交往的。

以上圖片反映了民族向文化交流的有。

材料二澶洲之盟(1005年)以后,宋遼雙方達成協議,在河北沿邊陸續開放了雄州(雄縣)、霸州

(霸縣)、安肅軍(徐水)、廣信軍(保定西北)等四處榷場,其中以雄州榷場最為重要,雙方交換的主要

商品,宋方有昏藥、茶葉。琴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遼方有羊。馬。駱駝。銀子等。

——摘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2)說出材料二中圖國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習俗。根據材料二的圖文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生

活習俗的歷史背景。(3分)

材料三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單向的,而是民族之間互相影響、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強制同化的結

果,而是在長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潤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況下,蒙古人,色目人帶來了他們

的生產技術與文化藝術,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同時他們主動學習儒家文化,涌現出一大批少效民族詩

人。藝術家。各族人士通過婚姻,詩文酬答、宴會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文化西貌和

生活習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陳彩公《元朝強化了中華民族一體格局》

(3)根據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點。(2分)

(4)綜合上述三則材料,談談你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的認識。(2分)

28.鄉土文化的學習是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嶺南建筑既是中華民族建筑代表之一,也是廣東的重要

文化符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嶺南建筑案例

第8頁共10頁.

材料二秦漢以前嶺南多見干欄式木構建筑,未見有瓦件出土。秦末漢初嶺南各地建造的一批高臺建

筑,顯示出當時技術的飛躍及形制、材料受中原影響的烙印,隋唐嶺南建筑在融進中原建筑體系的同時呈

現不同的地方特色,如廣州在城邊設立外商居住的蕃坊。北宋政府頒發了《營造法式》后,嶺南宋元建筑

設計趨向規范,技術水平接近中原并有所創新。

——摘編自陳澤泓《南國杰構》

(1)從材料一中選擇一個案例,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其反映的歷史信息。(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自秦至宋元時期嶺南建筑的發展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變化的歷史原因。(6分)

(3)選擇一處上述材料之外你熟悉的中國歷史建筑,說明其歷史文化價值。(4分)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10分)

截至2019年7月,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55項,其中文化遺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