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下冊期中復習歷史材料解析題專項50練
1.隋朝是中國歷史上存在較短的王朝之一,但是縱觀整個隋朝,該王朝雖然和秦朝一樣短暫,但是極為繁
華,為之后的大唐盛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隋朝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第二次大統一的局面……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需要
為這片遼闊的版圖植入新的體制,從根本上消除國家分裂的因素。
——摘編自卜憲群《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
材料二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鞏固隋封建政權的需要,通過運河直達江淮,從而加強洛陽與江南地
區的聯系,以進一步控制江南。另一方面,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須轉運
南方的物資。運河開通后,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
程之一。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自606年開始,中國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公平、最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
并以此影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留居中國的英國人英格爾斯說:“也許是他們(指中國)所創造出來的唯
一值得保留的制度。”另一位觀察家默德赫斯特評論說:“該制度是真正值得贊賞和模仿的。”
——摘編自《深圳特區報》
(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隋朝建立者以及完成統一的時間。
(2)根據材料二,概括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該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4)根據材料,歸納該制度的作用。
(5)隋朝是中國歷史上繁榮發展又極其短暫的朝代。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時間:589年。
(2)原因:鞏固封建政權;鞏固國家統一;加強對南方的有效統治;保障北方的物資供應;加強南北經濟
的聯系。
(3)制度:科舉制度。標志:進士科的創立。
(4)作用: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5)主要原因:隋朝的暴政。
第1頁共69頁.
【解析】(1)建立者及時間:根據材料一“隋朝的統一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以后第二次大統一的局面”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1年,楊堅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
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2)原因:根據材料二“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鞏固隋封建政權的需要,通過運河直達江淮,從而加強洛陽
與江南地區的聯系,以進一步控制江南”可知。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是鞏固封建政權;鞏固國家統一;加
強對南方的有效統治;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
須轉運南方的物資。….…”可知,隋朝大運河開通的原因是保障北方的物資供應;加強南北經濟的聯系。
(3)制度:根據材料三“自606年開始,中國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公平、最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
用制度,并以此影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指的是科
舉制度。
標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創立。
(4)作用:根據材料“中國建立了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公平、最科學的人才選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
響著教育和整個社會,留居中國的英國人英格爾斯說:‘也許是他們(指中國)所創造出來的唯一值得保留
的制度’”可知,科舉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5)主要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人民不堪忍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導致隋朝
滅亡。因此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主要原因是隋朝的暴政。
2.《曇花王朝一隋帝國的短暫與輝惶》一書再現了隋朝在中華帝國的正午時分高調登場,卻匆忙謝幕,在
中國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宛如曇花般脆弱短暫的璀璨輝煌。請你根據書中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探
究任務。
【轉瞬而成的統一】
《曇花王朝》
第二章
楊堅琢磨著,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陳叔寶的靡靡之音要難對付得多,因此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
滅陳后統一全國。
(1)楊堅為何能夠滅掉陳,完成天下的統一?
【開皇年間的繁榮】
《曇花王朝》
第三章
天下富足,倉庫難以承載賦稅物資的盛況,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出現過。那是
第2頁共69頁.
一個被艷稱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將楊堅統治時期稱為“開皇盛世”。
(2)歸納隋文帝采取了哪些舉措促成了這一“盛世”局面。
【形象工程話興亡】
《曇花王朝》
第五章
當東都洛陽還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工地的時候,楊廣又征發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萬人趕赴規劃中
的運河沿線。……被征發的民工有超過一半死在了運河工地上。平比因東華”
(3)根據“一百多萬”和“超過一半”這兩個數據分析,楊廣是一個怎樣的皇帝?隋朝結局如何?
【讀史感悟】
(4)隋朝的興亡,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案】(1)原因:北方民族交融,南方經濟發展;長期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陳朝統治腐朽;隋朝
建立后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隋朝為滅陳做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
(2)舉措:①經濟方面,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②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
提高行政效率。
(3)楊廣濫用民力,是個殘暴的皇帝。
結果:618年,隋煬帝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
(4)感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國家安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任意一
點即可)
【解析】(1)原因: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經濟發展、人民渴望統一、陳朝統治、隋朝
統治、戰術、歷史趨勢等角度進行分析。所以,楊堅之所以能統一中國,原因有北方民族交融,南方經濟
發展;長期分裂割據,人民渴望統一;陳朝統治腐朽腐敗;隋朝建立后勵精圖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軍事強大;隋朝為統一做了充分準備,先南后北滅陳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
史發展大趨勢。
(2)措施: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進行分析。隋統一后,發展經濟,
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這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
的迅速恢復和發展,使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3)楊廣:根據材料三“一百多萬人趕赴運河沿線”、“超一般人死在運河工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
帝楊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
聊生,社會矛盾激化。
第3頁共69頁.
結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618年,隋
煬帝被叛軍殺死,隋朝滅亡。
(4)感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治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國家大統一是大勢所趨;
國家安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經濟發展是國家穩定的基礎等。(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
3.隋朝的統一,開創了隋唐時期300多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閱讀下列
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同時中國也迎
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材料二煬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
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材料三《全球通史》中寫道:“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
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1)隋朝走向繁榮開放主要與哪位皇帝有關?
(2)材料二中列舉了隋煬帝哪些壓迫農民的史實?你認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這一制度”指什么?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隋文帝。
(2)史實: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原因:隋煬帝統治殘暴,農民徭役和兵役負擔沉重。
(3)制度:科舉制;影響: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
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解析】(1)皇帝:根據材料一“公元6世紀80年代,在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國又一次走向統一,
同時中國也迎來了一個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結合所學可知,581年,楊堅建立隋朝,楊堅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文帝在位期間,采取措施,使隋朝走向繁榮開放,因此隋朝走向繁榮
開放主要與隋文帝有關。
(2)史實:根據材料二“煬帝遂恣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陽,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
水達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以得出,隋煬帝征發農民的史實有營建東都
洛陽、開鑿大運河等。
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是隋煬帝統治殘暴,農民徭役和兵役負擔沉重。
(3)制度:根據材料三“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
構配備文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制度”指的是科舉制。
第4頁共69頁.
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它對當時的社會產生的影響就是科舉制是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
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展現了中國歷史的重要發展階段。它促進了中
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在水利技術和管理
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2014年,“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摘編自《大運河》
材料二加爾橋位于法國,是古羅馬所建造的輸水系統,為古羅馬尼姆城的飲水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作
出了重要貢獻。它堪稱一件技術和藝術杰作,充分體現了羅馬帝國建筑的輝煌氣勢和精湛的工藝技能。1985
年,加爾橋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摘編自王力《國際水利工程遺產保護與管理》
(1)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大運河和加爾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共同原因。
(2)請再舉出一例中外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需要大家共同來守護,請
你為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擬寫一條宣傳語。
【答案】(1)共同原因:它們都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展現了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對當時的社會
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而加爾橋為古羅馬
尼姆城的飲水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2)舉例:都江堰。
宣傳語: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之光。
【解析】(1)共同原因:據材料“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展現了中國歷史的重要發展
階段。”及材料“加爾橋位于法國,是古羅馬所建造的輸水系統……”可知,材料反映大運河和加爾橋都是人
類歷史上的偉大工程;據材料“……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
方面的杰出成就”及材料“它堪稱一件技術和藝術杰作,充分體現了羅馬帝國建筑的輝煌氣勢和精湛的工藝技
能”可知,二者均展現了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據材料“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
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及材料“……為古羅馬尼姆城的飲水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作出了重要
貢獻”可知,對當時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如大運河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
管轄,而加爾橋為古羅馬尼姆城的飲水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2)舉例:據所學可知,中國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還有都江堰,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也是世
界上最早的無壩引水工程。
第5頁共69頁.
宣傳語:據所學可從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傳承人類文明之光等角度回答。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一隋朝糧倉分布圖圖
二圖三
說明:圖二是隋朝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照片,整個遺址中類似的倉窖有400多個。圖三是唐朝含嘉
倉刻有銘文的磚塊照片。銘文上書:“蘇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萬三□□十五石……”
材料二隋氏西京(長安)太倉,東京(洛陽)含嘉倉、洛口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
百萬石。
——[唐]杜佑《通典·食貨七》
(1)觀察材料一中的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朝國家糧倉的選址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2)依據表現形式,可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等多種類型。材料一中的圖二、圖三與材料二
分別屬于什么類型的史料?從史學研究方法角度,說明這兩種史料之間的關系。
【答案】(1)特點:大都位于運河沿岸;集中于長安、洛陽附近的北方地區。(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原
因:選址位于運河沿岸,便于通過水路運輸糧食;靠近都城,便于加強對糧食的管理;長安、洛陽是當時
第6頁共69頁.
的大都市,人口眾多,附近設立糧倉有利于保障糧食供應。(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
(2)類型:材料一中圖二、圖三是實物史料;材料二是文獻史料。關系:相互印證。
【解析】(1)特點:依據材料一圖一中隋朝糧倉分布圖可得出:隋朝的糧倉大都位于運河沿岸,集中于長
安、洛陽附近的北方地區。
原因:依據所學知識可得出:洛陽當時是東都,便于糧食的管理;長安、洛陽地區人口激增,糧食供不應
求;選址運河沿岸,便于通過水路南糧北運。
(2)類型:材料一圖二、圖三都是含嘉倉的遺址,屬于實物史料,而材料二摘編自杜佑《通典?食貨七》,
屬于文獻史料。
關系:實物史料和文獻史料使用的時候可以相互印證,增加史實的真實可信性。
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唐朝中央行政機構
第7頁共69頁.
材料三對后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唐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
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
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于他的成就,而且由于他接受
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于他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
——《劍橋中國隋唐史》
材料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唐杜甫《憶昔》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前期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唐朝人口發展
呈現出這種趨勢與哪兩個盛世有關?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有何作用?
(3)根據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怎樣的治國理念?請從政治、經濟方面,列舉他的治國舉措各一例。
(4)根據材料四、指出“開元全盛日”統治時期的皇帝。從這些皇帝的治國政策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有益
的借鑒?
【答案】(1)變化趨勢:迅速增長
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2)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3)治國理念:以民為本,虛懷納諫,知人善任,鼓勵和發展農業生產等。
舉措:政治: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注重考察官吏政績等;經濟:減輕人民負擔,鼓勵和發展農業生產。
(4)皇帝:唐玄宗
借鑒:統治者要知人善任、虛懷納諫、以民為本,加強制度創新。
第8頁共69頁.
【解析】(1)變化趨勢:根據材料的圖片信息可知,唐朝時期的人口從貞觀年間的1900萬到天寶14年的
5291萬,這表明唐朝前期人口數的變化趨勢是迅速增長;
盛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唐玄宗創造了開元盛世,促
進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2)制度:根據圖示可知,皇帝之下設置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是三
省六部制。
作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下設中書省負責草擬政令,門下省負責審核,尚書省負責實施,由具體的吏戶
禮兵刑工分別執掌各項具體事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3)理念:根據材料二"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而且
由于他接受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于他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的信息
可知,唐太宗的執政理念是以民為本,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舉措:政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政治清明,他采取減輕刑罰,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注
重考察官吏政績,完善科舉制,增加科舉取士名額等,等;經濟:減輕人民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經
濟的發展。
(4)皇帝:根據材料"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的年號為開元,
所以"開元全盛日"統治時期的皇帝是唐玄宗;
借鑒:綜合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國理念和實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措施來看,統治者要知人善任、虛懷納
諫、以民為本,加強制度創新,才能更好的鞏固統治,推動社會發展。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皮日休
材料二:登科后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崖。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孟郊
(1)材料一的“長河”“此河”指的是什么?是哪位皇帝在位時開鑿的?“至今千里賴通波”說明該“長河”的開
通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9頁共69頁.
(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歷史上的哪種重要制度?為什么作者在登科后會覺得“春風得意”?
(3)唐朝時多位皇帝對材料二中的制度完善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武則天創立的制度是什么?
【答案】(1)大運河;隋煬帝;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我國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
化的交流。
(2)科舉制度;登科后可以步入仕途,入朝參政,實現階級上的跨越。(意思相似即可)
(3)殿試制度。
【解析】(1)“此河”:題干信息“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可知指的是隋朝大運河。
皇帝: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從605年開始,隋煬帝在位時開鑿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
河.其在位時的殘暴統治,最終引發了隋末農民起義,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所以材料是指隋煬帝開通了大
運河。
作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
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大運河貫通了中國南北,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發展。
(2)制度:根據材料中“登科后”題目結束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科舉制。體現了作者登科后的喜
悅。
“春風得意”理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是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參加科舉考試登科后可以步入仕途,
入朝參政,實現階級上的跨越。所以,作者在登科后充滿“春風得意”的喜悅。
(3)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唐太宗時期的經濟發展政策,在科舉制上進一步
改革和完善,首創了殿試制度,不拘一格錄取人才,體現了她愛惜人才。
8.閱讀下列材料,探究相關問題。
材料一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發展歷程簡表(部分)
朝階
表現
代段
隋創①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過②選拔人才的制度。③時,④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
朝立制的正式確立。
唐完⑤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武則天統治時期,創立⑥制度,親自面試考生,擴
朝善大了統治基礎。
材料二隋朝統一全國后,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
拔新進官員。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問什么門第,一律委任官職。
第10頁共69頁.
——柏楊《中國人史綱》
材料三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
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
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
——薛明揚《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一的簡表。
(2)根據材料二,概括科舉制與前朝選官制度在選官標準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三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有哪些?
(4)綜合材料一、二、三,概括科舉制的積極作用。
【答案】(1)①:隋文帝;②:考試;③:隋煬帝;④:進士科;⑤:唐太宗;⑥:殿試。
(2)變化:由注重門第到注重才學。
(3)創新: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
(4)作用: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平民也可入仕。
【解析】(1)填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唐太宗增
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
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因此①:隋文帝;②:考試;③:隋煬帝;④:進
士科;⑤:唐太宗;⑥:殿試。
(2)變化:根據材料“對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進行改革,改用考試的方法,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
得出由注重門第到注重才學。
(3)創新:根據材料“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
度化”得出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
(4)作用:根據材料“向平民階層選拔新進官員”“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得出有利
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平民也可入仕。
9.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四海,是中國歷史上
令人振奮的一段時期。
材料一唐太宗統治時期,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的賦役;注意“戒奢從簡”。
第11頁共69頁.
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
材料二唐玄宗統治前期,重用人才,提倡節儉,重視興修水利工程。開元年間,出現了政治清明,
經濟空前繁榮的局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材料三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
說:“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
材料四魏主下詔,以為“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
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資治通鑒》
(1)材料一、二描述了唐朝時期出現的哪兩個盛世景象?根據材料指出盛世景象出現的原因。
(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有什么歷史意義?
(3)材料四中“魏主”指的是誰?他實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唐朝盛世景象的出現,為后世統治者提供了什么寶貴經驗?
【答案】(1)“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統治者都重視農業的發展,都提倡節儉。
(2)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3)魏主:指北魏孝文帝;根本目的: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4)統治者要以人為本,要重視農業生產;重視人才;要戒奢從簡,倡導節儉等。
【解析】(1)盛世: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出現開元盛世;
原因:根據“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重視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的賦役”得出統治者要以人為本,重視農業生產;
根據“重用人才”得出重視人才;根據“提倡節儉”得出提倡節儉等。
(2)事件及意義:依據材料“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成公
主入藏,促進了吐蕃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使得吐蕃和唐朝的關系更加友好。
(3)魏主:由題干“北人謂土為拓,后為跋。”“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并結合所
學可知,魏主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根本目的: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用文治移風易俗,推行漢化改革,
其根本目的是鞏固鮮卑貴族的統治,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4)經驗:由題干材料“重視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的賦役”“重用人才,提倡節儉”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盛
世景象的出現,使我們認識到統治者要以人為本,要重視農業生產,要戒奢從簡,倡導節儉等。
10.自古統治者大都重視關注民生,民生問題一直與國家發展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閱讀下列材料,回
答問題。
材料一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
第12頁共69頁.
筑長城和馳道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七年級課本
材料二自貞觀以后,……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
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
——杜佑《通典》
材料三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王讜《唐語林》
(1)據材料一歸納隋煬帝征發農民做什么事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認為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2)材料二中“勵精為理”的是唐朝的哪位皇帝?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
(3)材料三中的”上”指的是唐朝的哪位皇帝?他統治時期出現的“天下大理”的局面史稱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要想國家長治久安,必須要注重什么?
【答案】(1)營建東都洛陽、開大運河、修長城和馳道;隋煬帝殘暴統治。
(2)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3)唐玄宗(唐明皇);開元盛世。
(4)民生。(唐太宗和唐玄宗以民為本,國力昌盛,表明想要國家長治久安,要注重以民為本)。
【解析】(1)事情:根據材料一“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
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丁男不充,以婦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隋煬帝征發農民,營建東都洛
陽、開大運河、修長城和馳道。
原因:根據材料一“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可知,隋亡的根本
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
(2)皇帝:根據材料二“自貞觀以后,……勵精為理。”和所學可知,貞觀是唐太宗時期的年號。
局面:根據材料二“自貞觀以后,……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和所學可知,
唐太宗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面。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
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3)皇帝:根據材料三“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和所學可知,開元是唐玄宗時期的年號。
局面: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賢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
治,使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第13頁共69頁.
(4)注重:根據材料一可知,隋煬帝對民殘暴導致亡國,根據材料二、三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以民為本,
國力昌盛,表明想要國家長治久安,要注重以民為本。(意思相近即可)
11.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是中國歷史上令
人振奮的一段時期。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材料二
AB
材料三貞觀十五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
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
(1)材料一反映了“貞觀之治”哪一方面的內容?“貞觀之治”時期唐太宗還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治理國家?
(2)請根據圖A和圖B分別寫出當時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
(3)吐蕃人是今天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材料反映的這件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分析唐朝興盛的原因?
【答案】(1)內容:貞觀之治的重視人才,虛心納諫。
措施:唐太宗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獎勵墾荒,輕徭薄賦,人民生活安居
(2)工具名稱:圖A和圖B分別曲轅犁和筒車
(3)民族:藏族
意義:文成公主入藏傳播了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和科技文化,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增進了漢
藏兩族的關系
(4)原因:統治者善于用人和納諫;國家強盛,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注重民族關系,統治者的勵精
圖治等。
【解析】(1)內容:根據材料一中“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結合所學可知,反映了
“貞觀之治”重視人才,虛心納諫。
措施:根據所學可知,從經濟角度進行分析,“貞觀之治”時期唐太宗還采取了:在經濟上,推行均田制,獎
第14頁共69頁.
勵墾荒,輕徭薄賦,人民生活安居。
(2)根據材料而中國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分別是圖A:曲轅犁和圖B:筒
車
(3)根據所學可知,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意義:根據所學可知,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4)原因:綜上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知人善用,勞動記灌溉工具的改進,民族關系的發展,結合所學可以
歸納出唐朝興盛的原因有:國家強盛,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注重民族關系,統治者的勵精圖治等。
12.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朝代,它政策開明,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聲名遠播,是中國歷史上令
人振奮的一段時期。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材料一反映了“貞觀之治”哪一方面的內容?
材料二
AB
(2)請根據圖A和圖B分別寫出當時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產工具名稱。
材料三貞觀十五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
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
(3)吐蕃人是今天哪個少數民族的祖先?材料反映的這件事的歷史意義是什么?
(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請分析唐朝興盛的原因?
【答案】(1)內容:虛心納諫。
(2)名稱:圖A曲轅犁;圖B筒車。
(3)民族:藏族。
意義: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
(4)原因: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為經濟開展創造了條件;加強對外交流貿易,實行開明的
民族政策,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促進經濟發展與繁榮。
第15頁共69頁.
【解析】(1)內容: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意思是君主
之所以英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不同意見;其所以昏庸,是因為偏聽個別人的話”可知材料反映了“貞觀之治”
虛心納諫的內容。
(2)名稱:根據所學知識,唐朝時期,農民改進了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
作的效率和質量,還創制了灌溉工具筒車,可知圖A曲轅犁;圖B筒車。
(3)民族:根據所學知識,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意義:根據所學知識,由“貞觀十五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
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可知材料反映的這件事是,唐太宗時期,將
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
族的友好關系。
(4)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唐朝興盛的原因,在于國家的統一,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為經濟開展創造了
條件;加強對外交流貿易,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促進經濟發展與繁榮。
13.探究盛唐氣象
材料一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
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材料二從“貞觀之治”至“開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皇帝政治經濟文教
唐太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減輕人民勞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
宗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役負擔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
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宗
材料三《步輦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的作品,現藏故宮博物院。畫面中心情節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
會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第16頁共69頁.
(1)根據材料一說出唐太宗的這些言論體現出的統治思想。
(2)據材料二,概括這些措施的相同之處。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及其影響進行敘述。
(4)綜合以上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
【答案】(1)重視百姓:以民為本。(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
(2)重視用人,吏治清明;調整經濟政策,發展經濟;重視文教事業。
(3)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政治清明;民族關系和睦;開明的政策;國家穩定等。
【解析】(1)統治思想:根據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之道,必
須先存百姓”可以得出唐太宗的這些言論體現出的統治思想是重視百姓:以民為本。
(2)相同之處:根據材料“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可以得出相同之處有重視用
人,吏治清明;根據材料“減輕人民勞役負擔”、“改革稅制”可以得出相同之處有調整經濟政策,發展經濟;
根據材料“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注重文教,編修經籍”可以得出相同之處有
重視文教事業。
(3)歷史事件:根據材料“畫面中心情節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會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情景”,
結合所學知識,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出使者求婚,唐太宗將文成公主賜婚松贊干布,所以歷史事件是唐蕃
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4)原因:根據材料一唐太宗的言論可以得出唐代政治清明;根據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可以得出唐代民族
關系和睦;結合所學知識,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還有開明的政策;國家穩定等。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下面是評論隋朝大運河的幾首古詩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帝業興衰世幾重,風流猶自惜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
來。蹤。波。
錦帆未落干戈起,但求死看揚州月,若無水殿龍舟事,
惆悵龍舟更不回。不愿生歸駕六龍。共禹論功不較多。
——胡曾《汴水》——宗元鼎《煬帝冢》——皮日休《汴河懷古》
材料二從吐蕃傳來的馬球運動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甚至宮廷婦女都參與其
中。唐與吐蕃、突厥首領會盟時組織馬球比賽。日本遣唐使把馬球的玩法帶回了日本。馬球運動這項強健
第17頁共69頁.
體魄、開放心胸的運動,是當時社會和平、富足的體現,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
——摘編自吳建華《從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述哪首詩對大運河的評價比較客觀。并請說說你的理由。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球運動流行所展現的“盛唐氣象”
【答案】(1)古詩:皮日休《汴河懷古》
理由:大運河是隋煬帝暴政的體現,溝通了南北的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從正反兩方
面對大運河的進行評價,比較客觀。
(2)“盛唐氣象”表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族交往、交融加強,社會風氣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
的精神風貌,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等。
【解析】(1)古詩及理由:根據材料一“盡道隋亡為此河”可知反映了大運河的局限性,即大運河是隋煬帝暴
政的體現、“至今千里賴通波。”、“共禹論功不較多”可知,反映了大運河的進步性,即溝通了南北的交通,
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因此《汴河懷古》從正反兩方面對大運河的進行評價,比較客觀。胡
曾的《汴水》則只從大運河局限性方面評價,認為大運河加速隋朝滅亡;宋元鼎的《煬帝冢》也僅從大運
河開通的局限性方面評價,不夠全面和客觀。
(2)根據材料“從吐蕃傳來的馬球運動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甚至宮廷婦女都參與其
中。馬球運動這項強健體魄、開放心胸的運動,是當時社會和平、富足的體現”可以反映出唐朝時期政治穩
定,經濟繁榮,民族交往、交融加強,社會風氣開放(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剛健豪邁的尚武
風氣)等。
15.盛唐氣象
材料一唐代的農業
千金坡遺址曲轅犁模型筒車模型
唐代水利工程千金坡遺址圖片,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操作轉來轉去自行,千匝萬匝
被譽為江西“都江堰”靈活,節省人力畜力未停。禾苗待我灌溉
(1)按照歷史價值來劃分,上述史料分別屬于哪一史料?任選一種史料,說一說它對唐代的農業發展的重
第18頁共69頁.
要影響?
材料二唐代的陶瓷
(2)這三種出土的陶瓷具有怎樣的共性?以唐三彩為例,說一說其歷史價值。
材料三在這一時期(盛唐時期)形成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與杜甫兩
位偉大的詩人。李白是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在詩歌藝術方面是
又針鋒對峙而又相輔相成,為唐詩這一杰出的文學精髓開創了點睛之筆。
——節選自《淺論李白與杜甫的詩歌藝術》
(3)唐代大詩人李白與杜甫的詩歌特點為什么迥然不同?
【答案】(1)類別:千金坡遺址屬于一手史料;曲轅犁模型、筒車模型屬于二手史料。
影響:千金陂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的作用,有利于調節農業用水;曲轅犁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有
利于精耕細作;筒車節省人力,便于灌溉等。
(2)共性:造型美觀、色澤美麗、質地精良等。歷史價值:不僅僅具有美感,反映了唐代陶瓷業的發展,
而且還體現了當時社會“中西貫通、胡漢交融”的特點等。
(3)原因:李白生活于盛唐時期,所以其詩歌特點多為浪漫主義,謳歌祖國大好河山;杜甫生活于唐代由
盛轉衰的時期,所以其詩歌特點為現實主義,憂國憂民。
【解析】(1)類別:依據材料一“唐代的農業”,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
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千金坡遺址留存了唐代水利工程的規模,屬于一手史料;“模型”是依照出土文物
或者史料想像制作的,故曲轅犁模型、筒車模型屬于二手史料。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千金陂水利工程具有防洪、灌溉的作用,有利于調節農業用水;曲轅犁提高了耕作
效率和質量,有利于精耕細作;筒車節省人力,便于灌溉等。
(2)共性:依據材料二“唐代的陶瓷”“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代陶駱駝載樂舞三彩俑”,結合所學可
知,唐代的陶瓷造型美觀、色澤美麗、質地精良等。
歷史價值:結合所學可知,唐三彩不僅僅具有美感,反映了唐代陶瓷業的發展,而且還體現了當時社會“中
第19頁共69頁.
西貫通、胡漢交融”的特點等。
(3)原因:依據材料三“(盛唐時期)形成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不能不首推李白與杜甫兩位
偉大的詩人”“李白是浪漫主義的最高成就者,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們在詩歌藝術方面是又針
鋒對峙而又相輔相成”,結合所學可知,李白生活于盛唐時期,所以其詩歌特點多為浪漫主義,謳歌祖國大
好河山;杜甫生活于唐代由盛轉衰的時期,所以其詩歌特點為現實主義,憂國憂民。
16.閱讀材料,問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如下圖:
圖一圖二
(1)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材料一中圖一、圖二生產工具的名稱。
材料二唐朝人口統計表
時間人口數
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1900萬人
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4141萬人
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4531萬人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怎樣的趨勢?運用所學知識分唐朝出現這些發展的原因。
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
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這首先表現為民族血緣的交融……唐朝皇宣與少數民,族聯姻成為平常事。
——摘編自鄭師渠《中華民族精神研究》
(3)依據材料三,請寫出一例唐太宗時期“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聯姻”的史實,該事件體現唐朝統治者實施
怎樣的民族政策?
材料四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中國歷史》
“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第20頁共69頁.
——摘目郭沫若詩句
(4)依據材料四,把佛經帶回中國的“他”是指誰?材料中“唐風洋溢奈良城”是指的是唐代哪一著名歷史事
件?
(5)唐朝時期實施的民族政策與頻繁的對外交往對我們當今國家發展有什么啟示?
【答案】(1)工具:曲轅犁;筒車。
(2)趨勢:人口增加。
原因: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善于用人、注意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經濟發展;完善科舉制等。
(3)史實:文成公主入藏。
民族政策:開明。
(4)人物:玄奘。
事件:鑒真東渡
(5)啟示:要堅持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等等。
【解析】(1)工具:根據材料一“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
圖一對應的是曲轅犁。圖二對應的是筒車,這都是唐朝時出現的先進的農具。
(2)趨勢:根據材料二“唐朝人口統計表”可知,從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到741年(唐玄宗開元
二十九年)人口數由1900萬人增加到4531萬人,所以說唐朝人口發展呈現出的趨勢是人口增加。
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上,唐太宗勤于政事、知人善任;唐玄宗重用賢能,整頓吏治;經濟上,
唐太宗時期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玄宗注意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經濟發展;在文化
上,唐太宗時期增加科舉考試科目;唐玄宗時期的注重文教。所以說這一時期唐朝發展的原因有唐太宗和
唐玄宗都善于用人、注意減輕農民負擔,重視經濟發展;完善科舉制等。
(3)史實:根據材料三“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權與周邊各少數民族建立良好的關系,加速了民族交
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這首先表現為民族血緣的交融……唐朝皇宣與少數民,族聯姻成為
平常事”結合所學知識,文成公主嫁入吐蕃(松贊干布)、金城公主入吐蕃屬于“唐朝皇室與少數民族吐蕃族
聯姻”的歷史事件。
政策:通過以上史實,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
共同的君主。說明唐朝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
(4)人物:根據材料四“他遍訪……名寺,研習佛法,曾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攜帶大量佛經回到
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把佛經帶回中國的“他”是指玄奘。唐太宗
統治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去求取佛法,為中國的佛教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21頁共69頁.
事件:根據材料四“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并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這指的是唐代的鑒真東渡。鑒真他不畏艱險,東渡日本,講授佛學理論,傳播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促進了日本佛學、醫學、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學界的尊敬。
(5)啟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實施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這都有利于唐朝的經濟
文化的發展,所以從唐朝時期實施的政策中我們可以得到的啟示有要堅持各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
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等等。
17.“長安百花時,風景宜輕薄。無人不沽酒,何處不相樂。”盛唐氣象萬千,表現在各個方面。閱讀下列材
料,回答問題。
【經濟繁榮——底氣】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人民的勞
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
系列改革;他發展經濟,改革稅制……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1)材料一中的“盛世”和“鼎盛”局面在歷史上各自稱為什么?根據材料,歸納“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現的
共同原因。
【民族交融——和氣】
材料二蕃人舊日不耕犁(少數民族原來不會耕地),相學如今種禾黍(如今也學會了種植莊稼)。
——王建《涼州行》
女為胡婦學胡妝(婦女都愿意學胡人化妝),伎進胡音務胡樂(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樂)。
——元稹《法曲》
(2)上引詩句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影響。請寫出唐朝實行的民族政策。
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證明該政策。
【對外開放——大氣】
材料三公元645年,高僧玄奘離中土十六年之后由印度回國,第二個唐朝皇帝李世民親予接見。當
日龍顏大悅,御前傳旨,使玄奘有了各樣的助手和各種方便,將梵文經典657件譯為華文。
——摘自黃仁宗《中國大歷史》
(3)材料三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據材料指出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文藝多彩——才氣】
材料四唐朝時期,書法、繪畫、音樂、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
(4)請列舉唐朝時期著名書法名家一例。
【答案】(1)盛世局面:“貞觀之治”。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原因:善于用人;重視經濟發展;善于改革;
第22頁共69頁.
關注民生等。
(2)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
(尺帶珠丹)。
(3)事件:玄奘西行。對外政策:開放或對外開放的政策。
(4)事例:顏真卿、柳公權或歐陽詢。
【解析】(1)盛世局面:根據材料一信息“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
治”。鼎盛時期:根據材料二信息“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了鼎盛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
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原因:根據材料一信息“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材料二信息“重
用賢能”,可得出:善于用人;根據材料一信息“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材料二信息“發展經濟”,可得出:重
視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一信息“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材料二信息“改革稅制”,可得出:善于改革;根據
材料一信息“同時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及所學知識,可得出:關注民生等。
(2)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二信息“少數民族原來不會耕地……如今也學會了種植莊稼”“婦女都愿意學胡人化
妝……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樂”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當時,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
族雜居、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例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
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唐中宗景龍四年(710
年),唐蕃再度和親,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尺帶珠丹)迎娶了金城公主,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
(3)事件:根據材料三信息“公元645年,高僧玄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
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
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故材料反映的是玄奘西行。對外政策:根據所學知
識可知,唐朝時期實行開放或對外開放的政策,與很多國家都有往來。
(4)事例:根據設問要求“唐朝時期著名書法名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書法名家輩出,最著名的是
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等。顏真卿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柳公權的字方折峻麗,筆力勁健。
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對外交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使節采往、留學生、貿易交流、
宗教往來等。
材料二簽真受日本僧人邀請,排除千難萬險,歷時12年,經6次努力,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經,
傳播中國文化很多方面的知識。
第23頁共69頁.
材料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里,所歷“百有三十八囚”,帶曰大量佛經律論,其
路途見聞由弟子撰寫成著作。
(1)材料一中的“使節往來”中,日本派到唐朝的使節稱為什么?“貿易交流”中,當時哪個國家的物產居唐朝
進口首位?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國文化很多方面”具體包括哪些方面?(寫出一例)請談談鑒真在中日交往中起到的
作用。
(3)材料三中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地是哪里?材料中的“著作”的名稱是什么?
(4)三則材料中唐朝的對外交往對當今有什么啟示?
【答案】(1)使節:遣唐使。國家:新羅。
(2)哪些方面: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一例即可)作用: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目的地:天竺。著作:《大唐西域記》。
(4)啟示:對外交往有利于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我們要加強對外交往,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和借鑒各國優
秀的文化成果,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等。(符合題意即可)
【解析】(1)使節:根據所學可知,日本在唐朝時期派遣大批使節來華,被稱為遣唐使。
國家:根據所學可知,新羅的物產居唐朝首位。
(2)哪些方面:根據所學可知,鑒真到日本傳授佛經,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一
例即可)
作用:根據鑒真的活動可知,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目的地:根據所學可知,貞觀初年,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經。
著作:根據材料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其路途見聞由弟子撰寫成著作”和所學知識可知,
回到唐朝后,根據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記錄撰寫成著作《大唐西域記》。
(4)啟示: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遣唐使、鑒真、玄奘的對外開放的作用看,對外交往有利于
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我們要加強對外交往,堅持對外開放,學習和借鑒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相互交流,
共同發展等。(符合題意即可)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河南衛視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宮夜宴》,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在了當代人
面前。從各種史料可以看出,唐人是漢胡互化產生的民族共同體,唐朝漢胡的融合更加緊密,周邊的其他
民族也紛紛涌向中原,各民族逐漸融為一體。盛唐時的長安,稱得上當時的世界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國人
民不遠萬里來瞻仰大國的風采,東西方文明便在這里交匯。唐朝從貞觀之治開始到唐玄宗后期,無論是在
第24頁共69頁.
經濟上、文化上,還是武力上,在當時都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有了這樣強大又自信的國家,文化繁榮
就很好理解了。
——摘編自《國史概要》等
材料二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大進”是指唐朝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不拘
一格,兼容并蓄。“大出”是指唐朝文化富有魅力,廣泛影響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其表現在朝鮮和日本的
變化……
——摘編自張國剛《唐朝開放與興盛的當代思考》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請舉一例唐代文化繁榮的表現.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史實說明唐朝文化的特點。
(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國家興盛所需要具備的因素。
【答案】(1)原因:民族的大融合;東西方文明的大交匯;國力的強盛。表現: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
書法名家輩出,如顏真卿、柳公權等。(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說明:①“大進”,史實有玄奘西行求取佛經;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等。②“大出”,史實有日本遣
唐使來華學習唐朝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學習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等。
(3)因素: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
【解析】(1)原因:由材料“唐人是漢胡互化產生的民族共同體,唐朝漢胡的融合更加緊密,周邊的其他民
族也紛紛涌向中原各民族逐漸融為一體。”可知,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是民族的大融合;由材料“盛唐時的長
安,稱得上當時的世界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國人民不遠萬里來瞻仰大國的風采,東西方文明便在這里交匯。”
可知,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是東西方文明的大交匯;由材料“唐朝從貞觀之治開始到唐玄宗后期,無論是在
經濟上、文化上,還是武力上,在當時都是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可知,唐代文化繁榮的原因是國力的強
盛。表現:結合所學可知,唐詩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書法名家輩出,
如顏真卿、柳公權等;
(2)說明:由材料“唐朝的對外開放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可知,唐朝文化具有大出大進的特點;史實:
“大出”即向外傳播文化,例如,日本遣唐使來華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
筑技術等傳回日本;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日本學習唐朝制度進行大化改新等。“大進”即引進外來
文化,例如,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經,為中國佛經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等。
(3)因素:綜合上述材料可知,這些成就的取得都發生在統一的王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明開放,
所以國家要興盛需要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展;對外開放等。
20.唐朝是中國古代繁榮、開放的一個朝代,政治開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梯維修漏水合同協議
- 甘肅承包合同協議書范本
- 申請延期簽合同協議
- 玻璃幕墻維護合同協議
- 生產供貨合作合同協議
- 玻璃鋼廠出租合同協議
- 白酒貼牌生產合同協議
- 環評類技術服務合同協議
- 疆模板腳手架合同協議
- 鹽城到洛陽高速合同協議
- 2022年四川省阿壩州中考數學試卷及解析
- 井蓋管理應急預案
- 鵪鶉蛋脫殼機的設計
- 行為安全觀察behaviorbasedsafety研究復習過程
- 動火作業風險告知牌
- 鍋爐專業術語解釋及英文翻譯對照
- 綜采工作面末采安全技術措施
- 《小石潭記》作業設計
- 密封圈定位套零件的機械加工夾具設計說明書
- 旅行社等級評定申報材料完整版
- 大粒種子精播機的設計【玉米、大豆快速精密雙行播種機含9張CAD圖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